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是一本由[美] 凯利·布兰特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17-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初看到书名“追影子的人”时,还以为又是一本借畅销书势头营销的平庸之作,便带着几分轻佻开始了这次阅读旅行。
现在,我想为我的态度道歉。
因为我发现,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尊敬的作品。
推理思维契合逻辑,剧情悬疑惊悚、环环紧扣。确切来说,整部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就像一架钢琴所具备的八十八个琴键不多也不少,每一次琴键的组合总会创造出复杂、和谐并独一无二的特殊符号。如同书中的每章每节、每个剧情点、每句对白,都巧夺天工的组合在一起,整部作品就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在你眼前活蹦乱跳。
当我读完全书最后一句话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不能像对待一堆死气沉沉的纸张那样来对待它了。书中每一位角色都刻画的栩栩如生,他们的举手投足,突出的性格色彩,一声哀叹,一抹浅笑,都像是生活中的大活人一样真实而鲜艳。沉浸在这样无懈可击的,对人物与情节双管齐下的勾勒当中,仿佛此时此刻你就置身于警方的隔离线外,切实注视着正在发生的一切。你的心跳随探员卡姆的心跳变快而骤然加剧,你透过索菲亚的双眼看到那陌生男人正站在你面前,你能感受到索菲亚的恐惧与疑惑,能感受到她的错愕与无助。更重要的是,你还能感受到她娇小身躯中所藏匿着的巨大勇气以及她永不言弃的宝贵精神。这都是我所钦佩的,也是值得每个人所深思的。
而随着这样一个富有魅力的女士被卷入到这场扑朔迷离的案件当中,线索也像是坠入海底的石块般越加深入,整部小说世界在作者近乎完美的布局谋篇下,如同有人不断拧动着世界的发条,使其强而有力的从内部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一个又一个人物接连走向命运的漩涡,他们将在旋转的虚假世界中不断了解真实的自我,不断探索真相,他们将一次又一次的做出判断与抉择。而作为见证者的我们,在领略变幻莫测的悬疑故事外,还将跟随他们的脚步共同前行,当他们面对层出不穷的事件时,我们也同样会在他们的抉择中看见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心中那杆天秤所倾斜的方向。这便是阅读一本好书所带给我们的力量,显然《追影子的人》就有这样的魔力。
在我的理解中,书名中的“影子”一词是饶有趣味的一语双关。它代表那个行踪诡异的,像影子般虚无缥缈的凶手。更深层的含义是透过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映衬出每个人心中的那块阴影。柴静曾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只有做过好事的人和做过坏事的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内心处处都是温暖与阳光,人心如此。
灯光下才会有阴影。
人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肉体迷宫。还记得雪穗么,那个即便是在白天也如身处夜晚般黑暗的冷艳女子,在太阳下行走也仍感觉不到一丝温暖的她,为什么会如此吸引我们呢?这就是悬疑推理小说的核心——人性的挖掘。
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种种阴暗而奋力前行。朝着公交奔去的长发女子,擦肩而过的衬衣男,微笑弧度相当精准的礼仪小姐,在“地表”他们有着适合或不适合,喜欢或不喜欢的职业,有自己的社交圈,有爱看的不同电影,爱吃的不同零食,理所应当又毫无瓜葛。而在“地下”,他们的形状是模糊的,是没有界限的,他们可以在这儿互相理解彼此,面对同一电影情节时的热泪盈眶,读完同一部小说时的情感涟漪,被同一曲目的旋律一并带走。这些伟大的精神符号让我们不止一次的相信,人与人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哪怕只有一瞬间。
无疑,《追影子的人》就是这样一个“桥梁”。它将带你走向你的内心深处,走进那片无人涉足的领域,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细微。
较之其他推理小说,《追影子的人》显然更能引人入胜。欧美作家对情节把控的能力一直让人拍手称快,精湛的写作技巧与缜密的结构布局完美融合在一起,凝练出这样一部令人赞叹的巅峰之作。
值得一看!
