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守婚时代》是一本由王海鸰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一):胸有块垒,不吐不快
《新守婚时代》看似是王海翎的新作,实际上是她十年前的旧作。对文字较有敏感性的我刚读到苏典典出场的段落时便觉得似曾相识,旋即忆起:原来十年前,某期《读者》就曾经将文中苏典典的故事段落集结改编成一篇独立的小说登出,当时尚年幼的我便已拜读过,并将这一段记忆留在了心底。和这本书有这样一段缘分,不可谓不巧。
现在回忆起来,那篇文字给十年前的我以这样一种情感教诲:女人不能一味隐忍顺从,要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才会得到男人的尊重和爱。可十年后的我,在感情中兜兜转转,又听过看过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后,再读到这些文字,内心却升起了大大的疑问:凭这,就足以撑起一辈子的婚姻?
在文中,苏典典是一个头脑简单,性格单纯的女孩。她从来不爱看书,也不爱多思考。由此可知,她的价值观应该比较单一,生活逻辑简单而牢固。而她的老公肖正则是个学历颇高,见多识广而又踌躇满志努力钻营的事业型男人。这样的两个人,婚后的新鲜感一旦退去,矛盾和分歧便会逐步显露。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最低级的是生理需要,再往上便是人际交往需要,被理解被爱被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苏典典和肖正,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圈子里,一个天天打拼事业,一个在家打麻将做美容,他们之间可供交流的资源几乎为零。肖正无法对苏典典的麻将美容之乐感同身受,苏典典也无法和肖正探讨他工作上的酸甜苦辣。肖正之所以会爱上那个第三者,不仅仅是因为女孩长得灵气且富有个性,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与她是一路人,她能理解他的事业,以及在追逐成功途中的快乐与痛苦。按照这样的逻辑,最后肖正和苏典典言归于好的结局便显得苍白无力了:典典个性与脾气的爆发也许会使肖正感到一时的新鲜,但他们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依然存在,等这股新鲜劲过去,肖正会发现,与他相伴的这个女人依然只会打麻将做美容。人只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并欣赏合乎他价值观的人与事。
女主人公谭小雨,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婚姻:老公原本帅气多金,事业有成,却在一次事故中患了“名词性失语症”,一下子成了只能干体力活的“下层人”。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使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家庭风波迭起。编剧出身的王海翎,自然使尽浑身解数制造桥段,一时间,小三频出,误会不断。但纵观全书,谭小雨的所作所为可用四个字来形容:感情用事。是否接受第三者明显带有交换性质的工作,是否生下孩子,是否要离婚,如何对待老公的红颜知己……一桩桩一件件的处理方式几乎都是感情用事。我没有看到夫妇俩诚恳而深入的沟通,也没有看到设身处地的体贴与考虑。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着自以为正确,自以为替他人着想的事情。也许,不这样就不会有激烈紧张,高潮迭起的桥段,但难道小说除了好看以外,不应该有一些引导和教化的作用吗?
也许很多人认为,小说不应该有倾向性,不应该明确宣扬孰是孰非。但这真的可能吗?对很多作者来说,也许他们只是在编着一个个或美丽梦幻,或悲凄虐心的故事,他们自己一点儿也不相信。但对于沉醉其中如痴如醉的读者观众来说,他们就是在被潜移默化地教导和影响着!我在工作的过程中,看到了太多对爱抱着庸俗看法的人们,女人认为好男人就该高大温柔多金帅气对女生千依百顺,男人认为女人只爱花不完的钱、金光闪耀的奢侈品和天花乱坠的甜言蜜语。男人和女人都高估了物质对于感情和婚姻的影响,却低估了性格、观念差异的力量。婚姻一旦出现矛盾,两个人都坚持己见,以对方是否妥协来衡量爱的深度,就算让步也几乎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却很少有人是出自真正的理解和体谅。想解决问题,却厘不清真正的原因,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他们急切而又无助,只能摸索着一步步向前走。有些人能够幸运地走出迷雾,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对真爱的定义,有些人只能一辈子在感情中兜兜转转,羡慕着,嫉妒着,后悔着,痛苦着。
一部小说通常是作者自身三观的投影,书中人物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常常与其相合。如果这部小说亦是如此,那么我很想问一句:难道王海翎你真的赞同小说中人物对于感情和婚姻的处理方式?难道两个人明明都知道对方爱着自己,却因为一个人所谓的善良和不忍心,这份感情和婚姻就要像砧板上的鱼肉那样任小三宰割,最后得救的原因竟然是小三的一念之仁?这样的Happy Ending太令我无语了,无语到让我不相信这段婚姻真的会有美好的结局。因为从他们的行为中我读到的是:收入,学历,疾病,小三,甚至连自己的善良和不忍都可以轻易扼杀所谓的真爱,真爱算个屁!
