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是一本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Eric Hobsbawm)著作,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4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历史》读后感(一):历史有其意义
就霍布斯鲍姆个人而言,他和中国有着某种特殊的亲切感。霍氏是一名出了名的老左派,一位老共产党员,一名马克思主义史家。他十几岁入党,经历反犹与二战,战后又经历麦卡锡主义的浪潮,古稀之年又看到了苏东剧变;传奇般的人生经历积淀下丰厚的人生感悟。
霍氏一生著述颇丰,年代四部曲更是声名大噪。霍氏以他对历史贡献而享誉世界。《论历史》是霍布斯鲍姆晚年的作品。这是一本合集,它收录了霍氏在中欧大学(匈牙利)、伦敦、巴黎等多地讲演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在80多岁的时候,还亲自操刀修饰自己的著作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敬佩。
坦率的说霍氏这本《论历史》并不是一本容易阅读的书,因为它的理论性太强。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书籍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缺乏一般历史类图书的故事性叙述,而是多于抽象性的描述,因而显得有点枯燥乏味。就像书名那样,书中基本上是在讨论历史理论问题,而非单纯的某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人物。
好在霍氏的出发点是好的。就像他在书中引用自己老师的那段话一样。为了那些资质平庸无法像他那般优秀的学生,为了那些真正需要他的非一流的学生。当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就释然了。
作为一名史家,霍氏主张“历史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的联合”。透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审视表达出自己对未来的关心。在霍氏看来,这种对未来的关注才是一个历史学家的着眼所在。
这种着眼于未来的做法使得霍氏的主张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我们看到霍氏所提出的六个社会史的研究主题至今仍是社会史领域中的圭臬。
唐代的刘知己在《史通》中提出了“才学识”史家三长,后来清代的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又提出了“德”。二者共同构成了四要素。在《论历史》中,能够看到同为史家的霍布斯鲍姆对于四要素的重视。在书中,霍氏讨论了历史学与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霍氏以其笔触勾勒出了历史学对其他学科的价值。他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与人生阅历对西方盛极一时的各个历史学派,如年鉴学派等,一一做出点评。
作为一名史家,尤其是一名左派的史家,霍布斯鲍姆深知历史从业者的不容易。他在文中透露出深切的关怀。在文末的时候他肯定了克罗齐的那句著名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只不过穿上了炫目的外衣”。
“将眼罩拿掉,是历史学家的任务;若是做不到,至少偶尔将它轻轻掀起一如果能够这么做的话,就能让当代社会可以看清一些事物,即使了解的过程并不好受,但却能因此有所帮助。”(霍布斯鲍姆,《论历史》,p56)
y 嵇嘉理
《论历史》读后感(二):历史、历史学与历史学家
我对历史的兴趣,目前仍然停留在了解几个历史掌故、知道一些历史常识以在人前装点门面的最为浮浅的阶段,对于历史本身以及历史理论之类的根本没有深入思考过。刚刚拿到手的这本《论历史》,恰恰就是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其80岁高龄之际把自己学术生涯中的演讲稿编撰成册,用以阐发他对于历史的作用、历史学的发展、历史学家的责任以及彼此的关系等的思考和感悟,为我们一窥历史之堂奥打开了一扇窗户。
历史是什么?我曾简单地以为,历史就是过去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的记述,而在霍布斯鲍姆看来,它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的联合——重现我们的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并最终影响着我们的未来。过去已经发生的,成为了人类整体的记忆、经验,乃至习惯,被记录为历史;现在正在发生的,是由过去的事物持续推演而来的,我们当下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一切的一切都必将成为历史;未来将要发生的,虽然具有或然性,但它注定是在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现在的情势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基础上发生的——当下人们所做的选择,在未来某一时刻产生的结果也必将成为历史。历史是现在的权威,担负着为现在提供方向的重任,决定了我们现在的样子,并深刻的影响着未来——所有的人类社会,以及每个生命个体,都深深地植根于历史之中,是过往的历史积累与沉淀出的最新结果,不但现代社会所有的样子都要从过去的模式中持续熔铸而来,而且每个人类个体也都要从过去的关系中来定位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是历史沟通了过去、现在与将来,三者的不断积累与演进构筑起了人类的发展之链,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共振决定了人类的发展进程,三者共同构成了指向未来的历史。所以,他对我们当前所处的现代科技社会,不无忧虑的指出,历史本身能提供方向,但任何人面对未来而没有历史,将是盲目而危险的。
