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之美》是一本由李栓科/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8,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致之美》读后感(一):编辑的想法
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它对于中国的景观、地理、生态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自然环境、人类生存、原始的本能和情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寻找一个平衡点、找到相互妥协和自我表达的途径。
《美国国家地理》有着多年的积累,地理学会的仓库里面存留着上千万张的原始底片,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在最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是猎奇和人类学意义的探索,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的角落;《中国国家地理》的历史没有那么悠久,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自己的国家以视觉的形式进行再发现、对景观进行充满想象力的记录。
这本《极致之美》全部是中国本土摄影师的作品,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用影像描述我们的国家,不带任何偏见,不带任何造作地从高山、冰川拍摄到河流、沙漠——自然和生命在循环中往返,自然的力量推动者这个轮回。
在这本书扉页之前,有一句话,其实最能概括本书的立意,这就是:“山海无极,随心所致”。我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找到自己对于风光、地理和自然生态的感觉,追随自己的心评判、感受这一切,把自己交到极致美景中去,重新发现身边的美丽。
《极致之美》读后感(二):理智与情感并重的一部摄影画册
中国之大,可称为“极致”之处多矣。这本画册取名《极致之美》,却没把重心放在机械的衡量和量化的比较,相反,在颇为“工业化”的书名背后,却是一个深藏条理、极富感性的视觉阅读佳品。
画册编辑把他所认为是“极致美丽”的摄影作品在中国的大地上铺开——从章节划分可以看出编辑的野心:中国的各类地貌形态和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被悉数装进了画册的结构中,《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自1998年改版以来合作过的近70位摄影师也被召集麾下——画册在手,中国的美景尽收眼底。
另有一条理性的线隐在光影背后,那就是每章前面的千字文。文字作者双手拂过中国大地,把那里的高低转折、最鲜明的和最隐秘的、最整齐的和最凌乱的、最浅显的和最深沉的……用冷静的眼去观察、用细密的心去传达。
建议读者在纵身投入视觉的旋涡之前,坐定静心,读完每一篇文字——文字所传递出的橄榄枝,将引领你穿越光与影的激流,直达“山海无极,随心所致”的终点。
《极致之美》读后感(三):大地的诉说
大地的诉说
偷爱警/文
中国国家地理(CNG)此次将其麾下的摄影团队汇聚于此,编辑出这部绚丽的画册。通过视角的光晕,领略一处处景致的特殊美感和人文情怀。在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共荣当中,人类应该扮演的角色不是掠夺和猎取,而是应该包容和接纳。自然物种在用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展示他们所独有的生命力,那份浑然天成的魅力。
很希望出去走走,但苦于循规蹈矩,周而复始的工作,激情变得寡淡。不过一有空闲,拿起相机的时候,一份舒缓的轻松感,瞬间凝聚的小小的镜头里。镜头里的人生,镜头下的美景,镜头里的人生百态,镜头成为记录心境的话筒,传递着摄影人的心声。
