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是一本由陈染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私人生活》读后感(一):私人观察
只有女人真正的对女人感兴趣,只有女人才会真正的想要去发现女人。
作为一个一向不怎么待见中国当代文学的姑娘,陈染的这部小说还真是个例外。不过也真亏了她,让我初步领悟到了先锋派们凛冽的寒风了,也让我终于见识到了什么事身体写作。
惊讶的发现,不管在什么年代,也不管在什么地域。女人们的困惑与窘境其实都是一样的。
陈染要展现这些,跳出自我的制约又要表现自我的内心,于是她从一个年幼的女孩写起,从小姑娘的观察写到成年后的体悟,从小姑娘的困惑写到成年后的窘迫。
所有的女子都是一样的,都要面对相同的疑惧。
例如年老时被抛弃,就像奶奶那样。
例如被一个男人窥视并且隐隐约约的骚扰,就像T先生。
然后还有父母离异。
同龄姐妹的遭遇。
第一次性经历及其他。
etc
这都是一个女孩必须面对的内心矛盾。
这本书太具有排外性了,它不对男性展开,不去讨好他们,不去用他们的视角,你想不想看都可以,最好别看。只有女人能够在字里行间中读出期间秘密的讯息,最后达成共谋,就像一个私密的姐妹同好会,
不说教,不讨论“严肃”的问题,不质疑,仅仅是一场私人观察。
就像每个女孩都有过的观察经历一样。
这突然让我想起了高中时候坐在我前面的那个小姑娘。看起来柔柔弱弱,顺顺从从的,实质上却是个坚毅甚至有点偏激的姑娘。
因为某些相似的经历,致使我两有种飘飘渺渺的默契感。她告诉我,她的父亲在她三岁的时候就死了,母亲的娘家把她妈妈赶出来,一分钱也没有给她。她妈妈抱着她,后来决定回海南做生意,因为孩子小又不大方便,便把她寄养在小姨家。后来,也算是赚了笔钱。在物质上可谓是能满足她就满足她,不过她家也的确富有,但是当时这样看着,能不免感觉是不是有点娇宠了。后来才体悟到,一个母亲是会怀着愧疚的。虽然这样的错误并不是她刻意照成的。
就像我的母亲一样,因为15年母女共处时间的缺失,在最初的那段时间里,可真想一口气把空白补齐,无微不至,尽善尽美。以致当我18岁的时候,我终于忍无可忍,反反复复的强调,我自己弄,你不要干涉我!!
这就是女人们要面对的困境。
就像我前面的那个小姑娘,我当时想她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女人,想必是个风风火火如男人一样的女强人,有着不输人的气势和气质。
到了她家才发现,她其实也不过是个女人。关心的还是,出门嘱咐带伞,进门嘱咐换鞋。中午关心吃什么,下午叮嘱睡会觉。
实实在在的一个女人。没有那股子电影里面的洒脱和冷酷。就像水一样,柔韧又自如,莫不过是人生开了场玩笑,那么哪怕是不自愿的,也必须沉默着,隐忍着,拿起手中的剑“唰”的扎进土地上,一步步的依着站立和前行。
就在三年前,自己还自豪的觉得,做个女孩真好。因为性别栏填着女,就呼了一口气,心想太好了,社会对我没那么多要求。我不需要买房,不需要赚很多很多钱,这些都是我老公的事儿。我只用幻想爱情,并且等待爱情。
然而,若是心甘做一只金丝雀,那么永远要面临着一股威胁。
不管是他者,或是女人的特质,不管是母性本能,还是天生的孩童气。当你成长到二十多的时候,你也会不自觉的去观察,就像陈染一样。
你被爱着,被看着,或者被恨着,被嘲笑着。这都不由你掌控,你活着他人的视线之下,被他人的视线规制着。
满路的玻璃渣,这赤着脚的女人们该把脚放哪儿?