《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读后感(二):新颖题材的悬疑推理小说值得一看
130年前,英国伦敦曾经发生过一起骇人听闻、灭绝人性的连环杀人案,死者均为中下阶层的妓女,凶手的犯案手段极其残暴,他对死者进行开膛剖腹之后公然挑衅警方,却从此销声匿迹,然而这件震惊世界开膛杀人案却成为了英国伦敦历史上的一件悬案。而在130年后的今天,一起女性连环被杀案再次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这一次的受害者是被埋葬在深度不超过18英寸的坟墓中被发现的。
2014年被豆瓣推荐为评价最高的推理悬疑类小说之一的《达芬奇密码》里面的死者是名年迈的博物馆馆长,发现他的尸体时旁边出现了一大堆令人捉摸不透的密码,而线索均隐藏的达芬奇的作品当中。那么这一起女性连环被杀案的受害者身上均出现了被烟头烫伤的伤痕,而且还在死前被修剪过指甲,受到过长时间的性折磨,最后被扼颈而死,全部以相同的方式被掩埋。
那么这一起女性连环被埋案发生在哪里呢?它就发生在美国浪漫悬疑小说家凯利布兰特笔下的《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一书中,它是凯利布兰特《追影子的人》系列丛书中的第一册,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最初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和《偷影子的人》与《追风筝的人》是相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呢,但阅读后才知道前者属于亲情、爱情类外国文学小说,而后者是浪漫、悬疑、推理类小说。
《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是由悬疑丛生的凶案现场、残暴不仁的杀人手段加上浪漫的幸福爱情所组成的一部浪漫悬疑小说,它集合了甜蜜与黑暗,恐怖与幸福。悬疑推理类小说都是由悬念贯穿始终到最后谜团被解开的形式来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自然也采用了陈旧的描述形式,但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剧情内容的情节设置上采用了悬念、逻辑、心理融于一体的形式,加上男女主角情感的融入,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打破了以往一成不变的推理形式,新建了一种类似于港台警匪加上英剧侦探片结合的新推理悬疑模式。
看过许多关于变态杀人凶手的作案动机,他们犯案的根源是因为在孩童时期自身曾经在心理或者身体上遭受过不为人道的伤害与折磨,才导致了成年后的他们心理形成了扭曲与变形,唯有通过类似的伤害与折磨他人,他们的内心才能得到满足、平衡与慰藉。《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经过法医、心理学家、警方等多方的侦查与推断,仍然没有找出真正的凶手,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协助警方办案的心理精神卖家索菲亚却遭遇离奇失踪,究竟是凶手将目标锁定在了索菲亚身上,还是另有蹊跷呢?请锁定《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吧。
《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读后感(三):暗
今天的故事从一只狗开始,阳光明媚出去遛狗,清风下放纵的奔跑,撒欢,嬉闹的来到一座新坟旁边,狗狗天生的灵敏嗅觉,一直在扒坑,就在他们的无意之下,发现了一只人手。恐慌?疑惑?发现伤亡后,立刻先报警,紧接着扯出一个连环杀人案。六具身份不明的尸体,通过法医的鉴定,类似的伤口,同样的掩埋方式,首先确定肯定是连环杀人案,通过失踪人口的DNA数据对比,坚持不懈的追查,真相浮出水面。
罪犯的犯罪手法非常高明,什么样的罪犯,连杀六人,并且剪掉了受害人的指甲,为的是防止受害者在挣扎的过程中,在指甲里留下自己的DNA等信息,‘贴心’的为尸体洗了澡,选择在在冬天掩埋,挑选的是新掘的坟墓,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让警方很难查到受害者的信息,从而保护了自己。每一步,都给人一种‘仪式感’,有意识的犯罪,似乎是在满足某种扭曲的心理。
《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读后感(四):让人噩梦连连的犯罪推理小说
在纸质书阅读式微的时代,似乎只有侦探悬疑推理这一类的小说尚且还能吸引起大众的注意力,阿婆的《无人生还》一版再版,东野圭吾的小说常驻畅销榜单。然而悬疑推理类小说在不断引发读者阅读热潮的同时,也给创作者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一类型小说在众多作者反复创作后,想要推陈出新,让人在阅读之后大呼过瘾,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但是即便如此,优秀的作品依然会不断涌现,《追影子的人》就是一部让人在恐惧颤抖中依然欲罢不能的推理破案小说。
