文章吧手机版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10篇

  《老子注译及评介》是一本由陈鼓应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一):杂谈

  老子到底怎么注才合适,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陈鼓应先生哲学大家,从其注文中阐发的道论中,解开了许多我不曾明白问题。讲起老子的道、德云云,总能如经似纬,有条不紊,将老子前后对道的概括、对道体的描述云云,贯通勾连,疏讲精深,让我足足摸到许多我从王注中未能感受到的混沌深厚的思辨。

  然则,是书也留下了一些让我困惑地方

  在作者论述时,引用了不少著作,但由于时间缘故,陈先生七十年代引用的著作,尤其是引用的大陆学者的著作,或许在今日看来,观点陈旧的有不少。不是说陈旧的不好,而是由于那些大陆学者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今日的我,读起那些引用的文字,都难免有时过境迁感觉。当时围绕争论不休的命题,现在可能大家都已经不再讨论了。

  其次,用白话试译《老子》这样玄远的文辞,有时难免辞不达意。在文中的徼、窍、兑、攘等,老实说,我没有读懂。而作者引用诸家说法,大多围绕义理来展开,但在具体的词义解释上则很难给一个准确的解答。

  当然,最让我感到头疼的,在于全书的大胆理校——合于帛书的可据改,而后世传本明明合于帛书,却有异文的,也可酌情改文,则不免让我偶生疑窦,覆核原文,更添点错愕的地方。将“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改成“而人居其一焉”,认为六十四章一大段都是衍文、错简,则有的时候失乎臆断——读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抓狂了。

  当然,以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老子材料,比起七十年代要多,我们不能以今日所见,绳律旧注。我所写的,不过是稍稍指瑕。想来此书,已是《老子》最好的入门书了。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二):折衷地解释老子

  本书的最大的特点是,将历史上的各种老子的解释综合起来了,甚至包括国外的学者研究也被吸纳。

  对于国学的基本著作,包括儒家道家思想的最基本的典籍,个人认为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是把基本的字词的含义先要弄清楚,在此基础上,文义的解释,最好是折衷

  对于现代人讲,古汉语的东西,字词的疏通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先秦的一些典籍,不疏通字词,不管对于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可能都会导致一些极其荒谬的错误,陈鼓应这本老子注释,对于几个版本的《老子》的原文都有详细考证,对于其中的基本字词的含义也有丰富的考证,对于初学的人,对于进阶的人都是很有益处的。

  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基本著作等等,对于其文义的解释,历来都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的。现代市面上有不少的书,热衷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历史上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很多独特理解。但,不管是谁,都无法回避一个阶段,那就是将百家见解包容折衷的阶段。不管是在这个折衷的阶段之前还是之后,提出自己的独特创见,这个包容折衷百家见解的阶段是不能舍弃与跳过的。而陈鼓应的这本老子注释,正是在这个方面做得极好,较之那些急于提出自己的独特创见的老子释本,体现了更加理性的做学问态度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三):柔弱与不争

  《道德经》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第三十六章的“柔弱胜刚强”。

  说到“柔弱”,还是要提我那支软头笔(我用它抄了一本《道德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是怎样造出毛笔并熟练使用它们的?柔软的笔尖没有一个着力点,全靠人手腕的功力。难怪是看人写毛笔字都能看出某位是武功盖世的高人呢。“柔”的笔蕴含“刚”的力,毛笔是使用也是一种智慧

  老子曾说“无为”,我认为那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他反对的是那种锋芒毕露的“为”。物极必反,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限度都会违反自然,违反自然则不会长久。老子所说的“柔弱”与“刚强”就在于此。“刚强”即“争”,“柔弱”即“不争”。老子在好几章都提到“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之道,为而不争”。

  以一个柔弱的、顺应自然的姿态处世为人,才是老子提倡的选择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四):找出自己的答案

  不用追溯至民国,上世纪中叶的台湾学者,治学的严谨精密也堪景仰,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即是一例。

  想起读老子是因为某日看同事写的PPT,上面引用了一段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面注着老子说。我说这话应该不是老子说的,我记得好像是管子。同事坚持说是老子所说,我搜了一下,果然是我误记了。痛感不能“学而时习之”,年月既久,很多东西逐渐都忘掉了,读了也等于没读。这才起念要重读一下老子,就选了陈鼓应校注的这本《老子注译及评介》。

  对于只想粗粗了解《老子》的读者,我并不推荐这本书。陈鼓应集合了自战国至当代百余家的评注,看此书最后所列参考书目,多达二百六十二种,其中不少书的内容都在注释中有所涉及。考证论述极其繁琐,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注释评述用了三十多万字,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很多东西大可不必深究。另外这本中华书局的版本是繁体竖排,可能对大陆读者又多了一层隔膜。但对于希望能把有一更深体悟的读者,此书称得上是上佳之选。