历史学是什么?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研究历史的学问。霍布斯鲍姆认为,历史学是独立于社会科学而存在的,它不能被吸收为社会科学或其他学科的一部分,而且历史学天然的担负有为其他学科提供方向的重任。他归纳了历史学最近发展的动向——它正在从叙述性转向分析性与解释性,从研究独特而个别的事件到建构规则乃至于通则。他认为历史学的发展应该朝以下方向努力,即重新研究人类的转变,研究各种事件如何结合在一起,研究历史经验、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形势的种种细节,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历史学的研究必须建立起一个框架或者说一种模式,将片断而散乱的史料组织成一个前后一贯的系统,以说明历史变迁过程中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其他种种变量是如何发生作用、相互影响,并向前发展的,在对历史问题的回溯中,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找出潜藏的规律性的、必然性的东西——人类整体历史变迁的类型与机制,以为当下提供解释,为未来寻找方向。根据他的观点,我们可以将历史学理解为不断递进的四个层次——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描述,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诠释,对历史方向的把握和预测。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家呢?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研究历史学的那些人。按照霍布斯鲍姆的论述,随着历史学的变化,历史学家因为研究对象的变化,其主要角色也在变化,逐渐从最早的历史事件的记述者的身份,变为历史资料的整理者,再变为过去事实的解释者、历史是非的仲裁者、发展规律的探寻者,以及未来方向的预测者——他研究的问题虽然属于过去,但面对的方向却是未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的历史学家所担负的正是原始社会中祭司的角色,他们要为人类的未来占卜。霍布斯鲍姆认为,正如历史总是隐含了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一样,历史的研究也都必然隐含着选择——要从过去无限的人类活动和影响人类活动的事件中选择研究的对象。对于历史的解释,是对历史的一种认知,更是对当下所持态度的反映。也正是因为这种可选择性,历史一直都在被政治家,特别是民族主义政治家所滥用,成为一种鼓动人心的意识形态,沦为了统治者麻醉大众的工具。奥威尔在《1984》中所写的“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霍布斯鲍姆以历史学家的责任感不无警告意味的说,历史学家牢记自己的责任何在非常重要,必须与认同政治学所勾起的热情划清界线,避免沦为意识形态的仆人,成为政治家及社会滥用历史的帮凶,
霍布斯鲍姆作为全球知名的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确是名不虚传。他书中的论题涉及非常广泛,议论极为广博,不管是欧洲历史、底层历史、俄国革命和破坏文明发展的全球野蛮主义等具体议题,还是社会史等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以及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党派意识等学术问题,他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阐释了自己几十年研究历史的心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研究的方向是历史,但眼界并非只盯着历史或者历史本身,能跳出历史之外来看历史,对历史对于当代社会的作用、历史与现代世界的联系,以及历史对其他学科的价值、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关系等等,都作了深刻探讨,极富真知灼见,其精辟的分析、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观点都令人叹服,也引人深思。
霍布斯鲍姆是左派历史学家的旗手,在文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虽然有所批判,但依然持非常推崇的态度,认为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所创建的历史分析框架仍然无人能够超越。而文中的观点也基本都是唯物主义的、进步主义的。我们都是从小受唯物主义哲学的教育长大的,可能也正是这个因素,我们读他的书,毫无生涩和违和之感,很容易理解和认同他的观点。所以,论述的虽然是高大上的历史学术,但读起来并不难懂。当然,把高深的问题讲的浅显易懂,这也正是大师的高明之处。
