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厢记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厢记读后感10篇

  《西厢记》是一本由王实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90,页数:372 pages,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厢记》读后感(一):不如不遇倾城色

  这个题目只是个噱头。我只想好好说说我有多讨厌张生。

  在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始乱终弃,并说“大凡天命之所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后人大概不喜欢这样的悲剧结局,所以《莺莺传》的故事不断被修改,到王实甫手上,《西厢记》已经是一个情节生动曲折,语言优美成熟人物丰满有趣成熟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私订终身后花园,金榜题名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便是最好的概括。

  结局是改了,但是在我看来,张生这个人物的本质并没有变,还是一样的好色轻浮。读罢《西厢记》,我还是没能对张生有一点好感。

  首先从家世背景上谈论。张生仔细对大师诉衷肠时说道“自来西洛是吾乡,宦游在四方,寄居咸阳。先人拜礼部尚书多名望,五旬上因病身亡。平生正是无偏向,止留下四海一空囊。”可见,张生并不是出身于乡野之户,事实上,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名望之后,后来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就漂泊天涯。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很是感慨。这张生年纪轻轻,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四处游荡,没有一点追求,家道都中落了,也从来不想着振兴家族,就是一用着父母的遗产虚度人生的小青年。后来老夫人提出张生只有高中状元后才能迎娶莺莺,张生就去赴考,一考就中了,可见他是有实力的。他对老夫人说“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尔。”一有实力的青年,在家道中落后,没有担当的四处飘零,可见他的心理年纪很低,思想不成熟,不够稳重

  张生第一次见莺莺心里是这样想的“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休说那模样,似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在古代的中国女人有一双三寸金莲就是一个体面,一份天然的嫁妆,在中国的文化密码里,三寸金莲很多时候就是性的隐喻和暗示。脚在性生活中地位作用,在更早时就有古人探索和实践过。可以说,在古代小脚是女人除阴部、乳房外的第三“性器官”。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说:“缠足与造淫具何异?”清朝文人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甚至公然声称,缠足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性欲,因为小脚女人在行走时必须绷紧大腿根部的肌肉,于是得以保持私处的紧窄,从而让男人获得更多快感。张生第一次见莺莺,大概就直接联想到了性,虽然这是一种人的本能,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由此可见,张生为人还是比较轻浮的。更何况在这里张生说小脚“价值百镒之金”,在这里,张生用金钱的多少来形容美貌的程度,似乎女人的美是可以用钱买来的,这种说法隐隐约约表示了他内心深处将女人当尤物的真实观念

  张生见了莺莺心里想到“十年不是君王面,恰信婵娟解误人。”他决定“性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读到这里的时候,张生的轻浮更跃然纸上,这小厮就是一见了女人走不动路的浪荡子!看到美女,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搁在一边不管不顾,连前途也无所谓了。或许我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了,毕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不顾前途去谈一场恋爱很多时候都是不负责任的体现。

  张生第一次见红娘的情景,也充分体现了他好色的一面。“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只一个红娘,他又生出了怜爱的情愫,我实在不敢想象他和莺莺婚后对别的年轻的有几分姿色的女子动心的神态。很多人觉得张生和贾宝玉很像,都一样的痴一样怜惜女人,但是仔细看,就能分辨出张生和宝玉的不同。宝玉爱黛玉,不只是爱黛玉的容貌,更是爱黛玉这整个人,包括黛玉的小性子体弱多病。宝玉怜惜女子,那种怜惜不是作为一个施舍者的角度去给予,而是真正在人格灵魂上的尊重。而张生,从一开始只是被莺莺的相貌吸引,可以说他并不了解莺莺的思想和性格很难说这就是真爱。他只是想“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鸳帐”,“软玉温香”“够他一汤”,他对莺莺的索求只停留在肉欲上,他并没有想到说去了解莺莺的性格莺莺的思想内涵夫妻之间,要琴瑟之和,也要高山流水和举案齐眉,是夫唱妇随,也是互相的敬重和理解。真的爱情永远都不会只停留在外表上,外表可以吸引人一时,但没办法坚守一世。李白也曾说过“昔日芙蓉花,今日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有几时好?”莺莺未必想以色事张生,但张生很想莺莺的“芙蓉面”。

  再看张生对其他人的态度。“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你个老洁郎?”这是张生对老方丈的调侃。寺庙收留张生,向张生提供住宿,张生非但不感激,还用轻浮浪荡的言语调侃方丈,这就是一说话没轻没重,言语举止轻佻的浪荡子弟。老方丈批评张生,张生就骂“这秃厮巧说!”,说明他不止举止轻浮,人品也很有问题。方丈收留他读书,给他帮助的时候他满口感激一嘴一个笑脸,但方丈批评了他几句,他就转骂方丈是“秃厮”,可见,他心里是很不尊重方丈的。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人如果是合作伙伴那就是能同甘不能共苦的合作者,如果是朋友那就是在朋友有难时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朋友。读了那么多圣贤书,还不懂尊重长辈不懂感恩,还说自己是“温良恭俭让”,真是可笑

