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情·世故》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情·世故》经典读后感10篇

  《人情·世故》是一本由林夕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情·世故》读后感(一):一碗永志难忘的面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起奥斯卡王尔德;都是同性恋,都把爱写的深入骨髓,一个把中文写得云淡风轻,一个把英文写得奢华至极,当然,王尔德还是林夕无法超越

  整本书由许多篇小散文组成,每一篇都讲述一个小故事、一个小道理或一处小感受,大部分很在理,让人觉得作者是个精神敏感心思细腻的人,骨子里有些文人的清高,又在人世间活的颇为自在。抄了些段落,但再回头读一读,觉得还是歌词写得美;或许也是因为听歌的时候,有旋律作伴,能想起些自己故事;这些散文,有些还是我自己的阅历不够,不能感同身受

  +++++++++++++++++++++++++++++++++++++++++++++++++

  以凝望赌亲吻,以身心赌事业,以爱情婚姻,以生育赌家庭。不由我们不赌,只可决定赌注与赌品。……醉心事业到婚姻失败,与醉心赌业到家破人散,原因同样出于失衡成癖。有病态赌徒,也有病态工作狂。

  眼光越练越瑞丽,结果是看中的都是最贵的,买次货心有不甘,花钱追货,又是个无底深渊,不能安安乐乐没有就没有,是自找的烦恼。过度消费,很多都是不必要的。当我们不懂各款手机的功能有何分别,那手机不过是手机,就不会久不久犯了欲求不满之病。终于明白求知好奇,也须小心选择对象,否则成了专家却误闯贼店

  我常常觉得人情世故这题目,有三部曲:见文字如鬼魅的人,不妨先看简介爽快两三个小时可以解决掉的亦舒;看透或看厌了,可以看祖师奶奶张爱玲;然后才培养出足够的耐性看《红楼梦》……小说没有好不好,只有好看不好看

  真正美味的食物,随着现代易牙降班,很难有够敏锐的舌头,分辨不同层次的味道

  我有这么好,干嘛不让我亲耳听一下,为什么要对赞美别人那么吝啬?为什么要哑忍到死后才来歌功颂德

  ++++++++++++++++++++++++++++++++++++++++++++++

  最喜欢的还是这句话:“美食美不美,舌头不是唯一的评审,对手、心情,与故事可令一碗煮烂了的面永志难忘”

  于是想起周星驰的《食神》,做菜的功夫学到极致,也比不过一碗真心的蛋炒饭。以前看这部电影,只记得电影最后,莫文蔚整完容出现时候的一身小裙子好看的不得了以及电影中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做菜技巧,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今天看到这句话,才算重新明白了这部电影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人情·世故》读后感(二):“聚会只是混熟了的人在互相依赖中取乐”

  忍气吞声,那些气与声得不到出路,会挤在城府里,最后变成恶性瘤。逆来顺受,还有顺这个动作。与大是大非无关的冲击、闲气、恶言,何必要受,就当是欣赏一场比戏剧更离奇的表演好了。侧个身,即使那些口水吐在脸上,也沾不到心上。赠我以噪音,报之以傻笑。

  影像图像文字再细致逼真,往往不是满足我们见识的终极载体,有事反而诱惑我们去找更大的满足感。浅尝辄止,一点不容易

  在一些称得上伟大的电影中,见识到的真实世界该比我们自身的体验敏感上百倍,真人真事给拍成电影,应该拍出连当事人也不懂得用的眼界看回自身,这才会提升看事看人看情的层次。电影应该不只做现实的镜子,否则只我比我们日常家居打灯打得讲究点的私房记录而已。

  是的,我们不吃人类最好的朋友,却咒得够骂得凶看不起比我们原始点的同类。我们当然会自恕,因为不知道流下的泪有偏爱和大爱的区别。

  为什么对一个人的好评,大多要留到在那人的葬礼上,才由至亲好友表扬?人都死了,又听不见,赞词都只说给旁人听,为什么不让值得赞扬的人,还在生的时候,享受一下这等高层次的心灵按摩?