画册里的每一幅照片,都是由CNG精挑细选集结而成。多是采用远焦和航拍的手法,将画面感拉伸,这样一来,画面感显得恢弘博大,再加上色彩的叠加,十足像一幅幅不佳修饰的油画。
山脉像脊梁,湖海像筋脉,构成中国地理的骨架与躯干。镜头下,显现出别样的美丽,宛若盘龙一样,蜿蜒崎岖,如彩霞涂抹在山梁之间。不同的地貌,不同的地质结构,造就了浓郁特色的地理奇观,行路在迷雾云海,不觉得有多少惊喜,当航拍的取景器,抓拍到画面的瞬间,再美的文字,都无法抒怀那份真实的感动,由惊喜变成惊叹。美,不需要更多的语言和修饰,只需要内心的体会和感动足以。
有些照片是摄影师蹲守多日,才抓拍到的。天山雪莲就是一幅很难得作品,摄影师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用反转片摄下雪莲的傲艳,并且将远端的山脉,摄入画面当中,除了表现主题的美感和娇贵,还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自然风貌的凌厉与残酷。想要得到最优质的生命力,必须在顽强的环境中,强化自己的内在,强大自身的生命力,否则,倒下的永远是弱者。谁也不会可怜寒风料峭中,摇曳的雪莲,枯萎,死去是雪莲最后的终结,但生命的延续,在一轮又一轮的寒风兮兮中,坚挺的迸发。生命力不会因为环境条件的恶劣而逐步蜕化,而是不断的修正自己,让内核变得无比强大,去抵挡更加严酷的生存环境。天山雪莲因此成为,难得的珍贵物种。
当我合上这部画册的时候,好似在倾听大地的诉说,虽然大地并没有感知能力,虽然海洋没有心碎的泪滴,但这一切,应该和人类一样。得到尊重。无论是梯田还是吊脚楼,亦或是西湖彩霞,人类的创造,在不断地更新,但无论怎么更新,始终要依附在自然界的规则当中,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载体,大地的诉说,如果得不到认同和敬畏,人类所面临的紧迫感会倍增。强压给自然界的负累,只会让人类经受更多的自然考验和自然失去。到时候,恐怕最担心的是人类自己,而不是自然界的威胁。
珍惜和挽留最后的精致之美,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取景器只是一个记录者,不该成为最后的控诉人。
《极致之美》读后感(四):不论山海,只念情怀
我早已不再乐于讨论极致这个词是否可以随意使用,作为一个普通摄影者我更加懒得去争辩“顶级摄影师”的评价到底由谁定论标准几何。但我认为那些琐碎的字眼之辩都不是“极致之美”这个概念的提出应该带来的思考内容。
毕竟简单的“漂亮“是有章有法,能够刻意谋划的产品,而所谓美,则必须是超出视觉维度的震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因而当我们开始谈论美的时候,都已不知不觉地触及了自己的生活史。它是非常个人化的触发性事件。
拍出大美的影像的人都是顶级摄影师么?并不。其实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不能称得上摄影爱好者。翻阅中第一张让我流连的图像是姜根迪如冰川上极目远眺的壮美大地。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我上一次看到的时候,这照片的作者杨勇老师站在冰川的侧面,忧心忡忡地指着那壮美大地延伸的方向,皱着眉说上次我们来的时候冰川末梢还到那儿呢。他一皱眉,额头上晒脱几层的死皮又往下掉了几片渣。
我不记得那是他作为一个民间科学家的一趟“正常”考察的第几天了。回到营地,他站在帐篷外面,身上是月来未洗的灰扑扑的军大衣,怀里抱只不知谁抓的野兔,给大家安排第二天并无“路”的考察行程。
他拎起那台80年代的古董相机,按下快门并非出于面对壮丽山河的陶醉,而是为记录冰川延伸的形态和位置。那才是牵系他心神的最深沉的情感。
我知道没有几人能像杨老师那样为了冰川河流出生入死,而那个出生入死的科学家是我身边的一个平易而对繁华文明又有些木讷的长辈,这张照片让我清晰记得他皱眉说冰川又退缩了300米的严峻神情。因而它记录的内容与我的生活史中精彩的那部分息息相关。
