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食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食事》读后感10篇

  《食事》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3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事》读后感(一):采书:《食事》

  汪曾祺先生文字,质朴醇厚,将中国传统美食的神韵传达的淋漓尽致

  回忆小学初次接触到他的文章,讲述的是高邮的咸鸭蛋。现在想起来还忘不了那红油溢齿的香味。这篇文章正是《食事》的节选。

  本书共有55章,集中于中国传统食物和一部分其它传统文化。食物的比重对于还是很大的,可以说是对于传统的致敬。

  除了对事物的描述,汪先生的烹调技能也是很专业的。

  “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雪花蛋、桂花蛋上都撒了一层瘦火腿末,但不宜多,多则掩盖鸡蛋香味。鸡蛋这样的做法,他处未见。我在北京曾用此法做一盘菜待客,吹牛说“这是昆明做法”。客人尝后,连说“不错!不错!”且到处宣传。其实我做出的既不是雪花蛋,也不是桂花蛋,简直有点像山东的“假螃蟹”了!”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将雪花蛋的味道做法和盘托出,足以唤醒味蕾。在想着哪天可以自己好好尝试一下。

  既然是讲吃食,那么除了味道和做法,同样少不了历史和人文故事。将情怀融入食物中,以至于不会显得单调冷清。

  “ 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较简单清淡。连有皇帝参加的御宴也并不丰盛。御宴有定制,每一盏酒都要有歌舞杂技,似乎这是主要的,吃喝在其次。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载《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使臣诸卿只是“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唯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浆水一桶,立杓数枚”。“看盘”只是摆样子的,不能吃的。“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鸵峰角子。”第四盏下酒是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第五盏是群仙、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缕肉羹、莲花肉饼;第六盏假圆鱼、密浮酥捺花;第七盏排炊羊、胡饼、炙金肠;第八盏假沙鱼、独下馒头、肚羹;第九盏水饭、簇下饭。如此而已。 ”

  这一段讲的是宋朝的宴席,文字间古韵犹存,大家果然在转换文字形式方面自然不着痕迹,充满画面感,顷刻间回到大宋。

  汪曾祺先生文化底蕴深厚,但在这里不得不说一点,文化大革命十年动荡,他所遭遇的也是令人心痛的,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淡淡的体现,但绝不是怨天尤人悲观自弃。

  “我在沽源,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情,真是说不清。远离了家人和故友,独自生活在荒凉的绝塞,可以谈谈心的人很少,不免有点寂寞。另外一方面,摘掉了帽子,总有一种轻松感。日子过得非常悠闲。没有人管我,也不需要开会。一早起来,到马铃薯地里(露水很重,得穿了浅靿的胶靴),掐了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画。马铃薯的花是很好画的。伞形花序,有一点像复瓣水仙,颜色是白的、浅紫的,紫花有的偏红,有的偏蓝,当中一个高庄小窝头似的黄心。叶子大都相似,奇数羽状复叶,只是有的圆一点,有的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有的淡一点,如此而已。我画这玩意儿又没有定额,尽可慢慢地画。不过我画得还是很用心的,尽量画得像。我曾写过一首长诗,记述我的生活,代替书信,寄给一个老同学。原诗已经忘了,只记得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画画不是我的本行,但是“工作需要”,我也算起了一点作用,倒是差堪自慰的。沽源是清代的军台,我在这里工作,可以说是“发往军台效力”,我于是用画马铃薯的红颜色在带来的一本《梦溪笔谈》的扉页上画了一方图章:“效力军台”-我带来一些书,除《梦溪笔谈》外,有《癸巳类稿》《十驾斋养新录》,还有一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四史》。晚上不能作画-灯光下颜色不正,我就读这些书。我自成年后,读书读得最专心的,要算在沽源这一段时候。 ”

  每每读到这一段,心里不禁遗憾升起。

  王先生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北京菜 ,昆明菜和家乡高邮菜描述的最为细致,令我最馋的莫过扬州菜“干丝”。