《论历史》读后感(三):历史学家的责任
历史学家的责任
——读《论历史》
“我们除了必须忠于历史事实,也应该批评政治思想对历史的滥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皇家科学院院士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论历史》开篇即发出警告:“我们不能够用坐等世代交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在发现有民族、种族及其他神话正在形成的时候,就要挺身而出予以抵抗。
”因为“政府、经济、学校以及社会的一切,都不是只为了少数的特权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而是为了一般大众”。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某些个人的利益,一个值得生活的社会要适合所有的群体安身立命。如果我们的世界真成了专为特权着想,或者人人为己,那么“这个世界绝不会是个好世界,它也决不可能长久”。
尽管“过去在本质上乃是现在所应遵循的模范”,但在各种社会里,这种“形式化的社会的过去”有多广泛,要视情况而定。尽管“我们也许仍然被迫要面对过去,以类似于传统对待过去的方法”,但“已与传统方式不同”,涉及一个“好社会”尤其如此。研究历史上“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是因为大部分运作成功的社会都是从数千年来人类共同生活的经验中得到教训。所以,霍布斯保姆认为,“当社会变迁加快或者社会转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过去就必须停止继续成为现在的规范,或顶多只成为现在的模型。”
历史是一条滔滔不绝的河流,现实不过是它继往开来的一段行程。“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一个著名命题。朱光潜先生在《克罗齐的历史学》中对这一命题做了阐释:“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底思索,打动现实底兴趣,和现实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依此而言,历史与现实并无绝缘之界限,昨天之历史演化为今天之现实,今天之现实积淀成明天之历史,试图对历史视而不见的人“在当下也只能做瞎子”。一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言:“谁不反观历史,谁就会对现实盲目。谁不愿反思暴行,谁将来就可能会重蹈覆辙。”
历史的“当代性”不是空中楼阁。著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并非仅仅生存于直接的现在”。《论历史》是霍布斯鲍姆继其巨著“年代四部曲”之后所编撰的最重要的综论性著作,霍布斯鲍姆将他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悟,全部融入其中。其中,他不但批判了社会与政治对历史的运用与滥用,还讨论了历史对当代社会的作用,以及历史学对其他学科的价值和历史学家的责任等。所以,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盛赞他是“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论历史》读后感(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
“我认识了一个名叫施罗德的鞋匠,后来他去了美国。他给了我一些报纸。我因为心情不好,所以看了一点儿。之后,我越看越有兴趣,报纸上把工人的苦况以及他们如何依靠资本家和地主描绘得万分真实,令我十分惊愕,好像我的眼睛从前都没有睁开似的。该死的!他们在那些报纸上写的都是实话。我到那时为止的一生,便是一个证明。”
这番话,是大约在1911年前后的一位德国劳工所说的。是霍布斯鲍姆在他的另一部著述《帝国的年代》里所引用的一段文献。直至今日,我们仍可从这段话里感受到强烈的情感。
霍布斯鲍姆在这部《论历史》中所收集的第一篇文章,是他于1993年在布达佩斯的中欧大学所作的一次演讲,听众们都是来自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以及前苏联的学生们。霍氏告诫他们说:你们既然能够求学于这所学府,就已经拥有了某种特权,今后可望获得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远大前程。然而,人生在世,难道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吗?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不免平庸劳碌、困苦失意、最终默默无闻地死去。然而,更聪明的人、拥有更多机遇的人,正是要为那些劳苦大众们服务的。否则,一个自私贪婪的社会,决不可能长久的。
其实,类似的思想,并不必然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者才会拥有。然而,在这样朴素情感的激励下,运用马克思理论而在史学领域建立了卓越的学术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霍布斯鲍姆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了。
在此书的某一篇文章中,作者提出:我们现代人的智能几乎与原始人毫无差异,然而,人类如何从穴居人变成太空漫游者呢?如何从害怕剑齿虎的年代发展成为害怕原子弹爆炸的时代呢?
