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命运交叉的城堡》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命运交叉的城堡》的读后感10篇

  《命运交叉的城堡》是一本由[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命运交叉的城堡》读后感(一):用塔罗牌讲故事小说实验——伊塔洛·卡尔维诺《命运交叉的城堡》

  与部分意识流小说大段篇幅不加标点,叙事主人思维肆意驰骋导致文本叙述颠三倒四、快速变换场景和时间带给人的惊讶和爽快相似,卡尔维诺这篇以模拟主人公们不许说话、用不同的塔罗牌排列来讲故事而让别人去理解的小说也同样让人十分惊叹,我相信看过它的很多人又会感叹:“啊,小说还能这么写”。 “我的故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包含在这些纸牌的交错摆放之中,只是我无法将它从众多的故事中分辨出来。我以一个不知其为何物的人的眼光观察那些牌,根据一种图像符号学进行解释叙述,当偶然排列的纸牌能够让我找到它们内涵的故事时,我就动手写出这故事。”卡尔维诺如是说。所以书中无论是负心人的故事、盗墓贼的故事、炼金术士的故事等等都是由挤满你双眼的大棒、宝杯、宝剑、金币等花色的纸牌和占卜牌串起来的,它们其实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我们扑克牌的黑桃、红桃、方块、草花、大小王。这种玩法,难度大,但可能性也多。 先不管为何讲故事的人联想能力都那么强、看牌的为何都那么聪明地能解读出故事。且看作者想达到什么目的,我觉得他写这些东西主要目的就不是为了表达深刻思想或者又是讽刺社会什么的。也就是说,比起内容,他更多是在形式的探索,他是在就小说的语言入手,为小说写作开拓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内容方面,我能说服自己就把他当成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来看,因为他在形式上花的精力无疑让人笃信他的内容里面没什么,至多为了促使故事正常发展,包含一点最易理解的善恶分别什么的,仿佛是小时候的“小白兔与大灰狼”之类的。现在大家知道为何小说里讲述者和解读者都那么聪明,情节那么凑巧了吧?因为作者本身就没有追求故事的生动鲜活,“平面化就平面化了,只要那些没血没肉的人能帮助我完成小说形式实验就行了。” 小说就是这么个小说,那么,你们要不要拿一副扑克牌一句话不说地讲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呢?

  《命运交叉的城堡》读后感(二):迷宫啊,迷宫

  读书|迷宫啊,迷宫——读卡尔维诺《命运交叉的城堡》

  读完整本书,我都没有从迷惑中解脱出来。塔罗牌与卡尔维诺的文字之间,是一道迷雾重重的链条,我试图攀越这链条,走出迷宫,试图多次,都未成功。后来我就放弃了,任文字牵扯,从一个口到另一个口,哪一个口都未通向光明,只有昏暗灯光下的迷惑。书名叫《命运交叉的城堡》,里面交叉错横的情节确实让人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与既定。

  随意而出的纸牌,每一张之间,可能有一张无形的手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为什么是这张紧临另一张?为什么命运的手要把它们放在一起?看似明确却又暗藏机关,这里面的玄而又玄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呢?

  当我们想找寻答案时,面对一堆纸牌的排列,似乎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也似乎十分明确,又似乎混沌不堪。像是给了我们答案,其实一切都未言明。

  卡尔维诺用文字给出了纸牌背后的故事。开始,我还打算理清牌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但这样读了一段内容后,我只得放弃了。里面的线头交叉错行,几乎理不清其中盘根错节的线索,再这样探索下去,只能把自己迷失

  卡尔维诺在前言中说,写这部著作是痛苦的,前一晚辛苦写成的文字可能第二天就被撕掉,如果这部作品发表,会永远改下去。原来就算卡尔维诺的写作,也依然如此艰辛

  读这部作品时,我一直在想,卡尔维诺是如何根据塔罗牌的牌面组织一个个既独立又相连的故事呢?如何仅根据画面,就想到了背后的人物、情节,并写成一篇篇故事。这需要怎样的智慧与机警。

  在叙述中,卡尔维诺采取了现实与虚幻互相跳跃的方式,一个章节沉浸在故事里,而另一个章节可能又跳出来,回到了牌面本身。而两者的衔接天衣无逢,每次进入一个新的场景,我都要停顿在那里,再看一遍,确定前面的文字我没看错,确认又回到现实本身。卡尔维诺犹如一个杂耍家,题材信手拈来,文字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我一次次惊叹,一次次停留阅读脚步。直到最后,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终于可以从这个故事中解脱出来。

  迷一样的故事结构,让我不得不思考卡尔维诺的写作线索是什么,那条暗线在哪里隐藏。想了许久,不知所踪。大师的线索一定是深埋千尺之深,怎可凭我读一遍就能知晓呢?

