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让人民自由》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让人民自由》读后感10篇

  《让人民自由》是一本由[美] 约翰·邓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人民自由》读后感(一):(转)黄钟:民主传奇

  刊于中国新闻周刊

  《让人民自由》,虽说是个从原著直译过来的书名,可放在中国的语境下,依旧别致得让人心动。记得年少时,不用再在生产队长催逼下劳作的乡亲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自由了。

  可是,什么样的制度才最能“让人民自由”呢?约翰·邓恩的这个小册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约翰·邓恩是剑桥大学的名誉退休教授,日本千叶大学的访问教授,编、著的书有十余种,而《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则是其中最新的一部。

  这部书描述的,是一个叫“民主”的词语故事。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是邓恩教授擅长的“历史透视法”。他用简约的笔法所勾勒的,是2500年里民主出场与演变动人心魄的传奇。

  这个传奇既不是民主的浪漫史,也非民主的完美篇。邓恩没有回避民主的缺点挑战,可他让我们去寻味:尽管如此,如今没有别的什么政治词汇比“民主”更具魅惑力,更能主导整个世界的政治想象了。

  尽管人们说民主这个词的时候可能指的是截然不同东西,但民主依旧势不可挡地成了政治正当性的基础,如今要说哪个国家是不民主的国家,那个国家的主政者肯定会跟你急。普天之下,还有几处不道民主是个好东西?无论是萨达姆还是小布什,都不会拒绝使用“民主”这个词。

  不过“民主”这个词并不总是这么风光的。

  在雅典城邦这个小地方,“民主”偶然登场,勃然而兴,光耀一时,而后2000年却几乎在各地都式微了。直到17世纪的时候,民主“大可以说仍然是个被鄙视的词”。英国思想家霍布斯就“视民主为混乱无序、动荡不安和极为危险的”政体。即使在美国革命的旗帜上,也没有留给“民主”一席之地。在美国国父们的笔下,民主这个词所代表的,是一个唯恐避之不及的负面形象。为治疗民主之病,麦迪逊开出的药方是共和政体,即采用代议制的政府

  这跟古雅典的民主不同。代议制不是公民直接统治的制度,而古雅典公民们的所谓“民主”,则是一套可以让他们实行“自我统治”的复杂制度。可是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无论疆域还是人口都绝非小国寡民,“自我统治”又如何可能呢?对选出来的少数公民进行委托,也就在所难免,毕竟对国事不可能事事都全民公决。所以现代国家的民主只可能是代议制民主,别无他途。相比而言,代议制民主也是最能让人民自由的政体。

  不过,美国的立国者们虽没有标举“民主”的大旗,但实际上在这个杰斐逊谈过“选举的专制”的国度,民主以不同的名义在慢慢扩展。要不然,托克维尔哪能在19世纪30年代写得出传世之作《论美国的民主》?

  在邓恩教授看来,虽然现代的代议制民主改变了民主的观念,对古雅典公民来说,这几乎就是一副完全陌生面孔,但也正是通过这种改变,“民主”让自己“从一个历史上毫无指望的失败者,变成了更为持久胜利者”。

  虽然邓恩的书是部启人深思的佳作,可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的编辑校对等方面,却存在不止一处瑕疵。比如介绍作者的时候,说他著有《民主的历程》,其实这本书是他主编的,而非他一人独著,包括约翰·邓恩在内,该书的作者有十多位,书名直译过来就是《民主:未完的历程(公元前508—1993年)》。

  《让人民自由》读后感(二):自由也需要争取

  自由一部分是别人给的,一部分是自己争取的。别人不给,他把自己当作奴隶主。自己不争取,那就是自己把自己当奴隶。

  我走在路上,在都市大街小巷,看到了无数的麻将馆。我就在想,人们有精力吗?有。消耗在哪里?麻将馆,歌舞厅,饭馆。为什么这里的人就这么爱吃爱喝爱跳舞爱打麻将。还有,卖彩票的小店里也常常人满为患。我曾经在一个大学附近,看见众多大学生把彩票点塞得拥挤不堪

  没有人给我们权利。我们习惯了,麻木了。我们没有,我们不要,我们都忘记了这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

