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精选10篇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是一本由[美]雅罗姆(Irvin D. Yalom)著作,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一):请务必了解自己

  心理治疗师不是一把手术刀,不是一个教导的导师权威,而是病人的一个旅伴,一个真诚包容敏感温暖的旅伴。

  这是美国大师级的心理治疗师Yalom在他的这本书中的观点

  Yalom是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系的教授,因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心理专业和科普著作以及心理小说而享誉世界

  他的这些著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质——真诚、包容、敏感而温暖。尽管极具洞察力,但你绝不会感觉像是有一把刀子在切割人性切割世界一样,相反,你会感觉到他对人性的深深理解和接纳。

  这本200多页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也是如此。在书中,Yalom从自己几十年的心理治疗经验中,总结出了85个建议。他拒绝摆出一副权威的样子,而是力图像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名著《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一样,以平等姿态,写了这85封“给新一代的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

  这85封按照前后顺序分成5个部分

  第一部分(1~40封):谈了治疗师和病人的医患关系,这是治疗最关键的部分。在这一点上,Yalom没有把主要力量放在挖掘病人的童年阴影上,而是重视病人当前遭遇着的此时此地的人际关系问题,重视治疗室中治疗师与病人的此时此地的关系。童年的阴影很重要,但在治疗上,Yalom认为不及关注此时此地的事情更重要,尤其是医患关系,“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凌驾于我和病人之间关系的维持”。

  第二部分(41~51封):如果说第一部分探讨是的治疗的过程,这一部分探讨的就是治疗的内容。Yalom认为,死亡、孤独生命意义自由人生的四个终极关怀,任何人都会被这四个问题困扰,学会如何面对他们至关重要。Yalom还强调,无论心理治疗多么盛行,也无论治疗师多么棒,我们都必须独自面对这些终极话题。并且,在这一点上,心理治疗师也不能幸免,“没有任何一个治疗师,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不被存在的内含悲剧影响”。

  第三部分(52~76):谈了在治疗中最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四部分(77~83):探讨了治疗中梦的作用

  第五部分(84~85):谈了作治疗师的特殊价值危险

  【都是旅伴,都只是人】

  我喜欢这本具有Yalom风格的书,这样的书,专业人士也会受到震撼,而普通读者也可以获益匪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直接原因是Yalom从不故弄玄虚的写法,深层原因则是Yalom的信念

  他强调说,心理治疗不是理论驱动的,而应该是关系驱动的。治疗师不是手术刀,专门来给病人作手术的,相反,治疗师更像是旅伴,陪伴病人重新走过过去的一段人生,或陪伴病人走过目前一段艰难的人生。他还认为,治疗师和病人一样,“都是旅伴,都只是人”。

  他认为,这书中没有程序性处方,没有一些有章可循的东西。相反,他不断强调说,治疗师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特殊存在,并为每一个病人发展出一个不同的治疗方案来。

  并且,这本书中的大量内容不是讲治疗师如何治疗病人,而是讲治疗师如何先作好一个人,一个不把自己神化,认为自己可以跳出死亡、孤独、生命的意义和自由这些终极话题之外的神。他引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话说:“我是一个人,不要让任何人性的东西与我疏远。”

  在我看来,他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叮咛治疗师:请务必了解自己。这一点上,波兰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有精彩论述,“我试图领悟是什么把我带到了人生的这个点上,因为没有这种真诚、彻底及无情的分析,就没有故事可讲。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

  一个导演要剖析自己,因为要“明白”剧中人。一个心理医生,更要剖析自己,因为他的工作就是理解来访者。你不能指望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能理解你。

  这本书的理念很好,不过,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不是这些理念,而是每一个理念都有非常细腻生动的治疗的例子作说明。对于一个正在路上的治疗师而言,这些对细节处理是最能启发自己的。否则,学再多再好的理论框架,但没有掌握治疗的细节,帮不了别人。

  Yalom引用著名精神分析治疗师霍尼的话说,治疗目标是帮病人移除障碍,一旦作到了这一点,人自然会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颗橡树的种子成长为一株橡树”。

  这不仅是病人的目标,也应是治疗师的目标,而Yalom的这本书,就是来为治疗师移除障碍并帮助治疗师自然成长为一株橡树。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二):一点随感

  书中提到四个命题:死亡,孤独,无意义,自由。

  我就问自己:如果我的时间是无限的,如果我会一直活下去。焦虑还存在吗?我的焦虑会是一种一切终将死亡的焦虑吗?

  当我自己本身成为永恒,追问意义成了没有必要的事情。我的意义就是,活着。一直活着,见证。我本身就是意义。时间成了无用的东西,任我挥霍。

  意义似乎是,我知道自己会消失才执着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存在又消亡?这一切有什么意义?为了什么而来?何苦来?生亦何苦,死亦何欢。我为什么要这样一文不值地活着,承受着。如果一切终将毫无意义地死亡,为什么不让死亡在此刻就降临?

