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国史探微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21 09:46: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国史探微读后感10篇

  《国史探微》是一本由杨联陞著作,三辉图书 /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史探微》读后感(一):历史中的小事

  《国史探微》这本书顾名思义,就是探究考据中国历史中的精微之处。作者是哈佛燕京中国史讲座教授杨联陞。本书是杨先生在发表的十四篇英文论文汇编而成,因原文使用的英文,固此版乃是翻译之作,然通读全书,流畅自然,课件编辑和译者之认真。在拜读本书前,憾未听闻杨联陞老师之名,通读十四篇文章,为老师的独特选材角度和由微至博之能叹然。

  《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一文是对从汉朝至民国历个朝代的作息时间及官方假日等方面作详细论述和考据。数月前假日办曾发一文,言中国现今的公休日占全年超过1/3的时间,有一百余日,即使在世界上也算得上假日丰裕之国。然,此文一出,全国哗然。大家从未觉得自己确实休息过如此多的日子。认为该数据想必又是闭门造车之作。那么究竟一年该有多少公休才合理,且看杨老师对古代作息时间的探究。

  杨老师此书是十分值得一读的,既专业且又不失趣味性,推荐给大家。

  《国史探微》读后感(二):每次都令人感动的中国史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知道杨联陞这个治史的大家。本书从外表上看,没有出奇的地方,就如同老子的大象无形一般,不深入,总是片面。

  作者的治治史功力很深厚,字里行间的描述都有民国时期学者的遗风,这种很朴实的治史方法在现今的史学著作里面,已经很少能够看到了。而且先生的设计方面很广,学识也很博,可以看出其有建国之前知识分子的特点,都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这在接受现代化教育的今天,古文的使用,已经渐渐式微,对于历史的研究,更多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研究,鲜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总是令人惋惜。

  这本书作者多是从细节处入手,通过对中国史的一些细微末节处的描述,剖析,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展现中国古代的人文风情,一些细节的考究很能让人接受,还很与有荣焉的感觉。这就是中国史,国史给国人的感觉,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历史沉淀的积累带来的人民的骄傲。本书是一本学术论文的合集,有些地方还是有些艰涩,不过还是能让人一直流畅的通读下去,文字使用,古文引用,信手拈来,不禁带给人盎然的阅读兴趣。所选角度,细微但不卑微,作者深入的分析研究逐渐由微知著的涉及中国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由小见大,展现独特的历史角度,不愧历史大家!

  本书虽小,价值不小。国史虽旧,內粹尤新。对于历史的研究,就应该保持同作者一样的学术精神,业务专精,侃侃而谈,对于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微,不浮夸,脚踏实地!而这,是我被历史学人的前进方向。

  中国史,浩瀚,晦涩,博远,是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研究方向。与古人,遇古人,徜徉,体会那浓浓的同心的感情。

  《国史探微》读后感(三):第二把交椅

  记得曾见过一则学术八卦,所谓华裔美国汉学家的四把交椅:第一代为胡适,传给第二代杨联陞,再传第三代余英时,后传第四代王德威。虽是戏言,但见识了杨联陞在“学术江湖”上的地位,及与胡适先生的渊源。

  杨先生的早年文章,我以前也读过数篇,如《东汉的豪族》,虽是作者二十来岁时的手笔,但题目选得鲜明,颇有问题意识,可以看得出是全然出于治学的兴趣,用心写来。下笔也清畅可读,绝无夹缠冗余,让人不由地想到胡适提倡且力行的的白话文风。后来还读过杨先生后期的一些英文原作,遣词用句之清楚明白,可做英文的范文来看,更与胡适的英文格调有几分神似,不愧为胡先生的诤友兼传人。

  如今海外学术大家的著作文集多有重版,相形之下,显得杨先生略有几分身后寂寞了。也许这本《国史探微》能填补一个空缺。看目录中的选文,多偏重通识性的文章,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学术边沿的读者,想必也能读得畅快吧。

  《国史探微》读后感(四):读国史探微

  幼时并不喜历史,跟枯燥、呆板的教科书有直接的关系,总觉得历史是由一堆数字加文字组成,背诵那些久远的年代和事件没有任何意义。长大一些,逐渐意识到历史其实并不只是改朝换代、宫廷争斗、战争暴乱,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历史,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发展亦是历史。

