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拯救乳房》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拯救乳房》读后感10篇

  《拯救乳房》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拯救乳房》读后感(一):爱与死亡本就是永恒的主题

  与毕淑敏的其他散文、随感相比,毕淑敏的小说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一直稍显逊色。或许我这么说有一些夜郎自大之味,但《拯救乳房》一书对于情节的发展改变以及对于人物的塑造,都显得过于理想化而戏剧了,甚至有了些幼稚的意思,小说“编撰”的成分且尝且知。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窥探到患乳腺癌女性内心心理学读物,并且由于毕淑敏二十余年的从医背景,这样一本书仔细读来,便有了医学心理学记实录的味道。

  这个假期一直在读不同的书,前几本读物,不论是鹿桥还是王朔,又或者是纳博科夫和王小波,即便他们赞颂的主题有所不一,但总体看来都是很Man的作品,读罢他们,再来读毕淑敏《拯救乳房》这本女性气息浓厚的书,就好比连吃几天的麻辣火锅之后突然来了一碗绿豆粥,舒心的同时更易体会到书中细腻的情感,以及女性特定的心路历程。

  所谓“ 存在即合理”,女性的乳房作为最重要的第二性征,总是直接或间接的证明着女性的魅力,然而乳腺癌的患者,无论老幼,第二性征的缺失并不是最痛苦的部分,她们甚至还要面临着生命的流逝。也许疾病并不仅仅是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时候,是社会这个大环境造成的。大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经历,不正常的经历引发了心理恐慌,心理恐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迸发出胜利危机,直至癌魔毁灭生命。因此,社会、医学界、乃至乳腺癌患者身边的亲朋好友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疾病、如何将人性的关怀、敏感的洞察力以及对于疾病认知的专业素养结合在一起,给予这些不幸的女性正常的爱,让她们直面疾病与死亡,就是这本书背后蕴藏的思考与主题。

  人就是这样,当不幸切切实实降临在自己身上之前,我们总是觉得离不幸那么远。癌症,在你身边真正有人经历着它所带来的苦难之前,也许在我们心中不过只是一个遥远而可怕的绝症。但人们的经历就是人们的宝藏,也许正是这些宝藏铸造了他们的苦难,但除了让他们自己挖掘出来,谁也没有办法。在不幸降临的那一刻,最悲恸的时刻是要一个人孤独的享用,任何分餐都会让痛苦卷土重来。但是,刚刚知晓这一切的愤怒是可以变化的,在它新鲜的时候,你是愤怒的,你抱怨不公、哀叹命运,只是当它陈旧了,变成一个既定事实以后,你就不愤怒了。只是哀伤是不会变的,它只是更深沉和细致了,这些哀伤细密地埋葬在患者的内心,比癌细胞吞噬身体更可怕的是,它们吞噬着人的灵魂

  然而又有什么是比直面死亡更勇敢的呢?正像作者所说“凡是能打破的,就不是美好的,真正美好的,是打不破的。”有的事实好像一个标有骷髅头的集装箱,长时间浸泡在海水里不敢打开,今天你打开了,大箱子里面套着小箱子,小箱子里面套着木匣子,木匣子里面是布袋子,当所有包装打开之后,你看到了一粒灰尘。也许人类常常面临这样的窘境,你以为是海洋的地方,其实不过是一滴水。而死亡和爱,本来就是永恒的主题,当我们不悲观、不害怕、不怨天尤人,就能走得那么从容、那么优雅。

  本书的最后,是一场死亡的盛宴。小组成员最衰弱的安疆,在明白自己生存的意义之后,要求大家陪伴她的死亡过程。死,不再是医院里冰冷的仪器信号,不再是冰冷无情的医生护士的面孔。而是生命的一个必经阶段,有尊严的安详的死去,对于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个自然的舒服的过程,圆满的给生命划上一个句号,何尝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件。肉身的消逝并不意味着人生的终结,一眸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活在了祭奠者的心里,即便是癌症患者,也便得到了永生。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有不小的收获。从小也经历过家人从生病到离去的过程,但或许是年龄太小以及关系亲疏的不同,一直没有太深的感悟。但现在,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假使仍然到来了一个让人悲痛欲绝的时刻,我想也许我能够直面死亡。以前提都不敢提的字眼,不再是禁区,不必逃避,不必避讳,亲人的分享朋友的分担,共同的面对,才是死亡最终的归宿吧。雪化了,变成了泪,泪被温暖的风吹干了,雪就变成了春天