小说作者凯莉.布兰特名不见经传,但她的小说甫一出版便获得众多喜爱。作为女性作家,布兰特在创作时,不可避免的因性别因素对小说有着更多的寄托。同时,她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也让她赋予了本书更深层次的恐惧与悲哀。
与常见的推理破案类小说相同,故事以被害者的尸体被发现作为开始,但与寻常小说略有不同的是,本书采用了双主角的模式进行书写。男主人公卡姆作为警员探查本案,女主人公苏菲亚.钱宁医生则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罪犯进行人格测写。而且两位主人公还有情感上的交往互动,爱情总能让人感觉到幸福与美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凶杀暴力虐待等等因素来带的恐惧与紧张。
在旧的案件尚未告破的时候,新的受害者出现了,一位生活富足、注重安全、热爱运动并且有着两个孩子的范.惠顿女士被人盯梢,并且在取走大笔美金后失踪。与此同时,在阅读了六位被害者的尸检报告后,钱宁医生做出了以下结论,这是一个有暴力和施虐倾向的罪犯,少年时代可能遭受情感压抑,童年时期可能见过或遭受过性侵犯,可能会使用增强表现型药物,以掩饰性能力缺失……这样的一段测写能够帮助警方缩小调查范围,但警方在与媒体的博弈中,迫于媒体施加的大众知情权的压力,将这一段内容作为新闻在电视上进行传播。这自然是不利于警方侦破案件的,但对于媒体来说,他们的目的一般而言并不是想要揭露事实的真相,他们只是想要炮制出一种观点,引起一场轰动。犯罪测写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但也给罪犯提供了更多了信息,因为媒体将钱宁医生的照片进行了曝光,致使暴怒的罪犯对钱宁医生恨之入骨,并且将她当做了自己即将进行的犯罪目标。
小说其实并没有对暴力、虐待等犯罪过程进行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在看到曾经被虐杀致使的受害者的模样,看到那些被殴打虐待留下的永远的痕迹,我们不由自主的在心中勾勒出钱宁医生将会遭遇的景况。钱宁终于失踪,留下的针头、血迹、打碎的玻璃、入侵的车库门,这些痕迹无一不说明了犯罪的凶残和狡猾。自己的爱人被掳走,卡姆心急如焚,但焦急不仅无法让他找到钱宁,反而还会影响他做出正确的分析。作者在此时将破案与爱情交叉描写,一方面能够缓解因暴力虐待带来的紧张压抑,另一方面则是在生活的侧秒描绘了钱宁的机敏和聪慧,也为后文钱宁的自救埋下了伏笔。
围绕着案件的破获,我们看到了美国式的案件侦查模式,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嫌疑人分析,保护人权之下调查取证的艰难,新闻媒体对警方的压力以及二者的妥协,这些内容符合美国的国情,但也带给我们一种别样的新鲜感。
但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将恐惧描写的淋漓尽致,少量的细节描写,大量暗示带来的个人脑补,这样的小说在不触及底线的同时,做了让恐惧扎根于你的每一根血管,让你在阅读时甚至需要不时的停顿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作为系列小说的第一本,作者仍留下了大量的悬念,犯罪分子何事才能抓获?他又是遭遇了怎样的童年才成了如今的模样?犯罪只是结果,曾经留存于幼年的,来自于父母的恶才是根源。小说在带来紧张刺激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借此反应了人性、社会、家庭等各种方面的问题,这种非说教式的表达,也许能够让人们更多的去思索并付诸于行动吧。
《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读后感(五):阴暗,阴暗,可怕的人性
从《摆渡人》开始,我逐渐迷上了国外的小说。这本小说更是帅气无比,我知道用帅气来形容一本书,其实并不合适,但是看他的内容就不难发现,这本书很讲究,情节一点也不俗套,也不会感觉跟某本书有雷同,甚至来说比中国的某些悬疑小说更加刺激,更加让人热血沸腾,看书也不用去纠结这个作者是不是抄袭,反而看的踏踏实实的。
这本书的作者,凯利·布兰特在中国气应该不算大,毕竟,我身边爱看外国小说,乐意去收集各种小说来看的人,都不曾听过她,可我却觉得她可以因为一本书而在中国一炮而红,《偷影子的人》,无疑是最好的代名词。虽然凯利·布兰特著有三十五本浪漫悬疑小说,但是这些与我而言都很陌生,甚至算不上听说过,倘若你现在要百度她这个人,可能《偷影子的人》才是排在前列的说明。
这本书,随着六名女性受害者在其他人的墓穴里被发现而开始,刑事勘察员却发现不到丝毫的线索,连是多少个人干的这几起事件都无法确定,不得不说,这个犯案人员不仅具有很变态的心理素质,更加很暴戾,警察们觉得必须在第七名受害者出现之前,对这名残暴的连环杀手进行追捕。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正在此时,恶魔的利爪已然悄悄伸向了索菲亚,而这魔爪伸向索菲亚的仅仅只是因为一篇犯罪侧写,他觉得索菲亚需要被他抢去伤害,才能让她闭上嘴巴。而索菲亚,倘若不是因为有着法医心理学家的身份,索菲亚有是多么的无辜啊!