  塔罗牌隐藏的是他人的命运,而卡尔维诺却揭示了塔罗牌的命运。两者之间,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一般人是被塔罗牌解读,而老卡是解读了塔罗牌。

  《命运交叉的城堡》读后感(三):为什么读卡尔维诺·,或经典

  1974年,伊塔尔•卡尔维诺接受了瑞士一家电视台的访问,同年以《巴黎隐士》之名限量出版了文字实录。当时的卡尔维诺已经是意大利文化的标志性人物,经过文学评论家戈尔•维达在《纽约图书评论》上介绍过他的全部作品后,他也是少数拥有国际声望的小说家之一。但在那次电视访谈中,他谈的最多的还是“作家的无名”,他觉得对一个作家而言,理想境界应该是,接近无名,如此,作家的至高威信才能得以传播。“这个作家不露面,不现身,但他呈现的那个世界占满了整个画面。像莎士比亚,关于他,没有留下任何画面让我们窥其相貌,也没有任何史料能真正说明他的二三事迹。今天作家愈想越俎代庖,他所呈现的那个世界就越空洞,作者亦被掏空,最后落个两败俱伤”。

  正如卡尔维诺说“有一个匿名的盲点,那才是写作的出发点”,但这里存在的一个悖论是,只有你的声望日趋隆重时,才会凸显出无名的意义,匿名的盲点之所以能够成为写作的出发点,是因为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写作寻找一个参照,一旦这个参照形成,匿名的盲点再也没有匿名的必要。卡尔维诺总喜欢说起这样有些奇妙带有哲学意味的悖论,也正因为如此,每次想起他,我总想起博尔赫斯。我的阅读谱系中,这两位作家同样重要,因为他们的写作全部的指向都在于提升写作本身,提升写作的形而上意义。他们两位都是我心目中无限文学的化身。

  童年与童年故事书

  卡尔维诺于1923年10月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园艺师,母亲是植物学家,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儿子不忘故土,母亲取名为“伊塔尔”,意思是“意大利”。卡尔维诺两岁时,父母才迁回到了意大利老家圣雷莫。

  文学史上为大作家作传总不免追溯的一个问题是,追问作者的祖宗八代也要找到作家“天才”的蛛丝马迹。所以,当1969年《命运交叉的城堡》发表时,应出版方提供一份简单的简历要求,卡尔维诺用一种幽默的笔法写了“我是一九二三年正值光芒四射太阳及阴郁的土星晋入性好和谐的天秤座上作为嘉宾时出生的”。卡尔维诺生前并没有撰写一份自传,据他自己的说法,如果一个人人生没有完整,撰写自传是一种虚妄的虚荣。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某天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完整,也就意味着知道了自己的时日无多,那还有过多的精力回顾一生?既然身为“巴黎隐士”,倒不如学习夏多布里昂,在有生之年完成一部《墓畔回忆录》,或者学习雷蒙•阿隆也行,撰写一部《政治回忆录》,也不枉此生。也许,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文字才能接近完美,我们只有用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然后从那些零散的访谈和对话中寻找卡尔维诺写作与生命的踪迹。

  卡尔维诺回忆到他的父母时,反复提到的一个说法是:“我父亲代表实践生命力我母亲是严谨的学者,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中都是佼佼者,这一点使我对他们敬畏有加,同时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为此我没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半点东西,至今引为憾事。”他说他后半生的文学志趣与父母无关,只是少年时借助儿童画报、民间传说、收音机播放的喜剧和电影培养出一种对幻想世界的敏感能力。1985年,卡尔维诺在接受意大利作家玛丽亚的访谈时提到,从六岁到二十三岁这段时间是他作家性格的形成的第一阶段,其中如果寻找一种可辨的连续性,那就是从“《木偶奇遇记》到卡夫卡的《亚美利加》”。前者所代表的童年故事书形象是一种“叙事文学的典范”,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通性,那就是:迷失在无垠世界中的某个人的冒险与孤独,寻找启发和内心的自我建设。