  而对于生者来说,珍惜每一个今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对于绝症患者来说,我们所拥有的,即便再不济,也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无论如何,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人生。

  《拯救乳房》读后感(二):直面死亡

  这两周一直在看毕淑敏的小说 上周是红处方 这周是拯救乳房 容我懒散到了连书名号都懒得打的地步了 都是很沉重的话题 都与死亡相连 一个是与意志的抗争 一个是在病魔中的挣扎 或许都是特殊人群 但特殊当中 也都隐藏着令人悚然的普遍 比起让人更骇然的毒品 或许乳腺癌离我们更近一些 也让人思考得更多 十万分几十的发病率 可能听起来还是那么的渺小 但是 全国几十万的病人 几十万的癌症病人 大多数是女性 要承受着癌症的痛苦 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 面对一个考验 一个挑战 可能除了身体上的痛苦 更多的心理上的煎熬吧 一个女人失去了自己的性征 或许 就算家人 旁人没有说什么 但 心理上 也承受着严重的自卑和恐慌 女人 天性多疑 敏感 可能 因为一个眼神 一句无心的话 一个看似异常的行为 都可能引起一段联想 引起一桩心病 更该关注的也正是她们心里的变化 或许 离我们并不遥远吧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生不得病 不能保证自己不得某种疾病 或许 多提前了解一下也好啊 可能将来会面对的更坦然一些吧…… 有所准备总比猝不及防好 提前思考一下自己的一生 有所准备 有所计划 何去何从 ……

  总感觉毕淑敏的小说有种沉重的感觉 总涉及一些别人很少提及而又不能回避的话题 给人打开了另一扇思考的大门 思考生命 思考死亡

  红处方 描绘了一个个吸毒者 也描绘了那些与毒品作斗争的勇敢的人们 可以用死与毒品抗争 可以用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意志 她是勇敢的 也是孤独的 一个很少涉及的领域 一个大家谈之色变的领域 一个还存在误解和偏见的领域 一个和亡命之徒打交道的人 或许很难被理解 只有内心自己的孤独 或许只有夜深独处的时候 才能够听得见自己心中坚定地对自己的肯定 才能找到坚持下去的动力。

  死亡 是不可避免的 生 是偶然的 而死是必然的 生老病死每个生命的必然历程 或许淡然一点更能完美地诠释生命吧

  无论多年轻的生命都会直面死亡 那只是一个必然过程

  面对宇宙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渺小和短暂的 面对浩瀚无穷的宇宙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天蓝似海,树直参天。路灯暖得孤独凄凉,雪地也被渲染成棕色。水凝成雪,走过多么遥远崎岖的路。在酷暑中蒸发,在严寒中链接。被无数乌云折磨和裹胁,被风暴鞭笞和戏耍。雪花会心一笑,自九天降下,把如玉的花瓣在枯枝上粉碎了,粉末溅落在人们的发丝上。死亡欢欣地协助了生命的诞生。这个过程是如此的壮丽,如此的波澜壮阔,它漫无边际地涌动过来,淹没了落叶飘浮的残息。  雪化了,变成了泪。泪被温暖的风吹干了,雪就变成了春天。

  2008-4

  《拯救乳房》读后感(三):拯救心灵

  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心灵的震撼,深入内心的悸动、反思,对癌症,对健康,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

  书中把不同职业和生活背景的乳腺癌病人的悲伤哀怨的故事做了一个大串联,情节设计紧张巧妙,悬念丛生,部分情节如同推理小说般精彩,每一个起承转合都让人忍不住猜想剧情的发展趋势。最大的感受是快乐是相似的,可每个人都各有各的不幸,在疾病面前人是极其脆弱敏感的,越不愿意承认的现实就越是自己害怕的,一个人去抗衡可怕的病魔是无望和艰辛的,如果真有这样的小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倘若真能够坦诚相对,不猜疑不偏激,那世界将会变的简单,更多癌症病患者将会得到心理的慰藉,期盼着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能更加的完善,能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福祉。