  “干丝是扬州菜。北方买不到扬州那种质地紧密,可以片薄片、切细丝的方豆腐干,可以豆腐片代。但须选色白,质紧,片薄者。切极细丝,以凉水拔二三次,去盐卤味及豆腥气。

  拌干丝,拔后的豆腐片细丝入沸水中煮两三开,捞出,沥去水,置浅汤碗中。青蒜切寸段,略焯,虾米发透,并堆置豆腐丝上。五香花生米搓去皮膜,撒在周围。好酱油、小磨香油,醋(少量),淋入,拌匀。

  煮干丝。鸡汤或骨头汤煮。若无鸡汤骨汤,用高压锅煮几片肥瘦肉取汤亦可,但必须有荤汤。加火腿丝、鸡丝。亦可少加冬菇丝、笋丝。或入虾仁、干贝,均无不可。欲汤白者入盐。或稍加酱油(万不可多),少量白糖,则汤色微红。拌干丝宜素,要清爽;煮干丝则不厌浓厚。

  无论拌干丝,煮干丝,都要加姜丝,多多益善。 ”

  除了各地的菜式,作者对于食材的描述也是细致入微的。原生食材是自然最好的馈赠,做法众多,满足不同口味兴趣

  “萝卜原产中国,所以中国的为最好。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四秋萝卜,一年到头都有。可生食、煮食、腌制。萝卜所惠于中国人者亦大矣。美国有小红萝卜,大如元宵,皮色鲜红可爱,吃起来则淡而无味,异域得此,聊胜于无。爱伦堡小说写几个艺术家吃奶油蘸萝卜,喝伏特加,不知是不是这种红萝卜。我在爱荷华南朝鲜人开的菜铺的仓库里看到一堆心里美,大喜,买回来一吃,味道满不对,形似而已。日本人爱吃萝卜,好像是煮熟蘸酱吃的。 ”

  作者除了对于家常菜式的研究外,对于不值一提的野菜,也充满感情

  “ 马齿苋。中国古代吃马齿苋是很普遍的,马苋与人苋(即红白苋菜)并提。后来不知怎么吃的人少了。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过年包包子。我的家乡普通人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过年才包,自己家里人吃,有客人来蒸一盘待客。不是家里人包的。一般的家庭妇女不会包,都是备了面、馅,请包子店里的师傅到家里做,做一上午,就够正月里吃了。我的祖母吃长斋,她的马齿苋包子只有她自己吃。我尝过一个,马齿苋有点酸酸的味道,不难吃,也不好吃。

  马齿苋南北皆有。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过,离玉渊潭很近,玉渊潭马齿苋极多。北京人叫作马苋儿菜,吃的人很少。养鸟的拔了喂画眉。据说画眉吃了能清火。画眉还会有“火”么? ”

  最近我家在吃这个菜,味道很清新,拌好是不错的选择。马齿苋中医上有清热祛湿的功效有益胃肠道。没想到书里也有。特别喜欢最后一句关于画眉和马齿苋的文字,充满了童真和趣味

  对本书的节选就到这里,对于美食的探讨不仅仅是那些遥远他乡的精致,在我们的身边同样也有许多学问。有时仅仅是一点豆芽和调料也可以做出美味。不论是食材还是食物做法,都有奥妙于其中。好好对待它们,就是好好对待生活,好好感谢自然。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态度

  公众号 拾璀

  《食事》读后感(二):越读越香

  要把吃饭这么个寻常事儿写出一本书来,换普通人可得挠破头皮喽,可汪老饕他是信手拈来啊!不瞒各位,这本书我读着可是入迷嘞。怎么解释呢?这书我一翻,满脑子都是菜,就连鼻头似乎也能闻着味儿。老饕他不太写那星级饭店大厨们烧的菜,他爱写普通百姓的家常菜,读了特别亲切,代入感强哇。举个例子,书里开头介绍各地美食,他给你来句:大家伙都说苏州菜甜,那是你们没尝过无锡菜,那才是真甜,甜得人受不了。转念想,我的外地朋友几乎个个抱怨无锡菜甜,可不就是这回事吗。再往下看,句句扣中,越读越得劲。