如果你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那么,能不能写本书告诉你广大的迷茫读者,如何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婚姻?
文/曹怀宁 2014.03.01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二):难守的婚姻
王海鸰的小说自从《大校的女儿》一见倾心后,慢慢读过多部,如《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代表作。王海鸰其实婚姻很短暂,但她对婚姻困惑的理解却非常深入和细腻,她的作品,大多有自我的痕迹在其中,她的婚恋故事张扬着却是她从个人经历里抽身而后,更普遍的婚姻矛盾、城乡鸿沟以及家庭悲喜剧。王海鸰一向不太关注别人怎么想,她认为创作只是自我的表达,"一个作家的经验是有限的,只有积累到一定的年头,至少十年,才能达到从心自然流出的状态"。这也是她,了解自我、沉淀自我,继而写出自我的生活,写出超越想象的生活的根本原因。
《新守婚时代》是王海鸰十多年前的作品,原名《不嫁则已》。两个名字,看得出立意上的不同,不嫁而已,侧重于嫁,嫁人要嫁好的、嫁合适的、嫁对的、嫁得不对便是吃苦受穷、乱折腾个没完。这些不同的“嫁”都可以一一对应到小说中各位女主角的各自婚姻选择上。而这些看来有些单一,有些片面定型化的意味。我想这也是因为是十多年前的作品,那时各种意识形态正处于萌芽喷涌而出,还未变异之时。当然从小说中来看,那时的婚嫁问题也还没有那么多功利,于是相对当下也有可归纳的模式。
谭小雨可以拒绝同行的邀约,喜欢上另一行业的高富帅。当然这里也有一个疑问,十多年前,房地产方兴未艾时,房地产销售便已是如此的多财多金有地位和面子吗?还是说小说为了迎合市场和现状,做过一些调整?谭小雨代表着知识分子家庭的出身,可居然是她在工作期间魂不相守,出了医疗事故,这恐怕也是作者设置的第二个暗扣。
苏典典和肖正,是男才女貌的结合。这样的结合,在貌已习见,而左手拉右手没了新鲜感时,单纯女性与知识分子的矛盾、分歧以及婚姻的危机便冒上了头。这里有第三个暗扣:长久夫妻在价值观上的似与不似。
陶然和徐亮,有点哥俩好,又常打打闹闹,很有恋爱的感觉。陶然是个人精,在姐妹遭遇苦恼时,又常常是出点子的智囊团,可惜这个形象虽爱恨分明,性格又爽朗,但作为串起姐妹故事的角色,身段又有些被拔高了,什么门儿都摸得清,超越了年龄应有的常识啊。
李护士长,对工作爱岗敬业,在家里教育儿子有章有法,然而婚姻不幸,早年嫁给有钱人,却因老公沈平有外遇而分手。沈平身上带着揭露男人好色劣根性的使命,是个爱吃窝边草的“黑”老板。
早期的作品,人物比较平板,每个人身上都有宿命的弱点,也几乎在故事开始之时便已注定他们的走向和命运。倒是谭小雨的爸爸和谭家的保姆灵芝前后性格有所突破。谭爸爸与学生的倾情歌唱,一怒离家,又为残妻而归,平静送倾慕的学生离开,从挣扎到反抗再到接受命运,并向命运妥协,谭爸爸的美德辛酸与无奈,历历在目,个人觉得这个人物相对较成功。保姆灵芝,从忠诚到不告而别,从朴实无华到华丽蜕变为城里人,有非常大的转变,但灵芝的转变,虽然谭家的教育是因,但似乎还欠缺了一些催化剂,到了最后的高风亮节,一念之仁不当小三,倒不符合这个时代里元配与小三当街打架的各种闹剧。当然,我想作者在这里这样设置,也是希望多表现一些正能量,能弘扬正确的婚姻价值观。作者曾说,并不想让女人最后成为怨妇,所以,批评和棒喝对女性更好。
只小小说可以轻易地改名为“新守婚时代”。但如今的诱惑那么多,小小护士站里,每个女性想必都想守住自己的婚姻。人生各有不同,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似乎结局大多经过一番波折之后,仍有些光亮和美满的希望,可惜终究是作者的美好愿望,残酷的现实真相是:不嫁则已,嫁了,这婚姻很难守啊。所以,女性们进了围城也并非万事大吉,当知易婚难守,还得用心好好守呀。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三):爱情群像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却也是个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话题。即使,作者用了五个不同年龄和类型的爱情故事来描摹这样的爱情群像,却依旧无法解答谁对谁错。恍惚间,看到《北京爱情故事》的身影,老少几代人,各自不同的际遇,各自不同的选择。
李晓夫妇:典型的暴发户与糟糠妻,离奇的是他们竟然能保持“再见亦是朋友”这样“潮范儿”的做法,但如果只说是为了儿子好,我却有点不信,如是那样又何必离婚?一个继续花天酒地,一个继续装聋作哑,保持婚姻状态完整不就结了?依稀感觉得到李晓依旧希望丈夫回来,从丈夫公然在眼皮底下偷腥时李晓过激的表现可见一斑,对此或可以理解为传统女性的思维作祟,因为实在看不出那暴发户除了孩子他爹的身份之外还有什么值得眷恋的地方。只是对于暴发户最后的被感化,颇有些不解,只是因为儿子的一句话就给老婆买贵重衣服?腰缠万贯的话早干嘛去了呢?再一个这么个阅人无数的花花公子怎么可能因为一套贵重衣服的包裹就对糟糠妻另眼相加呢?如此回家还脱不脱衣服了?