  从《通向蜘蛛巢的小径》(1947)到《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卡尔维诺与其说通过这种回溯完成了从写实小说到寓言小说的奇特转型,倒不如说是一种对童年世界的回归——这种回归已经不是单纯的童话,而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的探究。《分成两半的子爵》这个不遵循叙事文学逻辑的故事的成功也引发了意大利文学界的一场讨论,有评论家以“寓言色彩的现实主义”评价他带有奇幻色彩的作品,自此卡尔维诺进入了意大利“官方”文学界,奠定了他在意大利文坛的地位。稍后,他相继完成了《树上的男爵》(1957)和《不存在的骑士》(1959),统称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1956年时,他花费两年之久搜集整理的200多篇童话合成《意大利童话》童话出版,在序言中,他声称“童话是真实的”,这是对他一系列寓言故事的最好注解。

  文学的想象与科学的精准

  卡尔维诺说他没有从父母身上学到任何东西是错误的。我们的习常观念中,文学家与科学家似乎处于一种对立地位,文学的想象与科学的精准是风马牛不相及事情,但是卡尔维诺的存在仿佛打破了这种对立。他用一种科学家的醒目写作,他用科学家的精准观察生活,这是一种典型的卡尔维诺式的沉思方式。对卡尔维诺的作品有过精湛研究的戈尔•维达曾经评述说:“他看,他描述,他有一种科学家似的对数据的崇敬(超现实主义者和幻想小说家就绝不会这样)。他要我们不仅看到他所看到的,还要我们看到不用足够的注意力就会忽略的部分。”我们还记得在他去世前未完成的《美国讲稿》(1988)中,提到的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繁复”文学:“一种高于一切,一种具备对精神秩序和精确的爱好、具备诗歌的智力但同时也具备科学和哲学的智力的文学。”

  当然,他在其中举出了最好的例子就是博尔赫斯,一位“最完美体现瓦莱里关于幻想与语言的精确性这一美学思想,并写出了符合结晶体的几何结构与演绎推理的抽象性这类作品的人”。他说他对博尔赫斯的偏爱还不止于此,“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宇宙模式或宇宙的某一特性的模式,如无限、无数、永恒、同时、循环,等等;他的文章都很短小,是语言简练的典范;他写的故事都采用民间文学的某种形式,这些形式经受过实践的长期考验,勘与生活故事的形式相媲美。”卡尔维诺对博尔赫斯的总结其实完全使用于他自己,这是两位精神上伟大的同类,所以我们在阅读他们某一方的作品时,总顺其自然地想到了另外一方,遥相呼应。就算他们在文学史上的位置稍有差别,但在我的心目中,我的阅读谱系中,他们都是文学的化身。对他们的每次阅读都等同于一次新的滋养,每次阅读都是一次重读,每次阅读都像是在聆听整个宇宙发出声响……

  以上其实是卡尔维诺《我为什么读经典》(1991)中句子。这个在作者死后出版的集子包括收录了卡尔维诺生前写过的对他有所影响和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当然也包括博尔赫斯。之所以提到这本评论集,是因为它与那本《美国讲稿》(又名《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应该是中文译本中销售最好的两本书。很有意思的是,作为小说家的卡尔维诺只停留在一种肤浅的层面,比如童话作品的整理者,童话故事的讲述者。他那些真正讲述的故事反而很少人能耐心聆听。这种奇特的误读也说明了一个国度中理想读者的滋养还需要更多时间沉淀。

  为什么读经典?

