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罪之法则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罪之法则读后感10篇

  《罪之法则》是一本由普璞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之法则》读后感(一):这还是第一季的说!

  还是学学联合测评会。

  本书的封面不错

  插图太低调,太黑把后边的书页都拓脏了。

  封腰还是逃不出中国图书的通病,太咋呼,太折腾。用上了“天才”、“最……”的字眼儿,换前几年,我一定不屑。不过,这二年中国的推理有起色。全算是支持原创了。

  第一次接触普璞的作品

  从文字上说,采取的是万能视角。

  文字平实流畅。但是本书的后半出现了:“王峰发现自己比她急多了,就像脸上写着‘孩子他爹’几个字一样”;“靠!让我去杀人?那还不如把孩子生下来呢!”之类的雷人囧句,虽让人忍俊不禁却未能保持整体上协调。

  这还是第一季,可以看出普璞的野心是很大的。

  “七宗罪”是很西方的观念。(书中的章目名称明显得可以看出化用西方文化的意味),新东方的老罗都大加挞伐过;又有大卫·芬奇的经典电影在前。

  为了有所突破,普璞先创立了一套严苛的游戏规则,让一群关系者相互制衡。同时叙述过程又对当事人的“阴暗面”、“犯罪心理”深挖细掘。

  这样写来,虽然多点铺开,但是力道未必够。

  本书的核心还是三具密室杀人。

  书中给出的密室构成法未必确凿。小沈的看法未必是作者最后给出的解答。所谓利用心理盲点,我认为这个解法有待商榷。

  反正是第一季,犹有待焉。

  另外本书的有些场面情节有点恶心。比如阿西逃离第一间密室和其后被杀。

  《罪之法则》读后感(二):人之初,性本恶。

  看完《罪之法则》,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场关于人性本善或本恶的辩论,获胜的是反方————人性本恶。

  太多的文艺作品热衷于探讨人性本恶。

  《罪之法则》也不例外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它就不值得从杂志连载,网络流传,变成一本实体的小说

  1、推理世界的有形VS无形

  贴上悬疑推理标签的《罪之法则》与其说亮点在情节悬疑,气氛紧张,到不如说是推理的情境设定(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幻想设定’)引人入胜。虽然书中关于水泥密室的诡计,阿西藏身诡计都可圈可点,但个人依然觉得《罪之法则》的最大魅力在于将有形与无形的密室,按照“罪之法则”完美融合。

  无论是画皮美女,还是正义象征警察),崇高代表老师),人心都是那个最大的、充满邪欲的密室,饕餮、淫欲、懒惰嫉妒……是人人生而具有的原罪;而那七分之一的“神来之笔”,则是填补人心这个密室入口的最后一道水泥。

  作者在有形的水泥世界里营造着的是更加令人焦虑压抑的人性世界,有意无意地宣泄着一种思想

  “有形的密室之谜都可以用物理法则来破解;而无形的人性密室才是最难洞悉的。”

  2、影子VS 原创

  说实话,初读这部作品,我想起的不仅仅是那部95年的老电影《七宗罪》(《罪之法则》原名《新七宗罪》,)、还有《大逃杀》、《镇魂歌》(反正都是只能留一个活口然后杀来杀去),还或多或少有些乙一的影子……

  甚至,还忍不住拿它和《SAW》做了比较:

  * 罪之法则的世界本质也无非是一场“游戏”(由人或幻想设定中的‘神’操控);

  * 密室封锁着死去的肉体

  * 死亡逼近、惨死密室(在《大逃杀》中是一个孤岛;)是参与者的宿命

  * 活着的灵魂却要寻找唯一的生存几率,在密室之中寻求解脱与救赎。

  虽然说这些都是相类似的情境元素,但是《罪之法则》依然吸引我一口气读了200多页。其实想想也很简单,他的密室是最现实最贴近原创读者生活的元素组成的,正是如此,读来反而让人感觉真实,好像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恐惧自然不寒而栗

  3、不知道是否算BUG:开放式结尾

  把人逼入必须相残的残酷绝境,再探讨生存的条件或是意义,是众多此类题材作品的最终归宿,《罪之法则》第一季也同样留下了一个让人意犹未尽尾巴

  客观的说,我本身也期望在结尾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最起码也是更有震撼力的解答,而不是在封面未有任何标示的未完待续。

  ……

  (话说起来,小说就是小说,所谓精彩,也许并不在乎于结尾,而就在被吸引着读下去的那个过程而已吧?……)