我很讨厌这个犯罪者,不仅仅是因为他在书中是一个大反派,更加因为他很阴暗,虽然说每一个犯罪者都在某些地方需要人去怜悯他,就像索菲亚在书中说得“一个有暴力和施虐倾向的罪犯,少年时代可能曾受到情感压抑,罪犯在童年时代可能曾见到,或遭受过性侵犯绝望感和错位的侵略性,补偿自身的能力不足,可能会使用增强表现型药物,以掩饰性能力缺失,过度膨胀的自我意识,发展成一种上帝情结……”
可能索菲亚说的稍微有点极端,但是这仅仅是一份犯罪侧写,而从书中的某些角度来看,这个人无疑是被戳中了痛处,简单而言,也许这个侧写是真的,每一个字都激发了犯罪之人的暴戾本性,让他起了残害之心,也恰好成为了他的下一个目标。
也许这就是她的注定的灾难吧!可是心里还是好心疼索菲亚,心疼这个很机智的姑娘。人生何处不美丽,何必残害他人呢!不知道这个凶手最后会不会被绳之以法,毕竟,这本书现在还并没有完结,因为我看到的也只是《偷影子的人1》,不知道索菲亚未来的命运如何,我只想紧紧拥抱一下这个女子,拥抱她的伤。
悬疑中的浪漫,不愧是浪漫中的精彩!
《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读后感(六):阴暗中的罪恶
阴暗中的罪恶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多重面孔,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社会规则下行动,通过教育、社会活动等融入人群中,在表面看起来,每个人都像天使一样生存在美好世界中,但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又是不同的,在光鲜外表下隐藏着虚伪、诈骗、变态心理等不为人知的阴暗面,灵魂深处隐藏的些许的罪恶,当这些罪恶扩大或延伸到一定的程度,暴露出来的破坏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力将是惊人的。有犯罪就有惩治犯罪,邪与正的较量从没有停止过。我们每个人都是追影子的人,阴暗的罪恶可能就隐藏在影子中。
《追影子的人》是一本犯罪悬疑类小说,作者是著名女作家凯利•布兰特,她是美国浪漫小说家协会死亡之吻神秘与悬疑分会会员,著有多部浪漫悬疑小说,其小说《卧底新娘》被《浪漫时代》杂志列为过去二十五年来最佳爱情小说之一。凯利•布兰特本身是一名教师,但其思维之宽广,拥有破图性大胆的想法,构思扭曲人性的故事情节,在表现人性的阴暗面中,也通过勇敢机智的正义者带来光明和真善美。
故事的起因发生在墓地中,为案件埋下了惊悚的一角,在黑暗的墓地里发现的本不属于墓者的尸体,牵扯出六名女性的受害者,从尸体检测看,犯罪嫌疑人手法极其残暴,心理扭曲,引发爱荷华州刑事调查处的探员卡姆和法医心理学家索菲亚以及其伙伴成立共同调查小组展开行动。在调查第七名失踪女子的踪迹中,索菲亚以其专业的知识给出了罪犯的相应简况侧写,这也引发的罪犯的报复欲望和极尽扭曲掉的心理,恶魔的利爪伸向了索菲亚,索菲亚遭受到犯罪分子的绑架,生命危在旦夕,而警方确毫无线索。
这个变态的罪犯,有着超乎寻常的暴力倾向和较高的智商,警力在不断充实的时候,罪犯也在不断进化。 在生与死,在邪与正,在阴暗和光明之间,展开时间的赛跑。当然在危险的境况下,索菲亚以其专业的知识和训练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机,并成功的逃脱犯罪分子的牢笼,这让读者悬着的心得以放松一下下。
在这部图书中,精神病态的犯罪分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神病态与成人犯罪、惯犯、性虐待、暴力犯罪等等密切相关,作者在描述犯罪分子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时候,特别用心,在细节上雕琢,让读者感觉真实性到脊梁发冷。精神病态的形成有复杂的生物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学习因素的交叉影响。特别是在在孩童时期的经历或者成长的挫折,使其对人或动物机具攻击性、破坏财物、欺诈偷窃、对立违抗规则等等,这也足以引起我们当下社会学和犯罪学等方面的重视和研究。
