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梧桐》是一本由缺月著作,高寶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台币,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缺月梧桐》读后感(一):人言浮萍也有根,我愿植根浮尘,万世飘零。 ——《缺月梧桐》
人言浮萍也有根,我愿植根浮尘,万世飘零。 ——《缺月梧桐》
人言浮萍也有根,我愿植根浮尘,万世飘零。 ——《缺月梧桐》章高蝉,人如其名,虎头蛇尾,但为爱献身也算为他软弱的一生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这个男人的江湖,只有他肯为爱献身。
杨昆,必须死,他不仅为自己殉道,为丁三,天逸替死。爱恨情仇,死亡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当初,杨昆要丁三继续闯荡江湖,说他已经在为家族做贡献时,就已埋下伏笔。丁三是玉,而杨昆却想毁了这块玉。
赵乾捷,是个值得尊敬的人物。抛开天逸,丁天,还在捍卫道义的就剩下赵乾捷,李天秀。士为知己者死。
唐四,一个心胸狭窄,现实阴险的人,但可以结交。虽说为了家族利益不惜拿一个病人做小白鼠以宣传毒药的可靠性,有些无耻,也很缺德。可比起江湖的血雨腥风,他这次只杀一个人,自始自终,他和天逸,丁三的交情都没变。唐四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能屈能伸。
李天秀,让人尊重。在这个江湖,他处于最底层,但他依然坚强活着,且坚持原则。人可以卑微,但不能没有骨气。
慕容复,与命运抗争,他胜了;与江湖斗,他虽败犹荣。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敬!
刘三爷,一个高明的人物。说明一个道理:在江湖混,钱是多么的重要。
左飞,王天逸给他的评语很恰当。仁慈,胆心,没有城府,容易被人利用,江湖不适合他,更没强迫他。
王天逸代表现实,丁三则寓意理想。天逸是丁天的人生路上的那双脚,丁三则是天逸生死路上的那盏灯。两者缺一不可,否则都将灰飞烟灭。结局时,易月被杀,万念俱焚,让天逸瞬间醒悟,这行多年来,支撑自己前进的除了易月原来还是丁三,所以,无论出于何种情感,他都要保护丁三不受任何伤害,为自己,也为江湖。王天逸可以死,但丁三必须活着。因为,丁三只有一个。后来,丁三的重病,也算是一种保护。而王天逸重回长乐帮,偶遇宋影,则说明江湖依然还是江湖,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改变,但生活还得继续。
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进述王天逸在青城时理想生活,又以各种因缘与七大势力结交。但,相反,这些无形资产非但未给他带来江湖便利,反而引来无尽的灾难。后来,依附长乐帮,为易月做死间。所以,至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战斗。王天逸的一生就是一个江湖,而李天秀,左飞,丁三,慕容成,赵乾捷,章高蝉,千里鸿......等等。这些人分别代表着王天逸江湖生涯的不同时段。在他们身上,也都能看也天逸的影子。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江湖是纵向的,而天逸的江湖是横向的。男儿当自强,王天逸不能死。
至于缺点:
就是篇幅冗长,废话太篇,言语不够精炼。可能是作者试图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说的太多,给读者的空间反而太小。整本书缺乏连贯性,感觉像在模块化组装的。承上启下,场景转换时,有些生硬,读起来,缺乏吸引力,看这本书,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本书更像一本励志书。
《缺月梧桐》读后感(二):黑暗江湖物语
看了半个月,将近把书补完。
人能江湖飘,哪能不挨刀。结果这个江湖确却是一个不管谁都会挨刀的江湖。
这本书其实只有一个道德观,或者说,全书的基调就是,只有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家人可以背叛,朋友可以出卖,老婆可以不要,自己活下去,才有未来。这样的江湖,活着有嘛意思嘛。