记起从前看的一篇文章,忘记是不是三毛写的了,就姑且不负责任的认为是三毛吧。
她和她的男友一起去国外念书(不是荷西,是另一个),那个男人上进行极强,简直有着重度强迫症,所以他老是觉得三毛也应该和他一样努力,还说着,你这样以后怎么成为xxx(某种政府官职名称)的妻子。她一听就生气了,谁规定我一定要成为xxx的妻子。
读书的乐趣,有一项,是情景的互换。
要是我被一个男人这样说,我一定会哈哈哈得大笑,对,哈哈哈地。
因为首先,我要谢谢他给我安排了一个新的角色,让我不单单是照料家庭的妻子,生孩子的母亲,还有和他共同征服世界的伙伴。
但是我还是在笑,笑的肚子都痛了,我一手捂着肚子,一手举着,别别别,你别过来,真是太好笑了。
你看,你才不会观察我呢。
你看,你又在我身上寻找你的寻求。
我还是回房里看《私人生活》好了,你们的抱负,我有兴趣也罢没兴趣也罢,我听你的也罢不听你的也罢,那都是我自个儿的事。
我还是自己慢慢看好了,这满是玻璃渣的道上,走不得,至少把手一伸,一个牵一个,姑娘们也能围成一个圈。
《私人生活》读后感(二):不彻底的挣脱
在中国的先锋派小说家里,陈染大约算得颇特异的一个。特异也许就在于王蒙所说的“硬是让我谁也想不起来”。这证明陈染至少不像许多同代的作家那样喜爱借鉴,或至少不那么爱借鉴一般人也能看到的经典。
《私人生活》和以前的陈染小说一样,采用“女性化写作”的视角。一样地让许多男性读者眉头紧皱。整部小说充满了拒斥男性阅读的姿态,标题表明的私人色彩被完全淹没在汹涌的性别浪潮中,而对于一名异性读者来说,对前者的理解和把握远比后者容易得多。
如果一个女性坚持要用女性的声音说话,身为男性有资格对其进行评说吗?我表示怀疑。陈染叙述的心态,而不是内容,离开我们是多么地遥远啊。但即便是误读罢,也自有它的价值在。
陈染笔下的倪拗拗,是一个极端爱慕自己性别的人。她的世界简单,然而倾斜。她一生中身边的所有男性,父亲、T先生、尹楠,还有那个医生祁骆,在她面前无不故作正经,甚至用一种敌对、憎恨的方式传达他们私心里接近她的非常的欲望。陈染通过拗拗的眼睛把他们平日正常的行为几乎完全剥离,以凸现他们对女性倪拗拗的追求。他们要她作女儿、情人、亲密朋友……然而拗拗对这些浑不在意。这些男人能带给她的只有伤害,包括西大望、禾寡妇从前的丈夫,乃至本不相干的葛家男人,也都曾夺走或伤害她的朋友或同性。即使她有时屈尊与他们妥协,那也只是她屈服于自己的欲望,喜欢那样的快感,与那个男人无关。陈染在这里描写的并不是两性间的战争,因为倪拗拗眼里根本就没有男人。
所以,在倪拗拗的世界里,只有女性可以跟她交流,只有女性值得她在意和关心。当这些女性全都消失后,倪拗拗就只能陷入“无耻的孤独”,要靠书写来维持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最后她用祁骆的记载和给医院的信将规范嘲笑了一番。她嘲笑的实际上是所谓“正常”的行为标准,而那恰恰是根据男性的思维来制定的。
如果说倪拗拗在反抗,那么她反抗的不是男性,她反抗的是男性要强加给女性的他们自己的规范。所以当她受到T先生的猥亵,她的报复是:想着反过来在T先生的“私处”狠狠地摸上几把。
我不能确定这是陈染的思想路径还是写作策略。陈染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是个剑拔弩张的女权主义者。但不管怎样,这种写作心态都值得注意。
采用女性视角写作,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它经历了替代写作→摹仿写作→自我写作三个阶段。从第一阶段的“闺怨诗”到第二阶段标榜妇女解放的“新女性”文学,女性化写作逐渐走向独立,但仍然一直未能脱离男性语境。即使到了八十年代末,女性作者还在追求黑格尔所说的“一颗伟大的头脑总是半雄半雌的”,不惜为此放弃女性的立场。
陈染选择的显然是女性化的自我写作,她试图完全运用女性的思维和声音来思考和叙事。由于身处男性社会,她的笔调当然和倪拗拗的世界一样,是倾斜的,甚至对男性怀有某种敌意。这是为了挣脱男性思维的束囿而不得不采取的姿态。
