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寄居者》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寄居者》的读后感10篇

  《寄居者》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寄居者》读后感(一):祝贺女主成功认清渣男

  彼得出现伊始,就和我们周遭所有优秀男孩子一样,有修养,有家教,成绩好,自律强。让女主这个离经叛道的“差生”闪出崇拜的恋爱光芒

  而不管这个恋人多么美好,不管替身多么人渣,这场掉包计本身是不道德的,这种随意陷害并操纵他人命运行为,本身就是错的。

  而彼得的第一次让人失望是在他听说了这个计划之后,他的道德感和正义感去了哪里?或者说作为一个从小竞争意识极强的人来说,他根本就在严酷的训练中泯灭掉了基本的同情心

  而后每每女主和彼得的歌舞升平都让人觉得恶心无比,也让女主恶心起来。因为她们把这样的享乐建立在他人一世的自由上,建立在整个城市呻吟背景中。

  直到见彼得家人这个环节出现之前,我都还没觉得两人出现了本质裂痕。见家人这一场,让我觉得吃了苍蝇一般恶心。细想一下是由于女主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倘若彼得一家是掀桌摔碗地拆散他们,我倒不会觉得恶心,因为这是“应有待遇”的情形之一。而我们的小彼得啊,根本连女主的名字都没有提起过,更别说是把女主作为女友介绍父母了。

  这个从小家教极严的彼得深知父母不会同意自己和一个中国女孩在一起,于是聪明选择了一种对自己最安全方式,就是隐瞒。而这种方式,维护了他在父母跟前的尊严,维护了父母的尊严,却独独忽略了女主的尊严。

  而后越往后描写,两个男主灵魂的对比越强烈。当杰克布为阻止屠杀四处奔走时,彼得在为自己的勾当营生四处奔走。当杰克布入狱受刑时,彼得为了赊账的尾款大闹女主府。杰克布为了反抗压迫自愿向新四军输送军品,而与此同时彼得在为新四军军官做手术时候索要手术费。

  在彼得曾经学生,抗日积极分子世海死后,彼得的那一瞬犹豫,并非是因为可惜他曾经的学生,而是因为可惜他收不回来的手术费。那一瞬,彼得和杰克布的心灵,在女主心中高下立现。

  时间终于到了要离开的那一刻。自始自终彼得的家人们都没有感谢过这个为了彼得偷梁换柱姑娘,她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为了他们这个高贵家庭

  而压倒女主对彼得的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船上的对话。彼得没有救那个护工,彼得说当年离开祖国时送他的是他的奥地利女朋友

  女朋友这个词点醒了女主,刺激到了她的神经。女主曾经很愤怒彼得爱上压迫自己种族的高等民族女人,而如今彼得依然称她为女朋友。自己如今和彼得当年又有什么区别。也许正是以上种种,女主终于决定离开彼得,奔向那个不修边幅却灵魂闪闪发光的男人

  写了这么多,终于论证完了彼得是个渣男的事实。所以说看男人不能光看优秀的表象,要透过皮囊看本质。

  《寄居者》读后感(二):比飘更精彩

  动乱时期的爱情~情节曲折动人。在风雨飘摇,饿殍遍地的上海,美籍华人MAY爱上一个犹太难民,在德国和日本合力的铁掌下,中国人和犹太人一样是鱼肉草芥,朝不保夕。当爱人面临生命威胁,MAY企图阴谋来牺牲一个裙下之臣来救自己心上人,结果发现,那个原本想牺牲的男人才有勇气有担当有真情的人,女主最终抉择和他留在战火和未知的命运中。严歌苓惯以小人物大事件,说的是男女情事,却每个悲欢离合都折射着特殊时期的环境氛围;用淡笔墨写真感情笔下两个任性放浪戏谑的人,心里却泯不了一腔热血

  看到艾德勒时常常想到白瑞德,MAY却不像郝思嘉,虽然有一样的任性和生命力,但她却更有自己的思想,是东西方的混合体,更复杂也更有魅力。这本书比《飘》更精彩。

  《寄居者》读后感(三):彼得和杰克布

  好不容易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中间停了有两周没看,因为当May把把杰克布带到上海时自己一度担心他和彼得撞见,May该怎样收场,好在两名男主人公故事结束时也没有见到过彼此。杰克布和彼得都是我喜欢类型。故事前半部分,因为彼得的完美,自己也跟着喜欢上了他---修长的手指,深陷l略带忧愁的双眼,还有样样精通事事做到淋漓尽致品质。慢慢地杰克布出现了,他是有点坏坏的骨子里却很认真对待爱情的人,符合我的审美。而女主人公May,用书中的话来说她在“背叛和热恋间,疲于奔命。”理想中的彼得一次又一次摧毁她的心理防线,最后终究把彼得看得“通体透明,毫无隐晦”,彼得的自私精明冷漠还是让她认清了现实。而爱她的杰克布虽然为人圆滑却可以真实地想着她爱着她,最后没能在一起不禁令人惋惜作者的文法细腻而又游刃有余,让我仿佛置身电影院,可以边读边观赏上映的画面时代大背景下的荒乱,人性的分离和种族命运的改变,人们靠着寄居生活,而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