典典夫妇:高富帅与花瓶之间的关系仿佛注定只能是情人而已,一旦转正就容易折旧,我想症结主要是“共同语言”的缺失,那厢边李晓家的暴发户唯美女是图,这厢边典典的老公却追求着事业上能携手共进的伴侣,难道是错位?还是男人的欲壑难填?不厚道的想如果典典当初嫁了暴发户又会如何呢?那么她那些每天健身、美容的效果是不是就孙投其所好能守住身边的那个他了呢?依我看一未必,没有经历风雨的爱情多半靠不住,而人的欲望就是:得到的从不宝贵,总觉得还有更好的选择。
陶然与徐大夫:从不可能到可能,在整本书中是最顺利抵达彼岸的一对儿,但未可知的是直到书结束他们才结婚,不同于其他人早早的展开婚后故事,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呢?呀呸呸!我真是暗黑得很了。但是对这对儿很不喜欢,尽管陶然直爽,徐大夫仁爱。陶然你算是哪路的朋友呢?在朋友有难的时候对朋友不信任、不关心,还单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落井下石再踏上一只脚,虽然每一次你都会幡然悔悟,但你对朋友雪上加霜的做法无疑是不容易捂热乎的,幸而别热不和你一般见识。徐大夫更离谱,你对小雨的关心很好,但难道就不懂得避嫌吗?没想过会带来什么后果吗?再说你觉得就凭你一厢情愿被拒绝的那点暗恋,会比你女友和人家小雨的关系更铁吗?要关心你不会告诉你女友让她去关心吗?非得等闹出绯闻了才和盘托出,你敢说你开始不是怀着私心去体现一下自己的优越感的吗?
谭教授夫妇:很悲剧又很无奈的一对儿,不是很理解。首先一个不理解,确实出于自己的心地阴暗面作祟,真的很想知道这世道有没有教授工资那么低而节操这么高?中间有一段也写了收了人家三张800的票,为嘛票可以(还是这么贵的票)而钱就不可以?有区别吗?何况之前那300的票小雨也去卖了,为何这次800的票就不去卖而是自己去看了呢?第二个是这夫妇两个的关系,如果只是为了孩子,那小雨上班不是一天两天了,看她后来的各种表现可以感觉到她其实是很坚强的,作为父母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真没必要这么凑合着这么多年,要觉得离不了就干脆别提,为何在这个时候才第一次提呢?第三个那个莫名其妙的女学生,这么多年才奇葩般的出现这么一个女学生爱慕,还不问缘由的闯上门来,按说只要有点常识就会知道咱们教授这年纪孩子都该老大了,不可能没结婚吧?再一个教授这么出名家里情况应该都不是秘密吧?怎么敢什么都不打听一下就大白天闯到家里来示爱呢?她完全是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穿越而来的好不好?最终现实的困难让他们在人生的终点回到原点,但体会不到一点应该或是幸福,只觉得很孽缘。
最后:小雨、刘会扬、灵芝这个三角恋的诡谲组合。小雨和刘会扬是有感情基础的,他们开始的原因就在于小雨的热情、懂事、体贴,如果不是开始刘会扬那一身农民工似的打板,相信也许就不会有这个故事发生了吧?所以这几对当中真正有点患难夫妻见真情的就是这对儿了,因为在一开始就是在患难中认识的。病后刘会扬对小雨的种种疏远主要是为了不拖累小雨这也可以理解,可以说这些都是很感人的。但灵芝的插播很突然,她所有的道理都选择性的过滤掉了小雨的好,于是很多气人的话和事都发生了,在人物的塑造角度和剧情的曲折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成功的,但不得不说,之前那个面对金钱诱惑百般纠结才决然而去的懂事的好灵芝,就此被灭了,仿佛自从做了制片人的助理之后那个朴实懂事的灵芝也离我们而去了,代替她的新灵芝把插足他人家庭当做是崇高的乐事,把掺和别人家事当做是想当然,用雷锋般的行动践踏着这个社会的底线。
故事总有尽头的时候,即使留下多少值得玩味的尾声,但爱情还在继续,但愿每段爱情都能更单纯和从容,无论贫穷富贵,无论顺利挫折。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四):婚姻里的选择题
