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春月》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3-13 12:45: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春月》经典读后感10篇

  《春月》是一本由[美]包柏漪著作,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月》读后感(一):世纪记忆

  读《春月》时让我想到了多年前曾读过的一本小说,书名不太记得了,作者是董竹君,锦江饭店创始人,那本自传小说让我非常震撼,用主要的笔墨回顾了自己传奇式的辉煌经历,书很厚,前半段下力比较重,而新社会那一段则潦草收笔,那时自己很少读传记类的书籍,碰巧读到她的书后,心中不由得有莫名的苍凉感。也许人们更喜欢自己的前半生吧,离得越远,就仿佛有越多的话要说出来,而那段时光也因为遥远而变得更加美丽,董的后半生很坎坷,也有些不堪回首,所以她似乎只是用了寥寥数页就匆匆总结了一下就结束了。今天读这本《春月》,我同样有着这样的感受,就像是我们读《红楼梦》一样,尽管知道这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不一定真的存在,尽管知道那故事里的时代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可是我们仍然会为他们的悲欢而起伏着心情,为家族的兴盛兴奋,为家道的中落而黯然,小说写不尽人世的苍凉,留给后人的永远都是这样唏嘘不已的叹息。

  作者包柏漪用英文写作此书,翻译是吴世良,吴世良乃为我们非常熟悉的英达的母亲,应该说这部小说读起来文字的愉悦感非常强烈,这不得不归功于翻译吴世良,若没有良好的翻译功底,若没有感同身受的时代悲欢,这部作品一定体现不出这么强烈的美感。在读第一章时,开篇就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房间很凉爽,年深岁久的墙头上弯弯翘起的青瓦屋檐遮住了阳光……”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很久远的年代,安静、沧桑,仿佛置身其境。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特点,旧中国流传下来的美被过快的物质生活所埋葬,但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还曾有过旧时代的短暂记忆,于是那种年深日久的静谧是在心底里抹不去的。

  春月是在新旧时代更替的岁月里成长起来的,她有着旧时代女子的美好,却也受着新时代思想的影响,应该说她是幸运的,她和一个满意的男子结了婚,同样心中还藏着真正的爱情,尽管丈夫很快就牺牲了,她同样要背负旧家族的沉重,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春月的一生还是很幸福的,很多东西该出现时,就自然地在她的命运里出现了,她的一生也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整部小说以她的一生为主线照见了时代以及家族的起起落落,是时代的镜子。只是故事最后一小部分以非常简单的语调讲到了文革,带着不堪回首的沉重,这是一段跳不过的历史,也是人们不愿多说的岁月。

  小说中让人感慨良多的是春月与大伯的爱情,有些不伦,却又让人同情,也许爱情就是这样吧,你也不知道它究竟什么时候发生。

  小说唯一让人感觉很别扭的地方是,人物间的称呼非常毕恭毕敬,也许这是大家庭的传统?还是旧时代的传统?

  《春月》读后感(二):译者吴世良

  我是来说说吴世良的,著名导演英达的母亲,也是这部小说的中文译者。

  吴世良的翻译是对这部小说的再创造。英文好的人多得是,翻译成中文并把中文这门语言运用到文学的高度,必须有深厚的素养才做得到。

  之前关于吴世良的所闻只有一件。那是在《我爱我家》刚播出时,英若诚谈英达的母亲他的太太时说:“她抽烟。”当时我特别不理解这个事,一个大家闺秀一个知识女性怎么能抽烟呢?她怎么这样啊?在我年幼的意识当中,抽烟是和堕落、和女特务挂钩的,我为我的浅薄感到羞耻。

  译者吴世良去世,带给著者包柏漪巨大的悲痛,她在赠词里说:“大幸福和大悲痛是一体。”有些话,在经历许多世事后才会明白。

  《春月》读后感(三):《春月》与吴世良

  一直以来,关于女性题材的小说都是文学创作者传道命运观、生命观的叙事秘器。每每经历于社会变革或思想启蒙之时代,对于女性在小说中的命运往往被作者寄予某种想象的隐喻,因而其结果总是格外的令人唏嘘。