  再看张生对父母。前文我已经说到,张生家道中落,却从来没有想过努力振兴家门光宗耀祖,已经算是一种不孝。 “性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望和尚慈悲为本,小生亦备钱五千,怎生带得一分二斋,追荐俺父母咱。便夫人知,也不妨,以尽人子之心。”张生背过身问聪“那小姐明日来么?”和尚聪回答“他父母的勾当,如何不来?”“这五千钱使得有些下落者。”父母去世,都未曾烧纸,可见张生孝心泯灭,父母乃至慈至善者,尚不能孝顺对待,何况对别人呢?更可恶的是,张生此时要烧纸给父母并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为了见莺莺,为了在莺莺面前演出一场孝顺的好戏。追求莺莺就追求吧,偏偏要扯出已故的父母,真是罪大恶极。他父母若是泉下有知,该何等伤心

  对女子,张生是冲着容貌过去,是因着低级的欲望行事,不是真的爱情。对曾经帮助他的朋友,张生不懂得感恩也不懂得尊重,不是真的友爱。对养育自己长大的父母,张生也不知道孝敬,更为了追求莺莺而装作孝顺,这不是真的敬爱。

  西厢记最后,王实甫提出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故事到这也结束了。王实甫的愿望是很好的,但是莺莺和张生在一起了,真的能幸福吗?能幸福一辈子吗?我们总说眷属,但没人写眷属以后,可能那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一切的陋习和劣根都将在生活中完形毕露无处可藏。生活不是风花雪月月华秋实,而是铁打铁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四十岁之后的女人容貌老去人老珠黄,可怜见的莺莺在这大团圆之后得忍受怎样的不团圆,以及张生隔三差五冒出的后花园。

  但还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吧,因为至少成了眷属之后才有可能去经营眷属之后的人生,否则所有的哀婉叹息也只能停留在姹紫嫣红的后花园,让天下读者情何以堪。

  《西厢记》读后感(二):才子佳作

  本来看完了冯唐的书准备去看村上的,因为一时没在kindle上找到他的书,正好以前又下了一本《西厢记》,看了一下,不长。我就下下来看了 。以前以前看少看这类古文言小说的,而戏曲,除了中学课本上的那点节选,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部中国戏剧。因为《西厢记》没多长,因此两天就看完了(其实是昨晚熬夜看到两点钟才看完的,导致的后果就是今天早上起床晚了,错过了开会)。

  文字可以有多腻歪,看完了《西厢记》(原谅我看的书不多)就知道了,王大才子文笔着实很妙,把什么东西都能写得像花儿一样。而且,如果能对这个戏曲很熟的话,写情书什么的,绝对文思泉涌,妙笔生辉,看罢让人热泪盈眶

  其实整个的故事还是挺简单的,才子佳人互相倾慕,机缘巧合成就姻缘,虽然其中一波三折,但最后也终能有情人成眷属,但王实甫文才奇佳,使其能名垂千古

  其实看这本书,最有个性的人物是红娘,虽然她只是个丫鬟,可那是相国小姐的丫鬟,真的很不简单。背着夫人,帮这张生和莺莺搭线递情书,最后两人在红娘的安排下私定终身。东窗事发,红娘在莺莺跟前卖完萌说她多无辜,为了他们俩却要去让她的细皮肉去挨棍子,但去见老夫人之前还是让她放心,不管她能不能摆平老夫人,着她不必烦恼。见了老夫人,真真显出了红娘的本事,把所有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讲清,将责任推到老夫人头上,再晓之以利害,动之以人情,最终将夫人搞定,答应了两人的婚事。嘿嘿,正是有这么鲜明的形象特征,红娘才能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流传中有了自己无可动摇的地位。

  1、行过厨房近西,法堂此,钟楼前面。游了洞房,等了宝塔,将回廊绕遍。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

  [莺莺引红娘拈花枝上云]红娘,俺去佛殿上耍去来。[末做见科]呀!

  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总觉得这一个见面真真是大气磅礴,震古烁今,要是有个电闪雷鸣就更好了。

  2、非是咱自夸奖:他有德言工貌,小生有温俭恭良。

  所谓郎才女貌,大抵如此。

  3、[红云]赫赫赤赤,那鸟来了。[末云]小姐,你来也。[搂住红科][红云]禽兽,是我,你看得好仔细着,若是夫人怎了。[末云]小生害得眼花,搂得慌了些儿,不知是谁,望乞恕罪![红唱]便做道搂得慌呵,你好索觑咱,多管是饿得你个穷神眼花。

  亏得还是读个圣贤书的秀才,这是有多饥渴才能干出这种人都不分的就楼上去抱的事,嘿嘿,这让人想起了《红楼梦》中凤姐毒设相思局那一章中的贾瑞,简直一样了。

  4、风流隋何,浪子陆贾。

  这个典故在西厢记全书中出现了好几次,一直都看不懂,后来在网上搜了一下才大致明白了,这两人都在《史记》中都提到过,可惜都忘记了。

  5、夜来得简方喜,今日强扶至此,又值这一场怨气,眼见得休也。只索回书房中纳闷去。桂子闲中落,槐花病里看。

  可能有点夸张,但那种相思应该真的是刻骨铭心,教人至死方休!