于是我翻过几页,又看到了那只养殖在中科院水箱中的江豚。我的朋友大多听我讲过那个“为何要追随杨勇老师去保护河流”的故事:在我还是个梳羊角辫儿的小丫头的时候,每至岁末便随父母回乡过年,那是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父亲会带我从岛的中心走很远的路到江边散步,那沙滩莹白细腻,荡着清澈的水波的形状,往往走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岸边不很远处,大群江豚的黑褐色脊背有节奏的地纵出水面又下潜(我小学三年级第一篇被贴在学校板报上的作文里这样写道:江豚you黑的脊背在阳光下跳跃着油亮亮的光,像成群金色的蝴蝶轻柔地晃着我的眼。)那是多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如今再走过那段已经显得不很远的路去江滩散步,看江水上,只剩了一片白茫茫的空寂。冬天的江南天空总是雾蒙蒙的,我没有从水下的角度,在图片中这样明媚的光线中,看过如此清晰的江豚。但我儿时记忆中的这种动物是自由的,而且总是充满着孩童般快乐的活力,从不如此孤独沉痛。
然后我看到三峡,那争议无数的大坝建起而三峡浸没时,我与好友痛诉中国文学史上近三分之一的创作灵感就这样长眠水下,而我们即便声嘶力竭,却依然如此微弱无力,迄今想起仍痛心疾首乃至泪湿衫襟。
或许大多数读者的目光会在这几张照片上停留几秒后翻过去,就像我对待大多数其它的图片一样。因为每个独立的个人被触动的内容必然不同。
以我对“书”的评价标准,此卷文字体量着实太小,而我依然以书而非画册称之。认真读过贯穿全书的八篇导读,山川河流大漠边城为我搭建了有筋骨有血肉有历史有生力的中国大地,它如此丰满,会承载多少人的生活史?这种承载是生长的,虽然这种生长未必不沉重。大多与我遥远的画面我就手翻过去了,也并不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或许就像上文所提及,或许若干年后,又有些什么成为了我的生活史中仅存的印记。书页翻过便是过了,时光的册页被漫不经心的浏览过去却再也无法翻回。这便是极致了:极致的杳远,极致的脆弱。而它本身的美,因为有了承载便已进入文学的范畴。
正如那条江豚的影像映入我眼时,我突然念起罗塞蒂的诗:“My name is Might-have-been/ I am also called No-more, Too-late, Farewell.” 我喜欢的中国诗人徐钺把它翻译为:我名叫恨不得;又名奈何天,空悲切,生离死别。
《极致之美》读后感(五):诗意与创造
《极致之美》这本册子挺有意思,可以说超出了我对一本摄影集子的预期。现代摄影虽然受西方技术和理念影响很大,然而就中国摄影师来说,却早已大大拓展出了自己的理念。同为风光摄影,西方摄影师的表达与中国摄影家在表达上固然有所不同,然而在镜头之下,各有各的美好。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无意于从技术角度来探讨这本书,而是从美学角度来探究。这就好比面对一个美人,我无意于和她谈论化妆技巧,而喜欢谈情说爱。这才算是好“色”之徒的本性。这本书分为八个部分,《高山冰点》、《水韵情怀》、《旱海探险》、《海洋记忆》、《喀斯特迷宫》、《绿色王国》、《文明痕迹》、《美丽生灵》,其中既有充满诗意的内容,也有创造力的体现。开篇郝沛拍摄的《天山托木尔冰川》,主色调为蓝色,蓝之下是棱角清冽的白色冰棱,气魄宏大,令人热血贲张,充满了征服欲。尽管世界只有一种“相”,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所看到的并不相同。文字介绍说,托木尔冰川周围有15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大小冰川五百多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端严酷的世界,然而它同时又是生命之源,因为它是水之源。因此,在摄影师的镜头之下,尤其是风光摄影,是没有善恶褒贬的,它只是去呈现,尽管是以他独有的方式。
居建新拍摄的《安集海峡谷》宛若一幅中国水墨画,他没有去体现峡谷两岸巍峨的山峰,而使用一种写意的手法来处理光线,将河流的动感尽情的呈现出来,河流两岸的山脉、牧场、林场则弱化,呈现出一种纹理般的效果。应该说,这是一幅有感情的风景,表达出了摄影师内心的倾诉。
李晋拍摄的《洞中的植物世界》是天坑中的植物,一大束光线从天而降,倾泻在洞底,洞中的世界有着非常清楚的明暗和倾向,几棵树干沐浴在光明中,好像是一个个伸出的手臂,在努力向上,在祈求,在喜悦,在欢笑。与剪影般的洞底树干不同,洞顶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呈现出树冠的分层次的绿。尽管洞底的植物显得单条,枝叶稀疏,以及那些匍匐在洞底的丛生植物的卑微,然而在那一大束光明之下,仍然有了大自然的平等。
