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10篇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本由[俄] 布尔加科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一):大师

  一贯有反骨的俺,几乎没看过苏联文学作品,连带俄国的。也许是高尔基的错,海燕那种咆哮体毫无美感,也没有正直的力量打动我,就是说勇敢狂风暴雨还不跑的,那是长了翅膀的生物吗?所以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之类更是听到名字条件反射的反感。去年实在是无聊,啃起了战争与和平,老实说,我修养不够,实在是不想挑战自己的耐性。我连天龙八部看三遍开头都没看下去的人!当然半途而废

  可是这本大师和玛格丽特实在是惊艳啊!崇拜,赞叹,喜爱!前面才看完黑塞的荒原狼,结尾部分有够疯癫,可是紧接着的布尔加科夫从头到尾就没有着一下地,这狂想曲,实在是美妙奇特又悲哀沉重到无以复加!而且无比幽默!这本书他写过又放弃了,后来重新开始,写了十来年,直到生命终结。他深知此书绝无可能出版,就豁出去的为了写作而写作,讥讽体制,嘲笑懦弱,对人类贪婪痛痛鞭挞,但是同时,又赞扬坚定,歌颂对内心忠诚和勇敢,憧憬心心相印爱情。构思和行文,根本不象七八十年前的作品,魔幻得超越时代!稍微找了点背景资料,作者生活相当的苦闷,至少精神上,想一想他那个时代的大清洗吧!向这样不肯与现实妥协的人能逃过大清洗简直就是奇迹。也许只有在残酷可笑的现实之下,极度的无可奈何,才会有这样的鬼神之作。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要为了房子绞尽脑汁算计,食品的特供,小腐败的盛行,这些中国人看起来简直太亲切了啊!

  我以为魔幻是南美的特产,中国人王小波算一个特例吧,可是没料到俄国人也如此道高一丈!孤陋寡闻啊山外有山!特意找了一下,好像俄罗斯重新翻拍了这个电影,看了电影预告,演员很衬角色。好想看。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二):不泯是人心

  1930年3月28日,布尔加科夫家中沉默已久的电话响了起来,来自斯大林。

  斯大林:“您的信,我们收到了······不过或许真的应该放您到国外去,怎么我们已经使你很厌烦了么?”

  布氏:“最近我一直在反复思考,一个俄罗斯作家能不能居住在国外?我觉得不可能。”

  斯大林:“您想的对,我觉得也不可能。您是希望在哪儿工作?是在艺术剧院吗?”

  布氏:“是的,我希望这样。我表示过这种愿望,但他们拒绝了。”

  斯大林:“那您就递交一份正式申请嘛,我看他们会同意的。”

  通话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布尔加科夫并没有阿谀奉承与谄媚,斯大林也没有在此用上独裁者的专断。其实在这之前,布尔加科夫已经陷入穷困潦倒的窘境当中,他的剧作被禁演,他的小说没有哪家刊物敢采用,生存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他不得已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请求“处置”。但即便是如此,他依然不卑不亢,在饥饿与骄傲之间寻找平衡,坚持文人应该有的气度。

  布氏用十二年的时间完成了《大师和玛格丽特》,虽然在写作之时,他便知道这部作品发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仍然没有泯灭自己的良心,始终坚持真实地表达自己。没有出版,没有读者,没有聚光灯,有的只是最纯粹的写作。正如他自己说过的那样:“作家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哎坚贞不屈······如果使文学适应把个人生活安排得更为舒适、更富有的需要。这样的文学便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勾当了。”

  人都说,十年磨一剑。的确如此,布氏用自己的心血铸成的是一把锋利而锃亮的剑,剑头指向的是赤裸裸的现实与荒芜的人心。在这部小说中,他是主宰者,他用自己的笔虚构了一个世界,现实、幻想历史、传说在这个世界里被完美地糅合在一起。通读全篇,读者仿佛切切实实经历了一场魔幻之旅,似乎是在梦中,但又似乎就是现实生活中天天上演的荒诞场景。

  故事讲的是,“黑暗世界之王”沃兰德与他的随从化身来到莫斯科,目的是“检验莫斯科居民的内心是否发生了变化”。“在我们苏联,无人对无神论感到奇怪。”在这个无神论的国度,魔鬼的到来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甚至是人仰马翻无所不能的魔鬼在莫斯科做的一件大事便是轰动全城的魔术表演,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下起了卢布雨,还变出了免费的巴黎时装,人们自然是一番哄抢;可是最后,钱全部变成了广告券,而那些妇女们抢上身的时装更是凭空消失,衣不蔽体,丢尽了脸面。即便是如此,人们依旧是趋之若鹜。看上去,这一切十分荒诞与离奇,其实不然,魔鬼只不过是给了人们一个选择机会,荒诞的真正来源是人们内心的贪婪与罪恶。所以,虽然沃兰德是虚构的,但是他的所见所闻却是莫斯科二三十年代最为真实的一切,比如官僚机构的专制与独裁,比如人们的虚伪与信仰的缺失。

