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命册》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53: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命册》经典读后感10篇

  《生命册》是一本由李佩甫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册》读后感(一):回不去的乡村

  一本《生命册》,镌刻着一个个来自黄土的充满张力的生命。

  “我”在无梁村喝百家奶、吃百家饭长大,多年寒窗苦读终于在省城谋到讲师一职,正准备一展抱负时,却被家乡求情办事的一个个电话压垮,辞职成为北漂,本渴望着知识和爱情,却在失去精神恋人梅村后,陷入资本游戏的漩涡中难以自拔,最终与多年并肩奋斗的搭档“骆驼”决裂,“骆驼”跳楼自杀,“我”在车祸中失去一只眼睛;老姑父为了爱情,从功勋军官自愿来到无梁村成为农民,在于妻子无休无止的争吵中逐渐失去了锐气和威信,但仍为了村民更好的生活而一次次努力尝试,比如对我一次次的字条指示;梁五方原本是手艺高超的匠人,因为高傲孤僻的性格被人嫉恨,后半生毫无尊严地在上访生涯中沉沦,却在晚年命运转折成为远近闻名的算命先生,迎来了自己迟到的高光时刻;卑微如草芥的虫嫂,为了拉扯大三个孩子,从小偷小摸遭人白眼到被子女嫌弃,走完了悲剧的人生旅程;俊美而能干的青年春才,在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困惑中自宫,鲜活的生命消磨在昏暗的豆腐作坊中……“我”的经历和无梁村作为两条平行的主线,串连起这些深沉坎坷的命运,甚至分开来看,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中篇小说,结构之精巧,内容之厚重,《生命册》不愧为李佩甫呕心沥血之作。

  李佩甫喜欢用不同的植物给人物作比喻,也许是暗示一切的发源是“泥土”。这些生命或完整或片段,时而黯淡、时而灿烂,划出一道道轨迹,最终却悲哀地发现,那个充满田野、青草、野花、虫鸣的故乡,那个鸡犬之声相闻、邻里流言蜚语的故乡,那个精神上的归宿,正在越来越远。“我”当初一直想离土离乡,却始终无法斩断与无梁村千丝万缕的精神上的联系,后来想回归乡村,还得先找合适的“方式”(比如投资板材厂),全书以“我”的疑问收尾:一片离开树枝的叶子,最后还能回到树上吗?梁五方失去了包括家庭、房子、手艺在内的一切,信访问题解决后,也没有村里,而是在镇上的敬老院度过残生;春才的人生像极了与他为伴的那头驴,只是在兜着圈子,一次次回到原点,看似并未离乡,但自从失去男人的尊严之后,他已经被作为异类看待了,实际与乡村一起凋敝着;虫嫂是在去世前几天,才有预知地回到无梁村,用一生的私房钱换来人生唯一次次风光——葬礼;老姑父算是一步没离开过,可死后与“汗血石榴”结成一个惊心动魄的悬念,人们对悬念的好奇早已盖过了他的善良和正直。无论是远走者还是坚守者,都在时代变迁中徒劳地寻找着心的归宿,甚至有评论家直言“每个人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

  在书中,城与乡的强烈对比和割裂是非常明显的,乡村这一面,始终处于式微的地位上。“我”从走出村子的第一天起,就怀揣着深深的自卑,报到迟了没领到宿舍钥匙,走了大半个省城,只为能找到在工地上打工的老乡借宿一晚;与梅村相处时,毫不掩饰自己的贫穷,以致于“阿比西尼亚玫瑰”在“我”的后半生一直成为心中“城里爱情”的象征。同时也很容易注意到,老姑父的女儿,虫嫂的儿子,来到无梁村时,那一双双隐藏在人群中的羡慕的眼睛……正像于坚先生所说,乡村很自卑,在中国城镇化的浪潮中,乡村正在加速消失,没有谁再为乡土中国摇旗呐喊,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式的诗意世界。依托农耕文明而建立的存在感,被时髦世界击败了。这是受到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发生深刻调整的影响,在文化心态和文艺创作上的很明显的投影。

  笔者认为,城市化率提高是大势所趋,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内容。但必须强调的是,乡土文化不能像有形本体一样消解,因为文化是根植于人心的,更何况当前县、乡镇、村也正在努力振兴,不能把乡土曲解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从文艺创作来说,乡村仍是重要的来源,至少是与城市并列的来源。它是乡愁的归依,是文明史的起源,是博物馆的入口。在深沉的土地上,曾经诞生过无数优秀的作家和经典不朽的文学作品,如果产生“落叶归哪根”、“衣锦还何乡”的困惑,那意味着一大批宝贵的民俗和传统生活方式正在被抛弃,这可能是一种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悲哀。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说,乡村都是不能舍弃的巨大宝库。

  《生命册》读后感(二):茄。。。子。。。 “咔嚓”

  这可能是我都到的第一步河南籍作家的小说。

  他叫李佩弗,河南许昌人。

  这是一部乡土气息极浓的小说。书中用了大量当地农村的俗语,读起来极为亲切。

  这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农村孤儿吴志鹏的人生经历纪录。故事按吴志鹏离开农村前后两条线交叉叙述。农村时的吴志鹏父母双亡,在村长老蔡的带领下,吃全村女人的奶,全村挨家挨户蹭饭长大,然后靠全村人的支柱读完大学和研究生。但在去省城之前却无时不刻不受村人的鄙夷。离村后的吴志鹏在省城工作,却又不堪村人的求助压力,和研究生同学骆驼逃去北京。在经历了做枪手的不堪岁月后,两人去南方下海,炒股挣钱后做投机生意,最后赢得亿万身家。男主及时收手,追寻年轻时的爱情并回归乡土。而骆驼因行贿投机败露跳楼自杀。