然而,这种挣脱很难说是彻底的。陈染由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私人生活》和其它一些小说中她过于关注性别,把男女变成了截然的二元对立,她笔下的女人极度鄙视男人,以至拒绝与男性交往和冲突,但却因此丧失了在这个社会里正常存活的依据,性别的单向度导致了某种程度的生命意义的匮乏。倪拗拗们没有依据的叛逆可能代表了一部分女性的心态,但绝不可能概括“全部女人的生活”(《私人生活》封底语)。
《私人生活》读后感(三):尹楠,尹楠
本来懒得写书评了,做个笔记就行了,但是无意中看到自己以前的评论,妈呀,以前咋这么愤青呢【笑泪】记录下来,不仅是为了记录当时的情怀,更多的是,给以后的自己一个了解过去的自己的机会吧:)
《私人生活》,从最开始看的时候,对“我”随意的性的态度的愤懑,到最后对一个个亲人和朋友由于意外和时代的原因离开的“我”的同情。既是同情,也是同情。
尹楠,是多么好的一个少年啊。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的少年的形象。干净,白皙,青涩,纯真,执着。以后生个男孩子,一定要把他培养成这样健康的少年形象。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猥琐的初中和高中男同学的模样= =
不想写了,困死了。
不写了。
其实发现没啥感想,写的全是流水账。
睡觉。
《私人生活》读后感(四):书摘。
我曾经是一个天使,但天使也会成长为一个丧失理性的魔鬼。正如同有人说,通向地狱的道路,很可能是用关于天堂的理想铺成的。
我从小就有一种特殊的消解,转移或忽略事物悲剧成分的本能。任何一种情形都是如此,我总是习惯在事物的对抗性质上膨胀自己的情绪,有一种奋不顾身地在死胡同里勇往直前的劲头,那种不惜同归于尽的毁灭感,很像一个有当烈士癖好的人。但一遇到悲伤,我便自动地想办法调转自己的情绪的脚步转弯。
一个尚未完全长大成人的缺乏理性的女孩儿,对一切禁忌事物的天然的向往之情,强烈叛逆的个性,以及血液中那种把一般的对抗性膨胀到极端的特征,决定了这件事情的必然性。
我从来不喜欢四平八稳的康庄大道,这似乎成了我的一种人生象征。而我发现,只有无人的晨曦的街,或者衰退了的黄昏的玫瑰色光鲜里,才是我想要走的路。
长大后我才懂得,孤独其实是一种能力。
时间是一个画家,我是一张拓片图画,是山峦的形状,岩洞的轮廓。在我来到人世之前,这幅画已经被画出。我沿着这条时间的水渠慢慢行走,发现了我与这幅图画的关系,我看见了这幅拓画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全部女人的生活都绘在这里。
一个傲慢的大男人的敌意,往往是出于一种他自己也不能明确的狂妄的热情,那是一种诋毁和愤怒的力量,实际上与他对于对方的向往倾心是成正比的。如同一个男人的献媚或热情,往往是出于他骨子里面的敌意,而不是出于爱恋,这是同样的道理。
许多男人就是这么一种矛盾,暴烈,神圣不可侵犯的人。
一个人直到他明白懂得了他身边的一切事事物物时,对他来讲,没有什么是陌生的了,他就不再是一个陌生人。
死亡就是把生命咬碎。没有哪一种消失会比死亡走得离我们更远,没有哪一种解脱比死亡更加彻底,没有哪一种背叛比死亡所带来的对亲人和朋友的背叛更为深刻。死亡就是一种不可更改的结束。
收敛或者放弃自己的个人化,把生命中的普遍化向外界彻底打开大门,这就等于为自己的生存敞开了方便之门;而反过来,就等于为自己的死亡敞开了大门。
有时候,一个家就像一场空洞的骗局,只有墙壁窗户和屋里的陈设是真实的,牢靠的。人世最缺乏真实性的东西,男人与女人浇铸出来的花朵就像一朵塑料花,外表看着同真的一样,而且永远也不凋谢,其实呢,毕竟是假的。
凡是不以每天翻翻报纸为满足,并且习惯于静坐沉思,不断自省的人,都会经常退回到她(他)早年的故事中,拾起她(他)成长的各个阶段中那些奇妙的浮光片影,进行哲学性的反思。
再也没有比经常地回头看看往昔的生活,更能够体验人类生存的玄妙。更能够发现我们今天所生存的世界所进行的物质的与精神的变迁。我从来不会被限定在童年的快乐时光里,也不会被限定在一个家庭,一个院落,甚至一个国家中。但是,,每一个人的今天无疑都是走在她(他)往日的经验与思想的桥梁之上,因此而理解自己和世界。
