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之教化場》是一本由雷米著作,瑞昇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D250,页数:384頁,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罪之教化場》读后感(一):推理强迫症的吐槽,有剧透
首先什么是自由意志,查了一下没有确切定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所理解的自由意志,是意志上的自由,就是人的意志不受影响,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
我是在定义自由意志之前,应该定义一下自由和意志,又是两个难以定义的概念,尤其是自由。我所理解的,人本身就是不自由的,不管到达一种什么样的体制中都不会自由,所以才会一直在追求自由、民主……这些概念,只能相对来说了。
有一个悖论,有一个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那么自由吗?
这是我欣赏这本书的理由之一,作者把远离大众的哲学、宗教、心理、法律概念,呈现在大众面前,让大众思考。教化场最初的灵感是文革的集体失控,这也让中国人思考,只是这并不是分析历史事件的书,只能点到为止,重点在故事上。
说到故事,本身是不错的,尤其是对讽刺的运用。比如方木觉得如果沈湘早点遇到杨锦程就不会有这么多痛苦了,讽刺的是正是杨锦程让沈湘这么痛苦。杨锦程作为心理研究专家,却唯独忽略了自己亲生儿子的心理健康。此外,放牧作为具有侦探色彩的警察,对犯罪的推理可谓神乎其神,但对于廖亚凡的异常却蠢得神乎其神。这是作者太任性,还是方木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作者多多少少是有些任性的,为了推进故事发展,有些结论莫名其妙的就被带有主角光环的主角推论出来了,推理本身会有些生硬,硬要扯上是主角的直觉,那是读者难以感受到的,读者需要作者通过描写透露的线索,自己也在推理,这是推理小说的乐趣。但也许不能以推理小说来要求这种警察故事。
全书最让我关注的一个人就是杨展。杨展的存在是对杨锦程最大的讽刺。其实书里还有很多坑没有填,不知道是不是在下一本,不过作者的填坑方式一般都是所谓的”尘土归尘土“——除了主角都得死。最后的最后,是有悬念的,两声”咔哒“,而不是”砰!“是不是意味着枪没有响?我比较倾向杨展没有死,而且后续会有他的故事,作为心理犯罪小说,杨展是个不错的素材。而且大部分坑都是关于杨展的,比如杨展床下的盒子(其实我想说的是吃的东西放里面不会变质吗?),杨展为什么会出现在鲁旭的车祸现场并拿走鲁旭的手枪?大家更关心的是廖亚凡和方木和杨展的后续。。。
最后,大bossZ先生像之前的大boss一样,在最后智商如狗。
总体来说,个人觉得这本书没有第七个读者惨烈,没有画像恐怖。因为我觉得第七个读者惨烈在最后的大烧烤,画像恐怖在孟凡哲的精神失控、亲手杀猫。。。可能就是因为少了些惨烈、恐怖以及紧张感做掩饰,推理的不足才凸显了出来。
《心理罪之教化場》读后感(二):强化
这次的案件多是一开始就告诉了读者案发过程,读者从中也能猜到或直接知道凶手,虽然看到后面能大概猜到这是个怎样的心理实验,然而当看到周老先生的自述时,还是感到震惊,居然可以把人当实验小白鼠用这样的方式来研究!
主角和凶手都经历过或经历着的PTSD,还有三个心理研究者沉迷过的“斯金纳箱”,这两个心理学名词是本书的关键。从事心理研究的三个人,周老先生,杨锦程,陈哲,他们都用过惩罚来教化人,但他们又各自抱有不同的目标;他们最后都死了,但结局又不相同,一个赎罪,两个自私功利。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确实可恨之人有着可怜之处,也有一些受牵连的可怜之人,不知日后是否又会成为可恨之人。
《心理罪之教化場》读后感(三):启示:关于结局
1.三个心理学家
结局是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连环杀人案的幕后操纵者——“道德沦丧,并犯下滔天罪行的利欲熏心的科学工作者”Z先生并没有被绳之以法捉拿归案,受到应有的审判,而是在“违背伦理道德进行科学实验以图名垂青史”的杨主任的策划下,被象征着“曾经迷失而又回归的心理学家的良知”的周老先生悲愤地错杀,而后,仍不明就里的周老先生也立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安排无疑是耐人寻味的。Z先生的死似乎揭示了这样一个无奈的现实:法律有时并不能审判和制裁一切罪恶;而在法律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代表着“良知”的悲剧性英雄再次出现,消弭了罪恶的同时也走上了死亡之路——无论是自我审判还是法律裁决。而杨主任在即将达到自己梦想中的名利场顶端、学术巅峰之时,死于长期被忽视、被简单粗暴对待的不满14周岁的儿子手里。这是多么讽刺又现实的一幕啊——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类行为心理实验的实施者,却对自己的儿子的心理状态和日常行为一无所知。
2.羔羊们
作为“曾经的羔羊和现在的魔鬼”的T先生、Q小姐和J先生,他们的结局同样耐人寻味。(饿,原谅我词穷了……)T先生因伤重不治,在昏迷多日后终于离世,这也可以视为又一犯罪嫌疑人逃离了法律的惩罚吧。而Q和J,在不久之后投案自首。对于他们俩的举动,第一,可以理解为是法律和道德的教化,使得有罪之人主动归案接受裁判,进而实现了法律功能的完满和结局的升华,(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根本目的还是教化)第二。也再次证明了个人以暴制暴的不可行之处:本就因为曾经受到过的伤害而心理残缺脆弱的人,即便通过心理治疗走出过去的阴影,也仍无法承受报复杀人快感过后的种种负面情绪压力。
3.两个孩子
对于杨展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实在难以用文字表达对他的感觉,如果结局暗示着他已死去,那留给我们的是惋惜和悲伤,如果他仍活着,又让人揪心和担忧这样一个孩子是否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成为一个“魔鬼”……而想起廖亚凡,就让人恨不得钻进书里把方木臭骂一顿叫他好好关注这样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孩的心理成长及需求。面对犯人,这个主角能轻易洞悉一切甚至能深刻地理解和同情犯人的心理历程,却对这样一个沦为孤儿的少女神经大条只注重物质供给不重视沟通交流?!果然他也只是个PTSD患者,一个既天赋异禀又平凡的普通人,而不是全能完美的男主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