  当然喽,我在书里边也可以感受时代的变迁。书里说苏南人民喜爱吃两种鱼,一是黄颡鱼(昂公鱼)二是塘鳢鱼(土婆鱼),都是美味可口,鲜到眉毛掉下来!我当时想不对啊,昂公鱼烧汤确实妙不可言,但土婆鱼我只是听说,几乎不曾吃过。回家询问后,父王面色凝重,略带遗憾地告诉我,他小时候土婆鱼不值钱,现在水田急剧减少,又撒农药化肥,只有人工养殖鱼塘才有土婆鱼了,价钱还高,寻常人家自然不烧了。经老爸这一讲,我忽然想起长江三鲜有二十年没吃到了,太湖三白倒是还有,不过现在正是蓝藻繁盛的时节,出门都能闻着运河里飘出的臭味。所以呐,还真得重视环境保护才行,否则若干年后连家常菜都吃不到,那活着多憋屈啊!

  《食事》读后感(三):怎么吃好,是个问题

  汪曾祺久闻大名,然作品却读得少,仅限于求学时文学史上所接触篇幅,休说未竟全貌,了解亦谈不上。近来,中图网上购得三本集子,版本优劣难知,然价格实惠、装桢精美,况仅为了解,不复多求,遂只管读得畅快,不论其他。

  近日年假,因儿尚幼未曾还乡,少却许多来往应酬之事,于弄儿外捧读《食事》一集,亦算赏心乐事。

  掩卷思之,其长处者,有趣、有料,读来畅快淋漓,心甚喜。此外,看经年老饕写食中大道,不时口舌生津,复有跃跃欲试之感。

  食色,性也。食之一字,生存之根本人人经历,人人有体会。吃得繁复、驳杂,天南海北并不难,难的是吃出门道,吃出情趣,美食而能成家恰在于此。

  汪先生诚美食家也。他爱吃,经历也广,说吃遍大江南北也不算太夸张,于吃有独到见解。他写家常酒菜,说“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客来思饮,主人下厨,要一面整治菜肴一面陪客人聊天,方显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才有意思,若手忙脚乱,不成样子。而整治的小菜,像拌菠菜、干丝、扦瓜皮等,简单易得却别出机杼,这种吃才雅、才恰到好处,既是品饭食,亦是品生活,悠悠然然,自得其乐。这是生活的意。

  张爱玲写:通往男人心里的路经过胃。也许吧,但吃食之美有时多在记忆却是信然,朱元璋吃珍珠翡翠白玉汤不得其美,即是此理。而童年吃食连着童年记忆旨趣,常为普通食材蒙上多一层的美。汪先生写“故乡的野菜”,“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而回想起来则是“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可谓美得极致,而形容得恰到好处。结尾一句“喔,我故乡的野菜”尤为可爱。这是故乡的情。

  汪先生的吃,吃得有学问。《论语》中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往读来,“脍”字通做肉理解,按汪先生的考证,“切脍”在中国由来已久,唐人重切脍,杜甫诗累见。脍为鱼生,切薄片以食,有“觳薄丝缕,轻可吹起”之誉,想来与今日本鱼生差相仿佛,但高明不知凡几。这是文人的趣。

  当然,逞口舌之欲者,享受为第一。良味入口,其喜不可胜言。汪先生的许多形容可谓绝妙,如他写香椿拌豆腐,“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不知为何让我想到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之句。他写麻婆豆腐,说盛出来就要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先腾出来”,奇趣盎然。他写干巴菌,“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话来”,那种在美味中良久沉吟的情状如在眼前,令人向往。写到此,想起以前家中有哥哥心急吃了架上的青葡萄,酸的脸目狰狞,酸后形容“能把人酸个跟头”,亦绝有趣。盖生活中,常出智慧金句。

  近段时间还读了行公的《负暄琐话》,两者皆是言语练达,不饰雕琢而境界自现;境界亦高,平凡言语中见智慧精要。但相比而言,行公文文人气多些,汪先生文烟火气浓点,各擅胜场。

