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百亿》是一本由〔美〕卡罗·白朗 / Karel Baloun / 卡罗·白朗著作,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一):一些内容还是很中肯的
1.一旦你投身于一个创意,先给自己列个单子,对自己承诺一些列在放弃前必须完成的工作。然后就按照这个单子去做,只问耕耘不问收货地一个个完成这些工作。这个策略会帮助你跨过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挑战,而这正是创业的价值所在。只有你把所有的承诺都已兑现并且确实感到你的创意不够好。还有,别忘了向所有因此而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人道歉。在心理上客服无法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并非易事,否则每个人都会成为网络时代的百万富翁。
2.创意中最间的部分用最快的速度实现出来,然后推荐给你的目标用户,看他是否吸引人。
3.不要只是简单地听取反馈意见,还要观察人们在你们的网站上到底做了什么。观察他们是如何兴致勃勃地试用他的。看他是不是真的解决了你想要为用户解决的问题。觉得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第一次就成功。但是等一下。不要放弃你原来的想法转而为用户 解决其他问题。试试看,能不能找到更合适的用户群?不断地修改你的网站,知道它达到了你的意图,然后再观察哪些改动起了作用
4.除了统计数据,还要留心与你核心用户以及商务或者技术合作伙伴间的关系:是否哪些最重要的用户变得有激情?你是否拥有了足够多的合作关系?
5.紧跟那些才华横溢的朋友,并鼓励他们去成功!
6.如果某个朋友恰好有个让你激动万分的创意,你就该好好想想,自己怎样不遗余力地帮助他实现这个创意。
7.一旦你加入了团队并且感觉良好的话,就奴隶让自己变得对团队不可或缺。团队的创始人所需要的是,能够完全信赖的高效的执行者,是能够了解其心意的人。开创一个公司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如果你能够很好的实施的话,才是有价值的。相比之下,你对公司应该如何运作的想法,只会是不和适宜的捣乱。
8.人类的最根本限制在于,每天最多只能工作18个小时,如果走运可以工作30-40年,如果你膝下有子,那么上述时间的1/3要分给一个在你前后跑来跑去的小家伙。我们要花15-30年时间做 准备,来了解事物,建立我们的人际关系网络,并真正懂得金钱的意义
9.在水电站附近开设计算机中心
10.只关注一件事,忘掉另一个。对自己说:“这件事前景很诱人,但是我不会去做他"
11.富有效率的管理者知道,一旦东西被堆成了摞,就永远都不会被使用了
12.世界等着你发明创新。或许整天看那些漂亮的男孩女孩会让你分心,要 知道,世界在等待你。如果你能抵住诱惑,你将获得突破。
13.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想让自己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14.积极从事对你有益的事。看哪些方面最拿手,看看需要些什么才能把它做的更好
15.向不太明显的坏习惯开刀。不把时间花在没有意义,从长远来看也不会带给你什么价值的事情上
16.不要只拿个商业文凭,要着手做生意。不要只是学创意写作,要发表你的佳作。选择获得技能方面的专业或许会更明智,因为它能使你有更广泛的选择,尽管通常比较难以掌握。如果一个东西容易学的话,他也就没什么价值了。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二):发现自己的“脸谱”
书里的内容网上早就流传了,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一气呵成看完这本facebook创业手册,不免有点心痒痒,甚至心潮澎湃。
网站真的有好多种,给用户创造价值的才最有生命力。新浪、腾讯等大头也是在某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价值,才得到人们的青睐。但好多网站东施效颦的在那买卖奴隶,强抢民女真不知道能给用户带了什么?一个月的消遣时光,还是增进了朋友感情?