靳卫拍摄的《冬雪都江堰》则有几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雪中的玉垒山宛若仙界玉京,由远至近莽莽苍苍,远处的渺渺茫茫,似在雾中,近处的玲珑透剔,似为玉成。一幢五层楼阁半隐山林中,极有气象。楼阁下数处建筑,或隐然树木丛中,或露出飞檐一角,神采皆夺天工。而岷江上的安澜索桥则横跨整个画面,水中的白色波澜如同云雾,更使安澜桥像在云端。整个画面上方留有较大的空白,宛若中国山水画作中的留白,更增添了这幅作品的丰富诗意。
先贤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部集子中的山或为终年冰封的极寒之地,或为云雾缭绕的千峰万岭,或太行山,或贺兰山、或昆仑山……或肃杀、或浪漫、或如五彩祥云,或冰雪凛冽……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赵磊拍摄的《昭苏马场的丰收》,远处是逶迤的天山,像一道屏障,雪线以上白雪皑皑,雪线以下钢铁般冷寂,无数的山峰山脉令人胸怀为之一张。画面上方的天空界于淡蓝与灰白之间,而天空之下则是一个有一个冰雪巨人般的山峰,是威严的,冷峻的。画面从中间为界,中下部分是丰收的马场,一片片草场,一溜溜草垛子尽为金黄色,是温暖的,闪耀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尽管画面上看不到人,但却涌动着无限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画面的上下两部分对比十分鲜明,天山的冷峻反而衬托出草场的美好。
西方艺术重视创造,中国艺术看重意境。这也是从古希腊罗马美术到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派、达达派……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不断打破,不断创新之因,而中国晋唐以来山水画直到清代诸家,一千余年来看重的依旧是意境。这是因为西方艺术重视的是生命力,而中国艺术重视的是诗意。面对同一风景,在西方人的镜头下是蓝天白云,黄叶落满,山水清朗,大野落日,凸显的是一种自然主义下的生命力的勃发。而在中国摄影师的镜头下,则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就好像前者的表达是油画风景,后者的表达是水墨画风景。摄影是另一个形式上的美学再现,同样是摄影,表达方式完全不同。然而,时至今日,东西方摄影师镜头下的表达早已十分模糊,这种模糊意味着一种成熟。
《极致之美》读后感(六):不论山海,只念情怀
我早已不再乐于讨论极致这个词是否可以随意使用,作为一个普通摄影者我更加懒得去争辩“顶级摄影师”的评价到底由谁定论标准几何。但我认为那些琐碎的字眼之辩都不是“极致之美”这个概念的提出应该带来的思考内容。
毕竟简单的“漂亮“是有章有法,能够刻意谋划的产品,而所谓美,则必须是超出视觉维度的震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情感体验,因而当我们开始谈论美的时候,都已不知不觉地触及了自己的生活史。它是非常个人化的触发性事件。
拍出大美的影像的人都是顶级摄影师么?并不。其实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不能称得上摄影爱好者。翻阅中第一张让我流连的图像是姜根迪如冰川上极目远眺的壮美大地。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我上一次看到的时候,这照片的作者杨勇老师站在冰川的侧面,忧心忡忡地指着那壮美大地延伸的方向,皱着眉说上次我们来的时候冰川末梢还到那儿呢。他一皱眉,额头上晒脱几层的死皮又往下掉了几片渣。
我不记得那是他作为一个民间科学家的一趟“正常”考察的第几天了。回到营地,他站在帐篷外面,身上是月来未洗的灰扑扑的军大衣,怀里抱只不知谁抓的野兔,给大家安排第二天并无“路”的考察行程。
他拎起那台80年代的古董相机,按下快门并非出于面对壮丽山河的陶醉,而是为记录冰川延伸的形态和位置。那才是牵系他心神的最深沉的情感。