  濒临死亡似乎是让自己回归本体而生活的一个捷径。于是我又问自己,如果我即将死去,我会想要如何生活?我发现我的确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当无意义已经是蒂结固牢。我不会改变我的生活,我会静悄悄地等待和走向死亡。改变的是我的心,或许我终于可以卸下重负,不用再为了未来而焦虑,我到底要干些什么?我要怎样度过此生?我要怎样行使我生而为人的自由的选择权?我终于可以,只是活着,此时此刻地活着,也就是活在当下。

  可是事实是,我实在也并不能确定我死亡之期。我也并不拥有无限的时间。即使我相信灵魂,相信前世今生和投胎转世,我依旧不能想象我的生命作为无限的连续体而存在。我就无法做到,只是活着。我似乎永远被困在自由的设局之中。

  tbc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三):生命的激励与仁爱的工作 —— 亚龙《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一切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是有了爱。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与上帝联系为一。

  ——纪伯伦

  很久没有听到亚龙的消息,无论是人,还是书。

  永恒的无常性似乎在提示:离别时刻到了。

  但是,这个强韧的生命说:还没有,还没有,还没有。甚而奇迹般地,他又完成了一本新书。

  好多年前,我读到他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说写书时自己已七十岁,觉得正是时候,把一生的手艺与秘诀交待给后人

  这是一本谦逊而质朴的小书。但也许因为写书的人想:这或是绝唱。所以,歌声动人

  八十五条建议,来自四十五年的临床笔记,像从无数的花朵中提炼出一小瓶精纯的香水。当亚龙的终生积累在书中倾囊而出时,直让人觉得,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每一条、每一则,都带有如父般的语气温度,就是他本人在亲自向你耳提面命,从“细”到“巨”。

  “细”到——他建议你:“为每次治疗做记录”,而且是“长期地”。他告诉你,“这可以让治疗师成为治疗过程的历史学家,保证治疗的连续性。”虽是基本要求,遵守起来可并不容易。我眼见周围的同事,包括自己,往往对此抱怨、拖欠,有时甚至空缺,“忙”是常用的理由。而亚龙似乎并不“缺少时间”,他既写煌煌巨著,也写治疗记录——书中详述:在两个病人的治疗时段之间,留给自己至少十分钟。在这个小小的breath space,他或对秘书口述,事后凭此眷写每次治疗的详细总结;或把这次讨论的重要问题录入电脑,还包括自己的感受和每次没有完成的事情。

  这是亚龙的工作习惯。习惯虽小,却揭示出一个重大秘密:掌握一门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是,纪律。它不是指为了学习一门艺术而每天练习几个小时,而是指奉献于艺术所需要贯穿一生的纪律。这个观点,在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中有透彻的陈述,而亚龙是身体力行的人。

  所以,做记录,这既是他的“小处”,也是他的“大处”。人是完整的,一个细胞带有人体全部的信息;一个时间的片段,能够反映全部的人。所以这一段夫子自道,体现的是亚龙的生命质地:工作的纪律、理智思考服务愿望,和对人类的爱,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巨大的“生产繁衍”的能力,即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Generativity,它包括生殖、生产和创造,以及关怀、照顾下一代的美德

  这些力量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人类生命的储存与传递。年轻的一代通过被培养、照顾、教育而获得帮助,年长者通过从追随者那里获得的子女般的爱、尊重和安慰而找到生命的意义。就像罗马喷泉,水由上面的大理石碗溢出,注入下面的碗中。碗中的水再次涌出,注入更下一层的碗中。每一只碗都从上面接受、向下流出,源源不断生气勃勃

  这个传统可以一直上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佛陀和基督,还有那些成熟、慈爱而平凡的人,譬如亚龙。

  回到书里的细处。这本书是相当“视觉化”的,读它,就像看一部亚龙的电影

  他穿过日式庭院的曲折小径,进入办公室,窗外有开花的薰衣草和紫藤;

  他在书架前,翻看书中自己钟爱的篇章,身后的书桌乱七八糟,堆满了一摞摞高高的、杂乱的书籍

  他把五十美元放进信封,交给有偷窃癖的病人,告诉她别偷别人的东西,就偷亚龙医生的钱好了;

  他轻轻地抚摩病人的头发和头皮,她的假发摘掉后,显露出因化疗而失去大部分头发的衰老样子。

  他对病人说:“如果你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想象我们的治疗结束了,你在回家的路上,你会怎么想我们今天的治疗,如何感受我们的关系?”

  ……

  这些画面声音都会内化到读书的人心里。我们的工作就要从这些内心的画面和声音开始,从向外模仿开始,最终形成自己的画面和声音。也就是说,我们借助这个精神上的父亲的帮助,像他完成了他自己一样,我们完成的也必须是自己。

  完成自己,用生命的激励与仁爱的工作。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四):关于死亡——厌食症康复经验

  在读到《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中关于“死亡”与“谈论死亡”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经历和感受。

  死亡像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以前的人常常说死去的人们去了天上,或者把死亡的终点喻为天堂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人死后,意识究竟会流向哪里。并且死亡总是伴随着恐惧痛苦悲伤、分离,所以人们总是将死亡看作是一种无法直视的悲惨的事情。

  就我而言,我同样害怕面对死亡,因为我曾经离死亡的距离很近,并且深深体验着那种痛苦的感觉,但我发现我害怕的恰恰不是那种痛苦的感觉,而是害怕我死去的那种痛苦的过程给我的家人带来了可怕的体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想到母亲曾经这样对我说:“我是这样爱你,愿意给你我的全部,愿意无条件支持你、保护你,所以你要健康的活,如果没有了你,我该怎么办?”我为我的痛苦而感到内疚,因为这表示我的母亲要比我承受更深更多的痛苦和无助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内疚,成为我坚定要康复的决心毅力的理由之一。而另一个理由,也同样具有强烈的推动我生存的意志:对生的好奇。我的年龄决定了这种好奇心。我甚至还没有经历过我想象中的美好的一切,有什么理由放弃?现在的消亡就代表着我没有做任何有意义的事,甚至连那个所谓生命的意义都没有实实在在的找到、体会过,我怎么能够就这样死去?