  整篇小说无不透漏着浓浓的悲剧色彩。揭露了在中国政治经济翻天覆地的那段时间里,农村人和从农村走出来的那批人的奋斗历程和悲欢离合。

  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及其饱满而又性格分明。

  通过吴志鹏跌宕的人生经历,来观察众多不同背景下的人的生活状态,被个人都代表了背后的一个群体。没有任何对错的评价,只有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

  那个善良的老姑父老蔡,那个一直想挣更多前的骆驼,那个被流放农村的才子杜秋月,那个贤妻良母卫丽丽,那个一直在最终爱情的梅村,那个堕落而又洗白的蔡思凡,那个挥刀自宫的春才,那个一生都在上访的梁五方,那个没有底线却闪着伟大母性光芒的南方女人“虫嫂”。。。太多太多。他们没有一个没有污点,却无不善良。

  当衣食住行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有几个人会看到未来。

  《生命册》读后感(三):解读平原百姓的方法

  有关《生命册》

  osted on October 16, 2012

  李佩甫在《生命册》里解释了水尽鱼飞四个字。原话这么说:

  “水尽鹅飞”说的是情感依附,“水尽鱼飞”讲的是生存关系。“水尽鹅飞”停留在物质形态,有来有去;“水尽鱼飞”说的是四维向度,神秘莫测……两则不在一个层面上。“水尽鱼飞”,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民间俗语,可它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诡异,一种升华后的决绝。

  读到这,我想到的是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开头,一群海豚飞上天了。

  对于这四个字,他举了两个个例子:

  当年,梁五方为了盖房,曾经抽干了一个坑塘里的水。这水里原是有鱼的。那时候,我常常看见水中冒出的泡泡儿,也亲眼见过一群一群的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但真到水抽干的时候,却没有看到一条鱼!也就是说,一夜之间,鱼飞了。

  水尽了,鱼没有翅膀,它怎么飞呢?它又能飞到哪里去?不客气地说,我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可我至今仍然没有想明白。

  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在咱们的家乡无梁,原本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芦苇荡连绵百里,一眼望不到边,好像一生一世也割不完、走不出的样子。苇荡的尽头,有一个大水潭,名为:望月潭。民间也有叫“老鳖潭”的。据老辈人说,这潭有几百年了,从来没有干过。还有老人说,这潭里有一锅盖那么大的老鳖。夏日里,曾有人亲眼见它在潭边晒盖儿来着。还有人说,它会滚动着在岸上走路,已经成精了。鱼就更不用说了,鱼在水中游,在浪花里跳跃、嬉戏,这是谁都知道的。

  可是,三十年过去了,整个芦苇荡都消失了,望月潭也干了。可那锅盖大的老鳖呢?鱼们呢?没有翅膀的鱼,飞到哪里去了?

  同样的故事,我爸也跟我说过。

  其实没有那么离谱,水不是一天干的。如果是水迅速干,鱼不会飞走,我小时候就看见村人干的涸泽而渔的事。

  他那个一夜之间,鱼飞了,说得有点玄。

  这是《生命册》里第一个警示。

  第二个警示,是在小说的结尾,原话是这样的:

  我得找到一个能“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

  ——在这里,我告诉你,我不是迷信。我不迷信。我所说的方法,“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不是“梁仙儿”那种,不是凭意念,也不是钱的问题……这你知道的。乡人供我上了十九年学。整整十九年哪!我真心期望着,我能为我的家乡,我的亲人们,找到一种……“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如果我此生找不到,就让儿子、或是孙子去找。

  李佩甫在这里似乎是打了一个哑谜。

  在我读来,按照高中学到的阅读分析方法,这里有三层能读到的含义。

  一,我知恩图报。

  二,家乡的事,不是迷信和钱能解决的。

  三,问题很难解决,要让儿子和孙子继续。

  第三个警示,是对读者的警示。

  李佩甫在小说里设置了若干悬念,或者不叫悬念,临时想不起词来,就叫线头吧。

  先是在吴总和骆驼的暗号里,突兀的蹦出了,老蔡,梁五方,杜秋月,春才下河坡这几个词。对这几个词作为暗号的解释,贯穿了全书。

  另一个线头,是女人梅村。也就是吴总的初恋。

  还有一个线头,就是我所说的第三个警示。就是汗血石榴。

  这个石榴从出现开始,就是悬疑的,谁也不知道它底下到底有没有一颗人头,这不是普通的人头,是女儿把父亲的人头割下来养石榴的。

  这个警示,是警示读者对现实的信任度。你是不相信呢,还是相信呢?你个人认为,人到底坏到什么程度了?这答案只是你自己的答案。

  小说的最后说,那不是人头,其实是狗头。为什么是狗头,只是因为女儿给他妈解闷的那个狗死了。但狗头为什么埋在石榴下,是全狗还是只有狗头?作者对这个悬念的解决,其实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而女儿的理由是,她体会过父爱,她问吴总,我有那么坏吗?这个解释有点乏力,如果你看小说的前头,你就觉得这个解释,不是那么有说服力。如果小说最后写明了是人头,就相当黑暗了。作者大概也不想那么写。

  小说有个很悲凉的结尾,他的悲凉已经冲掉了悬疑的氛围。这个结尾很成功。

  《生命册》里的很大篇幅,写的都是仇恨善良和隐忍。这是平原百姓的特质。

  有人评价李佩甫的小说写的是畸人。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但是,要怎么写才能把平原百姓过于隐晦的人性写出来,如果不去拉钢筋,能不能看出钢筋的延展性来?很难说。