  如果说魔鬼形象是西方文学中较为常见的经典角色,那么大师和玛格丽特是这个故事里面的另外一对主人公。虽然他们是作为出现在封面上的书名,但让人惊奇的是,大师一直到第十三章才第一次出现,而玛格丽特到了第二部才算上是正式登场。布氏十多年的良苦用心说明,这一定不是疏忽,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在大师身上,我们似乎能找到作者的影子。大师并没有名字,他说,“我放弃了生活中的一切,也同样放弃了自己的姓氏。”他因为自己写的小说而被批判,被排挤,倍受打击的他出于无奈,只好躲进疯人院。大师的痛苦,正也是布尔扎科夫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而玛格丽特正如抚慰大师的 “缪斯”女神,她美丽、忠贞,痴迷于他,永远支持他的创作,崇拜地将他称呼为“大师”。或许,结构从来不是布尔加科夫执着东西,他首先是让自己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结构自然而然地生成。就这样,出现在后半段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就有了意义他们的爱情是现实世界的美好短章,而整篇小说正是在他们的爱情中首尾呼应。

  这种呼应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段故事。是的,在这部小说中还穿插着一个传说,那便是耶稣阿与彼拉多的故事。在圣经故事中,耶稣被自己的门徒犹大出卖,被判处死刑,被钉上十字架,彼拉多是那个判处耶稣死刑的犹太总督。在小说中,彼拉多因为怯懦而未曾阻止这场谋杀,于是他背负了千年的自责与忏悔。这段故事不仅存在于沃兰德的讲述中,它还是大师那不能面世的小说的主要内容,布尔加科夫正是运用这种巧妙的重叠将小说的结构串联起来,并互相呼应。最后,魔鬼与他的随从们离去。在那月光之下,大师放弃了创作,与玛格丽特在彼岸获得永生;而彼拉多最终得到了宽恕,获得了永安。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得不赞叹的是布饰的匠心与奇思妙想,尤其是他让传奇发生得如此自然而然的高超本领。

  正如那千年不变的月光,时间已经检验了一切。虽然这本书在作家去世二十多年之后才得以出版,但一出版便立即轰动文坛,声誉国内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文化管制,当时出版的是删减版本,但人们依旧在私底下奔走相告,争相传抄着剩余的部分。

  翻译家钱诚先生在《前言》在说:“不泯是人心。”时间不会淹没一部好的作品,什么也阻挡不了人们对于文学的渴望,以及对于真理的向往,一切自在人心。

  发表于《中学生阅读》杂志。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三):永世之作,不能毁弃

  永世之作,不能毁弃

  西门媚/文

  很难相信《大师与玛格丽特》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苏联。小说呈现出复杂先锋的叙事结构,情节设置重重叠叠,现实与魔幻交相辉映。就算放在当代作品中,它都仍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伟大杰作。

  但它却是诞生于九十年前。在一个言论和写作被严重钳制的国度。

  这同时是作者布尔加科夫写给抽屉的一部作品,第一次发表面世已经是1966年,当时作者已经去世二十六、七年。

  小说是从苏联的现实出发。莫斯科文联主席和诗人坐在湖边谈话时,来了一位古怪的来客。这位来客预言了文联主席稍后就会死去,死法还很离奇。他们同时展开了关于有无基督的讨论。

  过了一会儿,文联主席出了车祸,诗人意识到来客古怪,掌握生死,便开始追踪。

  小说便如“清明上河图”画卷一般,一一展示社会图景。笔调轻松调侃,却道出事实。比如文联豢养的作家们,如何因为一点小利沾沾自喜,为了分得一间好些的房子,为了在食堂吃上便宜健康的食品,为了在半夜参加舞会,为了有公费度假。

  在这样和谐的世界里,当诗人来报讯,魔王来到了莫斯科,诗人必然会被扭送到精神病院。

  现实世界开始上演一出出闹剧。这一个层面的故事,作者写得活泼机趣,讽刺世人的贪婪、凌弱、贪图安稳

  小说同时还构筑了几个层面。一是追溯耶稣当时如何被处死。这个层面的故事是以总督彼拉多的视角展开。彼拉多曾是战场上的勇士,但在更需要勇气地方,他退却了。他判决了耶稣的死刑,内心却明明知道这是错误的,但却没有勇气站出来改正这个判决。于是寄希望他人,希望大祭司能够赦免耶稣。遭到拒绝后,感觉绝望,但怯懦仍旧主宰着他,他只能在耶稣死后,找人去做掉出卖者犹大。在他心里,觉得这是同等重要的事。但懊恼并未远去,将伴随他终身,并在死去之后,日日折磨灵魂,近两千年都不得安息。

  讲出这个故事的是两个人。一个是黑暗世界之王撒旦沃兰多,当日他就在场,目击这场悲剧的发生。另一位是作家。这位作家天赋卓越,写彼拉多的故事,被情人玛格丽特崇拜地尊为“大师”。但在苏联的话语体系里,他的作品得不到认可,甚至招来嫉妒和批判。他最后只能在疯人院里度过余生。

