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10篇

  《计算中的上帝》是一本由(加拿大)罗伯特﹒J﹒索耶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一):与科幻无关

  整本书我最感动的是主人公的职业生涯。甚至差点爱屋及乌的爱上了古生物学。(想到了ent...噗)

  当他刚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时,他想,如果自己像父亲一样满足于学士学位的话,或许就不会得癌症。他或许会早早的结婚生子,有着安稳平凡工作

  可是他没有那样选择。学士学位以后,他继续了硕士和博士,以及博士后,持续着研究工作,没日没夜的在博物馆工作,直到40岁都没有察觉自己依然单身,没有孩子孤身一人。在古生物实验室度过了三十年,吸入了太多的岩石粉末。不知道是否是这个缘故,但肺癌显然对于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以及矿物学家来说十分普遍。

  不过幸运的是他还是遇到了苏珊,收养了里奇,尽管这一切来得太晚,里奇在小学毕业以前就会失去父亲。

  可是他还是那样热爱他的事业。在录制给十年后的儿子的录像里,他告诉儿子他非常喜欢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工作是他最喜爱的事情之一。告诫儿子,人生只有一次,不要关心可以赚多少钱,干自己最喜欢的事。

  甚至在临死前,他自己都对自己最后想要说的话感到惊奇。

  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在对外星人讲述自己是怎样迷上化石的。

  感觉一切都很宁静,却让人羡慕。

  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动,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

  我觉得他的一生很完整,很完满,我不知道当我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我能不能说出,我热爱自己投入了那么多时间的事业。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二):是什么锁住了人的视界

  程序设计

  我们所生活世界是否是一个程序员创建出来的?

  宇宙的常数为什么都这么恰好,刚好使人生存。人择原理?

  引入一个至高的创造者是很轻松的,但有一点,不可放弃探索未知可能的欲望,或许我们都是盒子中的实验品,但我们也将不断探索,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从前,一个农民只在一个村子里活着,村外的世界充满野兽,他的世界就是一个村庄。但是同样生活在村庄的学者却知道,他们生活的地域是一片广阔的大地,有山,有海。他的世界时所能踏足的陆地。认为脚下就是世界的中心。

  随着观察手段与交通手段的进步,人们知道自己是在宇宙之中一颗微不足道的行星上生活的。我们的观测手段让我们的视界在137亿光年。而我们自身却连1光年都走不出去。

  如果那个真的存在,他就是这样封锁住我们的视界吗?

  从可怕的野兽、险恶的自然到用尽一生都无法跨越的虚空。还有多少的未知等着我去发现呢?

  数组大小(137亿光年)X(137亿光年)。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三):神奇造物主在哪里?

  吕默默

  在如今的科学圈,很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有一位“上帝”。不过,这个“上帝”并不是指宗教里说的那个神,而是可能创造这个宇宙的生物或者某种机制。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所在的宇宙是被设计过的。可能有些朋友就要问了,既然如此,那么这位造物主在哪?加拿大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对此有所描述。

  罗伯特索耶,1960年出生于渥太华,加拿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之一,被誉为加拿大“科幻教父”。自199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金羊毛》以来,索耶已出版数十篇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获得过包括雨果奖和星云奖在内的各种科幻奖项。他的作品曾多次荣登加拿大畅销小说排行榜,并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备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

  本书曾在雨果奖的争夺中惜败于在当时如日中天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雨果奖并不是只是颁给科幻小说,也颁给奇幻小说)。由此可见小说还是有一定的质量的。小说讲述了两种不同的外星人同时来到地球,与地球上的古生物学家一同探寻不同星球文明同步同期性毁灭之谜,严格的科学外推法使探寻者逐渐接近事实真相:宇宙中竟然存在着一个操控一切的超级生命!可就在这时,一颗足以毁灭三个文明星球的超新星爆发了。

