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曾国藩发迹史(上)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曾国藩发迹史(上)读后感精选10篇

  《曾国藩发迹史(上)》是一本由汪衍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的273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发迹史(上)》读后感(一):选题不错,内容则比较不堪

  唐浩明的曾国藩,差不多是从曾国藩奔母丧回到湘乡,办湘军的时候写起的(第一章是《奔丧遇险》)。再往前面这一部分,曾国藩怎么从一个湘乡子弟,一跃成为国家重臣,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他并不是凭空去创建湘军的,创建湘军的时候,他已经是五部侍郎。他怎么到这一步的呢?

  《曾国藩发迹史》选择了从曾国藩初到翰林院,第一次见到皇上,一直到母丧返乡这一段历程,正好是唐浩明《曾国藩》的一个补充。从这个角度来说,《曾国藩发迹史》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但宣传文字中所说“讲述的是曾国藩仕途初期,九年内连升十级的谋略与细节”,书中确实描述了每个阶段他做了哪些事情,但从小说的笔法来分析,谋略分析什么的几乎没有做。又吹嘘“光屁股升官法”,从书中内容来看,进入国库本来也是需要脱光的,只是曾氏做事认真,确实是进去查看了。是不是“一脱惊艳,赢得道光皇帝的空前信任”,则未免。总之,宣传写的这段话,加在这套书上,太过火了。

  粗读一遍,曾国藩的命运一开始就与道光帝、穆章阿联系在一起,在道光帝面试的时候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印象,通过古玩和穆章阿拉近了关系。这也为曾国藩后来一路上升做了铺垫。

  曾国藩祖辈都是务农的,只是从爷爷这一辈,靠着吃腌菜省吃俭用,才逐渐有所积蓄(P38)。

  那个时候京官的灰色收入已经在官员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一任主考官,百姓吃十年”(P40)这样的说法,还有曾国藩虽然贵为翰林,但是仍旧需要湘乡老家人勒紧裤腰带来支持,足以说明要做一个曾国藩自己所想的那样的“廉洁”的官员需要多大的代价。很多人情礼节是不能不走的,一旦走起来,日常的工资是完全不够用的,曾国藩到了后来,积累了一身好名声,很多时候以字画相送就OK,免去了很多的麻烦,但是普通官员有几个能这样做的?从吴思的《潜规则》里面我们就知道,这样的事情在古代的官场里面反反复复的出现,无数的官员前赴后继的倒在里面。你不遵守这样的潜规则,你就没有前途,你遵守了,你就成为这个潜规则的一部分。在《曾国藩发迹史》里面,似乎曾国藩也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用文学字画作为媒介,稍稍高于金钱交易(实际上字画也是值钱的,寄卖是另外一种换钱的方式),使得他在名声上面确实比别的做官的问都要好。

  在往后面,曾国藩的经历很多是一件又一件的案子。虽然起起伏伏的,但总算是办事认真,得到了道光帝的信任和赏识,一步一个脚印的上去了。《曾国藩发迹史》的主要内容也是他办的这些事情。非要像章节标题所说的那些“曾国藩的送礼绝活”或者“九年连升十级的官场绝学”,扯淡成分太重,要是在沉一沉,扎扎实实把小说写好,就更完美了。

  《曾国藩发迹史(上)》读后感(二):有些不伦不类

  我认为这种书既然写了,就应该是心得多过记述,评论多过对话,客观描写多过主观心理。但这本书却写得像部传记,且不说全书没有什么作者观点,单看全书那么多对话跟心理活动的描写就让很难人信服——你是怎么知道当时人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一来书看起来倒是生动了不少,但是说句心理话,这种不负责任的记叙方法挺让人反感的。