  此外,于汪先生文中诸事,也非完全无疑义。以文中所言“土地爷”为例,文中说“事实上人们对土地爷是不大尊重的”,并举河北俗语“别拿土地爷不当神仙”和《西游记》中孙大圣对土地爷呼来喝去等例为佐证。也许。但就山东乡俗而言,土地爷是极受尊重的,大多数的村都有土地庙,且香火不断。虽庙不大,供奉不厚,但想来香火是好的,胜在量多而不间断。邻居乡里,逢年过节,逢旱求雨,遇难求庇佑皆谒土地庙。细想来,土地爷虽不是大神,但保佑一方水土平安,对努力用心经营生活的乡人而言也就足够了,且还多了一些乡土气、人间味,亲切如祖先,自然广享孝子贤孙香火供奉。

  《食事》读后感(四):妙笔生花

  1、“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

  2、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事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3、凡苦味菜,皆可清火。

  4、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5、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6、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我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他没有再说什么,走开了。

  7、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

  8、三合油:酱油、醋、香油

  9、我到菜市买玉米,挑嫩的,别人都很奇怪:

  “挑嫩的干什么?”——“炒肉。”——“玉米能炒了吃?”北京人真是少见多怪。

  10、塞馅回锅油条

  油条两股拆开,切成寸半长的小段。拌好猪肉(肥瘦各半)馅。馅中加盐、葱花、姜末。如加少量榨菜末或酱瓜末、川东菜末,亦可。用手指将油条小段的窟窿捅通,将肉馅塞入、逐段下油锅炸至油条挺硬,肉馅已熟,捞出装盘。此菜嚼之酥脆。油条中有矾,略有涩味,比炸春卷味道好。这道菜是本人首创,为任何菜谱所不载。很多菜都是馋人瞎捉摸出来的。

  11、北京人吃炸酱面,讲究的要有十几种菜码,黄瓜丝、小萝卜、青蒜......还得有一撮毛豆或青豆。肉丁(不用副食店买的绞肉末)炸酱与青豆同嚼,相得益彰。

  12、我那时还不怎么会喝酒,只是喝白开水。星期天,坐在自修室里,喝水,吃豆,读李清照、辛弃疾词,别是一番滋味。

  13、永玉的儿子黑蛮吃了,在日记里写道:“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

  14、黄豆对中国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做豆腐及各种豆制品。如果没有豆腐,中国人民的生活将会缺一大块。素菜除了冬菇、口蘑、金针、木耳、冬笋、竹笋,主要是靠豆腐、豆制品。素这个,素那个,只是豆制品变出的花样而已。

  15、凉粉以川北凉粉为最好,是豌豆粉,颜色是黄的。川北凉粉放很多油辣椒,吃时嘴里要嘘嘘出气。

  16、绿豆糕以昆明的吉庆祥和苏州采芝斋最好,油重,且加了玫瑰花。北京的绿豆糕不加油,是干的,吃起来噎人。我有一阵生胆囊炎,不宜吃油,买了一盒回来,我的孙女很爱吃,一气吃了好几块,我觉得不可理解。

  17、我在泰山顶上一个招待所里吃过一盘炒棍儿扁豆,非常嫩。平生所吃扁豆,此为第一。能在泰山顶上吃到,尤为难得。

  18、芸豆卷和豌豆黄一样,也是“宫廷小吃”,白芸豆煮成沙,入糖,制为小卷。

  19、在乌鲁木齐逛“巴扎”,见白芸豆极大,有大拇指头顶儿那样大,很想买一点,但是数千里外带一包芸豆回北京,有点“神经”,遂作罢。

  20、做月饼、甜包、汤圆,都离不开豆沙。豆沙最能吸油,故宜作馅。我们家大年初一早起吃汤圆,洗沙是年前就用大量的猪油拌了,每天在饭锅头上蒸一次,沙色紫得发黑,已经吸足了油。我们家的汤圆又很大,我只能吃两三个,因为一咬一嘴油。

