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松奇谈·人文卷》是一本由高晓松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一):深入浅出叙历史,幽默智慧述人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细腻文艺高雅的诗句,配上高晓松的那张沧桑放荡不羁的脸,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高晓松之前访谈说的一句话:“上帝给了你才华,就会吝啬给予你美貌”。但即使那样,还是有太多太多的人喜欢,欣赏高晓松,以前是他的歌,现在是他的脱口秀。正如拾遗所写的《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再少年》,之前读过,在收到《晓松奇谈-人文卷》寄来前,又特意读了一遍回味一下。高晓松,怎么说呢,家境显赫,才华出众。痞坏痞坏的,却又成绩不菲。想想这种人,难道不是每个人学生时代的“天敌”么?不刻苦钻研,却一考一个第一。之前听他访谈,说自己高考拿个准考证,随便拿只笔就去高考了,数学考了全班最后,但依然考上了清华。这种理科学霸的脑子,讲讲人文历史这种东西,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这也就是大家为什么喜欢听他的《晓松奇谈》,肚里的知识底蕴,再加上自身的阅历,点缀上一点点幽默痞坏,简直不能更吸引人!所以当书被整理出来时,也是被大家蜂拥争抢。
老实说,对于之前的《晓说》后来的《晓松奇谈》没有一集一集追,所以拿到书的时候反而更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与阅读欲望!人文卷,蛮厚的一本书,五章内容外加上一些回答网友问题。整本书读下来最吸引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分“乱世佳人”,感觉放在最前面也最为合适,轻松诙谐,又讲了知识叙了历史,又不令人感到历史人文这种东西的枯燥无味。我原本以为,对于人文历史这种东西,听起来会更有意思,读起书来多少会有点儿枯燥,即使已经经过高晓松智慧的加工。然而,读下来并没有枯燥无味的感觉,很令我着迷的内容。实话说,对于一个女生,对历史这些东西实在是不感冒,但依然兴致勃勃地读完了这本书。
在我最喜欢的“乱世佳人”这一部分中,叙述了民国时代的上海娱乐,再加上之前看到过的一些关于老上海的电影电视剧,星星点点的画面再加上书中语言的叙述,不禁佩服那时的上海。晓松说,那时的上海娱乐仅次于美国好莱坞,这个我真的相信,只是我们后来就再没有好莱坞那般的发展速度,否则想想现在处于上海的自己,该是怎样的傲娇,怎样的幸福。还提到,老上海时期有六七千首歌,歌曲的旋律比现在口水歌好听很多。这让我想到之前去东方明珠塔参观,楼下有个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其中有个地方可以听到各个中学当年的校歌,真的,那悠长的旋律我至今都难以忘怀。老上海的歌,真的是有底蕴,值得传送,值得回味的。
在“乱世佳人”中主要的一部分就是女主人公们,涉及到歌,影,作几栖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阮玲玉,胡蝶,江青,黎莉莉,萧红,林徽因,陆小曼等等。其中晓松提到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提到了她们的经历,她们的处事态度,以及她们的最终结果。个人读后感就是,人要想开,要大气,要有格调!
全书中,晓松用了最长的篇章叙述了“胜利的阴影下”,讲了很多,讲的很细,历史性很强,背景知识性也很强。加入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看法把这一块还满沉重的话题讲述了一番。看完的感觉还是挺压抑的。日本这个民族呢…嗯,晓松个人观点也表达的蛮清晰了。
总体来说,一个娱乐界的理科大才子,没搞笑,没玩弄,在很认真的叙述着历史。加入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理解,甚至自己亲身经历,身边的朋友的讲述,融成了这么一本耐读耐寻味的书。书里面经常会出现“我之前看过的某某书,看过的某某电影”这种叙述,不得不说,高晓松在讲之前是很负责的翻阅了大量书籍,看过海量电影的。所以读书过程中,很认真的记下了他提到的每本书,每部电影,看过的再看一遍加强记忆,没看过的立刻去翻出来看一遍!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二):恩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
恩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每个人就像是一个纸杯,知识、涵养像杯里的水。别人不会看到你杯子里的水,别人看到的只是溢出的那一点点。当你内涵溢出的时候,自然会被发现。