角色的塑造,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了。就是,大家都是罪人了。上半部主角行侠仗义,做的事情都是可以称之为江湖大侠做的事情。慕容秋水、丁三,唐博在上半部也是各种潇洒风流。
结果事实确实,都是假的或者玩笑而已。而且这里面,每个人都是活在体系里的,为帮派活的。
类似这样道德感的小说,罗森擅长写,风姿物语是把所有人写的特别好,每个人都让你恨不起来。连坏人都是坏的有自己的标准,当然,这里面所有人活着都是有自己的目标,而不只是为了活着。就连周公瑾,也是为了一个目的活着的嘛。阿里布达里面可能会稍微黑暗一些,阿雪,羽虹羽霓姐妹、连带阿雪的师傅,都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角色在存活。主角因为某种原因更是一个类似笑话的存在。
不过,还是有希望存在的啊……不像这本,没有任何希望在里面,唯一有点温暖的,是左飞最后没有被砍死,但是紧接着,张川秀的小念头,又会让你想起谭剑涛的事情。
还有武道狂之诗,武道里没有绝对的坏人,即便是在燕横在跟灭门仇人决斗的时候,他们要的也是痛快淋漓,要的是舞者之道,这在缺月里面是不可能想象的。要知道,天下第一高手章高蝉就是因为妻儿被人胁迫,而被人砍死的。这样的场景,是不可能在武道里面出现的,因为武当不屑于这么做。在阿里布达里面的话,妻儿可能是被直接抛弃了。
乔靖夫的《杀禅》倒是可以跟缺月一比。残酷而卑微的活着。
江湖的设定,让我想起了《江山如此多娇》,事实上还是有些不同的,缺月里面基本没有朝廷的影子,扬州一案里面,朝廷出现过几次。后面基本没有露脸。后续就都是各个门派自己商量决定,自己划分地盘,完全无视或者作者就压根无视了朝廷的存在,这是有些不合理的。
江山里面,庙堂和江湖已经是一体了,所谓的比武大会也只是朝廷用来平衡江湖势力的工具。
还想起了小椴的肝胆,里面的人物都活的好美。而本书里,则都是各种卑微的活着,不,不只是卑微,是作为工具一般的活着,实在无趣。
结尾虽然让人家绝望,却也结尾的无趣,如果结束在章高蝉死去的时候,倒也是个圆满。
黑暗类小说推荐。
附: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332593/ 每人一部代表作之武侠小说
《缺月梧桐》读后感(三):帮派武林,现实残酷,让人耳目一新的另类武侠
现实的人性,残酷的江湖,小说很写实,文笔简练,情节紧凑,堪称佳作!上部的王天逸生就侠义之心,救人护派,高风亮节,却屡屡被朋友、门派和江湖所出卖,凭借一身刻苦练就的武艺和搏命的气势逃出生天,最终走向了黑暗…… 下部里主角风格突然一变,判若两人,阴险毒辣,背信弃义,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彻底背叛了昔日的故人,唯一坚守的就是忠于救他升天的易月,哪知世事难料,种种经营计算甚至不惜牺牲了未婚妻,却换来恩人叛变败亡的噩耗,彻底打碎了传统武侠皆大欢喜,主角功成名就的套路,让人再一次叹息。开放式结局更让大家有了遐想长乐帮干将继续踏上杀戮征程的空间…… 全文读来,时时出人意外,特别是下部,这位性格大变的主角总是能坏出读者的想象,文中对于帮派武林,利益纷争,钱权至上的现实和残酷,描写得淋漓尽致,开创了先河。
《缺月梧桐》读后感(四):只是在揭露
如果是前两年,我会认为这是部黑社会小说,但现在我慢慢相信了这就是部社会小说。原因有二,一是作为读者的我在成长,二是因为这个社会也在变化。莫名其妙的看完感触最深的是慕容家的两个兄弟,一个是以饥饿为力量的王者,一个是被责任信仰束缚的贵族。这整部书似乎都在描述一个贵族不复存在的世界,褪去文明的骄傲,实质是回归到了弱肉强食的原始生活状态,饥渴到让人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没有生存,哪来的生活呢。
看完这本书实在有些胆寒,一个社会中精英必然是少数,但是他们却是引导社会大方向的决定因素。那么,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都不信仰高贵不信仰文明的时候,它是不是还有救?当然书只是书,至于现实么,我不知道,也不敢知道。
回到这本书上来吧,个人认为文风的朴实和华丽是两种风格,但文笔好坏只在于你是不是能把别人说不清楚的事情说清楚,而且在达意的同时最好还能传情。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作者的文笔很好,能把一个这么庞大的世界讲述的如此条理清晰不容易。