  21、人的口味是可以变的,比如我小时不吃猪肺,觉得泡泡囊囊的,嚼起来很不舒服。老了,觉得肺头挺好吃,于老人牙齿甚相宜。

  22、宋朝人吃喝特点:简单而清淡;便宜;有些鲜果干果;面食品类甚多;分食制。

  23、一道昆明菜,不是以火腿为主料,但离开火腿却不成的,是“锅贴乌鱼”。这是东月楼的名菜。乃以乌鱼两片(乌鱼必活杀,鱼片须旋批),中夹兼肥带瘦的火腿一片,在平底铛上,以文火烙成,不加任何别的作料。鲜嫩香美,不可名状。

  24、袁子才《随园食单》指出:炒青菜须用荤油,炒荤菜当用素油,很有道理。昆明炒青菜都用猪油。

  25、过桥米线和汽锅鸡堪称昆明吃食的代表作。

  26、昆明人不用葵扇,煽火多用状如葵扇的柿油纸扇。铁篦子前面是几个搪瓷把缸,内装不同的酱,平列在一片木板上。不大一会,饵块烧得透了,内层绵软,表面微起薄壳,即用竹片从搪瓷缸中刮出芝麻酱、花生酱、甜面酱、泼了油的辣椒面,依次涂在饵块的一面,对折起来,状如老式木梳,交给顾客。两手捏着,边吃边走,咸、甜、香、辣,并入饥肠。

  27、这是一个两层楼的饭馆。楼下散座,卖冷荤小菜,楼上卖热炒。楼上有两张圆桌,六张大八仙桌,座位经常总是满的。招呼那么多客人,却只有一个堂倌。这位堂倌真是能干。客人点了菜,他记得清清楚楚(从前的饭馆是不记菜单的),随即向厨房里大声报出菜名。如果两桌先后点了同一样菜,就大声追加一句“番茄炒鸡蛋一做二”(一锅炒两盘)。听到厨房里锅铲敲炒的声音,知道什么菜已经起锅,就飞快下楼(厨房在楼下,在店堂之里,菜炒得了,由墙上一方窗口递出),转眼之间,又一手托一盘菜,飞快上楼,脚踩楼梯,登登登登,麻溜之至。他这一天上楼下楼,不知道有多少趟。累计起来,他一天所走的路怕有几十里。客人吃完了,他早已在心里把账算好,大声向楼下报出钱数:下来几位,几十元几角。他的手、脚、嘴、眼一刻不停,而头脑清晰灵敏,从不出错,这真是个有过人经历的堂倌。看到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兴的。

  28、这是小学生爱吃的零食,我这个大学生也爱吃。

  29、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杨花萝卜”。这个名称很富有季节感。

  30、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31、大抵一种东西头一回吃,总是最好的。

  32、白萝卜最能消食通气。

  33、萝卜原产中国,所以中国的为最好。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四季萝卜,一年到头都有。可生食、煮食、腌制。萝卜所惠于中国人者亦大矣。美国有小红萝卜,大如元宵,皮色鲜红可爱,吃起来则淡而无味,异域得此,聊胜于无。爱伦堡小说写几个艺术家吃奶油蘸萝卜,喝伏特加,不知是不是这种红萝卜。我在爱荷华南朝鲜人开的菜铺的仓库里看到一堆心里美,大喜,买回来一吃,味道满不对,形似而已。日本人爱吃萝卜,好像是煮熟蘸酱吃的。

  34、豆腐:豆腐干、臭豆腐、豆腐乳、豆腐皮。

  35、炒栗子宋朝就有。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北京市东安市场原来有一家卖西式蛋糕、冰点心的铺子卖奶油栗子粉。栗子粉上浇稀奶油,吃起来很过瘾。栗子当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当粮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

  36、马铃薯原产南美洲,现在遍布全世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小说,每每写战士在艰苦恶劣的前线战壕中思念家乡的烤土豆,“马铃薯”和“祖国”几乎成了同义字。罗宋汤、沙拉,离开了马铃薯做不成,更不用说奶油烤土豆、炸土豆条了。我希望中国农民会爱吃罗宋汤和沙拉,因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

  37、卖力气的,走到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来两碗豆汁儿,就一点辣咸菜,就是一顿饭。