尽管故事的发生年代与那个时代的标志物品让人产生错觉,尽管情节的安置与时代的特征让人借位,但是我还是要说这本小说感动了我。就像一壶酒,里面的酒醇香味美,但盛酒的壶与酒却不能匹配,怎么看都像装错了壶。
我承认泪点低。从头至尾,我几乎哭着读完这本小说。看过王海鸰多部作品,这本书远没有《大校的女儿》写得厚重,没有《新结婚时代》那样准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也没有《成长》给人予启迪,但这本小说松弛有度的叙述方式,让人读来轻松惬意,能快速进入故事情节,欲罢不能。周六的下午,外面春光明媚,从阳光浓烈读到夕阳西下,合上书本,擦干泪痕,又一次体验了不同的人生。
故事结构简单,三个女孩做着不同的人生选择题。青春美貌的典典早早嫁给青年才俊,成了全职太太,慢慢地,两人生活节奏越来越不步调一致,过着名存实亡的婚姻。就算在今天,典典也有代表性的。全职太太是个冷暖自知的职业——在另一半看来,根本就不是职业,顶多算是一个附属品,他的附属品,家庭的附属品,在这样的婚姻状况中,想获得平等自由的权力谈何容易。这样的婚姻就像是一个不等式,永远对方大于你,永远是你在做妥协,永远是以他为轴心。如果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管怎样还是要选择一份职业,不在于收入的多少,而是在于一份尊严。
小雨则要曲折得多,与绩优股互相倾心。而婚后意外的灾难,使两人的婚姻面临着重大考验。从生活优裕到在底线挣扎,两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贫贱夫妻百事哀,当女强男弱,婚姻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就像在放大镜下,两人的琐碎、细末被无限放大,这些都成了压倒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小雨是作者倾力最多的一个人物,看得出,作者也喜欢这个善良、纯真的女孩,但是在面对生活的磨难时,不主动、不争取让人又感到这个女孩的无力与无奈。这样的婚姻就如在解一道复杂的应用题,需要动脑筋、花力气,当然成功找到答案后,幸福感也最强。
在三个女孩中,陶然最为顺利。喜欢,就是争取,这爱纯净、自然,成功俘获心上人的心。这个率真的女孩子,对婚姻和爱情最为纯粹,这就像是一个等式,双方是平等的,一方努力与另一方在价值观、视野、学识相近,双方交谈的渠道越多,这样的婚姻才能越长久。
这本书也存在着明显的缺憾,情节的设置过于简单、不丰满,有的地方交待得突兀、不圆融。作者在自序中说写了十年,用十年穿起一个故事,本该是厚重的,可能这十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复杂变得简单了,厚重变得单薄了。尽管这样,这不失为是一个好故事,就算在今天,仍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婚姻的本真仍是每个人应该坚守的。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五):残缺的圆
残缺的圆
文/Sofia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缺了角的圆,为了让自己恢复完整、不再残缺,我们努力地翻滚在这个滚滚红尘里,寻找着自己遗失的那一个扇形。寻找的路途中,有阳光普照,有花香遍野,也有雷雨交加。
某一天,在某一个意外的转角,我们遇见了一个中意的扇形,也许TA恰好能弥补我们的空缺,也许TA的大小并不合适,但是我们需要TA并接纳了TA,让自己形成一个“圆”——这个组合而成的“圆”也许半径吻合,也许并不圆满。即便是半径圆心相投的新“圆”也会留有那么一些需要磨合的瑕疵。
这便是婚姻。美丽的丝绸布上刮了一缕柔弱的细丝,或者是,华美的袍子上爬满了虱子。
婚姻,从来都需要一种接纳和包容的守护态度。丝绸上有了一根刺眼的刮丝,袍子上蠕动着恶心的虱子,这样的丝绸、这样的袍子,你到底要不要?如果要,你该如何要?如果不要,你能预知你会遇见更美的意外吗?