  你们真认为从这些聚会,这些热闹滚滚的气氛,就能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恕我残忍,这些吃喝玩乐的局,说穿了其实与交情何干,只是混熟了的人在互相依赖中取乐,与交际只几步之遥,大家都说过什么知心话,解剖过多少烦恼事?若然总是趋热闹之吉庆而避孤独之凶险,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恐怕也是不大了了,更别说了解别人是什么人了。

  也就是在为这些奇观哔一声之后,忽然生出了过去数千年中国人的精力都花到哪里去这疑惑。动不动就搬出来的“五千年文明”,论精致度,那追求完美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只是许许多多惊世的成就,大都与艺术的极致有关。一直附庸风雅到清代,可谓登峰造极,巧夺了天工,也几乎夺了中国的命。

  求知欲太旺盛,对世界有无限好奇,本来是生活乐趣;但见识越多,又事事上心,就踏上了不归路,再不能做一个快活天真的笨婴儿,有多少人心无杂念如小龙女,能学会周伯通的左右搏击而不走火入魔

  这种轻生,迹近自我成全一个浪漫的神话,殊不可取。可就是这样,才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洪烈,才赢到一个假期。

  学习这回事,跟感情一样勉强没幸福

  最糟的是为了营销,不论新书古籍,逢书都有“必读”之类的文案。

  《人情·世故》读后感(三):平淡如水

  林夕是一个让人看不通透的人,不是说他高深莫测,但他具有的多面性就足够让人良久细究。他时而哲人、时而词人、时而商人、时而愤青。就像《胭脂扣》中十二少与如花的对话,“十二少:你有好多种样子。如花:哪几种?十二少:浓妆,淡妆,男装,没有化妆。还有现在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如花:你最喜欢哪种?十二少:都喜欢,分开加在一块都喜欢。哪一种才是真的?”鄙人的心态与十二少有几许相似,但没有怀疑林夕的那一面是假的,我认为都是他真心实意在表达着自己,无论如何多变,我认为他都是一个文人。与十二少不同的是,我没有痴迷得如此醉生梦死,我个人偏爱林夕对于人生哲理方面的表达,轻描淡写,细小中已见大智慧。他用他的平淡如水,写下让人心湖能泛起涟漪的文字。这本《人情.事故》就是如此,慢慢读来,思考许多,却也放下许多。

  《人情·世故》读后感(四):終究痛快不得

  林夕,作為一個我欣賞的人。無論寫書人,或者寫詞人,終究詞美歌美,痛快不得。

  你知道,這樣一個林夕,從陳奕迅,從楊千嬅,從王菲,從他穿透心臟字字珠璣,楊千嬅的那首《再見二丁目》,裏面的一句話是: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沒發覺。不用猜想,出自林夕只手,而同名的林夕的該書我還沒拜讀。

  林夕,關於楊千嬅的愛,世人都看得出,他們屬於歌中的戀人,林夕的詞,借楊千嬅之口示于人前,美哉,妙哉。

  世人所說,林夕曾經自殺,事情起因經過也無從深究,結果也不應深究,人總有自己的世界,我更相信夕爺是一個有故事的

  有故事的人往往眾口難辨,是非難究

  人情世故,人世間最輕鬆,也最沉重的話題,夕爺肯定也覺得自己置身其中是非難辨,尚且不說自己如何是好,置身其中向來感悟良多,卻也無力拗口說辭,那麼,你,問過自己了么,人情世故,于書,于生活,兩者皆可,你置身其中,得到了多少

