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有女初长成》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一):严歌苓的尖锐与柔软
严歌苓是一个多产又丰产的作家,她的作品喜欢瞩目小人物的生存与生活,用她炉火纯青的叙事笔触,透过这些平凡人琐碎平淡的苦难与欣喜的日子,把时代激流冲击之下家国的阴影在普通人身上的投射,描摹得入木三分,既让人有感同身受痛彻心扉的刺痛,更给人留下深深地思索的空间。
严歌苓善于描写那些如草芥一样低微却透着独特青草气息的女性形象,《第九个寡妇》《少女小渔》《小顾艳传》《天浴》中的王葡萄 小渔 小顾等等都是让人过目难忘·普通又独特的艺术形象。
在作品里,严歌苓从不掩饰世道和社会的黑暗与霸道对普通人的伤害,对于每个人物的窘迫与无奈描画直接,却又不刻意夸张强化。
她也喜欢捕捉平凡里的温暖和光亮:王葡萄对爹的执着的相信与感恩,小渔对形婚老外的牵念,小顾对前夫的包容与牺牲……这些自自然然的笔触,让人在窒息里又能有机会喘息。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二):《谁家有女初长成》书评
一直很喜欢细细品读严歌苓的书,她的每一段文字就像一幅定格美丽的画,意味抒情,文笔细腻,情节迷离,她的书是为每一个情感细腻的人量身定制,每次读完一本许久才能回神,基本是迷迷糊糊“啊居然结束了”的失真状态,像喝完汽水打了一个悠悠的嗝,值得深究。
看了一些书评,大多都是指责金鉴刻薄寡情,看完书时,我对金鉴并不厌恶,反而有点喜欢金鉴,他其实极具人格魅力,只是很难有人能打开他,说白了他是个被局限于自身的孤独者。对于大宏,我是不愿给予同情,因为拐卖巧巧这件事的本质不该被包庇,而性格上的闪光点,更像在给自己虐待的猫敷药,于事无补。女主角巧巧是一个宿命悲剧,从农村到城市,无论身处何地,她一直是个任由命运戏虐的苦情少女,有人说是无知害了她啊!比如她第一次不跟警察走,杀了大宏二宏,可这些不能归咎于她的无知,这种无知是被迫,不容一个涉事未深的小姑娘去选择。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三):谁拐卖了巧巧
一开始,巧巧进城的目的和大多数念书少的农村女孩子进城的目的一样——在流水生产线上工作。虽然说这个基本不能称之为理想的理想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对于当时被无知重重包围的她来说也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至少她可以增长见识,从下层看清楚这是个怎样的时代。
然而,她却被一时的那么小的利益蒙蔽了眼睛,陈国栋给了她一个"金戒指",一个晚上后竟然就相信了他,相信他会给她带来好的生活。显然此时巧巧已经忘记她来到这座城市最终目的!设想如果当时巧巧没有对这个男人抱有幻想,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我想她是不会轻易地就踏上那条不归路
在她被骗到了大宏家里时,一开始的确有挣扎,可是后来呢,不过是区区九天,她便征服了,被大宏的"老实"征服,被寂寞,更是被自己那个不坚定的心征服了。甚至在后来处在了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她仍然没有选择离开,她甘于过那种被"宠"着的生活,牢笼里的糖果使她迷失了自己。
巧巧是不幸的,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太容易满足于一时的安逸,然而这一切呢,却是极低的受教育程度在她背后给她的重重一拳。作者借金鉴把这一重要原因道来:金鉴想辩白,是她从拒绝受教育,因而变得愚昧,虚荣,轻信,是她的无知送她去任人宰割,送她去被人害,最终害人,最终送她去死的。 可是原因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这一下子让我想起了《盲山》,里面的女主角白雪梅,她可是大学生啊,这总算是受过教育的了吧,可是呢,她不也是被人拐卖了,被人迫害了。 所以,社会永远脱不了干系,是法律过于纵容那些人贩子,使得他们敢胡作非为。然而人贩子为什么要当人贩子呢?无非是由于拐卖的巨大利益的诱惑,无非是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无非是其受教育的程度根本不够,个人素质极低,人性极其扭曲。不过,我们不可以否定部分人贩子的受教育程度很高,然后仍然知法犯法,为什么,在某种畸形的教育体制下,他们几乎很少学会怎样爱别人,怎样被别人爱,基本的人文关怀少得可怜。