  话说读书当以史为鉴,不过作者却好像太执迷于讲故事,把一个个故事色得很精彩,却没什么总结。曾文正公发迹的过程倒是记得清楚,但是个中的诀窍却要读者自己体会。

  总的来说,如果真的要买,建议大家当小说读,这样轻松之余说不定也有所得。至于本书宣传时所说的”写了21年“,笑笑,忘了它吧。

  《曾国藩发迹史(上)》读后感(三):大家都爱民间文学

  我承认,我是个大俗人,这本充满了民间文学、故事会风格的小说,俺居然也仔细读下来了。从内容上说,这书可以攀富的说是著名历史小说曾国藩的前册,曾一开头就已经是二品大员,回乡守制,团练亦由此而始。但他是怎么从同进士做到二品大员的,可以查清史,要看生动有趣的小说版,看这个就行,虽然真实性上是大大的存疑哈,而且一些文字细节如农民伯伯臆想皇帝日常端着金碗吃蛋炒饭一般令人掩面,作者大哥,你在曾献药治皇后一节说皇后吃了药后上吐下泻一番,然后就开始在宫女的服侍下把糖水喝,糖水、糖水、糖水,OMG,你为嘛不直接说那贴身宫女给皇后娘娘沏了碗白糖水喝?!不过,好在基本大面上还过的去。尤其情节曲折有趣,一直是递进式前行,曾虽非穿越,亦有主角光环,每次因为他的正直诚实坏了事儿都能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的再攀新高。一步步由七品到二品。但写的基本真实可信。

  《曾国藩发迹史(上)》读后感(四):老厚黑曾国藩

  最近的热门历史小说《曾国藩发迹史》讲述了曾国藩从政前十余年的故事,从一名普通进士跻身二品大员的坎坷过程。这部作品水平很一般,远不如唐浩明《曾国藩》,但据作者自称参考了许多罕见史料,拼凑出一部青年曾国藩的发迹史。

  曾国藩一生以道学先生自居,不贪银钱不恋女色,号称道德楷模,他生活极其简朴,不坐大轿不吃好菜,最爱家乡出产的腌菜。仁义道德形成了他的厚壳,这一点切中了道光帝的要害,经过乾隆皇帝的奢侈浪费,清朝国库已经告急,道光皇帝自然希望每个臣子都像曾国藩一样廉洁奉公,要是多出几个和珅,清朝早就垮台了。另外,曾国藩做事情雷厉风行,行霹雳手段,赢得“曾剃头”的美名,令宵小之辈闻风丧胆,暗合一个“黑”字,皇帝固然需要拍马屁的人,也需要一些能员来办事,否则朝廷事务混乱,定然酿成大祸。

  一般说来直臣大多没有好下场,然而曾国藩先投靠道光年间的权臣穆彰阿,依靠座师获得了道光帝的赏识,后来穆权势过盛,引起咸丰帝忌讳时,曾又摆出一副不屑与穆为伍的架势,终于没有遭到牵连。这一点上,他让我想起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他与一代权臣张居正交好,后者常常把他的敌对官员借故调开,使得戚继光能够发挥所长,领兵杀伤敌人,然而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戚继光也被群起而攻之,罢官归故里。政治斗争酷烈,既要攀附权贵才能晋升,又要防备结党之祸,皇帝永远不喜欢大臣抱成一团,而希望他们打来打去,自己好居中驾驭。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在于始终只对皇帝一个人尽忠,而且能办事会办事,所以才能够十年九迁,创造有清一代的官场奇迹。至于他后来率领湘军平定天下,那是时势造英雄另当别论了。

  曾国藩在政治、军事、个人修养上都有极高建树,近代枭雄毛泽东蒋介石都非常佩服他, 1914 年至 1915 年之间,蔣介石研读王阳明、曾國藩、胡林翼三人著作,宣称“研究至再,颇有心得。甚至梦寐之间亦不忘此三集。”这三人的著作为他治国,治军提供了基本的思想。蒋介石常年坚持日记也是从曾国藩处学来,曾国藩将自己的日记命名为《过隙影》,坚持不辍,每日纠正自己的思想,所以在立德上成就最大。世人常说曾国藩是蟒蛇精投胎,因其一身蛇皮藓,无药可医,这固然是传说,但他作为一介书生,凭借几千团练起家,打败了气势滔天的太平天国政权,可谓晚清中兴第一臣,受到后人景仰也不足为怪。虽然后来的天津教案让曾国藩晚节不保,但在那个朝廷畏洋人如虎的年代,他又能怎么样呢?看看今日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就知道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是被打得有多惨了。

  《曾国藩发迹史(上)》读后感(五):混迹职场的一点启示

  关于不自卑—没有看出来曾国藩有多么自信,所以只能说不自卑很重要。古人颇重相面,三角眼着实不是多么招人待见;汉人出身,无显贵背景。这样的条件,在八旗子弟横行的年代能够不自卑就显得弥足可贵了。