  《国史探微》是杨联陞先生所著,里面收录了他的论著十四篇,原作由英文写成,手中的这本是中信出版社的中文版本,这类学术性的论文集,难免生涩难懂,但是此书很多章节却也新奇有趣,比如《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从来不曾想过中国古代就有比较明确的节假日制度,当然这是针对官员来说,跟农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关,古代的官员也就是那个时候的公务员,也有逢几天一休的假日,这与咱们一周修两天非常相似,当然朝代不同,规定也不同,但是逢年过节、嫁娶丧诞都会有法定假日,在唐朝居然假日可以达到五十三天之多。

  杨联陞先生自清华经济系毕业,所以写的历史论著中无不有经济学的影子,从经济学看历史,本身就是非常好玩的事,他自谦所著力求深入、探索精微,在我看来这确实难得一见的好书!

  《国史探微》读后感(五):杨联陞探索的历史细节

  应该说对于历史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不同的人,当他们面对历史时,都会以自己的视角探视历史的真相,都会有新的发现或认识,因此所谓的历史教科书,或者什么权威“正史”,其实都是可以商榷的。

  历史学家杨联陞他是“台湾”的院士,他学识渊博,曾在人文学手和社会科学领域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但我孤陋寡闻,之前并不知道这位学人,直到看到了他的《国史探微》后,我才真正认识到了他的独特性,独特在哪里呢?就在于他在宏观视野下做着微观的考察。他从经济入手,探寻各个年代中的社会状况。比如书中所谈到的,从《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和量词》来分析历史中的虚与实,这确实是细节中的发现;另外,还有一篇非常有趣的文,那是从《佛教寺院与国史上和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中来看中国社会的互助性,甚至还发现了中国彩券历史的源头,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该书收有作者十四篇论文,是他发现在学报上的论稿或者是演讲稿,因此这不是一本系统性的专著,而是他通过各个具体的细节,来阐述各个历史进程中的生活和社会的结构,比如从《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从《明代的地方行政》、朋《国史上的人质》、从《会子形状考》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许多历史史书中所忽略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历史中最鲜活的部分。

  很多人学历史感到枯燥,感到沉闷,因为他们接触的历史都是筋骨,而杨联陞所讲述的则是历史的血肉,无疑这就能让人产生对历史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只有让历史赋予生命,那么才能建立真正的历史观。

  《国史探微》读后感(六):别有幽微,值得探寻

  对于历史的视角总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乐于追寻英雄的足迹,有些人愿意关注人民的苦难,有些人驻足于改变历史的瞬间,有些人则更愿意触摸大历史的轮廓。但是杨联陞先生却独辟蹊径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角度,从历史细微处甚至是旁人不会注意的角落去观察历史的样貌。

  本书选取的十四篇论著,即是如此,不论是关于《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还是《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与量词》,抑或国史上的女主以及人质,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到最新鲜的历史中去,然后再用这条线索挑起历朝历代的变化线条,可从经济社会形态的不同,窥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社会学基础以及多学科融合的学术特点。

  而且这些角度选取之独特,看似细微,其实同样是宏大的命题,每篇论文之外,都能做更深入细致的探讨,国史诸朝兴衰是试从统计方式总结朝代变迁的方法;从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以及公共工程,不难看出各个朝代经济变化的一点缩影;论奢靡可从经济与思想角度窥看古代中国的思想争鸣;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与量词则更是作为一个宏大的方向而做更深入地研究;而对于“当铺、合会、拍卖以及出售彩券”均起源于寺院的说法,则更是新鲜有趣,且对历史经济研究有相当大的助益。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尽管均为学术性论文,作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却能讲述的通俗易懂,读来令人对于历史知识兴致盎然,而且这些角度的选取,涉及古代人质制度,经济生活以及作息时间,仿佛真将读者带入了古代中国的生活中去,那不是有关古代的爱恨情仇与家国恩怨,而是仿如进入到了那个朝代的真实感,触摸到最鲜活的经济生活与生活方式中去,那些思想的发轫、制度的先行,能够激发出的是对于历史这一学科的向往以及对于古代中国最深沉的热爱。

  同时,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一位学术专精不厌精微的学者大家的治学精神,他对于一字一词的仔细探寻,对于训诂学的重视,对于各个学科的深入探索,都为读者展现出专于学术的大家风貌,杨联陞先生曾以“开杂货铺”的汉学家自居,其实杂货铺不仅可以为人提供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这些杂货联接起来也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别有幽微,值得探寻。

