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僚制度的本质是养人,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当官成为聚敛财富的重要途径,使得它脱离了原有的功能。
现在的中国,有些习性仍然沿袭自古代,至今没有多少解决办法。历史的惯性导致现在的中国人面临很多的社会问题时候,变得焦躁而拜金,急功近利缺乏耐心,官本位思想仍然深重,权力通吃的现象仍然存在等等。
本书的语言平实活泼,没有学究气,读起来很是顺畅,心情大好,很有读后多吃两碗饭的冲动。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形象鲜活,调侃起来也十分的有趣。比如说到袁世凯的胖,他的身材是粗壮的萝卜头,生活习惯比较老旧虽然有西餐厅和中餐厅但是西餐厅除了做些点心外啥也没做过,他家里有西式马桶,但他偏偏不用,非要 用中式的。
全书都在认真的讲历史,但也无处不在揭露各种中国特色,在这不忍细读下去的历史中,作者挖掘出当今中国社会值得警惕的元素,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唠叨着,以期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国官场、中国人、中国社会都有什么样的问题,作者切脉切的很准,提出的建议也是出自一个学者的赤诚之心。
像张鸣一样,读书读多了,各种问题就看得透彻了。
对租界问题,张鸣正反两方面,都说得很清楚,不偏不倚。
对汉奸问题、卧式合作者、伪教授、伪大学生,说得很公道。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跟着老蒋跑到重庆去,剩下的百姓总要过日子吧。
老蒋在抗日胜利后,把沦陷区百姓的货币稀释700倍。内战时又搞出金圆券,可见老蒋真是丢尽民心。
帝国的惯性这一章,令人读罢忧心忡忡,如果不能根治教育界的乱象,一定要努力把孩子送国外去,太可怕了。这样的教育环境,会把下一代培养成什么样子?
作者回忆父亲的文章,真是令人动容、泪落。
历史这个东西,没耐性的人读一读张鸣,有耐性的人读一读唐德刚,就明白个差不多了。不必读太多,用处不大,历史主要还是猴子打架。还是要多读思想家、文化人的书。
“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起于秦皇,经过唐宗木祖、一代天骄直至宣统,一乱一治构成了帝制时代的中国。
上世纪的四十年代,抗战正酣,黄炎培访问延安。黄的延安行让这一规律,更让历史周期律这名头被人熟知。这一情节也在《帝国》的前言中提及。
在谈及事物的关联的时候,经常用来作喻的就是“蝴蝶效应”一词。对比“四千余年古国古是我完全土”,《帝国》一书所竭取的都是小事件,“小历史”。从这些非典型性的小事件中,见微知著,串起众生百态,解读帝国之脉。
也因为这些小事件,《帝国》一书非常好读。书中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有趣;每个故事的篇幅又都短小精悍,有点像一个短篇;各个短篇又能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集子。
无论是同光中兴,还是洋枪洋炮,“道不变,天亦不变”。八旗,绿营,湘淮,北洋,这些都没有逃脱。每朝每代,处处都在呼唤圣明贤达,就像周期律一样,如出一辙。
一洼死水,扔个石头进去,溅出一段水花,荡起层层水波,直至消散,但臭味依旧。
或如唐德刚所说处在历史三峡之中,激流险滩,暗礁密布。不过此峡,不见大海。或许有种情况例外,那就是高峡出平湖。这种情况似乎从没有人说起过,摸着石头或许能趟过去吧。
就算古典的统治下‘治人’从来都是剥削民众,以奉养满足少数上层阶级者的欲望,直到近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使得人们不必再因为生产资源被捆缚在固定的土地上,才产生了真正的民主与自由。但“家天下”与“国天下”也是不会一样的。作为前者的王朝,只会是永远的压迫者,而作为后者的帝国则不同,需要为它的治下子民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于是,“天下体系的传统在延续,优待外人、苛待自己民众的传统,也在延续。天下体系的温柔上面,有天朝民众的血和汗。”(P.046)这话是够尖刻的,但是这种贯彻了我们整个王朝历史的内残而外忍的传统统治模式,不值得我们好好尖刻一下吗?