  这是两条我对死亡推动生存意念的认识。经验和理智告诉我,要减轻痛苦必须学会有计划、有规律的生活。理智的规划恰恰是恐惧死亡鞭策我的结果,并且确确实实消除了我规划生活以外的一切分散的注意力,因为死亡的力量太过强大,我无法不使出自己浑身的力量去逃离它。这么看来死亡就好像是黑洞,而我就是一颗使劲往吸引力反方向挣扎的星球,我所做的一切规划都是在减缓我被吸入的速度。并且痛苦越大,我渴望规划生活的愿望愈强烈,执行力也愈惊人

  可以说这时候我的感性理性达到了最高的配合度,因为感性的认识了死亡的一切,而最终推动理性的解决问题。

  最终,也就是现在,我很幸运的拿起笔记录我所想的一切,并且问我走向死亡的速度和正常人一样了。但奇怪的是,这并不是“最终”,最近我的那种坚定和坚强似乎是消失了,当我身体上的痛苦消失时,我却越来越经常幻想这种痛苦,幻想我的死亡。这表现在对待自己身体的异常警惕的态度,以及每晚的噩梦中:我时常会太过苛刻的规定自己每顿饭必须吃掉多少东西,应该怎样最科学的分配饮食,要吃多少对身体好的东西,甚至由于我在患病期间决不能看电脑电视屏幕,在我康复后居然一看屏幕就会觉得头晕、心跳异常。噩梦中,我梦见自己的胃部长出了肿块,甚至凸了出来,让我摸到了它,然后我在梦里看见了我公布病情后周围人的反应,痛苦、伤心、错愕。后来我醒了,我醒来后居然感到自己是那么的高兴,因为我知道事实是我并没有任何异常,医生甚至厌倦了我出入检查,因为我的各项指标都非常正常。这种幻想和现实的距离让我彻底从幻想中抽离出来,正像格式塔心理学家Rudolf Arnheim说的:正是差异让我们认识到事物。我似乎明确了出生到死亡之间的线段上我所在的坐标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多次向周围的亲人、朋友表露我的幻想时,他们都以平静的语气和理性的态度接受我、鼓励我、并向我表示他们对死亡的态度。这一切都让我很高兴,因为是他们让我觉得我其实并不是不正常的,而只是和他们一起探讨关于死亡的一切。我很感谢他们,不断地谈话,让我不断地接受和了解自己恐惧的内容和原因,每一次都更为主动地与他们交谈。

  死亡让我感受到了美好的一切,我甚至变得开始荒谬地感谢这次经历,它改变了我。也正是死亡,让我逐渐把注意力从面对死亡、痛苦、恐惧、分离中转向了积极、快乐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打个比方,就好像,事先注射了病毒疫苗,做好准备一样,而那种准备所付出的代价虽然沉重,或许更加意义非凡。“Learn to live well is to die well.”这句话对我而言其实是:Learn to face the death is to live better.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五):其他感——心理咨询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

  心理咨询是什么,心理咨询师该做什么,书中有答案。答案由Irvin D. Yalom给出。基于他的咨询经验,基于他的人生!

  到底什么让心理咨询有效。是求助者和咨询师都关注的问题。我有自己的答案,Irvin D. Yalom再次给了我信心。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地位和权威,而是因为他的真诚和开放。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与自我理念相背离的情况。一开始,我会想这是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问题。但越来越清晰肯定地认识到,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一个方面而已。我们还在把科学当魔术,我们还有跪着给父母洗脚的孩子,我们还在被xx,被xx,或者被xx。心理咨询中的不平等,玩魔幻,摆专家架子,等等也正常不过。

  所以,对于国内的心理咨询来说,求助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是咨询有效的关键。信任、鼓励、尊重、平等、实事求是、不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这些足够。这是我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感受,也是作为求助者的感受。

  Irvin D. Yalom也提到一个问题,工作可不可以就是你的生活。我所接触的人之中,这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问题。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六):置之死地而后生

  Irvin D. Yalon谈到过“四大终极关怀,即存在的四个基本事实:死亡、孤独、无意义和自由。”(《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P.146)只有当人们能够正视这些事实的客观性,才有可能挣脱其引发的焦虑,或者从其焦虑中发现生命的价值。

  对我来说,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仅仅是知道这四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that's just the way we are built,对我就已经开始治愈了。