  6、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断肠人。

  7、他眉弯远山铺翠,眼横秋水无尘,体若凝酥,腰如嫩柳,俊的是庞儿俏的是心,体态温柔性格儿沉。虽不会法灸神针,更胜似救苦难观世音。

  8、人间良夜静复静,天上美人来不来。

  当真是望穿秋水啊。

  9、小生无宋玉般容,潘安般貌,子健般才;姐姐,你则是可怜见为人在客。

  10、[旦云]妾金钱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11、姐姐,你当受责理当,我图甚么来?

  《调笑令》你秀帷里效绸缪,倒凤颠鸾百事有。我再窗儿外几曾轻咳嗽,立窗台将绣鞋儿冰透。今日个嫩皮肤倒将粗棍抽,姐姐呵,俺这般通殷勤的着甚来由?

  姐姐在这里等着,我过去。说过呵,休欢喜,说不过,休烦恼。

  红娘真是好样儿的!这样的女子几人能比?

  12、[红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就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缺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手气辱哉?使至司官,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退其祥,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有理有据,使人信服。红娘简直有将相之风!

  13、[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尔敦敦的行,车儿迍迍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川;遥望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十里长亭,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自是不凡!

  14、[沉醉东风]不见时准备着千言万语,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他急攘攘却才来,我羞答答怎生觑。将腹中愁恰待申诉,及至相逢也无。只道个“先生万福”。

  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保重”,古今相同

  《西厢记》读后感(三):爱情这件事儿

  我在不经意间看了这本书,鬼使神差的,或许是从哪里听说的小道消息说这书好看,也或许是同学说的西厢记就是张生勾引崔莺莺,反正不知怎的我就看了这书。

  这本书是我有史以来看的最认真的一次,那时候我整天坐在图书馆里,桌上放着《西厢记》和《中国古汉语词典》,那个认真劲儿现在还着实服了自己,并且当时我居然连饭都忘了吃了。我一边认真的揣摩一句话,一边查着不懂得字词,深深陷入其中。

  我带着一种公平的心态来看这书,不想被别人的想法左右我的看法,很多时候别人的想法很轻易的就可以推翻自己原始的想法,或者是掩埋了自己还未开启的想法。所以我一直努力克制自己怀着张生勾引崔莺莺的想法来看这书。

  西厢记可谓通篇是文采斐然,不看会后悔的那种,我也是因为看了西厢记之后看了其他三大名剧,凑齐个四大名剧。但是平心而论《西厢记》确实是四大名剧之首,我除了对王实甫佩服的五体投地之外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当时我看完第一折之后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西厢记甚好,原是有才之人写相思之绝句,有墨之人点佳人之风韵。

  还没看完第一本就已经被折服了,剧中好词好句划也划不完。那些描绘相思之句,那些临摹美人之貌堪称佳句。

  原来不仅是唐诗宋词美得令人醉碎,元曲也是如此多情之作,一句便是一诗。

  虽然在笑话那种情愫的夸张之势,却还是不可自拔的沉浸句中,美得无法言语。

  原是文字为情诗,原是文字为相思,原是文字随心思,原是文字描心事,我心中一直对自己说张君瑞如是才华横溢怎能不中举?如是佳句用于作文之中怎能不提名?

  原是最美之文暗恋之相思,原是最美之字美人身上之雅韵,原是最美之诗是传情之作。笑谈,笑淡……

  如是初观西厢记之感,待记后来观之。

  所以我想说,喜欢文学的人,不妨看看《西厢记》,它绝对可以折服你……

  《西厢记》读后感(四):红娘

  王实甫的《西厢记》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不过是那个邻牙俐齿、敢爱敢恨的小丫头——红娘。在《西厢记》中,红娘作为地位最低的一个角色,却也是最为出彩的,正是因为她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相府里,在处理如此复杂的关系、独善其身的同时,能坚持自己的个性,体现出女性自觉意识和反抗意识,还帮助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让人觉得难能可贵,不由地拍手称赞。有太多人给红娘贴上“具有反抗意识的封建婚姻的斗士”的标签,我却想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她这个人物形象——“可爱”和“可怜”。

  红娘是可爱的,她有一颗温热的心,她是生气勃勃的。她既是封建体制之内又是封建体制之外的。她不识一字,却处处显示其才情。当大家被框在“道学”僵化的硬壳里时,她似乎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无论是她刚出场时,张口“周公之理”,闭口“男女授受不亲”让满腹文章的酸秀才张生无言以对;还是在与老夫人的对峙中,不卑不亢,逻辑严密地分析,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指出老夫人的“失信”之过。无论是在面对莺莺的“明修栈道,暗修陈仓”的不信任的行为时,她用泼辣尖利的语言,辅以古乐府的谐音,运用拆字手法,直抒自己内心的愤疾;还是在郑桓嘲讽辱骂张生,夸耀自己祖代是相国之门时,她义正词严,剔肤见骨的指责,如炮连珠的数落,“你道是穷民到老是穷民,却不道‘将相出寒门’。”在这些细节里,她的率真、她的机智、她的勇敢、她的善良,一览无余。

