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文艺复兴》是一本由谢哲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4-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一):都是那历史投下的光辉啊
《重返文艺复兴:你不知道的天才之争》是谢哲青的第三本书。在上一本《欧洲情书》里谢哲青写道“人之所以会去旅行,一方面是想了解这广大的世界,在某种形式上,也是一种出走、一种逃避、一种中断、一种停顿,逃避原来的生活,让自己喘口气。”带着这样的旅行理念,作者带着我们带到了佛罗伦萨,揭开文艺复兴神秘面纱。在高中我们都已粗糙、认真的学习过文艺复兴,由于考试成绩牵制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呆板生硬没有生命力,我们所认知的那些历史远非隔岸观火那么简单。
而在这本书里,作者要说的内容绝非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他为我们清除一层又一层厚厚的时间尘埃,耐心极富学识的为我们讲说那一不小心就会撇到脑后的历史问题,那些问题或许你想过没有答案,或许你从未涉及,但现在他轻松的给了你答案。过去的那些历史,似乎被他一下子讲活了,不会单单因为了解认知去认知,这一切,都来自你心中对艺术热忱执着的信仰。
谢哲青作为他艺人身份,将艺术家之间的竞争进行评述进而解读文艺复兴史。自始自终,作为一个热爱艺术的说书人,他的博大流露在字里行间,想说的太多可是节制有度,简单彻底真是妙。还有那书中的插画,真是美,看这本书如进入画廊之感。谢哲青为了还原真实,稍微一用力,把文艺复兴连根拔起给你看,这只是他的一点点功力运作而已。
对大多数人来说,对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大事件、大人物上,很少会考虑到关于历史的“鉴赏力”,这就是谢哲青的高明之处。谢哲青,身份太多:台湾作家、攀岩、登山家、谈话性节目,当然,也是旅行家、文史学家。他学识渊博高深莫测,武林高手中的一员,眼界即是内力,一出掌,没有什么地方不可抵达,没有什么对象不可挖掘,站在他的学识制高点上,回到文艺复兴,似乎即将进行一场沉默的拷问,面对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看他讲绘画,看他来自艺术,看他回归艺术,回转技术稔熟,整本书集问题式展现在众人面前,通向瑰丽多姿的时间光辉。
他写米开朗琪罗人文思考的形成,有通达的智慧,恰似历史印记下伟人们的敏感触觉。“米兰多拉清楚明白地告诉所有人:生而为人,本身就是恩赐,就是奇迹。我们拥有理性与自由意志;命运,是可以超越外在的制约,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选择,而不是能力。米兰多拉对现世人生意义与美好的肯定,成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更预告了20世纪存在主义的出现。”
并且时间在他笔下写慢了,或许他看到的时间就是如此静美。“没走几步路,周围的嘈杂顿时被消了音。阳光细细地洒在悠悠长长的石板路上,两旁都是路人与小孩,小朋友对着石墙踢球,老人沉默地倚在门旁,抽烟、发呆,好像在等待什么事发生似的。”难道,是因为谢哲青正面对着庞大沉重的历史,才把一切看清放轻的吗?吾等学识浅薄的人只能听他娓娓道来,只是期盼可以稍微一下扩大自己的知识量,或者在自己的爱好上添一把柴,让那小小的火再燃上片刻。只是此刻我十分乐意静下来听他讲述文艺复兴中的沧海遗珠。
阅读《重返文艺复兴》会让我产生一种错觉:参与到天才之争中来,不知不觉轻巧般的参与感,并且找到存在感。谢哲青信手拈来的历史素材,让我们这些没有所谓阅读量的学者自愧不如,也是,在能人面前,我们恨不得找个阴影把自己藏起来唯恐暴露公布颜面全无。其实,在历史面前,没有知识之争,我们能共同面对的不过是找到真相而已,了解过去、认知现在,这并非一场较量。所以,找到了参与感、存在感,无关阅读、离开阅读,面对共同的时间,这是我们的兴趣。
那个繁华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艺术是它的本分,但是我们这些现代人更不该敬而远之。读完这本书,已知自己佯作真正走过另一个时代,看到另一番景象,历史终究是神秘的,而认知的过程不外在挺起腰板抓住那一缕一缕飘在空中的光辉,捧在手心,好好看看它。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二):天才之争