  十几年前的我,二十出头工作轻松薪水优厚,却对生活失去了意义感,对每天面对虚拟货币的资金流动,对身边的人张口谈钱闭口谈股的生活充满了厌恶,尤其是看多了在这个大市场里一夜暴富或顷刻间大厦倾的人间戏剧。当与巨富们“亲密接触”后,发现不过如此,甚至当真实体会到有些人的财富累积得越多,生命的品质越低,危险和恐惧却越多了以后,向着挣更多钱享受更丰盛物质生活的成功路径,就对我丧失了吸引力。

  在辞职前的晚上,我认真地拿着纸笔,把在商业环境下和在公益领域里各自可能面对的机会和困难都逐一列举了出来,当然是在很主观想象的前提下进行的。当时表格里在商业环境的优势下列出了长长的一大堆证据,我对公益领域一无所知,仅写了一行字——我想人生没有遗憾。就只这一句话,打败了对面的种种。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对于生命意义的询问最终都会导向对于利他主义、享乐主义、为某种事业的献身、创造性、自我实现的讨论。”(《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P.143)我寄希望于公益行业的利他性,可以让我找到更多的自我价值。

  这样的期待推动着我用全身心的激情投入到公益工作中,也确实收获了很多,以至于我一度举得自己是从迈出公益第一步的时候才开始活着的。可随着对行业的了解越来越多,对工作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空虚感再度来袭。近几个月,我跟一些公益同行聊天,大家都在谈职业倦怠,公益行业的职业倦怠与企业的职业倦怠不同之处在于,公益行业的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重视超过后者。可是最值得期待的最具有意义感的工作正在丧失意义,这个发现让很多人焦虑、恐慌,敏感而善于自省的人们开始拷问自己——这是我的问题吗?这份事业还值得我付出我的青春和生命吗?

  伴随着这些疑问而来的无力感、拖沓席卷了我好几年。最初我开始做一名志愿者的时候,多单纯,只要帮了一个人,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就开心,不问结果。后来发现这种自我满足式的志愿行为有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后,不断严谨起来,慢慢有了一套工作流程,可以帮助一个团队更有效率地帮助更多的人。再然后,我们发现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帮助是治标不治本的,如何推动整个问题的根治,项目模式应运而生(最牛B的是动辄十来年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当一个一个的公益项目,还是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开始倡导推动政策改变。众所周知在国内推动政策改变,不但难,而且很敏感,不是个人人都可参与的低门槛公益。幸而后来我们有了更大的目标,叫实现公民社会,这已经奔着主义去了。越来越大的概念,导致越来越大的个体无力感。

  当胸怀天下的公益人在房间里踌躇满志地对未来美好的世界意淫过好几个来回之后,走上大街看到乱穿马路的随地吐痰的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的道路拥堵怪事连篇的,上个网看见校长猥亵幼女的路人倒地无人管的跳楼都是成打跳的随便说话要被拘捕的种种,仅仅叹息一声“路漫漫兮,其修远”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试图为众生打造一个天堂,却不被众生理解,甚至还被嘲笑和鄙视,我们耗尽了自己的青春,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可是恐怕穷我们一生,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出现,甚至,这到底是一个可实现的美好蓝图,还是只是一群人虚构出来的乌托邦呢?这样大的虚无感重重地压在我们身上,我们这份救世主的责任还能背多久?

  这样的虚无感直接指向了无意义——像是在说我所做的事无意义,我的人生无意义。我纠结在这种沮丧焦虑的状态中很久,直到看到本文最开始的那一句话。突然有一个顿悟,原来生命之无意义并不是我的错,或者也不是谁的错,生命之无意思其实就是客观的事实,就是佛学里那个大大的“无”。人生终归是一场虚空,活着的片刻岂非可以有更大的自由?

  自由,一直是我汲汲以求而不可得的。在我的追求里,自由被神化了,成为一个积极的光明的完美的状态,即使我有时隐隐地感觉绝对自由的不可实现,可还是不愿意仔细去面对自由的黑暗面。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绝对自由的根基是一片虚空,让人重新跳进无意义的大碗里。

  当了悟了“无意义”就是生命的实相后,我觉得如同幼年经历死亡觉醒时那一刻,置之死地而后生。《少有人走的路》开篇第一句:人生是苦难的。唯有坦然面对了苦难,才能减少在苦难中的痛;唯有坦然认识了死亡,才能更珍惜活着的时光;唯有坦然接受了生命之虚无,才能尽一己之所能去体验生命的丰盛。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七):我个人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与尝试

  治疗师与病人关系的性质

  我(治疗师)的任务是移除病人成长的障碍。

  避免直接下诊断(除非是提供给保险公司)

  作为“旅途伙伴”的治疗师和病人

  有些病人害怕亲近关系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身上有一些根本不可接受的东西,一些让人抗拒的、不可饶恕的东西。

  卡尔·罗杰斯确定有效治疗的三个基本特征:准确的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

  不要家社在治疗中病人和我会有相同的体验。要共情,要从病人的视角看世界

  帮助病人对你共情,他们也就会自动探索生命中其他重要人物。

  建议治疗师,让病人对你真的重要起来,让他们进入你的思想,影响你,改变你,并且不要对它们隐瞒这一点。

  好母亲和坏母亲之间的差异不在于是否犯错误,而在于如何处理错误。

  为每位病人创造不同的治疗。治疗师必须准备好“走”到病人“走”到的地方,尽其所能在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

  基本的治疗原则是“治疗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可以作为治疗的材料。”

  病人认为有帮助的事件通常是关系性的,经常会和治疗师做出的在治疗框架之外的行为或者一些表明治疗师的坚持和关注的行为相关联。

  治疗师必须通过个人榜样给病人指出出路。

  治疗师必须熟悉自己阴暗的一面

  治疗师必须发展出来足够的自我审查和内在力量以便应对许多职业危险。

  治疗师有许多病人,但是病人只有一个治疗师。许多病人会问治疗师:你曾经想到过我么?