  以上就是小说的大概内容,怎么样,是不是很震撼?很吸引人?但是索耶并没有一上来就轰轰烈烈的搞大尺度的东西故事的开端是一位外星人来到地球,拜访了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两人开始一起研究地球上的古生物化石,外星人称地球与其他两个外星文明相似都经历了时间几乎相同的五次生物灭绝,这不可疑吗?索耶就是这样一点点抽丝剥茧般把各种线索扯出来、摘干净,为最后的高潮做准备。

  回到我们的题目,小说中的外星人认为自己的星球上的生命是由一个造物主创造的,算是一个“有神论”者。小说中的主人公则是个无神论者。这两者在小说中的对话、主要思想以及共同研究辩论为读者分别展示了、代表两种生命起源派别的理论,例如从进化论、人择原理、基因工程等等方面讲解了各自观点,这些理论在很大一部分上是真实的,在我们的现实世界是有证据支撑的。如此一来,索耶给读者科普了一些无神论和有神论的科学理论派的解释的同时,也使得小说在这种现实基础上显得亦真亦幻,增加了可读性。

  小说并没有偏执地拿一些神话传说经典来诉说造物主理论,而是从古生物角度、进化论以及宇宙论方面,甚至从哲学角度上思考辨析了造物主是否存在。所以这是一篇科幻小说,而不是某教会的宣传材料。本书就是在不同生命种族间的讨论、辩论中一点点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最后高潮来临,一颗超新星的引爆即将摧毁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这时候一个黑色的物体凭空出现,为三颗星球的生命体挡住了致命的射线。最后主人公和其他两个生命体的代表一起踏上了与这个黑色生命体接触的路。令人颇为遗憾的是,最后的结局并未写接触这一段。可是笔者读完这篇小说之后认为,这样的小说最后结局也只能这样留白,这并非作者能力不足,也不是作者想象力不足写不出来,索耶完全可以安个比较扯,比较大尺度的结局。但是这样就破坏了这篇小说的辛苦营造起来的充满科学性的整体氛围。而且,留一份神秘,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也是一种不错的结局。

  《计算中的上帝》并非一味的讨论“上帝”的事情,也有写男主人公的私人生活。这一下子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关系。与其他硬邦邦的科幻不同,索耶的小说多了几份人文气息,情感丰沛,加上坚实的科幻内核,让他的书迷不断增加。笔者喜欢索耶这本书原因简单,如上所说,科幻小说里的温情戏是作者拿手的,这在其他科幻作品里并不多见。索耶的关注点往往是我们身边的事情,本篇中哪怕是要参透宇宙终极目标的时候,也不忘关注现实社会家庭和社会问题,这就拉近了于读者的距离,就好像故事发生在我们身边。

  作为罗伯特索耶的代表作之一,笔者推荐各位朋友找来读读。这篇小说和其他索耶的早期科幻相似,走得是“人情味科幻”的路线,在宏达的背景中,并不是一味的打打杀杀,也不是因为科幻所以才科幻,加入了现实的各种琐事,使得小说看起来并不是硬邦邦,却也可以把自己的世界非常清晰的介绍给读者,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写作风格,当然,这也需要一定的功力。

  还是回到我们的题目,我们的宇宙中到底有没有造物主呢?以我们现实的科技理论上来说,并没有绝对的证据支持这一理论,当然也没有绝对的证据驳斥这一理论。但我们的宇宙过于宏大,根据人类各种手段观测到的数据估算,宇宙中星系的数量至少有1000亿个,银河系内有1500亿颗恒星,如果只有百分之一的恒星有自己的行星,每颗恒星有3颗,至少存在45亿颗行星,但拥有行星的恒星远超这一比例。我们至今没有外星人的确凿证据,但这并不代表不存在外星人。人类还未出过太阳系,太阳系在整个宇宙中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所以有人说现在讨论造物主还太早了。不过,兴许未来的某一天,造物主玩捡豆子,无意中捡到了地球,君临地球也说不准。开个玩笑,综上,我推荐罗伯特索耶的这部《计算中的上帝》。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四):新颖有创意的故事,结尾有点一般(剧透~剧透~)