每天翻着脸谱,总觉得还是缺少什么。不知哪天灵光一闪,有了一个新社区的想法,其实也是一些以前朋友之间活动的生活积累。朋友不分来自哪里,不分毕业于哪,不分在哪工作。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为朋友,朋友之间的活动需要cool的网站应用来提供服务。需要cool的网站应用来方便生活。朋友圈之间。。。 不说了,还想自己做。
还有一点感想就是startup企业如何启动。虽说成本低吧。但是光有好的想法,缺少技术,缺少合作伙伴,缺少资金等等,都是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真是一门学问。特别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探讨问题,互相促进。
每个灵感都来源于生活,用科技去解决我们的问题,就都会找到自己的“脸谱”。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三):想看内幕?想都别想
老实说,有一点点失望,因为想看到的内幕太少,而作者更多在教育年轻人如何选择一个创业公司,如何选择你的创业伙伴,如何保持激情,等等。其实,我更想知道的是,facebook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用户,这些用户都干了什么?可惜作者没说,不过作者的角度很有意思,离职后写facebook,至少立场是客观的,不像之前看到的关于google的几本书,太多的歌功颂德,让人不爽。
就翻译的质量来说,可以说还是非常好的,我一向认为老外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其实是有很大出入的,译言这点做的很好,翻译重要的是意思,而不是字字翻译。另外,译言的这种多人协同翻译的方式,很值得提倡,虽然文字的连贯性欠缺,但可以保证速度,现在而言,为速度牺牲一点点质量是可以接受的。btw:译言在这本书后面花了那么大的篇幅来宣传自己,创业者的野心不言而喻。
至于书的中文标题,从零到百亿,和facebook内幕,其实差的不是一点两点,也许叫facebook内幕,或者我眼中的facebook会更贴切,不过这样明显会影响销量。
所以,作为一本消遣的书而言,这本书相当不错,而对于想抄袭facebook的中国同行而言,这本书还远远不够。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四):没有facebook 就没有社交网络
书里的内容网上早就流传了,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一气呵成看完这本facebook创业手册,不免有点心痒痒,甚至心潮澎湃。
网站真的有好多种,给用户创造价值的才最有生命力。新浪、腾讯等大头也是在某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价值,才得到人们的青睐。但好多网站东施效颦的在那买卖奴隶,强抢民女真不知道能给用户带了什么?一个月的消遣时光,还是增进了朋友感情?
每天翻着脸谱,总觉得还是缺少什么。不知哪天灵光一闪,有了一个新社区的想法,其实也是一些以前朋友之间活动的生活积累。朋友不分来自哪里,不分毕业于哪,不分在哪工作。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为朋友,朋友之间的活动需要cool的网站应用来提供服务。需要cool的网站应用来方便生活。朋友圈之间。。。 不说了,还想自己做。
还有一点感想就是startup企业如何启动。虽说成本低吧。但是光有好的想法,缺少技术,缺少合作伙伴,缺少资金等等,都是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真是一门学问。特别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探讨问题,互相促进。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五):【IT界对本书的评论】
【IT界对本书的评论】
很喜爱这本书。它为我们展示了Facebook公司内的疯狂、梦想和拼劲——这些都是成功的秘诀和要素。
——David Kopp,雅虎社区高级总监
这是一部精彩的书。它从内部记录了这家公司历史上最让人兴奋的时刻,让人难以释卷。卡罗也许是个工程师,但读过本书之后,你会觉得他更是个出色的小说家。一旦翻开本书,我就只能一口气把它读完。
——Ariel McNichol,mEgo首席执行官
绝对是本好书。它真实、客观地描述了Facebook。作者讲述了他在当今最令人兴奋、最具影响力的网上社区内部工作的所见、所闻、所学。我立刻被它的情节吸引住了。”
——Nat Turner,宾夕法尼亚大学,onlineplugins.com
绝对值得一读。一个初期团队的工程师的亲身经历——从被招聘的经历,到公司的厕所墙上画了什么。有时让人觉得新鲜刺激,有时让人捧腹不已。
——Andre Stechert,splunk.com
我爱这本书的风格。就像Facebook本身一样,它是为大学生写的。卡罗为你揭示了Facebook 的思想与个性。年轻的创业者和所有想进入社交网络领域的人必读此书。
——Mohammad Naqvi,加州大学河边分校, Facebook通知器的编写者(Facebook通知器是用户为Facebook 社区编写的附加服务——译者注)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六):那些经历写得还是很实在的
图书馆借的,刚读完的时候热血沸腾,对“创业”情绪十分高涨。。。
那些在facebook的工作经历写得还是很实在的,可能是因为作者在他们的团队中已经算得上是“老头”了吧。
创业确实令人向往,什么“在每个成功案例的背后,都有数千人曾放弃过类似的念头,没有或没法保持坚信成功的激情”啦,很有煽动性,比较时候我这样生活中鲜有激情的人。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七):“facebook一代”用真实改变世界
在译言刚翻译好不久曾要来半册书的译稿读过
写了个体会贴到
Zuck是跟我同时代的人,我在大二时意外读到他的创业故事,就注册了Facebook,但是到毕业才突然收到很多联系人的信息,赶上Facebook的爆发期,实属意外。
我还是坚持一个看法,Facebook的理想在于信息流的真实感,他通过使人们的信息互动获得关于你的真实信息,也让你对人际圈子感觉真实可信,更愿意使用它。
真实感+好用信息流管理工具=巨型社会化网络
再有一点就是我们应该看到也正是真实才让facebook具有最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所谓的全球化一代,在美国是使用facebook度过大学生活的一代,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同一代人第一次在观念,知识上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时又和上一代人在管理人际关系方面有极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将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社交,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将改变世界,facebook在这个过程充当了最厉害的工具,想想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12月4日补充:
今天又把《Inside Facebook》中译本看了一遍,过去是电脑上看的,想到更多东西,研究SNS的人看,其实看不出太多东西,但是里面透出硅谷那种自由意志论的迷人气息,从这个角度说这本小书写的蛮好,工程师转型作家。
关联一本书:《晚班裸男》 大块文化出版,赵学信翻译,能从《inside facebook》找到这本更老的书的影子。
1月21日补充:
国内SNS相对Facebook价值低得多,国内SNS开发者环境太差,现有的SNS也没有很好的开发者模式,Facebook已经必然成为平台级的操作系统软件,这个价值没有第二个SNS可以比拟。如果Facebook上市,国内SNS肯定出现一轮高涨,泡沫是肯定的。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八):一些问题
终于读完了,翻译的十分流畅。真的,难得的好译本。还有里面丰富的注释,都是心血……
译言就是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有施展的空间!