  利用此时此地(here-and-now)。此时此地指的是在治疗地点,且在治疗当时发生的事件。

  此时此地主要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上:(1)人际关系的重要性;(2)治疗可以被看做一个微型社会。

  最终病人的人际关系问题会表现在治疗关系的此时此地。

  治疗中的第一步是发现病人现实生活的人际问题在治疗中相对应的此时此地的表现。

  教育和治疗的一条公理:我们亲身参与到与他人的交互之中,并且观察和分析这一交互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偶最好的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治疗师)对自己有深刻的了,消除了发部分的盲点,并且对于作为病人的体验有一个很好的了解,那么你就会开始知道厌烦活着迷惑有多大程度从你自身而起,有多少来自病人。

  对此时此地的评论要谨慎。治疗师必须学会一种关怀的和可接受的方式进行评论。你只需要谈到自己是如何感受的,而不是病人做了什么。

  记住有效的治疗包含着如下的顺序:情感唤起、被体验、被分析、被整合。

  通常在涉及到深层次的情感时(如痛苦、悲伤、愤怒、爱),最好等到情感的高潮退去,防御消失的时候开始分析。

  所有的事情,尤其是包含了丰富情感的时刻,都能够给治疗提供丰富的材料。

  把对夺取的理解看作是为了理解当前的治疗关系。治疗师不要做一面空白的镜子。

  团体中,必须关注每个小组成员的利益,还需要创造和维持小组这样一个社会系统,所以,他们必须努力建立常规,尤其是像自我暴露这样的常规,因为它对于成功的小组体验是必须的。

  治疗师的自我暴露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而是一组行为,其中有些毫无疑问会促进治疗,有些则是有问题的、可能引起反作用。

  治疗师自我暴露的第一个领域——治疗的机制:要对病人真诚,治疗师应该小心的让新病人准备好进行治疗,告诉他们治疗的基本假设、理念、以及每个病人如何做能最大化他们的进步。

  治疗师自我暴露的第二个领域——表达此时此地的感受:要斟酌判断,如果你发现患者很远、害羞、挑逗、讽刺、害怕、挑战、幼稚等有价值的信息,必须找到把这些信息转化成为治疗力量的方法,再暴露

  治疗师自我暴露的第三个领域——暴露治疗师的私人生活:要谨慎,如果一个小组积极地回避某个重要问题,那么没有任何一个问题能够被有效的讨论。如果是一个新病人,我通常会选择自我暴露来作为示范,并且记住这个事情以便以后再次处理。

  你的病人没有必要为你保密,你也不能要求你的病人保密。

  普遍存在性(我的问题,在小组中是普遍存在的,我并不是特殊的病例)是小组治疗中的一个关键治疗因素

  在个体治疗中,病人暴露了许多我们治疗师也曾经体验过的感受,治疗师在治疗中需要和来访者分享这些感受

  通常,病人会明确提出他们不想要了解更多治疗师的个人生活(注:中美文化差异)

  病人希望治疗师无所不知、永远可以依靠、永不消亡

  避免虚假治愈。移情式治愈,近似于魔力的、突然地、重大的改善,这种改善来自于对治疗师力量的虚幻认知。

  当病人带入治疗的问题能够缓解治疗师伤口的时候,治疗的效果会是最好的,不过如果治疗师没有改变,那么病人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一个好的治疗小组所拥有的亲密的治疗气氛几乎是可以直接被感知到的,当一个人进入这种分为的时候就会产生良心的结果

  病人如果能够对治疗师有所帮助的话,他的自尊会有很大的提升

  鼓励病人自我暴露,我们在治疗中所作的许多事情,包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建立信任关系、然绕幻想和梦等,都是为了鼓励自我暴露

  通常在充分讨论了内容之后的某个时候,我一定会把注意转向病人自我暴露这个行为本身。

  纵向暴露:对暴露内容深层次暴露;横向暴露:对暴露行为本身的暴露

  自我知道 自我不知道

  他人知道 公共 盲点

  他人不知道 秘密 无意识

  我们试图以缩小三个方块为代价,以增加公共的面积,而病人通过自我暴露,共享更多的自我。

  我使得病人成为一个盟友,请他允许我给出此时此地的观察。然后我会告诉他这些观察和病人为什么回来进行治疗有很重要的关系

  对于病人提出的泛泛的问题(如你是不是喜欢我),不要简单的给予肯定的回答,而要重新定义这个问题,并且讨论病人吸引你接近的方面和拉远你距离的方面,这样会增强你回答的有效性

  趁凉打铁,避开病人情绪激动的时候

  死亡、生命的意义、自由与责任、孤独

  治疗是对个体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深层次和全面探索,既然死亡占有存在的中心位置,既然死亡和生命本来就是互相依存的,我们怎么可能忽略死亡呢?