  红娘亦是可怜的,在元代社会有明确的良民、贱民之分,而红娘所处的“驱口”阶层,社会地位最低。她虽是相国小姐的贴身婢女,却依旧改变不了她贱民的身份。就像汤显祖评价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正是因为她身上具有那么多美好的品质,更体现出她所在的时代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多大的限制。红娘的胆魄和机智不输男儿,即使身为女儿家,红娘要是有同莺莺一样的社会地位和家庭条件,有机会接受上层人家子女的教养,她的才情和她的容貌必定是出类拔萃的。

  同是妙龄的怀春少女,红娘也自有一番女孩家细腻婉转的小心思。莺莺倾慕于张生相貌和才情,红娘也为他动心,但她心里明白,最好的结局不过是和莺莺分享这个男人,而且在张生的眼里,她注定是个配角。红娘在帮助莺莺和张生时“未必没有私心”,但是她对于自身处境是很清楚的,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她对张生抱有的朦胧好感只能算是一种暗恋。

  红娘是莺莺和张生的传情鱼雁,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她很享受和张生之间冤家斗嘴般的快乐。帮助喜欢的人完成让他开心的事,红娘有一颗纯真宽厚的心。她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目睹张生对莺莺的“傻痴呆酸”,她虽是嘴上嘲讽和调侃,想必内心几番落寞滋味。这种女孩儿的喜欢是模模糊糊暧昧不清难以言说的,在红娘的言行中虽没直白的表露出来,但能捕捉到了她无意间流露的苦涩和哀怨。“你个馋穷酸徕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资?”当老夫人言而无信赖婚时,张生在爱情遇到巨大阻力时表现出怯懦,红娘被激起不平和正义感,使她更加义无反顾地撮合两人。这是她性格中非常豪迈的一部分,她微妙的情感的转变带给我很大的感动和震撼。如果用现在的话形容红娘,那么她是个有女汉子气质的姑娘,不扭捏,不造作,个性明朗,内心洒脱,做人做事这样,对待感情也是这样。这样的红娘招人喜欢,也让人心疼。

  大家都在称赞红娘,说她具有反叛精神,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促进了美满婚姻。可我却看到了她人生悲哀——她成全了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却没有机会去追逐自己的幸福。

  《西厢记》读后感(五):碧云天黄花地里的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作为《西厢记》里经典的一折,被选入了中学课本,让人不禁在秋风渐起时,想起里面的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可是对此我想要说,偶尔让我有点和范仲淹的《苏幕遮》搞混,好吧,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一个是黄花地,一个是黄叶地。

  黄花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黄叶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天是色彩丰富的季节。可是在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季节里面,还是有很多人忍不住逢秋悲寂寥。

  崔莺莺在长亭与张生告别,昨夜尚且是红灯帐底卧鸳鸯,今天却要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更何况张生还背负着中榜的重任,不然还无法正正经经得来迎娶自己。张生的前程到底会如何?自己的未来又将置于何地?自己的等待又是否有意义?仿佛一瞬间什么都是抓不住的。

  真真的是“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西厢记》读后感(六):临去秋波多坎坷,长亭送别终团圆

  上高中时,初读《红楼梦》,我就为其所陶醉。当读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看《西厢记》,一个赞叹“真是好文章”,另一个感慨“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时候,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在《红楼梦》之前,还有这样一部迷人的作品吗?如今,通过系统学习古代文学史,精读了《西厢记》后,我想说,它确实是一部体现元代杂剧最高水平的伟大作品。

  王实甫的“王西厢”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传奇《莺莺传》。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将始乱终弃的西厢故事改成大团圆结局,突出了反封建主题。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又叫《北西厢》,因为它是用盛行于北方的杂剧体裁写成的。

  元代杂剧是公元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时中国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主要用唱词和形体动作来表演故事,是当时演唱、舞蹈艺术的综合体。它的特点是:第一、一本戏限用四折,如四折不够,可以在开头或折与折之间垫一场戏,叫做“楔子”;第二、一折包括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按规定联成的一套曲子,这一套曲子必须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到底,不能由几个角色分唱。

