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相约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5-16 02:0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相约读后感10篇

  《心相约》是一本由陈鲁豫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3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相约》读后感(一):新版的含义

  我是先看的《心相约》的新版,感觉很好,书中的很多内容很有感染力。之后,书中提到一些事情在之前出版的《心相约》中提到过,让我以为那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于是费了一番周折,从豆瓣上买到了二手书,书的质量很好,对此非常感谢shanber,不过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我在新版《心相约》中已经读到了,这个时候才明白为何是“新版”了,呵呵 我也真是迟钝。

  知道鲁豫,并不是通过她的节目,而是那些传言,听说她在凤凰卫视被排挤之类的传言;了解鲁豫,也不是通过她的节目,而是新老两版的《心相约》。虽然外表波澜不惊,但实际心中还是爱憎分明的,可能做媒体的总会面对同样的问题,明明无法接受或者认同某人的观点,却还要在节目里四目相对吧。感觉上,她提到的那些受访者,都是某段时间某个领域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人,和这些人交流,相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喜欢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在一步一步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像有人说得,要做东方奥普拉。

  《心相约》读后感(二):《当时的风景》

  我一向不喜欢看人物传记,因为觉得人和人都有着太多的不同,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命定的路线走着。

  你看了别人的,也未必能有所改变。

  不过,后来我渐渐觉得,虽然人各有命,但是,看了别人的奋斗、创业历程。

  对于自己还是可以有所借鉴和启发的。

  这本《心相约》是我看过的第一本人物自传。

  先前只是在sina连载上读了几段她写的自传,渐渐觉得有趣。

  因为大多数篇幅都是写她的学生生涯以及她的小癖好和游历。

  所以还是有些意思。

  虽然我觉得陈鲁豫并不是一个会被众人接纳的主持人。

  首先在外形上,我觉得她太怪异了,有点像大头菜,活着黄豆芽。

  第二即为风格上,早期本真的印象渐渐被光环照耀的不见踪影。

  现在的她更多的是一种让人觉得造作的感觉。

  或许也可能是我看过她的节目太少。

  或许是人都得有个蜕化的过程。

  我看了这本书,但是并没有喜欢上她这个人。

  所以也就很客观也许是片面的了解了她的只言片语。

  任何一个女子内在都有着惊人的毅力和爆发力。

  在豆芽菜的鲁豫身上更是可见一斑。

  机遇让她碰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但是也努力付出了很多。

  所以,平心而论,任何人的成功背后都有着汗、泪、苦。

  她的成功,很多可以归结到几次众大事件的主持上。

  这点不用置疑,但是这其中也有她奋力争取的。

  比方说伊拉克的行程。

  对于一名女子,瘦弱单薄来说,那里太强悍和危险了。

  这也许源于记者的本性吧。

  书中有一点让我记忆很深,她说自己的英语是突然开窍的。

  就如同第一天还不会,第二天突然就会了。

  这点我似乎也有所体会。

  我记得自己的写作也是突然开窍的。

  以前总是按照老师教授的那些方法,写作。

  在小学毕业的时候,给别人写同学录上的留言,突然一下子开窍了。

  写出了很美的东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想写字也许是一生的事吧。

  如同第一次写作文,小学2年纪,老师只让写3、400字的东西。

  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一件自己盼望了很久很久的事情。

  一直写啊写啊,下课收卷的时候,都没写完。

  可能鲁豫对英语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这本书已经出版很久了,或许时间让陈鲁豫身上又积垫了不少东西。

  不过至少可以从这本书上,看到她曾经的点滴以及很多当时本真的东西。

  至于现今变化的东西,可以慢慢的去感悟、体会吧!

  :我仍是觉得人物传记一定要平心静气、客观对待。

  不掺假私人好恶,最好。

  《心相约》读后感(三):草草的读了一下这本书

  在这一本书之前刚刚读完孟非的《随遇而安》。对于陈鲁豫,由于是90后,对铿锵三人行一类的节目了解比较少,印象比较好的节目就是她目前一直在做的《鲁豫有约》。不得不说,这一份节目设置在演播厅然后坐在沙发上聊天,本来就有点茶余饭后舒缓的味道,无论是嘉宾主持人还是所有观众,似乎都融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父母邀请村里学校里有威望玩的好的叔叔阿姨们来家中做客,我们趴在沙发后面时而过来听听时而屋子外面疯跑,大人们在房间里谈话喝茶,随他们去吹牛。我想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想起这样的场景。

