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是一本由罗曼·罗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20.50元,页数:4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名人传》读后感(一):贝多芬:唯其苦难,才有欢乐。(笔记&感想)
你的双脚,为我的跛足承担重担。
你的精神,使我感到飘然升天。
我的意志融于你的意志之中,
我的思想在你的心中形成,
我的言语在你的喘息中吐露。
孤独时,
我如同月亮,
米开朗基罗:“接近上帝,并与上帝契合……它只是上帝之美的副本,是上帝画笔的影子,是上帝的音乐,是上帝的旋律……因此,一个画家仅仅成为人人崇拜和手法巧妙的大师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他的生活应当是纯洁和神圣的,从而使上帝的意志可以统治他的思想。”
罗曼·罗兰谈米开朗基罗
伟大的心魂犹如挺拔的山峰,任凭风吹雨淋云遮雾罩,人们在这里的呼吸永远比在别处自由和有力。纯洁的空气可以洗涤心灵的秽浊,当云翳散去之时,他高高在上威临天下。
正是这座崇高的山峰,矗立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远远看去,他巍峨的雄姿消失在无垠的天际。
我并不认为一般的人都可以这样的山峰上生存。但是,年复一年人们登高膜拜。在那里,他们可以吐故纳新,更新血管中的血液。在哪里,他们将感到自己正在接近永恒。然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平原,心中充满了战胜生活的勇气。
托尔斯泰: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个繁重的工作。
罗曼罗兰说莎士比亚:“行动,生产,创造……我明白这就是目的,就是生活的法则,我愿意这样做,罗曼罗兰践行了一生。”」
感:音乐是立竿见影平复心情的良药,读书是从心底抚平急躁的顺滑剂。
苦痛是生命中必须经历的阶段,被米氏感动是因为他对于生活困苦的理解是不能完成承载自己意志的作品。他富有,有地位,却深知一把刻刀和一堆乱石才能凿出他想要的生活。
所以他们会被我们仰望,所以我们渺小,壁画是他不爱的领域,而他的作品却依然是众画师朝拜的对象,苦闷的年代,他没有得到达芬奇和拉斐尔那般的尊敬,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刻下了他独一无二的一笔,他让石头充满了生气,被人们觉得这些经过他手雕刻的石块应该被沐浴在阳光里,因为他们拥有非凡的生命力。
我还没有直面苦痛,还在逃避与人相处,躲在自己的壳里自以为是,所以我只能止步不前,想清楚了,一切才会好起来。2014.9.27
很不幸,最初在几年前买这本书就是冲着书里写的三个主人公去的。结果记得当时看了几页就不行了,觉得作者实在描写的太过高深。直到最近,又重拾这本书,坚持看了下去,可到托尔斯泰那就快绝望了。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出发点是错的。
我的错就在于,把这本书当成了众多的关于著名人物的传记那样,比如讲个小故事,来个小花絮,或者介绍这些人物最突出的事迹等。可实际上,本书可不是这样。如果真的想了解罗曼罗兰的写作意图,以及他笔下的人物的情况,最好还是先对这些人有过了解。也许是因为这些人是音乐家,艺术家,文学家,所以对他们的分析必然会建立在对其作品的分析之上,然后在基于这些来挖掘其蕴含的人物的观念以及经历。这大概就是我看得如此吃力的原因吧。对音乐的不了解,对绘画的无知,对文学作品片面的了解,当遇到这样的作品的时候,就只有绝望了。
现在才知道什么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是啊,这本书,先是作者和译者让我震撼了一下——强大啊!再看里面的人物,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这些是什么人?!是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文艺复兴“艺术三杰”之一,是俄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代表作家!震撼啊!可是,我看了半天,仅仅知道,关于贝多芬:关于以前课本上《月光奏鸣曲》的创作缘由是假的,贝多芬即使耳聋但坚持创作,是身残志坚的典范,和米开朗琪罗骨子里的悲观主义、怀疑主义不同,他是典型的乐观主义,还有他把自己的侄子过继过来,以及他对于拿破仑情感的变化等等。很浅显,尤其看到傅雷还分析了贝多芬的作品,我就更知道自己还得“练几年”。米开朗琪罗:有钱人,一生蒙受教皇的恩宠(应该是由于他的天才创作),和拉斐尔是仇人,西斯廷教堂的画是极品中的极品,他竟然是双性恋,等等。看到托尔斯泰,我感觉罗曼罗兰的分析就更抽象了(也许是同行的原因),我已经不忍再说了。
可能对于艺术家的传记都是这样吧,对这方面的不了解,会造成很大的障碍。如果是看关于历史书上的政治人物、军事人物的传记,就会相对轻松些。也算是发现一项不足吧。
当然这仅是我作为一个菜鸟的一面之辞,相信高人不会遇到这种问题~
贝多芬 悲恸的诗篇
失去了童年,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一个卑微的母亲,一台破旧的钢琴陪伴了他的童年。他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他孤独,但他却心中有着一个他爱得天使。读到贝多芬抱着画像伤心的滔哭得时候,仿佛看到一个伟人的孤独,一个对爱情思念的伟人。
