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经济学》是一本由[美] 加里·S. 贝克尔 / [美] 理查德·A. 波斯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常识经济学》读后感(一):56元得定价,有些高了!!
书中的内容,能够在作者的博客上找到,www.becker-posner-blog.com。
唯一的差异在于博客是用英语写就的,不过鉴于大学毕业甚至高中生都具有相当的英文阅读能力,那么原博客对本书就有很强的替代作用,那么对于具有英文阅读能力的读者来说,56元得定价的确有点离谱,相对于原汁原味免费的英文版。
以常规制作成本来看,本书的2-3折计算,其成本不过11.2-16.8之间,而且由于只是进行翻译,译者的酬劳相对于写作者来说更为廉价,出版社应该获得了极大的利润。虽然中文版的含金量一般,但是从本书可以看出,中信的确是很会经营的书商。
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并非“反常识”的内容分析。只是两位作者运用严肃的经济学观点来进行推论。从数篇文章中,读者大致可以归纳出来作者的立场。
基本上,受过基本的经济学训练的读者,都会发现,作者们得分析思路:
严格的遵循以下这些内容:
自由市场、(个人、社会、信息)的成本分析、理性选择、垄断、竞争、替代、遵循个人效用和社会效用最大化、如何提高个人产出和总产出等。
最后是否实现均衡。
毕竟是诺奖得主的作品,虽然谈的是现实,但仍然不失深度,经济学和法学的跨界制作,细细品读,方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观点犀利,是一本好书,也是一本需要费思量的书。推荐政策制定者、经济学专家、法律专家阅读。
本书汇聚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他们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引入社会、经济、政策、文化和家庭生活领域,解答诸如交通拥堵的解决对策,住宅拆迁与政府滥用征地权,网络共享文件的侵权问题,父母对胎儿性别的选择,酒后驾驶的处罚力度,恐怖主义的严重后果,打破能源垄断,高速公路私有化,重大灾害的预防措施,不容忽视的肥胖症,器官买卖的合法化等现实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两位大师的观点有时一致,有时亦会各执己见,字字珠玑,深有见地。
《反常识经济学》读后感(三):我是二位的大粉丝
ecker和Posner的博客,http://becker-posner-blog.com/. 我每周一放学回来准时打开拜读新文。每周都被他们简单有力的说理打倒在地甘拜粉丝一次。
书译的不知道怎么样,我看了下目录,文章基本上都读过。以下是一点点小笔记。
出售移民权
1. 5W美元一揽子出售移民权好处:比福利价格高,纳税人不损失;更年轻更有为更大胆;减少政策争议
拆迁问题
5. 如果允许征地,那么政府运用市场手段会大大减少;而小地主则受损最多,不公。
免费下载
1. 一种工具软件,合法使用的人数微乎其微,实际上起到了提供凶器的作用。起诉大多数用户成本太高,应该震慑凶器提供者。
2. 波斯纳说你这分析太模糊。%多少的用户合法使用应该保护?
3. 关于盗版对版权者有利的论点不能成立。但是索尼电视录放机呢?
4. 某种正版标记的措施或许是办法。但波斯纳说还会有一个破解工业的,的确。
交通拥堵费
1. 公共产品总是稀缺的
2. 稀缺时收钱是最好的办法。例如伦敦车主赔偿你想外部性,解决堵车,逼人坐公交。薛老师你高兴吗?
剽窃
1. 观点一:老师更严重,因为他们的收入更多,影响更大。学生不过是过了关加了成绩而已。
2. 观点二:学生更严重,学生伤害了同学;而教授让公众看到了更好的东西,谁写的不重要。
3. 两家都认为剽窃是欺诈而非道歉。即剽窃的重点在观众而非被剽窃者。
营利性大学
1. 盈利好,有人买说明有需求。
2. 公立大学垃圾不提,很多也半私利成为靠招富学生存活
3. 私利非盈利的一直靠招富学生和补贴存活
4. 而盈利大学是穷人少数族裔的福音。
5. 营利性大学的信誉成本比较低。那你就让他活下去长治久安啊!
大学排名
1. 贝克居然认为排名没什么用反而误导。因为它有一种self-fulfulling作用,完全传销出一个好大学烂系是有可能的。而且大家都有造假动机。
2. 波斯纳认为虽然不准确但是还是有用的。
3. 贝克认为没有更好的排名是因为市场小,人们对后来者不感兴趣
求职工作薪酬:
2. 我自己的观点: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而导致大量贫困人口的竞争,普通劳力替代品增加。
3. 这是好事,而政府着重应该解决的是少数族裔高中生辍学问题:还是公立教育之弊和家庭破裂(社保)
波斯纳:1. 政治稳定和平均收入的增长有关系。“邪恶的嫉妒”在发达国家少些。
3. 移民更穷
“越民主,越精英主义,越是难以解决贫困”
全球变暖
1. 人的价值评估和收入水平是相关的
2. 一系列全球灾难难以被解决的理由(incentive diversion?)