  大家都在挣钱。富的想挣得更多,穷的想改善生活官员利用权利赚钱,医生靠收红包拿回扣赚钱。老师靠带家教卖辅导教材赚钱。地产商靠贿赂官员靠赚钱。社会精英好像没有多少靠正当途径赚钱的。

  只有小姐,鸡,靠身体挣钱。她们是非法的。她们却是用自己的身体,她们完全拥有支配权的身体赚钱。相比较,她们好像还高尚一点。

  社会精英和普罗大众都很忙,所以没有人去争取一下该争取的东西。

  《让人民自由》读后感(三):策划人(严搏非先生)言

  三辉的新书《让人民自由》上架了,那天是一个值得纪念日子:2010年12月10日。

  约翰·邓恩这本书的版权已经买下好几年,翻译过程中出了一些故障,第一稿被废除了,现在的译文是请人大的尹钛重译的,译完后又校了几次,之后又转了两家出版社,现在出来,离买下版权已经快五年了。这本书现在放在书店“值得注意…”栏的正中间,打算一直将它放下去,作为一种象征

  《让人民自由》的副标题是“民主的历史”。约翰·邓恩是剑桥学派的领袖之一,剑桥学派建立了一套解读政治历史的方法,而邓恩就是这套方法的创建者。这本书就在这样一套政治史学的方法下,令人信服地讲述了“民主”作为一种统治形式的复杂的、充满遗憾的、甚至令人意外的历史和价值,以及我们必须直面的关于民主的并非确定未来。邓恩的讲述很深刻,层层递进,能让你跟随他的思想往前探究,远不是前几年曾热闹过的《民主是个好东西》或这几年有些妄谈民主的新左派可以比的。

  那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会是《让人民自由》(SETTING THE PEOPLE FREE)呢?这里就涉及到邓恩认同的一个核心看法,即:民主是自由的代价,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而决心付出的代价。虽然它仍然是一种统治形式,但它是唯一最能让人民自由的。当然,对现代的政治民主来说,它还必须有与自由经济制度的结合。邓恩的论述相当精彩,希望大家有兴趣读。

  《让人民自由》读后感(四)::John Dunn 《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2005)》小摘要

  【按语:《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是 Dunn的一本小书,并非提出全新的论点(对荷兰和比利时、尤其对法国贵族D'Argenson的强调仍然是新颖的),而是以深邃学问背景,简述了民主(作为政府形式和政治价值)的历史进展;精彩之处是章2对近代思想的精密梳理;但Dunn缺乏强的价值承诺(有浓厚的dismoralized色彩),采纳了利己主义生物主义的和市场体制)与平等冲突的框架并不让人信服,缺乏感召力,甚至不必要地细碎。几个亮点是:D’Argenson的思想、madison和法国人那儿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的变迁。】

  “前言:为何是民主?”现在Democratia在世界范围内公用,“用来表述政治权威的正当性基础。”【约翰邓恩:《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尹钛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页2,下同】而古希腊人最早用它仅仅指Klesthenes在雅典创立的一个特定的政制形式。在法国大革命中,Democratia才成为政治价值;“所有的征服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对公民的僭越和冒犯,不管这僭越和冒犯多么必要短暂。”【7】词语、观念和实践的故事。Dunn提及“现代代议制资本主义民主”【9】,与后来用的利己主义(egoism)是一回事,显见Dunn以经济利己和平等为其理论的基本要素

  “章1:民主首次光临”

  民主源于雅典;根据多数人的利益管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老寡头则认为“它使得其社会中的高贵者屈从于平庸者。”【18】源自地产主和贫穷者的斗争,经由Solon改革,和Klesthenes改革。修昔底德、Plato, Aristotle的评论。修昔底德提供的感性材料;Plato和Aristotle的统治形式词汇分类。Plato的攻击:民主的平等是对decency的疯狂摧毁,是恶人的统治。【39】Aristotle区分Democratia和Politeia,前者仅仅关注穷人的利益而后者则关注共同利益。在参与性的自我统治体制中,Democratia是一种病态形式。