文艺复兴就像是古老教堂中珍藏的绝世珠宝一般,在艺术史上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彩,后人们不断追思仰望,在历史冲蚀过的作品中体味着绝世天才们的神来之笔与鬼斧神工。这一点,即使是如我这般对艺术史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感受一二。毕竟,那白石中敲凿出的力与美并存,神与形兼备的大卫;那画作中娴静温柔又略带神秘的微笑,至今仍高居在“美”的上位,哪怕是口拙不能言,也能感受其中蕴含的巨大深意。
在那段众星云集的灿烂岁月中,涌现了无数的惊世天才,在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等领域开创出一番新天地。既然三国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喟叹,文艺复兴自然也少不了天才间的竞争对决,于是就有了《重返文艺复兴》中的两位宗匠——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之间的天才之争。
作为艺术史的门外汉,拿起这本书时心里相当忐忑,但幸好作者的分析评论都足够浅显易懂,圣母像中刻意强调的纯真与悲痛,大卫像本身素材的缺陷与最后形成如此伟大创作的难能可贵,壁画之争的艺术与真实……一切都娓娓道来,丝毫不显隔行如隔山的艰涩。矛盾是发展的基石,竞争自然也是进步的源泉。看达•芬奇塑造出堪称完美的战争场景之后,米开朗琪罗是如何独辟蹊径再造另一座巅峰。越是了解达芬奇画作中对马匹、人体肌肉的精细刻画,越是了解画面中呈现出的张力与杀伐之气,就越能意识到作为竞争者的米开朗琪罗是如何折服于对手的功力,并且如何在重重压力之下峰回路转,找到超越的方式。虽然说文无第一,但是天才之间精益求精的竞争毫无疑问是推动文艺复兴孕育辉煌艺术的奠基石。
《重返文艺复兴》将文艺复兴中举足轻重的两位大师的形象从心理到实际行为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沉睡在史书中的名字活了起来,为号称热爱艺术的人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幸甚至哉。唯一的遗憾大概要数书中前几章在铺陈历史背景时,时间线较为混乱,前后时间交错往复,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三):佛罗伦萨的颜色
当把《重返文艺复兴》拿在手中时,一阵书香扑面而来,油墨画的味道。表弟常说,嗅一嗅书的味道,就知道做书人的用心。当我把书翻开,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映入我的眼帘。
这是一本关于描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书籍,属于作者的随笔和游记,当中还夹杂着佛罗伦萨历史的痕迹。书中以人物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以及他们的绘画、雕塑为主讲述着艺术地不断发展。个人认为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一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湿壁画,什么是雕塑,二是让我们去感受文艺复兴给人类带来了什么,三是利用这些艺术让我们了解佛罗伦萨的历史。
书中的第三章简述了佛罗伦萨的历史。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一个城市,15世纪—16世纪时成为欧洲最有名的艺术之地,它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公元1410年,乔万尼将投资在教宗回归罗马一事上,使美第奇家族押对宝。乔万尼的活跃使美第奇家族晋身为欧洲最富有的家族。而三个世纪的佛罗伦萨的历史也与他们的兴衰紧紧相关。在美第奇家族的保护和资助下,如达芬奇、但丁、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名人聚集在佛罗伦萨。
另一方面,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米开朗琪罗的热爱,讲述了他的成长与蜕变。米开朗琪罗的《圣殇》作为开篇,我被它的样子也深深感染,“被母亲拥在怀中的耶稣,面容安详,不像是受难而死,反而像是初生的婴孩一样,陷在深深的睡眠中那般平静。”在这个雕塑中,个人觉得母亲面目平静,她已经欲哭无泪,表现了她极度的哀伤,她只能静静的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那个孩子,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
米开朗琪罗的另外一件最伟大的作品要属《大卫》。《大卫》经过多年雕塑后,从公元1504年5月18日一直到公元1873年7月30日,《大卫》一直挺拔地站在广场上,守护城市光荣的历史,也沉默地看尽无常的世事。