《新守婚时代》中描绘了几种婚姻形态。
“久病床前无孝子”,有被疾病拖垮了的爱情和人性。疾病,会慢慢消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会让曾经健全的人性生疑、生病。
谭小雨的母亲抱着一拍两散、拖死对方的决心,硬生生地将自己变成虱子,遭人憎恶。是的,她也身不由己。她也想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她还怀念他曾经的似水柔情。可是,他所有的爱早就随着她枯萎的健康和丛生的多疑,一丝一丝地萎缩,只余责任。
刘会扬不愿重蹈岳母的覆辙,决定放手,宁可自己从此只是那个残缺的圆,也不愿让自己变成遭谭小雨憎恨的虱子。
谭小雨目睹了父母之间的感情的变故,一方面既同情母亲,另一方面又同情父亲,这样矛盾的感情投射在自己的婚姻之上,使得她对刘会扬的感情里既有未曾消耗殆尽的爱又有难以推卸的责任。谭小雨注定要走上一条矛盾的道路。
因为谭小雨不是刘会扬的优雅女同学。刘会扬的女同学是一个实际的利己主义者,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时刻以“同甘”不“共苦”为宗旨,一旦发现有不利因素,立刻挥剑斩情丝,及时止损。这样的人,会过上好日子,但是不会遇见幸福。
苏典典的婚姻看似是“好日子”和“幸福”的完美结合。只是,这个世界上哪里有十全十美的婚姻。这桩婚姻分明是金钱和美貌的互利互换。只不过,故事开始的时候尚有感情作为基础。然而,时光流逝,当美貌成为习以为常时,即便是年轻时代的林青霞也会成为寻常姑娘。《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说,心跳加速只是一种幻象,千万别当成爱情。
其实,我觉得苏典典和肖正最后的和好有点儿过于追求大团圆结局。当肖正已经对苏典典的美貌失去新鲜感时,苏典典要拿什么来维持、来守卫肖正的感情?
事实上,护士长李晓和事业有成的前夫沈平的离异婚姻正是苏典典和肖正之间婚姻结局的写照。
能够守护住的婚姻不仅仅需要外表这个触媒,还需要心与心之间的交流。陶然和徐亮之间的婚姻算是《新守婚时代》中五种婚姻形态里最适宜的一种了。她是力求上进的护士,他是前途无量的医生,彼此之间有欣赏、有交流,虽然难免有钩丝这样的瑕疵存在,但是这种争执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细水长流的婚姻便是如斯。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六):王海鸰的婚姻观
《新守婚时代》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势在必行的,为什么,就在当今人们对婚姻越发“轻视”的时候,它出现了,那么对人们的观念是一种固化。婚姻不是能轻易分解的,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诱惑,那是不是有了诱惑,婚姻立刻就能分道扬镳?不是的。任何一个人从骨子里都希望生活是安定的,希望在安定的环境下是快乐的。面对刺激,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诱惑,意志可以动摇,甚至有一些违背常理的行动,但当属于自己的那份情,那份爱出现的时候,刺激、诱惑等都会退居二线,心所属回归正常轨道。不过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么多对夫妻中,他们是以爱为前提的,曾经爱过,在爱的过程中都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爱,如果没有了爱,那么分道扬镳自然不存在任何障碍。
很喜欢这本小说!