  然而,王实甫在《西厢记》的体例上进行创造性地改造:第一、他虽然基本上遵守一本四折的规律,但由于一本戏不够全面铺开西厢故事,所以他叠五本为一部。第二、他虽然基本遵守每折由正末或正旦独唱的规律,但在需要时候,他也打破了这种限制,比如第四本第四折由张生、莺莺分唱。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建立在深刻地反映社会性矛盾的冲突上,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如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西厢记》细节布置巧妙,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从一开始崔、张邂逅于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种困境;而后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在老夫人许婚的条件下飞书解围,似乎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然而紧接着又是老夫人赖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后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却又因莺莺的疑惧而好事多磨,使张生病卧相思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夜访,两人私自同居,出现爱情的高潮。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发威大怒,又使剧情变得紧张;而红娘据理力争并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得她不得不认可既成事实,矛盾似乎又得到解决。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条件,又迫使张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伤感别离。在可能是后人续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团圆之前,还出现同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的骗婚,再度横生枝节。这样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使得故事富于变化,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语言是非常生动的。剧中人物的语言,基本上都是鲜活的口语,十分传神地表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而人物的语言也是展开他们个性的重要形式。张生和莺莺是具有很深文化底蕴的读书人,所以他们在倾吐闺怨相思,离愁别恨时,所用的语言具有华丽的风格。但两者也有各自的特色。张生的语言往往表现出他的诚实厚道但又迂腐可笑的形象。莺莺的语言是婉转的、闪烁其词的,这个与她性格深沉、态度犹豫有很大的关联。当然,莺莺的语言并非始终如此的。当得知老夫人“赖婚”,她无法控制自己,毫无保留地倾吐了满腔的愤怒。在这里,我想到了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张倩女唱道: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这句多么准确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被压抑的青年男女的心情。莺莺也是这样,老夫人越间阻,她越思量张生。红娘的语言就更富于个性特征。她的语言就如其人:尖锐犀利明快幽默,不论是嘲笑张生“银样蜡抢头”,揭穿莺莺的虚伪,还是反驳老夫人,都反映了她聪明机智的性格特征。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除了语言外,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王实甫的杂剧和关汉卿杂剧以本色为主、朴素流畅不同,它明显地偏向于华美,形成一种诗剧的风格。许多曲词,广泛融入唐诗、宋词的语汇、意象,运用骈偶句式,以高度的语言技巧造成浓郁的抒情气氛。像“长亭送别”一折中莺莺的两段唱词: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端正好》)

  这曲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后人把“长亭送别”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就是因为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因此,我想这一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长亭送别”表现的是莺莺和张生的离愁别恨,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由莺莺主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可是,古人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就因为感情本身没有形象,必须借助外部景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细看“长亭送别”一折,从头到尾不过写莺莺送别一件事,莺莺惜别一种情,但是读来不腻味厌烦,反而为那种浓郁的画意诗情所感染,这难道不是由于语言构成的形象、意境在起作用吗?

  同时,莺莺的反封建意识也具体表现在这些曲词中: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如果“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那“草桥惊梦”则令人领略到元杂剧奇异华美的艺术手笔。作者在“惊梦”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离别莺莺上京考举的张生旅宿草桥店做了个梦,梦中莺莺追赶他,最终夫妻两人相逢。艺术梦境在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戏剧艺术的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倩女离魂》、《汉宫秋》等剧作品里的梦境安排设置在元杂剧中具有一定地位。通过梦境来形象揭示人物心理的表现手法,为后来我国许多古代戏曲作家所运用。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说“从来剧园中说梦者,始于西厢草桥。草桥,梦之实者也。”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与“草桥惊梦”一样因情而起。应该说《牡丹亭》艺术梦境设置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从“草桥惊梦”到“倩女离魂”到“游园惊梦”可以看出其明显的发展线索。

  最后说说《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曾经有不少人主张《西厢记》应该止于“惊梦”。金圣叹就认为莺莺这一尤物不妖他人,必妖其身,她最终该得到的是“始乱终弃”的结果。《西厢记》还曾一度被封建卫教士贬为淫书。如今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去重新认识这一故事结局,发现《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是符合历史的真实。元代青年男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们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元代杂剧的大团圆结局是广大民众的愿望所在。同时,大团圆的结局在当时历史时代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起到了鼓舞青年男女为冲破封建罗网,争取自由婚姻而斗争的作用,也是对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的攻击和嘲笑。只有具有积极高尚健康的精神力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流芳百世。

  《西厢记》不论在体例还是语言、思想内涵上皆能体现元杂剧所特有的特色,并在众多杂剧中,影响最广、最深。王实甫与他的《西厢记》曾被风浪卷到了时代的最高点,同时也曾被急流沉到了历史低谷处。在经过了时间的不断洗磨冲刷,这部作品犹如一枝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仍以优雅的姿态,与《红楼梦》、《牡丹亭》等著作一起站立在中国优秀古代文学作品之林。

  《西厢记》读后感(七):如此西厢

  按课本来说,《西厢记》是一部讲述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追求爱情和美满婚姻的男女,反抗老夫人这般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封建家长,最后获得美满结局的故事。我本以为这是一部才子佳人、痴男怨女,得以终成眷属的圆满故事,细细读来并不觉得如此。

  古文有着独特的意境,或吟或唱,朦胧清逸,或嗔或怒,忧怨丛生,清新飘逸沉醉之感,唯古文最具代表。而《西厢记》做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加之王实甫功底极为深厚,西厢记自然婉转巧妙、辞藻华丽、诗意氤氲,时而清淡时而浓烈,因此它与红楼也曾齐名。可纵使王实甫文才出众,刻画人物极其细腻,也不能让我喜欢剧中的末和旦。

  先谈莺莺,美则美矣,有倾国倾城姿,自然有些追求者。然而这样一个相国千金,却对一个偶尔遇见的男子一见钟情,让我有些不大相信,或许张生真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温润书生,才能让她乱了心神。之后她的唯唯诺诺、犹犹豫豫更是让我不解:明着说张生色胆包天,私下来却为他吟思念之诗;让红娘邀人家"待月西厢",却在才子到时变了心思、故作正经;对红娘是满腹狐疑,对老夫人也是猜疑颇多但敢怨不敢言。。。也许她的猜疑和怯懦、纠结与胡思,态度的频繁转变、内心的痛苦煎熬,是她和封建礼制不断的斗争吧。但这样的女主,委实让我喜欢不起来。