我知道没有几人能像杨老师那样为了冰川河流出生入死,而那个出生入死的科学家是我身边的一个平易而对繁华文明又有些木讷的长辈,这张照片让我清晰记得他皱眉说冰川又退缩了300米的严峻神情。因而它记录的内容与我的生活史中精彩的那部分息息相关。
于是我翻过几页,又看到了那只养殖在中科院水箱中的江豚。我的朋友大多听我讲过那个“为何要追随杨勇老师去保护河流”的故事:在我还是个梳羊角辫儿的小丫头的时候,每至岁末便随父母回乡过年,那是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父亲会带我从岛的中心走很远的路到江边散步,那沙滩莹白细腻,荡着清澈的水波的形状,往往走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岸边不很远处,大群江豚的黑褐色脊背有节奏的地纵出水面又下潜(我小学三年级第一篇被贴在学校板报上的作文里这样写道:江豚you黑的脊背在阳光下跳跃着油亮亮的光,像成群金色的蝴蝶轻柔地晃着我的眼。)那是多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如今再走过那段已经显得不很远的路去江滩散步,看江水上,只剩了一片白茫茫的空寂。冬天的江南天空总是雾蒙蒙的,我没有从水下的角度,在图片中这样明媚的光线中,看过如此清晰的江豚。但我儿时记忆中的这种动物是自由的,而且总是充满着孩童般快乐的活力,从不如此孤独沉痛。
然后我看到三峡,那争议无数的大坝建起而三峡浸没时,我与好友痛诉中国文学史上近三分之一的创作灵感就这样长眠水下,而我们即便声嘶力竭,却依然如此微弱无力,迄今想起仍痛心疾首乃至泪湿衫襟。
或许大多数读者的目光会在这几张照片上停留几秒后翻过去,就像我对待大多数其它的图片一样。因为每个独立的个人被触动的内容必然不同。
以我对“书”的评价标准,此卷文字体量着实太小,而我依然以书而非画册称之。认真读过贯穿全书的八篇导读,山川河流大漠边城为我搭建了有筋骨有血肉有历史有生力的中国大地,它如此丰满,会承载多少人的生活史?这种承载是生长的,虽然这种生长未必不沉重。大多与我遥远的画面我就手翻过去了,也并不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或许就像上文所提及,或许若干年后,又有些什么成为了我的生活史中仅存的印记。书页翻过便是过了,时光的册页被漫不经心的浏览过去却再也无法翻回。这便是极致了:极致的杳远,极致的脆弱。而它本身的美,因为有了承载便已进入文学的范畴。
正如那条江豚的影像映入我眼时,我突然念起罗塞蒂的诗:“My name is Might-have-been/ I am also called No-more, Too-late, Farewell.” 我喜欢的中国诗人徐钺把它翻译为:我名叫恨不得;又名奈何天,空悲切,生离死别。
《极致之美》读后感(七):天地有大美
每到节假日,各大风景区游客成群结队人山人海,基本是在看人头,根本看不到风景。作为一个观光者,我们过于匆忙、喧嚣、拥挤,顾不上领悟山水的寂寞与禅意,我们在山水中匆匆走过,却不能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因为靠的太近所以看不到真正的风景,某种程度上我们是风景的破坏者,
中国国家地理推出的这本《极致之美》摄影集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风景,这些风景照与我们平日旅行时拍的旅游照有天壤之别,不仅仅是摄影技术与器材的差别,最大是摄影思想的差别。一个好的摄影师不仅仅是在记录,而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创作,他们是诗人也是画家,用镜头为笔,写出山水中的诗情意境,画出风景里的美丽与哀愁。虽然书中尽是中国的风景,但却显得那样陌生与不同,和书中的风景相比起来感觉之前我去的那些旅游景点都像风光明信片上的宣传照,像橱窗里穿着美丽华贵衣服的模特,美丽却没有生气。而书中的那些美到极致的风景是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让人心旷神怡,从照片里都能感觉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