  刚开始看calculating god,觉得翻译只能算凑活。到看了小半部分进入状态,觉得翻译还是挺中肯的,毕竟一大堆科学事实的陈述,并且作者娴熟的叙述手法也很好地引导了读者继续阅读。总体来说,阅读过程很流畅,比《盲视》更容易连贯地读下去。接下来我也大致与《盲视》做下对比。

  小说一开始便提到外星人访问地球。相对于《盲视》中的外星人,其他大多数科幻作品中的外星人除了外表,都表现得与人类过于相近,calculating god也不例外。但是这并不是小说的不足,反而契合了小说的设定。因为小说中发现不同世界的物种竟然用的也是同一套基因密码,很多基因表达的形式也一样。所以除去外形,在智慧是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智慧生物的思维方式可能真的差别不大。小说中拜访地球的第二种外星人吕特人倒是不一样,他们的社会发展建立在直觉上,所以小说不多的着墨中也体现了思维方式与人类的巨大差异。

  小说的几个设定很有意思,并且逐步放出,不断地满足读者的胃口。外星人拜访作为古生物学家的男主,需要分析地球的化石,而且最终目的是寻找宇宙的造物主。接下来,男主得知不同世界中多次物种灭绝竟然在相同时间节点发生。外星人之后与男主辩论时列举了一大堆的科学事实,佐证宇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们之后又发现物种的多次灭绝是为了智慧物种的产生而作的铺垫。。。。。。

  在我看来,小说的另一吸引人之处,即其成功的角色塑造。男主的工作与生活,他的追求与怀疑,他患肺癌后的纠结与释然,他对曾经的美好珍惜、对过去的遗憾的弥补,这些种种都丰富了他的血肉之躯,虽然他仍旧是理性的。相比之下,国内的很多科幻小说,男主角都是理性+冷漠,抑或理性+贫嘴,其他的种种体现人物其他方面的细节都没有用心营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化的角色。再提一下《盲视》,主角作为综观者,极端理性,不懂得共情,但也对他的心理活动有很多着墨,刻画出的角色变得也很成功。calculating god中外星人霍勒斯表现得像人类,除了知道“它”是女的外让我也有点惊讶,其他印象深的不多。

  初读这本小说,感觉结尾是小说后半部分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足。结局有点仓促,最后的解释过于勉强。结局到来之前,我感觉加入两个异教徒闯入者破坏化石的情节似乎对小说作用不大,另外超新星爆炸前后的情节本来似乎可以作为小高潮描写更多,似乎几页就带过了。关于结局,上帝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下一轮宇宙的新上帝,并且用了此次宇宙中3种智慧生命种族的基因融合成新的更强的基因,孕育出信上帝。只用3个物种难道不觉得太少了么?不然一个如此庞大的宇宙中还有那么多智慧物种,岂不是有点浪费?另外,按照这个解释的话,智慧物种是为了提供自己的基因给上帝培育新上帝而存在,那么上帝获得了他们3个物种的基因之后,在整个文明尺度来说,他们还有其他存在的意义么,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呢?文明为了自己的延续,很可能还是会选择上传到虚拟世界,那么之前其他上传到虚拟世界的文明,为什么又被作者称为宇宙的BUG呢?

  大刘的《朝闻道》中,霍金在真理祭坛问道:“宇宙的目的是什么?”相信上述的答案不会让他满意吧。我觉得最后至少可以作如下改动:吕特人与上帝进行心灵感应后,得知了上帝需要收集宇宙中所有智慧物种的基因,他们知道上帝要创造一个最强的物种,或许就是新的上帝,而上帝就是这样不断延续下来。上帝也许会治好男主的肺癌,也许没有,其他人回到各自的星球,回归日常的生活。~~~好吧其实毕竟功力没作者高,都是瞎想的,请轻喷~

  calculating god是一部很棒的小说,对于非科幻死忠粉,相对于《盲视》绝对首推此书。为什么评分比《盲视》低了将近0.5分啊?搞不懂。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五):物种起源:进化论或创世说