  译林出版社的编辑任姚在新版的卡尔维诺全集再版之际,接受媒体访谈中,建议我们从阅读《我们为什么读经典》开始卡尔维诺的阅读之旅,这是因为“阅读经典作家,需要更多思考,而不是把它当消遣,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只有经历了这些折磨,你才能真正认识到生活的本质。相反,读穿越小说很轻松,但给你的都是假象,人是可以轻易满足并获得快感的,但你离生活的核心会越来越远。总之,多读多想,就会有收获”。这是很切实中肯的意见,值得推广。

  1985年9月,卡尔维诺逝世时,还在撰写他应邀到哈佛大学的文学讲稿。他准备了八讲,但只完成了五篇讲稿,剩下的还有一些零散的笔记,收录在了《美国讲稿》的最后一篇“论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中。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似乎没有做好准备,至少从这些未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伟大的遗憾。也许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帕洛马尔》(1983),这部他生前最后一本小说窥得一部分的缘由。除了后人整理的《巴黎隐士》(1994),也许只有《帕洛马尔》更接近他心灵的自传,尤其这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如何学会做死者”甚至可以看作是他提前完成的讣告:帕洛马尔决定装作他已经死了,想看看世界没有他时会是什么样。但事实上,没有他的世界依然会旋转,生活依然会有条不紊的进行,这种死亡的失落和焦虑是任何人都会有的。

  这里还是一种卡尔维诺式的悖论,如果他死了当然不会考虑到“如何学会做死者”,但人活着就能够体验到死亡那一刻的思想么?他假设的意义只在于,死亡只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中断,而想要继续维持这种联系,就只能保留自己的记忆、历史和智慧,即是说通过书写。所以帕洛马尔思考的结果是:“他决定开始着手描述自己一生中的每个时刻,只要不描述完这些时刻,他便不再去想死亡。”但恰恰在这个时刻,他死了。当然,卡尔维诺也死了。帕洛马尔的死有了一种反讽的味道,卡尔维诺的死让我们察觉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反讽,那就是作家的死亡与文学流传,脆弱的肉体与不变的精神之间,后者总因为死亡的形式而永恒。

  思郁

  2012-4-17书

  《命运交叉的城堡》读后感(四):一个人的天堂,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地狱

  在一个神秘的城堡中,所有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而来,或曲折跌宕,或浪漫离奇,但是诅咒是不能用言语交流,只通过78张不同的纸牌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作者和读者都必须有强大的想象力。

  至于究竟的故事是什么样子的?“我”是否从这些交叉排列的纸牌中获得了讲述者要表达的意义?真的很难讲。

  或许这也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充满了带着经验的推测、用碎片拼接起来的主观臆断,再加上在酒精激发下迸发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

  同一张牌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们都在经历同样的事件,但是,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和得到的感受可能极其迥异。

  感觉多少有些晦涩难懂,刚刚进入故事环境就发现书已经结束了。这本书2012年8月买的,半年以后才看完。还有一本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就感觉更难读了。

  《命运交叉的城堡》读后感(五):选择与现在的自己

  感悟:难懂啊。我读呀读呀,发现还是难懂!

  ---------------------------

  我的故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包含在这些纸牌的交错摆放之中,只是我无法将它从众多的故事中分辨出来。

  我以一个不知其为何物的人的眼光观察那些牌,根据一种图像符号学进行解释叙述!

  塔罗牌:在本书中当作了组合叙事机器的构思。

  一些素昧平生的人被命运聚集森林中的一座古堡的饭桌前共进晚餐,而穿越树林死里逃生的经历使大家都失去了言语能力,于是就用摆放塔罗牌来各自讲述能力的故事……

  “书揭示了我们狂热,不稳定的二十世纪世界中的潜在的神话元素,用古代的符号对我们现在的样子进行讽刺挖苦。”有读者这么说。

  我只挑一些书本的自己有感受的部分,谈谈这本我原本打算只读一天结果却读了两天多的《命运交叉的城堡》。

  1,牌目角色“倒吊者”:我已走遍四方,我已经明白了。世界应该颠倒过来看,这样一切才清楚。

  2,犹豫不决者的故事-01:万有之城也只有选择,有趣又折,才能进入。

  感受:我的大学所学的专业是生物制药工程,因为是工科,所以得学有关工科的大部分与生物制药相关不相关的科目,如VB、大物等等,其中有一门课叫工程制图,机械学院的老师给上的。说起现当下大学教风,及时是211,也是不敢恭维的,甚是使人失望。而那个机械学院的工程制图的老师,是我第一个佩服的老师,教学严谨,有步骤,一板一眼,俨然一股学着风范。对我来说,我痴迷了。