  《拯救乳房》读后感(四):快乐与乳房更加无关

  电话那头母亲越是风风火火说自己很开心,我心里就越是涌上无名的怒火。直到现在,我心情仍是久久无法平静,继而转为内疚,其实我不是怨恨,而是一种心痛,更是一种自责。不知道是自己给自己压力太大了还是期望值过于高,或者纯粹点就是妄想。

  总是给自己施加无形的压力,却把出口找在了家人身上。哪怕是辛苦开心,我也不能搅碎母亲片刻的喜悦

  贫穷无法剥夺一个人的快乐,残缺无法剥夺一个人的快乐,就算痛苦着,也应该同时快乐着。富有不一定快乐,收获不一定快乐,得到不一定快乐,快乐不该是谁的专利,关于这一点,我恐怕真的得像母亲学习。

  每个人的快乐发自内心,每个人的堕落,背后却总是有一段理由。就如我今天的郁闷。

  是我把生活想复杂了,还有他们,毕淑敏《拯救乳房》里的那些乳腺癌患者,每天活在无数的不确定中惶惶为之,以为天塌了,以为生活无法继续了。

  只要自己没有放弃,后果并不严重。

  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允许给自己假设,却没有勇气去证明结果,哪怕中间的过程都无力去解,这样的人生方程式,怎能奢望生活给你个活生生的答案。

  然而,用心做答案确实异常简单。而傻傻的人们却揪着那无数的假设开始天花乱坠地设想。

  或者,在一些人眼里,未知远比知道真相来得更让人心安理得

  没有前言没有后记,以“自杀”直白开场,以“死亡盛典”收尾,这样的长篇小说,让人感觉不到血腥,带给人的却是更多的力量去解开那一个个谜底,驱散那个曾经让萦绕自己无数个夜的心魔,让生活回到正轨。

  无疑,乳腺癌心理小组给人的能量是正面的。

  英俊有为的成慕海开始一遍遍排演自杀的场景,人格分裂的他在虚有的成慕梅和自己之间跳换。他女扮男装加入小组,从一开始的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女人病”到后来当众脱掉衣服暴露自己的伤口。

  安僵为政委几乎活了一辈子,任何决定都是听政委的。结婚是,生病是,做梦梦到是,生活里无处不是。终于,她找回了年少时入伍的自己,她从来没有睡得这么舒心过,她为自己的病做主,她死得有自我。

  卜珍琪遗忘不了她小时候因为不小心的嚷嚷害死了母亲,让父亲无颜。为了父亲,她拼命工作,拼命在仕途上学业上奋进。为赔偿母亲,她不惜用生命来赎罪。

  花岚得病后,天天怀疑丈夫口袋中那张高档的带着香味小便签上那一串号码,其实她知道结果后的处理方式,很简单却很纠结。当她重归幸福生活时,她应该明白下结论并非是那么痛苦的事。

  小五一厢情愿在心上种下了对三哥爱的种子,得知三哥肾功能衰竭,为了让三哥治病,为了有一天能嫁给三哥,她改头换面以“李桂花”开始了自己“卖肉”生涯。得病后又开始不断以残缺美靠技巧赚钱,与时间赛跑尽量多争取医疗费,直到把自己榨干。其实,三哥床头的那一句我爱你还没说完,我爱你就像爱妈妈、爱兄弟一样,是亲情……

  此时已经改名为鹿路的小五在程远青怀里哭得像个孩子

  ……

  公务员、老干部、硕士生、下岗女工、白领丽人、妓女、乔装打扮男人……各色各样的人携带着各自的人生故事,怀着对死亡的恐惧聚到了一起。他们都是不幸的,也许他们比谁都明白其中的答案,却宁愿给心灵带上枷锁,负重地活着。他们又是幸运的,能在醒悟后用自己的力气去还事实一个真相,坚强地继续生活下去。

  不正常的经历,暴露在大众前,并不是想象中的无法面对,遮掩着,比公开来得更痛苦。也许告诉女儿真相远比好心瞒着更让她接受。在这里,岳评校长找到了女儿生前的答案。

  快乐是与生俱来的,和疾病无关。她开始谈恋爱了,她开始学习防身术,她开始坚持去上班了,她开始安静听别人讲话了,她开始重新生活了,他开始不再研究炸弹自杀了……

  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饱受身心折磨,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大家默契地伸出了拳头拒绝。平静地送走安疆老人后,大家都不再流泪。

  还有太多的东西没有享受。这一切,与残缺的乳房,有关吗?