比较有意思的是,我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在翻飘灯的苏旷系列。我无意比较这两部书的好坏,因为它们的定位和立足点完全不同,一部是用信仰来治愈读者,一部是用现实来揭露黑暗。我把缺月梧桐定义为揭露小说,写的很好,很真实,很惊艳,虽然也仅止于揭露了。许是还年轻吧,我想以后我还是会多去找找类似苏旷一类的作品,毕竟有所信仰总比行尸走肉让我觉得不那么空虚。
缺月梧桐:
江湖:
金庸为我们树立了大侠式武侠的经典,古龙塑造了浪子的江湖,黄易建立了一个踏破虚空白日飞升的武功世界。但是这些江湖都是遥远而不真切,里面好人坏人的界限非常明显,都是三岁小毛孩的智力,说打就杀,到头来只是一个个热血懵懂男儿的梦。
缺月是一本传统武侠,也是不同的武侠。它告诉我们,原来大侠都是假的,江湖豪客也要靠开青楼赌馆贩卖私盐来过日子。它走出了金庸古龙编织的童话,来到了现实的武侠世界。这里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侠少,没有所向无敌的武功秘籍,也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尔虞我诈的黑暗森林。不过泥人香艳的描写,使得江山依然是一个香艳的江湖梦。
武林门派或是江湖帮派说穿了就是黑社会,黑社会的包娼包赌自然就是江湖门派的收入来源。牵扯到钱的问题,自然而然江湖就会掀起风波,各家势力大小自然也是看银子多寡决定,有的小门派帮主甚至不如大门派的二三流人物,这样的『江湖』更贴近现实。
缺月的江湖,不再是梦。
这个江湖不是一个梦,也许也不是真实,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倒影。
为了利益,一派掌门的韦希冲可以对别人奴颜屈膝;
为了利益,世仇的慕容世家和长乐帮可以结盟;
人性:
缺月一书的主旨就是那句出自慕容秋水的名言“不相信地狱之处即是地狱。人人都将堕落,无人可以幸免”。
在利益或名望等客观现实的威压之下,人人将抛弃仁义,抛弃善良,抛弃清白,抛弃公正,走上地狱之路。
堕落不是一个人主观上善良正直就可以避免的,秦剑门的父慈子孝只能成为献给魔鬼的祭品,清白者早已经埋骨路旁,只有堕落者才能发展生存下去。
“善良是善良者的坟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缺月无情地揭示了这种堕落的必然性。
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慈孝杀》一章,两个善良的老人为了替儿子还钱,对王天逸作价千两的头举起了屠刀。作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了爱就可以不顾一切吗?”
作为小人物的王天逸,江湖风光之后回到师门,遇到的却是完全不能自主的“三起三落”,小人物的命运完全不能自主。
而大人物又如何?韦希冲是青城一派的掌门,照样要看别人脸色做人。强大如慕容世家,当初慕容龙渊宁愿为了风花雪月放弃家中的权力,而今却为了权力与自己的儿子勾心斗角。曾经的空性大师也许应该是有着血气豪气的英雄,为了少林至宝可以甘愿放弃名位去漂泊江湖承担通缉之名,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空性更象是个江湖枭雄,在江湖中象个商人一样做着交易。
缺月描写的人性,暗暗符合马克思揭示的规律:人是社会的产物,在现实的威压下,每个人都是社会写好的剧本的一个演员,个人意志表现的机会有限;分析一个人不能抛开他在经济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一个政治家不能离开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伟人不过是扮演好利益集团赋予他的角色的人,只代表自己的独夫不可能生存。
侠义:
在《缺月梧桐》的武侠世界中立志当大侠是最不靠谱的理想之一,帮派与帮派之间大侠是骂人的话,而丁家大少爷丁玉展这个当了很多年声名远播的大侠,恰恰与灾星是同义词。
在徐云成灭了秦剑门后,唐权海与唐博的谈话表明了《缺月梧桐》的世界对大侠的态度。唐权海向侄子唐博解释武林中为何没有四十岁以上的大侠,因为大侠是圣人,而圣人是不能存在于红尘中的,大侠也要穿衣吃饭,行侠仗义根本就挣不来钱,他们或长或短的时间过后都会明白大侠不可能当一辈子。
至于丁玉展为何能当大侠,那是因为他是“武林七雄”之一丁家的未来家主,如果没有背后的丁家势力,凭丁玉展的武功早就被人杀死八百回了。而且丁玉展那样的大侠也救不了多少人,仅仅是唐门逢年过节施舍穷人粥饭也比丁玉展区区一个大侠救人多。