书中描写了无对夫妻,有三个年轻女孩,一个离异的中年女人,一对老夫妻。关于婚姻,王海鸰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有生活,有感悟,对中国的婚姻有了如指掌的感觉。这几对夫妻之间人物、故事交叉开始了。三个年轻的女孩,陶然,是一个努力去追求爱,率真,男孩性格,虽然少了点女性的温柔,但却是那么可爱,他与医生男朋友可以说是修成正果,让人羡慕。生活中不乏有其人。
小雨,可以说是她是本书中的一条主线。她温柔,细腻,漂亮,但命运对似乎眷顾,但又有些冷漠。找到一个高富帅,但因为父母的关系,在一次返家途中,丈夫头部遭受重击,导致只能成为劳动工作者,家里的生活一团糟,母亲卧病在床十几年,父母感情全无,丈夫遭受打击,心理异于常人,生活面临窘迫,小雨就这样奔波于生活之中。有过诱惑,她抗拒了,有了成功,她坚持住了,幸福却差一点跑了,不过最后她把握住了。这里不能不提到她家的保姆,很喜欢这个人物,爱憎分明,难时她敢于出手相助,看到自己与对方差距无法弥补的时候,悄然退出。农村的一个女孩,敢于追求,敢于放手,多好的一个女孩。
典典,是另外一个女孩,她嫁给了一个帅哥,富有,工作能力强,于是辞去工作,成为全职太太。让人羡慕的同时,她并不快乐,因为成为花瓶,成为依附,好在她警醒了,从而受到出轨的丈夫的尊重。我想她以后的生活会精彩的。
护士长,离异的女人,她是不容易的,但却是直爽的。她爱护她手下的小护士,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丈夫当初抛弃他们母子后,她依然能坚强地生活,让人佩服。
小雨的父母,一直他们在闹离婚,但因为那么多的事情纠结在一起,一直没有离成,当妈妈同意离婚后,病情加重,怅然离世。
几对夫妻,代表着这个时代的各类夫妻生活。一气呵成读完后,自然会想到自己的婚姻生活,自然会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婚姻经营得更好。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七):婚姻绝不是生活的一个句点——读《新守婚时代》
文/ 飞熊
所谓立业成家,在中国,都是一等一的大事。结束了寒窗十年,紧跟着就是洞房花烛。其实,这是一种随波逐流的无奈。我们总得找个门当户对的人,进入一段四平八稳的婚姻。可婚姻并不是人生的一个句点,你结婚了,这生活就能一直稳稳当当的进行下去。不过,倒退几十年向后看,有几个家庭,会因为所谓不幸福而离婚呢?十年前,作家王海鸰就写出了中国人离婚的故事,像敲响了一个警钟:新守婚的时代已经到来。
那个故事完成十年以后,我们才开始坐在这里看那个BP机时代的故事。
我也试着采用一种倒着来的方式,从最后一章向前读,20章,19章,18章……最后的最后,他们离婚了或者因为什么偶然事件没离成。无论如何,都有些许无奈的唏嘘,叫我们不舒服。看着那些结果,我们要问句“为什么”——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婚姻中的两个人,一旦分手,即使复合,偶尔想起,也是有些扎心吧。
小说中,四组人要离婚,一对新人从热恋到结婚。陶然和徐亮,唯一一对在这个小说不离婚而选择结婚的一对,在这个故事中,戏份不多,却着实给小说增添了许多亮色,给我们以付与希望的正能量。尽管他们是配角,却似乎暗示了什么。陶然和徐亮的婚礼,就请了这几个婚姻濒临破裂的主儿,简单甚至有点寒酸。这种反差,暗示我们要问个为什么——为什么大家都要离了,他们在选择结婚时却那么坦然?书中没有答案,答案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这四对不幸的婚姻,作者用写意速写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展示了各种离婚的形态。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离婚原因……像一部离婚的百科全书。可回过头来,看那个“守”字,谁又能守得住?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像一块石头,从三十度的斜坡上向下滚,除非有个大的障碍——比如死亡,给挡住了,那石头才能停下来。
小说的情节推动,基本是靠用大量的对话完成的。没有过多的交待,一点不拖沓,噼里啪啦的都是说话声,非常强的画面感。然后,人脸在语言中被勾勒,情绪在对话中显现,节奏也许用词的变化而变化。我在倒着向前读的过程中发现,我在这一章遇到的问题,总会在上一章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原因。如果顺着向下读,这样的情节会不会有点平?换个角度想,这种方式,也正好保证了这种噼里啪啦的叙述节奏。
快,难免给我们有浮光掠影的感觉。总觉得有什么事情没说透,总觉得某些东西落下了。这难道不像中国画中的留白吗?画上一叶扁舟,那舟下就是江水;画上几只飞鸟,那鸟上面就是天空。重要的是,作者留白的目的,是让我们自己去思考。我们的婚姻,是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些在小说中出现的部分是否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那些书中遗漏的部分,是否能由我们自己去补全?