在小说中,除了惊险、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为女主家索菲亚的命运捏着一把汗,作者在故事中设置了一条感情线,索菲亚和卡姆的情感在一步步的上升,特别是通过案件的合作和这次索菲亚经历的生死一线,相信俩人的感情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
《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读后感(七):起航或抛锚,危险又浪漫
埋在墓地里的尸体并不稀奇,除非他们不属于那里。
决定阅读这本书是在看到这句话的瞬间。
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这句话和正文风格不能更贴切,成熟而凝练的行笔,生动的人物,亦庄亦谐的对话都使我读这本书时避免了焦躁——一种私人化的文字洁癖式焦躁。没有赘述,一丝一厘精简得像女主角索菲亚的穿衣风格,和这个专业素养极高,追缉黑暗,却包裹在温柔妥帖而有品的套装里的女人一样,凌厉和浪漫融合得那样恰当。恰如其分。与生俱来似的天赋,让人确信出自于一个写过三十五本小说的作家之手。
文中对罪犯心里重要的特定场合的称呼是“锚定点”,考虑到这是一个犯罪心理画像用到的名词,很难说它不浪漫。比起其他描述,这个词甫一出现,我对“浪漫悬疑”即有了切实体会。作者对罪犯的刻画符合了现实,每个杀人犯都有小学同学,在成为罪犯前和成为罪犯后,连结他新旧生活的就是锚定点。
“锚”给了人一些想象。行舟的停靠,漂泊,海雾弥漫的港湾,一种意味不明的故乡和乡愁。
看到这个名词,心里却溯回罪犯的记忆长廊,胶片式的。开始好奇一切的开始,好奇他动身的时刻。
或者说是让这个人决定抛锚的时刻。
虽然我们都知道,做出决定的刹那,不如说更像是翻篇前的最后一个符号,也许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做出”这个举动,而是“迎接”。仪式感有时候比其他东西来得必要。
作者采取了双线结构,而且使用了相反的时间顺序,整体感觉起来就像是在“摩擦”。最开始这种摩擦像是电车铁轨,伴着运行引起的火星互相保持一种平衡。但随着各自事件高潮的到来,两股力量、两把火接触了,摩擦了。
锚定点。让人不禁质疑这个词是不是还带了点“南辕北辙”冷僻幽默。
双线之一:出现于别人墓地的尸体,老道狡猾的凶手,伸向主角的黑暗之手。剧情让人时不时拽紧拳头,屏住呼吸。
另一边是男女主的倒叙回忆,让人更多时候像沿着男女主的爱情山庄(这本书大概只开放了花园一角,但足够激情)绕了一圈又一圈,瞟瞟这个,看看那个。
一边是紧张的剧情,一边是带点迷离的爱情。往哪边偏重都不会得到像此书这样的奇妙氛围。
这个场,又像是,破空而来的风和玻璃套里适才解放的风铃,终于在山顶接触到了一起,发出叮铃铃的清脆声响,互相成全。配合四周的水声、蝉声、鸣啭,还有山脚间或鼎沸的人间烟火,才真正完成了一个夏日里平常的一天。
平常其实难得。作者在这些元素的添置安排上游刃有余。我喜欢她对结构的戏剧化安排,两线交结于近乎命运般的高潮,整体处理一如羚羊挂角。她对主角的刻画允许了、并必然会产生这种浪漫。独立而敏锐的心理学家,睿智、具有粗粝魅力的探员,狡猾自大的凶手,犹如烈火的指挥官,互相看不惯的法医……一系列人物,在紧张的解谜过程中互相成全。
追影子的人,危险又浪漫。
看这本书的时候,汗津津的夏天也被捕获其间了。
《追影子的人1:看见你》读后感(八):浪漫与悬疑的激烈碰撞?不,是完美结合!