社会上许多人怕事、不敢为人出头,不就是怕自己成了李孝先吗?当了好人,尽了侠义,结果反而害死自己的家人。你帮助的对象,不一定希望你强出头。
正如世家公子慕容秋水对王天逸所说的:「连做好事也是要有实力做后盾的。没有实力你寸步难行!」
快意恩仇、仗剑江湖,是有实力者的专利。
没有实力,稍微反抗就会小命不保,连周遭的人一起拖下水。
即便是在惩奸除恶,因为门派间的利益关系太复杂,考虑到门派的面子和声名,若是手段拿捏不得当,就连一个路过的普通小老百姓,可能都得设法将他「封口」。
在现实的世界里,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潇洒侠客,非但不容易,甚至可说是绝无可能。
丁玉展对王天逸的话说得很对,
“如果我们不是在这个江湖,而在一个追求荣誉和公平的地方,你和我都将会是不折不扣的侠客。我们是一类人,我们都会坚守自己的原则,我们也不是生来就要吃肉喝血的狼与虎,我们是美丽的鹿矫健的马,奔跑不是为了吞噬他物追求食欲,而只是喜欢和天性。”
现实的隐喻:
这是个堕落的江湖,没有谁可以救赎,堕落着的人们在用着同样的方式继续将别人的拉进深渊。
唐博的二叔当年被逼杀死了自己的朋友,现在照样逼着博六屠灭李孝先一家;
凌寒钩、段双全也许当初也是长乐暗组设计变得走投无路最终加入暗组,但是现在他们却照样在用着阴谋设计让王天逸走投无路再加入暗组。
就算他们知道当初是暗组的陷害,但是他们不敢或者不愿反抗,同样继续去陷害别人。
长乐帮主霍成风说:「执着也罢,迂腐也罢,人有时候用一些手段做事情只是为了一个目的,但时间久了,却会忘了原来的目的是什么,手段反变成了目的。
你们看,很多读书人读书原是为了救世济民,慢慢的却忘了目的是什么,读书本身成了目的,甚至天天在追究孔圣人是吃什么长大的;
又如不少人原来赚钱是为了让自己快乐的,后来也忘了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成天只知聚财敛富。
我看那倪忠连可能也忘了他原来的目的,满脑子只想扳倒我们,好像以为扳倒了我们,就可以救天下了。其实天下还是天下,没有人可以改变天下,只有天下改变人!」
在青城的王天逸,被尊敬的师长们时而吹捧上天堂,时而践踏入十八层地狱,一时无所适从。
天真的他认为自己的价值是为了"师门"即"我们"的荣誉,在几经荣辱的英雄和阶下囚角色的不断转变中,他受到了掌门、师尊、师兄弟们一波波的压榨、利用、欺骗、出卖、侮辱、玩弄、践踏,由此他看到了师门众人龌龊无耻、卑劣反复的各色嘴脸。
为别人而活,是一个高尚却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
岂不知,那些整天满口说"我们"的都是一些为自己考虑的小人,"我们"的利益正是被这些小人偷偷摸摸而又轻而易举地代表了、侵吞了...
不是没有人讲侠义,而是若要让势力坐大、爬到顶尖的位置,就要勾心斗角、不择手段。因此留在上位的那些人,往往都是讲侠义讲最凶,却最背道而驰的一群人。
社会是江湖,帮派是公司,门派是学校,每个人都是以能力为刀剑在社会里搏杀的江湖人士,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江湖里的日子多了,再美的理想也最终会变成对于权、利的欲望。
即使你武功再好,如果不懂规矩,只能是别人的棋子,用了还要骂你白痴。
所谓“青城武功”当真是纯粹的花架子,根本就是个骗局,后来青城的那些教官与王天逸死战时,也根本没有使用所谓的“青城武功”,而是用实用武功。
教官们明明知道,自己教给学生的,是不适合走江湖的武功,他们这样教,仅仅是因为他们领的是掌门的薪水,掌门喜欢而已。
掌门儿子,即所谓的“少主”,后来与王天逸格斗时,也根本没有使用所谓的“青城武功”,而是使用他在少林学的少林武功。
说来说去,所谓“青城武功”根本就是个骗局,根本就不存在。有点类似我们学校里学习的很多必考的“知识”,学校不停地给你灌输着“知识就是力量”,等走上社会才发现,很多“知识”根本不会变成“力量”。
角色设定:
长乐帮的五个结拜兄弟:
一起奋斗打拚几十年,穿过同一条裤子,生死与共,到了同享富贵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岐异。
有的人好财,有的人好权,人人各有目的,还是难免明争暗斗。当相安无事的时候,彼此都不戳破,还能互相包容;但一旦自己重视的利益受损,就要翻桌子不认人了。谁能保证一辈子不变,感情永远像刚认识时一样单纯、一样深厚?