对于高晓松,我只是粗糙的了解了一二。只知道他是个做音乐的,能说会道,读完此书才发现他是一个有才气的人。从同桌的你和睡在上铺的兄弟,到青春无悔。他是一个很有自己主见的人,不在乎别人的观点。也是一个说真话的人,孔丘说过: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他的嘴皮子可毒,他有他的理想,怀着赤子之心进入娱乐圈。
晓松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来轻松并愉悦地给我们讲述了枯燥乏味的故事。不过我,我并不喜欢他老是在书中乱攀亲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毕业于名门大学,自然是读过许多书。肚子里总得有些墨水,才能出来与人高谈阔论吧。我没怎么看他的talk show《晓松奇谈》,但了解到他这部节目很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往各个角落。体会当地的文化,历史与美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阮玲玉因为抵不住报纸和媒体的非议,选择自杀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蝴蝶的性格比阮玲玉开朗,且聪明。不选择高贵帅,而是选择了普普通通的职员过安稳的下半身。张勋因忠厚实称,效忠袁世凯。自己得势,想着为富强老家的百姓生活状态。
此书我想到我的初中思想老师,他也是有才华一个人。他总是给我们传输自己的观点,在当时还是比较懵懂的时候。博学多才,把风格轻松幽默。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三):晓松奇谈,谈古论今,精于历史,始于当下
当我拿到这本厚厚的晓松奇谈人文卷的时候,也不禁被满满当当的页数和密密麻麻的排版所震慑。这么多的字数和内容,想着会不会有虚言妄语,或是空口白话?然而自翻开第一页开始,全书处处就充满了一种让人一口气读完,舍不得停下的点睛之笔。读完这本书以后,也不禁被高老师圈粉,更是钦佩于其博古通今,对中外历史典故信手拈来的随意和潇洒,也重新勾起了自己读史的那种好奇、兴趣和学习思考之心。
全书主体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篇先是从民国时期的女神们说起,勾起了很多人对于民国时代的联想和回忆。民国的这段历史,是我国近代史上独特的一段,也是文学创作风气十足的阶段。同时由于其独特的政治历史背景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比较为人们熟知的当属阮玲玉、林徽因、徐志摩等等这些名人之间千丝万缕的纠葛了。作者认为民国女神们的命运往往由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以及个人性格所决定,也举了一些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不得不说还是有些依据的。
第二章就谈到国共合作以及抗战时期和建国以后的一些逸闻趣事。其中最有名的逸事之一就是多年未决的黄金大劫案,读来虽然觉得悬念颇多精彩不少,但也不禁稍稍疑问作者是哪里得知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当然对此作者也有交代,即自己的出身和背景一方面让他比常人有更多接触到这些当事人和重要任务的机会,一方面也是查证和阅读了许多的史料从而总结和推断出。
第三章则好好的把张勋这个民国历史上既好像无足轻重,却又生生对整个民主和体制的进程产生了关键性影响的人物好好挑出来讲了一讲。这其中也不免涉及到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等等这一批北洋军阀系的关键人物。除了在历史书上读到的那些正史以外,高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在书本上或许读不到的一些野史和故事,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想法和所处的时代。
第四章则跳跃到我国历史上特有的禅让制,也是区别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君主立宪制、联邦制等政治制度的特有制度。这一部分也从中国的古代说起,从华夏民族的创立说起,尤其显出作者博古通今的文史积累。也总结和分析了禅让制在各朝各代都是十分相似的——即极少有人真正自愿的进行禅让。
第五章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来讨论二战胜利以后,法西斯国家被打败以后,胜利国与战败国当中那些笼罩在胜利的阴影之下的人。这部分的历史较少的为人们所熟知,却是我们在了解二战那些真实事件时不可回避的事实。看完这章我不禁叹息,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结果太残酷了,而和平便更加显得难能可贵。尤其是身处当前的中国社会的我们,尽管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充满了抱怨和不满,但不论是和过去还是和当下的国际形势相比,我们诞生在中国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全书尾部则是答网友问,对网友提问比较多的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挑出一部分做了回答。整本书读下来确实是趣味恒生,看到不清楚的概念又促使你进一步去查询了解,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值得一读的好书。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四):边角料的趣味