  关于情节,我最想知道作者如此挣扎而纠结的世界观里,他所谓的救赎是否真的存在

  我会期待第二季精彩的解说,我又怕会得到一个意料之中的解答。

  :

  假期间和朋友们去K歌,有人吼着孙燕姿的《超快感》时,猛然又被曾经感慨过的一句歌词狠狠击中:

  说真心话,你善良吗?~~…… …… ……

  想到《罪之法则》,想到每个挣扎着的灵魂与肉体。

  于是不想考虑太多,不算很负责任的说:

  生活本身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吧。

  《罪之法则》读后感(三):《罪之法则》:普璞的另一种游戏方式

  如果把常规解谜推理小说中所涉及“挑战读者”视作游戏的话,无疑,《罪之法则》应该属于另外的游戏方式。

  《罪之法则》讲述的故事实在可疑,它并不是我们通常能够在真实世界认知的一种模式。全文充斥着:罪恶、宿命、阴暗、恐惧与幻想,做为故事核心的“罪之法则”似乎是不可能犯罪因素理所当然出现的最佳前提,当然这并不是全部。试想,若无此最大前提,那么被水泥密封的房间决计是难以想象和不可控制的。普璞的故事基于一种幻想平台而创建,法则在我们能预料之前即已被规定,如同在铁笼中游戏,赋予读者一种莫名的压力。因为要以假设的“规则”为前提进行游戏,自然不同普通公平竞争了。

  即使如此,它也满足了读者另外一种企图寻找推理博弈中被忽视的焦点心理。这正如同《死亡笔记》中的博弈一样,以稀有的条件为前提,双方进行微妙且大胆的预测和推论,最终以实践完成最后宿命的扭转。大概这是所有读者希望参与并且切身体会的快感吧。所以无论是文章的结构还是悬念的设置,都会吸引读者进行游戏。习惯站在侦探的角度阅读作品的朋友,也许会为多方推理的紧凑节奏苦恼不已吧。

  熟悉《大逃杀》的朋友们一定知道这样一种游戏,把全班同学丢弃在荒岛之上,任他们相互杀戮,最后只能有一个人从荒岛上逃生。这是多么残酷的游戏规则!在我看《罪之法则》的时候,不自然联想到这样的画面,这是人性与罪恶的极端趋势事实上很多作家为了表明自己本身的观点习惯性放大一个现实与矛盾,然后把它推向极致。虽然难以为读者理解并接受,但也不失为一种警示方法。普璞利用类似黑色童话的规则平台,把自己的不可能犯罪和笔下的人性带到了另外的世界。只是,这也许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尽管在我看来,普璞运用在《罪之法则》中的不可能犯罪未必优于《不可能犯罪》,但是对于人物神秘描写,对于人物行为分析和预测都大大的超越了《不可能犯罪》甚至是度祥系列。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进步和收获:对于人物的刻画、情节的设置、线索的安排、文字的张力都显示出普璞对于文字和情节的驾驭已经游刃有余

  没有道理不对如此坚持写作目标的作家不报以希望,所以,我相信普璞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罪之法则》读后感(四):强烈推荐《罪之法则》!非常厉害的一部国内作品。

  强烈推荐《罪之法则》!非常厉害的一部国内作品。

  就和《雨夜庄谋杀案》一样,这本作品圆了我一个梦吧。我很喜欢《推理之绊》还有《死亡笔记》这种智斗推理作品,那种大家你来我往见招拆招看谁抢得先机的智谋较量总是让人看得过瘾。所以我在前年曾经有过一个构想,能够融合智斗和本格推理,把这两样我很喜欢的推理类型放置入一部作品中。不过我很懒,构思到了一半就给放弃了,后来也没有想起来了。

  后来我看了普璞的《新七宗罪》(《罪之法则》的原名),开头还平凡无奇,可是读到罪之法则开始逐渐显露,并且成为几个人之间互相较量的规则时,情节变得处处机心,人物招招高阶。关于对罪之法则的种种攻略与利用让我惊叹。

  更妙的是,作者一开始的水泥密室诡计非常异想天开,有着不输给熊猫的想象力。这个诡计单独抽出来就具有足够的欣赏价值,不仅大胆而且挑战了人无法想到的心理死角。有趣的是这个诡计是在一次群聊时聊出来的,我恰巧提前预知了这个诡计,所以在阅读作品之前就有了阅读的保证。而这个诡计作为水泥密室自由进出的方法,也成为了规避自身嫌疑、与其他人较量的终极砝码之一。