书中还讲述另外一个大师那就是达芬奇,他的湿壁画《最后的晚餐》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著之一。达芬奇在这幅画上进行了多次的实验,历经三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幅画主要描述着画家尝试捕捉耶稣与门徒在最后一次聚会的汹涌暗潮。
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爱不释手,读完了书,那股书的气息,依然飘香。。。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四):穿越进入文艺复兴下的翡冷翠
穿越进入文艺复兴下的翡冷翠
——评《重返文艺复兴》
文|杜子腾
读文艺类的书与读历史类的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读者首先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的知识储备,这个储备既要保证一定的量,又要保证足够多样性。但如果你的知识储备单一或者浅显,不是不能够读,只是吃力的程度和理解的程度确实既大又浅。啰嗦了这么多,只想说,笔者属于后者。所以为了写此篇书评,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才疏学浅,希望不要误导各位。
言归正传。提起文艺复兴,我们凭着直觉就会将思绪无端射向遥远的亚平宁半岛。正是在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也就是当时的佛罗伦萨共和国,开启了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时期。而当时的佛罗伦萨也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欧洲文化中心,艺术的天堂。本书的作者谢哲青正是立足佛罗伦萨,如导游般带我们进入佛罗伦萨的街道,介绍似乎在眼前的教堂,雕塑与绘画。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游历八十几国的经历让我们远在千里之外便能如临其境的穿越历史,穿越时空,走近历史上的翡冷翠,走近真正的文艺复兴。
作者是以一种带着游学的视角访城读史的,所以走进文艺复兴的课题在本书中先从文艺复兴的诞生地佛罗伦萨开始。因为曾经做过导游的缘故,这一部分,作者以一种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进入了当下的佛罗伦萨。按照一般人进入佛罗伦萨的方式:从罗马的列昂纳多•达•芬奇国际机场始,在出境大厅会面对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体模型;然后在罗马市中心的特米尼火车站搭乘高速列车,不足两小时就能到达佛罗伦萨的SMN火车站,而这SMN实际上就是“新圣母大殿”的缩写,出火车站大门正前方就能看见其背面;就沿着前方叫作潘扎尼大街的道路可以通向市区中心。就此开始了真正的行走翡冷翠。一路上有圣母百花大教堂、乔托钟塔、但丁故居、领主广场、维琪奥王宫、佣兵凉亭等经典景点。哪一处拿出来都是能写一本书的!这一处处历史的遗迹,文化的瑰宝又包含、荫蔽着一座座闻名全世界的雕塑和一幅幅震撼全人类的绘画。只有真正了解到这一点,你才能理解文艺复兴为何能从这座城市兴起并席卷欧洲的。
完成了对这座文艺古城的认识,作者便开始耐心的给我们梳理两位文艺复兴时期天才艺术家的成长与交锋。一位是达•芬奇,另一位则是米开朗琪罗。虽然两者之间的年龄差距足足有23岁,但是艺术上的非凡成就使得两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闪耀的明珠,同时也是最大的对手。
先来说说米开朗琪罗。师从在文艺复兴时期有北极星之称的吉兰达约的米开朗琪罗,得到了很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但是囿于吉兰达约的嫉贤害能,米开朗琪罗离开了他。接下来在圣马可学苑的学习,让米开朗琪罗有幸得到了美第奇家族大家长罗伦佐的欣赏。而后来罗伦佐成为了佛罗伦萨的统治者,再加上其对艺术的持续赞助和投入,这使得年轻有为的米开朗琪罗很快便在艺术界崭露头角。在罗伦佐给米开朗琪罗引荐的各位名家中,哲学家米兰多拉对其影响最为深远。其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一直影响了米开朗琪罗一生文艺创作的精神阐释。无论是《圣殇》、 《大卫》 、还是《创世纪》 ,我们都不难看出其中米兰多拉“以人为本”的精神遗产。这也成为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为响亮的口号!