  《寄居者》读后感(四):杰克布才是最配May的

  《寄居者》这本书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严歌苓的书,老实说,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印花的封面,心里就生出一种喜爱,果然读起来也是想封面那样华丽,让人爱不释手。我是一个小迷糊,独到90多页的时候,我还相信May喜欢的彼得,相信他对May的爱恋,但是偷偷看了结局才知道自己猜错了结局。至此,我开始注意杰克布,我似乎的杰克布的身上找到了《乱世佳人》中白瑞德身影,这样的男人是那么迷人,看似玩世不恭的躯壳下面包藏着一颗正直勇敢的心,这样的杰克布让我不得不喜爱,尤其是在彼得种种的对比下,杰克布的放荡不羁在我看来浑身散发着一种智慧的光芒,他骨子里有对正义、自由的追求

  朋友说May是一个率真的女孩,爱就爱了,爱到极致是的。他为了彼得可以牺牲一切,为了彼得可以放弃一切,为了彼得她把自己变成一个自己都讨厌自己的坏人,但她依然不管不顾。当看到彼得不再是往昔那个善良高尚的彼得,她头也不回绝尘而去。我自己也喜欢这样的性格,勇敢,坚强,爱的纯粹可能是我永远也不会是这样,所以心生羡慕。

  《寄居者》读后感(五):寄居者

  一如既往的精彩,但也并未有多大精喜。

  严最擅各种各样女子,从农村妇女到上海千金,从日本女人到解放军战士,各个入木三分。但似乎她所有女子的表皮下有一颗敏感又泼辣的心。

  严后期书中不时要出现华人早期在美国的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从一系列短片中篇到《扶桑》等的长篇。这本的形式很新颖,似以为比《陆犯焉识》更适合拍成电影。

  刚开始也随着妹妹眼光喜欢彼得,可是抛开他的“贵气”,始终觉得他的心是冷酷的,开始就觉得他是精明的,自私的,在利用May。而随着May 认识杰克布,却觉得这个玩世不恭的杰克布是真的爱May的。就像凯瑟琳,他是个出去做强盗都后让我无忧无虑好日子的人。后来感觉May 其实是是爱上了杰克布,知识她一直不承认,心里回避着这个问题

  其实是一个女人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的故事。脚踩两只船也好,女人遇到爱的时候无非都是傻的。

  书中女人间关系描写的很精彩。对凯瑟琳虽然寥寥几笔去塑造了个有血有肉人的“后娘”。比May大不了多少,有着上海小女人的任性和缺点,却又很容易感动,奈何不看了May,看不得女人在同样的路上跌倒,和May推心置腹不惜出卖自己的小秘密

  杰克布越看越可爱,彼得和他的家人越看越讨厌。

  谁又知女人心

  《寄居者》读后感(六):May的魅与媚

  再不写就快忘了 看完寄居者都快半个月了 想起还是会感叹严歌苓讲故事的角度 就像鹦鹉史航说戏剧从每个角度出发都不一样 寄居者从犹太人角度看出坚毅 不知为何在中国人的角度看出顽劣 不是诋毁中国人 作为中国人 我越来越偏向用顽劣描述自己 好像这个词更轻松些 坚毅听起来太苦了 我觉得中国人是乐观的 再苦的环境也能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而犹太人的坚持好像看不到什么乐处 就觉得真的太苦了 你会说Mike不是一副游手好闲唾手可得的样子么 不 他是浪子 但是那副浪中一遇事还是很有所谓的 而中国人 看May和爸爸 甚至后母Katherine 再怎么样也没事 似乎就是打不死的小强的精神吧 这一点苦中作乐 真的是扎根民族魂的好么 犹太人时时刻刻都太认真了 太功利了 任何事情都留两手准备 生活不觉得太累了么 中国人大抵就是红楼梦里说赤条条来去也 原文忘了 但大抵空空无谓也

  选了May这个角度常人想不到 但这个脑洞却很讨巧 你会说一个普通人有什么故事 看过活着就知道普通人的故事才是大故事 May的人生跌宕么 怎么说 美国回上海 再回美国 再回上海 颜值管够 智慧管够 就是刚刚好的灵气女主的标配 帅气率直尽最大的能力洒脱 我强调 最大的能力 似乎现在的戏剧里太标榜那种洒脱 大约是因为现实没有才有看点吧 可是能力范围内的洒脱更实在些 更甚者就假大空了 读太多年马克思了这点觉得蛮好