  于是没有读到最后一行字,我就认定这是我最想看的智斗&本格推理小说,我一直期待能够出现的推理小说,再一次出现在我面前。然而后来的连载再次给了我意外,水泥密室有第二乃至第三种解法……

  差点忘了,这本作品是幻想本格推理小说,如果细分的话是属于“LOW FANTASY”舞台的幻想小说,也就是日常性生活为超自然力量所扭曲的小说。我一向认为如果在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下,很难创作出好的诡计,因为作者自由度太大,为了诡计可以修改世界观。不过这本作品比较讨巧,没有在诡计、逻辑推理、物理证据方面掺杂入任何幻想要素,都是实打实地符合物理定律的,这个在扉页也声明过了,所以不必担心会有唬烂的解答。

  如果是热爱智斗元素的,或者喜欢异想天开诡计,又或者对幻想本格推理这个国内原创新类型有好奇心的朋友们,看了这本作品,至少是值回书价的。

  《罪之法则》读后感(五):厕纸未必是废纸

  我想说,一个蛮令我感到快乐现象是,在推理原创作品基本上不忍猝读,并且面貌集体雷同像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模子里出来的当下,这部小说至少是在很积极得求一种变化——放下身段,向读者乞爱(之前我们看到原创太多的现象是凌驾于读者之上的宣讲)。

  这种态度的变化带来的积极效果是,虽然在作品风格的转型上越来越离开推理小说固有的模式,但是在可读性上倒是有所增强。

  其实这绝对是冒着毁誉参半风险出炉的作品,在作者的第二部长篇中可看出从不可能犯罪的模仿秀向需更深厚写作技巧的心理悬疑领域跨步的努力,看得见的是一种立志摆脱当下此类主题杂志上一众短篇继承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类似于《故事会》平铺直叙书写风格而花的功夫。但同样也可看到未够明晰的主题表述——游离在表层的七罪的诠释,以及起初予人有《七宗罪》般极端教旨主义带来的惊悚氛围期待到之后缩小化到青春悲歌的黑暗体裁,都不能不说是现阶段作者力有未逮所致的遗憾

  不过抛开写作技巧与作品风格的变化,这种态度上的求变是认清现实后的理性选择,第一季的成功处在于它虽然绝对不能算是很有型有款有气质的,但是似乎终于知道一部商业化的悬疑恐怖小说能够吸引眼球的元素在什么地方,我阅读的时候,虽然极力挑刺,也真的一如所料挑到不少刺,但是整体的感觉却是轻松愉悦的。因为那些不合情不合理的刺似乎在每一本推理小说中都不曾缺席,作为读者来说,没有倒是不习惯了,但是即使具备了某些不爽,却依然不会读不下去,部分地方甚至还真有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神秘感。

  也就是说,作者终于不是在为自己而是为了读者在写小说了,这部小说,此类畅销读物的应有雏形没有被忽视,心理刻画、恐怖惊悚、、血腥暴力、官能美学,再加上复杂且多变的杀人规则(不知道有没有受到《死亡笔记》和《人格转移杀人》的影响)以及至少还保留了不可能犯罪标签的密室元素(虽然已经很惨淡了),对于一个大过年不想懂什么脑筋的读者如我来说,看这样的小说蛮可乐没什么负担也没什么脾气

  所以呢,其实写什么并不重要,纯不纯正的争执更显无聊,畅销小说没有几本一边倒的力捧(反过来倒是比比皆是),这里要说普璞经过那么多年,慢慢开始摸到让小说可以卖起来的门把了,如果填饱肚子前不可能有太多其它追求,倒不如认认真研究读者要点什么,说得好听些叫做“为读者写作,写出读者最有共鸣东西”,说得难听些但其实最真实的是——只要有回报,即使诲淫诲盗,那也泰山石敢当不是吗?

  好吧,我现在老实承认,除非是金庸和杰卡.罗琳那样的天生讲故事者,没有那个能力的大多数类型小说作家,还是走一走像九把刀那样的路线,不要怕自己的作品被贬成厕纸,只要它能换来人民币,就不会是废纸一刀。

  这部小说虽然还是保留了一个水泥封闭的密室,但作者似乎已经隐约找到了某一处能把自己带出封闭推理作家的密室的BUG.

  《罪之法则》读后感(六):期待阅读完结版《终极密室杀人法则》

  刚听说此书完结版《终极密室杀人法则》大改动已经面世了!