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者又提出:人类由渔猎采集的社会进化到现代工业社会,为什么这个过程只是发生在世界一隅的欧洲,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方呢?
作者认为,只有马克思理论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最令人满意的回答。是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摆脱了大自然的控制,更进而控制大自然。
不可因噎而废食,利弊相衡则取其为害轻者。
霍氏认为,资本家搜刮、聚敛社会剩余,投入再生产的过程,是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尽管当时的工人们被资本家的精明和贪婪推入了痛苦的深渊。然而,亚当•斯密说:“已开发国家的劳工比印第安酋长的生活更好,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的生活更好。”霍氏对于这个结论,是十分赞成的。
霍布斯鲍姆自言,自己研究的重点是十九世纪的欧洲。所以,他向中欧大学的学生们做演讲时,在他的脑海中,必然掠过一幅幅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图画。‘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当时在座聆听霍氏演讲的大学生们,他们都是什么人呢?假之以十余年之后,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会成为大权在握的管理者。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要随之变动,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这样的变动过程中,掌握大权的管理者们将会在重新塑造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最聪明、最善良的人,普通的劳苦大众们也仍然有可能在社会经济的波动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损失。所以,我认为,霍氏在向中欧大学的学生们提出那个告诫时,他的心中,是充满了悲伤和忧虑的情感的。
也许因为霍氏是历史学家,所以他并没有展望充满了平安喜乐的桃花源一般的未来世界。而是关注着充满了动荡、冲突,总是有意外事变不断发生的现实世界。过去的历史总是如此,当下的生活也是如此。
生产力总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不断改变。然而,有时候,上层建筑缺乏弹性,不能作出适当的调整。于是,就有可能产生冲突。而这样的冲突将会遵循怎样的过程?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却是无论什么理论学说都无法做出准确预测的。历史上已经发生过许多次这样的冲突过程,历史学家的职责,就是要全面地搜集相关史料,尽量还原冲突过程的真实面目。历史学家当然应该有意识形态的倾向,但却万万不可因此而扭曲真实的历史过程。
所以,霍氏极为推崇人类学家沃尔夫的著作《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霍氏认为:这部作品成功地捕捉了欧洲资本主义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遭遇到许多‘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而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冲击的各个‘社会与文化’做出了许多不同的策略改变。于是,欧洲人与其他的人类社会产生了互动关系。
这样的冲击所产生的变化,涉及到社会与经济的诸多因素的各自变动,以及诸因素之间的相互激荡,任何一门专业知识都无法单独解释这样的混合动态现象。任何一种理论模型都无法准确预测其运动趋势。唯有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才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论历史》读后感(五):历史之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前一阵子德国总理访问日本,在东京发表演讲时指出,正视历史是德国重返国际社会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对德日意义重大。而与德国相反的是,日本一直无视甚至歪曲历史事实。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尚且如此,何况个人呢?我们个人在对待浩如烟海的历史的时候,是如何通过历史相关知识的了解尽量客观地看待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呢,而负责撰写历史书籍的史学家们,又该如何对待历史呢?《论历史》的作者在前言中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认为如果不却别什么是及什么不是,那么历史就不存在了。至于如何搜集并且诠释这些可被验证的数据,包括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对此是怎么想的则是另一回事。