  罗马人没有民主这个词来解释自己的政治措施。Polybius在共和中有民主的价值,但Polybius不推荐民主。意大利城邦都喜欢Republic而不是Democratia一词。到17世纪才摆脱负面涵义。Hobbes还在攻击下议院的民主绅士; Constant的现代自由vs古典自由“是在论证现代代议制民主相对古典参与式民主的优越性。”【64】Hobbes也同意民主是政治社会的基石和初始的秩序创立。Spinoza亦然,“民主制最接近所有政治权威的根基…民主是所有政体的最终源泉。”【68】权力会腐化君主制;而民主最体现平等。

  “章2:民主再度光临”

  美国人“不知不觉地成为民主主义者。”【77】《联邦党人文集》,Madison提出“共和政体,我指的是一个采用代议制的政府。…代议制的原则构成了美国共和的主轴。”【83-4】Madison意识到民主的势力多大,他将希望寄托在宪政约束和教化上。实际的民主和政治平等的扩展,民主没有敌手。

  荷兰的自由军团的纲领;尼德兰的民主最早;法国,D’Argenson的《对古代和现代法国政府的思考》:他“相信有必要将民主的程序和制度引进到法国的统治方式之中。”【102】这是因为在确立公共利益上的困难,对于这一任务,“民主的制度与程序独享其优势。”【102】民主的缺陷在于太过分立,而民主的角色指导主权者,尤其在确定征税的水平和税负的分担上。“真正的民主通过代表来实现。这种代表得到人民选举的授权。”【104】

  政治活动重构法兰西的尝试却成了普世标准。Sieyes的三本小册子。《关于1789年法兰西议会的可控选择的执行办法观点》:立法机构应按照民主的精神更换、代议层级削减…;<论特权>旨在摧毁贵族的虚饰大厦;《第三等级是什么?》将政治危机转化为革命:“第三等级就是一切。…一个戴着脚镣和被压迫着的一切。”【119-120】血腥。民主的辩护者,Paine”提出革命的政治结果不是简单民主的胜利,而是‘代议制体制’的胜利。”【125】《人权》是为法兰西革命辩护,将代议制视为一种有效的体制。Robespierre“有一种对人权的强烈的平等主义和激进主义的理解。”【126】在制宪会议上,Sieyes推动区分了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但Robespierre强烈攻击之,“完全拒绝了消极公民权这种概念。”【128】是Robespierre使得作为效忠对象的民主起死回生

  “章3:热月的长长阴影

  “Robespierre肯定的民主和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共和是同义词。”【133】而Babeuf和Buonarroti认为平等是革命革命最深远的目标。“革命开启的根本性的斗争,是一场利己主义制度与平等秩序之间的斗争。”【139】Buonarroti与Madison式理解的冲突。对于babeuf和Buonarroti来说,“民主的核心要点正就是要达到这种全面的平等。”【144】

  Democratia这个词不仅指政府形式,也指政治价值。民主意味着说服基础上运用权威。【147】democratic authorization(民主授权)。民主首先是“一个带来压力又具有吸引力的政治议程。”【151】民主打破依赖和排斥;市场经济则嵌于政治制度之上,“经济体制已经以不断增强的决心安坐于一个牢不可破的政治制度和一种特别的社会图景之上…:承认要以各种方式来保证人们是平等的,并且在他们如愿选择的生活中对他们进行平等的保护。”【152,Dunn漠视了市场体系的自主性,有点偏左派】

  Dunn以朝鲜为平等的结局,显然缺乏道德承诺(自由)才会让平等沿着这样的路径设想下去。利己主义制度和商业文明与平等的冲突。平等压制利己主义制度,但利己主义制度也产生极具强制性的权力来自保,“平等的公民权被强使着一定程度地服从利己主义经济生活方式的要求——他们依赖于这种经济生活方式,并从中取得他们最珍视的自由。”【163】

  “章4:为何是民主?”