为大家打开一扇窗,一扇谁人都可以远眺的窗。让知识和资讯被共享。我不太懂得“草根”文化,但是却知道译言的同仁来自四面八方。
这本书是译言重要的一步,也是一个见证。让我们看到大家的协作可以创造优秀的产品。感触不知怎么表达了……
拿到这本书的样书已经半个多月了,今天才有时间细细品味。
向译言同人致敬,所谓爱之深,所以这里有一些建议。
===========注意===========
==以下建议是根据本书样书(内参)提出==
==我没有看过现在刊行的版本,许多应该已经改正==
==我没有对照原文==
==希望这些冒失建议不会对这本优秀的书籍带来不好的影响==
补序倒数第二段“在dotcom的繁荣期”,这个dotcom还不能说是专有名词,汉语中一般说:在“.com”的繁荣期
书中的“Blog”译为了“博客”。这不是译言的风格哦,译言网上一直使用“网志”。而且我个人也不认同“博客”这个词。(全局)
004 刘田凯,他不叫刘田凯。而是刘天凯,生于河北石家庄。
005 段二 及时通信 应该译为“即时通信”或者“即时通讯”。
页码04~09应为004~009。
一些“译者注”没有统一字体。
008 Taner·H 的注释排在了009页
017 “同于艺术—— 一”,其中的空格占了一个汉字位,书中其他地方出现破折号后面出现的汉字“一”,的处理方法是留下半个汉字位。
017 Wikipedia 没有翻译,而其他地方则译为“维基百科”
019 段三 ”哎呦~ 标点不对,应该是单引号。
026 段二 建议将“拷贝”换为“复制”,大陆对作为动词的“copy”一般翻译为为“复制”,而只对做名词的“copy”翻译成“拷贝”
042 段二 “塞吉(Sergey,埃里森……”应该为“塞吉(Sergey)(埃里森……”
049 注释1 没有在原文标注处看到“臭虫”啊
051 建议在1.2.3. 句末加分号
054 段三 即时通讯(IM)地址 我们通常说即时通讯帐号 比如“你QQ号多少啊?”“你MSN帐号是什么啊?”用在电邮时才说“地址”。
064 Second Life 是一款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 从游戏的设计角度来看,翻译成第二生命显然是不贴切的。而且国内通常使用的也是“第二人生”这种翻译方法,极少数才用“第二生命”。
064 段二 “跑过这个产品”,“run”用于计算机时,在大陆应翻译为“运行”。“跑”不仅是港台的说法,而且不贴切。“run”不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用词,翻译的时候应该加以区分,让其有专业含义。正所谓“传习四裔者曰译”。
074 “狗木偶”的注释应加在P073
074 Yahoo ,这个词前文一直翻译成雅虎。如果这里是特指“雅虎”而不是“中国雅虎”的话就应写成“Yahoo!”。不要忘了感叹号是雅虎的标志哦!
081 IM,建议像前文一样翻译出来
081 段三 译者注“0一项法案”
093 段二 视频短篇->视频短片
095 段一 web2.0 -> Web2.0
段二 O'reilly -> O'Reilly
段三 把Google设置成Firefox的默认首页,因该是把Google设置成Firefox的默认搜索引擎吧。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没搞清楚,还是因为原文中省略了“引擎”这个单词。如果只是设置成默认首页的话,Google就陪大了。
101 javascript -> Javascript (全局)
116 段一 “使用Email”前文一直译作“电子邮件”,如需保留英文,应为“email”
124 SteveChen 前文一直使用他的中文名“陈士俊”
推荐阅读:
《小即新大》 “西斯?高登”应为“西斯·高登”,应该是排便编码转换造成的问题吧?