音乐家,却失去了双耳,他害怕别人知道,他害怕,他不只是害怕别人知道那么简单,他害怕失去自己的双耳,以后再也不聆听音乐。音乐就是他的全部,他的一生,他的追求。在最后一次的演奏里,他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奏乐跟高音歌手之间对不上调,指挥跟奏乐之间的差异,他茫然了,心里却很清楚知道因为自己的耳朵啊!听不到,听不到,这一句话一直缠绕着贝多芬,那是多么难受,多么摧毁性的打击。
童年很多时候决定你以后的发展,至少在以前,现在的孩子,太多享受的物质和生活,现在的父母,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怎么才能成长呀,也难怪越来越少的伟人出现了。别说伟人,就一个能够吃点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
在腾讯实习,一起在酒店住的小伙伴说不想在他朋友那里住,那里在楼顶,太热了,又没有空调。但是也只是老抱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生活很美好,既然朋友帮你省下找房间的时间,省下找房子的钱,就已经很不错啦,有什么好抱怨的呢?热也是这样过,冷也是那样过,年轻人体格强壮,有什么不能承受的。想想贝多芬的童年,想想伟人所受过的苦,我必须遇事要更加的坚强,要承受别热看来非一般的苦难,定能成就非一般的成功。
贝多芬是快乐的,也追求快乐。
米开朗基罗 孤独之巅
他是寂寞的。他爱人,但没人爱他。他恨人,也有人恨他。他一辈子无休止地战斗。
伟大的心灵就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在大自然种接受风雨的洗礼和雾霾的餐绕,但是当人们登上山顶,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纯洁清新的空气,清洗内心的污浊,变得更有力量。米开朗基罗就是这样一座山峰,赫然毅力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们远远地看着这座大山,却找不到登山的路,接近不了他。而他,也拒绝任何人得接近。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生活在高峰之巅,但至少人们可以瞻望这座大山。这样,当人们返回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才又勇气去面对缩写的日常生活。至此,他的风格影响了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以前,没有看名人传的时候,对这样一个伟人一无所知,伟人都是怪人,你可以这么说,或许是他们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现代,远远在你之上,所以,你理解不了他,自然而然地觉得他们怪。很多时候,人就应该有自己脾气,有自己性格,但前提是你确定那是对的。很多人听不进去别人的话,自己碉堡天了,你不是伟人,你那是坏脾气,而且你在现代社会混得很糟糕,混得越糟糕,脾气越坏,cynical。
我看来,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分析事情的对与错,那是最重要的,为人的好我们可以学,但是他们不是圣贤,也有自己的缺点,别把他们的缺点当做是自己的借口就好了。
托尔斯泰 神秘的老人
对于托尔斯泰,以前对他的了解仅仅限制于《战争与和平》,看完名人传之后,了解的多了《复活》。
在名人传里,我觉得写得最详细,赞誉最多,却最没有价值的章节就是托尔斯泰,或许作者太热爱敬佩他了。所以全篇都在讲托尔斯泰的好,生平的所有作品的提及了,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如此具有时代意义。
看完之后我仍然看不出来托尔斯泰是个神秘样的人,这是我觉得写得烂得地方。或许,去了解这样一个伟人,需要的是去品味他的作品。去慢慢走进作者的思想里面,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去了解这样一个神秘的老人。
《名人传》读后感(四):受难的英雄
总是钟爱对作古的人作传,因为对传纪来说,传主至少在写作时是被看作一个完成了的历史个体的。也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在时序上把握传主思想与行动的前因后果。
但《名人传》却缺少为传记家们所偏爱的轶闻趣事,反而充满了各种激情因素,这既体现在各个传主的外在行动与内心世界里,又体现在罗兰的叙事话语中。当然,我们说“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经验。历史不是别人而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写历史就是制造历史的唯一办法。”
米开朗基罗:英雄主义的天才和缺乏英雄主义的意志
托尔斯泰:为了逃脱自己的影子而在烈日下向前狂奔的伟大受苦者
《名人传》读后感(五):大学毕业若干年后读完了这本“全国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图书”
大学毕业若干年后读完了这本“全国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图书”,其实买了很久了,只不过中学那会儿有点时间都用来学数学物理了,对暑期的书单以及读后感的作业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而且《名人传》的标题总以为里面讲的会是一些《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之类的内容。