  在我看,李佩甫主要都是在写人,故事上的加工他是粗线条的,几乎就是一个老套的发家腐败破产的套路。他就是要把他所理解的人说出来,准确说,是百姓。我曾写过,《生命册》就是酒桌上说出来的小说,富有感染力,事情可以是很夸张没谱的,但人必须可信,细节必须有冲击,有悬疑,解答悬疑的关节最重要,这些关节就是百姓的本质。为了把对百姓的解读说清楚,小说不是老老实实的写故事,而是采用复述的方式,小时候老师叫复述一遍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种写法,小说就有了说的效果,是传统的技法。不是现代小说的写。

  以上。

  《生命册》读后感(四):生命册|乡村和城市的历史

  知道《生命册》还是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去隔壁院上文学课的时候教授顺带提了一句就记下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去年茅盾文学的获奖作品。

  这周看书看得有点疯所以看得有点快,以及全书也不是很长。

  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关于乡村和城市的变迁,讲述人性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关于跌宕的人生,关于物质、精神、理想、情感的失衡。

  拼命“抢”的骆驼,“背着土地”的我,粱五方、虫嫂、春才、老姑父、梅村、卫丽丽……各异的故事,最后却是“水尽鱼飞”的故事。

  我还要问一句:你知道“水尽鱼飞”的道理么?

  你一定以为我说错了。你会说,是“水尽鹅飞”吧?不错,成语大辞典上就是这么写的。它的出处来自于关汉卿《望江亭》里的一句唱词,表述的是“眉南面北、恩断义绝”的意思。要我说,这关于情感的一句形容,是很浅表的。这也许是关汉卿老先生的笔误,更有可能是江湖艺人为了合辙押韵在戏台上随口诌改的结果。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水尽鹅飞”说的是情感依附,“水尽鱼飞”讲的是生存关系;“水尽鹅飞”停留在物质形态,有来有去;“水尽鱼飞”说的是四维向度,神秘莫测……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上。“水尽鱼飞”,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民间俗语,可它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一种诡异、一种升华后的决绝。

  这一段,大概也是我在全书中最喜欢的几段之一了。“水尽鹅飞”只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已,“水尽鱼飞”却是生生去了羽翼落地为禽。或许作者本意并非如此但却读出了惨烈的味道。

  几年前我其实最不喜欢这一类的作品,年纪长了一些才渐渐看出些意思来,也能静下心来看看,大概再大一点才能觉出里面的好来吧。

  ——洢然

  《生命册》读后感(五):乡村群像图,时代流变书

  文学到底衰败到了怎样一种程度?《生命册》作为一本至今已出版五年的小说,一本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在文青聚集地豆瓣上评价人数是882人,书评33篇。同时期的一部烂电影恐怕观者和嬉笑怒骂者都是百倍于此,真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了。

  公允的讲,茅盾文学奖也并非全都是免检产品和上乘之作,其中真正可以流传下去的经典也注定是少数,再加上众口难调,自然对作品有迥异的臧否之词,但作为众多作品中北挑选出来的作品,其中可能有庸作,但应不至于有烂作,可纵你千般姣好,不抵无人观照,不是么?

  《生命册》断断续续地读了两遍,谁都知道中原省就是河南大地上的故事,这些年来河南因为穷和人口众多受到太多国人的冷眼讥笑和敌视排斥,不断被妖魔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就曾说过河南是中国的缩影,河南人的劣根性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小说中不少的民间词汇让我一个临省人找到了乡音,而无梁村的故事其实发生在河南或者中国大多数的土地上,那运动中被戕害的梁五方和杜秋月、那因穷无奈放弃尊严的虫嫂、那苦苦支撑支离破粹村庄的蔡国寅、那起于俊美毁于挑逗终于残缺的春才,当然还有那生于斯长于斯,被连根拔起移植到城市中后再也无法回乡的吴志鹏。你们村里我们庄中可能没有如此典型化的人物,却或多或少都有这些人物的影子。

  整部小说像是靠线串起来的中篇小说集,靠一个个的人物构成了乡村群像图。不过乡村中竟是些走麦城和滑铁卢的故事,与此对照的城中,骆驼和吴志鹏两人却是大杀四方予取予求。但相同的却是这些执拗的不愿轻易向现实低头的人最终让流光改变的面目全非,从某种意义上里面所有的人都是一败涂地,在过往与当下的时代流变中,众人那些忠与奸、得与失、进与退的故事不断发生流转,想追求的和最后得到的成为了两样东西。

  城乡二元对立中,乡村是众人的根,但一俟离开乡村,大家都再也不想回来,都想自此家乡变故乡,都想成为城中那因时代而兴盛的骆驼。随着岁月变迁和岁数见长,渐渐体味城市可以有家,可以是家,但永远不是家乡,那些努力忘记的乡村往事渐渐回到记忆中,再次回到乡村,却发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再次回到乡村,却明白再也回不到曾经的那个家乡。

  路遥、陈忠实和李佩甫们一直在不遗余力的脚踏黄土,手写乡村,可是现如今的乡村没有了众人信奉的祠堂,缺少了当年告老还乡的乡绅,失却了忠孝节义的道德约束,凋敝的乡村该走向何方?