作者的逻辑缜密,言辞审慎,洗练的文字,加之拔高的文章立意。令人读来不觉精神一振。书中的内容除了作者的读史有感的阐发之余,一小半的内容倒是与历史无关的,该分类到更多关注当下社会问题的时评中去。当然,大概是身为过去(文革)的受害者的关系,和许多的人一样,有许多隐痛无法释怀之下,自觉不自觉的对外面的世界报有过高的期待值。
说真的,外国人转型期的阵痛就一点没见比国人小了,不说英国“羊吃人”那会儿民众的焦虑感比现在只多不少,也不提美国“镀金时代”上层人士纸醉金迷那会儿下层民众的无以为继,就说荷兰的郁金香骗局一夕破灭后为此倾家荡产的想不开的人又有多少呢?作者还说国内的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可是想必不清楚西式的“磅蛋糕”的来历折射出的当时食品安全的问题,又或者是没太注意到当年的雾都伦敦因为空气污染每年的死亡人数了。
可是,一忽儿都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人都转型完了,阵痛也不痛了,才拿出来作比较,早干什么去了!大抵全书的重点就是放在这句“不受约束的权利是灾难”上了吧。无论是官还是吏,是上位者还是普通人,……甚至是学生还是老师,只要是有权利的,哪怕是如何微小的权利,滥用了就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古今莫不如是。
历史变革中的帝国政府似乎认为,通过将最优秀的人才——即便他们并不都有最纯良的品性——安置在政府部门,可以最有效地确保政权的稳定。但,不少不具有纯良品性的官员“从来都有对自己视力之外的事情存在不论的本事,它们不来,就假装它们不存在”。张鸣认为,这样的惰性不消解,换成什么样的制度都无济于事。
9月11日检察日报 第六版
9月12日乐清日报第四版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本人最不喜欢的中国史就是近现代史,尤其是清末民国这段儿,一是乱,二是憋屈,看多了容易有暴力倾向,总想把一些历史人物从坟里挖出来,胖揍一顿才解气。所以读的相关的书仅限于上面提到的和教科书。看过的前几本主要是讲史,说故事,试图还原历史真相给你看,而真相背后的含义呢?要你,我思故我在,得捉摸。
相比作者,我的历史知识就很有局限的。看得出作者是个研究历史的,而且喜欢思考的人,本书也多少有点儿学院派,不是通俗小说的风格。我可能不会作为消遣读物来推荐给年轻朋友看,因为读完这书多半会觉得沉重,虽说不至于如我般想去鞭尸,但也一定不会有啥愉快的情绪。所以说喜欢读史的人性格会多沉稳,能克制冲动,善思考。
书中也对比了中西的制度,尤其提到英法德的体制在中国的出现。看这部分时候,我脑子总是跳出“中西医结合疗效高”的这句。体制,制度啥的本质上都没什么对于不对,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产关系终归要适合生产力才行。如果完全照搬西方也不见得就好。对症下药才是能除根。
这本书的出发点如作者所说是用来分享他读书后的思索,不是给你讲正史,说笑话的。作者所言的每个故事都不长,是“小历史”,关注的也是点,再以点带面,只可惜分析有点儿没展开,道理没讲透。还是说作者是要抛砖引玉?就这种风格?这个有待读作者更多的书才能知道。
在最后一章作者从历史延续的角度分析了现在人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历史的惯性不可小觑,很多表象的背后是几千年帝制留下的劣根性。的确当下是过去的衍生,是未来的孕育。所以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还是要为今所用。从作者掉书袋的功底来看,书没少读,鉴了不少人,史。博古通今的佐证就在最后一篇,讲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出了对当代教育的看法以及建议。有独到之处,但也有偏激的地方。有点儿过于贬低国学,崇尚西方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可以不同,有思考总好过没有,可以借鉴他人,但不能盲从。
我不完全赞同作者的一些观点,但对于一本经过思考写成的集子,还是要推荐大家来读读的,好歹比故事会要高大上得多。
还在修改中,所以请大家直接在企鹅或者微信上评价给我就好,谢谢~
看完这仅有一句话的第一段,我也陷入了沉思,想起自己曾经写的一篇文章,讨论为何有些长得不好看证明也没有演技的演员竟然成了红星而且被称为演技派,我的一位爱看国产剧的朋友给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由,虽然她看过我举例的那位明星演过的几乎所有影视剧,仍不能举出哪怕一个例子说明他有演技而是——你管那么多干嘛?人家长得又不好看又能在影视圈混下去肯定因为别人有演技!之后又有一位集中国式逻辑大成于一身的朋友更用万能句型想要对我造成五百点的暴击效果:既然大家都说他有演技,那他肯定有,如果你觉得他没有,那就是你没看出来!这无疑与获得三千赞的答主的思路如出一辙,打动人心,在这些不管上没上知乎的答主们看来:周围的人认知水平大约都永远停留在初中时期,所以一句佛山狮子吼即便吼出来的话只有智商指数为三十的水平,别人也应立刻五体投地口吐白沫被其收服。
题目中的白岩松老师是不是真说过十个道理我们姑且不论,前阵子肃宁枪案评论事件中,倒了大霉的白老师虽然身在电视台无法获取老汉有啥苦衷的直接证据,然而人家会反推啊,自觉身负了为百姓请命感天动地义务,却又无法给出证据证明警察肯定欺负老百姓了的白老师说:然而——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端起了枪?!