  《拯救乳房》读后感(五):读后感:正常死亡和生时会心

  这本小说重点描写的是乳腺癌患者的生活,由乳癌病人组成的心理学小组中,发起者是自身也有坎坷经历的归国女博士,助手是生物公司的男性职员,组员们则各有千秋,既有真正的女性术后患者,也有因亲人罹患乳癌去世而混进来的老妪,更神奇的是还有一名男性乳腺癌患者因人格分裂而乔装成女性加入,10个人道尽乳癌患者的众生百态。其中也深刻的探讨了医患关系、夫妻情份、人情世故、官场起落,甚至还牵涉到文革往事、花街柳巷等等,感叹作者在一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中浓缩了这么多世事精华,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很多共鸣,自身的经历会给这种体悟以更加感同身受的温度。说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第一,要让死亡正常化,正常死亡。说来简单,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道理如此,但到了我们活生生的人身上,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相反的,我们的表现似乎在诉说死亡是不正常的,是恐怖的,是邪恶的,是不祥的,是隐秘进行的,于是大多数人在临终前是死在冰冷的病房里,一切从简,从医院直接到火场,在死者最后的时光,并没有安详平静的和家人、朋友进行最后的道别,更不论情感上的沟通。死亡似乎来得那么突然,但其实是我们自己把它搞得突然,让我们从来不用直接去面对它、讨论它,直到它来了,就迅速的掩盖了它所带走的尸身,空留怅惘。其实,人的一生就在接近死亡,死亡就如出生一样,死亡就是进入了新的循环,即使凡夫俗子如你我做不到欢庆死亡,至少可以尝试直视骄阳,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死亡的最后情境。就如书中的老人安疆那样,放弃无谓的治疗,在干休所邀请到小组的成员,进行一场死亡盛典,临死前还是那么的安详,按约定的暗号眨着右眼表示自己那一刻很幸福。是啊,人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很多情况下却可以选择在死亡的时候自己的情境,特别是癌症病人,更比别人有着充裕的时间去考虑和安排,可惜很多人都在慌乱绝望中踏上黄泉路,失去了一份死亡的尊严。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像精心安排生活中一切事物一样,把死亡的基调定为从容和新轮回的标志,内心带着祝福,带着对这一世遭遇的深深感激,也带着一份命运降临难以幸免却仍从容的尊严。

  第二,活的时候要会心。大家都说要珍惜生活,多少保健手段、锻炼方式、营养食品、高级药品、复杂手术于焉产生,人们散尽金银、趋之若鹜,但这其中似乎潜藏了某种莫大的恐惧——对死亡的逃避,其实,无论这些东西多么高明,人总有一死,能够致死的疾病更加不惧什么抵抗了,说到底不过这些花花绿绿顶多是拖延一下吧——没有人能逃掉最后的结局。既然如此,珍惜固然重要,彻底的了解和面对死亡就更加有意义。那么如何活着算是不遗憾呢?要活得会心——能够更多的甚至完全的了解和觉察自己的内心,了解到出生的家庭、成长的环境、感情的起伏等等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了自己的内心,深刻理解之后就能够拨开迷雾,了解有多少是防卫、多少是误区、多少是桎梏,然后就能够在或许所剩不多的时日里活得快乐、放松和宁静,休要小看这“迟来”的觉醒,很多人终其一生没有得到这本该摘取的甜蜜果实,也就是没有修完今生的功课。活得会心——也是指能够和别人有心灵层面的交流和感动,而不是在面具下进行惯常的社交游戏,人生能有知己是幸福的,知己也好,亲人也罢,贵在交心,能交心,一天不算短,不交心,半世不算长。但交心的能力,实在是从自己开始的,自己的封闭,就是筑起铜墙铁壁,外人很难进入。活得会心,通俗的讲,也就是心理上敞亮、痛快、愉悦、和谐,这一点可以独立病体而存在,在这一点上绝症病人也可以比普通人生活之量更好,死亡质量更好。

