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几个灵魂》是一本由朱建军著作,中国城市出版的287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03-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有几个灵魂》读后感(一):此刻是哪个我在作祟?
和心理学家马丽老师在一家很奇妙的餐厅吃饭,名叫“穹六人间”,大门是银色金属感的缺口,先穿过曲径通幽的竹林,那家店的镜子是倾斜的,能看到下面的人在做什么。卫生间更加奇特,是一个镜子做的迷宫,走很久才能找到男、女间。实际上走在里面非常的恐怖,没面镜子有一束灯光打下来,餐桌上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的是马丽老师是一位出名的两性专家,她和吴迪为许多杂志写专栏,开讲座,一个写床上事,一个写床下事,犀利解读男女间点点滴滴。
她跟我讲解我们的人格,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二十几个人格,这二十几个“我”,男女老少,各自迥异,他们为自己起了名字,各司其职。当催眠进入潜意识的状态后,便可以和他们一一相遇,有的我在沙发上看电视,有的我在发脾气,有的我躲在封闭的小房间哭泣……无论哪个我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我们人格的形成受童年的影响最大。最好的状态就是这些我可以融洽相处,接受对方,当起冲突的时候,变得激烈和不安,这个时候人的情绪会出现很大的波动和异常。
老师推荐的书是《我是谁》、《你有几个灵魂》,说等我看完后再聊。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自己私自催眠进入潜意识里,就像是挖开一个洞一定要填上,要有专业指导老师在旁边引导自己修复。当此刻,我表现不同的情绪时,我会想到是哪个我出来作祟。
这本书中描述的意向心理理论,我觉得是最人性化的理论,比人本主义更人本,接触过的心理学技巧中最简单易用,简真觉得应该上人生必读书目列表。
人本义主常挂在口边的是“做自己”,需要去寻觅,找到真正的自己,然后做自己。而看过意向心理后,你会明白其实你一直在做自己,你从未浪费过,将来也不会浪费任何一滴的时间,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你在发展着自己不同的子人格而已。当你了解到冲突和痛苦是来自于自己多个灵魂间的争斗,治疗自动开始,从而走向完完整整的接纳,找回内心平静。然后某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外部关系也完美起来。
书中提供很多理论和实践经验,可操作性很强,用于解决常见心部问题和社交问题,有心的人会受益匪浅。
目前为止我觉得这个理论对心灵的解释最为完美,非常的赞,感动不已和大家分享。
多重人格控们必看的书哦!
《你有几个灵魂》读后感(三):分裂并不可怕
提起心理问题或者疾病,人们下意识地就会想到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是条黑狗,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人的希望,知识有限无法详尽阐述。而精神分裂症就像《24个比利》中描述的那样混乱让人痛苦不堪,一个又一个人格接连出场,严重影响人的社会功能。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却告诉我们:分裂并不可怕,不能控制时才是心理疾病,但一旦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是一种非常棒的治疗手段,可以让人更好的理解和接纳自己(就好像罂粟可以是毒品,也能被用作治病救人的良药)
一个人的心就是一个小社会 “分裂”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常见的,当我们中午站在食堂窗口前,纠结于是吃鱼香茄子还是青椒肉丝时,在我们内部就至少出现3个子人格了:一个想吃鱼香茄子的人格,一个想吃青椒肉丝的人格,还有一个是旁观者(细思极恐[em]e400871[/em])同样的,当我们说:“啊,我怎么会做那样的事啊!”感到内疚后悔亦或是愤慨时,内部开始出现矛盾,至少出现了两个人格,而且这两个人格相处不和谐:一个觉得就应该那样做,一个觉得这样做不好。一个人的子人格如果相互喜欢的越多,那么这个人就越平和,心情也总是安详愉悦的,外部交往就是内部交往,当一个人越能平和地接受真实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能更加和谐。但我们总是对“美好的”子人格有特别偏好,而总是隐藏压抑“丑恶”的,因为表现美好的品质别人会喜欢我们(在我们小时候,如果照料者不喜欢我们我们很可能就会死),哲学范畴里美和丑是一对孪生姐妹,是在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的,人所有的东西我都有,包括所有优点和缺点,长此以往 ,“丑”的部分长期得不到释放,反而会积蓄更强大的力量。
每一种情绪也都是情有可原的,有自己的规律,我们不能仅仅靠意愿就让社会改变,不能说一句“我不喜欢封建思想”就可以迈入新时代,同样的,我们也不能仅仅靠说:“我不要紧张”“我不要抑郁”就让紧张和抑郁消失,当抑郁时,只是一个抑郁特质的人格在哭泣,当自我厌恶时,也是你的一部分在苦苦地自我攻击知道了抑郁和“丑恶的”不是整个自己只是自己的一部分,这样的消极情绪便由弥散的、不可控制的转变为不弥散的、可控的,危害也随之大大减轻。
在本书对子人格的相关阐述中,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有三个,一是毒蛇、孔雀和仙鹤的意象,都是象征的攻击,不过毒蛇是自卑者的攻击,伺机而动,不敢明目张胆表达;而孔雀则是骄傲又美丽的,敢于展现自己表达自己,以骄傲替代了自卑,有点矫枉过正,另外孔雀胆有毒,胆也代表着胆识和勇气;仙鹤的意象,给人的感觉是聪明自由,“鹤顶红”也是毒,毒在头上,理性智慧,喙尖,不留情面。
二是关于父母在孩子心中内化的子人格对孩子的影响(这个人格的特征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父母的特征,代表的只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是一些静止的教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母亲教育孩子:做人一定要谦虚。在儿子长大后,做了一件很得意的事,他很想夸耀一下自己,这时,脑子里会又一个声音响起来:“做人一定要谦虚。”如果他不顾这个声音还是自吹自擂了,他的脑子里随即就会又一个声音批评他:“你怎么这样不谦虚!”从而使他产生内疚感。这发出声音的正是“母亲”在他心中内化而成的子人格,时时刻刻注意并监视他,在他骄傲的时候批评他,使用种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仿佛一个活生生的人。
三是异性子人格理论,“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并不是贾宝玉撩妹时的信口胡说。我们总说缘分天注定,那这个缘分是什么呢?——异性子人格。在一个人内部,相似的心理经验相互吸引,在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当我们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与自己相似的心理特质,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吸引力,如果这种特质恰好是我们喜欢的,我们就会对对方产生好感,从而结交为好友;但当这种特征是我们不喜欢的,我们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反感,这时对方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自己脸上的疤痕,我们不喜欢自己,所以也不喜欢这个人。当一个人与我们毫无相似的人格,我们对这个人是会“没感觉”的(所以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呐。)根据这个理论,“一见钟情”就很好解释了,“我看见你,看见了我自己。”爱对方其实就是爱自己,“单相思”也好解释了,就是你发现某异性与自己心中某一子人格相似,而对方却没有发现你与自己的子人格有任何相似。所以真正幸福的婚姻和爱情要求的条件是,双方都刚好是对方重要的异性子人格,而且双方的人格结构中,这个子人格和其他子人格之间都有良好的关系。双方的异性子人格与对方越接近,双方的关系就会越密切,这样在接触的时候,相互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个别时候是真的会出现“我爱你,在遇见你之前。”的这种认同的。
要改善一个团体,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调节这个团体中人与人的关系,让这个团体中的人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帮助,这样这个团体就会更有力量,内聚力变强,每一个人都会爱这个集体。要改变一个人,也是要调节这个人的各个子人格之间的关系,在接纳,爱,自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发生改变(使用意象对话治疗就如同在做团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