  回到剧情 May和Jacob的相遇相爱似乎是烂剧情里的一见钟情 实则不然 是那座战乱城市 人被分为三六九等 每个阶层都战战兢兢地维系着这份小可怜的生活 条条框框越一步都不得 忽而遇上两个差不多的阶层 别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蹩脚戏码 不是真的老乡 是通感 大抵就是让我放肆一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意思吧 其实说什么一见钟情 只是那一秒你脑子瓦特了 就这么简单 至于维系激情后的余温 May最初是为了一种成就感 在家里没感觉到的那份被需要在Jacob这得到了巨大满足 都说爱好是烧钱的 成就感是烧脑的 那几瞬间大抵就不用脑了吧 而后的念念不忘呢 我是这么理解的 生活太平淡 也太憋屈了 回到美国 和表堂姐们逛金饰店 狂试却买不起的小虚荣 然后继续一份没什么起起伏伏工作 就是那种“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的感觉吧 而你说什么时候人就消停了呢 你看人到中年 多了羁绊和好找的借口 人也就不瞎折腾了 就像红辣椒上看到的被动旅游 有的时候自己好像没那么想折腾 看着身边的人多姿多彩呀 那才叫人生啊 那我也去吧 是被绑架 没有自主选择地买奢侈品旅游 人生那种主动权真的很神奇 我还没能那么洒脱

  最近看了一部独酒男女的韩剧 女主说要像男主学习公众场合也能泰然自若地独自喝酒 对呀 似乎一个人会被误解这个人怎么了 似乎做很多事情会被人七想八想 洒脱?要像May一样 老爸不同意也试试吧 世俗不理解也试试吧 最近觉得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主动想要的尝试 例如真的想看看那个地方怎么活 例如真的想试试这个东西怎么做出来的 神奇的世界

  我每次都不能好好写一次书评 都怪豆瓣 断了网再进去怎么就没了 那时候对剧情还是很印象深刻的 过了些时日 书就剩下一些同感了

  《寄居者》读后感(七):寄

  在大家都纠结于严歌苓书中经常出现的种族视角时,我纠结着一段与本书故事相似岁月

  曾几何时我也爱过一个彼得寇恩,那一年我和他都是寄居者,我寄居在别人的国度,他寄居在别人的城市。他以为能永远寄居在那里,我以为能一直寄居在他心里,结果我们都失败了。我败给了他,他也败给了他自己。

  彼得寇恩已成往事。最后那句“bezahlen sie das”让书里的人和记忆中的人瞬间合为一体,女主角一直知道却不愿意承认,我一直明白却不愿意醒悟。可是杰克布艾德勒那样的传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上的,所以。。。我还能说什么呢。

  严歌苓小说的画面感很强,就是看完一本就能压抑很长时间。

  《寄居者》读后感(八):看了2年了

  花了很久时间才看完这本书。以第一人称描写了1女2男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战争的发生,导致任何民族,任何种类,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原以为may只是单纯喜欢披得,但最后却抵不过自己,奔向了杰克本。我觉得作者很投入这个女主角的角色,时常透漏出一种纠结矛盾的心理。披得就像是每个女人的理想、梦想,但最终陪伴自己的,确实时刻打动自己,为自己付出的现实。

  或者对背景不熟悉,不明白犹太人的特征,既高贵却卑微的民族,拥有一切高雅的爱好举止,却不得不过着被压榨的生活,认为这个世界什么也靠不住,赚到钱才能过生活,这点被看成与中国人是一样的观念。犹太人与中国人生存能力是很强。时代出英雄,在我看来,may也是个英雄,尽管她只是为了自己自私的爱情,却在那乱世完成不能完成的事情。对于结局其实我一点也不惊讶,如果故事是她与披得在一起,那就没有令人难忘的情节了。

  这本书看了我两年了,2012,欢迎你来!

  《寄居者》读后感(九):大时代下的小爱情

  严歌苓,在阅读她的《小姨多鹤》中识得。后来的《金陵十三钗》越来越多的听到她的名字。

  《寄居者》是在图书馆闲走时发现的,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只因为是严歌苓的作品。

  被纳粹驱赶和屠杀的犹太人,被美国白人歧视的黄皮肤,在可以道德可以放假的上海相遇、相爱、相杀。在当时的背景下,都躲不过寄居者的命运,只是有些人虽玩世不恭却仍旧是精神的贵族,而有些标榜的贵族则在生死线上堕落。那时的上海,缩影了整个战争世界,那时的上海,弥漫了人性的丑陋和荒唐;然而,那时的上海,不乏生生不息的反抗,也不各种寄居者用尽生命努力的活着,也不乏父亲对女儿的舐犊情深,不乏让人啼笑皆非的爱情。