  解救大师,赦免彼拉多的,都是勇敢的玛格丽特。

  小说关于玛格丽特的部分写得非常炫丽。玛格丽特聪慧忧郁,情人失踪后,发出誓言,愿与魔王交易,换回情人。魔王的使者来临,交给她一瓶油脂。她半是出于好奇,半是出于一种豁出去的勇气,涂抹起来,变身成为女巫。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驾扫帚飞去掌管舆论的评论家那儿,大闹一通,替大师出气。在魔王的晚会上,她以女主人的身份出现,接待地狱中难以超生的罪灵。在替魔王完成使命之后,魔王守信,终于让她与大师相聚。

  这一部分,不管是她变成女巫飞越莫斯科,还是主持众魔晚会,或者是罪灵的前生后事,都写得华丽无比,画面感极佳。我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忍不住想,如果这部作品拍成像《魔戒》那样的玄幻大片,也得拍成上中下三集才行。密集强大令人震撼的想象力、现实与幻境交织,真难以想象这部作品距今已经九十年。

  整部小说篇幅并不超长,但却密实巧筑,能从各个方面进入,读出一层层丰富的含义。我见到有的年轻读者说:开头闷,后面奇幻好看。这样的年轻读者对苏联以及我们的现实都缺乏了解,仍能读出精彩,读出作家对人间及魔界的思辨。在豆瓣网上,我见过最强悍的一条读后记是:“我是从这本书认识耶稣的,四年之后,我成了一名基督徒。”一部作品开启一个人的信仰,这应该算作者永世的荣耀

  但这部作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出身于神学教授之家的布尔加科夫,受过良好的艺熏陶,大学主攻医学。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时候,他的作品已经让他才华显露,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但当时苏联已经展开文化思想的“路线斗争”,他的小说受到严厉批判,剧本遭至禁演,住处被搜查,作家本人也被传讯。

  在这种情况之下,作者开始了这部伟大杰作的创作。

  从作品本身来看,都能知道,他当时就明确,这是创作给抽屉的一部作品,甚至可能是永世不能见天的作品。这作品这样大胆直接,直写现实,不回避政治,并且超越政治,从历史、信仰的高度来思考人类处境。

  在这部作品中,他寄托的是对未来期望。结合作品中的具体人物来看,小说中的写作者“大师”就像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当作品得不到认可,得不到出版,甚至带来厄运,他只好一烧了事。

  但是,魔王道出了真相:作品一经写出来,便永远存在,是烧不掉的。

  这也是作者坚定的信念,所以他会在那样险恶的环境中,写出这样背逆时局的作品。这让我不禁联想起中国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们在同样的环境中,做了些什么?

  我会以文章再做讨论。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四):大师和玛格丽特

  我今年24岁,我已经有六年没有流过眼泪

  当然我说的是在现实生活中。

  真的,没有流过哪怕一滴眼泪,上帝作证。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什么东西过早的消耗掉了这一切。

  但是,偶尔我还是会感到难受,如鲠在喉。

  眼眶也会涌上一股热流,大概三分之一的几率会掉落下来几滴泪水

  一俟滑下眼角,泪珠便慢慢风干,凝固在脸颊上。

  泪水像绷线的珍珠,汪洋恣意的流淌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

  七年前,我在无数个夜里品尝过它的味道,它会顺着物理学的运动规律慢慢渗入嘴角,咸咸的。

  我知道,这是一种碱性而含有盐分的腺分泌物,它含着粘液素和蛋白质;

  在世界各地,它每时每刻都如此大量而痛苦的流淌。

  托马斯·曼在《魔山》中如是描述汉斯·卡斯托尔普。

  对,为什么我会在这里提起一个作家、一部作品?

  是的,我的泪水只在小说里出现过。

  就像你做了个很辛酸的梦,醒来后感到脸上湿漉漉的。

  你用手摸一把脸,都是泪水。

  还有一些泪水,出现在我构思的小说片段中:

  当我怀着舒适而愉悦的心情勾勒某个温馨的场景时,某个意想不到的灵感轰然击中我的天灵盖,

  于是,情节出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巧合和情节陡转。

  阿基米德在发现了浮力定律后,惊呼:就是这个!

  就是这个!

  我会为这一上天安排好了一般似的桥段,感激涕零。

  天呢,这让我想起了福楼拜的话。

  福楼拜说过,

  我自己的眼睛像大理石一样,干涸无泪。

  真奇怪,小说中的忧伤使我打开闸门,任感情奔涌而出;

  而现实中的忧伤一经产生就转化成了又硬又涩的晶体,长久地留在我心中。

  当利安·马太躲在毫无隐蔽的无花果树下,望着受刑暴晒的加利利拿撒勒人:

  阳光照射在他的脊背上,身上落满了苍蝇和牛虻

  肚子上、腹股沟和两腋下尽是肥大的牛虻,在吮吸着他那蜡黄的裸露的肉体

  马太开始诅咒上帝,

  你是聋子!你若不是聋子,就能听见我的话,马上杀了他!