封底:
雷声大雨点大的头像旁边写的是“雷声大雨点小”!!
此外照片有点走形。(请参照真人!呵呵)
再次重申:
===========注意===========
==以上建议是根据本书样书(内参)提出==
==我没有看过现在刊行的版本,许多应该已经改正==
==我没有对照原文==
==希望这些冒失建议不会对这本优秀的书籍带来不好的影响==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九):Inside Facebook 读书笔记
技术员果然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正如《Inside Facebook》的作者本人所言,此书的主题实在是过于松散和跳跃,令人读起来有些云里雾里。好在除此之外文笔和思想尚可过关,也算是言之有物,总能比较流畅的读完。
此书主要讲了三个方面,Facebook的创业史,作者对Web2.0和SNS的思考(还有一些案例),以及对年轻人的建议。大致就是这个样子,先讲讲 Facebook早期的创业故事,此类东西一般比较激动人心,可以让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看了有冲动(噢,别想歪了,是创业冲动);接着话题突然转到行业思考和相关案例,给他们的热情狠狠泼上一通冷水;最后跳出来讲一些人生哲理和创业技巧,安慰受伤的年轻人,只要按我说的做,还是可以成功的,所以快去创业吧!
因此本书的亮点实在太少,更适合那些狂热的FB用户和八卦爱好者。如果你想从里面学到什么技术或大方向上的东西,那我建议你还是不要看了。不过我整理了该书为数不多的一些亮点,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要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业梦想,要么从头做起,要么发现一个刚刚起步却前程似锦的创业团队。怎么发现?
紧跟你那些才华横溢的朋友,并且鼓励他们去成功
紧跟所有有才华的朋友并不现实,所以你要会取舍
一旦你加入了团队并且感觉良好的话,要努力让自己变得对团队不可或缺。团队的创始人需要的是能够完全信赖的高效的执行者,是能够了解其心意的人,你对公司应该怎样运作的想法,只是不合时宜的捣乱。
要有很强的适应力。熟练掌握那些最需要的技能,不论它是什么
行胜于言。不要空谈,也不要质疑。只管去做。创业团队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最多的事情,不论是用什么办法。
如何检验一个主意的好坏
第一是创始人是否对他的事业有足够的激情
第二是未来的宏图能通过简单的几个小步骤实现
第三是能否得到参与者迅速有力的支持
第四是低用户流失率和用户使用率的增长
怎样找到一个好的创意?想想看有哪些事情人们每天都需要化30分钟的时间来做,并经常为此感到头痛,想想看能否设法使之自动化,或者节省所花时间的一半以上。
(这是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Idea,可惜和作者无关,他朋友提出来的)
Facebook如何赚钱?赞助群组,有针对性的广告和飞页广告
(这是作者离职的时候的,现在FB主要的赢利模式,毫无疑问是大平台战略)
Facebook很容易招到有才华的员工,因为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是它的忠实用户。(瞬间想到校内和豆瓣)
社交网络甚至能出售用户内容,比如优秀照片的集合或用这些照片组成的拼贴画。
(瞬间想到豆瓣同城。God,前段时间有人问我豆瓣如何赢利,我还开玩笑的说,豆瓣官方经常举办一些非常香艳的活动,然后出写真集赚钱。看来我和Zuck还真是心有戚焉啊。当然,豆瓣现在没有真的作么做)
Facebook帮助用户得到了他们在大学期间想到的东西。Facebook能提供用户感兴趣的东西。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了解同学和朋友的信息,为了——好吧,直接说出来好了——那就是性,以及最终以性为目的的社交活动。
(作者很诚实。是的,SNS的本质就是泡与被泡,充斥着赤裸裸的荷尔蒙气息)
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目标:建立一个围绕网络浏览的社区,集成用户在不同网站上的数据,给用户浏览数据带来方便,并与信任的朋友共享。
跨网站间的集成与关联对用户来说是一件更加浑然天成的事情,而非那种包罗万象的大而全网站。
作者认为Web2.0的核心特质是分布式社区,是社会化协作。
(这本《Inside Facebook》中译本的诞生,正是Web2.0的力量的体现)
《从零到百亿》读后感(十):一本关于Facebook的Face的Book
这是我读过最差,不,是最垃圾的关于Startup的书。
标题是Inside Facebook,但内容看不出书里有什么所谓的"inside"。
先写这些,有空且有必要了再拍。
恩,解释一下,提交这篇评论的时候我勾选了“有关情节透露”,恩哼,因为本书情节为零,所以肯定是透露了。
再解释一下,给两星的其中一星是给译言的努力,书读下来还是挺顺的。就其原内容来说...恩,豆瓣说要至少给一星的......
顺便,推荐几本真正好看的关于startup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