  再谈张生,有一定才情、还会蜜语甜言,虽家道中落,好歹也算高富帅一枚。但我觉得他不是如此完美,甚至还有些奸淫。在普救寺的惊鸿一瞥,睹佳人芳容,便日思夜想,于是搬到普救寺中,幻想与莺莺一起共待西厢、成婚、风光再来、走上人生巅峰,他一阵意淫后还有点小激动呢。可是世事岂能皆如人意?孙飞虎围寺劫婚,情况甚是紧急,张生灵机一动搬来救兵,获得了老夫人准许他和莺莺成亲的好消息;本以为可抱得佳人归,却遭老夫人骗婚,他只能在红娘的帮助下,窃玉偷香、共枕罗衾。。。还好张生在王西厢中并不是个负心汉,待他金榜题名时,骑着骏马迎娶了日思夜盼的莺莺,得了个“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美满结局。

  纵观《西厢记》,只不过是披上了华美袍子的古代狗血言情剧。不过人生处处多狗血,古人对爱情信誓旦旦,生死挈阔,与子成说、曾静沧海难为水、十年生死两茫茫,今人对爱情依旧激情荡漾,情深深雨蒙蒙、一生一世、死了都要爱,但是结果又是如何呢?呵呵两字以蔽之。如此曲折婉转还有美满结局的爱情故事,终还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多,因此艺术它源于狗血的生活、但高于生活,因为它还有着鸡血的味道与效用。不过,若能像王实甫这样妙笔生花地叙述千般万种风情,狗血之事也不会成为附庸风雅、绮靡淫艳之作,亦是妙哉!

  《西厢记》读后感(八):原来如此《西厢记》

  大概在10年前买的《西厢记》,却一直束之高阁,从未翻过。上上礼拜突然来了兴致,把它找出来,用两礼拜时间给看完了。

  原一直以为《西厢记》跟《牡丹亭》一样,讲述的是一段才子佳人之间的真挚爱情。若用中学语文课本正文前的提示套话来说,那就是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古代青年男女为摆脱封建礼教束缚,与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卫道士展开斗争,最终争取到了恋爱婚姻自由——总而言之,是一段倍儿崇高的纯洁情感。

  可是,仔细读了王实甫的原文,才知道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王实甫妙笔生花,想把张生打造成一个痴情才子,却还是露出了诸多马脚:

  张生于普救寺中第一次撞见崔莺莺,于惊鸿一瞥的一两秒钟内,就不仅注意到了莺莺天仙般的姿容,还留意到了她的小脚。连一旁的和尚法聪都觉得奇怪:“偌远地,他在那壁,你在这壁,系著长裙儿,你便怎知他脚儿小?”原来是莺莺的脚踩在落满了残红的芳径上,他从鞋底的痕迹上看出来的:“若不是衬残红芳径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即便那是一个极端重视女人脚丫大小的年代,这张生若非风月场中老手,怎能如此善于识别“猎物”的蛛丝马迹?

  而张生见了一身缟素衬得面庞儿愈发俏丽的小红娘,立马就想到“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前儿刚被美貌小姐击倒,今儿就想着连带调戏丫鬟。难怪《红楼梦》中宝玉拿这段跟紫鹃开玩笑,黛玉顿时就恼了。

  对收留自己在寺中“读书”的老方丈,张生也出言轻薄,说你又不是头上有毫光的菩萨,崔家女浓妆艳抹,莫非是为了勾搭你这个老和尚?又说你跟红娘进去,我帮你们俩看着门。最后老方丈都恼了,他还不停口,说屋里没男人,这不是找丫鬟来牵线么。佛门净地,谦谦君子怎会如此出言不逊。无怪乎后来戏曲中把这段非常影响张生形象的情节,完全删除了。

  张生掏钱让老方丈在崔相国道场中,顺带也帮自己父母带一份斋,戏曲中表现的是张生的“孝”。但原剧本中张生此时脑子里想的却是“看莺莺强如做道场”。随后他又谎称上厕所躲到一旁等着红娘出来跟她搭话——心思转速之快,决不像一个被丘比特之箭射中心窝的痴情公子。

  情节最为不通的是:若张生真是爱上莺莺,又怎会一门心思地只想着窃玉偷香,而不是想办法凭自己与崔莺莺门当户对(他已故的父亲是礼部尚书、八拜之交是西大元帅)的家世、出众的品学才貌找人提亲呢?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正规的结婚途径,他为何不走正门走偏门?所以文中他反复自夸的“恭俭温良”,倒像是一番讽刺。

  此后老夫人悔婚,让张生莺莺以兄妹相称。张生月夜抚琴《凤求凰》之后,竟然也不是戏曲中演的那样真的相思成病,而是“著长老说将去,道‘张生好生病重’”,然后静待房中想着“怎生不见人来看我?”就睡着了。敢情是冒充相思病呀?!