以上几位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值得信任简直有资格代替我们思考”的信息来源,三千赞的答主是名校法学博士,我的两位朋友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可见的普通人,白岩松老师是其他国家中极具知名度堪称政府镜鉴群众喉舌的高级别主持人。相信大部分的朋友智力正常的朋友看到这里也能明白了我想说什么,太多心理学社会学的高人都分析过这类可笑现象——强行归因与自我感动以及背后的原因(其实也涉及到社会学的“区群谬误”概念,此处不做过多阐释):
虽然以我现有的知识水平明明不足以理解这事是怎么回事,但是我就是要硬给出一个看起来可以自洽的正确解释,因为我不能容忍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什么是我不能控制的,所以我要假装无所不知。武志红先生说的更为直接,这就譬如小孩子走路摔倒了,总之要赖到旁边的高桌子低板凳头上:就是你坏,就是你让我摔倒了。无论活到多大在思维上都始终是一个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巨婴”,决不能容忍有任何事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所有让我觉得受到伤害的,包括我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事必须要立即的、马上的归罪到至少一个人的头上。如此围绕我而运转的世界轨道才能重新恢复正常。那些老头子老太太走路摔倒就赶紧拉住一个过路的显得最好欺负的人诬陷之也是如此,讹诈金钱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摔倒——必须有人对这个事故负责,而且一定不是我!
《老佛爷的脾气:欺君的照相术》
看到题目,熟读近代史的人便知晓说的是慈禧太后和岑春煊的事,事情梗概是这样:
庚子逃难的时候,慈禧算是吃了生平最大的苦,又惊又怕,宫里的护军七零八落不顶用,路上餐风露宿,乱兵几乎打到驾前,第一个前来护驾的是时任甘肃按察使的岑春煊,虽说千把人真碰上八国联军上来了也未必顶啥用,但是慈禧太后咔擦一下给感动的不行,因此岑春煊一跃成为慈禧太后眼前的大红人,跻身于晚清重臣行列。
回銮后慈禧突然对照相很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特别来劲的程度,但凡打算照相便要选黄道吉日、换中意的衣裳,不但李莲英,还捎上各家格格们积极化妆cosplay摆pose作陪衬,忙的鸡飞狗跳。然而大领导就是领导,虽然爱拍照,照相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才不想知道,被伺候着玩就对了。正受宠的岑春煊大人就被人利用了慈禧的不了解倒了大霉。
岑大人身为官二代(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又是老佛爷面前一等一的红人,做事哪里有一路攀爬上去的大员们那种前想三后想四的习惯,走到哪里都要整肃官场,对贪腐人员是一撸到底的收拾。人送外号“官屠”。尤其是碰上针对庆亲王和袁世凯的事就更加起劲。于是在不扳倒岑春煊,大家就都很难做的情况下,老佛爷的案头多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上有两个人,一个是康有为,一个是岑春煊,两人相对而坐,似乎在谈着什么。
慈禧对于康梁的态度不论原因如何,深恶痛绝是板上钉钉子的,决不能容忍朝臣跟这俩货中任何一个有丝毫勾搭,谁敢这事上拎不清楚就不要混了,以岑春煊的政治觉悟当然不敢作这种大死,按理说以当时的照片伪造技术两个人影像洗到一张底片上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爱照相的老佛爷哪懂这个,但人家强行归因啊,可能当时还是有人建议调查一下,毕竟岑大人一向忠心耿耿。老佛爷说铁证如山照片在这哪你什么意思说我傻啊,而且她还自我感动——我这么个知恩图报又大人有大量为了给小岑你最后的面子都不去核实了。直接把岑春煊开缺,再不见这个昔日的宠臣了。
岑春煊自此懵逼,等明白过来的时候慈禧已经死透透的了,无论后来查清此事就是庆亲王和袁世凯主使,还是把具体操办的蔡乃煌借广东军阀龙济光之手给咔擦了——然并卵~
【本来也确实不是书评,没人欢迎你来逼逼做人生导师和帝师哈】
这几年,张鸣教授是火了!他的说历史系列的书籍,他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出了不少,诸如《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辛亥:摇晃的中国》,《共和中的帝制》等,每一本书出来以后,都有引起一定的关注。这些书不能算是深刻的史学学术研究著作,但雅俗共赏,是颇有见地的大众历史读物,对于普及中国近代史大有裨益。有些人说张教授已经从一个学者成了畅销书作家。张教授是不认同这种说法的,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读书人。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书的畅销是客观存在的,说明张教授的书大家是比较喜欢读的。
第二篇《清末新政:最后的挣扎》、第三篇《民国硝烟》中的文章,依然可以继续领略张教授描述“小历史”的风采。张教授对历史细微处的观察是细致的、到位的。如果一些读者觉得不够过瘾,还可以读读张教授的其他著作。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篇《帝国的惯性》中,张教授谈到了大学教育制度。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学还是值得推崇的制度,我对张的说法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