  《老子注译及评介》材料详备,考证谨严,论述缜密,陈鼓应对《老子》的错简、衍文、缺失,以及历代《老子》版本中的差异,都做了极详尽的考订。且不论其观点是否都正确,态度总是一贯的认真,观点也常是以多家观点并列,加入自家的分析,再下判断,决不轻易结论,更不会没有佐证材料,全凭臆想。

  毕竟是两千年前的著作,在传播过程中有多个版本,今日见到的《老子》很多版本之间词句多有差异。陈鼓应写作此书时,恰好是马王堆两种帛书《老子》写本现世,对《老子》研究是一个重大发现。陈鼓应参考了帛书《老子》,但又不泥古。他的观点是,帛书实质也是《老子》抄本之一种,其中亦多见明显的错误,因此仍以三国时王弼的《道德经注》为蓝本。本书对版本间文辞的区别也以极长篇幅做了比对说明,我详读了一遍,陈鼓应的严谨的确令人感佩,但一些对版本兴趣不大的读者不妨跳过这部分

  陈鼓应总是罗列多家材料后,给出自己的结论,认为哪家之说更合理,并略加阐释。比起其他只写自己观点,或对反向观点一笔带过断章取义的校注者,陈鼓应的态度显然要客观得多。但陈鼓应在每章最后引述部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常过于蹈空,少有新鲜的观点,多是带一些情绪化的空论。

  关于老子的思想,历来争论不休,能在此读到各家观点,虽然一般读者可能会觉得莫衷一是,不知如何取舍,但也多了一些思维乐趣不同思想的撞击,对思路的开拓大有益处,希望和我一样的读者能从中找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

  微信扫描关注“闲书过眼”,一起悦读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五):完美主义才是优秀学术的根底

  陈先生这本书已经修订数版了,其中两岸三地及西方学术皆有照应,无偏见,且充分尊重前贤成果,和那些一辈子念两本教材炒几篇冷饭具有中国特色的穴者没任何可比性。台大哲学系也有些浮皮潦草自以为是的妄人,不过完美主义才是优秀学术的根底,这跟你在哪个学校什么职务无甚关联

  真学者必爱书,在旧金山买到《老子校读》便是爱书人之淘书癖使然。今之叫兽拨倒,即使到港台开会也不会买哪怕一本书,更无逛书店概念,所谓成果亦无非知网上弄些劣质货色充数咯。

  不记得是哪位学人曾经说过:我们总慨叹这个社会缺少内行,但真正的内行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往往不是轻蔑就是茫然。一笑。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六):用自己的感受讲给听的人

  这个书很科学,让你知道古时老子不同传本是有区别的,还引用了很多有学识人的注释,相当全面

  我是上大学时读的这本书,那时对诸多杂七杂八的一些问题会突发兴趣,有一段对老子、庄子、孔子、荀子感兴趣,看了,虽然也赞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然而本人还是偏好老庄,因常能在读老庄时感到心里的愉悦。也因此后来我还常常翻翻这书。

  这些古代经典,往往会在你还未看时,关于他们的传言就把你吓倒了,看时一定是怀着虔诚心理,可能也有人是准备骨头的。我看时很虔诚,看了第一章后,暗暗觉得看了这书什么问题都可以说的清楚。然而,事与愿违,抱着书时觉得懂了很多,放下书生活还是无什头绪。

  后来又读了一些别的书,包括禅学、还有印度奥修的书,感觉自己有点神秘主义了。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在寻求这非常道的路上,不得不神秘一下了,这也是很东方的。我有一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听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后来才知道霍尔斯特曾痴迷东方神秘主义的某些东东。

  现在觉得原来一直想要寻求,其实只是按图索骥,真正要求“道”,是要丢开这本书的,更绝对一点,你要心里想到去求,心里有了这奢望占据,也是达不到“道”的。这本书是更不能治国的,本意不在此,“治大国如烹小鲜”好像在说治国,然而烹小鲜各人都会不一样的,也许他是说你治国想这么炒就这么炒,自取其咎就是了。

  据说老子写这本书不是他本意,而这书也在告诉我们,不要太信书了,不要太信孔子蛊惑之言,照事情自然方向发展,生也好,死也好,顺其自然。暗含自然是有始有终的,人类终归付与尘土,他也不想多管了,骑青牛而去。

  我想跟喜欢读老子的人说,不要太把这书当回事,读不懂就别读了,读懂了就更别读了,不要让他成为你的包袱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七):细读《老子》

  其实这本书还行,是一部比较好的入门读物,感兴趣者皆可拿来一观,做些许了解,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对于这些写原典,我们读它,有个显而易见好处就是可以避免“成心”的左右。读过便知其所以然,防止人云亦云随大流而无己见。

  记得以前,许多人皆言《老子》一书,尽言消极低沉之词耳,极易使人沉沦,无所作为而害于己,故要少看少学。殊不知此皆荒诞之词矣。若稍加思考,便可以知道次说之可笑。一者,对于一个好学的人而言,尽心他人之言,而不有己之一番独立思考,是很不好的;二者,若此书真是提倡消极无为的思想,或权术者,那它必定有其创作之背景与动机,而且,它何以流传至今而不绝,历经几千年,这不是值得思考的嘛?