巧巧个人忘记了初衷,个性不够坚毅,社会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教育程度低使被卖者和买者无知,使卖者人性扭曲。我认为正是这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造成了巧巧的悲剧。是巧巧自己和这个社会一起拐卖了她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四):谁比谁更可悲~
之前没看过这篇,以为会是个轻松愉快的文章。类似于什么我家有女初长成呀,小爱情,小忧伤呀,虽然知道这确实不是严歌苓的风格。看后,才觉得真是沉重。
整篇文章以巧巧的遭遇为主线展开。巧巧的不安分的心,巧巧的轻信,巧巧的行动永远比思维快一步,早早的为她的坎坷埋下了伏笔。哎,最初怎么会相信那个自称是陈国栋的男人呢,完全没有一点防备心理。哎,发现有时候我也比较容易轻信别人,这点真该反省。当他被陈国栋那个之后,就有点认命的意思了,打算和陈国栋,这样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好好过日子。甚至到后来,在那山旮旯里,大宏对他那么好,她也是真想真心实意的好好过日子了。要说女人,真的是容易认命,记得小的时候,我们村里也有从四川、云南买过来的媳妇,当然有逃跑的,不过很难跑出去是真的,大部分都是踏踏实实的再这边过下去了。
可是大宏二宏竟然那样对她,他们真当他就是一个畜生吗,当然应该还是有点感情的,只是真把她当成公有的了。
到了这个地步,真的很令人出离愤怒了,非常非常的能理解她想要杀了他们的冲动。不过,在这个时候她真的没有好好想想后果,她完全可以偷点钱逃跑的,她应该去做个长远的逃跑计划。
而大宏二宏,难道不可悲吗,自幼丧父母,三十多花一万块钱娶个媳妇,最后由于这种愚蠢的想法,连命都搭上了。
在下半卷里的描写,欢快中带着难以诉说的沉重。巧巧从一个几经拐卖的人,在这边变成了众星捧月般的女神,如果真的都能忘掉该多好,她在这边不管是和不和老光棍刘合欢好,真的都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了。不管怎样,她这一辈子肯定都不会忘掉在这兵站的这十几天吧,每个人对他的好。
最没想到的是金站长,受过高等教育的金站长,对世界真的还是抱有单纯的幻想,世界哪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呢,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呢。刘合欢确实蛮让人刮目相看的,在最后关头能做出那样的决定。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五):一只想要飞出去的鸟儿 飞错了方向
她不是极美的,只是不难看。她被拐卖到偏远的地方,满世界只剩下了兄弟两人。本以为丈夫至少是个疼惜她的人,至少不违背她的意志,至少,生活还过得去。可是,一切都只是她以为啊。她不知道,那朴实忍耐的背后,竟是如此的龌龊,她怎么可以被两个人共享?于是,用一把暖热的大刀,一如她平日的性格,行动狠且快,杀了兄弟二人。历时八个月的逃命,来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兵站,在这个没有女人的世界里,她俨然成为了一个美丽的人,众星捧月,在这里,她有了爱的人,也被爱着,只是,他们终究不是一个人。爱她的人尽力帮她逃,她爱的人生生让她被拷上手铐,走向生命的终结。
不知,小潘子,你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突然爱着的这个人啊,有一天,发现你缝在他衬衫上的纽扣,会是怎样的心情?是否还会鄙视你的文盲与无知?