  王实甫对莺莺这个相国千金的形象塑造也无法让人信服,怀疑是作者并不了解女人,一味地臆想。足不出户的小姐,偶尔见到一个风流俊俏的书生春心萌动也就罢了,行事却处处矛盾:明面上斥张生色胆包天,暗地里却约人家“待月西厢”;待到张生如约而至,她又反悔,假作正经;随后又写了个语义双关的药方,自荐枕席。反反复复,很难让人理解她的心理历程。母亲摆宴款待张生,她对红娘说母亲吝啬,当她是“陪钱货”,把酬谢、成亲两件事一起办了——这口气、心思更不像是大家闺秀,而像市井小民。而莺莺于送别之时口占的四句诗:“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也不伦不类——分明是弃妇口吻,而非离别之伤。倘若说是莺莺担心张生高中之后自己被抛弃,这首诗只是假设之词,以相府千金身份,也太斯文扫地,自贬身价了。

  红娘算是王实甫用笔最多的人物,在各种戏曲中都是一副打抱不平、仗义执言又聪明伶俐的小姑娘模样。可在原文中竟然也并不单纯,着实颠覆戏曲中形象。她不但多处口出与其年龄、身份毫不协调的亵词,还指导张生“他是个女孩儿家,你索将性儿温存,话儿摩弄,意儿谦洽。休猜做败柳残花”——这番谈话,几乎与《金瓶梅》里的王婆不相上下了。至于剧本中还提到她在窗外“立苍苔将绣鞋儿冰透”,这段情节,让人怀疑是欲盖弥彰,还不如《金瓶梅》来得坦率。

  《西厢记》辞藻华丽不假,但若说其在艺术上完美无缺,则过誉了。纵观全剧,人物性格多处矛盾,情理不通。《红楼梦》中,曹雪芹曾借贾母之口,嘲笑这些才子佳人的套路“....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

  另有一段,也是贾母说的:“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这话在情在理,真是痛快之至。

  后来,读至书后附的《西厢记》的故事来源——元稹的《莺莺传》——才明白王实甫在剧情处理上捉襟见肘的原因。

  莺莺原型十七岁,倒也是生在大户人家,但并不是待字闺中的小姐,而是孀居在娘家。张生给莺莺家帮了大忙之后,老夫人设宴,但莺莺本恪守妇道,辞不见客,反倒是老夫人让她见张生,想为寡居的女儿找个下家。

  张生找红娘帮忙牵线搭桥时,红娘也曾问过张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这张生的理由是:"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 大意是说:本人从小性格害羞,见过你们家小姐之后就魂不守舍,若是办理正规手续,则要等上三四个月,到时候我可能就因相思成灾而一命呜呼了。

  这样赤裸裸的轻佻之言,可怜莺莺、红娘竟然信以为真(或许张生真算的上一支”潜力股“吧)。于是莺莺冒着在那个年代很可能被”始乱终弃“的危险,冲动地委身于张生,赌上了自己的一生一世。

  两人同居一月,张生虽曾问到莺莺母亲的态度,但最终还是没有去跟她当面谈。莺莺文笔好,字也写得漂亮,张生多次索取不得。及至张生以前程为由,前往长安。期间曾收到莺莺情真意切的书信与礼物,他竟把这一才女书信在朋友面前炫耀。朋友问他如何处理此事,他竟大言不惭道:“"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张生打算始乱终弃,另攀高枝,却指责对方为妖孽,夸赞自己坚忍!这样的轻薄浪子、无行文人,真真让人齿冷心寒(与胡兰成动则”亦是好的“有一拼了)。

  后来莺莺改嫁,张生另娶。某日张生路过莺莺家,冒充亲戚求见,莺莺不见。莺莺先写了一首“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过了几天,张生要走了,她又写了一首诗,便写了王实甫剧中引用的那四句诗,乃是劝张生珍惜自己现在身边的女子。

  《西厢记》与《莺莺传》两相对照,后者虽是悲剧,却显得合情合理,也更深刻。王实甫虽才高八斗,但硬生生地要把“多情女子负心汉”扭转成“两情相悦大团圆”,似乎还是笔力不逮,言辞流于纤巧,结构转折突兀,人物单薄矛盾。不过,从取悦大众(当时勾栏瓦舍中的男女)的角度来看,自然还是大团圆的结局让人舒心,更能迎合市场。至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前言》中,把它跟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联系在一起,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