高晓松的这一系列文史讲谈,现在争议挺大,有人以为是益趣结合,有人以为是戏说胡说。
我倒觉得,他的趣味,近似于前些年那位用中文写作的日本女作家茂吕美耶。茂吕女士亦非专业的日本史学者,但在《物语日本》中写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历史边角,如最后一任幕府将军德川庆喜的晚年,就是比较耐人寻味,但又常常被忽视的题目。 同时出版的还有写平安、战国、江户各时代的作品,料和点没那么多,就等而下之了。
本书里面,高晓松也讲到了张勋的晚年,这个话题倒与茂吕美耶笔下的庆喜相映成趣。其他这样的边角料尚有一些,这样的视角和选题也许就是高晓松最大的价值吧,至于文笔或叙述的节奏,反倒不重要了。
其实,另一位近代史专业学者张鸣,写作趣味与此相似,甚至把“边角料”用到了书名上。可惜专业以外的话题较少涉及,而笔下常用的段子又不多,就不免走向自相重复的窘境了。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五):我只是想听人给我讲故事罢了
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人生不是故事,人生是事故,摸爬滚打才不辜负功名尘土!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礼物,读万卷书才看的清皓月繁星!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
每一期的“晓松奇谈”节目一开始,这个带着黑边眼镜的胖子都会来上这么一段。
其实听“晓松奇谈”对我来说,也不过就是今年才开始的事,虽然这档节目在春节之前就已经结束了。
我一直都是罗胖(另一个戴眼镜的胖子)的粉,所以罗辑思维每一期的音频节目我都完整的听完了。只是今年春节过后罗辑思维节目改版,将每周的长音频改为每日的短音频。每天都能听罗胖讲点什么倒是不错,可是感觉短音频听着还是不过瘾,这不过几分钟的东东,你让我如何用来打发洗衣做饭干家务时的无聊时光呢?
得!另找点别的什么来听听吧。
于是我把目光放在了另一个胖子的身上。高晓松的“晓松奇谈”就这么被我下载到了手机上。
说起“晓松奇谈”恐怕有许多人是相当不待见高晓松的。我的一位表妹一提起他就挺不屑一顾的,说总觉得他这人说话没谱,满嘴跑火车。对此评价我只能呵呵一笑,回应她说,其实高晓松的节目也没那么不堪,只要听着有趣就好啦。权当无聊时听一胡同串子给我讲故事了,其实有时候我们不就是想听听别人讲的故事嘛!
对于这本《晓松奇谈•人文卷》,其实绝大部分的内容之前我在开车上下班的途中已经听过音频了,但是看完这本汇集成册的图书之后,感觉内容还真的是和所听的音频有许多不同。
每次听高晓松的“晓松奇谈”时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他的嘴好像是上了发条一样,一直在快速的讲个不停。我在听的过程中只要稍一走神就会错过许多,不得不掉回头去再听一遍。看过书之后才发知道,原来有许多内容在音频视频中是不曾出现的,并且这些内容还真的是不少。或许是出于节目时间的考虑不得已而为之吧,也难为高晓松几十分钟的节目马不停蹄的从头讲到尾,恐怕也是想能把更多的内容讲述出来。不想错失这些被剪辑掉的精彩内容让自己留有遗憾的童鞋们强烈建议去看此书。
“晓松奇谈”自开播以来就非议不断,吐糟的、纠错的、找碴的、说有些内容不符合历史的……反正是各种情况什么都有。
对于这一类的评价我只能是“呵呵”两声。听故事就是听故事,喜欢就多听两遍,感觉不对不喜欢听完之后把它忘掉就好,何必非要用键盘在屏幕上争个你死我活。
有时候,我们不过是想找个人给我们讲点有趣而又新鲜的故事罢了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六):原来那些年,有那麽多你不知道的事
印象中的高晓松是个音乐人,做过许多选秀节目的嘉宾,后来还因为酒后驾驶造成车祸入了监,可以说之前的印象并不好。直到参加了奇葩说,听到有人把他和蔡康永齐名称赞,那时是很惊讶的,因为对于蔡康永是由衷喜爱,不论是他的才情还是人品,处世之道。再后来身边的小伙伴因为晓松奇谈对他路转粉,极力推荐,此时对他的印象已经大大改观。那就去看看他到底有啥劳子的魅力吧。