  《国史探微》读后感(七):之于国史的探索精微

  见此书再版数次,而豆瓣上长评甚少,不知缘何。

  本人非文史专业,平日读史书亦寥寥,只能就自己通读一遍的所思所感简要罗列如下罢了。

  杨联陞先生经济系毕业,论学以广义中国经济史为中心,但其史学功底应毋庸置疑。本书收录其各个时期的论文计十四篇。有的文章论面较宽,如《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国史诸朝兴衰刍论》《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等,有些则从某一点切入研究,如《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国史上的女主》《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与量词》等数篇。

  简单说说本人觉得稍较容易理解,读后印象较深的几篇。

  《国史诸朝兴衰刍论》这篇,讨论朝代的兴衰更迭。先生提出的几点基本考虑值得注意。一是历史中朝代很多,有长有短,在研究兴衰更迭时,应将哪些朝代列入考虑,其标准值得研讨。二是朝代的始终如何确立,以及牵涉到的“中兴”的问题。第三则是分级的基点、衡量的尺度。后面附录有一篇《朝代间的比赛》,作为补充,也值得一读。

  《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这篇对于读者大概是切入很有趣的文章。先生分成两个部分论述:官方的办公和假日,以及农商工等营业劳动时间和节假日。先生把这些探索称为“传统中的变迁”,体现出的是中国历史一个稳定持久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的延续。

  《国史上的女主》这篇对几个问题进行的探讨。一是摄政太后对于国家的地位应如何明确;二是太后摄政的制度化的历史变迁;三是历史上对于摄政的批评和禁止;最后则是如何看待摄政作为权宜之计的意义。

  《明代地方行政》的前半部分,即历朝历代对于封建制度和郡县制度的争论更值得留意一些。两种制度并非互不相容,亦各有其利弊。历代的士大夫和学者都希望从前代的兴衰中吸取经验教训,以谋求更行之有效的制度延续。无论是郡县制抑或封建制,历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学者们拥护,他们之间的论辩尤为值得一看。

  《从经济角度看帝制中国的公共工程》为全书最长的文章,然而其论点之专业,引据之艰深,实在不像是面向普通读者之作。故本人也只好草草翻过。

  末两篇《二十四史名称试解》《官修史学的结构——唐朝至明朝间正史撰修的原则与方法》对于想粗略了解中国古代整套正史的读者比如我,也是十分不错的普及性文章。前者主在“释名”,以区分“断代史”和“通史”两个重要概念。后者则对正史的特征,撰修的原则和方法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也一解本人不少困惑。

  末了,还是要说句,多谢中信出版社赠书。这本书从装帧到用纸排版都看出用心,内封更是为我所大喜。真心鉴之~

  《国史探微》读后感(八):历史可以作证

  其实选择这本书来读,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为何这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喜欢的阅读范围,按理说阅读就是为了吸取营养,有些人喜欢读偏门的书如社科书,当然也有些人喜欢文学类的书籍如小说,我喜欢读一些轻松点的书,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很多专业性很强的书,读起来一定得有相当大的知识储备,我自认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够充足。

  杨联陞著的《国史探微》其实应该算是论文集。如果写过论文的都应该清楚,论文需要引经据典,而且又是对国史进行探寻,可见不仅对历史要了如指掌,对当时的国策、民生、经济,甚至政治都要进行佐证探寻,这样的论文每一篇都需要寻找多方资料进行支撑才能让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还有就是,对国史进行探究,还要对当时的语言环境进行了解,我们都学过古文,当时的文字简洁,但是寓意却很深,如果你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你是无法读懂他们所写的文字的。特别是我们的文字简化以来,很多字都改变了原来的寓意,还有就是叙述的方式更自由,严谨性自然也就弱了很多。杨联陞是台湾人,生于1914年,也就是说出生在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还好的是他一定还对旧体制有一些了解,再加上他的后期学习和生活经历,所以完成这本书也是情理之中。

  在百度词典中,杨联陞论学,以广义的中国经济史为中心,而旁及中国历史的各个角落。他的论著的精华多收入《中国制度史研究》(英文)、《汉学散策》(英文)、《国学探微》及《杨联升论文集》。可能与他多年执教有关,他的论文大都选题新颖,辨析细微,既有现代社会科学的总体视野,又具历史考证的微观基础,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杨联陞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系,曾选修陶希圣中国社会史、陈寅恪隋唐史课程,在领域及取向上实追随陶希圣,而在方法及风格上则借鉴陈寅恪。不过很可惜的是,他四十多岁后患抑郁症,每一二年即发作一次,故虽寿至高年,但是后期论著自然不如从前。有诗曰:剑桥岁月未蹉跎,铁幕周郎可奈何。汉学西洋称警察,如公堪继伯希和。可见杨联陞在国史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