相比较而言,达•芬奇则以其非凡的绘画技能和机械才能更接近理性主义与唯物主义。就像哲学上的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传世的《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都是其理性主义的完美体现。其中《蒙娜丽莎》因为“晕涂法”的独特技能使得其成为至今为止知名度最高的绘画。而《最后的晚餐》虽然在尝试新技法的方面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完成之时的震撼却足以将其记载在艺术的功勋薄上。
两位时代的天才经过作者的层层介绍,终于要在历史上进行第一次碰面:这便是关于米开朗琪罗创作的雕塑《大卫》的安放问题。在全明星阵容般的顾问团中,各位艺术界的大佬们对于大卫的安放产生了分歧。而达•芬奇则表现出了对米开朗琪罗极大的不满,一幅速写的“被阉割”的大卫像显示了达•芬奇内心对米开朗琪罗的深深情绪。而正是这一次为两人的巅峰对决埋下了伏笔。之后两位在维琪奥王宫大议会厅的竞画成为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为壮丽的艺术事件。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和米开朗琪罗的《卡西纳之战》分别以战争时的惊心动魄和战争前的紧张备战完成了对佛罗伦萨城市精神的诠释。
随着这场天才对决的结束,本书也戛然而止。
被作者一路吸引,酣畅淋漓的走完了整座佛罗伦萨城,度过了文艺复兴的开启时期,欣赏了天才画家之间的巅峰对决,真的有种此生无憾的感觉。
本文经过修改发表在了天津日报: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cskb/2014-11/14/content_7192452.htm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五):(台版)专访谢哲青:做一个说书人,重现文艺复兴天才的王者之争
「文艺复兴,是个英雄和巨人的时代。」这个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人文精神崛起时期,让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
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小城,由富商巨贾所组成的共和国,提供政治自由,支持着艺术家、学者等人在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建筑有所突破,其中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挣脱了教条的限制,将人类共通的感情与心灵栩栩如生表现。
达文西与米开朗基罗,是活跃于此时期的两名艺术巨匠,他们流传于世的作品并不多,却分别塑造了绘画以及雕塑的强烈风格。研读考古与艺术史的谢哲青,也深深受到此时期的作品所撼动,却在求学过程中,发现了看似创作路线完全不同的两名艺术家,却在佛罗伦萨政府的市政大厅的巨幅战役湿壁画竞图当中,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
这个在两名艺术家历史,以及浩瀚艺术史当中鲜少提及的重要竞赛,因后人有意识的破坏之下,两人竞赛当时的原作已经不存,只剩临摹与副本。「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谢哲青书写了《王者之争:达文西和米开朗基罗的世纪对决》,带领读者重返文艺复兴时期,重现那个时代的繁华,以及一探两名大艺术家迥然不同的个性与创作理念。
在谈话性节目、旅游节目以及广播电台讲述文史观点的谢哲青,以知性诚恳的风格深获大众喜爱,并因本身的考古艺术学术背景,为多本文史专书撰写推荐序。游历过八十几国的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却不是谈述个人的旅游心得,而是深入所学的艺术领域,以「说书人」的角色栩栩如生还原。
为何想要进行「艺术说书」的工作?谢哲青认为,艺术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从鉴赏艺术品之美出发,到深入理解艺术史,对于人的精神能有更高的体会。「台湾人爱听故事,受吸引的是人性的纠葛;而艺术史并不只是研究谁创作、风格如何,更深入探讨为何这幅作品会在此时出现。这本书是我一系列计划的第一本,希望透过讲解艺术故事,让大家看艺术家身为凡人的内心交战。」
在漫长的艺术史长河、以及众多精采的艺术家生涯当中,为什么挑选了这个故事?谢哲青说:「这个故事在我脑海中徘徊许久了。从我年轻时看到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殇』,到在佛罗伦萨做研究时,看到了达文西参与这场世纪之争的史实纪录…我搜集了八、九年的大量资料,决定将这段较少被仔细提及的历史重现在大家面前。」
达文西与米开朗基罗这两位艺术巨匠,各有其艺术专长与特色,在台湾也已有许多专书讲述他们精彩的一生,谢哲青不想重复谈论他们的灿烂生平,转而关注于他们交会时所放射出的光芒:「少有人意识到,他们身处同一时代、同一城镇、从事着相类的工作,生活中或许常擦肩而过。当佛罗伦萨新建了共和政体,想以大型艺术作品与爱国歌曲来凝聚向心力时,这场艺术竞逐赛,两个人的比试总会到来。」