在《论历史》中,作者强烈支持“历史的真相”,而对于如何认识历史的真相,作者用了大量的篇章进行阐释。从题目看起来,这部书似乎是讲历史知识的,但读起来,我们才发现,这本书并不是具象的历史知识的铺陈,而是在宏观层面解决如何看待历史,历史能告诉我们,在历史学上做过突出贡献的人和观点,以及解读历史的不同派别和方法。涵盖内容非常广泛,但作者又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历史知识作者信手拈来,作为例证。比如在“关于当代社会,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一部分中,作者以“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处在个人生命、我们所属的家庭以及团体的连续体中”来类别历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这种关系,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形象化的解读。
厚厚的一本《论历史》让我看出自己的浅显,对于这种大部头的理论性著作我想来是有所畏惧的,因为它相对来说比较专业,比较深奥,但如果你静下心来,仔细读来,除了专业的知识, 我们也能读出作者的细腻生动的描写,就像镶嵌在历史知识中的有趣事件,让枯燥的理论书籍增色不少。比如作者提出的“心态史”,就非常有趣,值得我们去深入解读。
《论历史》读后感(六):停靠在历史脚下
走在历史的号召下,我们都是历史的构造者,或许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改变历史中的某些格局,但是在历史的整体中,我们却还是那么的有些渺小。因为有人类,才会有历史,人类无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应该引以为豪,无论在那一个时期,历史总归是最重要的,即可以看到以前,也可以放逐于现在社会中,以史为镜。
历史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往往要查阅很多资料,以便于证实这段历史的可靠性,我们都知道,有些历史,并不是以客观的事实存在的,那么在这样的过程总就需要去伪存真,保留最可靠的部分。拿到《论历史》这本书,就被深深的吸引到了其中,毫无疑问我对历史抱有很大的兴趣,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之余,都是借助历史类的书籍来度过的,我说的这些并不夸张,因为对历史的兴趣实在是太大了。研究历史,就需要抱着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能去凭空猜想,也不能去以自己的思维去创造历史,发生过的历史总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只能尊重客观事实。书中一共分为21章,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看法,这也是史学大师霍布斯鲍姆经过50多年的经历和人生感官,集于一身的著作,一位80岁高龄的大师的作品,是值得每一个读者尊重的,他的作品也是值得我们一读的,他对社会历史的剖析,不仅告诉我们生活中的道理也精准的阐释了自己思维的一面。
想要提高与发展,我们就不得不读书,同时也必须读一读这样的经典。
《论历史》读后感(七):《论历史》:作为历史的当下,作为败者的赢家
《论历史》是霍布斯鲍姆在晚年结集出版的一部历史文论集。由于文章的选编和增删大多由作者自己来操刀完成,因而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对其个人思想的考察,这部文集同样颇具分量。
现如今,社会科学领域陷入的瓶颈,无疑是学术与现实的脱节,这样的窘境在历史领域表现得同样明显。随着对人类历史的种种狂热与躁动的考察,人们愈加确信了“历史即幻想”的说辞,即我们看到的、相信的一切,是因为某种需要而“被创造”的。这无疑对历史书写者们的身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毕竟倘若上述观点成立,那么他们的作为,便很难区别于以写故事为业的小说家们了。甚至可以说,小说家的书写,起码忠诚于内心的真实,而历史却是源自“某种需求”的妄想。
事实上,历史自身地位的逐渐崩塌,照应的是20世纪以来世界性的“信仰危机”。在这本文集中,霍布斯鲍姆以“野蛮主义”为题,探讨了这一人们正在遭遇、并在日后仍可能会带来困扰的“亚文化思潮”。人们对于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由不确信到排斥、由不关心到漠视,进而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自己失掉了自己的“凭据”。这种疏离感,表现在时间上,便是年代的“断裂”。
因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历史书写,始终看重的是对事件本身的把握。因而在《论历史》的几篇文章中,无论是对 “相对主义”观点的正面回应,还是在中欧大学对知识上的“特权阶级”们的劝勉,无不体现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历史与幻想或许偶尔会无比接近,但事件作为基本的存在,人们便不必劳心去分隔二者的界限。事件早已尘埃落定,变数只在如何书写,如何阅读。
由此,无论是书写还是阅读,二者在历史的传递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变现的尤为关键了。事实上,“一切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只是穿上了炫目的外衣。”只是导致外衣不同的因素,抛开种种主观上的取舍增损,客观的考量也难免会有差异。这使得历史,当它作为一门看似可以导出精确结论的学科时,地位便显得十分尴尬——它不能通过对自身的考察,实现对未来的解构,却可以得出“某种结论”。那么通过这样的“结论”,人们可以从中获取怎样的现实价值呢?
