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全十二册)》是一本由班固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7.00,页数:42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一):《推恩令》之“改革的秘密”
在元朔二年春正月,汉武帝下达了一份著名的诏书,其原文如下:
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籓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摘录于《汉书—武帝纪》)
这份诏书,其大意就是将原来诸侯国只能传给嫡子的规定,加以放宽。如果诸侯王想将土地分给不止一个儿子,只要打报告给皇帝,皇帝会亲自审阅并批复。这样,诸侯王就不用每天头疼怎么给小老婆的儿子留遗产的问题了,诸侯王家也会更加的和睦。这样人性化的诏令,当然会招致所有诸侯王的欢迎,所以一经推出,就皆大欢喜。
之所以会推出这么一份诏书,这还得从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说起。之前,由于汉朝推行的是诸侯国嫡子继承制,也就是说,一个诸侯国只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除非没有儿子(这种情况,封地会被中央没收),否则,诸侯国的大小世世代代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随着国力的不断发展,每个诸侯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也会越来越强,慢慢的,就会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再加上汉朝成立之初,刘氏亲族人数不多,导致诸侯国往往都比较大,于是,随着诸侯国不断的发展壮大,藩国的威胁,便自然而然的提上了皇帝的议事日程,变成一件不得不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了。而汉景帝执政时期,晁错就提出了一套解决办法。
这套解决方法在《汉书—爰盎晁错传》有提及,其原文如下:
(晁错)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摘录于《汉书—爰盎晁错传》)
这是一种强行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对诸侯国找茬,试图削减其郡县,最终达到削弱其对中央的威胁的目的。这种方法显然过于简单粗暴,诸侯国当然反应极大,诸侯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诸侯讙哗”。然后更直接的反应便是:“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虽然最终吴楚七国之乱被中央成功镇压,但是它还是对汉武帝的藩国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少,强行解决肯定是不现实的。这点,汉武帝还是很清楚的。
那么,元朔二年春正月的诏书,又是谁的高见呢?这还得从主父偃的一份奏折说起。在《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有原文如下: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摘自于《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这段原文,很好的解释了之前那个诏书的来龙去脉。表面上,是“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实质上,是“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这么高明的计策,换成任何人都会有眼前一亮之感。于是汉武帝当机立断,依计行事,这才有了之前的那个诏书。
当然,既然是计,自然要有契机,所以在那个元朔二年春正月的诏书中,第一句写的是:“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顺水推舟,多么聪明的执政者。于是,所有诸侯王只见其恩,不知其计,而这个政令也就理所当然的被称为《推恩令》。
很显然这个计策是最高明的改革之术。它顺利的解决了西汉的诸侯国威胁。实际上从《推恩令》推出之后,西汉王朝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诸侯王叛乱。
有人也许会说,这个计策最早可能出现在贾谊的《治安策》中。但是,实际上,贾谊只提到了要分拆诸侯,而未有主父偃这么阴险的表面推恩之法。推恩高明之处,在于中央好像是为了解决诸侯国的困难而竭尽所能,所以更容易实施,暗地里的效果也就更加明显了。
最后我想做一个总结:
成功的改革,其秘密到底是什么,只要看看《推恩令》你就会明白。
其一:表面上,要让大部分被改革的受众都认为对他们有利。
其二:要尽可能的隐藏改革者的真实意图。
其三:改革的实质要对改革者有利。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备注:附《汉书—贾谊传》相关段落,如下: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摘自于《汉书—贾谊传》)
《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二):《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解析《自悼赋》
《汉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引用的《诗辞歌赋》比较多。这方面我主要是针对《史记》而言的。
在《史记》中,除了《屈原贾生列传》和《司马相如列传》之外,鲜有其他《诗辞歌赋》被长篇大段的引用。而在《汉书》中,这样的情况就比较普遍。甚至如《外戚传》这样的深宫新闻类传记,竟然也有大段文辞优美的《汉赋》出现,这不得不让我这个读者感觉十分意外。大家都太有文化了。这就是我的第一反应。而且事实是,真的都写的不错,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本文的主体就是一首《汉赋》。名字叫《自悼赋》。这个名字其实是后人帮它取的,因为它原来只是夹杂在《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里的一个段落而已。然而由于这段文字写的过于突出,所以后人才干脆单独为它起了个名字,这名字当然也间接的来自于《汉书》,因为在这段《赋》之前,班固是这么写的:“婕妤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所以这个《自悼赋》的名字,就是从“作赋自伤悼”这句话来的。