  这本书让我很着迷,而且是渐入佳境的着迷,能够理解01年入围雨果奖却输给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索耶为何那么怨念……

  《计算中的上帝》大概有三条线:

  第一条线是教徒的恐怖行动,如同好莱坞大片枪林弹雨之余总会逮个机会让火辣美女秀身材,余以为让外星人展示他们行动力的这段仅是调剂;

  第二条线,蜘蛛形的外星人忽然来到博物馆,对保安说想见一位古生物学家,保安以为在拍搞笑视频,忍笑问:“你想见无脊椎的还是有脊椎的?”外星人大惊:“难道你们的古生物学家不全是人类?我以为他们应该都有脊椎。”欢乐无比的开头,但其实是个有点悲伤的温暖故事,不管是录下给N年后的儿子的话,还是最后本是死去的却活着可多少光年外……

  我们总是没办法抵抗“时空”,有很多词语可以形容它,荒芜、错开、无涯、茫茫,对应的是,残忍温柔的碾碎。

  第三条线是书中想探讨的哲学思想,让我兴奋的是在这上找到了共鸣。我一直相信有一股神秘强大的力量,用书中的话来说“任何不怎么笨的家伙都会接受这一事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宇宙之中”"宇宙是被某种大智慧设计出来的",但我不确定是不是应冠以上帝之名,不过”即使上帝不存在,赌他存在仍然是较为保险的。如果把赌注押在另一边,我们将受到永远的诅咒“。

  进化。高中生物也都告诉我们,自然选择本身单独作为一个产生新物种的机制显得不够充分,哪怕我们最成功的,有主观意识的人工选择的尝试,也不能完成制造新物种的任务。所以,”进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上帝希望如此“。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六):作为程序员的上帝

  1、设计文档根本没有。

  2、应用编程接口(API)帮助根本没有,完全依靠逆向工程。

  3、系统不稳定,经常大规模崩溃,最近一次崩溃在6500万年前。

  4、到处都是被注释掉的死代码。

  5、原始设计文档、源代码和可执行代码都不见了,只剩下不靠谱的传说。

  6、大量使用复制和黏贴。

  7、是长度为3的分组码重度爱好者。

  8、有些线程不能正常退出,反而大量占用资源,导致癌症。

  9、懂点遗传算法。

  10、在IPO之后程序员上帝就退休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七):输给《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是活该

  RT。作为哈迷,偶认为火焰杯确实可以算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当中最差的之一(也有很多人不喜欢密室和凤凰社),所以当看到火焰杯拿了2000年的雨果奖时,偶表示相当无语,也相当好奇,于是按图索骥,找到当年输给火焰杯的这本《计算中的上帝》——据说,此书号称是“只找一个房间、一对桌椅、三个演员、一个星期的特效,就可以改编成一部经典科幻电影”。

  但是呢,看完之后,偶完全理解为什么当年雨果奖不能给索耶了。。。

  1 这本书毫无新意,作为一个文科生,偶居然在整本书中找不到自己不知道的科学知识。

  2 整体世界观是炒冷饭其实不要紧,关键是要写出新意,写出美感。没有。这使得世界观的陈旧反而变成了最大的硬伤。

  3 看到第十页左右出现了伯吉斯页岩,偶就猜出所有的点子可能都是从古爷爷、道爷爷、马阿姨跟他前老公那里出来的(好像还有电声赛博霍大叔),结果作者非常配合的印证了我的想法。

  4 结尾看到克拉克的影子。。

  5 从文学角度讲,叙事结构太散,没有悬念,线索凌乱,最无聊的是,读起来像是某场对北美常见的公共话题进行讨论的会议的录音整理。。。

  6 此书对我唯一的震动是,要少抽烟,多上自习,利用好时间,珍惜生命,看在这一点上,给它两颗星。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八):相信上帝的外星人