社会上有种说法把所有“风景摄影”指责为风景糖水片,我认为有失偏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这是无可指责的,因为爱美我们才更憎恶丑恶。追求美与正视现实中的丑恶、或苦难、残酷并不矛盾,不能因为社会存在丑恶就否定美好的事物。只拍摄那些苦难、丑陋、残酷、罪恶就健康吗?就高尚吗?就有品味吗?如果用佛家的话说“心中是牛屎,所见皆为牛屎。”如果像把玩女人裹小脚嗜痂成癖,为了恶趣味“赏玩”假丑恶,那才真的让人齿冷。
我们揭示假丑恶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假丑恶,拍摄被污染的山川河流被毁坏的森林草原是为了倡导人类爱护自然,我们拍摄贫穷落后是为了消除贫困追求富足,我们拍摄病痛残暴是为解救病患唤醒良善,让美好代替丑恶,这是追求美的过程。
摄影师把美好的自然风景带到我们眼前,他们不仅仅是艺术家更是一个个追求美的冒险家,他们要在几千米高的冰山雪峰上忍饥受冻攀爬盘旋,在渺无人迹的沙漠上抵抗饥渴与炎热,只为拍到那寻常难以见到风景;他们在天坑冒着迷失与坠落的危险,时刻要注意周围崩坍、毁坏的岩层提防受惊扰的虫鸟野兽,为世人展现神奇秘境;为了拍摄动物照片,起早贪黑、露宿野外、追随动物习性把自己当成动物的同类,埋伏几个钟头才能捕捉到动物们的身影。
幸亏摄影技术发展到数码时代,他们可以抓住机会无数次按下快门选择尝试不同的角度与时空,如果还是胶片时代我们可能会错过很多风景的。
看完中国国家地理推出的这本《极致之美》摄影集,我有种放下一切去走进那些风景的冲动。
去天山看冷峻雄奇的冰川和传说中的雪莲,去阿尔泰山喀纳斯湖上迷宫探秘,去卡拉库里湿地去感受野花草地的芬芳,去沙漠看瑰丽的魔鬼城日出和星空,去海水里与鱼群嬉戏,去广西去探寻那些神秘的天坑秘境,去伊利去看那梦境般的野罂粟和薰衣草花海,去壮观的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边策马飞奔……去亲身感受天地之大美。
《极致之美》读后感(八):回归本心,就是极致
这是一本画册,这是一本展现美的画册,这是一本告诉我们什么是极致的美的画册。
许多人拍照,就像我们斗舞。比技巧,比装备,比理念是否高深,比表现手法是否精妙。
但何为极致?最难得回归本心。上面讲得那些着实都很重要,但镜头后面的人若能够保持最初的本心,那便是有了记录极致的可能。
沐浴初日柔光的土林,静静沉睡在繁星下的古城;赛里木湖面上冰凌熠熠生辉,准噶尔盆地上风卷草随风摇曳;蓝大翅鸲成群结队穿过风雪,藏原羚轻快跳跃着踏在晨曦之上……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摄影师的心中,或许正怀着或震撼、或感动、或惊喜的心绪,而翻开这本书,想要传递这份震撼、感动、惊喜的摄影初心,我都感受到了。
这便是我所看到的极致之美。
《极致之美》读后感(九):悖论与美好
To B.B.B.
你知道昨天热闹欢乐的沙龙上我为啥要问那样一个有些“冷”的问题?因为我包里背着一本极沉的画册,印刷极精,选图极美,可就是不敢拿出来交流。在场那么多摄影专家,个个都有六上可可西里七下拆迁胡同的经历,似乎都在走着一条从风光摄影转向纪实摄影的正确道路,这让我一个只管看“美图”滑溜眼珠的家伙很是惶恐。
好在你熊眼一眯,说了一番解围的话:“作为一个初中攒钱买相机玩了三十年摄影的人,拍过无数照片也丢过无数照片,还真没把自己框在‘风光类’或‘纪实类’里面。摄影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方便或其他不足道的目的,对于镜头后面的我,拍自己想拍的、值得拍的东西就是全部。”
我有些释然,作为一个看了点书观了些展听了几场沙龙却连光圈和快门速度都搞不清的人,面对摄影作品始终只有两种评价:“不明觉厉”和“我拍不出”。这倒给了自己安心看图说话的机会。
于我这样一个纯然的外行人来讲,立在你那场“无相”摄影展满幅赤红惊心的开膛烤鸡前是种目瞪口呆后的思索,可自然影像带来的原始的不带有技术指标的震撼却更加直接,二者没有高下之分,都是把易逝的“动”转成永恒“静”,只是一个记录的是自然界缓慢的位移,另一个是在框住人类世界转瞬的唯一。
所以我觉得我包里背着的是本好书,至少是本好看的书,它让我看到了许多未曾见识过的风景和不敢想象的风情,一辈子不用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旅行确定目的地发愁。唯一感觉有些古怪的是每一幅风景与动物的照片都过分精美,美得让人不得不怀疑它们是否天成。这仿佛是个悖论:过分运用技术会让照片带来“如画”的失真感,而随心所欲又不能被承认为摄影作品。而更大的悖论则是运用昂贵的设备和一切反自然的手段却只为了达成一个目的——还原事物自然状态的和谐美好,怪不得有的摄影师会感觉自己走入了死胡同。
