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05 03:0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精选10篇

  《城邦暴力團》是一本由張大春著作,時報出版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1999,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一):大春的世界我不懂

  一直不喜欢跟风看书,一是怕被时评水军影响,二是有分歧懒得跟人争,所以隔了这些日子才看《城邦暴力团》。

  当年这书被奉为神作,但看了四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

  大春在书里穿插了多条线索,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引经论典,洋洋洒洒。我只能说,这些全是无关紧要的大废话。

  有人或许不同意,说小说本就是无关紧要,就是作为消遣的嘛。你要是抱着想从中看出什么的目的去读《人民日报》不就行了!?

  错了。

  小说分两种,一种源自其古老的本质,是游戏,是供人消遣娱乐的。另一种是能触动人心的,让人或温暖或愤怒或明理,总之让人有所领悟收获的。

  《暴力团》题材很好,主题像它行文的结构线索一样,可以延伸出无数条方向。可遗憾的是,读了四分之一(很厚啊),我仍然看不出大春同学到底在表达什么。

  因为多线索的表述,让整部小说没有重点,没有明确的指向。透过大段大章的自以为是的文字,我隐约看到大春一副老派的,拿着劲儿的,抽着大烟袋,摇头晃脑,满嘴之乎者也掉书袋的嘴脸。

  我必须谦虚地说,大春老师,我对民国野史不感兴趣,定力也不强,很容易把江湖神功当成真事信。您的学问大大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只是,您神哨的武侠世界跟我没有一点关系,您的故事也没有一点打动我的地方。即使作为消遣,也确实算不上好看,不如听老郭的相声更有乐子。

  可能有人把大春奉为大师,吸溜着鼻子说,你看了四分之一,有什么发言权?肉是臭的,一口吃不出,两口也吃出来了吧。

  那些通读了《暴力团》,舔着脸往大春老师身边站队的人也别吹牛逼,一部通俗小说而已,都是考据癖,您是大雅精读《追忆似水年华》去。

  这是我读《暴力团》的一点感受,可能有失公允。其实吧,这书还是挺适合退休以后看看的。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二):不一样的江湖

  # 城邦暴力团 #

  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城邦暴力团>.

  说实话,当我读到300多页的时候,已经忍不住想要摔书了,感觉完全不像是一本武侠小说,而是一个带着厚厚眼镜,穿着过膝盖大长褂的老学究写出来的八股文,这哪里是武侠啊,没有会绝世武功的高人,没有恩怨缠绵的女侠,甚至连能让人记住的武功绝学都没有.

  我决定耐着性子,一目十行的翻完这本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的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江湖.

  总的来说,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 "掉书袋",作者旁征博引,随时可能打断之前的思路,插入一个看上不毫不相干的情节.

  * 太注重细节,一幅画,一个事物,都可以描写的非常仔细.

  * 看上去没有明显的叙事逻辑,经常在不同的角度和时间线上跳来跳去,很容易迷惑,张大春称此为[松散的叙事结构](http://www.douban.com/event/11468046/discussion/21830143/) ,这倒是让我想起了陈萌荣的评书<兴唐传>.

  * 颠覆感,会告诉你另一个版本的历史.

  物有两面性,有的人会将此视为新武侠的特征,有的人却受不了这样的写法,从豆瓣上的评论即可看出.如果读者不是杂学旁收,涉猎甚广,可能很难理解张大春的写作意图,从这方面来看,这本书甚至有点像张大春写给自己看得,或者是用这本书从读者中筛选出与自已一样的同类人.这本小说就像是一个引子,它包罗万象,你可以顺着书中的线索,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江湖,去了解中国百年史,了解张大春的个人史.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耐心和求知欲.这确实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武侠小说.

  金庸曾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整个<城邦暴力团>就是一群小人物推动的中国历史,看似不经意的一件小事,一个小人物,就像蝴蝶效应一样,改变历史的车轮.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可能有人置身事外.

