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云上》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云上》读后感精选10篇

  《在云上》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云上》读后感(一):懂得爱的人,最终会懂得慈悲,因为爱与慈悲都是正心行处

  第一次接触佛书,年龄经历不够感觉自己很难参透禅宗,比如怀海德哲学,比如吃茶公案。

  书中一些话语细细品味,深得心灵宁静,譬如: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属有情,皆不自由

  “懂得爱的人,最终会懂得慈悲,因为爱与慈悲都是正心行处。”

  宝志禅师:“终日沾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最高的灵敏,就是最深的智慧

  “身现凡夫事,内照自分明”

  “块然独以形立,纷而封戎,一以是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完美主义者的终点,是在纯净中还有美的弹性与感受

  “失去时候正是人生的契机与转机”

  旅行箱也有智慧守则——“空”“舍”“打破执着

  印度有以雨为生的查塔卡杜鹃,台湾有麻雀凤凰的马缨丹、被淘汰却古典的茶块,日本有逍遥不从众的不时鲑与洒落庭院一地芬芳方才算打扫清净的利休,美国有在绝望中还向前跑的玛娜.鲁道夫……书中用身边一物一事,历史一人一神话为读者呈现佛念。

  是爬"山"而成“仙”,还是入“谷”而成“俗”?我觉着作者用这文字实在有趣

  《在云上》读后感(二):林清玄确实在云上

  林青玄确实在云上

  知道林清玄的人 我想在我们这一垮掉的一代是不多的吧!

  更何况是在我们这个人才低迷的校园。当然我也是这个愚昧集体成员

  我也只是 似曾听过过林清玄这个名字 没读过他的文字。但知道他是个作家

  《在云上》是他的以本散文集 06年12月份 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一版。

  前几天逛书店 被我发现。

  书的封面刊印着美丽的文字 只要是美好东西 我都想拿出来与感兴趣者分享---于是我把它放进了我的空间我的博客.

  捧着在云上,很令我矛盾

  她 很吸引我 我的眼球 我的心灵 我的欲望 捧起来就放不下。

  想一口气把她读完。

  “我等不到明天,要享受今天,享受此时此刻.....”

  读完她... 之后呢?之后怎么办?

  我很是担忧。

  还会发现有这样好的散文集来?

  于是我每次限量读 每次不超过五六篇文章地读。

  每次读完了还要重新再读第二第三遍。

  作者在书里讲的是高境界的禅 的悟 的觉 的人生 的理念 的超然......

  有人能及吗?

  作者的简介也很特别,估计出自林清玄本人之手,非编辑为之。

  读着 读者 感觉林青玄确实在云上 !

  《在云上》读后感(三):弦之外,心之中

  不是莫不关心,不是不思进取.看似把一切看得云淡风轻,却早已站在云端感悟超然的生命气息.

  大隐于红尘滚动的大街,心中流有一方宁静.发觉内心的智慧,会有一种欢喜,感动,坦然.与心灵的对话,在困惑清醒,在浮躁中安定.你会看到欢喜之上的欢喜;感动之上的感动,天空之上的天空.这时你也成为一个智者,一个随缘的智者.

  匆匆的生命我们能留下什么超越匆匆的纪念?一切功名成就都是瞬息,都会随着一捧黄土安然睡去.唯有感悟后的智者思想能站立在匆匆流走的生命河流上不被无情的流水带走. 

  一切随缘,无求则无欲,无欲则无贪念.像在优雅中遨游的鱼优雅游在世俗河流中.

  《在云上》读后感(四):可以让心沉淀的书

  当我们让心安静下来,纷纷扰扰的泥沙会一点点沉淀,心也因此回归到原本清澈单纯。我们可以再次轻盈的起飞,逆风穿行回到云端。

  若我们的心能够像水一样清澈,生命的美好也就不再在别处。

  清晨我在云端醒来,期待这一日的耕耘,午后小憩手捧着花香,傍晚伴着鸟儿们一同向着夕阳而归,夜里枕着星光安心知足睡去。

  似梦非梦,似醒非醒。

  金翅鸟的心里闪烁着星光,金翅鸟的心里回荡着泉水的歌, 金翅鸟的心里飘散着秋果香,金翅鸟的心里有风的轻柔,花的侧影,雪的纯净,月的清朗。金翅鸟什么也没有,金翅鸟只是生命的过客。但金翅鸟会留下清脆的啼鸣,歌唱它眼中的星光,山泉,果香和风花雪月。

  ----

  生命的美好在于美好的去生活

  《在云上》读后感(五):《在云上》摘抄

  我们不能以过去的破碎作为借口;困在破碎之中。过去即使再破碎,也永远是过去。

  生之历程,正是一幕幕悲剧场景。我们只是努力的把悲剧演得好看

  生命的许多事不能不舍,甚至舍去看似珍贵事物。我们能舍、会舍、懂得舍,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心;那些因舍而空出来的,必有更好的东西来填补;那些舍去的并未消失,是为了生发更好的存在