这首《赋》出自一个女人之手——“孝成班婕妤”。你很难想象一个后宫嫔妃能写出如此高规格的《汉赋》。当然,班固在《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中早已做了铺垫,班固形容“班婕妤”是:
“婕妤诵《诗》及《窈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
看到了吧?人家本来就功底深厚,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汉赋》来,其实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而我竟然会感到意外,只能说,我是对班固的打伏笔能力准备不足,被一下子吓到了。不过,意外一次属于人之常情,如果一直都感到意外,那只能说是少见多怪了。当然,除了文笔之外,这篇《自悼赋》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投入的感情极深。充斥在全文的字里行间。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的解析一番。
解析当然要先从背景说起,没有人是会无缘无故的幽怨的。
这事还得从赵飞燕姐妹专宠开始说起,这里我直接引用《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的段落,如下:
“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逾越礼制,浸盛于前。班婕妤及许皇后皆失宠,稀复进见。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许皇后坐废。考问班婕妤,婕妤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上善其对,怜悯之,赐黄金百斤。”
由引用的段落可见,班婕妤其实之前已经度过了一个鬼门关,好在一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瞬间消除了汉成帝对他的怀疑,再加上汉成帝本来就是个随性的人,所以非但没有见废,反而还被赐黄金百斤。
虽然这事并没有对班婕妤造成什么大灾难,但是还是对她的心理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她被吓到了。再加上此时她已失宠,所以权衡再三,班婕妤决定,退处东宫,供养太后。汉成帝同意了她的请求,而这篇《自悼赋》,就是在她“退处东宫”的时期写成的。全文共三段,如下:
第一段第一句: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于后庭。
“祖考”是“祖先”的意思。
“何”其实是“荷”,“负”的意思。
“淑灵”是“美善灵慧”之意。
“下陈”是“后宫中地位较低的姬侍”。
所以第一段第一句的意思是:承蒙祖宗的遗德啊,成就了我美善灵慧的端正品德,让我这个微贱的女人得以进入皇宫啊,在后宫中做一个地位较低的姬侍。
第一段第二句: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盛明,扬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宠于增成。
“渥”是“厚”的意思。
“翕赫”是“盛大”的意思
“隆”是“大”的意思。
“增成”是“增城舍”,是班婕妤原来居住的宫室。
所以第一段第二句的意思是:承蒙皇上的厚恩啊,让日月之光照耀我身(谓得幸于汉成帝),(汉成帝的)光芒照耀的如此盛大啊,让我在增城舍被天子宠幸。
第一段第三句:既过幸于非位兮,窃庶几乎嘉时,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离以自思,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
“过幸”是(汉成帝)过于宠幸之意。(《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原文本有“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之词,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而猛烈,班婕妤之《赋》所言非虚)
“非位”是“班婕妤”原来只是一个“少使”,突然大幸,为“婕妤”,自然让班婕妤自己也感到,是“非位”了。
“庶几”是“差不多”、“几乎”的意思。
“寤寐”是“醒和睡”的意思,一般皆指“日夜”,句子出自:《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累息”是“惧怕而喘息”的意思。
“申”是“束”的意思。
“佩离”是“系结女子上衣的带子”的意思。
“女图”是指“古代描绘各类模范女性的图画”。
“镜监”是“鉴察而警戒”的意思。
“顾”是“拜访”的意思
“女史”: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
所以第一段第三句的意思是:既蒙厚爱身处高位啊,我几乎感觉天天都是美好的时光;(但是),每个日日夜夜我都感觉格外的惧怕,甚至喘息到无法自已,(我站起身),束紧衣带,陷入沉思;(我)铺开《女图》以鉴戒自己的言行,还常常拜访“女史”,和她一起探讨《诗》,(以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
第一段第四句: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阎之为邮;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虽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
这句,应该都是“班婕妤”在和“女史”的探讨中,所抒发的感慨。全句前半都是典故,注解如下:
“晨妇之作戒”,按照《汉书》的注,此句取自《尚书·牧誓》,云:“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牝鸡”就是母鸡,“索”就是“尽”;全句本意为:“母鸡打鸣,全家败落”;如若引申开来,就是“妇人干政”之意。
“褒”是“褒似”之意,《诗经·小雅·正月》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之诗句。说的就是红颜祸国。
“阎”就是“艳”,《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有“阎妻煽方处”。“阎妻”就是“美貌的妻子”,“煽”是“炽热”,“方处”应为“正当时”。一般认为,这首诗的“阎妻”亦是“褒似”。
“邮”是“过”的意思。
“皇、英”是“娥皇、女英。相传尧的二女”。
“女”:“妻也”。“虞”:“虞舜”。
“任”:“太任,文王之母”。“姒”:“太姒,武王之母”。
“靡及”是“达不到”的意思
所以第一段第四句的意思是:(在和“女史”的探讨中),(我)悲痛“妇人干政”,哀叹“红颜祸国”,要引以为鉴啊!(我)赞美“娥皇、女英”为“虞舜”之妻啊,(我)称颂“太任、太姒”母仪“宗周”。我虽天资愚钝相去甚远,我又何尝敢放弃(勤勉自修)而忘却(前人的教诲)啊?