  对,大时代下的爱情,有时无尽悲凉,有时让人遐想,这段发生在动荡时期的啼笑皆非的爱情,却真是让你恨不得、爱不深。May生命中的三个男人,一个是他的父亲,虽然娶了小继母但并没有变成狗血情节中昏噩的父亲,一但与女儿单独相处便有了小继母永远也插足不了的时空,那就是血缘与亲情的力量吧,虽然彼此有着怨气,但是一见面一张嘴,便冰释前嫌;另一个是彼得,他是所有人的理想,认真、有礼貌、一丝不苟、单纯、理性,也许因了May成不了别人的理想,才觉得彼得是那样的可贵,在她那里,彼得是优雅的、高贵的,容不得半点玷污的,可望不可即得来最珍贵,她倾尽所有去帮助他,不惜去出背叛深爱自己而且自己也爱的人,当她看着她的贵族在战争与屠杀的威胁下变得日益精明和理性时,她的错愕我是能理解的,特别是在救人的紧急关头却还头脑清醒的算计着钱财,我的心就凉了半截;最后是杰克布,愿意为May牺牲一切的人,放荡不羁却对May情有独钟,在May的眼中,他是一个随便又用不着上心的人,他知道May最喜欢去珠宝首饰店耍,试遍所有的收拾却不买,就说要给她买最好的首饰和珠宝,他们知道彼此所有的缺点,但是愿意包容,在我看来,那就是爱情。

  一个是我们的理想,一个是我们的现实。彼得是理想,杰克布是现实。女孩大都会遇到这两个人。一个让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男神,还有那个在你身边陪你吃地边摊愿意给你全世界的小瘪三。若是我,该如何选择?彼得让人移不开眼光,但是当为了自己连起码的人性道德底线都没得时候,不该多质疑两秒?杰克布虽然看起来不值得人上心,但是他对每一个犹太难民的关心以及在寄居者的人群里寻找安全感让你不得不想给他一个拥抱,他是可爱的。看得太高却忽略了身边最好的。May最后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也让我长吁一口气:方时年少,暮然回首,一切皆可原谅。

  最后,还是感叹一下,感谢严歌苓给了我这样一个视角,让我看到精明能干的犹太人之所以杰出的原因:没有归属的寄居者,只能让自己极尽优秀,凡事多留一手。

  最后的最后,重新遥望那段历史。

  《寄居者》读后感(十):逃亡很顺利,爱情却卡住了

  《寄居者》很好看,据说故事的原型来自柏林墙。一对年轻人在东柏林订婚后,小伙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爱着未婚妻,几年后仍无法忘怀。偶然中,他在欧洲见到一个像他未婚妻的女孩子,他勾引了她,把她带到东柏林,让未婚妻用欧洲女孩的护照到了西柏林。这个故事让严歌苓念念不忘,1999年,她跟陈冲对犹太难民在二战期间被上海接纳的事件非常感兴趣,于是把故事背景改到上海,把一男两女换成一女两男。

  爱情故事都是一样,一对男女相遇、相互吸引,不同的是时代背景。彼得·寇恩随着大批犹太难民逃亡到上海,遇到了叛逆的上海小姐玫,俩人爱的昏天暗地。为了逃过约瑟夫·梅辛格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玫嫁了与彼得十分相像的一个美国人,并用丈夫的证件帮彼得登上去美国的船。

  逃亡很顺利,爱情却卡住了。也许是与“丈夫”日久生情,也许是发现情人不如想象中白璧无瑕有些失落,总之,在轮船开动的最后一刻,女主角跳下了船。

  爱情就是这样吧,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贾平凹的散文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迷上一名新疆女子,刚刚分别就强烈想念,不眠不休站了一夜火车去看她,等到了这女子家中,看到这女子弯腰撅屁股给自己倒茶的背影,忽然热情全部熄灭,什么也没说,坐火车又回来了。

  也许你说,这不是真正的爱情,可是,在年轻的时候,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爱情突然降临突然幻灭的体验吧。

  好玩的是这里面写到了犹太这个民族,如何强韧的像野草一样,再艰难的环境也能生存下去,哪怕饿肚子也要尽可能的体面,令人叹为观止。以往没关注,现在发现犹太是个很有意思的民族,前两天翻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犹太几乎是全世界最爱知识最爱艺术的民族,他们不但出现很多杰出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而且形成犹太的审美体系,并且实质上影响和控制全世界的审美。实在是太可怕了。

  又:看阿城的聊天录,发现一枚八卦:列宁是犹太人,所以不想把位子传给斯大林,因为斯大林不但是东正教而且担任过神职。果然斯大林上台后进行大清洗,将高层中的犹太人全部清理掉。我们这些生来没有信仰的人实在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恩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寄居者》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