  马太骂过上帝后就瞑目等死,他也赤裸着上身,一只手拿着刀——

  这把刀,马太本希望刺到加利利拿撒勒人的背上,解救他。

  ——任上天把自己击毙,然而此事没有发生,他索性闭着眼睛大骂上帝。

  是啊,别的神不会,

  绝不会让耶稣这样的人在木桩上活活晒死的。

  地点:耶路撒冷。

  时间:新春尼散月的十四日。

  是的,加利利拿撒勒人就是耶稣。

  而下令处死耶稣的正是残酷的第五任犹太总督、骑士本丢·彼拉多。

  他一开始就没打算处死加利利拿撒勒人,

  有人告发加利利拿撒勒人唆使百姓捣毁耶路撒冷圣殿

  实际上,加利利拿撒勒人只说一句:

  旧教的圣殿必定会倒塌,新的真理的圣殿必将建立起来。

  加利利拿撒勒人称呼所有的人:善人。

  彼拉多问他是不是个医生,加利利拿撒勒人回答,不是

  并告诉总督,他现在最好暂时离开宫殿,等到傍晚,到郊外去

  加利利拿撒勒人说他有一些新的想法,或许总督会感兴趣

  因此,他觉得总督看起来是个聪明人,他乐意陪他散散步,交流想法

  总督身边负责记录的书记官听到这当儿,面若死灰。

  加利利拿撒勒人,像唐僧一样劝人为善,一发不可收拾,

  “不幸的是,你这个人过于闭塞,对别人彻底丧失了信任。人总不能完完全全只恋着一条狗,你说是吧。你的生活太贫乏了,总督大人。”

  总督给加利利拿撒勒人松了绑,和他交流了很长时间,他想释放犯人。

  但最后,总督还是下达了死刑令。

  加利利拿撒勒人的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总督的耳边:

  在人所具有的各种缺陷中, “怯懦”是最主要的。

  两千年后,总督大人彼拉多和加利利拿撒勒人的故事成了大师的一部作品,

  撒旦带着他的侍从,将大师和玛格丽特救出了莫斯科,来到一个荒山上。

  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有一把安乐椅,上面坐着一个白色的身影,一旁有一条狗。

  撒旦告诉大师,这就是您书中的主人公,他在这块地方做了将近两千年。平时他都沉睡不醒,可是到了月圆之夜,他就为失眠所苦。失眠不仅折磨他,也折磨他的忠诚卫士,那条狗。要说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就不关狗什么事。这条猛犬只怕一样东西,就是雷雨。可是,有什么办法呢,爱者应该与被爱者同甘苦共命运。

  玛格丽特听见,彼拉多一直在那儿喃喃自语。

  “他总是说同样的话,”撒旦回答着玛格丽特的疑惑,“说他在月光下也不得安宁,说他的职务太糟糕了。他不能入睡时就一直这样说。当他睡着了,又做同样的梦,梦见一条月光路,他想走到这条路上同那个被捕的加利利拿撒勒人谈话。他断言在很久前那个新春尼散月的十四日他没有说完要说的话。不知为什么,他无法走上月光路,也没有人到他这儿来。他只好自己和自己说话。不过,也不能光说月亮不说点别的,有时候他就加上另一些话,什么世界上最可恨的东西莫过于他自己的不朽和盖世英名。他还坚决表示,情愿跟破衣烂衫的流浪汉利未·马太交换下命运。”

  撒旦说完后,退过一边(奇怪,这让我想起了大蛇丸在漩涡一族的禁地,召唤出死神,从他的肚子里掏出了初代、二代、三代、四代火影,然后很自觉的退到一旁,让佐二少上前问话)。

  大师走到近前,望着椅子上的总督,把两手合在嘴边,他的喊声在荒无人烟的重山之间回响起来:

  “你自由了!你自由了!他正等着你!”

  群山把大师的声音变作雷霆,并在这雷霆之下崩毁了。可恶的悬崖峭壁都倒塌了,只留下这一小块平地和上面的石椅。就在峭壁塌落的黑暗深渊之上,亮起了一座不见边际的大城市的万家灯火,金光闪耀的神像威严地矗立着,神像底下是千万个月夜以来生长得郁郁苍苍的王宫花园。总督期盼已久的月光路就直通到这片花园。他的尖耳朵大狗当先冲了上去。身穿猩红里子白斗篷的人从椅子上站起来,用嘶哑的嗓音了叫喊了几声,分不清他在哭还是在笑,也听不清他在叫喊些什么。只见他紧跟他那忠诚的卫士,径向月光路上疾奔而去。

  许多年后,大师的另一个化身,哲学历史系研究生的伊万教授,每年春天都会在月圆节日的黄昏时分,来到牧首塘公园的椴树下。

  这是一切故事开始的地方,撒旦第一次在这儿现身,带来了彼拉多和加利利拿撒勒人的故事,带走了和他同游牧首塘公园的“莫作协”的理事会主席别尔利奥兹的首级,留给了伊万一个“精神病人”的头衔。