  38、“肉食者不鄙”。传东坡有一首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要不俗与不瘦,除非天天笋烧肉。”未必可靠,但苏东坡有时是会写这种打油体的诗的。烤乳猪如果抹一点甜面酱卷薄饼吃,一定不亚于北京烤鸭。

  3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肉细,是蒜瓣肉,刺少,清蒸、汆汤、红烧、糖醋皆宜。苏南饭馆做“松鼠鳜鱼”,甚佳。

  40、鲤鱼大到十四五斤,不好吃了,写《水浒》的施耐庵、罗贯中对吃鲤鱼外行。

  41、八九月是草原最美的时候。经过一夏天的雨水,草都长好了,草原一片碧绿。阿格长好了,灰背青长好了,阿格和灰背青史牲口最爱吃的草。草原上的草在我们看起来都是草,牧民却对每一种草都叫得出名字。草里有野葱、野韭菜(蒙古人说他们那里的羊肉不膻,是因为羊吃野葱,自己把味解了)。到处开着五颜六色的花。羊这时也都上了膘了。

  内蒙古的作家、干部爱在这时候下草原,体验生活,调查工作,也是去为“贴秋膘”。进了蒙古包,先喝奶茶。内蒙古的奶茶制法比较简单,不像西藏酥油茶那样麻烦。只是用铁锅坐一锅水,水开后抓入一把茶叶,滚几滚,加牛奶,放一把盐,即得。我没有觉得有太大特点,但喝惯了会上瘾的。(蒙古人一天也离不开奶茶。很多人早起不吃东西,喝两碗奶茶就去放羊。)摆了一桌子奶食,奶皮子、奶油(是稀的)、奶渣子......还有月饼、桃酥。客人喝着奶茶,蒙古包外已经支起大锅,坐上水,杀羊了。

  牧民对奶、对肉都有一种近似宗教情绪似的敬重,正如汉族的农民对粮食一样,糟蹋了,是罪过。

  我吃过拔丝山药、拔丝土豆、拔丝苹果、拔丝香蕉,从来没听说过羊尾可以拔丝。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脆壳,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经化了。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

  42、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含意,即吃烤肉。

  北京的烤肉起源于何时,原是哪个民族的,已不可考。反正它已经在北京生根落户,成了北京“三烤”(烤肉、烤鸭、烤白薯)之一,是“北京吃儿”的代表作了。

  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

  烤肉季在什刹海,烤肉刘在虎坊桥。

  43、他这里除了卖清茶,还卖一点芙蓉糕、萨其玛、月饼、桃酥,都装在一个玻璃匣子里。我们有时觉得肚子里有点缺空而又不到吃饭的时候,便到他这里一边喝茶一边吃两块点心。

  44、我是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都要买一点尝一尝的。

  45、或问: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夹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有一年一位姓石的讲师的《哲学概论》期终考试,我就是把考卷拿到茶馆里去答好了再交上去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46、太次的茶叶,便只好留着煮茶叶蛋。

  47、我的家乡有“喝早茶”的习惯,或者叫做“上茶馆”。上茶馆其实是吃点心、包子、蒸饺、烧卖、千层糕......茶自然是要喝的。

  几年前在大理街头看到有烤茶罐卖,犹豫一下,没有买。买了,放在煤气灶上烤,也不会有那样的味道。

  茶可入馔,制为食品。杭州有龙井虾仁,想不恶。裘盛戎曾用龙井茶包饺子,可谓别出心裁。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说俳人小聚,食物极简单,但“唯茶粥一品,万不可少”。茶粥是啥样的呢?我曾用粗茶叶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为这便是“茶粥”了。有一阵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发明的茶粥,自以为很好喝。四川的樟茶鸭子乃以柏树枝、樟树叶及茶叶为熏料,吃起来有茶香而无茶味。曾吃过一块龙井茶心的巧克力,这简直是恶作剧!用上海人的话说:巧克力与龙井茶实在完全“弗搭界”。

