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逆行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逆行读后感10篇

  《我们·逆行》是一本由谈笑静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逆行》读后感(一):看山还是山

  2012年8月,央视《开讲啦》开播,第一期嘉宾是陈坤。演讲完后一个女生现场提问,大意是,“行走”算什么公益项目呢?

  陈坤在回应中说了不少,我能记住的大意是,如今提供物质捐助的人很多,却少有人关心他人内心贫瘠。

  再看后面他参与过的两本mook,封面都是宽阔道路

  他对行走这件事,是真爱

  我已经很多年没看过杂志了,因为每当想到念初中那会儿一月生活费200我能拿一半来买杂志,就痛心疾首。现在我觉得还是应该买名著,哪怕一时不看呢,总会去看的,“名著”二字也不是随便戴的啊。

  所以翻看《我们》,我有点不适应,刚好喜欢过许巍,就把许巍那篇看了,然后看了那些重点提出来的字句,又去翻最后,接着才是翻中间,不知不觉的,居然就看完了。

  喜欢许巍是高中事情了,听《两天》什么的,还是磁带。后来出了《蓝莲花》,我跟盆友说,这货恋爱了不好听。

  可蔡康永有本书就叫《再错也要谈恋爱》。

  那时专职愤青或怨妇,看问题喜欢尽快下定论,之后再也没好好听过他唱歌。

  看谈笑静的访谈时,想起以前自己,心里忽明忽暗的。

  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无论这对象是许巍这样的歌手,或者其它所谓偶像,还是现实生活中朋友老师爱人最高理想也无非如此吧,磕磕绊绊合久必分后,再回头,你忽然就理解了这一切,当初的嬉笑怒骂都有由来,所以也都能作长篇大论

  只不过成长最显著的标志也许是,我们学会了一笑而过,并且内心踏实

  整本书里偏向这么一个观点:“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时间被大大压缩,把我们的想象空间都给挤没了。如果我们紧赶慢赶地去顺从外面世界的时间和速度可能就是顺行的姿态,但如果我们尊重内心的时间和感受,我们就是逆行。”

  但我对逆行的理解,类似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偶尔的顺势而为,只要清楚自己方向还在那儿,那也非是走个迂回路线,在大包大揽前,先刷个信誉、亏本积攒个好评而已。

  还有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时间该浪费在哪儿,更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感受。

  来这世上,大把时间就是用来试错的,恰好青春期够长,足够去撞得头破血流——“出发,只为旧路还家”。

  最后,来句名人名言吧,无论如何,他在各方面都有成为超级大偶像的潜质啊(本来就是吧):

  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弯路。走上坡路、下坡路、岔路和斜路,还要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再赶路。(毛泽东,1935年《行军告示》)

  《我们·逆行》读后感(二):引用这两天比较火的话--且行且珍惜

  从陈坤第一本行走的书发出后就开始不离不弃的支持。我们还没有出版就开始关注,喜欢用他人的生活审视自己的过往未来

  人生说大可以很大,说不大也不大,无非就是柴米油盐,无非就是欢歌笑语。在这个路上有顺顺利利的时候,也有迷路的时候。那是是期待上天给你一颗可以折断又指明方向的树,还是一个拥挤的大卡车,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这都是注定,或者是不可避免,且行且观望,且行且找明方向。

  从小,一路走去上学就希望上学的路短一点,再短一点;再大一点希望离开家去越远的地方最好,在现在每天对着电脑,坐着超过6个小时,开始奢望下地铁后离家远一点,给自己一个走路的理由,在什么也不确定的时候又希望回到家人身边,总有温暖与支持,这些都是原路返回,不是倒退,不是放弃

  读者别人的故事,无论和自己有几份相似,或者压根没有关系,也无所谓,看着别人的故事,审视检讨着自己的故事,且行且珍惜!

  《我们·逆行》读后感(三):“我们”是孤独的群,各自向前,终会相见。

  每个“我”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而“我们”则是某种属性or状态同类的一群,或处于同样的物理场景,或处于同样的精神状态,哪怕只是一瞬间的重叠,即成为了“我们”。

  “我们”是对于孤独个体的慰藉、映照、呼唤、甚至归宿。

  “我们”是孤独的群,在平行宇宙各自向前,总有一瞬会相见。

  ——这是我对“我们”的理解。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愿力是不可思议的。”