  所以我决定,接下来首先去通读张大春其余的作品,由书及人,然后返回来再度第二遍的<城邦暴力团>,二次阅读会做一个详细的笔记,整理思路,将第一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没有看明白的地方梳理清楚,甚至可以此书中提到的其他书籍或故事,找来仔细阅读.好的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是百读不厌的.

  另外,读书做笔记真的是一个好习惯,要慢慢培养.

  如果你读腻了金庸,古龙,不如读读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三):把此书当做武侠来读的人有福了

  只是大约读上两三章就要忍不住丢开了吧。哪怕有倪匡的背书夸赞这是金庸以来最出色的武侠小说,明眼人也都看得出这书其实走的并非金庸天马行空的路子,倒更近梁羽生中规中矩一招一式的路数。不过这么说其实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书根本不能算是武侠,至少在我看来完全不是武侠。

  今天饭桌上说起这本书,朋友问这书到底是写什么的,我想了半晌,觉得最合适的描述应该算是:民国蒋公借黑帮发迹之野史。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算不得数,不过确实是给我留下了这么一个印象就是了。

  这书给我的另一层印象,乃是同样也有不少人诟病的吊书袋。不过我对这种吊书袋的行为感觉还好,耐不过就跳过去而已。但是对其中李某某(抱歉我记不住名字)从大小档案的细节中归纳出重大阴谋的描述印象深刻。这种事情比吊书袋好玩多了,虽然本身其实也是作者虚构的。

  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促使我打五星的原因,是书中的“我”,对孙小五欲语还休的青涩恋情。我很愿意在这里重新把那些打动我的文字再贴一遍,哪怕这些文字都曾断断续续在“我说”里发过:

  二十一岁时候身为大学生的我,打从心底不想要被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混来一身功夫、却连高中都没念过的女人爱上。那时候我只想追求另一种生活,也相信每个人都不该陷溺于已然如此的生活,于是我过于傲慢。

  我想说的原本很简单,一如每个经历过好奇、渴望、追求、欲望、思念、怀疑……这一类折磨的人都会说的话一样简单,可是我说不出来。表达爱意,甚至善意的语言卡在某个渺茫的宇宙彼端。

  亏欠的情感就是这样:仿佛这些人都从你空虚透明的身体里穿越了一下,然后在胸臆间的某处留下了什么,你原本并不想去检视那些到底是些什么,可是不行,你非看仔细不可——那是这些人生命的一部分。你想呼喊他们回来,把遗失的那一部分收了去,可是也不行——那是收不回去的一种东西。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四):【随感】狂人与狂书——披着武侠皮的历史小说,你自嗨了吗?

  张大春是个狂人,这本书是本狂书。无错了。

  上一次看这种比金庸古龙更古早的老派武侠feel小说,已是我小学一年级的事了。宫白羽的《十二金钱镖》,摆在我当时寄宿的那户人家电视机下面的柜子里,满满一堆,被一个半秃的老爷爷守着。

  当时做完作业后无事可做,不耐烦和他们看那些电视剧,于是有人就扔了本书给我自己读。第一次丢给我的是一本色情小说,当时年幼,血气未刚,品咂不出什么滋味,只觉得和之前看的科幻小说、冒险小说有些不同,也就囫囵吞枣看了,过了两日主人才觉不对,换了本武侠小说给我。

  这样细细一想,我接触十八禁的年限又提前一年,是六岁时的事了,至今十一年许,磨剑十年也略略称得上。

  开场荷风袭月小聚,字缝里就透出一股桀骜文人特有的狂气,连吊几十个书袋,摆明了放出“你大春老爷就是这么屌”的气概,乃至金圣叹遗言之典,就有些刻意而微落下乘,稍显匠气。这一连串书袋吊下来,也只有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个中高手才有【过招】的酣畅淋漓会心之感,而无知大众则只能瞠之以目,结之以舌,讷讷无言去了。

  这样一个不把读者放在眼里的作者,自然也不会就这样轻易地讲一个简单明了的故事给你看。就把一部脉络纷繁、千头万绪的公案与它所牵扯出的历史掰开了揉碎了,随兴所至地把它捡给你看。

  对啦,一个真正为了自己而写作的人,一个我都能够猜想,以戏弄读者为乐的作者,又怎会来顾忌你的想法?