这场比赛的重要性为何?原来因为此次竞赛结果被抹灭,真迹完全遗失,导致后世无法研究,「因此艺术家的草稿、素描稿、底稿等物件才被视作艺术品看待,以此来还原现况。」
仅谈论艺术品的美感与风格,并非谢哲青写作此书的本意,他力图重塑时代氛围,以一种亲切的方式,带领着读者跟随进入:「去过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朋友,可能都会很熟悉我在开章时所介绍的艺术品以及路线,但是在旅游导览时,导游可能只会略提艺术品的创作者、年份、可能还会说值多少钱…但我想要借由这个熟悉的场景,穿越时空隧道,进入那个辉煌的年代当中。」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六):翡冷翠:艺术等于金钱与权力!
话说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中,单就装饰性和美观度而言,我还是会更欣赏拉斐尔在《西斯廷圣母》里所表露出的那种温暖明朗,柔和秀美的风格。这本书作者写的的确不错,可惜就内容而言,这就不是一本我愿意买着看的书;就像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就不是我愿意买着来收藏的东西。
这书的内容总给我一种要踩着达·芬奇,成就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家之名的感觉,虽然讨厌这样,但是考虑到人各有好,倒也不是不能理解作者的偏心眼。顺便,书里介绍有说作者是“小蒋勋”什么的,可就我个人看来这两者的风格根本不一样好不好!毕竟,作者可没有蒋勋的那种宗教素养,少了那些时刻表现出的空灵和禅意,倒是让我这种对宗教无感的人读来清爽许多。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七):攻略不能告诉你,佛罗伦萨的魅力,艺术才可以
带上地图与攻略,是次等的旅行;带上玲珑的七窍心和对文化的了解,才是上等的旅行。如果你打算去佛罗伦萨,需要带上地图和景点大全;但是你出发之前,建议读完韩哲青的这本《重返文艺复兴——你不知道的天才之争》。一个不相干的世界,可能对我们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很多东西要通过学习才能得到,包括欣赏的能力,以及由此而来的乐趣。
把生牛肉和火箭菜拌匀,让牛肉的肉味和火箭菜奇异的香味混合,吃起来便有入口即化的柔软嫩滑,但如果不撒上黑胡椒或者盐,滋味总不够有层次。旅行也是如此。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莎士比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我们是看风景、看书,还是看一个人,终究逃不出自己的视野局限。如果想要看到更为丰富广阔的世界,就不得不借别人的慧眼。导游是不够的,背下历史与典故的他们,基本等同于地图和攻略。而通晓佛罗伦萨的历史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又能娓娓道来的韩哲青就是那双最佳的“慧眼”。
从旅欧的、留学的朋友那里,听闻他们对欧洲的印象,最常听到的便是“建筑很棒,特别是教堂很漂亮”“绘画很棒,壁画用色很浓艳”之类的评价。以至于一个在德国住了7年的朋友告诉我:教堂也就那样,刚开始看见觉得很新奇,多看几座就没有感觉了,因为长得都差不多。包括我自己去了佛罗伦萨之后,印象最深的是夕阳西下,佛罗伦萨老城区砖红色的屋顶被辉映成一片橘红。若论到那些美术馆和博物馆里面的雕塑、教堂的大门和壁画、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我是一概不知的。从佛罗伦萨回来之后,我只觉得,好像没有去过。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初初相见时她美得醉人的面容,但擦肩之后便很难再忆起;爱一个人是了解他的喜欢与厌恶、魅力与缺点,十指紧扣的瞬间便觉得穿越了过去与永恒。
好在有韩哲青的这本书,让我没有白去一趟。原来我下车的SMN火车站是意大利中北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原来我忙里偷闲的周末发呆了一下午看鸽子的广场,是新圣母大殿前方的广场,韩哲青如此形容那座我只会空洞地赞一声“好美呀”的建筑——“完美的弧线与几何图形,昭告了天才主宰的时代已经来临。”原来圣母百花教堂的圆顶,是不依靠水泥粘合、仅靠石头们的推力耸立在高处的。原来我曾站立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实际统治者美第奇家族的维奇奥皇宫门口。原来我站立的领主广场,维多利亚一世女王的马车曾经驶过。原来街角那个安置在高处的孤独的小人头雕塑,是但丁的像,表明这儿是他的故居——而我竟然没有进去看看!原来出现在《生活大爆炸》片头的那幅《维特鲁威人》是达•芬奇的作品,而他居然是治理乌诺河这个烂尾工程的总设计师——大师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太遗憾了,我竟然没有在去佛罗伦萨前读到这本书,让我几乎是“盲游”;太幸运了,我在回来之后能遇到这本书,让我可以重新体味漫步在佛罗伦萨的每一步的厚重的意义。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八):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从达·芬奇到米开朗琪罗