  坚持自我、逆行于主流,并活出一番精彩的人总是会如此信誓旦旦的说。然而现实中的普通人,你我他,却只能看着这些句子意淫一番,然后继续过普通乏味的日子

  但在某一瞬间,那些仰视他们的人,比如我,会在读到他们的故事时,惊觉其实我与他们其实本是一样的人,只是他们处于进行时或完成时,而我永远是将来时。

  这种状态上的差异,在阅读中,找到了彼此融合的共鸣点,于是精神上的“我们”就此诞生。

  《我们》大体就是这样一本杂志,给一些已经(或正在)实现自我的人一个分享倾吐的空间,给那些尚未实现自我(或正在)的人一个精神的栖息地。谈不上指引,也谈不上启发,只是用故事告诉你,不论你多么不同或多么庸俗,你都有属于你的群——我们。

  这本MOOK,我坐在公交车上,就开始翻看,舒适的排版、配色、适当的字体不会让我感到晕眩,上班路上的功夫,读完了许巍的访谈。春风拂面,心里只剩一片澄澈。

  《我们·逆行》读后感(四):期待与《我们》的下一次美好相遇

  第一次是在ONE上看到《我们》杂志的,那是宁远写的《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篇文章很长,我反复读了很多遍,虽然说的是她自己的故事,但觉得每一句都写进了我的心里。

  从那以后,关注了我们MOOK的微博,随时关注动态,在第一期“逆行”上市的第一天,我就在亚马逊上下单了,一天后,我终于拿到了那本期待已久的书。

  封面设计简单、朴素、大方、有意境,让人很舒服。随手翻开,书中文字图片交相呼应,让我爱不释手,想要马上进入《我们》的“逆行”。接下来的几日里,天天捧着书看,那种心情更是从未有过的。

  “逆行”这个主题,很适合当下这个快节奏、浮躁的社会群体,让这个时代中的我,寻找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安静感、踏实感。

  作为大学生的我,经常有些迷茫的时候,总是纠结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读完《我们·逆行》,不能说为我指明了未来的道路,但真的让内心纠结、不自信的我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坚定

  太多人都在各行各业中游走,太多人都在不同城市中游荡,太多人都在为着心中的理想奔走,太多太多......原本都只是因为生在这个世界上为生活而“顺行”,但都在经历了太多之后,无法违背自己的内心而选择“逆行”。虽然一开始看似有些坎坷,但心中的坚定最终还是占了上风。

  “这里还有我们”,在自己内心挣扎,无法坚定时,《我们》会给我希望。

  自己还真的只是太年轻需要经历的还有许多,“逆行”中形形色色人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经历,在我看来,他们和常人不一样,但又是相似的。不一样之处就在于他们在有限生命里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不断的尝试中逐渐接近那个内心最真实的自己。相似的即是“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看完《我们》后,我更加热爱生命,渴求预见未来的自己,努力使自己也来一次”逆行“。

  是《我们》使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心宁静

  是《我们》使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

  是《我们》使我不再畏惧地前行。

  期待与《我们》的下一次美好相遇......

  《我们·逆行》读后感(五):逆行,也只为找到来时的路

  给一本MOOK写评论是一件很为难的是,因为作者太多,即使主题一致,但围绕着这个命题,每个写作者所书写的仍然和自己有关,于是,往往无法准确地抓住整本书的脊骨,就仿佛你沿着一条路不停地走,路边的风景却是在时时变换,叫你忍不住眼花缭乱了起来。

  《逆行》由两个人的特写与其他作者的散文合集而成,整本书纸张柔软且看来其舒适,印刷精美,叫我这个颜控十分欢喜,排版也很好,符合MOOK介于书籍和杂志之间的定位。整体风格偏向文艺,书中作者的叙事语气也大都是文青的调调,注重意象和感觉追求内心的安宁与生活杂乱之间的平衡

  或许由于陈坤本人是信仰佛教的缘故,书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与佛有关,寻访一个处在深山里的寺庙,还有关于一些自在的因为种种原因皈依佛门的男女的故事,这种空灵和诚意,在如今读来,竟然分外有些感动。——我们离信仰,真的越来越远了吧?

  一篇篇文章翻过去,竟是觉得自己看懂了些,这本书的标题叫做逆行,关于此,许巍说道:当初没有想过,回过头来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在回家的路上。

  对他来说,“逆行"就是回归,是旧路还家。

  而对大部分其他人而言,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论是逆行,还是顺行,所要寻找的,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家而已吧?