  长篇小说《春月》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包柏漪用英文所创作诸多中国题材作品中的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在美国出版。小说通过描写一位名叫春月的苏州女子美丽柔弱的一生,展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近70年间,张吴两大家族五代人的生活画卷,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漫长岁月的动荡和变迁。作者以流畅的文笔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精致而古朴的江南风土人情。作品问世后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轰动,曾创下持续33周登上《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榜记录,并获美国图书奖的提名,美国《出版家周刊》甚至将之称为“中国的《乱世佳人》”。

  1988年,《春月》中译本首次在中国露面,此次是20年后的重新再版。有别于一般外国翻译小说,这完全是一个英文写就的中国故事。新版书中增加了英达为追忆其母亲,也就是本书的译者吴世良所写的一篇文章。他从另一个角度揭开成就了这部小说的精彩与传奇的包柏漪与吴世良,以及吴世良与春月之间的某种独特的联系。文章虽不长,但情深切切,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抛开作者包柏漪中国出生,美国长大的经历,和原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的夫人特殊身份外,其生母方婉华乃清代文学家方苞之后,是地地道道的名门望族。在她笔下,春月虽出身封建大家庭,却受教于有“海归”背景的大伯父,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夹缝中,开启了向往自由、梦想、爱情的大门。而译者吴世良出身江南大户,早年入圣约翰攻读理工,后进清华外文系,毕业与英若诚考入北京人民艺术院,是中西古今皆通的聪慧才女。

  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无论是作者、译者还是小说的主人公春月,她们都有着相似的出身,而译者与春月所经历过的时代困苦、混乱似乎又有太多的重叠。英达追忆母亲之所以钟爱这个故事,投入了毕生积累和全副精力,甚至为此搭上一条命,他说是因为“它就像母亲自己的故事”。

  同为名门之后,新式启蒙教育,使得她们都从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变成了兼具新旧文化修养的知识女性,却又不乏温婉、贤良、大气、从容、坚强的美德。她们的一生都独自承担起了更多的苦痛,为整个家庭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正是她们之间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命运的相照,再加上吴世良在中英两种语言上的惊人造诣,才使得最终呈献给中国读者的是一个如此完美的中国女子---春月。我甚至说不清是春月的身上有着吴世良的影子,还是吴世良的经历给了春月更好的诠释。

  “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庄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这是《春月》里的中国女性,这也是包柏漪给予吴世良的评价。

  其实,吸引我第一次看到中译本《春月》,还是二十年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那个版本。是因为作者自身的海外经历,和有点像林语堂、巴金笔下的中国女子的主人公,历经磨难,从绚烂直至凋零的爱情故事等表象上的东西。对于当时还尚处在文化荒芜的年代的我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欣喜与诱惑。二十年后,再读《春月》,心中已然更多地被伤感所替代。因为书中那些不可言说的隐秘、伤痛和遗憾,以及透过深刻的洞观及内敛优美的文字,不断飘散出孤寂与苦涩的味道,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是断断读不出来的。从这一点上看,因为生活改变和阅历的增长,即便同为婚姻中的女性,面对同一部作品,得到的感悟竟然如此不同,这未尝不是一种收获。因为在自由的社会秩序中,人的道德处境往往显得更为孤独。

  二〇一三年十月一日

  《春月》读后感(四):喜欢的句子

  1.“你的心如果从来不碎的话,春月,你又怎么知道你有一颗心呢?心总是碎了,长好,又碎,又长好,就像昼夜昏晓一样,循环不已,千古如斯。”

  2.“你不算小了,应该明白我们的东西什么也不归自己。”

  3. 碧空无云,一天星斗。花园的墙外有人吹笛。

  4.“小宝,我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你心里缺了一块,吃多少碗饭也填不上,对不对?”