婚姻,不是个句点。婚姻,是个冒号,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去言说,留给我们太多的空间去表演。可那一个“守”字,太压抑,叫所有人都不舒服,也许这是作者采用这种快速的叙述节奏的另一个原因吧。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八):如果没有手机怎么办——据闻,这是王海鸰的回锅肉,难怪觉得设置比较怪
王海鸰的新书《新守婚时代》是一本“架空小说”,讲述的是一群护士和他们的男人们。为什么说“架空小说”呢?因为恕我生活经验尚且,竟然参不到属于哪个年代。
比如第11页,说起谭小雨的家庭收入,“爸爸是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教授、专家一级的人物,每月收入三千元以上;妈妈过去是中学老师,先每月有八百元的退休工资……请一个做家务兼照顾病人的保姆,每月起码要六百元”。六百元的保姆,我想想,估计只可能是上世纪的事情了。
但问题是,好友结婚,两个小护士就直接出了八百元的彩礼,这个……好吧,可能各地风俗不一样,总有打肿脸充胖子的。然后过了一会儿又说起做房地产的刘会扬年薪20万的高富帅,恩,在“那个年代”或许有钱了,但最后这个高富帅竟然沦落到去当保安,更有意思的是,谭小雨还需要发邮件给好友,再让好友转交给刘会扬。等等,这到底是什么年代。接下来又出现了呼机,又出现了翻盖手机。一件衣服2万元。这到底是什么年代。
我不知道呼机、翻盖手机是不是同时出现过,应该吧,呼机是2000年左右正式落幕的,2000年我妈就已经用上了摩托罗拉的翻盖手机。但那个年代上网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在家装宽带很简单,网吧也到处都是。而且,问题是,高富帅的刘会扬除了能说会道,多钱多金,还会不会上网?有没有ICQ?——咳咳,这个现在能知道ICQ的老人应该不多吧。
好吧,原谅我这个人的偏执吧。我想,王海鸰之所以这么设计,而不是直接将这个故事安排在现在,仅仅是因为在书中的那个年代,人们可以缓慢的沟通,一些错误也可以由于没有手机即时通讯而一错再错。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即便现在我们这个年代可以用手机随时联系,可以在新浪微博上示爱,可以在微信上发视频,为什么我们依然守不住我们的爱呢?
好吧,让我还是给你们剧透吧。
在某医院里,有这么一群护士们,护士长是离婚独自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女,一号女主角谭小雨是医学世家,父亲是脑外科的高手,但母亲却患了类风湿常年在床,后来认识了一个高富帅的男孩刘会扬,由于心地善良成为夫妻,后来小雨也在刘会扬的帮助下成为了成功人士,但此时刘会扬却得了失语症,由于谭小雨忙于工作,刘会扬在谭小雨家以前的保姆灵芝的照顾下获得了康复。但两人还是相爱的,最后灵芝选择了退出。而作为反衬的谭小雨的两个好友,一个是在家隐忍丈夫的出轨最后走向离婚的美女,一个是靠自己努力成功追求到真爱的骨感美女。
不过,最后没有结局的结局,或许也算一种美丽。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九):婚姻,需要的是坚守
婚姻,需要的是坚守
生活中的我们,谁都离不开爱情与婚姻。没有爱情和婚姻的人生是灰暗的。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可是王海鸰的作品《新守婚时代》,用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讲述了爱情和婚姻的实质。
故事的背景是某医院,故事的女主角,是三位年轻美丽的护士们。苏典典、陶然、谭小雨是一起从护士学校毕业的。故事的开头,便从三美女之一陶然因不善打扮得不到暗恋男医生的认同开始,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女人在生活中,除了对工作的专注与追求外,也需要属于女人的美丽。女人到底是要做女强人还是该做温柔妹妹,一直也是困绕着女人的一个问题。太强的女人,易敬而远之,而太弱的女人,则容易受伤。在软弱与坚强两者之间,女人,要寻找的是一个平衡。
可无论什么样的女人,在她们内心依然会有着对爱情和婚姻的憧憬。三美之一的苏典典,是一个古典的中国女人,她年轻漂亮温柔,是三美中第一位收获她想要的爱情和婚姻的女人。她的老公苏正曾说过“他的典典脸上描绘的,将只能是幸福。”可就是这样一对金童玉女一般的婚姻,经历了爱情的甜蜜,在日趋平常的婚姻生活中,以苏正婚后的出轨画上了一个讽刺的微笑。
爱情,到底是什么?是因婚姻为结束还是用承诺为保证?婚姻的变化难道一定要用“当年我不懂得爱不懂得生活”作为借口吗?可重新选择的爱情就一定学会了爱学会了生活么?婚姻和爱情应是对自己的一份坚持与坚守。
谭小雨也遇到了她爱的那个人,只是没有想到新婚后不久,因为小雨的父母闹离婚,年轻帅气能干的刘会扬在去安排岳母途中,头部受伤,得了命名性失语。他一下子从销售经理沦为清洁工。曾经的幸福得如花一般的生活变成了艰辛的谋生计。生活,展开了他狰狞的一面。可就在这种情况下,谭小雨刘会扬这两个年轻人磕磕碰碰走了下来,其间纠缠着两人在生活的磨难下,一丁点一丁点的成长和理解。爱情终是在磨难、帮助、猜测、不舍中结出最美丽的花朵。
除了陶然、苏典典、谭小雨这三美的恋情这外,书中还穿插着离异护士长、谭小雨父母、保姆灵芝的爱情生活和人生观。这部书,除了王编剧娓娓讲述的人生外,也让我们懂得婚姻也如同人生一般,需要的是坚守。
《新守婚时代》读后感(十):在婚姻里飘零的爱情之花
爱情,是浪漫,是风花雪月;婚姻,是乏味,是柴米油盐。当初那个“低眉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婉约女子,在生活的磨砺下化身女汉子、中年大妈,你是否爱她如初,心底涌动甜蜜和羞涩的悸动;当年那个玉树临风的男子,被岁月的风霜浸染成邋遢男、猥琐男,你是否依然愿意与他相亲相爱,包容他身上所有的缺点继续牵手相爱到老?