  在我固有的印象里,MOOK这种形式,在文艺圈里做得不错的貌似是《鲤》,只是张悦然本就是作者,而陈坤作为一名演员,能够耐下性子打造一本看起来颇有诚意的MOOK,倒是有几分难得了。

  封面上的宣传语写的是: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只是经历不一样。

  这本书中,所涉及的人物身份倒是真的鱼龙混杂,特写中的许巍是摇滚乐手,而林怀民是作家和舞者,还是位致力于发展舞蹈事业的先行者。

  而其他的作者,有青年摄影师,有写作者,有信佛人,有画家,编辑,记者,媒体人,大学老师,音乐人……

  如果要说共性的话,那么我想或许就是,无论是音乐、舞蹈、写作、画画,甚至是佛教,所追寻的都是在纷繁的时间找到自己,不断地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去探求内心世界的喧嚣寂静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曾经的富家男女,幡然醒悟后选择了信仰佛,曾经的铁路工人,拼了命地去大城市打拼做了中央电台的广播后又开始离开去寻找生命中其他的可能,曾经的媒体人大学老师主播记者开始离开屏幕离开讲台为了尝试自己做衣服做手工……

  很多人都在一直不断地往前走,往上走,不断地跟上车水马龙,生怕自己被时代所抛弃,怕自己的薪水、职位和社会地位被别人给比了下去。

  然后却很少有人,真正沉寂下来,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听懂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渴望,然后选择回头去重新找回自己。

  我们永远在不停地出发,却渐渐忘记了自己来时的路。

  也许,在某个时间某个拐点,你也需要”逆行“一次,或许,会发现更加叫人惊喜的风景也未可知。

  《我们·逆行》读后感(六):形式还不错的书

  把这本书加入书单的理由,一是看到了“陈坤”的名字,套用老罗的话说,陈坤一直给我一种印象,他是个有着某种“情怀”的人,在那个浮躁的叫做“娱乐”的圈子里,是个有点“思想”的人。其次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之前买到的书,这个出版社的不太会让我失望

  拿到手让我吃了一惊,开始我以为错了,怎么有本杂志。细看名字没错。随便翻翻,印刷,排版,纸张都很用心。即便不看内容,只看图片以及它本身的那些因素,足以给人以愉悦感。作为一本书本身的质感已经完胜我之前所买过的任何一本书了。

  只是我不喜欢访谈形式的文章。还未看完,三星是给书本身的设计和质感的。看完内容后再决定要不要加星

  《我们·逆行》读后感(七):我们~~(5.16)

  杂志像书,书一样的杂志?

  嘿嘿,认为很神奇与这本书有种渐行渐近的缘:买它只是出于凑单,买回翻了几页就生了想二手转卖掉的想法,而后几日无人问津的转卖,趁着工作心情乱糟糟拿它来消遣,竟看入了心里,解了心忧,遣了闷怀,在这种不好的状态下,反而读出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和它特别好的地方。

  当时大概是有点明白,为什么会起名字叫《我们》了,这些故事里面是有你有我的——这种同路人,这种同伴的感觉:我可以从你的身上汲取到力量和看到一种方向,或者你能从这些人的身上寻到自己的过去,比如不断重复的内心的纠结跟冲突,包括相似的迷惘、一些相像的梦想。虽不清楚不确定那些梦是不是自己的,但那种感觉就是会让我的心平静下来,然后再次因为相信重新变得更有能量,心脏热烈跳动起来。

  某晚听着百种情绪的老歌,不打扰地读着这本书,心生感激,觉得这次是如何得一种小福气,买了这本书,恰好是我目前心所需要的灵丹妙药

  我一直很喜欢跟探讨关爱内心、讨论心灵成长有关的文字,也许那一直是我试图去想想明白的。而后,看得多了,有时也会厌倦。这本书里,有我爱看的那种心智对话,表达的不落窠臼,拍手称赞都不为表达我的那种欣赏和感谢之情。

  我起初读时,会觉得他们这些文章都在絮絮叨叨、着力铺垫着描述着一些东西,让我容易没耐心、难以投入。然后读到阿鹏叔写的《迷恋着无比澎湃的旅行》中的某一句,突然碰到心里的某个开关。嗯,我有时候在想看电影也好、看书也好、听歌也好,那种共鸣是不是想从中找到了自己似曾相识的经历,才会感动、才会喜欢的呢。

  他说“我的铁路工作和我的桃源岛,有着某种近乎暗和的气质,等待任务、等待劳累、等待下班、等待日落,甚至等待等待是唯一的必修课,如肖申克一般的铁路工厂,用三年的时间教会了一个19岁的人如何直面寂寞,令人绝望的寂寞。”这种懂得的心情,会让人想哭的。

  “在你顺流而下或逆风而行的时候,总会有人生的新命题出现,像是不可拒绝的任务,接受、执行,毫无余地,不等人回神。”