  钱穆先生在《四书释义》中讲到了他的读书心得,即言读书需注意书中之人物、时间、事件等历史背景,以此为依托,联系相关之人、事、书等事实,加以分析,这样才可以求其全,得其旨。而《老子》恰好是一部需要这样读的书。不难看出,几千字中对当时历史现实的反映层出不穷,老子的评判也极多。

  读《老子》,把最要的几个概念一定要搞清楚。譬如,“无为”。何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此乃说顺其自然的有为。其他概念皆然。

  通读《老子》,会觉得其中还是有很多问题,陈鼓应先生提出了几点,个人在读的过程中一而又同感,特别是对“无为”这一概念的质疑。详细可以参见书。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八):折衷地解释老子

  本书的最大的特点是,将历史上的各种老子的解释综合起来了,甚至包括国外的学者研究也被吸纳。

  对于国学的基本著作,包括儒家道家思想的最基本的典籍,个人认为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把基本的字词的含义先要弄清楚,在此基础上,文义的解释,最好是折衷

  对于现代人讲,古汉语的东西,字词的疏通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先秦的一些典籍,不疏通字词,不管对于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可能都会导致一些极其荒谬的错误,陈鼓应这本老子注释,对于几个版本的《老子》的原文都有详细考证,对于其中的基本字词的含义也有丰富的考证,对于初学的人,对于进阶的人都是很有益处的。

  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基本著作等等,对于其文义的解释,历来都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的。现代市面上有不少的书,热衷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历史上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很多独特的理解。但,不管是谁,都无法回避一个阶段,那就是将百家见解包容折衷的阶段。不管是在这个折衷的阶段之前还是之后,提出自己的独特创见,这个包容折衷百家见解的阶段是不能舍弃与跳过的。而陈鼓应的这本老子注释,正是在这个方面做得极好,较之那些基于提出自己的独特创见的老子释本,体现了更加理性的做学问态度。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九):博大精深的老子,不错的版本

  终于看完了,第二遍。第一遍啃得很累,句子看懂了抓耳挠腮喜不自禁。第二遍轻松些,句子看懂了神清气爽。但还没有前后连贯,印证体会,得大一统。得时不时读下体味下。

  相比儒家的大学中庸要晦涩些,毕竟我们浸淫了上千年的儒家思想,读其经典,里面的思想概念都很熟,并且著作传承好、阐释深入。道家:老子五千言,错简两千年。各种版本勘误。再者其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我们的常识很不同,同一个字多种意义糅杂在一起,理解起来晦涩,难以得其精髓。好在儒家的兼收并蓄,几千年来,里面好多句子我们都耳熟能详——虽然意义已被解释得背离本意——结合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方能得其话语精髓。老子微言大义,比儒家高一个境界。

  儒家倡礼教,老子鄙视礼好几条街。三十八章:上德上仁上义上礼句。失道而后德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儒家整出一套规范让人民遵守、教化,老子说直接合乎自然之道不就行了,整那虚的。但是儒家知道修道谓之教,天命为性,不一定是好的,要约束修饰。

  老子构筑的理想国近似共产主义社会,无为而治,迷信人君的榜样作用。但前提人心是善的,并且有逐利而无成本必至于崩坏。

  秦以法兴国,汉初以道养民,汉武以儒统一思想开创千年中国体制。种种学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老子的万物之本源,运行演化之道,非人格神,非有心为之,不共情,很超前很强大,开创自然哲学。

  老子阐释了万物及各种概念的对立统一,相生转化,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

  老子核心思想: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各种例举阐释。

  老子其他的观点如博爱,利他,反战,贵身,俭啬,知本,待人,求知……博大精深,真是值得一再研读。

  王弼注,得老子哲学精髓,最能得其自然无为思想,对愚智等的注释,是对阐发老子思想的第一功臣。

  河上公注,文字简洁有力,醍醐灌顶。另有王*吴*什么的注,更近于今世,让人感触颇多易于理解。

  陈鼓应版以通俗版为蓝本,综合很多版本要删改的往往大书特书,遍举其证,证据不足的,仅列一说,放着存疑。并且后半部分好多错误,多字漏字。注释从一说,释义从另一说。校正版还有几处句子错误……释义套原文,读起来较生硬并且不易理解其逻辑。但没读过其他版本,觉得还不错了,初识老子,瑕不掩瑜。