武神章高蝉:
既要牌坊,美色、金钱、权力一个都不能少,还要一个大侠的名声,已经堕入名利的深渊,妄想为一个完人的他,最后身败名裂,死无全尸。
王天逸:
他武功低微的时候,他被现实教会了功夫的真谛:功夫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杀人的。
少年情愫初动,想娶他眼中的丫环翠袖,翠袖只说了一句:“我身上的香粉香吗?这是我最喜欢用的,是波斯产的,每一钱值一两黄金。你买得起吗?”王天逸极端自卑地走开了,他深刻地知道了没钱被鄙视的滋味,原来自以为是的爱情离了钱什么都不是。
王天逸代表现实,丁三则寓意理想。王天逸是丁三的人生路上的那双脚,丁三则是天逸生死路上的那盏灯。两者缺一不可,否则都将灰飞烟灭。
结局时,易月被杀,万念俱焚,让天逸瞬间醒悟,这行多年来,支撑自己前进的除了易月原来还是丁三,所以,无论出于何种情感,他都要保护丁三不受任何伤害,为自己,也为江湖。
结语:
那时济南城里三个青涩少年携手同游的画面,仿如一张泛着余晖的老照片,遗落在江湖。。。
《缺月梧桐》读后感(六):如此文笔,实在倒胃口
第三遍看这本书了,虽然每次都没看完,这次坚持着看到济南城后,还是没继续看下去。
不说其它,文笔让我实在受不了。诸如“哈哈,我太舒服了”的感叹层出不穷,一本好的武侠,色香味俱全,我只看到书迷们说此书如何之香,意犹未尽。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看武侠,大家武侠全部读过,零三年开始看网络武侠,无论太监的不太监的,只要有人推荐的都看过,迄今为止这本书是唯一一本我看到一半中断的武侠。
说到文笔,与是否华丽无关。作为一本书,文字的流畅性这是必然的。很遗憾的,我在此书没看到这一点。
关于情节,看剧透大致看过些,主要关于江湖黑暗人心不古之类,大体武侠都会黑白分明,是否易辩。所以武侠,只是成年人的童话而已。
我不看小白文,但是就此书来说,个人认为文笔尚且还不如小白文。至少小白文还有悬念,还能吊人胃口。不看也罢。有这时间我还是去再看几遍以前看过的书吧。
也许个人喜好不同,于我而言,对于文笔没太大要求,至少别影响阅读,所以我对此书的评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缺月梧桐》读后感(七):主角幸存的悲剧——缺月梧桐
缺月梧桐是一本老书,我看的时候已然完结,虽则一口气看完的感觉不错,但是不能追连载,与作者错过还是让我略觉不爽。
缺月在一开始还并没有展露出黑暗的内里,王天逸的正直让我以为,这是一本与其他武侠无异的小说……
显然我错了,而且错的离谱。
黑暗的地方,即使只是一丝光,也是足以温暖人心的,何况早先的王天逸,无异于太阳。
然而缺月是不会这样简单的,他让天幕坠落,所以的光芒悄无声息地湮灭,于是一切湮没于无声。
王天逸没有死去,最后的他青云直上,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一个悲剧。
有价值的东西,已经被毁灭得一干二净。
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想推荐这本书,因为……它能让你更好地、更透彻地明白,什么,是真实。
《缺月梧桐》读后感(八):一部真正的帮派小说
我从小开始看武侠小说,所看的小说可以说数以百计,其中风格各有不同:梁羽生儒雅稳重,名士风流;金庸兼容并蓄,融世间百态于笔端,化政治风雨于江湖,其描写人物细致入微,绝无呆板,尤其善于写女子,三言两语,此女神韵已刻画的入木三分,尤其他所推崇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已经把侠的精神拔到了一个绝高的境界。古龙,豪气干云奇男子,深得西方推理小说之神,进而融汇,成一家之言。黄易,知识渊博,其小说有其内在精神,多推崇天道,可谓为道家小说。
然而,缺月梧桐这本书,独辟蹊径,还武侠两个字以本来面目。何为武侠?侠以武犯禁。其实这本书可以称为帮派小说,描写帮派中人性的挣扎、堕落、湮灭。