爱着小潘子的那个人,是你给了一点点温暖给这个苦命的女人,看到你憔悴的脸与沙哑的嗓音,实在不忍,让读书的我也感觉到了一点点你给的温暖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六):哪来那么多坏人
严歌苓被称为“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不知是不是算得上定评。我倒不觉得她有多繁华。苍凉是有点,冷漠有点,兼之小女人的一点点才气和自傲。
《谁家有女初长成》写出了有点反应迟钝却由具备农村女性所有优良品质的巧巧,怎样被拐卖、杀人、躲避到兵站、被抓这一系列过程。我倒觉得除了拐卖他的陈国栋,其它人都是那么善良,美好。没有人处心积虑地想害人。大宏兄弟也不多是想要一个女人,一个满足生理需要,一个能持家的女人。女人疯狂起来真是可怕的,像巧巧的温良,竟然就能变得“手段毒辣”地解决掉两个人。兵站的生活有点虚设的味道,是给巧巧通向天堂(如果她还能进入的话)的中转站,在这里,人们对她宠爱有加,像众星捧月……但这一切,都只因为她是异质的,也不可能长久的。
对这篇小说的爱,在于她能够让我对女性个体的自我觉醒有所思考。
读了这一篇,我更喜欢严歌苓写的“穗子”系列。喜欢读着穗子与姥姥姥爷之间的温情脉脉。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七):我感慨但不同情的命运
这本书从图书馆借来的时候已经有些破旧了,也是在空闲的时间一点点片段式看完的。读着有种悲哀的心思,还引得朋友侧目。
我同情巧巧的命运但并不同情她的举动和结局。从她疯狂向往深圳开始她的命运就已经可以预见结局。
她不愿别人看轻她,在凶壮的警察向她询问——这改变她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她选择了书生气的陈国栋,于是将自己廉价地送了出去,拿去给他糟蹋给他欺辱,丝毫不加计较。接受了他给的金戒指之后更是把他完全当成自己的男人一样,完完整整地把自己给出卖了。
一场昏睡,巧巧被送到了山里,嫁给了一个朴实长相有些丑陋的男人,她不愿意于是她百般刁难,对他们兄弟俩打了骂了。这也是她命运改变的一个点,老实听话的丈夫、憨傻的弟弟和还算富裕的家庭都算起一个女人好的归宿了,可是一切都被她看重的自尊心给推开了。她说要买电视机,一家人将存了多年的东西卖掉,把父亲的遗物给她,四处借钱。她怀疑兄弟俩买她是为了共妻,于是用蠢里蠢气的大刀杀了他们,傻弟弟死前还抱着电视机对着她笑得很蠢。电视机被泡在血水里,她四处搜刮家里的钱财,可它们和他们全在她手里堕在血水里了。她只找到了借条,完全出乎她预料的借条。
这和火车站多么相似啊,逃离表面不堪的人选择长相气质好的人,可惜每次的选择都是在用力地把自己往命运的方向推!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八):落红
翻开严歌苓的《谁家有女初长成》时,发现封面上有许多粉红色的小花瓣,很唯美。可当我读完这个故事时,才发现,原来那一朵朵的花儿,其实,是用巧巧的血和泪染上去的。
在现实中,这个故事不断的上演,只不过没有多少人战胜了自己。
巧巧的悲剧确实是她自己酿成的,是她自己不断地认命和盲信害了她自己,盲信那个曾娘,信她会带她到深圳流水线上去工作,盲信那个自称陈国栋的带他到宾馆找曾娘和他所谓的舅舅家以后会带她去深圳,直到她发现她打算托付终身的不叫陈国栋的人把她给卖了,盲信那个为她做牛做马的买她的郭大宏会对她好,直到她发现他的傻兄弟二宏对她做了畜牲都不如的事是他和大宏串通的,而她本来就是他们两个共享的,盲信那些军人一定会帮她脱险,直到她被铐上手铐。对陈国栋的侵犯从抵抗到自愿,她认命了,决心跟着他;对于她被卖给了一个比老家还要偏僻的穷山沟给一个大汉当妻子的事实,她接受了,她认命了,甚至还高兴的拍了一张照片寄了点钱回家;对于金鉴不喜欢她的事实她接受了,认命了,于是对刘合欢投怀送抱,让自己体无完肤。
一个女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长大真的很不容易。我真希望她当初能警觉一点,希望她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希望她当初能抓住机会从陈国栋的身边逃走,从郭大宏身边逃走,而不是选择用刀来解决这一切,我希望她能逃走,逃脱命运的安排,甚至是到后来从刘合欢身边逃走,而不是等待他们来打救她。
从巧巧身上,我突然发现退而却其次有多么恐怖。其实,认命就是退而求其次的过程。
我怕黑,所以曾经有人问我:给你多少钱你才愿意半夜十二点自己下楼到外面转一转再回家?5000?我说好,后来她一下减到了3000,于是我说了一句至少3000,否则不干。于是她说2999,反正只差一块钱。我想了想,对呀,反正只差一块钱,就点头了。2998?2997?于是她一直一块钱一块钱的减下去…….