  如果事事都想讨别人的欢心,自己却扭曲变形,最后,不但讨不到别人的欢心,连自我都失去了。唯一可以确定的,自己如果有欢心,讨自己欢心就容易一些;假如自己痛苦不堪,讨别人的欢心,就渺不可得了。

  也许,我们什么都不带;只带着不执着的心,就会有人生最好的旅行。

  生命如果没有坚持,就没有美丽的颜色与优雅的样子

  我们之所以彷徨,之所以无方,并非全是景气或环境,而是我们尚未进入,我们内心的那颗明珠还没有擦亮而发出光芒

  《在云上》读后感(六):怎么说

  以前有段时间挺爱看他的书的,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摇曳的睡莲.鼓者腮帮的水葫芦.金黄的芒果.成串的香蕉......风起云涌,坐怀不乱.林间小树,青翠挺拔,风雨凌迟自有姿态.墙边小草摇摇摆摆悠然自得.各有世界循道而立.

  只不过一条报道很是让人破坏遐想.大家都会根据作家的作品将其勾勒出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有个大概的意愿应该是个什么形象.离婚再婚,前妻老且丑,新人娇且美.允许我怀疑他离婚的动机.至于当年和前妻结婚心情已是无从得知.只是至此以后他的书避免再看,原谅我心胸狭隘,在我看来,生活应该是层服于思想的,他给出的理由态度都让我不满意,或是说这就叫做期望越多,失望越多.谁能无过,何去强求.

  无所求,无所欲乃至高境界.在此悔过.

  他的书蛮好,是修养身心,居家旅行的比备良品.

  《在云上》读后感(七):弦之清音

  他说:“烦恼总也不老,那些期待老了会有智慧克服烦恼的人,最后才知道,烦恼只会随岁月增长,而非衰落;爱情总也不老,以为爱情只是青春期的花朵,最后才知道会终生为爱所困扰;痛苦总也不老,认为痛苦会随岁月消逝的人,不是太天真就是太健忘,或者是痛苦还不够深刻;心总也不老,八岁站在河边的心,与八十岁站在河边的心,是同一颗心,但如果八十岁的自己遇见八岁的自己,却不会相识。。。。。很多东西不老,但人,却会老。。。”

  初认识他,大约十多年前吧,他写的“心的菩提”和“情的菩提”,当年的我对世事人情还在懵懂之中。可他写的“佛鼓”、“清欢”却仿佛让我在眼前一片生命的迷雾中窥见一米阳光,那飘扬在清晨佛寺的鼓声十多年来经常在我脑海里响起,一声一声,将我引入那处安详宁静的所在;他对于“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解读让我在得与失、弃与求的纠结人生当中似乎能觅见一丝解脱的端倪。

  前一阵无所事事在书店溜达时,无意中又遇见了他,相隔多年的再次见面如同老友重逢般亲切,仿佛这么多年他始终未曾离开。如今他的书名是“在云上”,呵呵,看来他已经超脱了“心”与“情”的桎梏,获得大自在了。

  不过翻看他写的内容,还是那么朴实贴切,一点也没有居高临下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人生指手画脚意思,他只是一点一滴、沙漏一般述说着从平常生活中获得的感悟,平常到看见一只枯叶蝶,他说“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吃着一道家常的豆腐,能感悟出”与鲍鱼排翅同席,不以为贵;与青菜萝卜共煮,不以为贱“的豆腐的伟大来;望着开满整个城市的马缨丹(一种花,因为生命力太强又有一种奇怪的气味而不为人所喜),他说出”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俗人俗眼看这种花,只是泄露了自己的粗鄙,于马缨丹又有何损失呢?“

  他的语言虽朴实,但却不失警醒,有时读他的文字犹如当头棒喝,半天才缓过神来。比如他在《贼光消失的时候》一文当中提到了施华洛世奇的老式水晶灯。一般在一个空间里如果有两盏同样的水晶灯的话,那必定会互斥,甚至会互相削减光芒;但老水晶灯不会,即使几十盏在一起,也会互相协调、互相辉映,毫不造作。那是因为老水晶灯经历岁月的洗礼,贼光消失了。什么是贼光,贼光就是互斥互抢、不知收敛,不含蓄、不细腻、不温柔、不隐藏的光。”人也是一样,年少的时候自以为才情纵横,英雄盖世,到了年岁渐长,才知道那只是贼光激射。经历了岁月的磨洗,知道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贼光才会收敛;贼光消失之时,正是宝光生起之时。。。。宝光生起的人,泰然自若沉静谦卑,既不显露,也不隐藏,他与平常人无异,只是在生活中保持着灵敏和觉知。“

  想想自己时常会为那一丁点小小的才华自鸣得意,又不时会对着镜子孤芳自赏,想要抓住那些注定会失去的东西。这一切是不是都是”窃心之贼“在暗处幽幽发光?