  每逢月圆之夜,伊万都会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他的妻子会给他注射一剂针药,随后伊万的梦境变了。

  他看见一条宽阔的月光路从床前通向窗外,一个身穿猩红里子白斗篷的人踏上这条路,径向月亮走去。跟他同行的还有一个穿着破旧长袍,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年轻人。两人一边走一边热烈交谈和讨论,好像在商量什么事情。

  地中海上涌来的黑暗笼罩了总督憎恶的这座城市。圣殿和可怖的安东尼塔楼之间的几座吊桥都不见了。无边无底的黑暗从天而降,吞没了赛马场上那些带翅膀的神像,吞没了围墙上开有射孔的哈斯摩尼宫,吞没了一处处集市、一排排板棚、大街小巷和池塘······伟大的耶路撒冷城消失了,就像世上不曾有过它一样。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五):在时代苦难之前

  这本书很奇特,它成书于30年代,正好是大清洗如火如荼的时候,但是这它却没有怎么反映那些最苦难、最沉痛的现实。它虽然写于苏联时期,写的也都是苏联时期的莫斯科的事儿,但是它的人物性格和描写方法等都不怎么像是一本苏联小说。男猪脚最大的苦难是写的书没法发表,女猪脚最大的痛苦是没法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他们一生的故事也只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可能发生在知识分子身上的故事。所有“人”的形象都非常单薄,涉及到人事的也都很无聊,魔鬼及其随从倒是挺有血有肉,但是他们时而插科打诨的说一些政治讽刺段子又显得极突兀。

  这几乎是一本轻小说,里面的莫斯科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中国,虽然暗藏着种种政治弊端但是总还算是歌舞升平。而笨笨地借各种神怪人物之口说出的政治讽刺段子,也像是街头巷尾的一般议论而没有特别的创意和深意。而魔鬼对众官员“大快人心”的惩罚,也很像各个国家和时代人们不满于现实时候发的牢骚赌咒。总而言之,它是一本类似于《李可乐抗拆记》这样的书。

  可能见多了俄国小说里面的真实和沉重,看到这样一部俄国人写的轻小说,我感到不怎么适应吧。不过轻小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可是“俄语文学的传统”什么的,别的国家的人可写不出来啊,俄国人写这种书并且成了世界名著可真是浪费啊。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六):跨越了文化背景去读一部小说,简直是费力不讨好

  我和牛奶小姐在巴塞罗那的时候,去过一座博物馆,刚开始看的时候还兴致勃勃,逛到一半的时候,已经被各种《圣经》里的版画弄得稀里糊涂,看到那个时候,已经索然无味了。

  刚好,在我读《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时候,Patrick第一次来中国玩。北海景山故宫雍和宫,刚开始的时候,“Amazing”“Wonderful”不绝于口,看到最后,已经是一副麻木了的神情,因为他完全不了解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的故事。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两条主线,围绕着魔鬼和耶稣展开。小说是故事中套着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小说勾勒了耶稣受难的一段故事,他和犹太总督的对话,信徒利末马太如何追随他,以及如何刺杀犹大,被丰富,用现代小说的方法写了出来,蛮有新意的。就好像一个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读到一本四大天王如何拿到法器,或者天蓬元帅为何被贬下凡成猪八戒的细节故事,多少会有点意思。

  但是这也是《大师和玛格丽特》不够吸引我的地方。因为不了解《圣经》中耶稣的故事的人,如同我一样的中国读者,基本上就如同我和牛奶小姐看巴塞罗那博物馆,和Patrick看不同的寺庙佛像一样,到最后几乎并没有抓到故事重点和意义。

  豆瓣上的评分居然高达9分,让我怀疑自己的品位是否有问题。后来看了几篇评论,发现探讨和回复的也不多。

  不过一个俄国的作者写出《大师和玛格丽特》这样的小说,也是跨越了文化的背景。这让我想到的确更应该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素材,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此类作品吧。

  三个标注了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一个是剧院财务主任晚上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遇见魔鬼的描写,简直汗毛都竖起来了;另外一处是玛格丽特化身为巫女,去帮大师报仇,看得热血沸腾;最后一处则是黑猫和莫斯科居民决斗,“人们再次试图抓住黑猫,向它跑出套索,却挂住了一个灯座,大吊灯整个被拉下来,红龙的巨响震动了整幢大楼……吊灯的碎片雨点般溅到人们身上,黑猫却凌空飞跃到壁炉的金色镜框上,高居在天花板下面……”这只神气的黑猫,像不像《美少女战士》里的露娜?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七):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

  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滕州开无房证明qq2819810496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八):《大师与玛格丽特》:但愿魔君在世间