  对于任何人一段人生经历,没有人能去妄自菲薄的评判,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和不该,她就是这样一路走了过来,走到了节目中,走到老百姓的面前。在她的节目中似乎没有那么多的编排,刻意的提问与答话,一切只如行云流水般你说着我笑着,回忆着,感动着,到了似乎人人都有所得有所悟,正如她自己的经历,流淌着。

  之所以说草草的读完这一本书,是因为花的时间比较少,感悟来的也比较慢,没有说类似于“哦!原来是这样的”这一类的顿悟。大概只因为真实,在我们看来总是理所应当。

  总结一下鲁豫的经历:

  1.从小英语好,别人的肯定建立无比的自信,参加大型比赛获冠军得重视,知道自己长处敢于表现;

  2.和导师院长关系好,回国后受到前辈的引荐,

  3.能吃苦,敢于接受挑战,跑伊拉克主持奥运会

  4.能坚持,想法活络,敢于舍弃,减肥经历令他自己自豪,去伊拉克采访死皮赖脸不择手段,想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卖通新闻官。

  5.路遇检察官索财耽误时间,冒出勇气吓退,我有过相同经历有共鸣

  《心相约》读后感(四):《心相约,我的鲁豫情结》〈2〉

  “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这是凤凰用人的口号,看起来好像有点不人道,但是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企业文化,凤凰才给大家很多好看的节目,我个人认为这种付出很值得,毕竟他们在其中也得到了锻炼。鲁豫说她没有什么计划,这点和我一样,我是个很随意的人,总是不太愿意去考虑还没有发生的东西,这可能也是导致我生活杂乱无章的原凶吧,我总是希望能把自己的周围收拾得很干净,最起码是整齐,但每次收拾好后我总是找不到想要找的东西,朋友说我是个过度颓废的人,我可以三天都不洗脸,也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刷两次牙,有一些极端,一些神经质,这就是我。

  “我很容易受伤,但却从来不会被打倒。”她这样形容自己的性格。鲁豫在自己的书里讲了她大学里的一些事,我对她认为自己念大学的学费是爸爸买血换来的一段印象深刻,大学生活可能是我们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光了,单纯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没有了繁重的学业与家长的管束,每个人好像是破网的鱼,做着一前不敢做的事,幸福的生活着。我也很怀念我的大学时光,虽然短暂,但我始终认为那是美好的,大学时的心境现在无论如何是寻不回来的,就像来到纽约的金刚,我必将死在尘世的硝烟中。

  鲁豫做了很久的节目《鲁豫有约》我看到过,她确实是按照她写的方法来做的,来到有约里的不但有社会名媛,还有很多普通人,其实相比名人,我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因为那才是真正的生活,名人的生活虽然有趣,但是我认为那是他们在透支自己的生活,因为只有透支才能换取大众的目光与媒体的追捧。

  鲁豫有着爽朗的笑容和深邃的眼神,她谈不上倾国倾城,但是在她瘦小的身体里却总能发出最强的声音。

  更多评论详见-别让电影住我的眼-酸柠檬的blog

  《心相约》读后感(五):一位年轻电视人的自传

  在看本书以前以为是《鲁豫有约》节目中采访的对白摘录,看后发现是关于一位年轻电视人的自传书,在书的最后捎带了几位人物的采访经过,文字都是那么乏善可陈。

  慨叹的是在电视人同行中算是年轻的她,已经有资本和足够的自信出一本自传了。

  从她中学时代如何与英语结缘,在奥林匹克英语竞赛中获奖成了她唯一炫耀的资本。随后考入广播学院的她立志走入电视人这一行当,幸运地选入《艺苑风景线》栏目,当然还是她的语言能力占了上风,记得当年的她那么青涩,不久后就离开了国内电视荧屏。

  当她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已经是凤凰卫视中熠熠生辉的一员了。在凤凰卫视的种种奋斗和不凡经历,千禧之旅中嬉笑怒骂的行者,用余秋雨的话说“我们的鲁豫出场了”,接下来的总是一场不容对方争辨的口舌之战。