  若依我偶尔想到的美人来论,则全如一宫装女子,面目平凡身姿俗臃,但头佩玉步摇、耳挂玛瑙坠、身披凤纹紫金衣、足套藕丝蹈云靴,样样都有一个传奇非凡的来历,令人浑然忘却了女子本身。待闭卷后,回想女子容貌,却只记得嘴角一抹讥诮和深沉的眼底。

  是的,这并不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洋洋洒洒八百二十页五六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谜底简单明了,在第一章就给了你答案,然后让一群追查这段公案真相的人花了二十七年时间去寻寻觅觅。

  而故事的重心,不是到了最后一页也依然手无缚鸡之力的主角张大春,也不是他的好友,开了主角模板的【星主转世】孙小六,而是那一群已经渐渐衰老死去,淡出世界视野之外的江湖遗老,那些如封底所言,1949年播迁入台,继而幻灭,继而隐身江湖的万千小人物。

  是啊,直到最后一页我们也没知道讲故事的张大春又遇了些什么怪事,主角模板拥有者孙小六在竹林六贤那里继承了什么样的惊人艺业、他又会创造怎样的传奇,但是我们在一点点只鳞片爪残破不堪的故事拼图里大略瞄见了半眼七八十年前的落拓江湖、五六十年前的风雨动荡、三四十年前的暗流涌动以及永恒不变的政治黑暗和人心鬼蜮。

  说是武侠小说其实并非太妥,更可名为披着武侠皮的历史小说。至于书腰上所言,倪匡许为金庸之后第一武侠小说发现,在下才疏学浅,不好胡乱置喙,然而细细一数,自金庸之后也的确未有什么出彩之作。

  顺道想起了两年前看的《道士下山》和《逝去的武林》,在此一共推荐。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五):(转)《城邦暴力团》中的三种历史

  对于这样一部冠之为“现代新武侠”的奇书,我本来是既不想也不能说什么体会,因为我对流行于书坊间的传统武侠和新武侠一向没有兴趣并总是拒绝阅读,更无法识别其“现代”之“新”在哪里。不过我翻开小说不久就读到两段亦真亦幻的言论,心弦随之被拨动,于是将信将疑一路读下去,直到终卷。

  这两段言论,第一段是作家张大春先生于书前的题辞:“即使本书作者的名字及身而灭,这个关于隐遁、逃亡、藏匿、流离的故事所题献的几位长者却不应被遗忘。他们是台静农、傅试中、欧阳中石、胡金铨、高阳、贾似曾。他们彼此未必熟识,却机缘巧合地将种种具有悠远历史的教养传授给无力光而大之的本书作者……。”我对台湾学界人物不熟,但至少张大春所列举的六位老人中有四位是知道的:台静农为二十年代未名社作家,后任台湾大学国文系教授,书法家兼美食家,晚年以诗文传世;高阳是著名历史小说家,多以清末民初的历史为题材;胡金铨为著名武侠电影导演;傅试中为台湾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据说为人极风趣,他讲授的古典戏曲课程倍受学生欢迎。这些前辈人物使我马上联想到《城邦暴力团》里描写的身怀绝技的“六老”:他们在漕帮老大万砚方被“今上”命令秘密杀害后,分别以医、易、文、武、书、食“六艺”辅助漕帮“新主”孙小六长大成人,教授绝技,薪传香火,艰难玉成。这虽不出武侠旧套,但联系了作家在书前的题辞,却让人觉得很有影射的意味。如此索隐倘若真有现实依据,那么小说则隐含了另一层关涉作家个人身世的寄托与暗示,实非局外人所能道破,姑且不去说它也罢。值得关心的还有这段题辞中的几个关键词:“关于隐遁、逃亡、藏匿和流离的故事”。确实,虽说是武侠,小说里唯一的一个武功超绝的人物(万砚方)却已经死了,其他人一直在逃亡和隐藏之中,或是无意间的卷入祸事,谈不上有什么英雄气。