  “当你抛弃一切,抛弃别人的趋之若鹜,一切也就抛弃了你,日子开始变得安静起来。…只有这个时候一切听才会显现出来,像是退潮后的沙滩,不再拥有海浪的声讨和庇护。这是了解自己的最好时刻,手捧着自己,你就知道了,用何种方式面对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勇敢的离开如果心中没有绝望,没有人可以独自上路如果没有心怀恐惧,没有人可以在深夜奔跑如果没有心魔握手言合,没有人可以真正快乐如果没有自己赤诚相见。”

  想再有不疾不徐的这份安静时,写写对“我们”“逆行”的一些随想,写写对其中每篇文章的所思所感,那份心与情。Ps,有的文章文字太美,清丽的那种,让心好舒服,有些段落共鸣得、直击心底得想落泪。

  《我们·逆行》读后感(八):逆行,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

  逆行,顾名思义,就是追求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陈坤行走拉萨、做公益、出书,是逆行。许巍做不一样的音乐,是逆行。林怀民暂停云门,独自到印度流浪,是逆行。宁远却辞掉了教师,离开主播岗位,拾起挚爱的手工活,经营起自己的原创服装品牌,是逆行。豹小白却离开了深圳、北京和成都,选择在拉萨定居,以写朝圣笔记为业,也是逆行。选择与众不同的生活,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

  看过陈坤组织的拉萨万里行,他要求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在行走时不要与周围的人说话。主持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安静的行走可以让人更清晰地听到内心的声音。大概是这个意思。他说自己因为《金粉世家》出名后,金钱、地位全都有了,自己却不快乐,所以他才会转做公益,去拉萨行走,包括出书。

  如果陈坤只是偶尔地做一做公益,偶然地出一本书,依然以演艺事业为重,在娱乐圈就算不得逆行。但是现在对他来说,演戏变成了业余,不在乎是否是主角,只接喜欢的戏。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专注在了公益和分享上,而《我们•逆行》就是他出品的。

  这是MOOK形式的读本,图文并茂,记录了谈笑静总编对许巍的采访,和平眼中的许巍其人,周晓华写的流浪者林怀民,以及大理、印度、新藏线的旅行笔记等14人的“逆行”生活和感悟。

  最打动我的是豹小白的《梦行者》和宁远的《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梦行者》记录了作者和其他人修行的前因后果,以及从修行中获得的宁静。曾经也想皈依佛门,过青灯古佛的生活,每天诵诵经,抄抄经书,好不自在。怎奈我胆子太小,想到夜晚的深山中人迹罕至便不寒而栗。况且,像我这么肤浅的人,怎么能读得懂经文呢?于是,皈依一事就成了空想。倒是豹小白和其他人有毅力,替我遂了那心愿。

  在《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篇文章里,宁远讲述了自己30岁之前的从业经历和30岁之后的选择。“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自我绑架,唯失去是通往自己之途。”“自由不是你想成为什么你就能成为什么,而是,你不想成为什么的时候,你就可以不成为什么。”所以,她选择去做不需要被人理解的事,却是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这样的勇气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在勇气之后,毅力也不可缺少。要想在逆行中获得成就和认同,必定要经过未被认同时的坚持。唯有如此,才能按照内心的声音一直走下去,逆行才能成为真正的出路。

  《我们·逆行》读后感(九):这是给中年人看的杂志

  拿到这本杂志的时候,一个设计师颠颠跑来对我说:“这本杂志里面照片都不错,你看看!”

  封面给我的第一感受便是少数民族孩子不遵守交通规则,走在双黄线上,多危险啊!随手翻开一页,就是许巍的巨大侧颜照……由于他的歌在近些年,少了自己的一些坚持而不再喜欢,所以这本杂志在随手翻翻之后,也就丢在一边——以许巍这种不坦诚的摇滚歌手,作为主要人物的杂志,不看了。

  后来几日,伏案工作,其他同事随手抽到落了灰尘的它,拍拍封面说:“陈坤出品的杂志诶!”心中愈是抱恶——现在是个明星都能自诩为“最文艺的明星”了!厂花富家阴郁小哥儿气质,很令我着迷,索性看看他是什么模式的文艺吧!看了下目录,居然没有他写的文章,只有封底那段中肯的话:我的好、我的坏、我的异类、我的虚荣、我的自私,你们都可以拿去看。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只是经历不一样,我的怨恨、我的骄傲、我的不真实、我想要的伟大,都可以拿出来跟你们分享。

  感到他的诚意,感到他们主张的“有温度的表达”。

  看了几篇文章,由于作者不甚出名,每每读完,都翻回目录作者们介绍的地界重新了解。有一些人的文章,一味避世,是他们理解的“逆行”;有一些人的文章,执着坚持,是作为愤青的我,激赏的“逆行”;还有一些酷到没朋友的人,他们犀利的词句记录最赤裸相见的见闻,他们的存在,已是“逆行”……

  身无分文,走在西藏、新疆;没有收入、自由职业,还是一个单亲妈妈,游荡在大理;辞去步步攀升的工作,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不带指南针,就敢走进未知的密林,死亡也许就在下一刻……这些人的生活,记录给我这种庸碌的人看,真的会带来精神高锰酸钾的催化作用吗?