  书中关于大事件的采访,都是粗笔代过,未能过瘾。

  《心相约》读后感(六):“来电”与“不来电”——是骄傲么

  从一个搬家的朋友那里淘了一堆书,回家才发现,居然夹带了这样一本书,闲来无事时翻了翻,很轻松休闲了。否则按照我的风格,绝对不会买这种满足人们八卦心理的书的

  书中好像很多人都批过,就是尽拣好的说,貌似是一本炫耀史,虽然没有曾子墨同学那么狂妄嚣张的自吹,但也是满篇炫耀的意思

  个人看过鲁豫的一点儿访谈节目,感觉并不是很好。说话声音冷冰冰的,好像很好奇,有点儿个人中心的味道,而且流露出小女子的高傲的性格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陈鲁豫和曾子墨之流的走红,是因为凤凰卫视的推动和凤凰卫视节目策划的好,并非主持人个人魅力多么顶尖,尤其是凤凰卫视中文台刚建台时,匆匆忙忙到处拉了一批人里,不敢保证全部都是水准以上的材料

  基本上看完之后发现,也就是沾了英文的光,关于主持能力真的很一般,凤凰卫视喜欢拉一群美女花瓶去解说时事,然后配几个所谓的专家和资深人士。这种配对,容易让专家和资深人士的评论显得有些孤立,启蒙的感觉,完全不像央视以白岩松为首的一群资深记者出身的有见识有理解的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交流能够激起火花

  ----------------------------

  基本上看了一个小女人炫耀了一大篇,纯当自己八卦休闲一下

  最感兴趣的一个小细节居然让我抓住了

  “文涛、许戈辉和我是凤凰最早一批主持人。1996年刚从内地到香港的时候,我们每天一起工作一起玩, 成了感情深厚的朋友。可是,几年的朝夕相处,我们之间竟然没擦出一丁点罗曼蒂克的火花。”

  不禁浮想联翩,没火花就没火花呗,感情之道,在乎默契合适,不在乎对方有多优秀

  况且你也未必真优秀,被一部分人捧了一下,就很飘飘然了吧

  何必计较人家窦文涛对你没感觉?

  《心相约》读后感(七):《心相约,我的鲁豫情结》〈1〉

  很小的时候家里的厂内有线,可以接收到香港的卫视中文台,大概十岁左右吧,当时还对电视节目没什么概念的我,只觉得那个台的节目与众不同,最起码是口音不同,于是经常在玩完弹珠、拍完画片后调来看。

  过了几年,卫视中文变成了凤凰卫视,我也上了初中,那个台的广告是10分钟一播,觉得很新颖,刚刚对流行音乐有些懵懂的我接触到了第一个介绍外国流行音乐的节目,对当时节目里的音乐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但是那个讲话没什么笑颜特真诚在当时的我看来对外国音乐是那么了解的而且发型极其自然舒展的主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就是鲁豫。

  可以说当时处于青春期的我对鲁豫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虽然当时我还以为她姓鲁,记得当时又一次做梦竟梦到她,于是在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豫成了我梦中情人最名正言顺的人选。她的节目我会一有时间就调来看,她的消息我也经常收集,凤凰卫视几乎成了家里的主力台。

  记得那时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也在内地火的要命,我也常常看,现在想来可能是喜欢窦文涛的机智和浑段子吧。

  直到有一年,市里规定民间禁止使用卫星接收装置,鲁豫和凤凰卫视也逐渐从我的世界消失,不知道市里为什么要那样做,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网络,要了解外面的世界真正发生了什么只有通过电视,那时候听说北京可以看到凤凰的节目,自己竟然几次都想去北京看看她。

  结果是网络比我去北京领先一步来到我的生活,自己当时还只是个普通的高中生,记得当时再次在网络上看到鲁豫的消息时很欣慰,发现她的形象没怎么改变,只是多了几分干练和知性的美,知道她已经不再做音乐节目了,而是在做早新闻和一些直播,我对她的偏爱已经成了一种情结。

  很多年以后,自己毕业参加了工作,每当回首自己对鲁豫的那份情结,都会觉得当时的生活很充实,今天看到鲁豫在几年前写的这本《心相约》,发现那种感觉又一次接近了我,我会花几天时间把她读完,并把感受写成连载,希望鲁豫可以看到。

  更多评论详见-别让电影住我的眼-酸柠檬的blog

  《心相约》读后感(八):这能算传记么?

  感觉马马虎虎,首先,书名是“心相约”,看到三分之二,任是怎么理头绪,书中内容和书名怎么都联系不起来。

  最后,这能算自传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相约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