翻开著名作家、编剧王海鸰继《新恋爱时代》《新结婚时代》之后的又一部婚恋力作《新守婚时代》,心中五味杂陈。婚姻的蛀虫在哪里藏匿?为什么婚姻城堡如此不堪一击,他和她全都身力交瘁、无心应战,只想第一时间逃离这个伤心、绝望和崩溃的地方?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万变,情感的漂泊,转型期中国式守护婚姻的难题,再度台上桌面。据有关资料显示,北京的离婚率高达50.9%,就像匈牙利诗人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抛来跑去,没了爱情,没了家。
一个家,组合起来不容易,七大姑八大姨地折腾。折腾来折腾去,劲儿散了,心散了,家也散了,徒留一地的悲伤和满世界都看得见的伤痕,触目惊心。苏典典和肖正,金童玉女式婚姻,陶然和徐亮,磕磕绊绊修成正果的婚姻;谭小雨和刘会扬,患难式夫妻婚姻;小雨妈袁洁和谭文冼,属于疲惫拖死你没商量婚姻……爱情,是那般刻骨铭心;婚姻,却撕裂了所有的美好,不管是红男还是绿女,都掉在婚姻的泥淖中瞎扑腾,奄奄一息。上帝啊,你为什么折断婚姻世界中夫妻的双翅,这样的惩罚几近残酷和无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此话不假,哀莫大于心死,遭遇各种婚姻危机的人们,心底的忧伤泛滥成汩汩的河,心儿碎成一地,溅起片片璀璨,抑或如夜空里的烟花,徒留一地苍凉,还有一地不堪入目的狼藉。
三对年轻女孩的爱情里,作者着重刻画的是谭小雨与患上失语症丈夫的相扶相守以及历经的磨难和痛苦,这和身患重病不能自理的小雨妈妈和医学教授倜傥帅气丈夫的婚姻,何等相似呢!这样的惩罚落在同一个家里,让人捶胸顿足,嘘唏连连。不幸,是这般相似。在社会浪潮中所遭受巨大冲击和强烈的对比,老一辈人在婚姻中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又在新一代身上重演。老一辈的婚姻危机四伏摇摇欲坠,新一代的婚姻更是问题重重,千疮百孔不堪一击。作者生动的文笔,传神的描摹,入木三分的刻画,接踵而至的打击,婚姻爱情家庭生活里的凡此种种,刺激着读者的神经和蹂躏着读者的泪腺。
恋了,爱了,哭了,痛了,伤了,碎了,死了……抓一把婚姻城堡中的爱情沙,想要攥得更紧,指缝间流失的沙子越快。那些相恋的悸动喜欢,那些相爱的甜蜜羞涩,覆水难收,只有远天上流云空悠悠。
文中有个细节,提到小雨妈袁洁和丈夫谭文冼于1976年12月8日结婚。当初爱到死去活来的两个人,在婚姻中渐渐有了裂痕,双方的差距越拉越大,隔阂越来越深,在柴米油盐的寻常冷暖中蜕变成你死我活的歇斯底里状,每个人却又都满腹委屈。这种残酷的身心折磨,直到一个人的生命终结才画了句话。孰对孰错?婚姻的城堡,进去错乎,出来错乎?人生本是就如此矛盾和痛苦啊!
爱、理解和宽容,是婚姻中爱情不老的真经。惟愿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念好这部婚姻里的爱情禅,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