第一段第五句:历年岁而悼惧兮,闵蕃华之不滋。痛阳禄与柘馆兮,仍襁褓而离灾,岂妾人之殃咎兮?将天命之不可求。
“历年岁”是“岁月流逝”的意思。
“悼惧”即“恐惧”之意。
“闵”是“悯”,“可怜”之意。
“蕃华”是“盛开之花”。比喻“青春”。
“滋”乃是“益”的意思。
“阳禄与柘馆”皆为班婕妤生产之地。班婕妤曾两次外舍产子,可惜都失之。说起来“班固”在《外戚传》“孝成皇帝相关后妃的段落”,都刻意的提到“后妃有子后失之”这件事情,而且后来还有“解光”那令人心惊肉跳的奏折,更是为班固的暗指提供了切实有力的证据。孝成皇帝无子,可以说是后来定陶王入主,王莽篡国的直接导火索。孝哀皇帝的出现,实际上坚定了王莽的一个思想,那就是外戚辅政是不安全的,只有自己摄政,甚至做皇帝,才是对自己来说最安全的一步棋。
“离”乃是“罹”,遭受。
“殃咎”乃“ 灾祸”之意。
所以第一段第五句的意思是:岁月流逝,我感到有些害怕,可怜青春不在啊,(我该怎么办)?痛惜两次外舍产子,(孩儿)刚在襁褓就遭劫难,这是妾身(不祥)所带来的灾祸吗?天命无常我不可强求啊!
第一段实际上是班婕妤对自己入宫前几年的一个总结:“卑微入宫”、“突遭宠幸”、“患得患失”、“渐渐失宠”、“无依无靠(有子失之)”。这犹如一个过山车,由上到下,惯性让她感到无法控制,她明白她的恐惧不是无缘无故的,也明白天命无常,自己真的可能什么也做不了。
第二段第一句: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
“白日”是“太阳”的意思
“晻”就是 “暗”。
“莫”是“暮”:傍晚。
“昧幽”是“昏暗不明”的意思。
“被、覆、载”三字同意,都是“蒙受”的意思
“捐”是“弃”也
“邮”是“过”也。
这个“罪邮”,实际上就是指:“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
所以第二段第一句的意思是:(我感到)太阳突然没了光亮,一下子变得像傍晚般昏暗,(好在)我仍然蒙受圣恩啊,没因诬陷之罪而受罚。
第二段第二句: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
“奉”是“侍奉”。
“共养”是“供养”。
“东宫”、“长信”皆为元后的寝宫。
“末流”是“最低的等级”。
“山足”乃“汉成帝”陵下。(延陵)
“休”乃是“荫”之意。
所以第二段第二句的意思是:(之前的诬陷让我感到害怕),我(要求)去东宫侍奉太后,依托于在长信宫做一个低等级的宫女的保护,(我)在长信宫的帐幕中努力的洒扫,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希望将我的骸骨埋葬在延陵山脚之下,依倚着松柏的浓荫。(直到永远!)