  当西方世界的传道士跟随者远洋船队到蛮荒世界传播福音时,土著人的神袛在他们眼中不过是愚昧无知。然而,从今天的视角回望过去,我们会悲哀的发现:更高程度的文明并没有出尽“宗教狂热”的天花,发烧程度甚至比低等文明有过之而不及。

  那么,在文明程度比人类更高的外星世界中,有没有林立的教堂和十字军东征呢?罗伯特索耶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计算中的上帝》他讲述了一个外星生物学家来地球上找寻上帝存在证据的故事。

  “他们可以来拜访我,而我却无法访问他们的世界。这一事实毫无疑问地表明了谁的智慧更高。”接待外星人拜访的是一位对进化论深信不疑,从来不踏进教堂半步的古生物学家。然而,令他大跌眼镜的却是,外星人和他“执迷不悟”的妻子一样,都是有神论者,“这些外星人相信一个我从小就已不再相信的东西。 他们相信一个智慧的设计者创造了宇宙。”

  这一群跨越数百光年而来的星际旅行者已经拜访了三个有生命的星球,正如同乘坐小猎犬号环游世界的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的蛛丝马迹一样,他们也从这些星球的生物史中捕捉到了上帝“看不见的手”。

  他们发现,几个星球都在相同的时间点上经历了五次物种大灭绝,这背后肯定是上帝在主导着生命的新陈代谢,为物种的递进演化而高等文明的出现扫清道路。

  然而,地球上的古生物学家却一直信奉萨根面对UFO狂热分子时的座右铭:特别的理论得有特别的证据。多个世界上的生物都使用相同的基因编码、不同的种族处于差不多的科技水平、一些基本参数被微调到小数点后面无穷位使宇宙能够支持生命……外星人抛出的一项又一项证据都被古生物学家给挡了回去—— “万一这一切都不过只是巧合呢?”只有看到“冒烟的枪”他才会心悦诚服地承认造物主的存在。然而,正如外星人指出的,地球人对科学的认定却往往并没有这么苛刻,比如进化论。人们繁育除了各种各样的狗,但并没有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犬科,人们也并没有亲眼看到过一种生物进化成了另一种生物。当我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我们会看到达尔文做梦也想不到的东西。纤毛自身的功能是如此复杂,似乎不太可能沿着进化论所允许的一步接着一步进化而来。它那复杂的功能和结构似乎是一下子被创造出来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还是宁愿接受进化论而不愿相信造物主的存在呢?

  这可能是因为地球人的一套科学的规范早已根深蒂固,那就是将不可证伪的“造物论”、“智设论”搁置不论,科学永远不踏入宗教的领地。这种科学和宗教割裂的后果,在这位古生物学家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当他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几个月后将再也见不到娇气爱子之后,冷冰冰的科学不能给他丝毫的安慰,他最后还是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地,祈求上帝的显灵。上帝的袖手旁观基地击溃了他心中残存的脆弱神像。他向外星人抱怨“一旦上帝知道某个人正在承受痛苦,如果他有能力消除它,那么作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实体,他应该这么做。”然而,到访的外星人似乎打心眼里接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且顺天知命地接受上帝的不完美。他们不像人类用理性来分析演绎、归纳总结,他们用与生俱来的美学直觉来评价科学理论——最优美的理论就是最正确的理论,这种能力使得他们无需通过数学验证就能从几种理论中辨别出正确的那一种。他们的社会中甚至没有犯罪,而且他们似乎很随意地就能解决令人恼火的道德上的窘境。

  如果地球人的进化方向是从“感性之人”到“理性之人”的化,外星人则仿佛与生俱来就是依靠直觉的“感性人”,但是这种设定在我这个地球人看来却是难以接受的,我难以想象不懂数学的外星人如何发明出宇宙飞船。