  俱往矣,甚荒唐。

  《生命册》读后感(六):论李佩甫《生命册》中人物的人生悲剧

  摘要:李佩甫的小说有浓郁的乡土背景,所写的人物大多是现实中的平民,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丰厚的“资源”,他们从小生长在农村,接受的是农村的环境影响,他们的精神之根深深地扎在乡村的土地上,他们或在乡土世界中靠着“智慧”和“聪明”经营“自己的地盘”,或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走向城市,在城市的“裂缝”中寻找他们的生存空间。李佩甫熟悉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法则,写出了他们人生成长的轨迹,相对于李佩甫早期小说中对农民式生存之“道”和“术”的关注,《生命册》有更饱满的情感,更厚实的内容,更成熟的关于生命的整体把握。《生命册》是关于人的生命之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出身、气性、生存环境、经历都会对个人的人生之路有根本性的影响。已近耳顺之年的李佩甫,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总体性把握之中,多了一些宿命和沧桑的意味。

  关键词:生命之册;人物形象,人生悲剧;

  正文:

  作品是第一人称叙事,以“我”的回忆、经历结构全篇,回望乡村及其历史,穿梭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书写几十年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展示出中国城乡生活的形形色色,和农民的性格和命运,将自我对精神家园、人生意义的热切寻找,与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的思考交融在一起,视野开阔,意味深长,既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也有浓郁的抒情性。焦虑的心灵,破碎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心险于山川”的“众人”心态,也看得了政治运动、权力像马车碾过泥土一样,将个人压得粉碎。

  《生命册》中的每个人物几乎都是残缺的,或是精神的残缺,或是生理的残缺。骆驼

  身有残疾,虫嫂是身体上的侏儒,春才因身体苦闷而自宫,这都是身体的残缺。“我”(吴志鹏,小说的叙述人,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出生不久就失去了父母,蔡国寅(老姑父)的执意而行,蔡苇香的叛逆,骆驼膨胀的个人野心,梁五方的倔强傲气,梅村的过于理想化,春才的腼腆,杜秋月的“罪过”,范家福、夏小羽的爱情伤痕,都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制约了他们的一生。

  文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乡村走进大学而成了城市人。

  因为恩重如山的老姑父和乡亲们不断托“我”找关系办事而不堪重负,于是就逃离省

  城到北京和上海,一路走来,其身份也从大学教师先后转变为“北漂”枪手、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和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漫漫人生路,风狂雨骤,荆棘丛生,曲折而坎坷。“我”是一个冷静、深刻、内敛、节制、不偏执、不轻狂,有着内省特点和维护知识分子尊严的人物,所以至始至终都在默默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在他身焦虑的心灵,破碎的土地时候,是老姑父的教导让他从容镇定,这使他对家乡常常怀有一种感恩图报的心理,可是,他又把家乡当做是一个包袱、累赘。家乡人总是让他办一些他力不能及的事情,老姑父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老姑父的纸条不断传到他的手中。他离开大学下海经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躲避家乡人的纠缠,躲避老姑父的电话铃声。可是,同时,他又产生一种愧疚的心理,一种有形无形的道德压力。不能不说,这里寄予着李佩甫对乡土社会的理性思考。泛伦理主义的宗法乡土社会,那无所不在的伦理温情既给人以巨大的温情、力量,也是人的成长的陷阱、重负。即使最后他回到了故乡,也并没有对故乡做些什么。报答家乡父老的养育恩情,这种传统伦理也并没有真的实现。当蔡苇香让他投资的时候,他也只是说要想一想而已。因而,在传统伦理的层面上,吴志鹏的性格让人感到一丝虚伪。其次,他对故乡的思念超出了空间上的故乡和伦理意义上的家乡,最终变成了一种对人生意义或价值的追寻。当昊志鹏成为腰缠万贯的吴总经理以后,却感到若有所失,他不仅无法找回自己失去的爱情,也无法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充实。他感到“心荒”“`荒'不是慌,是`空'。但`空'是空,却`空'得没有缝隙。满大街都是荡荡的人流,这是说不清楚的一种感觉。是呀,大街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可这一切都与你没有任何关系。走过一条条繁华热闹、挂满中文招牌,并书写着英语字码的大街,走过一处处映着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走过一个个盛开着鲜花的花坛,你看不到一张熟脸,也看不到祥和之气〔,几乎所有的头都是往前冲的,没有人愿意停下来,也没有人愿意回头看一看。连街边上的树,每一棵树,都是陌生的。它不知从何处移栽这里,陌然地立着,似与你一样,跟这个城市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都是过客,只是一个过客。仅此。有时候,我会停下来,默默地站在人群中,看一看周围,听一听市声……可我听来听去,还是荒。越是人多的地方,越荒。” “一片干了的、四处漂泊的树叶,还能不能再回到树上”

  骆驼是个才子,有领袖气质,因为“作风问题”被免职,被逼下海,会同几条“杂鱼”来到北京,做枪手,写通俗小说,被书商坑骗,后和“我”一起讨回的 10 万元成为第一桶原始积累资本金。随后炒股,收购药厂,用不法手段借壳上市。赚到了一千万,想赚一个亿,后来的目标是赚十个亿。骆驼赚钱的野心越来越膨胀,做事越来越胆大妄为,发财后有严重的忧郁症,最终因为案发跳楼自杀。小说总结说,“骆驼犯的错误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犯的”。骆驼的失败是一个时代的病症,那种依仗金钱的魔力为所欲为的野心膨胀是骆驼自我毁灭的根本原因。

  梁五方这一形象更为深刻。他是无梁村的能工巧匠,他聪明能干,是乡村社会中天然生长出来的强悍的个性主义者,正因为这种据傲的个性—无梁村所谓的“各色”,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他几十年反复上访以至于成为“上访专业户”,变成滚刀肉式的性格。、