  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摧毁我们,但是对于死亡的观念可能会拯救我们(笑话:癌症是治疗神经症的最佳良药)

  如何谈论死亡:注意获得病人对死亡的经验史;当治疗师讨论死亡的时候表现出个人的平静,病人在以后会更多的主动谈及死亡;对死亡的担忧常会隐藏在性的面具之下(死亡是消亡一个生命,性可以创造生命)

  人类似乎是一种追求意义的生物,但不幸的是我们被抛入一个没有内在意义的世界。

  四大终极关怀,即四个基本事实:死亡,孤独,无意义,自由。如果直面这些事实,就会产生大量的焦虑

  只要病人坚持认为他们那里最主要的问题是外界不受他们控制的某些东西造成的,那么治疗师所提供的帮助永远有限

  治疗师可以期望出现这种懊悔并且试图重构它,治疗师可以敦促患者将自己投射向未来

  几乎永远不要为病人做决定

  病人不去完成某个任务,其结果就是病人从治疗中逃离

  治疗的第一步是帮助病人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一个选择的做出排除了所有其他选择的可能

  抛硬币是一个很好的决策策略

  日常治疗中出现的不同问题

  让治疗成为一个连续体,例如可以做录音,在来访者来治疗之前复习一遍。尽量减少因为两次治疗间隔造成的遗忘。

  “我们上周讨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我想要知道你回家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治疗结束,要习惯于做记录,包括记录感受和没有完成的事情。如果发现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可记,可能意味着治疗进入了停滞状态

  鼓励来访者多回父母家、拜访兄弟姐妹、参加班级聚会

  病人的哭泣通常意味着进入了深层次的情感领域。治疗师的任务是鼓励病人进入的更深。心理治疗可以被看做交替进行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分析

  在不同的病人之间,要注意给自己留时间

  当你发现你进入了困境,直接向来访者说出来

  解释(精神分析术语,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病人的问题进行解释)对病人没有太大影响

  病人因为对其生活细节的关注而感到温暖,治疗师因为解决生活的谜团而感到振奋

  治疗师可以做一个共情的旁观者

  寻找解释的过程是的治疗师和病人彼此连结,而这种连结会最终起作用

  心理治疗要求建立亲近的关系,但这只是为了给病人的正常生活做预演

  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尴尬绝对不是病人的生活在治疗时偶然的重复

  不要害怕碰触你的病人,但这个碰触必须是为了治疗而服务。带有性色彩接触是绝对禁止的

  如果病人在治疗时、治疗前、治疗后感到焦虑,应关注一下这个焦虑

  爱的一方理想化被爱的一方,难以自拔,经常感到除了和对方共度一生之外别无他求了

  对病人日常生活的询问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还能够显著促进关系的建立

  接触初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了解病人的人际

  要了解病人之前接受过的治疗

  用“我们”这个词分享人性的黑暗面

  心理治疗应该更多的表现出人文味道,而非认知行为流派标榜的简快和理性

  关于梦

  梦体现了病人深层次问题的深刻陈述,不过使用的是另一种语言,一种视觉语言

  即使可能对一个梦进行充分的禅师,这对有效使用治疗时间也没什么帮助

  从梦中“掠夺”任何看起来有价值的东西,不要因为被遗弃的东西而感到不安

  咨询的早期任务:建立关系,帮助病人进入治疗

  在日后的治疗中,经常提起病人最早说过的梦

  第一次治疗我试图让病人为治疗做好准备,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会谈到梦的重要性

  梦充满了对过去重要事件的回忆

  注意第一个梦,因为它的防御最少

  关注与治疗师有关的梦的感情色调

  治疗师的危险和特权

  心理治疗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职业,一位成功的治疗师必须能够忍受这个工作必然带来的孤独、焦虑、挫败。

  病人的感恩、崇拜、理想化可能会让治疗师忽略家庭和朋友的重要性

  病人自杀和因治疗而产生的法律纠纷——治疗师灾难性的应激事件

  治疗师在引导他人探索心灵的深层结构和存在状态的同时,也在对自己进行探索

  治疗师往往接受的是少有人知道的事实

  最后,也是我认为最异乎寻常的特权是从属于一个古来的、值得尊敬的治疗者团体:弗洛伊德、荣格、尼采、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基督、佛陀、柏拉图、苏格拉底、盖伦、希波克拉底······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八):就像一颗橡树籽成长成为一颗橡树

  由于我的懒惰,内容都内化了,所以就把我认为开头记录一下吧。

  对于治疗师的工作,不是教来访者如何去爱,如何去处理婆媳关系,如何渡过失恋期。。

  因为,人就像一颗树一样,有发展生长的潜能。

  我们的任务,就是移除阻碍病人成长的障碍。就像移除一个树遮挡它阳光的屏障,拿掉挡住它吸收露水的妨碍。 当阳光雨露都具备的时候,种子就会发芽,抽枝,成长为一个繁茂的大树。

  亚隆把他毕生的功力,把他最有热情的经验以非结构的方式整理出来。他注重存在主义取向的治疗、人际关系的互动,以及此时此地的观察和治疗,书的最后,还有关于治疗师自我暴露的建议和提醒,以及,如何利用实用的角度运用梦的技术。

  亚隆团体在中国也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其深度和有效性我不敢断言,而这本书,一定是每一个治疗师值得细读的礼物。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九):人类学家与报告人的关系VS心理咨询师和“病人”的关系

  我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打开了《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这本书,我好奇的点在于,1)心理咨询师的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2)心理咨询师都握有些什么案例,在当时的咨询实践中和之后的写作中,他们又究竟是如何分析这些案例的?