  从书中的一些文章篇目就能看得出杨联陞的造诣。《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国史上的人质》、《二十四史名称试解》、《侈靡论》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史学探讨,就连我这个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读了他的论述,都收获颇丰。因为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又是四大文明古国,可见中国的历史非常有探究价值,我们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也要以此为荣,以此为傲。

  这本书算是学术论著,所涉猎的典故非常多,有人说这是宏观下的微观考察,我觉得没错。从大处着手,从小处进行细解,自然会让你对中国历史的多面性,历朝历代对一些观点形成所起的作用,重新思考,再加上杨联陞详细的阐释,自然会让你茅塞顿开,这就是读书的乐趣,它可能不是你所喜欢的类型,但是一旦你捧起这本书,你就会从中受益,这是多么美妙的事。

  合上这本书,还是满脑子的注解,毕竟引用的都是历朝历代的著作和对此观点的阐释,如果不是这样的注解,很多国史我们还是无法解读清楚的,即便引用了这些典著,也未必有最完美的结果。我要感谢杨联陞,更要感谢那些写书留史之人,因为他们的付出,才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研读历史,有机会读懂历史。

  《国史探微》读后感(九):重新梳理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我们在学生时代都学过,如今重读这本《国史探微》,就是简单地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番重新梳理,即宏观视野下的微观考察。这里不再有王朝兴盛和衰亡的故事,也不再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执著,有的只是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与探究。

  杨联陞老师的这14篇论文,不是对中国历史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历史事件再逐一论述。当然,这些论文也都按着类别进行了分类,包括了社会史、经济史、史学史三大范畴,社会史的文章让我们读起来更为亲切,既有权位的专业性,又不失应有的趣味性。

  如果不是史学研究家,恐怕对阅读历史文献和国史研究感到枯燥和乏味。但是,阅读《国史探微》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这不是一本纯正的历史教科书,所以行文上更为自由,可以随意地旁证博引,即使你不知道当初的历史事件,也能从杨联陞老师的例证中找到应有的“答案”。有人可能把这本书当成是学术性的论文集,但我却觉得这本书的趣味性更值得研究,这是一本历史研究的评论集,也是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趣味集。

  正如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对整个中国历史加以观察,即可发现这个多面的中国中心之世界秩序,是在不同的时间,从许多程度不一,甚至有时几近于零的事实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神话。读这本书,重新梳理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原来中国历史的趣味性。

  《国史探微》读后感(十):读史探微

  喜欢历史的人,往往是喜欢历史的一个方面,比如古人的智谋,跌宕起伏的故事,或是历朝历代的古董与古建筑。随着我们越喜爱,我们便会从细微之处发现令我们欣喜的细节。《国史探微》一本书中,作者试图通过14个历史的细节为我们从14个不同的角度重新观察历史,随着作者的梳理,我们会发现从这些角度去看待历史的话,历史会呈现给我们更独特的面貌。正像一些红楼爱好者在读《红楼梦》时,第一遍读故事,第二遍读人物关系,第三遍读诗词,第四遍读菜谱,每一遍的阅读角度不同,都会有全新的体会,就是这个意思。

  最有趣的莫过于作者试图通过各种资料来探索中国帝制时代的作息时间表,一方面讨论官方的办公时间和假日,另一方面则研究商人的营业时间和农人的劳动时间。作息的时间本来是与我们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事,但是反而非常容易被我们忽略,至少我在读历史时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一周双休的历史变化。作者旁征博引,以《二十四史》的内容作为研究的主体,参考不同的史书,对历朝历代的时间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读着读着也会觉得从这方面重读历史也是有趣的多。

  从全书的选题来说,无疑挑选的都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角度,五花八门。比如,人质是历史中常见的字眼,而又有谁对所有的人质分门别类的进行过研究呢?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与量词与今天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中国经济史上的这些数词与量词又有哪些有趣的意思呢?在作者对这些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我们便可以在历史的迷雾中一次次的离真相越来越近。

  全书旁征博引,并在每页的页脚标注引用的出处。虽然如此,全书并非像想象中的一样晦涩难懂,反而生动有趣,足见这位“开杂货铺”的历史学家的笔下工夫。真愿《国史探微》可以再出续集,为我们读历史提供更多的视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国史探微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