  48、他的用心是可贵的,也是感人的。

  49、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50、中国不出咸菜的地方大概不多。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我吃过苏州的春不老,是用带缨子的很小的萝卜腌制的,腌成后寸把长的小缨子还是碧绿的,极嫩,微甜,好吃,名字也起得好。保定的春不老想也是这样的。周作人曾说他的家乡经常吃的是咸极了的咸鱼和咸极了的咸菜。鲁迅《风波》里写的蒸的乌黑的干菜很诱人。腌雪里蕻南北皆有。上海人爱吃咸菜肉丝面和雪笋汤。云南曲靖的韭菜花风味绝佳。曲靖韭菜花的主料其实是细切晾干的萝卜丝,与北京作为吃涮羊肉的调料的韭菜花不同。贵州有冰糖酸,乃以芥菜加醪糟、辣子腌成。四川咸菜种类极多,据说必以自贡井的粗盐腌制乃佳。行销全国,远至海外,堪称咸菜之王的,应数榨菜。朝鲜辣菜也可以算是咸菜。延边的腌蕨菜北京偶有卖的,人多不识。福建的黄萝卜很有名,可惜未曾吃过。我的家乡每到秋末冬初,多数人家都腌萝卜干。到店铺里学徒,要“吃三年萝卜干饭”,言其缺油水也。中国咸菜多矣,此不能备载。如果有人写一本《咸菜谱》,将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51、“文化小说”的概念颇含糊。小说重视民族文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的“根”,我以为是未可厚非的。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的,但是不一定非得追寻得那么远,非得追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不可。古文化荒邈难稽(连咸菜和酱菜的来源我们还分不清楚)。寻找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从食品角度来说,与其考察太子丹请荆轲吃的是什么,不如追寻一下“春不老”;与其查究楚辞楚辞里的“蕙肴蒸”,不如蒸一碗霉干菜,喝两杯黄酒。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怎样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52、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一个人没有,安安静静的,校园的花圃里一大片美人蕉赫然地开着鲜红鲜红的大花。我感到一种特殊的,颜色强烈的寂寞。

  53、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54、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

  55、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

  56、我建议北京多种一点桂花。桂花美荫,叶坚厚,入冬不凋。开花极香浓,干制可以做元宵馅、年糕。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57、沿街的爬山虎红了,北京的秋意浓了。

  58、我是个喷波尔多液的能手。大家叫我总结经验。我说:一、我干不了重活,这活我能胜任;二、我觉得这活有诗意。

  59、中国人吃菜真能别出心裁,南瓜子做成豆腐,不知是什么朝代,哪一位美食家想出来的!

  60、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61、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

  62、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

  63、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

  64、送灶时给灶王喂点关东糖,实在表现了整个民族的幽默感。也许正是这点幽默感,使我们这个民族不致被信仰的铁板封死。

  65、蓝得奇怪,蓝得不近情理;蓝得就像绘画颜料里的普鲁士蓝,而且是没有化开的。

  66、真是荒凉。太古洪荒。真像是到了一个什么别的星球上。

  67、大概在干旱的戈壁上,凡能发绿的植物,都罄其生命,拼命地绿。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68、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

  《食事》读后感(五):父子谈吃

  嗜食者说——汪曾祺《食事》书评

  随着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一夜之间各地电视台不是在谈着吃的,做着吃的,就是在去着吃的路上。同样地,各色美食题材书籍也如同雨后春笋出现在书店网站之中。现在美食相关的书,高大上有之,而接地气也不少。因此,自诩对于非饕餮芸芸众舌的我,汪曾祺的《食事》(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书就显得尤为可爱了,书中无论是家常小菜,还是地方美味,所及美食,看得见,觅得着,吃到过,读来时常会心一笑。

  此前读过其子汪朗所写的《刁嘴》

  (三联书店出版社),也是关于“吃”方面的,手不释卷,故而此次选了其父的作品,想着父子谈吃更是别有逸趣。《食事》系汪老先生文萃汇编,可谓是“一支单笔抒写出存留心底的人间至味”。

  正如老先生所言“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开篇《五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南海北的人口味自然五湖四海,晋人食醋,苏杭贪甜,黔蜀欢辣,更有地方臭香风味,国人口味之杂,可谓世界之冠。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员的迁徙,物流的便捷,重庆火锅、南京板鸭、安徽毛豆腐,即使在异地他乡偶然嘴馋想吃也非难事,但是故人游子却常常感言,口味不正宗,不是曾经的美味。也许就是一瓢油盐酱醋,一簞山边清泉,一把父母手艺,一切的一切已经镌刻在游子的味蕾记忆中了。