至于书的内容,虽然大漠天坑、“冰舌”和“天山雪莲”等奇境奇景让人目眩,但最触动我的竟是久已不见的灿烂星空、高空俯拍的万亩稻田和碧绿如绸的纵横江水,这些寻常之物更能带来一种不脱离日常的美好。不过这册大书的护封主图选择得倒很有你不落窠臼之风,我盯着这团“绿植”瞅了半天也不得要领:那么多壮丽美景不选,为啥要放大一张覆满青苔的石头?后来看解说才得知,原来这是自高空俯拍的台湾北部关渡平原红树林,是一片自成体系的生态系统。编者选择它除了看好其间隐藏的勃勃生机,也许还曲折地寄托了忧思,如此葱翠的一片绿其实脆弱无比,就像石头上浮生的植物,人类轻易就能用脚碾碎。
哦,这书的名字叫《极致之美》,出自《中国国家地理》老大之手,难怪印刷如此之精,估计会有不少热情的捧场者,咱就不掺和了。我想你的工作室刚开,虽然风格并不相近,但也许需要一册作为参考?
那一缸鱼还是先养着吧,还能给这旧巷小院带来点自然气息,水煮鱼的事容后再议。
M
《极致之美》读后感(十):少有人见过的美
摄影是一双眼,可以看见世间无数的美;摄影也是一颗心,可以留住那些瞬间的美;摄影又像一个孩子,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如今这个时代,摄影已然成为了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途径,虽然我们的双脚可以走的路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的世界是无限的。
摄影给了我们看世界不同的角度,就像这本摄影集里的那些照片,能有几个人亲眼见识过这样壮阔的美呢?因为有些地方,即使你亲历了,也不可能看到它全部美,天时地利人和,在摄影里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虽然我们在照片里看到的只是按下快门的那一个瞬间,但是为了那一刻,需要付出的,却可能是天是月是年的追逐和等待。
这本摄影集里的许多照片都是航拍的,对于风光摄影而言,这是一个极致又特别的角度,是常人难以企及却又能捕捉到别样美丽的一个视角。所以大部分人,大概也就只能如我一样,翻着这些照片然后在心里默默感概,心神向往。虽然要拍摄到这样美丽的照片并不容易,跋山涉水不说,还要经历各种严酷的考验,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但是能亲眼看到并拍摄下这些极致的美好,对所有摄影师而言,就是最大的幸福吧!
很难得的是,这是一部全部由中国摄影师完成的作品集,除了几幅关于海底的照片,其他全部都是取材自中华大地。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这960万平方公里上所包含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从高原到沙漠,从荒原到森林,从草原到城市,从河流到冰川,从洞穴到石窟,从过去到现在……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上,时间和岁月留下的美,唯有眼睛可以感受,唯有镜头可以述说。
这本书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折磨”,享受的自然就是如上所说的这些无与伦比的美丽,而“折磨”的则莫过于每张照片下面的那些经典的相机和镜头了,在林哈夫、沙穆尼、骑士、哈苏、徕卡、禄来这些名字面前,你还能无动于衷么?虽然经常有人说,摄影最重要的不是相机不是镜头,而是在藏在后面的那个头,但是对于热爱摄影的人来说,谁又不会为这些记录美好的“武器”心动呢?
看着书里的这些照片,其实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摄影有时候会夸大真实,照片中的那些美轮美奂色彩或许是我们永远无法看到的,但同时,现实里很多的美也同样是摄影无法表达的。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摄影集,不是用来安抚那些被禁锢的心灵,而是用来催化那些不安定的灵魂,上路去追寻更多真实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