  人情世故,于你,于我,終究痛快不得

  《人情·世故》读后感(五):如灰的冷眼

  灰色是个什么颜色呢?好像很难得给灰色一种明确的说明与解释。

  很多高档西装是灰色,给人以冷静,沉稳之感。

  和尚和尼姑的衣服也是灰色,给人以淡泊,沉寂之感。

  所以总而言之,灰色是一种很冷很寂的颜色,这大概是无庸怀疑的。

  我欣赏灰色,却不穿灰色的衣服。因为我更喜欢五彩缤纷的世界,活色生香的人生,强健活泼的身体,热切盼望的眼睛健康明朗的心情,灿烂如花的笑容……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一本书,林夕的散文集《人情•世故》无疑是灰色。看完后,就觉得对林夕来说,什么都无可无不可,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什么绝对不行的事情。“带一双如灰的冷眼,你才不会因得失而乱了方寸,才不会堕入红尘凡世不知如何抽身离去。”《人犹如此,物何以堪》一篇里写到作者在和坤故居旁一家文物店买了一个极美的陶瓷,是天青色,因为爱极了那个颜色所以犹豫再三后还是买下。却在机场里意外发现陶瓷已破。他想到当初买这陶瓷是因为爱那天青色,所以突然间不生气了,觉得既然只爱那颜色,那么陶瓷不完整了颜色还在,就无所谓地拣了一块最大的破瓷片回家。

  真是无语啊,心静如止水,大概就是说的这类人吧。没有强烈的爱恨情仇,没有黑与白,什么都是灰色。被人骗了不生气,对黄梨木也提不起兴趣,拿着赝品也觉得很有趣,看着博物馆的画册也觉得如见了真物……“赠我以噪音,报之以傻笑。不用受,不用忍,就像一些老人家,耳朵不灵光,却会选择性地听到相听的,其他?都听不到,无色无臭无关痛痒。”

  对这样的人,也说不上什么对与不对,只是觉得这人生未免太无趣,就是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贪,在不断的斗争的过程中,人才能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强健的生命力,才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人啊。他自己也说的啊,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能够成瘾,就不适合做朋友。一个没有爱好的人,该是多么无趣。“无癖之人,四平八稳,一生恪守中庸之道,做人一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学问:讲究一个中轴,两边平衡。虽不至于不可与交的地步,虽不能就此沦为无情之人,作为老好人,人生导师是可以的;但要交往如蜜,谁会想长期假扮密友而实在做一个学生角色?”

  其实我也不赞同战斗纷争的人生,只是我希望我的人生凡事都能以出世的态度,入世的眼睛。我觉得这舞蹈很傻,但是我还是会投入进去,和大家一起体会那身体热起来的感觉。我看这孩子很呆,可是我还是会和他在一起,像他一样呆呆地看着某个地方,体会他的人生之乐。

  这样的人生才有趣嘛!是不是?

  林夕本人应该也是一个活力四射的人,因为其中有一篇文章提到,有很多朋友说他本人和写的文字不一样,比如他是一个购物狂,总是喜欢买很多东西回家。这与文章中的少欲少念的他完全不同。他在这篇文章里为自己找了一番说词,不过总觉得是勉为其难

  大概他还不够老,所以虽然心里想老,行动上到底还有些不老。不过还是不老的他更可爱更有趣!

  《人情·世故》读后感(六):終究痛快不得

  林夕,作為一個我欣賞的人。

  無論寫書人,或者寫詞人,終究詞美歌美,痛快不得。

  你知道,這樣一個林夕,從陳奕迅,從楊千嬅,從王菲,從他穿透心臟字字珠璣。

  楊千嬅的那首《再見二丁目》,裏面的一句話是: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沒發覺。

  不用猜想,出自林夕只手,而同名的林夕的該書我還沒拜讀。

  林夕,關於楊千嬅的愛,世人都看得出,他們屬於歌中的戀人,林夕的詞,借楊千嬅之口示于人前,美哉,妙哉。

  世人所說,林夕曾經自殺,事情起因經過也無從深究,結果也不應深究,人總有自己的世界,我更相信夕爺是一個有故事的有故事的人往往眾口難辨,是非難究

  人情世故,人世間最輕鬆,也最沉重的話題,夕爺肯定也覺得自己置身其中是非難辨,尚且不說自己如何是好,置身其中向來感悟良多,卻也無力拗口說辭,那麼,你,問過自己了么,人情世故,于書,于生活,兩者皆可,你置身其中,得到了多少

  人情世故,于你,于我,終究痛快不得

  《人情·世故》读后感(七):那些人情,那些世故

  一直一直都很喜欢林夕,从他的歌词到他的散文。

  《人情•世故》这样的书名,其实很难给我好感,可是网上评价不错,就买了回来。

  因为是林夕,所以这绝对不会是一本急功近利成功学,它应该要更感性,更动人。

  事实确实如此。

  真的很难想象,林夕是个大男人,他那么细腻,那么感性。

  这本书讲了很多,从新闻,报纸,到生活,基本上都是林夕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小感小念。