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从达·芬奇到米开朗琪罗
“文艺复兴,是个英雄和巨人的时代。”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小城,由富商巨贾所组成的共和国,提供着政治自由,支持着艺术家、学者等人在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等方面大放异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诗人但丁,作家薄伽丘,画家达·芬奇、拉斐尔、提香,雕刻家米开朗琪罗,科学家伽利略,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等均在这里显露了杰出的才华,至今佛罗伦萨仍弥漫着浓浓的文艺复兴气氛。
贯穿佛罗伦萨的阿尔诺河上横跨着多座造型优美的古桥,每座古桥都记录着一个传说,乃至充溢着艺术的气息和人性美的光芒。“艺术品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意志,把孤独愤怒欢喜忧伤都凝结当中,观者能够感受到纯粹的情绪震动;但透过一个好的艺术史故事,更可以体会艺术家的心情,明了其中的挣扎。”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是活跃于此时期的两名艺术巨匠,他们流传于世的作品或许并不多,但却分别塑造了绘画以及雕塑的强烈风格。研读考古与艺术史的谢哲青,也深深受到此时期的作品所撼动,早在求学过程中,就敏锐地发现了看似创作路线完全不同的两名艺术家,在佛罗伦萨政府的市政大厅的巨幅战役湿壁画竞图当中,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在漫长的艺术史长河中为什么至今没有“公论”?仅谈论艺术品的美感与风格,并非作者写作的本意。谢哲青的《重返文艺复兴:你所不知道的天才之争》力图重塑时代氛围,以一种亲切的方式,带领着读者重返文艺复兴时期,“去过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朋友,可能都会很熟悉我在开章时所介绍的艺术品以及路线,但是在旅游导览时,导游可能只会略提艺术品的创作者、年份、可能还会说值多少钱……我想要借由这个熟悉的场景,穿越时空隧道,进入那个辉煌的年代当中”,用各种作品的解析及史料佐证,重现那个时代的繁华,以及一探两名大艺术家迥然不同的个性与创作理念或艺术性格。
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的世纪之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巅峰对决。两人迥然不同的创作理念在这次比赛中表露无遗,也引领了接下来500年的艺术领域。“在神话与传说的背后,一定隐藏着简单的事实。”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探索这段史实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史的探索,更是个人心灵成长的天路历程”。
米开朗琪罗与达·芬奇“身处同一时代、同一城镇、从事着相类似的工作,生活中或许常擦肩而过,但当佛罗伦萨新建了共和政体,想以大型艺术作品与爱国歌曲来凝聚向心力时,这场艺术竞赛,两个人的比试总会到来”。这场交锋,必将成为艺术史最引人入胜的话题之一。
回溯艺术家的创作历程,总是能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品的前世今生。达·芬奇是一位活得比自己的时代超前100年的超人,他和米开朗琪罗相遇时,已是快60岁的长者,却对20多岁的米开朗琪罗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情结,而年轻的米开朗琪罗呢?遇见达·芬奇这样的老前辈,竟敢挑战,抢标佛罗伦萨议会堂天花板上的湿壁画。天才和天才相遇,天才和天才对决,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另有隐情?巅峰对决又会撞击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其实,从哲学层面来看,米开朗琪罗与达·芬奇之间的这场竞争,不仅是一场艺术的战争,也是文艺复兴时代哲学理论的战争。
尽管这次竞赛结果因真迹完全遗失或被“后人”有意识地破坏而导致后世无法研究,但是,米开朗琪罗与达·芬奇分别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征服了历史。