  陈版理解透彻了,再看下八版本勘误的pdf,看有无补充。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十):天才与庸人之于世界——中国历史上的儒道之争

  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儒道斗争”,那么常态是儒胜过道;如果说成是“儒道互补”,那么互补双方显然并不均等:儒家常占上风,道家多居下位,甚至被视为仕人在儒家指出的光明道路上挫败失意之后,“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的安慰性选择。

  但按老子自己的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儒道既是相反相成的关系,那么道家处弱,可推出道家较儒家为胜。老子感叹世人所见皆是强大、处高之美,而不能看到柔弱、卑下的作用,如果千余年来的道家人士(理论家和实践者)谨遵这个说法,道家在强势的儒家面前的“补充”地位也无甚可惜之处,因为正是处弱、处下,决定了根本上道高于儒,它不需要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的支持,其影响却自是不绝如缕,时至今日,还有日盛之迹。

  如果我们说道家是一种比儒家更高明的智慧,那么道家千余年来的“悲剧”命运,可以说是源于它的过于早熟。老子深恨于人的多智、多欲,以为交往必然导致竞争以至于战争,而看不出竞争推动进化的可能,于是主张向内收敛,主张向后看向后走,无知无欲,阻断交往,社会才会走向文明。而我们看到的则是,社会走向文明的历史同老子的构想完全相反。

  老子的时代,人们已经从平权的原始时代(即“大同”时代)进入到有分化和斗争的阶级时代,面对这一转变,儒道两家都以历史退步论的观点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儒家说“礼崩乐坏”,道家说“物欲横流”。但是,即使我们认为这是退步,也无法逆转历史的进程。民众既然已经有智,并且把智慧滥用于互相倾轧,那么要“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么做本身不就是有为,不就是强行己志吗?这就是老子哲学的高层智慧与操作理性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使老子乃至整个道家思想,作为一种极高明的社会思想,却不能为社会所用,无数道家的智识之士,只能隐身于名山大川,追求自身的长生久视,置老子的社会理想于不顾。

  反观中国历史,儒道之争的悖谬之处却在于,将老子的高层智慧付之实施这一实际过程,反而与作为道家对立面的儒家,有着微妙的亲和关系。

  老子的社会理想,是超前于时代的。当时人心尚未脱离蒙昧状态,而且物质水平极端低下,即使只为温饱也需要进行争夺生存资源的斗争,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人无为,让人去智,都无济于事。只有等文明各个方面取得长足发展,“衣食足而知礼节”,才可以无为,因为百姓都安居乐业,统治者无须殚精竭虑;才可以去智,因为人心早经过了启蒙,物质和机会也已经相当丰裕,无须残酷的争斗就能安享和平的生活,互相倾轧的智慧反而不合时宜。

  正因为这些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太过于超前,老子思想才难以见重于世,即“知我者希,则我贵矣”。世人皆追求温饱和功名,而老子则追寻宇宙的根本、理论的极致;与此相反,从孔子开始的积极入世,使儒家思想显然切世而近视。老子要关心的是社会问题最终的根本解决,儒家的“礼”、“德”,被老子认为是本末倒置(三十八章老子认为德是道崩坏掉后的产物,“礼”更是最后也是最坏的替代物)而被鄙视为“众人熙熙”之列。儒家汲汲于救世,孔门诸贤倾注毕生精力于传道授业、教化孺子,后世儒者入仕为官,造福百姓,虽然积功缓慢,但恰恰为老子理想的实现进行了艰苦而必要的积累。老子虽明了理想社会不需要太过“有为”的大道理,却不知如何才能达于这个理想社会。儒家的作为与老子的目标,在这里便像是“道”的两面一般,相反相成,不可或缺。

  这提示着我们,天才的社会理想不会自行实现,其真正开花结果所赖的往往却是庸人的作为。于“理”来讲,确是道高于儒,但若以实际作为来看,确是儒之贡献为大。有人以西方哲学的观点,把道家推崇为“真正的哲学”,而儒家则屡被认为“不够哲学”,更像教条。当然,像老子那样不出户而观照天下、思考宇宙的终级的,确是更像“哲学家”, 更具天才的光芒;而亲身实践,拘泥于做好一件件小事、建立和明确一个个道德规范的儒家诸贤,相比之下更近于庸人。但我们推崇天才的同时,也不要忽视,这些“不够哲学”的“庸人”虽然不能提供许多可以被称之为“宇宙生成论”或“辩证法”的高深而终极的理论,却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完善了一种发展完整人格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是用他们的思想,而是用他们本身揭示了社会运行中令人惊叹而尊重的规律,以及一切哲学和思想的终极实现过程。老子那样的天才为社会提供理想,而普通的行动者却是提供了通向理想的一种,甚至是唯一的可能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老子注译及评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