  每一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让人沉迷。

  其中有很多思想是我一直纠结而不明的,在这里都找到了答案

  文中也有很多的讽刺,可是在那种讽刺背后,却带着宽容一切的大爱。

  只有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才会看到很多不公和悲剧之后,还会那么乐观地去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之物。

  读罢这本书,终于明白了题目之意。

  的确是人情,的确是世故,只是特别些。

  就像林夕自己说的:“ 在“人情”与“世故”之间隔着那一个小墨点。我们一出世就难免“入世”,于是谁都懂得一点点的人情世故。可是在人情世故之中过活,也未免太无趣了。”

  人情世故中如果多一些善意,多一些爱和体谅,那么生活也便明朗了起来。

  很喜欢文章中一段描写宠物的。

  他说很多人会养猫养狗,为的不过是满足自己的孤独,或者免去抚养孩子的麻烦。

  可是,他们却只是自私为己,却不管猫狗也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随意的买卖生命,随意的赠送生命,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更何谈冷漠或者虐待宠物。

  人类关心的永远都是自己,什么时候才会真正关心那些一样有血有肉的生物?

  说宠物是人类的朋友,可是竟然就是这样对待朋友的……

  然后我忽然开始反问自己,是不是也一直都是一个自私之人……

  也许,我们从来就不该拥有宠物……

  书的最后一句话是: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为了建设文明而令天地的大美受损,只怕有一天,天地要发言了,最后连文明都要永灭。”

  但愿一切都还来得及。

  《人情·世故》读后感(八):原来林夕是这样的

  我是个不听歌的人,什么歌都不听——一方面是因为我从小五音不全不爱唱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爸妈发现我五音不全以后便让我学钢琴,时间长了,钢琴成了我表达音乐的唯一方式,我以为,音乐只能用乐器来表达, 和人声无关。

  所以,我不听歌,我也一直不知道有林夕这么个人。

  但是每每上网四处闲逛,总会看见林夕这个名字。多少少男少女融化在他的歌词里——淡淡的哀伤,幽幽的深沉,以思想的手触摸着无数青年的心弦。于是,我很好奇地买了本他的书——《人情·世故》。

  我所在的小城市的书店,尽管是这儿最大的书店,不会让我有太多选择。书架上仅存着几本林夕的书,破的破,旧的旧,在一个被多数人当做图书馆的书店里显得很不起眼。作为一个曾经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我对书记的装帧甚是挑剔,一本书,如果捧在手上不能让我觉得“很有感觉”,我是不会去深究它的内容好坏的,虽然,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漩涡中,我口口声声喊着内容是王道——但那也不过是因为,“很有感觉”这个要求太过感性,没法写进论文。

  我记得当时书架上有《原来你并非不快乐》,有《十方一念》,有《人情·世故》,其中《人情·世故》做得最有感觉——我的意思是,非青非黄的底色上那朵微张的花儿让我觉得美好。其实看着后勒口里的介绍,我对《我所爱的香港》最感兴趣,那时候我恰好刚从香港回来,我爱那座城市。可惜没有,那便选了《人情·世故》,怀着对林夕这个人的好奇。

  回到家便坐在沙发上看书,先被封底上那句“在人情与事故之间,抱着如三岁小孩的好奇心看大人的人间世”触动。初读林夕的时候我和ex,以及另一个男人正在水深火热地纠结着,睁眼闭眼皆是选择与放弃、再见与继续,所以对于一些感情方面的文字格外敏感,比如“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说不清在那段感情的混乱期林夕的文字对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只知道在那段混乱因为两个男人同时选择离我而去而被迫结束之时,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似乎我也不准备把这本已看了大半的书读完了。