  民主的胜利并不一定来自这两个原因:正当性的唯一基石;确保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顺利运作。【164】苏联的崩溃不说明民主是正确的,【175】911不能说明民主可以克服恐怖主义的威胁。【177,感觉Dunn蛮肤浅的,缺乏相当多的价值资源如宗教、自由等来分析】Dunn将重点放在利己主义上。作为政府形式与政治价值。“是民主做出了明确的裁决,裁决这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必然是利己主义制度取胜。”【187】“正是通过它的无所不在和蛮横无理的、实际上的优越地位,利己主义制度终结了平等。…驱动它的,而且归根结底将整个人类世界组织起来的,是残酷无情的、征服一切的那种区别与反差的原则。”【190】而民主则在其中探测可以容忍的不公的极限。【191】审议民主也不更改这种框架。【199】

  “代议制民主也很难说是建立秩序、和平、实现安全、繁荣和正义的引人侧目的好办法。”【204】但可清楚地宣称它比其他任何竞争者都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江绪林 2014年7月12日星期六

  《让人民自由》读后感(五):“民主”那点事

  文/左页

  大凡这个时代的人做历史,总有一种试图给自己的研究对象“解衣”的冲动,我说的是我们总想让对象赤裸裸的,说得正式一点就是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祛魅”,把研究对象从原先的神坛上“扯”下来。我现在很少看那种拼命给研究对象“脸上贴金”的历史书了,当然这种书不是没有,而且似乎还满泛滥的,比如国人写的各种“领导传记”,恨不得把自己意淫的所有梦境都附着在研究对象上,明明是个人,生给他说成了“神”。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不怎么买账了,总觉得这有点“假”。我们相信,只要是人,以及人干的那点事,就会有人性,人如果有神性的一面,那他也一定有兽性的一面。

  据说要破除一种事物或者人物的神秘或者魅惑,最好的历史研究方式,就是“系谱学”。这本是一个很古老的词汇,尼采喜欢用,后来福柯也用。按字面理解,应该就是给研究对象做家谱的意思,但是福柯认为,它能用来质疑传统的史学研究,即所谓的“质疑起源的真理观、历史的线性进步观”。到底什么意思呢?福柯曾经宣读过一篇论文叫做《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不用说,福柯论述的三个人都是牛人,但是却被福柯像“罪犯”似的并排放在一起,原因据说是他们三个人都曾经干了一件有点“恶意”的事情,那就是我刚才说的“解衣”。福柯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学、尼采的系谱学都有相同的效果,就是阻止人高看自己,阻止人试图超越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的“物质现实”。所以我们能够理解,尼采的哲学为什么叫做“锤子哲学”了,“偶像的系谱学”就是“偶像的黄昏”,“上帝的系谱学”就是“上帝死了”,当然“美女的系谱学”就是“老太婆”。

  但我最近看的《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却有很多的不同,它虽然为民主“解衣”了,但并没有任何“恶意”,作者是“现代西方思想史研究领域中声名卓著的剑桥派代表人物之一”,约翰•邓恩。估计因为“声名卓著”的缘故,行文比较“随性”,够“大牌”。他经常无缘无故的提一大堆的问题,有时甚至整个一段,乃至半页都是他的“连环夺命问”,而且把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写出来。这也就算了,关键是他前面提的问题,后面又继续提,仿佛他不是要我看书,他是要我看完了这本书之后,也要学会和他一样思考。说白了,他好像在上课,而且总是“板着脸”。整本书的目录由一个前言的标题和四个章节的标题组成,而且最后一章的标题还和前言的标题相同,标题的字数我数了下也就29个字,而除去相同的字,只剩下18个字。

  这本书的标题,似乎就透露出些信息,作者给“民主”做了一段历史,在此基础上他还挤着嗓子喊了一句:“让人民自由!”。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在给“民主”解完衣服之后,没有像尼采他们那么“恶俗”,说什么也不过如此之类的话,而是说了另一句话:“嗯,还不错哦”。但对习惯于“下半身思考”的现代人而言,这是两个相悖的行为。就跟我们有些人老是说,脱掉衣服卸了妆谁都一个样。在我看来,作者的确使用了某种史学方法(尽管这种方法未必就是系谱学)让民主一直赤裸裸的。

  他说民主的历史其实就是民主这个词语的历史。因为从古到今,“民主”从来也没有用来命名过任何相同的事情。从古希腊的人民直接的集会演讲式的民主,到法国大革命和美国诞生之初号称的宪法式的、契约式的现代民主,从民主最初的用于防御性的意图,到今天它代表某种政府组织形式和价值倾向,或者某种生活方式,民主这个词在不同的思想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里就根本不一样,没有任何确切的某件事情可以被认为是“民主”。而民主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里,也会受到不同的待遇,比如现代人对它趋之若鹜,把它当成正当性的来源,但在古代或者就在现代的某些地域,它却声名狼藉,最著名的莫过于柏拉图,甚至修昔底德和亚里士多德对于民主都没什么好印象。但是,作者又在提醒我们一件事情,那就是现代民主的全球化趋势,今天的民主几乎已经成为了所有政治行为的正当性来源和基础,不管你是否对美国人在全球搞民主化意识形态感到厌恶。