  我很关心心理咨询师如何处理和他的“病人”的关系,这一对关系和人类学家和报告人的关系有没有一些相似之处?

  当然拿这两者作比较也许完全没必要也不恰当,因为作为“医生”的心理咨询师和作为研究者的人类学家差别很大。人类学家是索取者,他的研究甚至很少能直接对报告人产生影响,而心理咨询师更多的是施与者,他通过介入,直接的对病人的生活施加影响。因为是索取方,所以人类学训练鼓励研究者赠予报告人一些回报,很多人类学家准备一些小礼物给报告人,用自己的技能来“回馈”报告人分享的信息和一手资料也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职业道德。比如,人类学家惯常会在他开展田野调查的地方承担一项或几项社会角色,比如教师,比如志愿者等等。而咨询师不同,他们因为“移除了阻碍病人成长的障碍”而获得经济回报。此外,他们不是信息的索取方却被动得掌握了大量关于来访者的个人信息,家族史等等。

  作为“医生”的心理咨询师和人类学家差别很大,但作为研究者的“心理咨询师”却可以给同为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家一些启发。欧文亚隆在这本书中透露出的对什么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的理解,对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研究者是有帮助的。当咨询师面对他的来访者的时候,他还是一个研究者,特别是当他需要给病例进行总结回顾和分享给后来者的时候。亚隆将病人定义为咨询师的“旅途伙伴“。他说,这一词消除了病人(被痛苦折磨的人)和”我们“(治疗师)之间的区别。这一点和人类学家对”他者“的平视及尊重这一立场一致。他认为心理咨询根本上是由“关系”驱动的。

  简而言之,亚隆认为治疗师的任务是移除阻碍病人成长的障碍,而不是给他/她灌输所谓自我实现的个体需要具备的种种特点(好奇心、意志力、对生活的热情、关怀、忠诚等等)亚隆说“我要做的是确定障碍并且移除障碍。剩下的工作将受到病人自身自我实现力量的推动,会自然而然地完成”。他继承了霍妮(Karen Horney)“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的概念。基于此我也怀疑人类学家对弱势群体的所谓人文关怀的意义,这种“为弱者发声speak for the speechless"在现实中似乎常常会演变成一种一厢情愿和只感动了自己的好意。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十):摘下治疗师的神奇光环

  我们总在特殊的节日或日子收到礼物,生日、圣诞节、纪念日……,Irvin教授在一个冬日将至的秋日里送给我这么一份特殊的礼物,书的装帧并不考究,连封面也不是有巨大视觉冲击力的图案。可就象由一个朴素的包装包裹着的礼物,在没拆开之前,谁都不会知道里面藏着些什么,可能低廉可能珍贵可能象这份礼物这般丰富而沉重。这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的老教授用一种近乎婉娩道来的方式教育了所有精神治疗领域的新人这项职业的种种操守,有些甚至是很微小的细节,如果不是用谨慎细致的态度来对待,恐怕我们现在就会错失这些箴言了。

  “让树籽成为一棵大像树”,这句话犹如是心理治疗师的职业信条,在所有案主的生命活动中我们永远只是个辛勤的园丁,我们定期给他们杀虫浇水。这是我们能做的而且必须做的。我们无法制造数籽因为我们没有缔造生命的能力;我们无法提供阳光,因为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不在我们的管辖范围内,但是我们能对树上的蛀虫做点什么,消灭他们——移除树木在成长中的障碍。

  “避免直接下诊断”,老人总有他的智慧,他担心自己的一个例行公事的举动——下诊断会酿成大错,给予案主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人们总担心自己被规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这里的空间几乎使人窒息,因为人是多样性和变化着的,一旦有人判定我们是如此这般而且是言之凿凿不可更改的时候,恐怕所有人都会恐慌起来的,但矛盾的是人们又总在不停地寻找能确切描述自己的文字、数据、图画。所以人们总在拍照来观察自己的外在,总做些心理测试题看看自己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总在星座的描述里寻找自己与星座群体的关联。人不愿意被孤立地看待为一个特殊的个体,但也不满自己是个普通的平凡人。