  他在无梁村盖大会堂的时候,以“龙麒麟”显示出其聪颖过人的才干,但这却冒犯了行业的传统规则,他发家致富,令无梁村所有的人羡慕、眼红,这又使他冒犯了众怒,当他在运动中被划为“新富农”的时候,人们对他的仇恨如洪水猛兽一样发泄出来。他被人群淹没,被村人“过箩”场面实在是惊心动魄“`呜'一下几百人一齐涌上去,就像是筛粮食一样,把梁五方当做一个混在麦粒中的`石子',在人群中你推过来,我操过去……在平原的乡村,这叫`过箩'。在`过箩'时,被箩者就像是在簸箕上蹦趾的跳蚤,又像是立在浮萍上滚来滚去的一粒水珠,一时倒向东,一时倒向西,人完全失去了自控能力,只有不停地起了伏,伏了又起……紧接着,像雨点一样的唾沫吐在他的脸上,像咫风一样的巴掌扇在他的脸上,可他什么也看不清……你可以想象人们在庸常的日子里心里聚集了多少怨恨,埋藏了多少压抑特别是女人,女人需要忍耐多久才有这么一次发疯的机会”①“我看见林海家女人手里拿着用麻绳线纳了一半的鞋底子,一次次地冲上去扇五方的脸。”②“我看见聋子家媳妇手里一闪一闪地亮,开初我没看清,后来趴在地上才发现,她袖子里竞揣着一把上鞋用的锥子他在人群里涌动着,潮水一般地进退,每一次涌到前边时,她手里的锥子尖就亮一下。”③“我看见麦勒家老婆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在上的那只手只是应付着去推,下边那只手是偷着掐和拧。她一次次第暗地里伸手去掐,是揪着了肉转圈掐……”④在梁五方倒在地上的时候,“他的二哥五升偷偷地从袖筒里掏出了一个驴粪蛋,塞了他一嘴驴粪。”⑤这种景象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对庸众一看客心态的锐利抨击“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膺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⑥、

  虫嫂可以看作是《黑蜻蜓》中二姐的性格延伸和变化。虫嫂是一个侏儒,无梁村人既同情她又将他当做可以任意羞辱的异类,她在无梁村的处境近似于孔乙己在鲁镇的处境。在普遍饥饿的年代,她学会了偷,他高超的偷窃技术使得她能够把三个孩子养大,为了吃饱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耻辱都能忍受,以至于成为男人宣泄欲望的工具。后来又进城拾荒,把三个孩子抚养成人,考上大学,然而,这三个孩子却都以她为耻二,没有一个愿意让她住进自己的家里,在她死后却都来争夺她藏在扇子把里的存折。作品用“小虫儿窝蛋”这种“无来由,非人工的”的植物象征她的坚韧、顽强的生存意志。这个人物,显示出李佩甫的历史批判精神,对底层者生命意志的敬畏,但是,同时也包含着沉重的命运、历史、文化的悲剧感。坚韧、顽强固然值得赞叹,可是,这种品质似乎仅仅是由于过量的苦难才炼成的,她似乎仅仅是为了完成这种苦难生存任务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命的坚忍等于生命的苦难,这似乎暗示了世界的荒谬性。

  吴春才是无梁村最英俊的青年,性格孤僻,喜欢一个人在望月潭游泳,像一条大鱼,以至于村人们把他看成是鱼托生的。他是无梁村女性的宠儿,编席子的妇女们喜欢挑逗性地调侃他,由于性欲失控,他产生一种强烈的罪恶感,终于在望月潭用蔑刀自我阉割。春才是鱼,“水尽鱼飞”,意味着无止境的人欲对自然的残酷掠夺必然带来难以意料的恶果。这和阿城《树王》的“树倒人死”颇为类似。这种人与自然的神秘对应、交感暗示着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由此,整个吴志鹏对故乡的忏悔、内疚便不仅仅局限于个人道德范围之内,而是具有了现代人对自身罪恶的忏悔,和浓重的悲剧感。

  老姑父蔡国寅。如果说他的求爱可以看作是强烈而真挚的爱情冲动的话,那么,他

  和妻子吴玉花没有任何感情的婚姻生活实在令人悲哀。他们永无休止地吵架、打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老姑父蔡国寅作为村支书,腰带上挂着权力象征的印章,不断被有所求的妇女“领席”,就像一夫多妻制的部落酋长一样。这一形象暗示了温情脉脉的乡村习俗之中根深蒂固的权力统治和崇拜。他因为那枚印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和那些女性发生身体关系,而那些女性之所以愿意和他睡觉并非因为他的形象魅力或性格魅力,仅仅是因为他腰间悬挂的那枚印章。他的眼睛失明以后,夫妻之间的感情油尽灯枯。他自己任意“领席”,行为放荡,却对女儿蔡苇香赚来的钱持一种高傲的道德蔑视,他拒绝搬进用这种所谓不洁净的钱盖起来的新居。吴玉花、蔡苇香则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他因中风而瘫痪,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昊玉花几乎是对他开始了报复,其性格近似于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可是,在她死后,蔡苇香竟然为他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丧葬仪式。

  《生命册》读后感(七):李佩甫巅峰之作《生命册》问世

  文/刘意

  在当代小说的百花坛中,各类小说纷繁涌现。商场小说作为新兴的一个小说门类,不仅迅速在庞大的小说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简直可以说是“姹紫嫣红开遍”了,人们对于商场文化的好奇和窥视欲和对“发财”的热切追求催熟了这类市场的繁荣。

  在群雄割据的同类小说市场上,李佩甫的小说却显得有些“另类”:说它是商场小说,因为它把人对权力和金钱的迷信刻画得力透纸背,李佩甫也由此被视为是描写中国“商场”运作最深刻、最有力度的作家,也由此进入了畅销书作家之列;但他又对中原乡土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并将这种情愫在自己的文学图景中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依恋,让在“官场”和“商场”中变异的人性始终有着一种原始乡土的对照,从而有了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辨。

  我们只好把李佩甫的小说叫做“跨界小说”:他从人性的角度让我们知道,城市与乡村有着水乳交融、不可割舍的关系,任何一方独立存在时,都只能是苍白。

  李佩甫的小说主题词是权力,而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他的写作,习惯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以都市和乡村、历史与现实互证的方式,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他对人心荒凉之后的权力迷信所带来的苦难,有着尖锐、清醒的认识,正如他精微、冷峻的笔法,总是在追问生命丰富的情状如何才能更加健旺地生长。