  另一段言论是书中叙事人张大春读了高阳遗稿后说的话:“它引领着我那份带有强烈逃脱意识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我从来不知其居然存在于我生活周遭的世界,最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些个神奇的、异能的、充满暴力的世界——无论我们称之为江湖、武林或黑社会——之所以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居然是他们过于真实的缘故。……那样一个世界正是我们失落的自己的倒影。”张大春在小说里除了以第一人称的经历为情节主体外,还拖出了已故小说家高阳,虚构了高阳正在调查万砚方被害疑案,不幸意外死去,留下七部书为线索和一些残稿,而张大春接下来继续调查。这样的虚构固然是为了增加现实感,使传说中的“江湖”,不再发生在虚无缥缈间的仙山荒野,而成为一部正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周遭而且过于真实的历史;但更有意思的是,这两段话里都暗示了这部小说的别一向度:它超越新旧武侠小说的自身局限,并非是依据知识分子内在的匮乏而创造出一个虚幻的武侠世界以欺世欺己,而是针对了现实中的历史谱系而进行重新认识和书写。它提供的是我们正在告别的二十世纪历史的另外一种阐释的空间。

  两段言论所举的那些关键词都明确显现了作者与现实环境的紧张对抗的关系,而那个神奇异能和充满暴力的江湖世界,也即成为现实世界折射的“倒影”,只是人们通常对这个“倒影”熟视无睹,才称之为“失落”。台湾的黑社会势力猖獗,著名的竹联帮杀害作家江南事件就是现成的例子。若把这两段话的意思合起来看,小说正是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环境的深切体会和难言之隐,如分开来看,那么后一层意思也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倒影”的特殊意义。

  用这样一部“江湖即现实”的历史来重新书写本世纪以来的中华民族风雨史,让历史在庙堂、民间与知识分子三维视角下呈现出复杂的叙事效果,才勾起我读这部小说的兴趣。历来修史有正野之分,其叙事话语也相应地裂为“庙堂与民间”的二元但并不对立的范畴。称之“二元”,是指其为两个自成传统的不同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西方学术界称之为大传统与小传统),但称其“不对立”,是因为在传统社会里民间只是庙堂文化体制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庙堂建构起循环互补的运作机制。“礼乐崩坏”与“民间起兵”虽然既是改朝换代的基本程序,同时也建构了封建社会大循环的基本规律。因此根本上讲民间与庙堂并不对立,野史也只是正史的补充,而不存在解构的意义。

  清兵入关以来,由于民族意识的发酵作用,民间与庙堂之间一度出现过深刻的对立的潜流,这潜流就是大大小小散布在南方的民间秘密宗教与会党,反映在文化上就形成了“江湖世界”的特殊意义。“江湖”一词,在唐以前似与山林隐逸空间无大区别;在宋以后与绿林强盗联成一体,只有到了满清统治以后,才成为既非隐士也非土匪的另一片空间,它直接含有统治阶级力量以外的另一种社会力量,即下层民间社会的政治自治团体和民间文化空间。这样一来,无论“江湖”是否实有反清复明的意识,它都是满清统治者的心腹之患,欲除之而后快。江湖是民间文化形态的表象,它活跃在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领域,直接参与了与统治集团或合作或对立、或分享或厮杀的复杂关系,成为乱世社会中民间与庙堂接触最多的那一部分(在太平盛世里它的作用则被民间宗法社会中的乡绅世界所取代)。在某些历史紧要时刻,江湖也能起到关键的作用。辛亥年排满革命与民十六国民党南京政权的建立,都与“江湖”这股民间力量有直接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中,江湖(即民间)也占了一页重要内容。