  5.春月试着回忆那一去不返的时光,那时她的熟人还没有一个故世,那时生活的前途无限,而死只不过是一个字眼。那时爷爷在花园里引小鸟为她鸣唱,那时最大的不幸不过是庭院里滴答的雨声,打断了好玩的游戏。

  6. “我也许看不懂书。不过,我会看人的脸。”

  7. 春月继续一动不动地躺了片刻,似乎已经越过阳世到了阴间,心中妒恨门外长流的泉水,山间屹立的岩石,和岁岁重开的野花。没有了他之后,这一切仍会照常。

  一旦到了黄昏,什么也挽不住落下去的太阳。老天爷是对的。

  8. 爱莲戴上另一付翡翠耳坠。她在镜中端详自己侧影时,一眼看到春月在望着她,立刻转身斥问,“你干吗瞪着我?我长得稀奇古怪吗?

  春月再次垂下头。“我在想您真好看,婆婆。”

  那半老徐娘眨眨眼,又转身对镜,伸指蘸蘸盒里的唇膏,仔细地涂唇。自觉满意之后,她又开口了。这次她只说了句,“别以为人生在世,好看有多大用”。

  9.他的声调很温和,但是话却像新酒一样苦涩。

  10.福晋微笑,马脸不那么长了。她的眼神和善。“敢情招得好些人拈酸吃醋的就是你呀。这下我明白为什么了。”

  11.春月的视线徐徐掠过全厅,在每一个张氏族人的脸上停留片刻。没有两张脸是完全相似的,很多人虽为兄弟,但已是中间隔了好几代的远房堂亲了。可是一种亲族的情谊把他们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不论各人所走的路如何不伺,不管他们去到多么遥远的地方,每个人都仍旧生活在祖宗的影子下,到了除夕之夜,仍旧听得见年轻时代的笑声和铜钟的回响。

  12.秉毅最后一次回苏州,每当论及政事时,他愈来愈爱谈世代变迁百年一瞬;每当回忆往日,他总眷怀某一朵花的美,某一个黎明的清丽。他尽管仍旧身居洋场,偶尔才归省家园,但他的心仿佛离两地都很遥远。

  春月记得有一次他曾说过浪迹云雾山中,以尽余年,最合他的心意。他还不曾留长须,但春月觉得他似乎已经隐居到他心中的山林里去了。春月过去熟识的那个人已经消失了。

  13.“姑姑,有什么不好吗?”长风问道。“你看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仿英国白金汉宫里的原件做的,丝毫不差。”

  也许吧,不过人家把东西都堆在一间房里吗?春月很怀疑。

  14.这两人怎么能成为一对呢!就连最瞎眼的媒人也不会敢说合这门亲事。长风像头熊猫,万事不愁;明玉呢,像头豹子,就是和轻松活泼不沾边。

  《春月》读后感(五):春月与秉毅,满足了我一切关于养成、不伦、高贵矜雅、赤诚相爱的偏好。

  春月与秉毅,满足了我一切关于养成、不伦、高贵矜雅、赤诚相爱的偏好。

  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

  有女生三年,其名曰罗儿。

  一始学笑语,一能诵歌诗。

  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

  汝生何其晚,我年行已衰。

  物情小可念,人意老多慈。

  酒美竟须坏,月圆终有亏。

  亦如恩爱缘,乃是忧恼资。

  举世同此累,吾安能去之。

  一切未曾开始之时,就有了一份舐犊之情。

  《春月》读后感(六):买椟还珠看《春月》

  第一眼便被书的封面装帧吸引了,一个温婉女子的侧脸和背影,一轮淡淡圆月的光环,一抹清新的绿色封腰配上显眼的的文字,素雅之中有些闪耀的光亮。这是一部有点绵长却谈不上精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江南的女子在大历史背景下所经历的命运,时间的跨度从清光绪年间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故事虽不算大的离奇,也谈不上有太多的曲折,不过很多的描述与现象却是身边熟悉或曾经听闻过的,即使到了当下,似乎尚有些那样残存的历史影子。对于个人也好,家族也罢,想来是无法摆脱这样的大环境的,也免不了要受到时代的影响,哪怕有很多不同的个例,然而依然能感受到那历史的气息,这是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的一个缩影,有些感慨、有些怅惘、有些无法排遣的抑郁。