  从《羊的门》 、 《城的灯》 、《等等灵魂》到今天的《生命册》 ,我们看到李佩甫的写作逐渐逼近巅峰,他对于人性和生命意义的文学思考,正如一瓶好酒,在黑色的土地之下,经过数十年风霜雨雪的浸润,正走向最终的醇熟,每一滴都让人亢奋,每一滴都让人沉醉,让你心甘情愿跟着小说中的人物醉生梦死,最后用一种终极关怀烛照了生命。从李佩甫的《生命册》中,我们强烈地感到:当一个人的生命与土地相融时,竟会有如此摄人心魄之美。

  李佩甫早期作品多以乡土为题材,但跟乡土作家不一样的是,他除了擅长讲故事,更擅长剖析当代农民的精神,并通过他们的成长过程,反映中原文化的独特生存环境。他对中原民性、民心,尤其是底层往上爬的天才和野心家,“吃”得最透。他喜欢把人喻为“植物”,植物的根都在土里,人与土地、与世代相传根深蒂固的意识无法割裂。由此,他挖掘中原的文化底蕴,揭示中原文化生态,把人对权力的迷信刻画得力透纸背。

  李佩甫小说中有两类人物特别吸引人:一种是“乡村教父”式的人物,他们有一套乡村式的哲学体系,质朴却实用,像两扇巨大的翅膀保护着一方乡土,四两拨千斤地协调着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像父亲一样维护着一个大“家族”的基本秩序,比如《羊的门》中的“东方乡村教父”;一种是“于连•索雷尔”式的年轻人,他们同时有着自卑和野心,渴望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也由此演绎出一幕幕悲喜剧,最终拨开层层迷雾,达到对人生的某种彻悟。比如《等等灵魂》中“逃离”乡村,艰难地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冯家昌。

  这两类人物,在《生命册》中都得到了“进化”,化身成为死后还不断以“白条”帮人的老姑父和吃“百家奶”长大的“丢儿”。主人公吴志鹏(“丢儿”)一生的经历尤其引人深思。正如作者在扉页上引用的泰戈尔的那句话:“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边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终于来到城市工作的“丢儿”(吴志鹏)不想再跟农村牵扯上关系,却发现自己根本无处可逃,家乡无梁村的喜怒悲欢,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被来自乡亲们的请求搞得心力交瘁,也因无力帮助他们而羞愧,终于放弃教职而“下海”。在城市,他跟着大学同学“骆驼”(骆国栋)一起打拼出一片天下。但在发觉到好友野心膨胀之后,他毅然离开了“骆驼”,并开始用客观的视角冷静地审视着“骆驼”所作的一切:投机、借壳上市、造假、利用别人,看着他“抢时间”。事情败露后,骆驼因为不想看着那么多好人受自己连累,最终跳楼身亡。把整个公司交给了他,他一下子变成了市价一百五六十亿的“厚朴堂”公司老总。可是,那个给了他生命给养的家乡,他却再也回不去了……

  吴志鹏一个用农村的古老智慧“喂”出来的孩子,是一个“背着土地行走的人”,在他身上,城市和农村的“根系”密切地连结在一起。在跌宕起伏、云谲波诡的商场“战争”中,“乡村”始终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而存在着。它以各种形式渗透着“丢儿”的记忆,影响着他,使他在险恶的商场斗争中始终没有彻底迷失。“平原”上众多生命现象及生存状态构成他成长的背景,植入他的灵魂,成为他的“营养钵”。在人生每一个重要关头的抉择中,家乡的父老乡亲都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救了他。那些他所熟知的“人物”变成了一种种情感记忆的“符号”留存在他心里,给他以具象化的警示。比如,“老蔡”代表“要注意分寸”,“梁五方”代表“过头了”,“杜秋月”意思是“面临危险,要立即回头”……“丢儿”依恋着乡土,然而他已经回不去了。他想为家乡找出一种能“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如果自己找不着,就让儿子、孙子再去找。凭着对乡土的深深依恋与敬仰,他希望能为农村找到一条发展致富的新路。

  本书结构巧妙,以全面、多元的视角关注那个飞速发展时期的各种历史真实,并以乡村作为城市的背景,描述了新“城市人”在大都市艰难坎坷的心路历程;同时以一个“城市人”的角度,珍视着来自乡村的原始人性。这是一部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与典型性于一身,展现农村与城市时代变迁,揭示社会问题、深入审视人性的“大书”。

  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在行进中、一时又不明方向的时代。它以势如破竹之势影响着城市,也影响着农村。作者不断用“乡村”的视角审视着城市,发现了城市的诸多“异化”, 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各种人的人生选择及人性的锤炼。

  小说通过“丢儿”的眼睛,展示出了一幅城市与乡村相连的巨幅“浮世绘”。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部“人民”的批判书。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每一个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直爽侠义的骆驼变得贪婪狡猾,聪明好强的梁五方变成了靠敲诈勒索为生的流氓,博学高雅的杜秋月成了诡计多端的泼皮无赖,“爱惜羽毛”的范家福和夏小羽却陷进了权力和金钱的漩涡,追求真爱的梅村在“爱情”的无妄之灾中一次次枯萎。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有批判,更深层次的则是人性的关怀。那些从乡村来到城市的人物在受到权力和金钱蛊惑的同时,都具有可爱、可敬和可怜的成分,比如骆驼的侠肝义胆、卫丽丽的细致周到、范家福的“爱惜羽毛”。对他们的失落,作者充满了悲悯与同情。对于老家的人们,作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宝贵的品质,比如坚韧、直率、纯朴、温情,也看到了人的某些特质必然招致的祸患,比如梁五方的“个色”与杜秋月的“清高”,并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了“文革”时代群体疯狂的深层原因。