  《西厢记》读后感(九):闲话西厢

  从前读《西厢记》总是最讨厌其中的相国夫人。一座寺庙,一支叛军,两个一见钟情的年轻人;一个倾国倾城貌,一个多愁多病身,两颗义无返顾的痴心,成就一段爱情,顺理成章。凭什么她要插一手,许下的诺言轻易可以反悔,说不同意就不同意,说同意还得提条件,虚伪狡诈、出尔反尔,这个老家伙,真是个不折不扣的讨嫌角色。现在我却不那么认为了。 同是才子佳人,《红楼梦》里宝黛读西厢,也是一段经典佳话:郎才女貌,心灵契合,缠绵悱恻,动人心弦。然而宝黛爱情却是悲剧,想来黛玉是没有相国夫人那样的母亲做主,自然没有莺莺那般幸运,享受爱情,走入婚姻。 相国夫人应该是一个成就完美爱情的“艺术家”。 莺莺小姐国色天香,知书达理,聪慧稳重,善解人意,老夫人一定爱得什么似的,最怕小姐伤心的可能就是她;且象莺莺这样的大家闺秀日常里经过娘亲精心调教一定知道自己该选一个什么样的夫君,夫人应该十分相信女儿的眼光,闺女选的就是最好的。所以老太太根本没有反对的理由。 再说红娘,崔张二人的一段姻缘看似由她撮合,实际上莺莺和张生那点事,老夫人那么精明,老于世故,一定看得明明白白的,没有干涉就说明了老太太明里泼水,暗里点火。如果老夫人不同意,就算十个红娘也不可能促成好事。 那么老夫人为什么开始反对,同意之后又马上让张生去赶考呢? 其一、自然是和自己的侄子有婚约在先。先弟在世时定下的亲事,虽然弟弟弟妇现都不在了,毕竟有约在先。 其二、夫人或许对张生这个人很满意,但对他的身份十分不满。区区一介书生,虽饱读诗书,终究不是女儿托付终身的人选。爱情遇到阻力往往会爆发的更强烈,崔夫人乃大家闺秀,见闻广博岂能不知。夫人知道小姐清高,自幼便锦衣玉食,自然不知生活的艰难。虽然相爷不在了,家底也足以保证一家的生活。莺莺只要郎君风流潇洒、柔情蜜意就行,长在面包树上的女人看金榜题名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一心只求鸳鸯配成双。老夫人深知要想后半生有靠,必然得有人来继承家业,背靠大树好乘凉,靠莺莺自然不行。对身陷热恋的年轻人讲仕途经济等于对牛弹琴,老夫人只好使出棒打鸳鸯这一招,给闺女、小子点颜色看看,也给他们一次深刻的身教:张生你要知道,你与我们家门不当户不对,区区一白衣书生别想堂而皇之地进相府。虽然你一时地走了桃花运,但能不能与小姐此生共度,还要看你的修行。 其三、如果任由二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沉醉于温柔乡里,等二人产生审美疲劳,爱情还能否填补他们的空虚和寂寞。男人,尤其是优秀的男人骨子里都是野心家,说得体面些就是胸有青云之志,说得通俗点就是要有些事做。如果生活里只剩下两个人的爱情,即使天天有面包,也不可能长久。如果没有夫人的反对,过不了多久,莺莺的爱情就会吹散心上人一生的青云之志,彼时可能莺莺自己就先放弃了因痴而呆的张生。所以老夫人才坚定的在许婚之后,马上让张生启程上朝取应,崔张二人的爱情也由此达到了高潮。莺莺小姐对自己的眼光深信不疑:“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再次把这风花雪月的故事推向高潮,这动听的话语让张生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考个状元回来。 张生、小姐义无返顾,崔夫人推波助澜,才有了柔肠百转、肝肠寸断的相思之苦,才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缱绻私会,也才有了日后婚姻生活最坚实的爱情基础。崔老夫人让闺女经历一番波折,获得了一份最甜美动人的爱情;让张生竭尽才华考取了状元,有了徒步青云的基础;让自己可以跟着闺女共享天伦,安享晚年。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固然美妙,但没有磨难的爱情就象温室里的花朵,总有些娇弱.爱情需要阻力,阻力来的恰到好处时,可以成就更完美的爱情。 相国夫人靠自己的谋略智慧,成就了女儿一段非凡的爱情,让自己也成为准丈母娘的典范。有母如此,莺莺小姐何其有幸! 如今许多男孩女孩的妈妈,一方面希望儿女享受爱情的甜蜜,另一方面又想让子女婚姻殷实,天天跑相亲大会。给儿子女儿寻找合意的伴侣,许多只看现实条件:有没有房,有没有户口,学历收入怎么样,家里有无负担?尤其是女孩的家长,很少会用心发现潜力股,识得千里马。有时怕自己闺女吃苦受罪,瞧不上一时比自己女儿条件差的男孩,横加干涉,直到拆散才罢休;或者自己觉得条件不错,硬塞给女儿,逼婚逼嫁:都让女儿苦不堪言,甚至婚姻幸福就此断送。这些人被相国夫人甩下好几条街不止。 做好准丈母娘,还真得学学相国夫人的处事艺术。

  《西厢记》读后感(十):阅读笔记

  以一个现代人来讨论里面的角色性格

  个人对里面的角色中还是会偏爱红娘的,人如其名,真的起到了红娘的作用。她敢爱敢恨,个性率直,正义感十足。而小姐呢,可能是大家闺秀,必须得这样,个性反复,变化无常,个人不喜。

  而相国夫人相对来说较冷血了,势利眼。即便她是非常喜欢郑衡,可是到最后郑衡死了后,无多表示,也是立即举办莺莺与张生的婚礼。

  张生到还好,只是动不动就哭,就让热受不了了。个人觉得为爱情要死要活的,看着很无语好吗!

  诗词

  里面的诗词是真的很多不错啊~

  有的诗词真的很露骨啊!难怪在当时是禁书吧!

  倒是觉得古代人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蔽塞,也是很开放的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厢记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