  可是,大多数同学迟到,情况还挺严重。

  那老师不在乎。

  “大学生应该有所懂得。”我听到他在课堂上讲的无关课程的两句话中的第一句话。

  现象依旧。

  老师依旧。

  一学期结束,老师说他突然想背一首诗。台下掌声零星点点。

  老师背了一首他本科时候的他的倒是送他的一首《热爱生活》的诗。

  末了,他讲了无关课程教学的两句话中的第二句话,也是最后一句:人要有所取舍,有舍才有得。

  课程结束!同学像很多个课程一样,大多为了结束一门课而欣喜,窗外这时阳光正明朗,我的心久久不能改变。

  后来我自学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讲到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时,想起我的那老师,心情依旧。

  是的,有取舍,得到一件东西,就意味着你失去了一些东西!

  3,犹豫不决者的故事-02

  两个女子正在向尚需找到自我的人指明两条不同的途径:

  激情之路总是进取姿态的,斩钉截铁的;

  理智之路则要求推敲思考,逐步学习。

  4,主题:选择与另一个自己

  另一个他:“你不做出选择,你就妨碍了我的选择。”

  与《蝴蝶效应》表达的主题相通,我们的现在的自己,其实都与我们很久之前做出的选择有关。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人生有无数种选择,可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并且你不知道他与其他的相比是否怎么样,这就是人生的操蛋之处。

  我们所受的欢乐与痛苦,其实是我们很久之前就做出的选择。

  可以做一下引申发散:现在的我们的选择,也将会成就我们未来的自己!

  所以:做好现在的自己。

  如此,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塔罗牌来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不迷茫地!

  大致如此!

  《命运交叉的城堡》读后感(六):[2013-2014读书笔记]相信抉择的人只不过是个空想家

  每个人都感到摆脱了原来所属的环境中应遵守的规矩,就像忍受不甚舒适的生活方式一样,也在不同的更加自由的习俗中放纵自己。

  世界应该颠倒过来看,这样一切才清楚。

  当我想别人想要听我说话时,我却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在他思想的往复过程中,他所能做的唯一的固定点就是他如果不属于这一个,也就是不属于另一个,因为任何选择都有其反面,也就是放弃,所以在选择与放弃这两种行为之间也就没有区别。

  激情之路总是进攻姿态,斩钉截铁的;理智之路则要求推敲思索,逐步学习。

  在一个单调的世界上物体和命运都在你面前摆好队列,位置可以互换,本质则是不可变的,而相信抉择的人只不过是个空想家。

  生命是走向灭亡的无质浪费。

  每个物种与个体和整个人类的历史只不过是一条变化和演进的链条中的一个偶然环节。

  如果不晓得适时抑制自己的力量,就会使身边荒凉起来。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战争毫无信义也毫无规则可言,对于他的厄运,这句话是多么的真实。

  这一切都像言语自身所含的一场梦,只是通过写作者才得到解放,同时也解放了写作者。

  文字语言总是要面对写的人和将要读的人的涂抹,表面杂乱无序的自然把人类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言语。

  我们在自己身外遇到的公开的猛兽和我们内心遇到的个人的猛兽是一样的。

  两种形式若不同时存在,就无法让人对照比较。

  越是在长辈们的权威面前感到自己的脆弱,青春就越被推向极端的绝对的思想,就越感受到父亲幽灵噩梦的控制。

  青年人像幽灵一样低着火游荡,咀嚼着怨恨,把老人已经埋藏的悔恨又挑到表面上来,蔑视老年人认为自己拥有更好的东西:经验。

  作为夫妻二人是夫唱妇随,婚姻是两个利己主义相互碾压碰撞结合,文明社会的基础上的裂缝由此而扩展,公共利益的支柱就立在个人暴力这条蝰蛇的外壳上。

  两代人彼此恶狠狠斜视,彼此说话只是为了相互不理解,互相指摘,制造不快和失望。

  我厌倦了太阳还留在空中,我巴不得世界被拆散击垮。

  感受不安的唯一方式是感到不安。

  在宫廷里,这是个古老而文明的习惯,疯子或弄臣或诗人的职责就是颠倒和嘲弄君主赖以建立其统治的那些价值,向他显示每条直线都掩藏着一个歪斜的反面,每个成品都掩藏着一种组件。无法对接的混乱,每篇讲演都掩藏着一堆毫无意义的空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命运交叉的城堡》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