  本书的基调以繁复衬托着质朴,从世态炎凉的感悟中透出丝丝回忆的温情,也不乏对世相和时代病的冷静审视。李佩甫就算是在写名利场的厮杀时,也在其中寄托着可触摸的理想和温情。小说文字温婉,具有诗性的张力,抒情诗般的句式,音乐般的节奏,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可感可触的艺术氛围。作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透视在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中,农民“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艰难历程。

  《生命册》读后感(八):李佩甫的《生命册》 ——背离过往而又疯狂寻找初心的人生

  刚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故事很混杂。商场和乡村故事穿插着叙述,很多部分好像没有直接关联。读到最后一章,主人公多年以后再回无梁村时,两条故事线最终交汇,这才有了“事隔经年”的意味。 主人公吴志鹏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经村里人的推荐才读上大学、考研最终成为省城里的大学助教。面对村里人各种各样的求助,他发出“滴水之恩,我用什么相报”的感慨。他开始害怕那些乡亲们打来的电话,开始躲避,同时也开始放弃对学生梅村的那一份爱。 追求权利与财富是摆脱过往的表现。不少知识分子下海经商谋生的大背景下,好友骆驼想要成功的野心日益膨胀。从双峰公司成立到厚朴堂上市,我看到的是吴志鹏一次次的疲惫倦怠。他不知道骆驼下一步还想要什么。再加上时不时收到仿老姑父字迹的匿名信,他实在缺乏安全感——故意逃离温暖却又令人烦恼的村庄、有一段失败的短暂婚姻和一段无法寻回的爱情。他拖着一副沉重的皮囊行走,的确不用担心没钱花了,但是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呢? 他决定再一次逃离——带着当初提到的“近乎于谎言的阿比西尼亚玫瑰”来寻找梅村。他后来知晓了她的坎坷人生,在一次撒肩而过中相遇,提着枯萎玫瑰的纸箱,他失去了和她相认的勇气。 “当我有钱的时候,当我可以买得起任何品种的玫瑰的气候,我已没有了爱情”,吴志鹏在自己的人生中最无法忘怀的是当初与梅村在一起的设想——娶妻生子,戴着金丝眼镜,围着驼色的羊绒围巾,顺着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导、博导一直做到一个著名学者。 乡村的部分描述了老姑夫、梁五方、虫嫂等人的故事。最后一章老姑夫家迁坟、合葬的情节中,无梁村里的老婆们的怀旧情绪却给煽起来了——最后给老姑夫立了碑。这令我想到虫嫂死后,村里人替她打抱不平,训斥不孝儿女,对她活着时犯的错像是一笔勾销。淳朴的本质在于对现在的恩德大于对过往的怨恨。而且,他们也羡慕有个好结果的人——葬礼办得风光可算作对苦熬一生的弥补。 生命就像一本册子啊,任由人书写、翻阅,最后一页落满印章,就是完整的生命册了。

  《生命册》读后感(九):《生命册》读后

  读《生命册》当然是因为他得了矛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一个标尺,当你没有好书可读时,读获奖作品,最起码能保证不轻浮、不低俗的底线。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李佩甫和他的作品(原谅我的无知),开篇读第一章,就觉得熟悉异常,百度作者果然是同乡,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种亲切感在作品里又一次次的加深加强。

  本书文如其名,是一部以我(梁志鹏)和骆驼为主线又有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人的一部生命画册,讲述的是这些人的人生经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样,拥有那么多优越的条件”,起初我并不十分理解这句话,读完《生命册》之后恍然大悟。人之一生,放佛是一幢建筑,你今天看到的某人,是由他的童年、他的经历、他的见识等过去一砖一瓦组成的,你喜欢或是讨厌他的某一点,都是有其根源而不是毫无来由的。当你想武断的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在你的评语背后,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因素造就了这样的他?如本文的梁五方,一个专业上访户。上访户的形象,无赖、流氓、不明事理、给他人添乱。然而,上访户在我(一个基层工作者)并不陌生,外人看到的是他的无赖,他的没脸没皮,而我们却知道他们确实遭受了不公,这不公甚至改变了他的命运,令人无奈的是,愤其不公者如我一个小办事员,无力给他一点点帮助,而有能力解决他们问题的领导,基于工作忙、不知情以及对政治前途的考量种种因素只会强制性的要求不得上访,却根本不会去解决他们上访的原因。虫嫂,一个脸皮厚如城墙的惯偷、一个不知廉耻没有节操的侏儒,却也是一个一切为了孩子、勤劳辛苦的母亲,在别人都挨饿的年代,她的孩子们因为她的勤劳、她的偷窃和不知廉耻不仅不会饿着,甚至还能吃饱,无知的孩子因饱腹而幸福,却在懂事后无比嫌弃这个让他们丢脸的母亲。以及梁志鹏、以及蔡韦香、以及骆驼、以及春才……,我们知道的是他们后来的成名或败落,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他们经历了何种才至此。

  好的作品应如此,他会提供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思考,而不是仅仅给你讲个故事阅后即忘,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变迁、故乡的远去、城乡的隔阂,有很多语言可以去述说,却无一不显得无力而苍白,而好的作品如本书敢于将方方面面展示给你看,至于你究竟读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因人而异,但终归是有益的,哪怕你只是知道了有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乡村、这样一批丰富生动的人~~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使我想起了另一个河南籍作家阎连科,他们的笔下,有同样贫瘠的土地、有同样善恶并举的村民、有同样五颜六色的村庄里的时光和声响,他们不吝于展示故乡的种种不堪,而我们同样能读到“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生命册》读后感(十):重读《生命册》有感