最近看完《傅雷家书》又翻起这本旧书,罗曼罗兰大师的视角果然不一样,与其说是名人传记,不如说是名人的心路历程。作者没有去展示伟大艺术家们的光辉成就,反而去剖析了三位杰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抗争。
贝多芬偏执又傲慢,米开朗基罗怯懦又孤僻,托尔斯泰内心则时常充满矛盾与内疚,但是他们都具有对艺术与生俱来的热爱与执着,这点确实是天赋,学也学不来。
所以归根结底,这本书是在说,人类历史上如此杰出的三位名人也都不容易,在如此苦逼的生活条件下,创造除了亘古弥新的艺术佳作。艺术天赋这种东西学也学不来,但他们生活中的苦难与作品中传达出来的力确实可以激励一下碌碌无为又无病呻吟的孩子们。
《名人传》读后感(六):仁而爱民,方为大师
拜读之前,只知三位大师分别是音乐家、雕刻家、作家,而浅薄不知大师何以为大师。读来方知,大师,需要有忧国忧民的大气概,为民献身的大情怀,焚膏继晷的大激情,方能成其大师,否则仅能做一琴师、石匠、写手。
苦难,唯有忍常人不能忍,为常人之不能为,方能为圣贤。贝多芬贫病交加却坚持为人民谱写欢乐,米开朗基罗一生未娶日夜工作投身艺术,托尔斯泰放弃贵族生活为最穷苦大众而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我读的是陈筱卿译本,读来感觉晦涩难懂,磕磕绊绊整整一周才读完,中途几欲弃读,究其原因,可能一是由于自己文学修养不够,二是由于无音乐、绘画等艺术底蕴,三是不习惯陈筱卿译本行文风格。久仰大名,他日要再拜读一下傅雷译本。
《名人传》读后感(七):《名人传》天才的人生
《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他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名人,三位伟大的天才,十七世纪的贝多芬,十八世纪的米开朗基罗,十九世纪的托尔斯泰。
罗曼•罗兰出生于十九世纪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反对战争及一切暴力,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名人传》中也稍稍表现了作者的想法,在三个名人的传记里向我们表现了天才在面对人生坎坷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博爱,对命运的反抗。
《贝多芬传》中贝多芬这位天才,年少之时就表现出极佳的音乐天赋,但被他的父亲所压榨他的音乐天才,他的少年是凄苦的,没有多少欢乐可言。而且他还不得不离开了故乡,只身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在他来到维也纳之后,他是多么怀念故乡啊。在贝多芬早期时,他的音乐充满了庄严,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向往,他也的确成功,他给朋友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当我发现某位朋友生活困难时,我只要在书桌前伏案工作,我就可以解决这位朋友的经济困难……”“现在我的生活很好,我的一篇作品一出来,就会有五六家出版商向我购买,如果我想要,还可以更多……”等等。但命运从来都没有放下对天才的嫉妒,耳疾进犯了贝多芬,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得了耳疾,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贝多芬渐渐放下了对权力的追求,而在爱情中创作自己的音乐,例如《月光曲》。但爱情渐渐的消失了,还剩下什么呢,力量和对力量的滥用,他在这时期的作品被人们称为“这是一个醉汉的乐曲”。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和歌德在权贵前表现了不同的态度,他的力量是他对拿破仑发出了如下语言:“可惜我对战争不想读音乐那么熟悉,否则,我必将胜过他”。在政治立场上,他对于共和体制表达了赞同,他希望那位法兰西皇帝能将他的帝国换成共和国,他曾有过一段预言:“几十年后,世界上将有无数共和国”。在面对命运时,有几句话表达了他自己“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用他的音乐,捍卫了德国的本民族音乐,使它免受异族音乐的排挤,他用他的音乐是整个维也纳的轻浮之风受到震撼,他的年纪越大,他也越悲惨,但他越悲惨,他就越歌颂欢乐,当他饱受疾病和贫穷的折磨时,他却创作了《终曲》《田园交响乐》《欢乐颂》等著名的乐曲,他有一句豪言壮语可以表达他的一生,用苦难赢得欢乐。
《名人传》读后感(八):名人传——贝多芬
必须在那种爱情和高傲的反抗的交替之中去寻找贝多芬最丰富灵感的源泉,直到他性格之激昂隐忍于悲苦之中的年岁为止。
《月光奏鸣曲》
他几近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只是他那不屈的道德情操阻止了他。他痊愈的最后希望破灭了。“甚至曾一度支撑着我的那崇高的勇气也消失了。噢,主啊,向我显示一天,仅仅一天的真正的快乐吧!我已那么久没有听到欢乐那深邃的声音了!什么时候,啊!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见到它啊?……永远也见不到?——不,这也太残忍了!”