第二段班婕妤继续对“失宠遭谮”到“退居东宫”的一段日子进行了总结:“失宠遭谮”,“幸运度过”,“备受惊吓”,“退居东宫”,“每日洒扫”,“默默待死”。对于生命的过山车来说,“退居东宫”至少比一路滑向无穷的深渊要好一些。但是也许对班婕妤来说,后面的日子,最多也就比行尸走肉要好了那么一点点。活着仿佛变成了一种煎熬,这是任何正常人所难以承受的。怨气在不经意间充斥在班婕妤的身体里,她必须将他们发泄出来。于是乎,才有了《自悼赋》的第三段——“东宫宫怨”。
第三段第一句:重曰:“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扃。
“重”是“情志未申,更作赋也”。之前提到班婕妤虽退居东宫,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却一点没有减少。她需要把这些怨气抒发出来,所以,才有了“重曰”。
“潜”是幽深的意思。
“玄宫”就是“深宫”。
“应门”乃是“正门”之意。
“禁闼”乃是“宫廷门户”之意。
“扃”就是“锁”。
所以第三段第一句的意思是:再次抒发情志:寂寞深宫啊幽暗清冷,大门紧闭啊禁闺关锁。
第三段第二句:华殿尘兮玉阶菭,中庭萋兮绿草生。
“菭”就是“苔藓”。
“萋”是“草茂盛的样子”。
所以第三段第二句的意思是:宫室蒙尘啊玉阶生苔,庭院荒凉啊绿草丛生。
第三段第三句:广室阴兮帷幄暗,房栊虚兮风泠泠。
“栊”是“疏栏”。
“泠泠”就是“冷清”。
所以第三段第三句的意思是:居处阴晦啊昏暗不明,疏栏穿风啊冷冷清清。
第三段第四句: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
“感”是“动”。
“帷裳”就是“裙子”。
“红罗”亦是“妇女衣裙”。
“綷縩”乃是“衣声”
“纨素”是“洁白精致的细绢”。
所以第三段第四句的意思是:风,吹动我的衣裙,那衣服的稀索声,(响彻我心)!
第三段第五句:神眇眇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为荣?
“眇眇”是“眯眼远望貌”。
“密靓”是“寂静”之意。
“御”:皇帝驾临曰:“御”。
所以第三段第五句的意思是:静僻之所啊凝神远望,君驾不至啊无以为荣。
第三段第六句: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丹墀”:皇宫中的台阶,因以赤色丹漆涂饰,故名。
“履綦”:“足迹”。
所以第三段第六句的意思是:俯身下视啊丹墀如昔,履迹宛在啊思念君王。
第三段第七句: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
“云屋”:颜师古称:“云屋,言其黮䨴,状若云也”。黮:云黑色;䨴:浓云密布的样子。班婕妤心中怨闷,故有此感也。
所以第三段第七句的意思是:仰面而视啊乌云密布,涕泪交流啊我心伤悲。
第三段第八句: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
“和颜”是“和蔼的面色”。指班婕妤。
“羽觞”乃是酒杯也。
所以第三段第八句的意思是:四下环顾啊强颜为欢,羽觞酌酒啊藉以解忧。
第三段第九句:惟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
“惟”是“念”。
“若浮”:出自《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生死之间处置淡然也。
所以第三段第九句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啊仅此一回,转瞬即逝啊淡然处之。
第三段第十句:已独享兮高明,处生民兮极休。
“享”:“当”也
“高明”就是“显贵”。
“休”是“美”。
所以第三段第十句的意思是:我已独当显贵,于百姓而言已过着极其美好的生活了。
第三段第十一句:勉虞精兮极乐,与福禄兮无期。
“虞”就是“娱”。
“极乐”就是“尽情娱乐”。
“福禄”:“幸福与爵禄”。
“期”就是“会”。
所以第三段第十一句的意思是:强作精神啊尽情娱乐,今生若此啊何求福禄。
第三段第十二句:《绿衣》兮《白华》,自古兮有之。
《绿衣》:出自《诗经·邶风》:讽刺妾上谮夫人失位。
《白华》:出自《诗经·小雅》:周人刺幽王黜申后也。
所以第三段第十二句的意思是:妾僭嫡位啊无时不有,《绿衣》《白华》啊从古至今。
第三段是班婕妤在东宫抒发的宫怨:“幽冷寂寞”,“思君心切”,“借酒消愁”,“接受现实”。是啊,不接受现实又能怎么办呢?