看其小说,恍如看一部部黑帮电影,相信作者与我年龄相近,青少年的时候想必也看了很多的打斗片、枪战片、武侠片、黑帮片。文字描写非常有现场感,清晰,准确,情节跌宕起伏,变化莫测,然又深深透出无奈、彷徨、苦闷、仇恨等心态纠结。这是一部真正的武侠小说,尽管观者未必喜欢其中的黑色色调,然而对其中人物的挣扎又有着不同程度的感悟。生活,这本小说其实说出了生活中的恶。正如硬币的两面,善和恶是世界的两极,不能抹杀其中的任何一个。所以,缺月梧桐是一部描写人性恶的武侠小说,很经典,但不能反复去看,因为人们喜欢愉悦,喜欢看到善良,看的黑色多了,心就会麻木。所以我还是最喜欢看金庸和黄易的书,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简单的阅读快乐。
《缺月梧桐》读后感(九):梦想很美,现实无奈,缺月梧桐,无处栖身
不相信地狱之处即是地狱。人人都将堕落,无人可以幸免。那么我在哪里……
整部小说有两部,恰是王天逸的两个阶段。上半部为“王天逸行侠记”,下半部为“王天逸作恶记”,合起来可以叫做“一个好人的堕落”或者“坏蛋是怎样练成的”。
从去年读完上半部,就不忍读下半部。一直到最近才狠心看完。为什么,因为怕。
整本书里充满了权利斗争,根本就没有什么正义,这是一个黑帮的邪恶江湖。所以,大侠就是一个笑话,丁三算是个侠,王天逸也当了半本书的侠,武神章高蝉姑且也算一个,可是他们的下场如何呢?在一个邪恶的江湖中出现了大侠,他们必须被拍死。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为什么要互相欺骗、为什么要互相争斗、为什么要互相背叛、为什么大家要互相伤害?
什么是对错,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正义,江湖里只有成王败寇。如果说为了一己私欲是为邪恶,那么丁家的那种少年为侠积名的正义是不是一种邪恶?丁三不知情的行侠为家族牟利是不是一种邪恶?正义是什么?我不清楚。只是任何形式的杀戮,——不管理由是多么的冠冕堂皇,都是罪。
王天逸少年行侠,谈不上正义邪恶,只是做他想做的。身败名裂,弑师叛门,为易老所救,从此忠于易老,成为一把剑,杀戮的剑。王天逸此时有信仰,是为忠孝,杀戮一为忠——易老救命之恩,二为孝——父母掌握在易老手中。王天逸为此去杀戮去背叛,被此所束缚着。最后易老亡,天塌了,没有了信仰,没有了父母(他这么认为),王天逸一无所有,他决定最后做他自己——将死侠。
多么讽刺,我们一直在追求索取把握很多东西,我们得到了它们,但也被此束缚着,做不了自己。当失去一切,我们竟然才能做自己。
杀戮是罪,王天逸知道,也不去逃避。
quot;我终于不用再洗手了",有什么好洗的的呢,罪孽是洗不净的。这是一种皮囊锈透,但污何妨的态度。
我终于在也不用回击别人的侮辱了,因为也许我比那些言语形容的更不堪。
但是
“我还是'想'做一个侠客”王天逸这样说。
“我还是'想'做一个好人”我对我自己说。
梦想很美,现实无奈,缺月梧桐,无处栖身。
《缺月梧桐》读后感(十):作者很迷茫,最终他理想化了人物!
作者很迷茫,最终他理想化了人物!于是人物在他手中,拥有了几个角色和命运!
第一个阶段,主人公怀着天真的幻想走出与世无争的青城山去送请贴,在下山后碰到各种各样的人物,接触到了精于算计光陆离奇的成人世界.路上虽有杀身之险,却幸运地有惊无险渡过.
第二个阶段,原来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勾心斗角欺善怕恶,同样龌龊无耻.为了保护自己,他从来没有这么渴求过力量!
第三阶段,终于被师门考虑牺牲了.他为了生存,仅仅为了活下来,极力挣扎,逃离监狱。
第四阶段,破茧重生
他选择成为了一把最锋利的刀。
他可以为了达到主子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