他那坚强的性格不可能屈服于挫折。
“我不得不悲惨地生活着,躲开我所喜爱和对我来说弥足珍贵的一切,而这又是在一个如此悲惨、如此自私的世界里!”
我常常诅咒自己的一生……普鲁塔克引导我听天由命。但如果可能的话,我却想同命运挑战。但是,在我一生中的某些时刻,我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听天由命!多么悲惨的隐忍啊!然而,这却是我所剩下的唯一的路!
《悲怆奏鸣曲》
《第三奏鸣曲》
《七重奏》
《第一交响乐》
他的挚友辛德勒肯定地说:“他带着一种童贞走过了一生,从未有过因任何脆弱而需要责备自己的地方。”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啊!千百次地享受人生的美妙啊!”
《葬礼进行曲》
《奏鸣曲》(作品第26号)
称《月光曲》的《幻想奏鸣曲》
《第二奏鸣曲》《提琴奏鸣曲》
《克勒策奏鸣曲》
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无法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他缓缓地带着一种神秘的庄重神情,弹奏一曲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如果你把心献给我,先悄悄地相传,我俩心灵相通,勿为别人所知。”
《英雄交响曲:波拿巴》
《第五交响曲》
《热情奏鸣曲》俾斯麦说:“假如我经常听它,我会永远英勇顽强的。”
《科里奠兰序曲》
《第四重奏》
《爱格蒙特序曲》
《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
《葬礼曲》
《第四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
《田园交响曲》
《暴风雨》——莎士比亚
《献给遥远的爱人》
“可怜的贝多芬,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你的幸福的。只有在理想的境界中,你才会找到朋友。”
他在笔记中写道:“屈服,深深地屈服于你的命运:你已不能再为自己而存在,只能是为他人而存在;对于你来说,只有在你的艺术中才有幸福。啊!上帝,赋予我力量吧,让我战胜自己!”
“力量,那是不同于常人的精神!”