  人连今晚的事都无法笃定,又如何掌握得了自己的命运?──撒旦

  《大师与玛格丽特》这本荒诞不经的魔幻现实主义巨作,居然能在暴君斯大林铁腕统治下的铁幕苏联产生,真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因此种情况,等同于把安徒生拘到牢房里去写童话,艾伦.金斯堡押到中国来给《人民日报》写社论,鲁迅去给《花花公子》专栏撰稿,托马斯.潘恩来重庆唱红歌,发生的概率实在万中无一。而此书不但能在前苏俄时代出版,在读者中大肆传阅,作者布尔加科夫生前还没有抓到古拉格群岛去劳教当苦力,简直是比小说还要魔幻的魔幻。

  因为此本小说,十足反动,百般嚣张,讽刺太过于犀利,鞭笞毫不留情面。在以唯物主义为宗,大肆宣传无神论的共产主义国家,这本书却偏桀骜不驯,拉出耶稣传道的宗教史实,刻毒恶意嘲笑官方意识形态的虚伪,暴晒人民道德沦丧后的无耻;再假以沃兰德这一法力高强,又超然物外的魔君及随从,在苏俄各地流窜,考验与观察人类内心世界的变化,毫不顾及国家公检法强权机关尊严,对一切现存的规范和人性的缺点冷嘲热讽、不屑一顾,无情戳穿共产主义幸福假面,作恶群氓恶奸,折腾赘阉遗丑,直曝体制所造贪渎、粗鄙、庸俗、势利、自私、狡诈众生相,实在是与当局所提倡的一切文艺创作皆要为政治服务的理论宗旨唱反调;在教条主义和宗派思想横行的文坛,以遵命文学为规训的学苑,简直就是悍然倒行逆施,恣意妄为,我行我素,自行其是,那一股藐视圣意凌霜傲雪的不羁气质,直让很多奴才咬牙切齿得痛不欲生。

  而无名大师与玛格丽特那凄美哀婉超凡脱俗的绝世恋曲,更是惊心动魄。“亲爱的读者,请随我来!谁对您说人世间没有忠贞、永久的真正爱情?撒这种谎的人,应该把他的烂舌头割掉!”作者在书中如此写到,那命中注定的邂逅,就是如此的与众不同,“特维尔街上有成千的行人,可是,我向您保证,她只看到了我一个人,而且那目光里包含的不仅是不安,甚至像是痛苦。使我惊奇的与其说是她的美貌,毋宁说是她眼神中那非同寻常的、任何人都从未看到过的孤独!”就在这样的凝视中,“就像走在僻静小巷时平地冒出来个杀人凶手似的,爱神遽然来到我们面前,它的利箭当即穿透了我们两人的心。”而当大师遭遇磨难,玛格丽特绝意化身魔女,救赎真爱,追求幸福,横扫仇敌之家,藐视嘲笑一切陈规陋矩,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化身。

  而在这场莫斯科进行着的惊世骇俗爱情的同时,发生的却又是二千多年前耶路撒冷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时空混乱,活人见鬼,犹太卖主的行为穿插在杂耍场的表演中;魔君一出场,就让莫文联主席莫名其妙的丢了命,并把剧院经理扔到了几千公里的雅尔塔去,三下五除二,就把苏共心脏莫斯科搞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惶惶不可终日。在这奇思狂欢中,极权政治与宗教迫害并行,绝世恋情与魔君巡游同生,人间冷暖与现实乱象相映,荒诞行径与严肃思考共存,自尊嵌套懦弱,叛逆嵌套灵魂,故事中嵌套着故事,情节中嵌套情节;《大师与玛格丽特》把神鬼、历史、爱情三条主线交叉铺陈,更犀利透视善恶、爱恨、生死,揭露人类生活本质,涵括多重美学风格与命题,其想象力的瑰丽与洞察力的深遂令人叹为观止,把小说创作提升到让天才都震慑的高度,直让后进难以望其项背。

  所以此书问世,即惊暴文坛,在引发欢呼同时,更震骇一波思想奴化的官狗嘴脸,让其大惊失色、目瞪口呆,在“莫文联”内部居然还隐藏着这等险毒用心的人物,遂引起轩然大波。共产主义卫道士,马列原教旨主义者加足火力,借以体制之优,加以官位之尊,充分狂吠,恣意诬蔑,火光熊熊的争相交骂泼粪,借死人遗著以突显自己的“政治正确”,定调“对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进行恶意嘲讽”、“主张向恶势力投降并为它服务”、“抹黑苏维埃”、“向伟大英明的领袖开炮”、“这是一堆宗教鸦片薰出来的狗屎,作者的平庸无可救药。”而赞誉者,则捍卫俄罗斯良心,不畏政治险恶,坚守道德操守,赞以作者布尔加科夫是“集讽刺、幻想题材、现实主义的天才于一身”、“思想深遂,以大无畏精神向一切恶提出挑战”的文学大师;其著作是“在看似荒诞的内容下,却是向真善美致敬的作品,以批判的精神,来净化人的心灵。”所能庆幸,在险恶用心里,围剿攻杀中,作者布尔加科夫早已死去二十多年,避免了被游街,批斗,上吊,跳楼,投湖的悲惨结局;不信看紧挨着前苏联版图的那个国家,“文化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呢。