班婕妤的经历,实际上是大部分宫中女子都遇到过的经历,也许很多人还没有她这么丰富。她至少见过皇上,生过皇子,还失皇子,被人陷害,退守自保。可以说,她的经历高于很多宫中女子。退一万步说,即使如元后这样,大权在握,呼风唤雨的宫中女子,依旧会被深宫的孤寂所困,以至于后来王莽为了讨好姑妈,每季接元后到处游玩,以市其权。深宫这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刀子之锋利程度,可见一斑。
班婕妤的《赋》,叙事逻辑清晰,抒发感情真切。于多年来一直被誉为佳品,可谓实至名归。如果和司马相如做对比,你会发现,班婕妤的赋,用词更接近大众,不刻意堆叠辞藻。也就更能显示出汉赋的本来味道。而很多用词,如非结合《汉书》的来龙去脉,很难知其真意。所以从这点来说,我建议结合《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来品鉴《自悼赋》,也许更能体会班婕妤写作的内心世界,理解的也会更透彻。
后记:之所以逐句解读,是因为发现现成的材料其实很少。之所以尽可能追求信而非雅,是因为没有信读者很难理解雅。
以下附原文:《汉书—外戚传—孝成班婕妤传》
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再就馆,有男,数月失之。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婕妤诵《诗》及《窃窕》、《德象》、《女师》之篇。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
自鸿嘉后,上稍隆于内宠。婕妤进侍者李平,平得幸,立为婕妤。上曰:“始卫皇后亦从微起。”乃赐平姓曰卫,所谓卫婕妤也。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逾越礼制,浸盛于前。班婕妤及许皇后皆失宠,稀复进见。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许皇后坐废。考问班婕妤,婕妤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上善其对,怜悯之,赐黄金百斤。
赵氏姊弟骄妒,婕妤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上许焉。婕妤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其辞曰:
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于后庭。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盛明,扬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宠于增成。既过幸于非位兮,窃庶几乎嘉时,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离以自思,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阎之为邮;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虽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历年岁而悼惧兮,闵蕃华之不滋。痛阳禄与柘馆兮,仍襁褓而离灾,岂妾人之殃咎兮?将天命之不可求。
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
重曰:“潜玄官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扃。华殿尘兮玉阶菭,中庭萋兮绿草生。广室阴兮帷幄暗,房栊虚兮风泠泠。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神眇眇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为荣?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顾左右兮和颜,酌羽觞兮销忧。惟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已独享兮高明,处生民兮极休。勉虞精兮极乐,与福禄兮无期。《绿衣》兮《白华》,自古兮有之。
至成帝崩,婕妤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
《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三):汉书部分典故
(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回答得太好了!
———《倚天》最后一回,不识张郎是张郎,张无忌为赵敏画眉。
扬雄「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以前读《长安古意》,寂寂寥寥扬子居,不解。原来典出于此。
《长安古意》中另一句,探丸借客渭桥西,出自汉书酷吏列传吧。
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京兆尹列传“。牛衣对泣。陈寅恪临终挽联泣涕对牛衣。