“除了善良以外,我不承认还有其他什么高贵的标志。”
《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
《威灵顿之胜利交响曲》
《德意志的再生》
《光荣时刻》
《大功告成》
这张紧咬着牙床,愤怒和痛苦深印的狮子脸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意志力——一种拿破仑式的意志力。
《名人传》读后感(九):用痛苦换取欢乐
当我沉浸于网络言情的时候,当我沉浸于生活中短暂的欢愉的时候,当我在毫无目标的漫游中丧失自我的时候,我明白,我已经距离清醒越来越远。考试的失败让我明白,也许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就像妈妈说的,我这个人从小到大在认识中没有受过什么重大的挫折。我们不富有但也乐于现在平淡的生活,这时候就像《苏菲的世界》中写的那些兔毛深层的人们一样,逐渐在慵懒的温床中丧失了自我。挫折,好,挫折的确能让人清醒。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也许并不应该把他看作洪水猛兽一般。这时候让我想起了贝多芬,这个心灵的巨人,他的生活是痛苦的,就像罗兰所说的他的生活从来就像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风雨,事实也的确如此。强烈的负罪感催促着我拿起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来看,就像是他那不朽的巨作《约翰-克里斯多夫》一般,这部作品就像是一个前传,二者之间是那么的一脉相承。我被内里所包含的战斗精神所震撼,所折服。我想,折服我的不是什么所谓的文学风格,艺术,而是他所包含的力,就像贝多芬的生命。那里脉动这生命的最强音。当你看到这样的一个人的时候,你怎么能不为他精神的纯粹和良善而折服,又这么能不为命运带给他的苦难而感动而泪流神伤,这是这样的一种悲怆。如果用中国印象来表达我脑子里唯一的画面就是子规泣血。而我们又何其有幸的能够聆听这样巨人的声音。这为巨人,这位伟人,这为强大的人,并不是以现实的强力而对我们施以威压,正是他精神的力量,他纯洁的心灵,他善良的灵魂让我们感受到了伟大,感受到了人生的珍贵,命运之余我们与之余他相比,那是多么的甜蜜。那么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抱怨那许多许多。生活没有给他以欢乐而他却为世界,为人类创造欢乐。与他相比,我们的灵魂是何其的脆弱,我们的心灵是多么的不纯粹。的确,在这样的仕途经济的时代,我们收到了太多狼性鼠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忘记的思考,我们作为一个人我们的人性应该在哪里得到体现,也许这许多都是空谈,但我们还是不能忘记思考。当尼采发出了上帝死了的一声呼喊的时候需要承受多少来自世俗的压力,来自精神的拷问。这不仅仅是一个强健的身体所能够承受的。也许我的思维混乱,也许我的语言颠三倒四,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贝多芬对那些诘问他指法错误的人所说的一样,当我们充满了热情来表达自己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方式是不适合的呢?所以,人生啊,尊崇自己心里那个愿望是最重要的,如果那个愿望高洁,我想即使生活的再苦难也是幸福的吧。
《名人传》读后感(十):名人传 review
花了3,4天的时间重读 名人传。 记得我第一次读此书是11年前,当时大三暑假学校组织去南京实习从武汉到南京的船上。 时间过得真快,一轮都快过去了。
我已经不太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候的感想了。这次读,坦白说,感想良多。人说好书是精神食粮,这本书可说是精神的“满汉全席”。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伟人的成长轨迹,就能感到自己精神力量的壮大。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伟大的灵魂总是感到痛苦和孤独,作者为这三位伟人立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用来慰藉那些灵魂的。
我不是学文艺的,所以专业的知识,比如说绘画,雕塑和文学思潮,于我都不熟悉。因此,我所关注的是伟人精神的力量。贝多芬,作者在后记(还是前传)里非常精辟的用“力”这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和精神的精髓。他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他的力量,他敢于打破sonata的刻板格式,赋予新的生命。于贝多芬,我非常钦佩,感慨也最多。
我不喜欢米开朗基罗的传记(和他本人),并无冒犯大师的意思,我尊敬他的天才。佛罗伦萨是艺术的天堂。我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对裴冷翠是那么神往,可惜直到今天还没机会去转转。可是他的精神世界,对我来说太消极。我认为不可取。就像我读清朝张英的《聪训斋语》和康熙的《庭训格言》,张英是中国传统的读书人,讲求心性的高远宁静(如鹤)。康熙不用说,注重实效,读书做事相得益彰(如鹰)。对我来说,我就更欣赏康熙。大概我是学管理的而不是一个文艺家,对我来说,了解人性,增加自己的精神力量的最终目的还是积极向上的为人服务。
对于托尔斯泰的部分,我最感兴趣的其实就是他1880年精神错乱的那一部分,我认为那一部分也是他精神升华的过程。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从艺术天分升华到了道德力量。我读托尔斯泰传记的感悟,大概就在于,伟人的精神世界都是完美的,如托尔斯泰强调的是绝对的“爱”与“真理”。 可是现实世界都是不完美的(far less than perfect)。 两者怎么样融合与接轨,是最大的挑战。我赞成托尔斯泰对宗教世界的统一性(即耶稣,柏拉图和孔孟有共通之处)的判断。但是我不喜欢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太消极。我也不喜欢他对待国家,军队等强力部门的批判态度。强力部门的存在是社会现实,如果没有这些强力部门的支撑,一个民族(可以说政权)就无法存在,那它所奉行的政治思想就无法得以张扬。
这本书是人类文化的经典之一,是精神的满汉全席。无论读者寻求“真善美”的哪一个面向,都能从三个截然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或多或少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