  《城邦暴力团》正是以这样一个背景来书写中国现代史。它包括了三组历史:一是从漕帮老大万砚方死后,他和他的朋友留下七部著作,拼凑起清代民间传说中的江湖会党的内部争斗史;二是从1937年二老(“老头子”和“老爷子”)会面,漕帮八千子弟参加抗战开始,一直到万砚方流落台湾,因暗中阻止“反攻大陆”计划而被狙杀的风雨民国史;三是叙事人张大春为追寻历史线索而搜集材料并逃亡的冒险史。其中第一组历史过于玩弄史料掌故而失之于繁琐;第二、三组历史才显现出多重视角的文学价值。尤其是第二组历史故事,着重叙述的正是从老头子任“天下兵马都招讨大元帅”,在抗战前夕亲临老漕帮,即所谓“元戎下马问道情”开始,演出了庙堂与江湖之长达几十年的一部恩怨史或者血腥史。因此,更准确地说,这是一部庙堂与江湖的双重变奏的历史。

  但江湖传统的叙事立场则相反。虽然江湖与庙堂是“二元而不对立”的范畴,但同样面对了国家民族,出于不同的立场作出应对,仍然会有冲突存在。小说中两者最大冲突爆发在“周鸿庆事件”上,自然有过于政治化之嫌,但表现的是江湖的正义与良知。老爷子所说的几句话正是江湖的至理名言。他说:“庙堂太高,江湖又太远,两者本来就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勾当。日后谁大言不惭地提起什么救国救民的事业来,便是身在江湖,心在庙堂的败类,便是挑起光天化日之劫的灾星!”显然这与正统的庙堂立场针锋相对。在江湖的观念来看,庙堂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消灭江湖力量,也包括用“救国救民”的大义来收编招安,而真正的江湖则有它自己的道德准则和美学理想,绝非一般大道理可以消融或取代。文学的民间立场重在表现这相异的道德与理想,也是文学最精彩的灵魂。所以一部《水浒传》,江湖好汉上山后精神顿失;招安后更不足观,便是这个道理。老爷子万砚方死后,漕帮史进入了最凄苦暗淡的阶段,小说着重写帮朋“六老”辅助“新主”长大成材,查清血案真相,重整河山的艰难历程,客观上也是与庙堂相对峙的过程。虽然未脱旧武侠之套,仍然可以作为民间立场叙事的一种探索。

  由此联想的是,虽然庙堂与江湖的叙事立场交织在同一部小说里,那么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张大春先生,他的立场在哪里呢?现代知识分子喜欢读武侠的人不少,但心里总是看轻了武侠小说的意义,因为九阴白骨爪之类的武功毕竟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今人多把武侠小说看作是消遣书,如陈平原先生所说,武侠小说“主要是一种写梦的文学”。章培恒先生干脆比之于一种廉价但质不劣的白酒,可供囊中羞涩者品尝。但在《城邦暴力团》里,张大春先生却以后现代的观念来重书武侠故事,既不在于表彰社会并不存在的浪漫主义理想,也不在于发泄人们内在的匮乏,当然更不是塞万提斯似的嘲笑武侠的过时,他通过一部江湖沦落史认真思考了知识分子面对民间社会的尴尬处境。

  作家从叙事人张大春无意卷入万砚方案件起,就加入了一种既非庙堂又非江湖的叙事立场。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的前三卷叙事视角基本采取全知式的传统视角与第一人称的视角交替使用,但越是写到后来,第一人称的叙事越占主流,而他者的叙事则通过虚拟性的口吻转述出来,就变成了高阳的遗稿和叙事人设计的小说开篇。这样一来,原来的一部腥风血雨史就变成了可疑的虚构文本。小说开篇写孙小六腾身跃出窗口,隐没在现代江湖“竹林市”中,暗示了老漕帮一代新主诞生,由此引出了三十多年前万砚方之死的疑案。故事似乎是用倒叙的手法进行。但是在小说行将结尾时,竟出现了叙事人张大春苦苦寻找新的小说开头的段落,以取代原来的开篇,使整个故事都成为虚拟的、不可靠的文本。在我看来,这种后设性的叙事正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尴尬立场。本来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都是针对庙堂江湖为一体的传统社会中的士大夫而言的,当现代知识分子脱离了旧式士大夫的安身立命传统,其所获得的知识品德又不足以立功立言的时候,对庙堂对江湖会生出一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悲哀,既不见君也不见民,这才是现代知识分子无以安身立命的尴尬处境。