  然而这本杰出著作,最终证明一切诬蔑都是自取其辱,因上世纪60年代在俄罗斯出版后就在严寒政治气候之下,就大受追棒,人们纷纷上街排队,以购书的名议,形成向当局暴政表示抗议的无声集会;而当此书流传到世界各国,更是取得了众口交赞,吸引万千目光,风靡群生各界,被誉为是一部激情四射的社会与政治讽刺杰作,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政治寓言……是精彩的英雄主义艺术表现,想象力的狂欢,在离奇的情节和揶揄的语言后,是贯穿全书布尔加科夫严肃的哲理思考……他的创作达到了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顶峰。

  所以通过这本魔幻小说,我们也可得知,即使同为共产主义阵营的国家,也并非铁板一块,其内在气质也大不相同。不同的民族性以及宗教信仰的熏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看似万物萧杀的气候下,却孕育着追求自由的灵魂,在千般压迫万分暴戾中,以诗歌与哲学的形式,捍卫着人类良知与尊严,催生着道德复苏及人性觉醒。随手举来,就有南斯拉夫哲学家米哈耶罗夫、波兰巴兰察克、匈牙利康拉德,捷克伊凡.克里玛、瓦楚里克、帕托切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兰昆德拉、和平奖获得者瓦文萨,更无说痛斥独裁暴政的索尔仁尼琴之流。正因为有这些人文知识分子,保存、固守,传递着人类文明火种,使之不在淫威下绝断,所以东欧才不以被暴政的寒冬所冰封覆盖,终迎来春暖花开之日。

  而反观这个认贼作父,拜师苏俄的国度,一众土鳖流氓借上台执政之机,挟假恶丑之大乘,杀人无数,坏事做绝,血洗中华文明,奸杀人伦良知,摧残传统文化,蹂躏普世价值,生生造就一个无法无天,无信无义的人间炼狱。而这,恐怕也就是何以这个自我吹水历史5000年,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至今也没有一本记忆历史的《古拉格群岛》,剖析极权社会本相的《无权者的权力及反政治的政治》,讽刺现实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之煌煌巨作的原因。在这个国度,一位老作家死了,全国的评价是“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说了真话”,这句评价,让人笑得眼泪四溢,一个13亿人口大国,地位最尊崇的大师,其毕生最大的功业,竟然是“他说了真话”。

  可笑吧?正如陶杰所说,纪念爱因斯坦,大科学家毕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告诉世人一加一等于二”;表彰史提芬史匹堡,大导演毕生最伟大的贡献是“他拍出一套叙事清晰的十分钟八米厘小电影”;或者赞扬歌唱家帕瓦洛提:“他毕生最大的贡献是,能够发音正确无误地说出一句完整的意大利文句子。”看来这个民族现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写出“太阳应该是从东边出来的”。这简直不是褒奖,而是一种含蓄的侮辱。

  然而,布尔加科夫早就在著作中,借彼拉多的口说出:人类更大的缺陷……怯懦!说得太对了,中国的奴才库,永远不缺乏人才,在一个充满仇恨的社会,一切仁善的行为总被视为“另有居心”、“别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在这种人的眼中,世界跟他们一样,充满了算计和欺诈,他们自己活得不快乐,也要向全世界传染他们的不快乐。对这种人,由他们去吧,这世界总有一群异类的生物,甘心永远活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不用担心他们,喉腔有浓痰一口,还自认心中自有一片朝阳。如此,则算是读《大师与玛格丽特》最大的收获。但这不是魔幻,而是中国最真真切切的现实。

  作者博客:http://blog.tianya.cn/blogger/blog_main.asp?BlogID=34370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九):永世之作,不能毁弃

  永世之作,不能毁弃

  ——谈《大师和玛格丽特》

  西门媚/文

  (首发于腾讯·大家专栏)

  很难相信《大师与玛格丽特》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苏联。小说呈现出复杂先锋的叙事结构,情节设置重重叠叠,现实与魔幻交相辉映。就算放在当代作品中,它都仍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伟大杰作。

  但它却是诞生于九十年前。在一个言论和写作被严重钳制的国度。

  这同时是作者布尔加科夫写给抽屉的一部作品,第一次发表面世已经是1966年,当时作者已经去世二十六、七年。

  小说是从苏联的现实出发。莫斯科文联主席和诗人坐在湖边谈话时,来了一位古怪的来客。这位来客预言了文联主席稍后就会死去,死法还很离奇。他们同时展开了关于有无基督的讨论。

  过了一会儿,文联主席出了车祸,诗人意识到来客古怪,掌握生死,便开始追踪。

  小说便如“清明上河图”画卷一般,一一展示社会图景。笔调轻松调侃,却道出事实。比如文联豢养的作家们,如何因为一点小利沾沾自喜,为了分得一间好些的房子,为了在食堂吃上便宜健康的食品,为了在半夜参加舞会,为了有公费度假。