  作者说,他讲民主的历史无非是试图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是民主这个词风行了?这一问题很像当年福柯和尼采质问“理性”的流行。但是,约翰•邓恩毕竟不是尼采或福柯,他知道“民主”这个词在当今时代盛行和利己主义的市场机制有关,也清楚民主的风行给这个时代可能带来某种托克维尔或者马克斯•韦伯意义上的各种恐怖后果,不过他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整体来看,这是一个祛魅而且祛除道德的世界,一切适合于由斗争组成的生活,而这些斗争都围绕着最大化个人利益展开。但,这也是一个永远在寻求返魅机会的世界,而且它也时时准备着确认并呼应此种返魅易逝的信号:不仅是托尼•布莱尔的年轻、能力与决断,还有阿诺德•斯瓦辛格的影视活力,或者还有西尔沃•贝卢斯科尼的企业家干劲”。

  这就是约翰•邓恩,他不同于尼采和福柯的“祛魅”,甚至某种程度上也不同于列奥•施特劳斯的“返魅”。他不仅给民主祛魅,也给民主恢复魅力的机会。一方面,市场的成功可能给予了民主在全球盛行的机会,但是同时他又不得不提醒政客和民众,试图搞彻底的民主化,即冲动的不断革命的平等化运动是不可取的。最终,约翰•邓恩没有给出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如果说民主就是给人民更多的自由,他认为这一番思考就有利于此。

  《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 约翰•邓恩 著 新星出版社 2010年11月第一版

  信息时报 1月16日

  《让人民自由》读后感(六):民主的历史

  民主在近几十年中,有着不可比拟的崇高地位。民主一词,被寄予了人们对于文明政治的全部想象,退一步,至少是核心。在现代社会,很难想象,一个非民主体制的或是拒绝追求民主的国家或地区能够被认为是好的、文明的政治实体。就像自由一词受到的礼遇一样,民主也在当今世界中受到各国的追捧,在实践中也被奉为圭臬。民主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似乎不需要言说,关注的重点都集中于如何实现民主制度、维护民主制度,偶尔会有一两朵水花溅起,讨论一下民主的弊端。但即便有目光转向了民主的弊端,人们似乎也从未怀疑过它存在的合理性,甚至很少追问它从最初的意涵到如今的变化。对民主的盲目追求与不问所以然的界定,使得民主日益成为一种“信仰”,从哪来、如何发展、到哪去、是否存在内在的价值追求,这种种问题似乎人们忽视,并在长久的岁月中被逐渐遗忘。将民主作为现代社会政治的追求,将其视为最优越的政治体制,并不由分说为其带上高贵的帽子,然后匍匐在脚下,顶礼膜拜,已获得的便具有资本傲视群雄,未具备的则宣称目前体制是民主的一种特殊形式,绝不敢称民主不好抑或不以追求民主为目标。

  同样是政治价值的追求,为什么对自由、平等、正义的追求尚有诸多质疑、分说,对于民主却似乎是一面倒的赞扬?为什么偏偏是民主统治了现代社会的政治追求、支配了现代世界的政治言说?民主是否具有与其地位相称的内在价值,或者只是一种虚无的托辞,负担着美好寄望却空无一物?回顾历史,民主如何发展至今?展望未来,民主又会迈向怎样的结局?