  在曾国藩身上至少聚集了这些要素:

  不卑,不为自己出身而卑,不为自身相貌而卑;

  不亢,不曲意逢迎,阿谀谄媚;

  有所坚持,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有所变通,虽坚持但不偏执,在公事处理上懂得迂回变通;

  有后台,尽管后来与穆彰柯渐行渐远,但在其仕途初期,这位老师还是着实充当了一下曾国藩的贵人;

  得逢“明主”,你要做一些事情,必须主子赏识;

  懂投资,不“结党营私”但培育了自己的圈子,且以后的历史证明这个圈子的人都是颇有份量的,与巨人并肩,自己的份量也会无形中扩大;

  内心很强大;会做事,擅于把握机会

  最后,任何一个能够史册留名的人都少不得的,历史的垂青—机遇。究竟是伟人改写了历史,还是历史创造了伟人,这个还真是不好说。

  总体来说,值得一读。

  《曾国藩发迹史(上)》读后感(六):“英雄”曾国藩

  此书有个推介,就是光屁股升官法,这完全就是商业策略。大清例律,清查国库是要脱去外衣的。按照曾国藩的官职,是无须亲自盘查国库的。但曾做事一向认真,于是穿着大裤衩子进了银库,终于查出大清国库的巨额亏空。

  曾国藩之所以获得道光皇帝的宠信,完全来自于他的谋国之忠。与光屁股关系不大。

  早年读曾国藩,只读出一个“忍”字。“打掉牙齿和血吞”,“撑起两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都表现出曾国藩性格中,极其坚忍的一面。那大约就是湖南人的普遍性格吧!

  最近的阅读中,也总结出两个字,“拙”和“蛮”,拙在治学方面,蛮在做人方面。治学无需多言,曾国藩的成就有目共睹。单说“蛮”,曾国藩几次入狱,如果说性格个不够坚强的话,慢慢肯定会变成官场“老油条”,但他偏偏就是越挫越勇。可见其性格中的“蛮”,不怕挫,不怕死。

  古人对英雄的解释是,自知者英,自胜者雄。照此义,曾国藩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曾国藩自知才智中等,因此在治学上下的都是笨功夫。他对儒学是躬身践行的。套用一句文革流行语最合适,就是“狠斗私字一闪念”。剿灭太平天国后,王闿运曾有鼓动曾国藩做皇帝的意思,曾用一句诗作了回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后来,从袁世凯的下场,就可以看出曾国藩的高明。

  曾国藩自知自胜,由此造就了其世不二出的历史地位----古今第一完人啊!

  《曾国藩发迹史(上)》读后感(七):不仅慎独,更需慎行。

  之前对曾国藩的了解很片面,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些现在看来不太靠谱的历史书,里面把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列为坏人一类。现在看了这本书上册,就从这本里所阐述的角度出发,曾国藩是一个不容易的官员,作为一个汉族官员,在推满抑汉的大政治潮流下,居然能用数年时间升至二品,这是大清一项纪录吧。而过程中难免跌跌撞撞,如若不是小心谨慎,也没有后来的权倾天下的曾国藩。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要素很明显:

  其一,个人性格和能力,曾国藩天生小心谨慎、力俭克己,在当时浮夸的官场中是有能力且清廉,得人心的官员。这是一个基础,想要进阶固然需要多种因素,但是本身的素质才是硬件基础,身居高位而能力不足,则容易身败名裂

  其二,时代背景,天命所归。当时满族官员颓势十分明显,连道光帝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继续重用满族官员,而之前一直被抑制的汉族官员却已开始在官场形成一定的势力和能力,加上曾国藩是汉族官员里面的佼佼者,道光皇帝很难找到理由不去重用他。

  其三,曾的慎独慎行。书中的曾国藩几乎做到了滴水不漏,像这样的人很难让人找到破绽,能到克服自己的欲望,战胜自己,是曾国藩不断战胜政治对手的根基,与人斗无非胜己,连自己都能战胜那就难逢敌手了。

  上册有许多值得谨记的言语,也不能全记得,列其一二:

  1.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2.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凡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

  3.炙手可热之人,不可过度近交,亦不可针锋相对敬而远之方是自保之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曾国藩发迹史(上)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