  在这样和谐的世界里,当诗人来报讯,魔王来到了莫斯科,诗人必然会被扭送到精神病院。

  现实世界开始上演一出出闹剧。这一个层面的故事,作者写得活泼机趣,讽刺世人的贪婪、凌弱、贪图安稳。

  小说同时还构筑了几个层面。一是追溯耶稣当时如何被处死。这个层面的故事是以总督彼拉多的视角展开。彼拉多曾是战场上的勇士,但在更需要勇气的地方,他退却了。他判决了耶稣的死刑,内心却明明知道这是错误的,但却没有勇气站出来改正这个判决。于是寄希望他人,希望大祭司能够赦免耶稣。遭到拒绝后,感觉绝望,但怯懦仍旧主宰着他,他只能在耶稣死后,找人去做掉出卖者犹大。在他心里,觉得这是同等重要的事。但懊恼并未远去,将伴随他终身,并在死去之后,日日折磨灵魂,近两千年都不得安息。

  讲出这个故事的是两个人。一个是黑暗世界之王撒旦沃兰多,当日他就在场,目击这场悲剧的发生。另一位是作家。这位作家天赋卓越,写彼拉多的故事,被情人玛格丽特崇拜地尊为“大师”。但在苏联的话语体系里,他的作品得不到认可,甚至招来嫉妒和批判。他最后只能在疯人院里度过余生。

  解救大师,赦免彼拉多的,都是勇敢的玛格丽特。

  小说关于玛格丽特的部分写得非常炫丽。玛格丽特聪慧忧郁,情人失踪后,发出誓言,愿与魔王交易,换回情人。魔王的使者来临,交给她一瓶油脂。她半是出于好奇,半是出于一种豁出去的勇气,涂抹起来,变身成为女巫。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驾扫帚飞去掌管舆论的评论家那儿,大闹一通,替大师出气。在魔王的晚会上,她以女主人的身份出现,接待地狱中难以超生的罪灵。在替魔王完成使命之后,魔王守信,终于让她与大师相聚。

  这一部分,不管是她变成女巫飞越莫斯科,还是主持众魔晚会,或者是罪灵的前生后事,都写得华丽无比,画面感极佳。我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忍不住想,如果这部作品拍成像《魔戒》那样的玄幻大片,也得拍成上中下三集才行。密集强大令人震撼的想象力、现实与幻境交织,真难以想象这部作品距今已经九十年。

  整部小说篇幅并不超长,但却密实巧筑,能从各个方面进入,读出一层层丰富的含义。我见到有的年轻读者说:开头闷,后面奇幻好看。这样的年轻读者对苏联以及我们的现实都缺乏了解,仍能读出精彩,读出作家对人间及魔界的思辨。在豆瓣网上,我见过最强悍的一条读后记是:“我是从这本书认识耶稣的,四年之后,我成了一名基督徒。”一部作品开启一个人的信仰,这应该算作者永世的荣耀。

  但这部作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出身于神学教授之家的布尔加科夫,受过良好的艺熏陶,大学主攻医学。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时候,他的作品已经让他才华显露,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但当时苏联已经展开文化思想的“路线斗争”,他的小说受到严厉批判,剧本遭至禁演,住处被搜查,作家本人也被传讯。

  在这种情况之下,作者开始了这部伟大杰作的创作。

  从作品本身来看,都能知道,他当时就明确,这是创作给抽屉的一部作品,甚至可能是永世不能见天的作品。这作品这样大胆直接,直写现实,不回避政治,并且超越政治,从历史、信仰的高度来思考人类处境。

  在这部作品中,他寄托的是对未来的期望。结合作品中的具体人物来看,小说中的写作者“大师”就像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当作品得不到认可,得不到出版,甚至带来厄运,他只好一烧了事。

  但是,魔王道出了真相:作品一经写出来,便永远存在,是烧不掉的。

  这也是作者坚定的信念,所以他会在那样险恶的环境中,写出这样背逆时局的作品。这让我不禁联想起中国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们在同样的环境中,做了些什么?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十):魔鬼?亦或是救世主?

  从第一次开始阅读《大师与玛格丽特》开始,我到现在已经看了三个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此书。第一遍我并没有看懂,于是我重复读了一遍。慢慢的,逐渐理解其中的大意。虽然三个版本各有不同,但是大体上还是相差无几。只要读懂了,就会发现这本书是极其有趣的!特别是玛格丽特,对爱情的执着。对大师真真切切的爱,面对沃兰德时为大师的甘愿冒险。爱憎分明,敢爱敢恨。书中人物虽然极其繁多,但是人物性格却十分鲜明。无论是胆小自私的官员、唯利是图的小市民、优柔寡断的大师、敢爱敢恨的玛格丽特、公正却又可怖的沃兰德、以及沃兰德那几位精明能干而又四处惹祸的助手,等等。其次,它的语言也十分优美。譬如在玛格丽特飞行那段,讲环境展现得如真实画面一般。

  总之,不管是《大师与玛格丽特》,还是《狗心》等布尔加科夫其他作品,都是值得你我品读的。它的价值,远非仅仅是一部小说的价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