  我认为不会。

  只有尝过山珍海味的人,才会放弃吃美味的机会;只有经历过世俗成功的人,才会放弃虚荣追寻内心;只有有过钱的人,安全感才会支撑他走完没钱的旅行。这本杂志所倡导的的一切,只适合有过经历的中年人,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想起我问亲近的友人,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他们十有八九都回答:变得更有钱……

  所以,我们这群屌丝,注定无法逆行咯……

  《我们·逆行》读后感(十):逆行之路不再寂寞

  在陈坤的微博里看到了这本书,后通过淘宝网订购之。看到《我们•逆行》书名,有过猜测,“我们”可以理解,逆行具体会是什么含义?自己大概揣测,是不是对最初认为最为珍贵的东西的再回首寻觅,沿着来时的路?翻开到手的书,看过诸位作者的款款表述,发现竟然各自在自己的逆行之路上行走着。

  开始读之前随意翻了翻又看了看目录,一眼看到了“跑江湖”,便成为我的看过的第一篇,“我一愣一愣地听完,也想夹带点禅机,所以问他:那现在的’江’与‘湖’,在哪里呢?他说:江堵湖塞,只有靠自己了!”,我不是信佛之人,原来这个“‘跑江湖’一词最早是佛教禅宗的专用语”啊!“靠自己”仨字让我感觉痛痛的,产生了某种共鸣,不是我不明白,只是世界变化太快,但却似有个包袱悄然落地。“不要深思,不要多想!像过去那样,捧起你的经卷,焚起你的心香,他娘的勇敢向前进吧!”,我的理解,这里的“向前进”,其根本就是逆行,为了心中的信念,不管前面会不会有“一颗繁华落尽星光透露的菩提树在等着”他!

  看的倒数第二编文章便是宁远的“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人活着总归要做两件事:一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个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面对现实世界,往往人们做的应该做的事其实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也就是“他们没有过多的选择,只是生活选择了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面对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他们稳稳地接住了这被动的选择,从而开始主动的努力,并慢慢地获得”,对“他们”而言,这也许就是逆行——被动的选择主动的努力!不会出现强扭的瓜不甜的结果,虽然在会有些遗憾有些难过有些失落的心境中来不及考虑更多便匆忙走了下去,偶尔停下来稍事休息时,也会自我安慰一番:我退休后一定和老伴儿背着行囊走遍全球,或者退休后我一定会到有菜园子的平房过种瓜种菜的田园生活———等等的美好畅想,或许是他们在逆行中获得动力的某种姿势吧。

  书中的最后一篇,王晓屋的“逆行,遇到生命”, 也是我看的最后一篇。“过忠诚于自己的生活”;“重新发现自己的感受”——“觉察得越多,对生命中的幽暗之处做的自我分析越充分,不曾认识的自我之地就会越多地被开辟出来,成为我们内心的沃土,这样,我们就获得了更广阔的自由”。每个逆行之人会有各自的逆行路线,其根髓都一致——都是顺行的反向行走,顺行时面对更多的是现实的世界,逆行时面对更多的是自己的内心的世界,腾出时间“穿过‘自身黑暗‘”,探视并尊重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并为之行动,虽然“我们更不清楚哪里才是逆行的目的地”(谈笑静),也知道这一路“承着逆行的苦与伤” (谈笑静),但内心会变得更踏实而真实。“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就是不停地‘看见’原来‘看不见’的,然后,自由地成为一个人。”———或许这也是阿鹏叔“迷恋着”的“无比澎湃的”逆向“旅行”吧。

  “谈笑静:如果可以,你会穿越回去对过去的自己说什么?”

  “许巍:一定要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好事都在前头等着你。…..”

  这本书看过30页时,心中少了些许寂寞的感觉,看罢全书,暖暖的暗流从心脏处向全身慢慢涌动。

  “某种意义上,除了因为这条路是对的,还因为,这条路上走着各色各样的同路人。”———豹小白《梦醒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逆行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