  表层的看,小说主人公一方面受到来自官家的情治单位的特务追杀,另一方面对卷入其中的江湖充满鄙视,毫无通常社会心理中幻想大侠主持公道与正义的英雄崇拜,他唯一能对抗现实中鬼魅行径的武器,则是知识分子的理性方式:用写作来与之抗争。而小说里的所有故事,也围绕了落难的江湖英雄们如何启发和利用两代知识分子(高阳与张哲京为一代,张大春为第二代)的学术研究与写作,来破译官方疑案和公布江湖信息。不是落难文人需要大侠来主持正义,倒是落难大侠需要文人来主持正义。这样的故事让我联想起大陆前几年有相似的现象,一个地处西北穷乡僻壤的民间教派蓄意利用与培养一位著名作家成为它的代言人,写出了轰动一时的文学著作,披露该教派几百年来蒙受的弥天大冤与感人历史。非常相象,知识分子真的成了民间正义的保护神。

  但是,知识分子在现代环境里能否真正担当起这样的重任?海峡两岸的作家们作出了相反的实践。且不说大陆一方的事,从作家张大春先生的书写中,态度是极其暧昧而且悲观的。小说里有两个细节耐人寻味,一是叙事人张大春在两位江湖人物的帮助下胡言乱语进行硕士学位的论文答辩;二是叙事人与神情人红莲讨论“亏欠”时的反省。前者是对现代知识权力与体制的质疑,后者却是对所谓拆除“深度模式”的后现代游戏人生的质疑,一剑两刃,把现代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盘托出并给以无情的嘲弄。这样的尴尬立场,使叙事人虽然卷入了庙堂与江湖的纠纷,但终究难以辨析出真正的是非和重新确立自身的立场。所以,深层地看知识分子的当下处境,张大春为了知识分子避免小说叙事人那样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下场,他善意地提醒:当知识分子企图在民间寻求立场时,先不能不对自身的尴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以庙堂、江湖和现代知识分子的三种叙事穿插其间的一部漕帮史,造成了历史的云障雾遮,似真似幻,欲罢不能,读了洋洋四大卷,似乎小说才刚刚开始,也许是异常的含混带来了异常丰富的艺术效果吧。当我读到最后孙小六一跃出窗口,直奔竹林市会“六龙”时,心里毕竟有一丝失望:叙事人张大春最终也没有被暗潮汹涌的民间势力所同化,或者从民间寻找到新的价值取向,他仍然将尴尬下去,悲哀下去;而孙小六也将懵里懵懂继续着那些帮朋的理想,去做他的江湖梦。这对作家张大春先生来说,是无可奈何的宿命,抑或还是对当下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的写照。

  作者:hwxc【望媚止渴】

  ※ 来源: 网易虚拟社区 广州站.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六):关于逃离的非武侠

  1、我觉得,不可以将此书作为武侠书来看,也不能去跟金庸等做比较,真去比,我觉得张大春倒是比金庸强。

  2、此书大部内容围绕着历史上确有其事的“周鸿庆事件”的谜团,一点点扯出了前后数十年间国民党特务组织与江湖帮会之间纷纭复杂的关系。而“我”——张大春又作为书中一角,书中人物大多为真实存在的,这哪是什么小说呢?分明是纪实文学。

  3、不过就我个人的阅读体会,历史的奇诡面目也只是这小说的外壳。我倒更愿意相信相信这是“我”的小说,张大春写的是“逃离”——一只老鼠想逃脱无处可逃的世界;张大春写的是“爱情”——对孙小五的亏欠(却又是自己所想逃离的现实世界),对欧阳红莲的渴望(是有着另外一番面目的武侠世界)。