  《拯救乳房》读后感(六):只写了接纳自己,并没有接纳癌症

  这本书大概讲了一个海归心理学程博士,受到一个制药公司的资助or利用,针对乳腺癌患者开展一个团体咨询的故事。九曲回肠,结构匠心,但是对于主题本身,我持保留意见

  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自我成长,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但是看书中所写,很多人很多事与乳腺癌并没有什么关系,貌似和别人袒露了真实的自我,癌症都不是病了呢,也是神奇。

  应女士,就算不得病,依旧也需要摆脱受虐倾向,让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与丈夫平等相处的基础上。参加了小组以后,只是知道了要与丈夫平等相处,那病呢?

  不得病的岳校长,为了化解和女儿的心结,所以参加小组活动。知道了如何面对生死,确实,我们都不知道如何面对离别,尤其是死别,这一课我还是缺席状态,所以不做评论。但是,按照书中描写,女儿与自己的依恋是如此亲密,既然这么亲密,你不应该很了解女儿么?而且,这种亲密真的是一种好的相处模式么?由于亲密,所以依赖信赖,这和后面善意的欺瞒形成鲜明的对比,身体往往是自己最知道的,当自己身体一天天下滑,最信任的人竟然宣称没事,身体垮了的同时也失去了精神寄托,双重打击啊

  一厢情愿的小鹿,所以最后接受了三哥不爱他,她要为自己活,这和自己生不生病没关系吧,典型的弗洛伊德理论形象化,就算为自己活了,回头一看还是要和癌症作斗争,不太知道这个和拯救癌症患者有什么关系?

  花女士,担心丈夫兜里的一张字条,担心丈夫背叛,发现空担心一场,但是我特别想知道,这个和乳腺癌患者有什么关系?

  周同学,恩,因为受伤,所以伤人,那么不伤人,就可以不受伤么?

  卜女士,小时候不小心说出母亲出轨的事情,所以回避至今,恩,如果她不得乳腺癌,还是会有这种问题,所以解决了自己的问题,那病呢?

  梅梅同志最后接受了病,但是并不是接受了病本身,而是接受了作为男性的他得了这个病,然后人格就不分裂了,然后能,还是要继续治疗,继续和癌症做朋友啊,接下来的生活很容易么?

  恩,为了文学色彩,秉承着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宗旨,封闭的小团体力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或是童年创伤,或是人格不够独立健全,最后通过小组都可以开心面对生活,面对癌症了。

  恩,确实是当人面对病魔,会更加深刻的审视自己,可能会最大限度的暴露自己不好或者不堪的那一面,然后通过小组发现自身的问题,得到成长。

  恩,接受了自己,就意味着有足够的能量接受癌症,人病合一,这才是最难的吧,但是通篇,作者用各种精神分析或者人本主义思想来让成员暴露、自我成长,假设这个团体不是癌症团体,就是一个一般的自我成长团体,除了梅梅同志、周同学,其他人也是可以参加,方法如果得当也是可以获得自我成长的吧。

  恩,我就是想说,拯救乳腺癌患者,应该教会病人如何与癌症相处,获得内心真正的成长,对于本书,真正的没有童年创伤和性心理问题的乳腺癌患者看了以后,可能是得不到成长的吧。对于拯救乳房这个书名,很大一部分是吸引眼球之功效,疗效不敢恭维。

  恩,对于接受过心理咨询,也一直在和小病打持久战的我来说本书的疗效欠佳,可能自己见识短浅,内心不够强大,但是我觉得就因为我的不够强大,才需要一本好书来得到净化和洗礼,打着专业心理治疗的旗号但是却只是形式化的完成了自我暴露,可以当小说看看,但是不要当真好了~

  粗鄙之见,望海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拯救乳房》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