拿到书总是习惯于翻看前言,没有!后记,也没有!有些惊讶,感觉晓松是对自己的自信?或是直接?不用别人的推荐,也不用什么心情记录,就想让你好好去看书。开篇是民国时期多位女明星、文坛名媛的经历。在民国时期那些年,中国文化界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又刚刚结束了封建社会千年统治,文人们没有了束缚,创所欲言,文坛创作百花争鸣,女性地位有了大大提高,公然走到大众之前,各大影星,歌星,名媛们都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追捧。看这部分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惊艳女神们在特殊的民国背景下被熏陶的才情、气质,因又哀叹她们因生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重重苦难。晓松把这些民国女神在相似的背景下大相径庭的最终结局归咎于她们的性格。那个时代动荡不堪,有黑帮有内战有侵略屠杀直至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整个文化界都遭到了灭顶般的扫荡,她们的人生际遇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这些苦难。心宽大度平和者多善终,或认死理或爱折腾或自怜自艾者则相反。心中略有触动,似乎,就是那么回事。
之后的两章也是清末到民初发生的一些逸事。晓松从一件“小事件”,当时的一个“小人物”引出了那个军阀混战动荡的年代,中国从最后一个封建朝代走到国民党上台之间这段时间里,在中华这块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语气轻松诙谐,故事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很有《明朝那些事儿》的代入感。看到这几章,才发现他的家世背景有多深厚,他的爷爷辈和民国那时期的很多文化名人都是世交,这点也肯定了他讲那个时期那些事情的真实性。
第四章第五章讲的分别是中国古代禅让这一机制和二战战后各个国家无家可归的战俘、战败被驱逐出境的人们。第五章中,晓松的视角很独特,此时的主角是一大群被人忘却的人群。就像地域歧视很容易发生一样,战争结束后,人们的个人仇恨迅速延生成了仇恨一整个民族或者国家。侵略国的每个国民,即使是未参战,或者甚至是战争中的受害的老幼妇孺们,都被认为是罪不可赦的恶人,他们的死活根本没人在意,高晓松对这个群体表达出了深深的同情。心里总觉得,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总是容易让人喜欢的。
看完全书后突然醒悟,高晓松原来是个史学家!《晓松奇谈》就是高晓松讲历史!至此,对高晓松深深佩服,他的“奇谈”不只是从家里长辈那里听来的故事,他周游了世界,与当地土著交流,跑遍了全世界的图书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边走路边读书边与当地人深交,才会有了晓松奇谈这样走心而经得起大家质疑的史谈吧。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七):历史就该这么谈
关于高晓松,我是了解非常少的,最初知道他,应该是当年他酒驾被拘的新闻爆出来。那时我只是听新闻上说他是音乐人,却不曾想他竟也是个非历史研究的趣味历史讲授者。 关于历史,很多人会觉得生涩难懂,因为看着厚重的史书、高深的文言文,就使人想打瞌睡了。如果不是历史研究者或者历史爱好者,一般人是根本无心去阅读那些史学大作的,这让很多人失去了领略历史魅力的机会。不过,好多年前兴起的《百家讲坛》平民化的讲述方式,却激起了很多人对历史文化的兴趣。由此,激起了更多讲史风潮。高晓松的《晓松奇谈》即是历史文化类的脱口秀节目。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晓松奇谈•人文卷》一书即是在经过整理增删以后,在原来的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中选出的关于人文的内容编辑成书的。而高晓松的《晓松奇谈》节目,我没有看过,所以无法将之于本书作详细具体的比较。只能就书而论了。 “人生不是故事,人生是事故;摸爬滚打,才不辜负功名尘土。”听到这句,我总是莫名其妙地感觉心潮澎湃,觉得这话很有韵味。高晓松讲今古奇闻,讲得确实生动有趣,很能激起人听下去看下去的冲动。他讲故事并不是毫无头绪的讲,而是一串接着一串,似乎在吊人的胃口。他也不是照搬别人的观点来讲,他有自己的讲述模式,他在讲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深刻见解。 《晓松奇谈•人文卷》中,生涩难懂的历史文化,在高晓松说来,却是如此轻松易快,足见高晓松讲故事,侃历史的功底,从中亦可隐约知道高晓松为此是付出了多大努力。对于民国时期的几位名气大的乱世佳人,高晓松几乎都有谈及。在《黄金时代的阳光女神》一节中,高晓松谈到的人物实在太多,有的人物尽管我是比较熟悉的,但我是无法将这其中的一些人物联想到一起的。而在高晓松的讲述中,我知道了黎莉莉与江青,潘婕与黎莉莉等各个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高晓松就是通过聊天式的讲述将各个人物逐渐串联起来,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乱世佳人的风云录。 在其他篇章中,高晓松以他一贯风格,为我们呈现赫赫有名的黄金大劫案始末,讲述民国奇葩代表人物张勋的悲喜人生,为我们解读二战胜利的阴影之下,潜藏着的种种迹象…… 在本书最后专设了节“回答网友提问”,这十个问题,应当都是那时大家比较关注的部分话题。高晓松以自己的学识与见解对这十个问题予以详实细致的回答,从中更可窥见其人之思想。 在谈笑间侃历史,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那些过去了的事情,历史就该这样实现普及,让我们跟随高晓松一起,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八):侃爷。。