  4、读此书的感觉有点像读王小波的《青铜时代》。

  5、读张大春的书,才知道自己识字少,查了好多回字典。书中引用的古诗词、典故,偶都不晓得,读了个囫囵吞枣。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七):城邦暴力团的【三层世界】

  读完了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

  生活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埋下伏笔。从第一次听到《城邦暴力团》这五个字,我就知道这是一本我注定要读的书。终于功德圆满,心中有无上大欢喜。

  这本书有三层。

  第一,是我们与张大春共存的世界。张大春用自己,用高阳,用老蒋等现实人物吸引我们进入故事,也为故事增添真实感。

  第二,是老爷子,彭师傅,光头大侠等故事中的人物。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温瑞安说,侠之小者,为友为邻。张大春笔下的侠的世界,兼而有之。

  第三,是诗词,机关,切口,隐语,佛头,还有阵等等营造出的似真似假的武侠世界,我知道这些是假的,我愿意相信这些是真的。

  这三层,我总觉得,张大春写作的目的在于第三层。所以第一层中人物是现实的,但是这些人物做下的事,却不可考也不可靠。所以第二层中的故事是连续的没错,但细想故事情节枝端蔓延,为的不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借这个故事,把真正要写的第三层,张大春想象中的武侠的世界展现出来。

  所以,读完后,我一点儿也不纠结于故事最后到底怎样了。我只是觉得过瘾,觉得大快人心,觉得张大春的《大唐李白》三部一齐,也应该找来读读。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八):啰啰嗦嗦

  本来想给两星的,看在信息量颇大的份儿上加一颗。一个三千字能讲完的故事硬生生写了四本书,中间不断被民国诸侠的故事岔进来。打个比方说我看《射雕英雄传》本来想看郭靖黄蓉的,结果四十章写成了四百章,郭靖没出生先写了个《江南七怪如何成名》加上《全真七子闯荡江湖的故事》。好不容易去了大漠,又来几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与他的四个儿子》,再给郭靖的好兄弟拖雷单独立个传。得,好不容易进城碰到蓉儿了吧,又写了篇蓉儿她爹和她娘的爱情故事,还嫌不够,来个《桃花岛众徒被逐出师门后的凄惨生活》。碰上个洪七公,讲到降龙十八掌,把几百年前的乔大爷也拿出来扯了几章。好不容易到结局了吧,作者还写着写着就来句“以上一万字是我写《射雕英雄传》第n次失败的尝试。”抖书袋请单独写个《民国诸侠列传》,这本作为小说实在太烂。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九):逃亡的侠

  竖排繁体

  厚厚四册,人物精彩,细节典故,写来举重若轻,不经意间把江湖野史庙堂正史真真假假串在一起。可惜结束得太匆忙,也许是忙着逃亡的缘故吧。

  留下“一个拥赀千万、高踞庙堂、隐身幕后,处心积虑要并吞老漕帮的野心家,一个企图结合情治单位、重建特务统治、拉拢百数年来地下社会大小新旧各械斗团体的罪魁祸首”——一个无敌恶棍洪达展,他除了无法阻止这本书的出版外,其他的梦想想必正在慢慢实现。

  大魔头继续存在,侠还是要逃亡。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十):一种不能评价的写作风格

  张大春确实是把写作当成了一种简单的玩乐,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但是在刻意或者不刻意之间,他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随遇”的“而安”,很多人说他炫技,但是他自己本身却是很反对这样的论调,确实,我们不相信他作为作者之外的其他身份是否也是在欺骗观众,所以,我宁愿相信,这样的一部长篇,集合他数年的连载,是他自己广泛涉猎的投影,那是一个事实,一个或许无法判定真假的事实,历史也好,个人感情也罢,我只相信,这是张大春的一种真实的写作,这是他的作品,唔在乎好坏,读者痛苦也好,赞誉也罢,通通都会被这部作品所吸收,成为它的本身,成为这段历史的另一种解读,形态。所以,一种常态,一种刻意之上的真实,无法评价,无法改变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城邦暴力團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