  书中《故乡的食物》一文,老先生除了谈及食物烹饪之妙,更有趣事回忆穿插其中,甚是喜欢。对于美食类书籍,美食感悟交融为上,若是二者只居其一,未免少了几分滋味与回味。肉食者欢的我自然尤其爱看野鸭鹌鹑斑鸠鵽篇,不禁想到少年时随家中长辈去乡下玩乐的时光,最初对于老家的印象只是停留在鲁迅先生的乌篷船,闰土捉麻雀的书本阐述而已,身临其境,看着小羊驼铃,鸡犬相闻,阡陌交通,乐不思蜀,尤其是下河捞鱼,河边直接生火烤着吃,那滋味现在想来仍是心中第一。想想时下孩子,整日里为功课奔波,想来也无可能如我们少年般闲情逸致,肆意嬉戏了,想来不免扼腕叹息。

  可能此书乃是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汇编之故,书中不乏重复之处,如《四方食事》其中关于重庆吃辣的记载与后文162页的《吃食与文学》便有重复,希望此书再版之时能予以修正,不过瑕不掩瑜。

  《食事》读后感(六):随便写写

  于小耗子处借来去昆明的飞机上打发时间顺便装逼用的,回来半月才看完。

  飞机上看到汪先生写昆明的食物便看了点,回来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其他的昆明风土人情。我在昆明吃的能说的出的大概没几样。

  饵丝,别处没听过,吃过之后私以为和炒面差不多。不多记。

  米线,为啥昆明米线特别多呢?吃了好多米线,不好吃。或软或硬,吃的没啥子胃口,只做充饥只用。大一暑假在万达广场一家米线店打工,整个流水线一般的工作,适应现在较快的生活节奏。卫生干净,口味多,还有许多小吃。除了前台收银和洗碗两个我没有做,货保,备货,烫米线,煮米线,炸炉,点单,走单,无一不通。制作米线和小吃都有时间或是重量限制,误差甚至在几克之内,想来做出的米线好吃也有这个的原因吧。

  海稍鱼,不知为何此名。海稍雨在昆明饭馆似乎处处可见,一家小饭店内师兄三人吃了三斤,一斤28元。一盆鱼端上来及其过瘾,辣,烫。将饭店自制的辣子盛在碗里,热鱼汤浇之,顿时兹啦兹啦的沸腾。辣子极香且辣!生平所吃辣子中排位第一。像是多数兰州拉面桌子上放的辣子只香不辣,吃起来没多大意思。自己家里的辣子只辣不香,缺少了特有的辣香。一顿海稍鱼下来额头冒汗,辣的难受,过瘾!

  除了昆明,其他地方的各种美食汪先生也多提及。他是江苏高邮人,文章里一些土话我们那里也有,甚是亲切。小耗子见高邮咸鸭蛋一文忍不住买了一箱,曾与我一枚。买来时快递包装坏了,可能哪个快递员也仰慕高邮咸鸭蛋,私藏了一枚吧。

  汪先生不仅会吃,还会做。你说气不气人。像我笨手笨脚,最多来个炒鸡蛋啥的,鱼肉之类的硬菜不求好吃,炒熟就行。可汪先生还自己琢磨出各种吃法,宴请好友,好生羡慕,弄得我也想去新东方学学烹饪。

  汪先生花草树木也多提及,名词术语很专业啊,弄得我这个“专业”的自愧不如,感觉自己白学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的地方多,见识广,恩,还是羡慕。

  书封面写道:生活里最平淡无奇的一碗热汤,在汪曾祺的笔下都添了一分文化意蕴,多了一笔闲情雅致。

  食事,写的酸甜苦辣咸,又何尝不是人间百味。大多是温暖的,凄苦的不多。偶尔还来那么一两句搞笑。没有读过汪先生的小说,想了想,大概也不必看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食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