《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四):《汉书.景十三王传.刘去传》:解析《愁莫愁》
《汉书》作为“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在豆瓣上也是处于少人问津之态势,未免让人对阅读中华史书的人数略显担忧。这类书,能入门的,乐在其中,不能入门的,恍若隔世。而且此现状怕是很难打破了。
好在现在网上还是有很多解析史书的网站存在,让我感到并不孤单。这也是我写这些文字的动力。总有人会用到。虽然可能少之又少吧。
本文的主体是《汉书.景十三王传.刘去传》的一首诗:《愁莫愁》。写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刘去,一个暴虐的诸侯王。但是不可否认诗写的真心不错。将诸姬幽怨无助的心情表露的淋漓尽致。令人读来难免愁伤。
在开始解析这首诗之前,我想先将该诗的背景罗列于下:
“昭信欲擅爱,曰:“王使明贞夫人主诸姬,淫乱难禁。请闭诸姬舍门,无令出敖。”使其大婢为仆射,主永巷,尽封闭诸舍,上钥于后,非大置酒召,不得见。去怜之,为作歌曰:“愁莫愁,居无聊。心重结,意不舒。内茀(怫)郁,忧哀积。上不见天,生何益!日崔隤,时不再。愿弃躯,死无悔。”令昭信声鼓为节,以教诸姬歌之,歌罢辄归永巷,封门。独昭信兄子初为乘华夫人,得朝夕见。昭信与去从十余奴博饮游敖。”(摘自《汉书.景十三王传.刘去传》)
从诗的内容来看,诗是写给“诸姬”的。
第一句:“愁莫愁”。“莫”是“音节助词”,所以整句意思就是“愁啊愁”
第二句:“居无聊”。“无聊”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所以整句意思就是“人生无所依赖”。
第三句:“心重结”。“心结”是“忧抑之情积结于心”的意思,所以整句意思就是“忧抑之情重重地积结于心”。
第四句:“意不舒”。整句意思就是“心情郁结不舒畅”。
第五句:“内茀(怫)郁”。“怫郁”就是“郁结不舒”的意思,所以整句意思就是“内心郁结不舒畅”。
第六句:“忧哀积”。“忧哀‘是”忧愁哀伤“之意。所以整句意思就是”忧愁哀伤积结于心“。
第七句:”上不见天,生何益“。”益“是”助“的意思。所以整句意思就是:”抬头不见天空,活着又有什么助益“。
第八句:”日崔隤,时不再“。”崔隤“是”岁月蹉跎“的意思。所以整句意思就是:”岁月蹉跎,时不再来“。
第九句:”愿弃躯,死无悔“。整句意思就是:”希望了却此生,死而无憾“。
综上所述:整诗的大意就是:
”愁啊愁,人生无所依赖,忧抑之情重重地积结于心,内心郁结不舒畅。内心郁结不舒畅,忧愁哀伤积结于心,抬头不见天空,活着又有何助益,岁月蹉跎,时不再来,希望了却此生,死而无憾“。
《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五):女同性戀一則
《漢書》載楚服穢亂後宮事,人所共知,不待再議。今細讀本書《外戚傳》載成帝與趙氏姊弟殺宮人所產子之事,發現了類似的記載,故稍作辨析,抄錄於此。
《傳》載“哀帝既立,司隸解光言”:
臣聞許美人及故中宮史曹宮皆御幸孝成皇帝,產子,子隱不見。臣……驗問知狀者……官婢曹曉、道房、張棄……等,皆曰宮即曉子女,前屬中宮,為學事史,通《詩》,授皇后。房與宮對食,元延元年中宮語房曰:“陛下幸宮。”……其十月中,宮乳掖庭牛官令舍……舜受詔,內兒殿中,為擇乳母……
其後曹宮及其子旋即為成帝下詔所害。而“對食”一語下顏師古注引應劭曰:
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甚相妒忌也。
蚤按:解光奏中所稱“對食”者,乃指成帝臨幸的曹宮、以及與曹宮父母輩曹曉同為“官婢”的道房。既為成帝誕下一子,則曹宮必是宮女無疑。然後代通常所謂的“對食”,卻是指宮女與宦官名義上的“夫婦”關係而言。此處與曹宮“對食”的“官婢”道房其人,究竟為宮女抑或宦官,仍需確認。
所謂“官婢”,如《資治通鑑》漢哀帝建平元年載解光此疏,胡三省注:“官婢,蓋以罪沒入掖庭,男為官奴,女為官婢。”胡注或時代較晚,不足為據。而《說文》十二下女部:“婢,女之卑者也。”段注引《曲禮》:“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及《左傳》秦穆姬自謂“婢子”,可知“婢”字即是指女性。而“官婢”一詞,《漢書》中所見頗多,如《刑法志》載緹縈上書曰:“妾願沒入為官婢。”《張湯傳》附其子張安世《傳》:“郎淫官婢。”皆指女性,一望便知。即以解光疏中所言,同為官婢的張棄能為乳母,則曹曉和道房亦當為女子無疑。西漢所謂的“對食”,亦並非如後代唐、明宮廷那樣,而是發生在同為女性的宮人之間。
再看解光疏中的故事:曹宮其人,既通《詩》至於可教授皇后,想來是位文學少女,母為官婢、女為皇后教師,不出宮門一步,自然極為寂寞。雖說西漢宮廷並非純用閹人,然其所見的男性卻也是極為有限的吧。故不得不選擇好友道房進行這種“夫婦遊戲”以為排遣。然而,這樣的日子卻隨著成帝的臨幸而結束,所謂“陛下幸宮”云云,究竟是幸歟?不幸歟?如同一切為男人所攪局的百合故事那樣,答案恐怕並不難知。漢成帝因寵幸趙飛燕姊弟,是每當宮人產子必害之,乃至如解光所言許美人所生之子,更是與趙合德親手殺去,較今日愚夫愚婦猶是不如。文學少女曹宮遇人之不淑,又豈是其所通的《詩》中的“寺人孟子”所能概括的呢。