“生命的价值,正如米开朗琪罗与达·芬奇要告诉我们的:当下即是永恒。”《创世纪》与《最后的审判》,正好是永恒的两个极端。所有人渺小的生命,也像这两幅画一样,飘荡在生与死的两个永恒之间。透过谢哲青的《重返文艺复兴:你不知道的天才之争》所营造的穿越时空的艺术隧道,读者既可以重温西方艺术史辉煌的巅峰时刻,也可以尽情领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迷人魅力。
《深圳特区报》10月18日第C04版:读与思周刊/艺境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4-10/18/content_3033925.htm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九):漫游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在历史上,一直是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想要真正了解且你所能想到的所有问题,以及许多你没想到的问题,谢哲青都在《重返文艺复兴:你不知道的天才之争》中以非常轻松的方式给了你答案。翻开书,就可以看到作者简介:谢哲青是伦敦亚非学院的考古学和艺术史双硕士,曾任大英博物馆研究助理、佳士得拍卖会策展人。看到这些经历,再看他本人的照片,似乎难以让人相信,有这样经历的人,却有着一双纯静的眼睛,略带腼腆的面庞。
谢哲青就如同一位友人,与你携手共游意大利。跟随着他的脚步,让我们去接近,那神秘的艺术,去揭开那神秘的面纱。
谢哲青看似随意的介绍着:意大利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国家,这里的机场都以历史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如马可波罗机场,达芬奇机场、比萨伽利略机场等等,非常有意思。看到这些,似乎就能感觉到谢哲青就在身边,他笑着说起这些,就如同意大利的天空一样。让我们从机场开始,踏入艺术之都----佛罗伦萨,这个小镇真的曾经如此辉煌过吗?它是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歌剧的诞生地,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属意大利托斯卡纳区,原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的文化中心。
佛罗伦萨市区仍保持古罗马时期的格局。多中世纪建筑艺术。全市有40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乌菲齐和皮提美术馆举世闻名,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最高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蜚声世界,意大利绘画精华荟萃于此。文化中心,有大学,还有艺术、文学、科学研究院与图书馆等。这么多,似乎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走,该怎么看,不用担心,有谢哲青陪伴,就如同在书中旅游一样,身临其境。他会带着我们,告诉我们该如何向前,该如何左转45度,或是右转,就会看到什么。从佛罗伦萨的市徽讲起:15世纪时,佛罗伦萨有一朵玉簪花被当地巨商美第奇家庭有一只狮子所守护,这个家庭掌握了当地实际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这个家族酷爱艺术,他们保护和资助下,那里这里名人众多,正是因为了有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他们创造了大量的、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这让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有着巨大的贡献。
作者角度新颖,通过讲述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文艺复兴艺术大师之间的竞争,来讲解文艺复兴艺术。竞争激发创意,大师 们在竞争中较量,精益求精,蔚为风气。他们的竞争,为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摇 篮奠定了基础。这不是你读过最好的关于文艺复兴的书,却一定是你最爱爱读的极简文艺复兴艺术史。当谢哲青带着我们来到那绘画、雕塑和建筑前,他的眼睛闪耀着一不样的光芒,细听他对这些作品的介绍,刹时间,我们看到从前:以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为首的艺术家之间的竞争;吉贝尔蒂和布鲁内列斯基PK;米开朗琪罗为何独独钟情卡拉拉大理石的原因……