  在没有翻阅本书前略微看了些介绍,觉得这是有点像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那般,写几个家族和典型的人物,随着岁月的变更,历经人生的起伏,而且作者也是用英文创作的。但读完之后发觉小说本身并没有自己期待的那样完美,整个故事呈现出上半部节奏缓慢、下半部节奏加紧加快的状态,情节是有的,不过读来并不能深深地去触动内心的兴奋点,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强调稍多了些,而人物本身真正的性格却不能跃然于白纸黑字之间,简单的叙事描述和不咸不淡的对话看多了引发不了好奇的思维,但我相信其中有些人和事是有生活中的真实作为原型的,而且千真万确。

  《春月》读后感(七):一个女人的千秋家国梦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故事的尾声,已是尼克松秘密访华的1970年代,出生于光绪九年的春月已经整整九十岁了。在苏州城外近郊的山坡上,蒿草丛生,坟墓失修,石碑零乱破碎,像极了当时动荡的中国大地。可是,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张家全族相聚于此,五代同堂。祖母跟她说的话终于应验了,“算命的人说了,我们张家只有一个人能看到五代同堂,那就是你,春月。”她闭上眼睛,在回忆中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睁开眼睛,握住了重重外孙女的小手。

  梅花,梅花。春月的故事应该从梅花讲起,所有关于家庭的复杂情感,都从春月的贴身婢女梅花上吊自杀开始。张家为了偿还叶家的恩情,决定送梅花给叶老爷做小。春月本来坚定地站在梅花这边,可是在病榻上的爷爷和她道出了原委之后,她伤心地说:“爷爷,我本来清楚什么是对的,现在你把我完全搅乱了,我不知道谁对谁错。”爷爷说:“你呀,宝贝,必须顺从天意。”

  小小的张家恰如近代中国的缩影,每个人都可能被伤害过,也可能因此灰心过,然而当这个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依然会挺身而出。春月和秉毅为了阻止秉崇炸衙门连累家族,不惜暗中刺杀前来巡视的满族官员;秉毅为了救出身为共党分子的侄孙女和孙女婿,在四一二政变之时孤身前往上海;因国共合作破裂而失望退隐的秉崇,抗战刚一爆发便再度披坚执锐,报效国家……也许只有在身不由己地陷入命运的漩涡之时,他们才发现,家就是国,国就是家。那些曾经觉得又大又空的命题:家族、国运、自由、逃离和回归,其实就轮番在自己的生命中上演。自由和家族,从来就不是反义词,而逃离和回归,也就成为了必然。

  如果仅看复杂的情节,这的确像是一个《乱世佳人》的故事,春月是坚强热情的斯嘉丽,秉毅是温良守礼的维希礼,秉毅的夫人金娴是贤惠体贴的媚兰。但斯嘉丽为了达到目的往往像一把火似的烧到最亲近的人,而春月离经叛道的行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家庭,她也从不曾伤害家人。虽然她会英语,也送女儿到教会学校读书,但是她骨子里信奉的宗教却是儒学。她按照爷爷说的,随份从时,顺时守势,她不会主动与命运抗争,却也不会轻易地在命运面前低头。无论她是去贝勒府里赴宴的贵妇,还是流落在文灰村里待产的村妇,她在波澜起伏的时代和命运面前始终如一,不卑不亢地挺直了自己的脊梁。