又,作為曹宮對食對象的道房,據疏中所言,應該與曹宮之母曹曉同樣倖存於成帝之世。此後便湮滅行藏於深宮了。她究竟會為了昔日被帝王的臨幸與賜死所二度奪走的戀人、而哀傷一世呢?還是渾渾噩噩地在官婢中尋找著下一位戀人呢?大抵便是千載之下的吾輩所不能推知的了。
《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六):汉书确实比史记难读
汉书和史记比较起来
还是汉书难读,史记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行文也比较口语化。虽然文字某些时候不太规范,但是总能吸引读者。能带动读者的兴趣。
而汉书相比之下则严谨规范的多,我把全书除了书,表外,仔细读了几遍之后,发现基本上找不到啰嗦重复的字词,可见班固写这部史书尽量精简
不多做赘语。确实值得后人学习。
另外汉书的难点还有汉朝的器物,制度,风俗,这些可以对照志,表来学习。或者找一些相关专业书来补充知识。
汉书的语法承袭了先秦古文特点,较多的省略句,往往是对主语的省略。所以阅读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种现象。稍微大意也许就会把句子理解错了。
最后是汉书的难字,中华本都有颜师古的注,凡是难字都标出了。其实多看几篇就知道,班固使用的难字就那些,使用奇字,古字也是当时的学风,跟今古文学有关系。
《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七):解析:“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见于《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全书脱胎于刘向父子的《七略》,除了略删浮冗之外,基本上全盘保留其原貌。
而“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见于其中的《经方》部分。
全文摘抄如下: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段话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前面两句,都是要表达中医方药的使用,要对症下药,切不可乱用药,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最后,文章以一句当时的谚语作为总结,就是我想讨论的本文的主体:“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历来众说纷纭。由于这句话中首次出现了“中医”两字,在中医文献学中,影响至为深远。但是我只想探究这句话本来的含义,结合之前两句的意思,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得病,(未以合适的方剂治疗),故而不治;人得病,唯有以合适的方剂治疗,才能反之于平;而所谓以合适的方剂治疗,就是中医。”
其中,“中”字至关重要。刘向父子是西汉末年的儒学大宗,对于“中”字的理解,应该也要符合儒家的思想。基于此,我认为比较恰当的解释应该是:“不欠不过,恰到好处”。
后记:以上之文字,皆为本人看到《艺文志》中此句的突发奇想,未见得完全正确,仅供后来之阅读者聊以参考,抛砖引玉罢了。
《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八):宣帝的赌债
在《汉书-游侠传》中,曾提到过一则汉宣帝还赌债的趣闻。说的是宣帝幼年流落民间,和陈遂博弈,负债累累。不过陈遂似乎并没有向宣帝讨债的意思。后来宣帝当上了皇帝,不但任用陈遂为官,还特意下诏书专门还债。诏书尽显宣帝风趣幽默的一面。一句“制诏太原太守:官尊禄厚,可以偿博进矣”,令人不禁忍俊不禁。不过陈遂的幽默感也是不遑多让,一句“事在元平元年赦令前”,尽显调侃之能事。两人一唱一和,相得益彰。将旧日吕巷之间,斗鸡走马的一幕幕,演印的分外真切。不禁令人感叹,世事变化无常,唯患难之间的真情永恒啊。
以下为原文:
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祖父遂,字长子,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数负进。及宣帝即位,用遂,稍迁至太原太守,乃赐遂玺书曰:“制诏太原太守:官尊禄厚,可以偿博进矣。”妻君宁时在旁,知状。”遂于是辞谢,因曰:“事在元平元年赦令前。”其见厚如此。元帝时,征遂为京兆尹,至廷尉。(摘自于《汉书-游侠传》)
《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九):读《汉书.王莽传》有感
因想了解王莽篡汉这段历史,也对王莽从一介平民最后成为皇帝的过程感到惊奇,所以断断续续抽时间看完了《王莽传》。
对于王莽其人其事的了解,最详细的史料只有《汉书.王莽传》。但不能不提到班固个人对于王莽的看法。《汉书.叙传》中他说了写《王莽传》的缘由:“咨尔贼臣,篡汉滔天,行骄夏癸,虐烈商辛。伪稽黄、虞,缪称典文,众怨神怒,恶复诛臻。百王之极,究其奸昏。述《王莽传》第六十九。”可见班固是把王莽比作桀、纣的。那么在《王莽传》中不可避免的会加入班固个人的主观看法。所以我隐约感到班固对王莽的一种嘲谑在里面。也正因为如此,我不得不怀疑《王莽传》史料的真实程度到底有多少?