或许这样的尴尬,便是历史学家要迎接的宿命了。事实上,一切一旦发生,便已成了过去,而作为一门始终要以过去式来书写的学科,历史学在书写上的偏差便不可消弭。唯一诚实的书写者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也只不过是把最接近的当下,写成最真实的历史。
他们总是失败的,他们却总是赢家。
《论历史》读后感(八):历史是什么?
历史小白一枚。
但对历史,一直保持着一种很奇怪的距离——相信以史为镜的正确性,又很少会去碰真正关于历史的书籍,我相信大部分人也是如此的与历史处在这样暧昧的关系。但实际上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却是既有千古流传的经典,已有流行当下的酣畅淋漓的小说。大多数人都是说不知道,却也总是耳濡目染一些什么,说知道,却也大多是来自于这些作品之中。而真正的历史到底是什么呢?很偶然的机会拿到了这本书,呢呢喃喃般的一遍又一遍的将前4章读了几遍,不但不觉乏味,竟还有重愈挫愈勇之感。虽说只看了4章,但感觉一定要写点东西,有种抑制不住的想从指尖流露出一点什么的感觉。
其实我一直在寻寻觅觅各个学科的通识水平的读物,就像《黑客与画家》,就像《女士品茶》。有趣、有料的编排,能让对这个学科一点都不了解的人看了之后都能对这个学科描绘出个大概。而这类书中精彩的更是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不但能理解学科,还能印证其他生活的经验,有种越读书越对生活有心得的感觉。但如果就拿这个标准,来丈量这本书,那肯定是强人所难了。如果没有点人类学、社会学的基础,要跟上作者的反思思维还真有点难度。仅仅读了4章,书中的知识点就不得不让一遍遍我放下书去,一遍遍的到各种资料库中一遍遍的乱翻,才理解个大概。但就是这大概的理解,却让人有种把一道势均力敌的难题,彻底吃透了过程,更是解读出了答案的畅快感与成就感。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通识读物,不如说这是一本历史线索书。这本书就像是一个了解历史这门学科的线索,每一章的开始都轻轻的诉说着这个议题的起因背景,而后是描述过程,然后就进入了一个不断的反思,再反思的过程。这种反思的逻辑美感与辩证往复越是反复咀嚼,越是让人觉得唇齿留香的,有一种哲学的美感充斥在字里行间。都是一些演讲的稿件,我想现场去听,更考验听者的知识背景,却也会更加的赏心悦目吧。
冲一杯红茶,晒着太阳,拿起这本历史的线索。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读书,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打开的下一本书,是打开了一个怎样新的世界。
《论历史》读后感(九):历史的真相
历史作品分为几种,爱讲故事的历史小说,擅长分析的研究报告,注重考证的历史文献,还有充满反思的历史哲学,而霍布斯鲍姆的《论历史》就是这样一本没太多趣味、却具有深刻思想的历史论文集。此书包括了作者在50年从事史学研究过程中,关于历史各个领域的学术论文或演讲稿,通过敏锐的洞察力,从不同方面剖析历史的真相。
哪些是历史的真相?《论历史》的21个章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学的价值,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大概因为我的学术水平不够,后面的论文有些部分读起来不明觉厉),讲述了历史对于人类反思与理解自身的作用,尤其是揭下被政治意识形态所披上的面纱,让人更清醒的以史为鉴、预测未来;第二部分是追溯历史的趋势,包括述欧洲历史、底层历史、俄国革命等,分析历史对经济学等社会学科的运用,评判历史浪潮下各种史学流派如计量史学、后现代主义、年鉴学派的特点;第三部分则是作者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大胆宣称马克思主义所创建的历史分析框架到目前为止仍然无人能够超越。
有人不禁要问,要为什么要了解历史的真相。从书中霍布斯鲍姆的历史哲学思想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我们常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正确的三观是哪里来的,不是某种教育产生的,而需要通过思辨来获得,而思辨的素材则源自于对历史真相的探索。这种真相,不应该局限在狭义的考古考据中,而应该更多的关注于事物发展的逻辑。对于人之所以为今天的人、社会之所以为今天的社会、政治之所以为今天的政治、甚至思想之所以为今天的思想,都能够在充分了解历史逻辑的基础上有迹可循。唯有了解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进一步穿透世事,了悟人性。当我们开始触摸人性——这根植于思想深处的主要因素时,那么就好比摘去有色眼镜,以更清晰透亮的视角去体会早已存在却新鲜的世界