故事开始于六具女性尸体的发现。
埋葬在坟墓里的尸体并不稀奇,除非他们原本并不属于那里。随着六具被埋在他人墓中的女性尸体被发现,一场与邪恶的追逐就此展开。执法部门立即组织了调查小组,聘请了著名法医心理学家索菲亚及一名法医人类学家参与调查,整个调查由特别探员卡姆领导。
然而调查进行得并不十分顺利,从作案手法到受害者的特征分析,整个案件就像纠结成一团的乱麻一般让人无从着手。正当所有人一筹莫展时,又一名女性突然失踪。相似的受害者类型和作案手段让他们相信,这名女性很可能就是本案的第七名受害者。
新的事态发展使得调查的进行更加紧迫起来,而与此同时,法医部传来了消息,终于确认了几名受害者的身份,这也使得索菲亚得以做出初步的罪犯心理分析。但当媒体将其透露给观众之后,那双隐藏在黑暗深处的扭曲的眼睛,悄然将目光转向了毫无所觉的她。
在一次外出调查之后,索菲亚离奇失踪。心急如焚的卡姆和整个调查团队进入了高速运转模式,形势随着时间的消逝变得越来越紧迫,罪犯的真面目也渐渐浮出水面。而对于索菲亚来说,被绑在一个充满了血腥与罪恶的牢笼里,她唯一能做只有拖延时间,寻找机会挣扎逃生。
随着调查的一步步深入,众人也逐渐发现这重重迷雾之下所掩盖的千丝万缕,事情好像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对于索菲亚和卡姆来说,刚结束了短暂关系的两人再次合作,一边是工作,一边是情感,两人不约而同地将情感搁置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然而当索菲亚身陷险境之时,面临生死关头,埋藏在心底的情感又将如何处置?
现如今,各种刑侦剧早已让刑侦探案脱去了以往神秘的面纱,种种同类小说也是层出不穷。虽然类型“烂大街”,这部作品却能够在只看刑侦剧的我的眼前脱颖而出,仔细想想,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
剧情紧凑是这类作品必备的条件,它却能牵住你的心神随之起伏跌宕;主线必定离不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它却能让亲情更深刻、让友情更纯粹、让爱情更浪漫。
曾经有人告诉过我:在一部小说里,如果所有的角色都只围绕着主角转,所有的故事情节和行动对话都是因为主角而产生,那么这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对此我深以为然。
在追影子的人中,每个角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可以说,每个角色都是十分鲜明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而在这其中,尤以以索菲亚为代表的一众女角色为最。她不是卡姆的陪衬,也不是娇滴滴需要被人小心呵护的公主。她自强独立,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思想与纠结。工作时冷静自持,恋爱时烂漫可人,面对危险又能够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寻求机会挣扎求生。看到她,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书中的模糊影像,而是一个隐藏在墨迹背后的那个可人可爱、独立自强的金发女郎。
与之比起来,男主卡姆也毫不逊色。那是个有点儿浪子范儿的男人,他时而成熟优雅,时而却又幽默诙谐。曾经的卧底生涯让真实的他更加内敛,却掩盖不住他那太阳般耀眼的光芒。他可以浪荡不羁,却也情深不悔,他是无法参透的矛盾体,直到他自愿将敞开心扉,引领你走进他的世界。
角色与角色的碰撞,正是追影子的人最为出彩的所在。他幽默放荡,她优雅克制,他们是那么的不同,却对对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扑所迷离的案情,浪漫惊心的感情,情节一步又一步地向前推进,却总让人禁不住急切地发问:那后来呢?
答案就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