  阅读他的文字,犹如从万丈高空射下的一枝箭,穿越重重迷雾而直中靶心;阅读他的文字,犹如有人不断地在弹拨你的心弦,一下一下,那铮铮之声如同清澈的溪流,一直渗透到极深远处去。

  这就是他,历经劫数最终云淡风轻、过尽千帆最终细水长流

  可他却说:”不知最亲切。“

  “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竟是承认自己一无所知的人;

  这个世界上最广大能纳百川者,竟是虚怀若谷的人;

  永远的未完成,永远的不在巅峰,不正是智慧存在的奥妙吗?”

  这就是他,

  林清玄。

  《在云上》读后感(八):读清玄《遥远的自己》

  友颇爱清玄文,昨日闲逛书局,偶得一本《在云上》。当晚饭局中,肚皮撑胀不已,无人可畅谈之时,翻出书本,寥寥几眼,突然被击中。

  “真实的我,永在改变中。”

  很简单一句话,却并不简单。

  常常觉得困惑,不辨己身。有时在寝室肆意地大哭上好久好久哭到声音沙哑,有时仰着头掐着自己却死也不要让眼泪掉出来。对于自己的泪,常常莫名,不知从何而来。其实并没有那么悲伤

  甚至很多时候,我是在利用,利用自己的眼泪,达到某种目的

  记得以前看过说演戏要一半的真情一半的假意才最真。有悲伤的成分,但是并非极端的绝望,眼泪于我,也许是种武器吧。逃避现实的武器。博得同情的武器。以及发泄感情的武器。

  这样的我,有时候哭到一半,在别人都入戏的时候,会突然睁开眼,一片清明。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身边有大团大团的千卷云,有无数的咆哮的喧嚣声响,我被抛弃了被遗漏了,躲在一个角落里,孤独地小声地呐嚅到:呐,我在哪里啊?

  我看不到了。透明身躯。庞大肥硕的脑袋。还有零碎的思绪

  有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在变成熟,在走向成年。觉得过一段时间思想上都有新的变化,就想跳楼梯,不一定每一天都能有所觉悟,但突然一下子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我是一个文字化的人,喜欢脑子里的想法全都变成铅字,即便不能打出来、写出来,在我脑海中也是排成一个个汉字的形状

  看到清玄写四十岁开始左手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自小到大无数次尝试过只用左手做事,但徒然。

  有太多必须要认真地用右手好好地做的事。会打乱原计划

  一直羡慕左撇子,觉得他们聪明。就像一直觉得犹太人聪明。觉得脑瓜大的人聪明。觉得数学好的人聪明。

  可是右脑是艺术类的,左脑才是理工类的。仿佛我是右脑过度发达了,我要开发的似乎应该是左脑吧。那我还是继续右手吧。

  昨天看到一个日本女人写的B型人的书,随意翻了一下,有一句话打动了我:别人说左,你一定会说右。

  是的,一直觉得自己很喜欢表现和别人不一样,甚至会估计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举动

  我想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以彰显自己的不同的,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专属于自己的位置

  也许人的一生,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吧?

  所以我们反复调整自己的砝码,努力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从一点一滴中折射出自己的模样,去寻思、去理解自己的灵魂的颜色。

  曾经听过一句话,说是每个空间都有一个自己,如果有时觉得这个动作曾经梦到过或发生过,是两个空间的自己相撞了、相逢了。典型的拓扑学问题,却充满玄机。

  在另外一个空间里,也许历史是错乱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你也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外表。可是,你们的灵魂是一样的。你们微微笑的模样,肯定会有重叠的时刻。

  禅宗反复强调的无我境界或者说是超脱于现实的一种境界,不也是自我的一种迷失吗?但是它的迷失不是因为找不到,而是因为太透彻。无人无我。

  如来是什么?如来是一种信仰,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朵小花,它如此孤寂地开放,却又惹得我们一哂。从此,恩仇泯,苦难结。何需渡我成佛?我即为佛,佛即为我。何需寻佛理?佛理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

  《在云上》读后感(九):生活如果没有坚持

  不打算力荐这本书,不是这本书不好。

  古书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在这个浮夸的时代,能看下去这本书的人不多,它没有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情节。它像一杯陈茶,初露倪端的绛红色沉淀我们的心,它的语言也并不是优美,但却有不多见的空灵。

  这本书里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些方向:生活如果没有坚持,就没有美丽的颜色与优雅的样子,一旦失去美丽与优雅,锦鲤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我喜欢林清玄这个人胜似喜欢他的书,所以必然对他作品的欣赏上有些爱屋及乌,他做了一些我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林清玄说:人生中,知识需要的是加法,智慧需要的是减法。而人生的加减法真不好算,难以饮海一滴而吞百川之味。

  我太想拾起到头来却什么也拾不到,我太想成功到头来却面对个失败。

  最后把老子的话送给有缘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阅读,不是人选书,而是书选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云上》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