高晓松是真的能侃,真的很北京爷们儿。这本书是一个个故事汇编的,所以我是跳着看的,挑自己喜欢的先看。前面都是很大段的人文历史故事,一个题目,古今中外,摇着扇子,洋洋洒洒能扯一大篇,要是放在高考作文,多让人羡慕的技能啊。关键这位先生讲的故事就像野史一样,他讨论的点永远在你知道的正史之外,而且都很有趣。比如关于二战的故事,他就挑二战后的俘虏回国的问题讲,各国对待俘虏的好坏,本国人对俘虏回国的接受态度,这是很多历史书不大会讲到的部分。
最后部分是网友提问,什么二胎政策拉,希拉里上台的对华政策拉,各种八杆子打不着的问题。不得不佩服晓松的知识面,各种问题都能回答地有理有据,又不让人觉得是在讲大道理,写议论文。
比起音频和视频,我觉得看书更有连贯性,因为音频视频经常看看就睡着了,醒了之后也不知道上次停在哪 ,过了也就过了,经常一个故事只听头一截。书就可以哪里断了哪里捡起来,完全不耽误。。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九):从大紧的眼里看人文
作为高晓松老师的迷妹,迫不及待地入了《晓松奇谈——人文卷》,有一说一,这本书比《鱼羊野史》可读性和系统性强很多。鱼羊野史基本上就是介绍历史上的今天发生过什么事,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后续、影响等说的较少,往往就事论事,所以看完感触不深,也就是知道个大概。但是这本《晓松奇谈——人文卷》可就大不一样啦,一共五个章节,每个章节里的故事是有连贯的,因此看完一章,基本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都了解了。 晓松老师总会给我们提供对事对人他自己的见解,比如袁世凯,教科书里的袁世凯是以比较负面的形象出现的,不过看了这本书让我对袁世凯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也曾为革命努力过,奋斗过,即使弥留之际也没有把国家留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留给了“背叛”过他的黎元洪和段祺瑞等人,这种大气的、以国为重的风度怎么也能为这位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增添一抹亮色。 书中另一让我感慨万千的片段就是犹太人二战后的复国历程。每次看到关于二战的书籍总是会很悲伤很压抑,人类不分贵贱,民族不分高低,犹太族被迫害是人类文明的极度倒退。每一件历史事件的背后总有一两个重要的人物,二战结束后,犹太民族隐忍着努力着想要复国,当时联合国刚刚在纽约设立,复国决定需要联合国2/3会员国投票同意才能实现。纽约有众多犹太裔的美国人,他们财力雄厚,热爱他们的民族,可是在面对复国这件费时费力费钱的事时,他们退缩了,此时梅厄夫人出现了,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她并没有博取同情,而是在歌颂犹太这个伟大的民族,在面对颠沛流离面对种族屠杀等迫害的情况下仍满怀着希望,最后在场的犹太裔美国人纷纷捐款出力,游说投票国家,最终联合国投票决定帮犹太人复国。没有梅厄夫人,我们不知道犹太人是否能复国成功,就像没有马丁路德金,美国是否能消灭种族隔离,我们也不得而知,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都是后人去评判的。 整本书语言幽默,通俗易懂,不知不觉就读完了整本,高晓松果然是高晓松,能说会道,现在心里长草了另一本世界卷。p.s.晓松老师貌似最近有新节目要在优酷播放了,追!
《晓松奇谈·人文卷》读后感(十):听高晓松聊历史八卦
历史不是镜子,历史是精子,牺牲亿万才有一个活到今天!人生不是故事,人生是事故,摸爬滚打才不辜负功名尘土!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礼物,读万卷书才看的清皓月繁星!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 看过晓松奇谈视频的观众,肯定听到过高晓松云淡风轻的说起xxx,“哦,这跟我们家挺熟“,“他当时就住我家对门儿“,这些人物,我大多都是从教科书上认识的,而高晓松的家族背景,却与这些人物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得不说起他的家族背景。整个家族(除了因为文革影响的二叔)都是清华的高材生。有兴趣的可以看晓松奇谈的有一集《朝花夕拾》,有不少介绍。民国时期的名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联系,知识分子的圈子就是那么小,兜兜转转间,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在一个圈子之中,不过就是熟人的熟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