  如同作者包柏漪赞颂译者吴世良的时候说的:“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尊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拨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春月和吴世良正是普通中国女性的缩影,在大历史大格局的缝隙中,在男人们金戈铁马的刀光血影中,是她们定住了一个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魂魄,使其不致离散。《春月》里记叙的只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但内里传递的,却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千秋家国梦。

  (已发媒体,转载请豆邮告知,谢谢)

  《春月》读后感(八):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开篇

  被摧折的梅花

  第一章,西风

  1. 族长

  2. 维新

  新观念与旧传统的较量。族长似乎没能取得胜利。

  3. 飞鞋

  大伯与小侄女气场相合。春月迅速积累知识的时期,大伯返朴归真,小天地中忘却烦忧。

  (沈祖濂的悼亡女文,未搜到原文)

  4. 军人

  小叔力图维新强国,大伯已重入中国视角。

  5. 庚帖

  向往着新生活的少女情怀,衬托大伯一直以来的压抑。

  (女儿宴上萦绕秉毅心中的是李白的清平乐“烟深水阔”)

  第二章,春火

  6. 新娘

  大伯心事重重,恋恋不舍。少女镇镇定定嫁到京城,与新郎初识,气氛融洽。

  7. 悲欢

  新娘的北京生活初体验,小夫妻渐入佳境。悲的是时事动荡,欢喜的是两情相悦。

  8. 默等

  (待续)

  《春月》读后感(九):触动我的那一点

  终于利用空闲的时间,翻完了《春月》,靠四百页的书,竟然有三十六万字,信息量大,良心出版社啊。当然一本书的好坏不能以字数评判,甚至和字数没有一毛钱关系。不过这确实是本好书。

  之前看过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可能先入为主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和《京华烟云》很像,同样都是描写大时代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只是《春月》给我的感觉更细腻一些。

  触动最深的是春月和她大伯秉毅之间的爱情,她甚至生下了一个他们的小孩。按照社会道德来说这是乱伦,而且他们是从明朝起就显赫的大家族,被儒家文化浸染,更别说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书中的心理描写不多,我只能想象春月当时的心境,那是一种何等的煎熬,又是何等的绝望,又是何等的幸福。最大的幸福总是盛开在最绝望的所在。

  秉毅一定要知道“你对我们的爱情悔恨吗?”春月回答“不,我不悔恨。我只遗憾今天必须分手。”

  春月顺从命运的安排,他们都顺从命运的安排。

  虽然秉毅喊到,顺从是他们的毛病。顺从传统,顺从家族,顺从权势,顺从责任。顺从一切事,一切人:活人,死人。唯独不顺从我们的需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热情!即使我们为自己活着的时候,那也长不了。这里偷得片刻,那里赢得一月。还得没人知道。还得不真正为所触动。然后,再一次顺从。再一次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他们的爱情放到很多时候都要顺从主流,必须分手,但是在古埃及也许这才是合法的王道。对错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判断。

  他们的孩子允坚后来爱上了美国记者,去了美国,在大学做教授。可见近亲生育的小孩智力完全没有问题。只是社会的主流道德观不允许。

  书中触动我的点有很多,只写这一点,其他的留待以后再续。

  《春月》读后感(十):一次别离

  《春月》,不曾读作者包柏漪的英文原著,无法与中文版比较。英若诚的译文有一种做旧的韵味,是那个时代的特有质感。新式与旧式的行文,如同当时并存的国内外思想,像水溶入水中。

  人载时代,时代载人,流动着一个个家族的兴替。眺望这个时代,它在变,人却不变。身不由己的席卷在那浩荡的河流,飘蓬不定。与其说是乱世佳人,还不说是一个中国媳妇的一生。在《春月》里,我们可以清楚的区分各个时期的春月,哪个是天真的少女时代,哪个是二十多岁的熟女的,哪个属于三十岁的小妇人,哪个是世故的老妇。体验着她们的生活,仿佛自己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女人要的是情,男人要的是国,摆渡的是一个家。