  欢迎访问推理之门

  http://www.tuili.com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评普璞《罪之法则》

  “恶毒和仇恨可以把人变成怎样的怪物?被伤害是不是注定无法再原谅?肉体是她,血液是她,声音是她,而灵魂却已属于地狱。”

  请原谅我引用了一段《罪之法则》封面上的广告语,当我翻开《罪之法则》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这就是前段日子普璞传给我的《新七宗罪》,那时候这本书还在写作当中,普璞请我给他的作品(只给我看了三分之一)提提意见,提意见可以,但我又问了他一个问题,“是本格吗?”,他给了我肯定的回答,很好,挑刺,特别是挑本格作品的刺,我是一地地道道的行家里手。之后我给他提了不少意见,很明显,在《罪之法则》中,我提的意见应该说基本上修改过了,而且有的地方,修改幅度很大。

  《罪之法则》讲述的是一个相当诡异的故事,故事直截了当就从凶案现场开始,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被水泥完全封闭的房间--一间密室,然后通过一封名为“罪之源”的电子邮件引出贯穿整部作品的线索--七宗罪,“神”再一次开始玩弄他的死亡游戏,选定了七个人,分别为他们的灵魂写上饕餮、淫欲、贪婪、愤怒、嫉妒、懒惰和傲慢的罪名,被选中的七个人只有在被水泥封闭的房间里印证自己的灵魂,判断出自己被写上的是什么罪名,才有可能幸存下来,一旦印证失败,只有死路一条而已了。而那个密室之中的尸体便是第一个印证自己的灵魂的人,但是很显然,他失败了,而且,死得相当惨。

  神还特意制定了“罪之法则”,用来规范被选中的七个人的行为,规则共有七条,碍于篇幅在这里就不再抄写了,根据神制定的“罪之法则”,每个被选中的人都要努力地去印证自己的灵魂,在“罪”的引导下互相残杀。

  “罪之法则”并非无懈可击,是规则就会有漏洞,于是本书的故事就在女主角夏月尝试寻找“罪之法则”的漏洞过程中逐渐展开。随着真相越来越近,凶案也一场接一场地发生,死神一次又一次的眷顾,相关人员也越来越多,到底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神”,到底“罪之法则”的漏洞是什么?怎样才能确保在遵守“法则”的前提下存活下来,案件的幕后策划者和真凶到底是谁?一连串的悬念,使人不得不连续奋战,将这本310页的书尽早看完。

  看普璞的《罪之法则》,我是花了很长时间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不好看,而是大家都知道我从寒假开始就一直在忙推理之门博客的事情,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看书。所以,一个月的时间,我只零零散散看了一半,普璞对我说,你抓紧看,因为线索太多,怕是你看了后面的又忘记了前面的。我这样回答他:没事,反正前面我不是第一次看,印象深着呢!

  后面剩下的半部,我用了两个小时就看完了,当我合上书本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篇评论的标题《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在作品的最后一章,我们了解了密室的形成、也知道了谁是杀人凶手,但是作品没有在这里就此完结,凶手没有归案,涉案的其它人员也都没有结局,作者更是在最后一页的最下方,标上了“第一季结束”的字样,棋还没有下完,《罪之法则》也就没有完,以后肯定会有《罪之法则II》或者叫做《罪之法则V2.0》,等着普璞继续陪你下棋。

  普璞早期在推理之门就从事谜题、原创小说的创作,也是为《大侦探西门》、《探案俱乐部》撰写脚本的主创人员之一,几年的历练让他变得老成,《罪之法则》与他早年的作品相比,文笔成熟了不少,他更会讲故事了,更懂得如何去吸引读者,不愧是2006年新浪文学比赛的推理状元。

  《罪之法则》的确是本格小说,因为作品中有核心的诡计及其破解,而且规模还不小,水泥密室的形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过客观地说,本部作品的诡计相对于作品的布局来说,稍显弱了一些,也就是说,我认为,《罪之法则》的结构比它的诡计更出色。作品中也有一些情节稍显不合理,但作为文学作品来说,稍许夸张一些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啦。

  在书的后大半部分,也就是本人没有提前看过的部分,还是有一些错别字出现,看来编辑没有非常仔细的看稿啊。

  最后照老规矩,评书得来个总体评价:

  可读性:★★★★★

  推 理:★★★☆☆

  情 节:★★★★☆

  悬 疑:★★★★☆

  真实度:★★★☆☆

  文 笔:★★★★☆

  总 评:★★★★☆

  总之,普璞的《罪之法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本人对此书的评级是四星--也就是推荐阅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罪之法则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