  我要收回之前说《生命册》是一本烂尾的书的说法,最近重读了这本小说,作为一部“巨著”,它的确不够宏大。它的叙事结构是松散的,对家乡人物的刻画是浮光掠影似的,它的主线不够明晰,主人公迷茫得有点单薄。但作为一本小说,它比许许多多书店贩卖的新书的确更有力量,它的力量在于语言,在于那粗糙的方言俚语,在于作者的沉淀,让我相信,读下来,你对书中的人物会更有理解,你对自己的人生会更有感悟。读下去吧。

  主人公吴志鹏是无梁村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他受了全村人太多的好处,从一个婴儿开始,老村长就抱着他串门入户求婶子“给口奶吃吧”,大学又是占了全村唯一的推荐名额。这样一个受了恩惠的人,他的内心除了感激外,更多的却是逃离,他想逃出穷苦的平原山村,他终于到了城市里。无疑,他是发奋的,他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起初,他想在大学教书评职称娶系花,但他走出了无梁村,他就成了全村人的救命稻草。那些给过奶喝的人的忙,能不帮吗?老村长的纸条,“见字如面”,这是给了他命的人啊,能不帮吗?但是,救命稻草只是稻草,他救不了全村的命,反而要被那些无形的手一同拉进河里了。他逃离了,不止是逃离无梁村,而是逃离所有跟无梁村有关系的人。吴志鹏,书里的“我”,成了一个没有根的人。

  我说过,这本书在12年的时候,我就读过,系列书再版的编辑是好朋友波姐。当时读的确没有留下更深的印象,不然也不会在今年拿出再读。我印象深刻的是李佩甫的另一本书《羊的门》。这本《生命册》,我也一直没有把它当做寻根文学的代表,重读后,却有了体会,“我”终于逃离了,成了上市公司的股东,成了有钱人,四五百万,那是第一桶金啊,“我”把它铺在了床上,整整7层,睡在了钱上,终于踏实了。但是,“我”硌得慌,睡在钱上还是不踏实啊。而且,我总感觉背后有人,确切地说,不是人,而是一双眼睛,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被一双眼睛盯着,吴莉莉和小乔都问我,“你背后是不是有人呢?”

  可以说,结构无论如何变幻,从“我”的主线,写到拐嫂、梁五方、杜秋月、蔡总、春才,无论写到村里的哪个人,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我”的背后始终有一个人。那个人或许是埋在盆景里的老村长的一颗头颅,也或许是开了天眼的五方,“我”始终是提心吊胆的……一个没了根的人,背后却老是被一双眼睛盯着,能不害怕吗?但是这个害怕,这个凡事都要先慢一慢,却到最后救了“我”,否则,“我”是不是也早就和骆驼一样,从十八楼跳下去了呢?

  “我”是没有办法脱离无梁村的,正如作者在开头写的,“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有背景的,一个人的童年或者说是背景,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我”也是有背景的人,“我”的背景,就是无梁村,是无梁村里那些把“我”奶大、让我背负了还不清的债的村人,就是这个“背景”,让“我”成了事。“我”的结局,是回到无梁村,但是债却还不完了,老村长临终前的纸条上写了“丢,我想听听国家的声音”,他是想要一台录音机,但是“我”给不了,等“我”能给的时候,人已经不在了,那些债,是还不清的,所以即使回到了无梁村,“我”也知道,回不去了。

  重读《生命册》,回忆起李佩甫写的《羊的门》,也是这样平淡的叙事,每一句话,他都是像讲给你听,你只是在听一个故事。听的时候,你也只觉平淡,听完了,回味一下,却想哭。不知不觉,听的人已经被感染了。主人公的小名叫“丢”,他一出生就被丢弃了,没有父母。他是独特的,但也是普通的,他如同所有有父母却离开了父母的人,所有逃离家乡,忘了本的人,但是真的能逃离吗?离开了,根在哪儿呢?每个个体,都只觉得自己也不过是离乡背井,有自己要过的生活。不过是活着活着,忘了一些东西,丢了一些东西?不过是觉得大城市的机遇更多,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不就行了吗?何必回去,何必回头?

  我的外公,还住在村里,村里只剩下不多的老人了。每每去,都能听到老人们谈着哪家孝顺哪家不孝顺的家常闲话?听到哪家老太被嫌弃,哪家老大爷生病是被活活气死的,每每我都疑惑,我问,那些小辈呢?怎么不劝劝父母呢?也没有人回答我的,老人间只是抱怨,他们自然也不用我去当热心的说客,也不想听我的义愤填膺。他们最多会说,作孽呢,语气里也风平浪静。他们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已经把生活过长日子了。

  但我总有不甘,却没有对策。别人家的事,我是没有资格说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方式,外人多说一句也是不敬了。但我现在总想到了一个办法,或许我早就在不知觉中这么实践了。但凡听说这家小辈是不孝顺的,我坚决不去和他交友做事。仔细一想,我所有的好朋友,无一不是对长辈敬重。和闺蜜聊天,她说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春耕秋收时,外婆总带她去田地里,路上会经过一个小卖部,外婆总会赊东西给她吃。她说,没想到啊,我是吃着赊的东西长大的。言谈间没有不好意思的自卑感,反而充满浓浓的幸福炫耀。即使嫁了人,她现在有机会便去看望外婆。

  看完一本小说,总以为人生没有小说里那么激烈动荡,也没有选择考验。但或许有一天回过头,每一条路的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二次可能,每个人都是在迷宫般的人生里走了自己的枝桠,完成了生命之树。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

  此为原创,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命册》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