  苏州河,张姓家族的十五岁的少女春月,在墙内忽然之间发现墙外的世界。自己十七岁的丫头梅花许了人家,却是叶老太爷。梅花想要嫁人的可能,生生的被截断,人生断然无梦可做。梅花想要的是和一个年轻人过平淡的日子,而不是守着一个老人当生育工具。张老太爷还叶老太爷一份人情,不经意的葬送了一个女孩的一辈子。梅花的死,让春月有了懵懵懂懂的动摇。

  十六岁的春月,终于不用偷听先生读书,可以随着大伯伯秉毅自由的识字。但在奶奶,妈妈等人的眼里,一个女子读书多了,总是不好的。不如早点嫁人。她无奈的求情让大伯伯用计“梨”了潘家少爷。也许人读的书多了,心思也便多了。春月嫁去了北京的吴家允愉。春月想要的一份熟悉的爱情,而不是嫁给一个陌生人。丈夫允愉,也不情愿和陌生人共享一份婚姻。爱,不是长久地对视,而是,总能朝同一个方向望去。达成共识的春月与允愉,从零开始慢慢的接近。在高烧与泥泞的痛苦中享得情爱的欢愉。可是来不及有更多的亲近,允愉就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死去,也看不见自己的女儿明玉出生。

  春月与秉毅的暗自相爱,却是一个女人还有别的爱情。也许是招骂的千夫指,但是与那些两个人的快乐相比,那些担惊受怕与一个人的等待似乎都值得。在上海,春月终于补上自己的初恋。即使不得不得分开,心关了的春月又为他偷偷的留了一点。生下一个私生子允坚,当弟弟。逃婚,不婚,结婚。想生子,生女,再生子。如神算子的那个预言,命运不会放过我们的,日复一日。

  明玉在教会学校成长,她不想取悦家而活,而是想过自己允许的生活。张家的远亲长风一直追求明玉,可是明玉想要的她想要的是同志的爱情。明玉最后选择佃农的儿子定志,他符合了她对爱情所有的期待,因为定志是她革命道路的战友。我们很少会选择只是对自己好的人,而是选择和我们相似的人在一起,倒不是想变得更好,只是希望受到鼓励和理解罢了。

  两代人的爱情,是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爱的设定不在我们心里,只是取决你遇上一个怎样的男人,你便会谈一段怎样的恋爱。

  张家三兄弟在父亲张老太爷的安排下各自走向了自己的路。二儿子秉粹守旧,三儿子秉崇激进,大儿子秉毅保守。从他们的身上,我们旁观了晚清民国初这个不安的,神经质,慌乱的时期。坐船归国的秉毅,想要在七七四十九天,恢复成一个中国人的身份。那不正是在船上的旧中国吗。革谁的命,命被谁革,它如此温存又过激,受尽威胁又被拯救。有的人顺从地放弃,隐忍无语如一个过客。尽管周围是一片黑暗,还有一群人在这片黑暗中点燃蜡烛照亮,用滚烫的鲜血与锋利的石头去过河。盼着自己人能彻底改变这个国度,改变在人们不可见的心里与眼里。最终迎来的是他的生活,是你的生活,是我的生活,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是所有能够承认生活的生活。

  山那边的光迟疑的地平线终于跳跃着到来。那些人在黑暗里面度过了这许多的屈膝岁月,开始轻舒四肢,却又在一个特殊时期小心翼翼的死了。也许他们,永远都在一个错误的年代。五代人的回家,是春月回首抛向自己的最后一瞥。可能是对这个时代,最温情的告别了。

  发生过的事,以后还会发生。做过的事,将来还要再做。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样的故事或者时代,总有一天我们还会与之遭逢。“愿将大袖遮天日,莫使春花任晓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春月》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