1. 人们通常宁愿保险不预防
2. 教育很重要
哄抬物价
1. 禁止高价卖的结果是两头浪费,唯一获益的是不急不忙的人。
2. 借鉴:海上救援时要求货物;捕鱼期渔民的罢工都是受法律限制的
1. 哪里有物价控制,哪里就有短缺。卡特的石油配给制和rent control.
2. 抢救中的胁迫是非法的
3. 饥荒都是政府干的:政策逼着粮食短缺,然后再征粮饿死人,或者为了换硬通货。
水资源
1. 误将家庭当穷人。家庭用水需求弹性实际上很大。农业用水效率太低也应该加价。
3. 河流水使用权的交易成本问题。我不用亏了,而转让又难,应该界定产权。
1. 自然灾害救援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多大的道德风险,哄抬物价也证据缺乏
2. 一切全球环境问题本质上都是贴现率拖延问题,而实践证明,后胜于今。
死刑
1. 要考虑的因素:震慑效应,误判率,家属要求,社会要求,实施成本
2. 误判率其实很小
3. 社会要求很困难,因为无法衡量偏好强度
4. 早起研究说震慑率很高,最近的研究也是
6. 杀人判死率低的要命,即便在德州
7. 死刑越快越明确效果越好
9. “威慑力是执行死刑的唯一正名处”
10. 死刑犯的抵抗会更强,这证明了死刑的威力。
11. 黑人杀人犯处死率低
酒后驾车
1. 从前美国40%,40000的车祸死亡都是酒后。严刑后减少到17000人。美国的处罚仍然惊人的宽松
2. 醉驾的唯一合法性在于外部性
3. 瑞典的超严刑非常有效
1. 波斯纳认为这种比率很小,没撞到人的司机不应该负责
3. 成本也低得多
1. 个人意见:要搞清楚,酒后驾车不是“故意”的。我不觉得时候惩罚有太大的作用,大家都觉得“我没醉”。
伊战
小国经济优势
1. 过去50年的发展极大减小了汉密尔顿时代大国市场规模的经济优势
2. 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合并时过于敏感的公子平等政策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如果他们分离而自贸的话就好了。
世界经济差距
4. 不要老盯着资本不均看,发展机遇平等才重要
5. 美国被人恨的极富阶层是伟大的,1%贡献30%联邦税,当初冒险没人理,后来产生了巨大消费者剩余还得让人骂,被人逼着捐钱不讨好。
《反常识经济学》读后感(四):该怎么评价这本书,我有点纠结。
先放个最终评语:这本书是绝对值得一看的。
好了,来说说我的纠结。
这本书读得我很纠结。
一是因为涉及的话题非常宽,单看目录就知道了:“婚姻、性别、产权保护、法案禁令、求职、全球变暖、恐怖主义……”而这还只是大标题;二是因为有不少专业用语(这难倒了部分非专业人士),并且是跨界使用,例如把经济学术语用在分析人口上(这难倒了部分如我这种不专业人士);三是体制问题,这会导致读者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这么思考;四是很多问题都很大,读了也“没什么用”。
要不要推荐我很纠结。
在读这本书之前,“私”的观念深入我心,但没这么高大、没这么充斥生活的所有细节。作者在本书里没怎么讨论“私”,但读者总能读到它,因为它就是“美国”。读完本身,你会非常羡慕“私”在美国受到的尊重。于是我纠结要不要推荐这本书,当你清楚知道你生活在中国时。
“中国特色”让我很纠结。
书里的很多东西绝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的,我也讨厌“但”)“中国特色”是确实存在的。以书里出生性别选择为例。作者认为不应当禁止胎儿性别鉴定,因为当男女比例失调时,少的那方由于稀缺就会升值,然后父母就会在生孩子时偏向少的那方。如果在欧美,也许如此,如果在中国……假设一开始我们就不禁止鉴定,现在明显男多女少,那么会如何?我觉得更有可能出现的是:农村会重现童养媳或娃娃亲,拐卖妇女的现象会屡禁不止。有条件的家庭出于安全的考虑会今早送女儿出国,条件差的女儿很有可能会成为家庭通向富裕的跳板,没条件家的女儿很可能要同时伺候N个老公。女儿逐渐沦为生孩子的工具和交易的筹码……没可能吗?考虑那些倾斜的数据在中国可能导致的“绝对人数”。而这就是让我纠结的原因。我太希望我们国家能进行得快一点!我清楚我们的“中国特色”,只是这个“特”虽然是事实但是在用在太多地方了!