文/卢育涛 2015.06.30
《论历史》读后感(十):霍布斯鲍姆的“短篇小说自选集”
1997年,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已经80岁。这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是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同时是个爵士乐迷,曾经用笔名写过爵士乐评论(你是否会联想到菲利普·拉金这个单身老男人)。这一年,他集结过去30年中陆续写成的论文,主要是演讲以及会议或研讨会的稿子及书评等,汇集成《论历史》一书。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伊·福斯特说:“大部分历史学家本质上要么是短篇小说家,要么是长篇小说家,霍布斯鲍姆兼而有之。”
如果你认为《论历史》是“年代四部曲”之后,霍布斯鲍姆晚年最重要的综论性著作,那么这种定位几乎毫无意义。这样一本“短篇小说自选集”因其短篇而容易忽略,因其选编和增删而独具价值。因其时间跨度大而梳理综合作者的思想变迁,但又因其各篇各自为政而分散无体系。就是这样一部难以衡量的“自选集”,收录了22篇历史研究心得和体会的重要文章,引领读者一同思考历史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以及历史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序言自述,“书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虽然这些论文都很简短而且不成体系——有许多篇是因为受限于50分钟的演讲时间——但是都企图要抓住一系列连贯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三个领域。首先,……讨论历史学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其价值何在,特别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其次,这些论文讨论了历史学家与其他研究过去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次,这些论文显示了我的史学风格,也就是我所认为每个历史学家都该关心的中心问题,以及我所认为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当然论文还会显示出那些能象征我的年代、背景以及人生经验的写作特色。”
他明晰的叙述风格照顾了历史入门者阅读经验。一方面,他会举出一些历史典故和当下日常生活经验,将过去感和现代感紧紧连在一起。另一方面,他照顾读者的阅读疲倦(这得益于50分钟的演讲时间),写成了短篇小说,进入,出来,干净利索、不拖沓。同时,他还注意不把历史过分的集中在沉思默想上,他关注那些历史时刻,关注结构对个人的影响,但他又关注他个人对结构的作用,积极呼吁而行动。这些吸引我们持续阅读下去的,既是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是他的人格魅力:“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站在工人和农民一边”。英国知识分子的写作中发现明显的优点,优雅清晰注重细节特殊的英式幽默,充满叙事乐趣。不像“法国知识分子往往徒有虚名,德国知识分子经常默默无闻”。
作为一个外行的读者,我喜欢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世界史》,我也喜欢英国知识分子的《论历史》,即便他走马观花一般回顾,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怀乡感。我们喜欢他正如大多数英国人喜欢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一样,细腻感伤而不乏勇气。他把历史归还给“普罗大众”的庸俗和连贯,这样一种稳定的时空观安抚我们,拾辍我们的生活。尤其是联系到作者的生平思考,更是难能可贵。《新左翼评论》认为:“霍氏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玟涛,2015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