谢哲青就是这样一位人,饱读诗书,出口成章,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他都可以滔滔不绝。随他游走于书中,漫步于佛罗伦萨。不光文字简练,生动有趣,而且配有的插图活泼,风格轻松,达• 芬奇与米开朗琪罗互相讨厌是事实吗?为什么后世的艺术史家对两人之间复杂的心结言之凿凿?除了文艺复兴三杰达• 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文艺复兴时期还有哪些艺术大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均可以书中找到,这是一本每一个真心热爱艺术,或者号称热爱艺术的人,都不应该错过的书,他把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艺术,以讲述得十分透彻。
《重返文艺复兴》读后感(十):让艺术更简单有趣
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文明史上异彩纷呈的璀璨时光,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布鲁内列斯基、但丁、拉斐尔、吉兰达约,等等,当真是星光熠熠,随便拿出一个人来都能写成一本书。要想把这些历史说清楚,说明白,并且让普通的读者都能感兴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返文艺复兴》这本书,就成功地解说了那段历史,并且让普通读者的一员我感到了莫大的兴趣。
对于广大的读者而言,艺术书最怕的是佶屈聱牙,枯燥无味,耐着性子看半天,还是不知所云,毕竟,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好奇和兴趣才是阅读最大的动力。在这点上,《重返文艺复兴》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
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文艺复兴时期涉及绘画、雕塑、音乐、歌剧等各个领域,作者选取与美术和雕塑有关的历史来写,全书围绕艺术这个中心展开,艺术中又以雕塑作为重点,从众多艺术家中选取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作为主要人物,围绕这两个主要人物,选取相关的资料,扩展开来,延伸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建筑特色、家族之争,城邦之战、个人恩怨,点面结合,逐一铺陈开来,在广阔的历史空间里,向我们展示那个时期最吸引人的魅力。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艺术服务,是艺术的背景。比如,和雕塑相关的石头、颜料、雕塑技法的发展,和雕塑相关的宗教的发展,和艺术家成长有密切关系的家族的兴衰,等等。因为中心明确,语言也深入浅出,所以即使是对艺术和那段历史不是很熟悉的人也不会感动茫然。
把枯燥的历史生动化。一般人看文艺复兴,大多是对那个时期的作品和艺术家的故事感兴趣。作者深知人类八卦的特性,不但选取了人们最感兴趣的人和作品,还写了很多奇闻轶事,比如米开朗基罗和托里贾尼的打架轶事;达•芬奇治水失败的故事;《半人马之战》的故事,圣经里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交代了作品的背景,还引起了人们对那个时期的人和事的了解,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尤其是对两个关键人物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成长和斗争过程,更让人多方面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比如,达•芬奇的自荐书,他对自己绘画的评价,他的《最后的晚餐》原来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比如,米开朗基罗在少年时的遭遇,等等。书中的雕塑照片和局部放大的讲解更是让人在看故事之余能直观地欣赏那些伟大的作品。
把权威的历史个人化。这本书中和别的书最大的区别就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作者虽然是“英国伦敦亚非学院考古学和艺术史双硕士”,但在看书过程中,你感觉不到那种咄咄逼人的权威意味,感受更多是一个学者对于艺术的个人思索。你能感觉到作者个人的思想脉络,他用第一人称写他看到,他想到的,他考证到的,他推理出的,你能感受到他的认真,他的渊博,他的思绪,但很平和。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把自己对历史、对艺术的观点强加给你,他只是在讲述一个事实,至于你怎么想,那就是你的问题了。所以,你看书的时候,仿佛是跟着导游在佛罗伦萨、比萨等地漫游,有一种心旷神怡,心向往之的感觉。
其实,历史也好,文艺也好,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如何让艺术更普及,被更多的人了解并产生兴趣,最根本的就是让它变得简单有趣。对于这一点,我想,这本书做得是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