  “从病人的视角看世界”,共情不是没有来由,信手捏来的情绪,只有通过完全的了解、沟通才能产生。用他们的眼光去看世界必定是有助于我们开启他们向外界隐藏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我们总缺乏点换位思考的能耐,习惯在自己营造的思维里思考世界,连同别人的想法和观点都用自己的头脑来加工处理,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相同的,想法也是。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他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如同他也不知道我在想些什么,这很公平,但我要打破这公平,因为此刻我不是个窥探他人生活的狂人,而是个忠于职业的治疗师,我的职责是挖出潜藏在他/她心底的东西,也许根本是连他/她自己都无法意识到的,所以应该从第一步开始做起,用他的眼镜来看问题,一旦我们观察到的世界是一致的,那么我就能进入到你的头脑来感受你的感受,体会你的体会了。

  “利用此时此地”,教授的诊所摆设也成为了一套他的得意“诊疗器”,这是个很微妙但的确在起作用的工具。即便是走进门前的石头小径,桌上的纸巾盒都成为了开诊前的“预诊道具”,成为了测试每个来访者的自变量,一百个人做出的一百种反应,让诊疗开始前就提前运做了,一个好的导演会运用任何一样东西成为全剧的点睛之作。Irvin教授就是这么个专业的导演,事实就是如此。

  “寻找此时此地事件”,任何一个人“此时此地”的表现决不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行为,应该是他/她长期生活成长所养成的习惯,从“此时此地”为切入口让来访者了解到其问题的所在,并积累积极有意义的经验,这对他/她今后及目前遭遇的困境是有帮助作用的。如果一个心理治疗师是个只注意案主诊疗时刻所说的,而忽略了其表现包括言语、神情、肢体,同时也包括他/她所体现的个体性格,那么他就是个该下岗的治疗师了,不是所有的案主都清楚自己的问题症结也不是所有的案主对自己的性格缺陷了如指掌,他们只选择他们认为可以说并且不会对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造成消极作用的言语。这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即使他们知道到这里是为了寻求帮助,他们应该表现出100%坦白与合作态度。如果所有的案主都是如此配合的话,估计治疗师会成为史上最没有挑战性的职业了。

  “直接说出你的困境”,治疗师需要袒露他所遭遇的困境,实际上这是种很好的表露,这种诚实可以让来访者获得信任感的满足。治疗师该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在上帝的旁边对所有事情都有神奇的洞察力和控制力,事实上,我们是个普通的人,靠着学到为数永远不够多的专业知识来分析每个来访者的困境,我们注定是要遭遇到挫折和坎坷的。是该走出帷幕还是继续扮演万能的先知?Irvin教导我们毫无畏色地走出去,让来访者触到我们的软肋,这让他们感觉我们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我们就象任何一个他们认识的朋友一样,有着我们无法克服的问题,然后结果如何呢?当然是喜剧收场,我们的“谢幕”行为受到掌声雷动……

  “谈论死亡”,如果交谈中有需要隐讳的话题,那么这治疗是有其盲点而欠缺完全暴露的。死亡几乎是个不分国界和种族都忌讳的话题,那缘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缘于人性中的弱点。然而这却是个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撞见的话题,如果这个缺我们束手无策,那么我们会失去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机会,可能诊疗的效果只能到此搁浅了。教授让我们去学习,跟随那先人的种种思想,去堆砌起一个完美的——至少是适应人性需求的死亡观,当我们对死亡的观点是无懈可击的时候,还担心不断带离我们爱和思念的死神会影响到我们的诊疗吗?

  “永远(几乎永远)不要为病人做决定”,如果来访者把治疗师当作手握玻璃球预卜未来的巫师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的服务和工作从来都“点到为止”,换句话来说我们是海上的灯塔,只负责照亮前方,但选择的罗盘永远只掌握在来访者自己手上,操控台是治疗师的禁地。任何一个为他人做决定的人都是不道德的,那是别人的命干你何事?

  几乎每篇文章都会引发我这样的一段思考,这样的联想算不算是对教授“厚礼”的回赠呢?但愿如此吧。归结到底,他为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治疗师”白描,这是份还不起的礼:治疗师象是中世纪坐在教堂那间有网格隔离小房间外倾听所有教徒忏悔的牧师和主教,他们在倾听中荡涤了污浊的灵魂,使他们恢复重新面对上帝的勇气。治疗师该是个哲学家,他们有着当年苏格拉底在集市里滔滔不绝的演讲时的口若悬河,以及综合了黑格尔、叔本华的消极主义、皮浪的怀疑主义、孔子的博爱……,无论如何,至少他们该有个健康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治疗师应该是个心思缜密的侦探,对于现已掌握的蛛丝马迹步步为营直捣黄龙,在所有的案件里没有他杀没有自杀没有情杀,那是场人性中的污点的上演,自私与贪婪,盲目与误会,在诊疗室里,治疗师会为你一一分解分析。治疗师还是个从不撒谎的匹诺曹,他的鼻子—职业规范监督着他的行为言语,他们是群坦白的家伙,即使对于袒露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也毫不忌讳,因为只有袒露了自己,才能化解陌生的隔阂,才能获得信任。这样说下去,心理治疗师简直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了,不,这下可就全错了。所有的比喻只为了说明治疗师的专业要求之高,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正如其他所有的职业,社会的需求决定了职业存在的必要性,而治疗师的能力决定了这项职业存在的可能性。人在世界上总是感觉孤立无助,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时候,或许你可以尝试着去按下心理治疗师办公室的门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