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问题出在哪里,虽然每次都只是减少一,它距离前一个数仅仅只是一,但是,我已经忘记这个数距离一开始的3000更远更远了!一开始的目标怎么能忘记呢?我们出发的目的怎么能忘记呢?
巧巧没有忘记,即使是在她要逃命的前一天,她仍然说她很想去深圳,只要看一看那个地方,她死也闭眼。深圳是她心中的唯一的美好,那个得了肺痨的流水线女孩给她的,让她带着这个美好的幻想走出老家的山沟。到底有多美好?到底有多美好?值得让这个女孩把一生都献出来,值得这个女孩在逃亡前夕还能充满期待的说出这个梦想。这个女孩最终带着这个美好的幻想死去,枪响的那一刻,美丽的深圳或许就在她的眼前吧。我想,这不会是一个遗憾,而是上天对她的最后的恩赐。
我一直纠结于理性和感性到底哪个更优?刘合欢是感性的,金鉴是理性的。金鉴最终还是决定举报杀了人的小潘儿,不,是潘巧巧。但是,巧巧真的该死吗?从头到尾她一直是受害者啊!不可否认,她确实杀了人。
到底是理性好还是感性好?我真的不知道了。我佩服金鉴的勇气,但是,我想,金鉴的理性是不是也不是真正的理性呢?他应该好好审视一下当时的司法体系到底足不足以给出一个公正的审判,他应该想到巧巧这一去是没有人会帮她的,他应该认识到她这一去是必死无疑的。我真希望她能在很早之前就放弃小潘儿这个角色,回家去,好好地在妈妈怀里哭一场,把所有的委屈都哭出来。
金鉴鄙视她没有受教育,当刘合欢质问他“如果她是她的姐妹他会怎么办?如果她们受了人欺骗,拐卖,受了糟蹋,成了牺牲品,他是不是也会这样对她们?”时,金鉴说:“放心,我不会有这样的姐妹;我要有姐姐或妹妹,饿死也会要上学的。”
金鉴受过教育,但也不过如此。这句话很不负责任,他没有站到别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他仍然是作为一个有条件接受教育的金鉴在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他却意识不到他是他,而她却是她。
这个不断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的故事还没有落幕,有太多太多的巧巧了,但是她们绝大多数人或自愿或被逼继续当着曾娘,陈国栋,郭大宏的牺牲品。
封面上那一朵朵粉红色的小花,真的很红,红得刺眼……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九):另一个自己
这不是读的严歌苓的第一本书。第几本?我也不记得了。
不过这一次更加贴近,更加真实。像另一个自己。
每一个故事我都喜欢,尤其是老人。
外公,读到有外公的句子,我总会忍不住回忆自己的外公。
外公生气时,把自己养的马眼睛打瞎了,外婆一边啜泣,一边叨念,一边给马儿上眼药,我记的是小瓷葫芦瓶装的云南白药;
外公跟外婆吵架升级变为打架,我在一边傻傻看,不知道去拉谁;
外公晚上打牌,回来时背上背着偷偷装睡的我;
……
外公晚上送我回家时,自行车摔倒了,我们两个一起倒在路边。
这一次,之后,我记得外公在我眼里,一点点变得衰老。
背陀了,眼花了,发白了……
走路越来越慢了,最后必需依靠拐杖了
上厕所摔倒了,以后必须有人搀扶才能去厕所,最后大小便不能自理了;
外公意识越来越弱了,变得对我不怎认识了,最后完全不认了
最后,我春节回家时,
外公已经变成了地里的一座土堆。
我没有见到外公最后一面。
《谁家有女初长成》读后感(十):大家严歌苓
我读到用斧子杀人的情节也想到了《罪与罚》,难怪有评论家把她称作中国的卡夫卡。
严歌苓不仅有才华,更有阅历和胸襟,才能将女性心路历程写得如此细腻如此理性。
最后设置了金鉴(多么冷峻,犀利的名字)这个人物其实是个解开谜团和心结的钥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读书,不增加见识和阅历,女性作为若下群体真的只能等着被命运任意摆布。
或者作者也是想借金鉴之口陈述自己的观点。她的书中不乏浪漫的情节如下午巧巧边散步边接大宏回家;小潘儿和陈司务长在房间里吹蜡烛....但更多的还是对女性命运出路的理性思考。
现实主义收尾干净利索,尽管会让很多人难受。痛苦才会引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