  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邓恩在《让人民自由》一书中试图解答上述疑问。探究一个已经被奉为经典、推上神坛的语词,回顾词义变化的历程与观念变迁的脉络,寻求合理性与正当性,邓恩试图揭开“民主”的面纱,破除建立在摇摇欲坠却被众人视而不见的基础上的对民主的迷信,展示民主的意涵如何从希腊面对困境时提出的一种补救措施变成如今广为接受的一种政治体制与观念。而民主,从最初在希腊城邦中作为地方性的专有名词出现、经历短暂的辉煌、迅速陨落而后沉寂多年,到在美国政治中重生,以至于成为全世界追求的政治价值,几多沉浮,个中缘由,也与社会认知、历史发展潮流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让人民自由》一书的论证从两个角度展开,最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是民主战胜了其他词语在现代政治中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又可以被细分为单一的普世标准的存在和用来表达这一标准的词语 。在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一方面,邓恩试图探究为什么民主作为一种观念能够跨越种族地域的差别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政治权威的正当性基础。另一方面,民主这个词语本身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也值得瞩目。从古希腊克里斯蒂尼使用民主作为一种政治体系,到法国大革命时将其作为一个表示行为者的名词,民主的含义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自法国大革命起,民主一词被用来指改造政治、社会甚至经济的一套计划,目的是要实现“由人民自我统治”这一观念所要求的各种标准 。民主作为一个语词的使用与作为一种观念与制度的出现交织在一起,一起构建了民主的历史。

  民主,既是一种政府组织形式、政治体制,也是一种政治价值、理念,简而言之,具备制度与理念两个层面的深刻含义。在历史的积淀与社会的发展中,民主日益成为具有内在价值的政治权力的源泉与化身,从一种被追求的理念上升为用以衡量其他理念与制度的标准,岿然不动地占据政治中的最高点。现在的代议制民主与原初的古希腊民主相距甚远,但也有些核心始终未曾改变。不知是那时顺应历史大势的民主重获生机,还是发展的历史更改磨洗了这个几经波折大起大落的语词。

  本书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相比前一个更为深入,叩问是什么使得民主一词重新焕发生机最终赢得胜利?全书围绕问题展开,先是关于词语的演变的故事,然后是对于观念史的探讨,最后是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社会现实讲述的实践的故事。

  对民主的历史进行梳理、探讨其源起流变,具有十足的意义。阐明民主为何需要维护、在何意义上可以被维护又能够在什么程度上得到维护、并抛出是否选择付出代价以维护民主的自由选择,最终在深刻了解权衡之后直面历史的挑战,这是邓恩写作此书的目的,也是阅读此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在今天,民主是全世界广泛认可的政治价值,成为众多政权用以标榜自己具有政治先进性与正当性的标签,也成为了国际政治上或攻击或抱团的一个工具。民主本身的优劣、利弊令人好奇,更令人讶异的是,它如何从2000多年前的雅典一步步走到今天,却背负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与几乎改头换面的意涵。

  邓恩为我们展示了民主的历史,从诞生到短暂的辉煌,而后长久的沉寂,直至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民主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出现,与战争交相辉映,既是战争政治中的手段与目的,也借由这两场战争扭转了原初的意思,拥有了非同一般的政治地位。

  《让人民自由》一书的贡献在于让我们从对民主的某种迷信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民主的历史,在承认民主如今的地位的同时,理应对民主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应当明白民主是如何发展为全世界广为认可的政治价值。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民主的凯歌已经响亮了许久,不知会否再有喑哑之时。

  《让人民自由》读后感(七):热门与冷门

  《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Setting the people free: the story of democracy),约翰·邓恩著,尹钛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民主是热门词语,尤其在今日今时之天朝,好像已成显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被这大潮裹胁。民主又是冷门,因为透过表相,其真谛为何,真正研究的人实在少之又少。现在提起民主,大约只归结到几点:多数决、普选制、多党制、代议制。孰不知,这已是民主历二百年发展之后最直接的表现,其真正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岂非洋洋百万言不可尽述?

  自己才疏学浅,自然也是混沌中人,看不清民主的雾里云里真面目。看了本书后,直觉得腮帮子疼,那些读来满口流血的文字实在佶屈聱牙(也许是拜翻译所赐吧,中间说到中国时居然直译成“人民共和国”)。不守,也隐约了然,作者一方面对民主从雅典至今天的变异做了学术上的探讨,认为近数十年来政治之借尸还魂,另一方面也认为该制度之最不坏。

  一本小薄册子自然不能尽民主之妙。对于今日之中国来说,何为民主、何为中国之民主、何为能富国强兵之民主,都不止一本小册子能说得清楚。也更需要我们自己的学者与专家去研究与解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让人民自由》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