再翻阅《资治通鉴》有关王莽的史料从第三十一卷、孝成皇帝上之下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初,太后兄弟八人,独弟曼早死,不侯;太后怜之。”王莽始见条,到第三十九卷、淮阳王更始元年(公元23)“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王莽之死条,对王莽司马光再没有自己的评论即“臣光曰”的字样,而只是引用班彪、班固对王莽的评论。这里我只能这样猜测:一是司马光认同班氏的评论。所以多次引用。二是司马光本人对王莽史料的真实性也心存疑虑,所以自己不发表任何意见罢了。
以上只是自己的疑点,有可能贻笑大方!
《汉书(全十二册)》读后感(十):汉书《纪》《传》读后感
赵充国列传
拥有丰富战斗经验和熟悉西域各民族民情军情的赵充国根据情报,西羌摈黜前嫌结盟,判断背后有匈奴的阴谋,会损害汉在西域的利益。在边境出现叛乱的苗头时就上书宣帝要求解决问题。工作了几年,看看赵充国这样的人除了经验丰富,手段老辣,重要的是忠心耿耿,很有责任感,敢担当,难得。工作上主动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出了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个就是有勇的表现。渡河时谨慎,连夜派人抢渡,沿河事先布阵,次日掩护主力渡河。敌军骚扰也放过去,不拘小节。作战注意节奏,初战获胜后缓慢追击,所谓穷寇莫急追,不然狗急跳墙。追的慢,敌军心理松懈,疾击克胜。除军事手段外,注意心理战,政治攻略,劝降。另外两位将军作战,斩首合计四千,俘虏两千。赵充国劝降了五千。屯田策节约费用,同时恢复了汉在西域的实际控制。这是有谋。工作上,内部和各级负责人的合作,对外是业主。读赵充国传,应该好好学学他善利用对方的特点,应敌设变,把握张弛,挽救危局,妥善解决问题。
元后传
元后活了87岁,见证了自己家族的兴盛及汉室的衰败,王莽篡汉时,不肯给传国玺,班彪称之为妇人之仁,我觉得准确。
王莽传
王莽这人真是学儒术的,比公孙弘演技还好。家族贵盛,都好奢侈,喜欢宴乐。他反其道而行之,获得了不少的声誉。王氏已经占据了权力的高台,而王莽有预谋的隐蔽而积极地成为唯一的主角。
吹捧王莽的人多达四五十万人,班固记载的一篇,大概是文辞优雅、引经据典恰如其分的佳作。王莽这种腹黑的要死的人,看了也觉得不错。《资治通鉴》里有篇汉献帝给曹操的策文,这种语气和评功都是很相近的。
王莽骗取元后的信任,在平帝时专权,平帝死后无嗣,元帝的后代全死了,找了宣帝玄孙里两岁的孺子做皇帝。而后,让自己的属下让自己做安汉公,继而是摄政、摄皇帝、假皇帝,公卿上劝进表,民间献祥瑞。想篡位,除了丰富的想象力、厚厚的脸皮,还有有耐心,前前后后要谦让三次。实在是费时、费力、费钱。
我对王莽篡汉无感,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我讨厌王莽滥用经学,他似乎将儒学神学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