好了,我纠结完了。希望有人读了不纠结的让我醍醐灌顶下,万分感谢。
《反常识经济学》读后感(五):摘要
前面的章节还行,后面的就没意思了。
法学家希望把一切都用法律约束起来,经济学家希望用经济学解释一切,其实,他们都错了。无论是经济学还是法学都只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都不能完全解释这个社会。所以他们的解释都足够狭隘。
想要解释这个社会,必须要综合起所有的学科,不能只站在一个学科的角度上去看待某个社会问题,因为没有那个问题是只涉及到某个学科的知识。
回到书上,本书确实很反对常识,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很多问题都涉及法律与经济学的交叉点。
(一)婚姻问题
婚姻是一种契约,异性可以签订婚姻的契约,同性为什么不可以呢?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应该是一个道德问题或者是伦理问题,这两个角度可能大伙都听说过,不会有异义。。但是反对同性婚姻,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内心深处对传承血脉的执着,这种执着导致很多人反对同性婚姻。
(婚姻是一种契约么?婚姻是爱情的延续么?婚姻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采取的特定经济行为么?你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么?)
从竞争的角度解释一夫多妻制,因为一夫多妻制提高了对女性的需求。如果男性可以娶多个妻子,与一夫一妻制相比,这会使女性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二)中国的男女婴儿比例问题
中国的男女比例失调118:100,数字远超正常水平,这是重男轻女的结果。但是重男轻女的思维可能会随着男女比例失调的加剧而改变,可能是因为稀缺性。
(三)政府滥用土地征收权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的征用权条款规定“不给予公正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征做公用”。
(在得到公正赔偿后,私有财产可以因为公共用途征用,但是不包括商业用途,是这个意思么?)
(四)免费下载与侵权
辅助侵权者是协助实施侵权的人。通过让辅助侵权者承担责任,法律降低了保护版权的成本,因为对于版权所有者来说,将每个分享其文件的人都告上法庭的代价非常大。
(百度什么的要是这么算的话,就倒霉了。这也是迅雷实行版权保护的原因)
(五)器官捐献与器官买卖
对经济学家而言,器官供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和几乎其他所有国家都禁止器官买卖。
这意味着,在现行法律下,人们死后捐出自己的器官,或者当他们在世时就捐出肾或者肝,仅仅是出于利他主义之类的动机。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捐献者在捐献器官时都是活着的,肾移植和肝移植都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移植。
(器官移植可以成为一种自由的市场么?它可以摆脱监管么?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绝对可以)
(六)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
经济学中的一条铁律是,免税物品的需求通常远远超过供给,从而引起拥挤。在每个大城市和许多小城市,公路的免费使用导致交通拥堵,这就是该铁律的最佳阐释。
经济学家更青睐的办法是,在不同时段收取不同的交通拥堵费,在高峰时段的费用就会高一些,这与弹性上班时间的效果是相同的。但是,这些建议包含了一个隐形成本:减少上班时间的出行人数,同时也减少了市中心商业区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密集的面对面商业交易网。
(七)编著书籍中的剽窃问题
剽窃者试图直接利用他人的成果来提升自己的作品,而抄袭者是“创造”出自己的作品为自己谋利益。
(八)终身雇用制与高额年薪
司法和教育领域的终身制是为了防止政治抱负,保护学术和司法独立,但是会滋长惰性。
关于大学终身雇用制最激烈的争论是,如果没有终身雇用制,学者们就会因为成功率太低而不愿研究某些富有前景的课题。
如果大多数优秀的观点来自于年轻的学者,那么提高教职工年龄的制度,如终身雇用制,可能会降低学术创造力。因此,分析英国废除了终身雇用制对英国大学教职工的平均年龄和创造力的影响,将是一项有趣的实证研究。
(九)各类(大学)排名的可信度与价值
经济学家认为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是一种“信用”产品。信用产品从广义上讲,是指产品价值无法在购买之前通过检验或者其他可信的方式进行判别,消费者从而不得不无条件地相信生产者。
(十)兴奋剂的禁用理由
某些兴奋剂对运动员很有诱惑力,因为兴奋剂会赋予他们极强的竞争力。这样问题就产生了,因为当大多数人都服用兴奋剂时,最终所有人都不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