  我想,我还是喜欢林夕的风格的。简短,素雅,平和,纤细,偶尔有些娇柔与造作,这是《人情·世故》给我的感觉。林夕和他的文字,很容易让我想起另一位姓林的作家——林清玄。不知道是不是姓林的人都染了些林妹妹的性格,这两个人一样喜欢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平平淡淡的生活总会被他们品出丝丝苦涩,但最终又会呷出甜味儿——好比老君眉一般,入口微苦,余韵回甘。这或许是最受中国人喜爱,甚至在华语文坛最广获青睐的风格了,生活总会有不顺,由物及人,煲一碗心灵鸡汤,撒点中庸的味精,配几味有哲理的草药,香馥味浓,不仅暖胃,还暖心。但我毫无疑问更爱林清玄,爱他文章里禅宗的智慧,让原本俗气的“心灵鸡汤文”顿时濯尽油腻,行云流水般让人信服;而林夕则略欠火候,字里行间多少透露出雕琢的痕迹,偶尔更有刻意追求与众不同而扭曲的纹路,或者,把那些当做人情与世故的流露吧。

  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是凭那大半本书,我也可以大致想出为什么林夕在十几二十岁的人群中会被如此追捧,很简单,因为他的文字很适合织围脖、发状态、改签名。简单的事实,深刻的语言,加之多用短句,很能让人产生共鸣——包括我在内,看完又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何乐而不读呢?

  感觉林夕写《人情·世故》的过程就像在调一杯奶茶,是多放些甜甜的奶,还是多放些浓浓的茶?林夕一直在调配着比例,就好像在生活中,人们总是纠结于,是多一份率性和纯真,还是多一份人情与世故。

  想来,林夕的文字还是更合适当歌词而非著书。

  而我,是个不听歌的人。

  《人情·世故》读后感(九):你回想起来能够记忆最深的部分,自然是这本书对你的价值。

  “当初种种,则是为了什么?”

  这是第一则最后一句话,算是我为读此书想要寻找的答案之一。我易钻牛角尖,也爱胡思乱想。读这种感觉的书,大多是为了安抚自己毛躁的心灵。至于这本书好与不好,在拿起书的那一刻起种下的期待,每个人收获的果实自然不同。

  对这本书的最大喜爱,来源于林夕轻松调侃下的深刻感悟。他把你忽略的生活琐事和过于放大的情绪调整到一个合适的距离范围,让你看得清却不疲惫。对于反应社会问题的文章,我向来不喜欢言辞凌厉的批判或是教育,好与不好,应是对话间的一种感悟。林夕笔下对人情世故的解说并不是说服,而是如聊天一般,让人倍感平易。浅读过佛学的文字后再读这本书,已是一年后,又有了新的体验。

  书中每一篇小文,把你置入似曾相识的情境,你发现自己犯过同样的错误,闹过同样的笑话,那些你计较的得失,被他轻轻戳破,你发现一些难以言喻的情绪,被他慢慢理清。喜欢他小情绪下的安然自得。他说归说,却也不较真,反正我觉得这么样自在,你愿意相信与否还看你自己。

  开始时候还想摘抄,后来转念一想,自然而然去读的状态最好,读过了,让它沉淀,日后你回想起来能够记忆最深的部分,自然是这本书对你的价值。

  如果你和我一样,忽而对自己的情绪琢磨不透,忽而对生活中一些事物失去平衡感,那么安静读这本书,会很舒服。

  《人情·世故》读后感(十):摘抄

  1.“心田”播过什么种,种出了什么来着?

  2.最自在安乐的心境,理论上是如婴儿般纯真,纯真到被骗也一无所知,甚至知道了也纯情得认为那是凑巧遇人不淑,继续以赤子之眼看世界。只要损失得起,无所求而无所惧。

  3.迷津本来可以自渡。

  4.有了及格的心,只要还有好奇心、自有心,想学什么自然会得自学。

  5.不同年纪会有不同理解,不同经历有不同体会,不同性格需要不同的答案……

  6.社会的天梯就是个武林,通识成为共识的大势下,不曾容许笨人专注到做只安乐的井底蛙

  7.多少和谐包含着忍隐不发的异见,多少一致的目光靠妥协成全。

  人与人相处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大家的想法作风观念,不一样中有可交换处,一样中有微妙差异的细味处。

  8.学历却是敲陌生人门口的手信……只是一入鸿门……另一种游戏重新开始。

  9.记得什么反映了各自的心往哪个方向去,这个自有前因,也带来不一样的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情·世故》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