  最后,或许是为了让上帝“显灵”,作者果然扣动了扳机,让冥顽不灵的地球生物学家看到了“冒烟的枪”——一次突然而至的超新星爆发同时威胁着三个星球上的生命,就在这时,一个不明黑色物体却出人意料地为这三颗星球挡住了超新星致命的射线。很显然,“上帝”在庇佑着他一手创造出来的生命。至于最后,地球人跟随外星人一同去找寻上帝,并最终一窥宇宙的终极秘密,则有点过于虎头蛇尾了。与前面层层推进的侦探游戏相比,结尾简直就是红巨星坍缩成了白矮星,令人大失所望。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九):我承认我是被题目吸引进来的

  本书讲了螃蟹外星人和得了癌症的老好人的相处故事,穿插鳄梨星人客串。

  书的前三分之一尿点全无,中间有点无聊(对于老好人的癌症我真心不同情,也不关心他的家庭生活,我真是个无情的汉子),最后的结局让我找不到下巴。

  总的来说,我是被题目吸引进来的,书中有不少亮点,关于数学的,宗教的等等,一些观点很熟悉,比如人类手指和数学的关系等等。

  最后关于螃蟹星人论证上帝存在的证据我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同意,总感觉像牛顿的一句话:如果要说明上帝存在的证据,光是大拇指这一项就让我五体投地。虽然我也是没怎么仔细考虑的就接送了进化论。。。。

  还有本书列举几个说明上帝存在的常数等一些东西让我有点分不清楚到底什么现象是因,什么是果。或者说什么是“证据”,什么是“现象”。书不错,我承认我没有完全读明白,倒是对那个DOS棋盘起了兴趣。(看完之后想写点什么,啰啰嗦嗦的。)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十):不过尔尔

  《计算中的上帝》,不过尔尔。 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夜晚,王刚娃坐了三个小时的车从川工来找我,分享他当天下午观看的一部影视作品。他说人类在培养细菌时,会在皿的周边围上一圈青霉素,以防止非受控生长。然后他点燃一支烟,在黑暗中用烟头指了指天空,说:我们也生活在一圈青霉素的中间。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智创论。 那时候《时间简史》在海外大卖,霍金应该已开始创作《果壳中的宇宙》。而我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前沿”科普作品还停留在《物理世界奇遇记》——1960年代大爆炸理论甚至还未在科学界形成共识,以至于物理学家乔治盖莫夫不得不写这本书来宣扬它。大爆炸理论无法解释奇点从何而来,智创论当然甚嚣尘上。王刚娃走后我为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由他人掌控而深深悲衰了很长时间。 以今天的标准,《计算中的上帝》甚至算不上硬科幻作品。除了可有可无且似是而非的古生物学知识,通篇的立意之本无非是古老的小概率理论——智慧生命的产生由一系列小概率事件引发,而如此多小概率全部自行发生的可能性近乎于零。早在一个世纪前人择原理已完美地对此做出解释。科幻作品是“点子”文学,凭借如此陈旧的一个梗,角逐雨果奖失败,作者索耶又何必耿耿于怀。虽然当年的胜者罗琳因《哈里波特》而得到科幻作品大奖更像是一个笑话。 就写作技法上,本书也大有值得商榷之处。百度了一下索耶,第一部大卖的作品是科幻推理,索耶无疑想在本书中沿用自以为纯熟的手法。开遍外星生命即出场明显针对范达因的“推理小说二十戒”,但大师定下的规则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打破。中篇穿插大量伦理道德,也没得到外星智慧任何有价值的指点。终篇时“上帝”竟以实体出现是最大败笔,实体上帝注定了本书收敛式的结尾,这种最易令读者快速遗忘的选择早已为众多小说家所摒弃。 上世纪90年代,湖南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推动丛书,物理学家们更难接受上帝之手并为此执着求索。近年来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发现让可能存在的大坍缩越发飘渺。discovery的《与摩根弗里曼一起探索宇宙》则带我们管窥了物理学最前沿:我们宇宙是在漂浮在四维空间里诸多三维膜中的一张,137亿年前与相邻的膜发生了点碰撞,大爆炸由此而生,然后有日月星辰,然后有万物更生。 所以,上帝并不存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计算中的上帝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