如果你不经常变成小孩了,你就无法进入天堂。
我从来都觉得,街头小路是一种家园,当你的头脑魂无所归,无处所栖时,它就是你的旅馆;当你亲人远离,孤寂无助时,它就是你的朋友。即使在这冷冬的天气里,我对它的喜爱也不会降温。我在街头不停的乱走,内心的对话不停地延伸。
据说,人们听到的声音其实是错觉,产生声音的东西和听到声音的东西之间没有绝对的联系。如果没有心灵,没有幻想的欲望,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耳朵都是一片空白。
其实,是我们的皮肤在尖叫,那声音返回到我们自己的体内,在我们的内部消失。
我一直渴望着单独的住宅,因为这是一个人可以内心生活的前提。
当我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才发现,女人是最容易被赞美打动的,赞美是一种绝妙的武器,能使她们变得失去判断力,失去坐标方位,使她们智能下降,退化成一个简单无知的儿童甚至只是一只母性的动物,她们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地成为赞美者的俘虏,战利品和奴隶。只有最为成熟的女性,才能在这一所向披靡的武器面前保持冷静和清醒。
写信带给我极大的愉快,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一种离群索居,孑然独处更加充实的了。所有的遥远的愁绪抑或甜蜜,都近在咫尺,伸手可及。而当你真实地在人群里的时候,你却不一定能感觉到那些。
生活应该是水一样的随和的自然态度,一种无所谓的境界,而这种无所谓,其实是最大的自我克制才能达到的境界。
从小到大,我在任何一个集体中都是出于少数人的尴尬地位,因为我总是在大家齐声说“是”的时候,不由自主毫不知趣的说“不”。我说,我认为一个人能经常勇敢地站出来对这个世界说“不”,是一种强烈责任心的表现。
少数人或者说多个人,有时候其实更有力量,因为少数人或个人是真正抱有某种观点的人,而多数人的力量倒往往是一种假象,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所组成的。当少数人或个人产生某种想法,并且比较有力量时,那观点便被多数人占为己有,于是那观点便成了多数人的观点。但是,由于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和众说纷纭的图解,这观点又成为了胡说八道。既而最先持有这观点的少数人或个人,又与之相脱离。
在人群里活着太劳累,也太危险。中国的人际简直是一座庞大的迷宫,走通这座迷宫的不是知识,才华和智力这些东西,而是别的,我无能为力。
《私人生活》读后感(五):你走了,秋天也走了。
《私人生活》之读书笔记。(未完待续)
【这个深秋,我没有了心动的感觉,你能感觉到我苍白无力的身体正在变得麻木,仿佛温情也被秋风夹杂着黄叶带走。
你走了,秋天也走了。
除了一颗正在冷去的心,什么也没剩下。】
2011年6月2日 写于兰州西关 沐田书店
最早接触陈染的书,是一位交往要好的亦姐亦友的邻居送给我《无处告别》,那年我还在读初中。草草翻过一遍,犹记那时封面上陈染的发型和当时我正着迷的卫慧有神似之处,有那个年代的色彩,但印象已不是十分深刻。后来才渐渐得知这个美女作家离过婚,在文坛惹过非议,于是又重新阅读了一遍《无处告别》,才感到文字里透露出的青春的爱的疼痛。由于那个时段我亦正值年少轻狂,也正在经历一场血肉横飞的爱情,以为自己爱的死去活来,所读的书物局限于外国名著和青春小说,所喜爱的国内作家停留在卫慧,安妮宝贝,春树,棉棉,张悦然,韩寒,周嘉宁,苏德,颜歌,七堇年,郭敬明.....这之中,陈染要算是元老了。
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体会,彼时毕竟太过年轻,对人生对命运甚至对青春的理解也仅仅止于皮毛,才疏学浅,不足为道。而此时,从漫长的人生长河远观,依旧是年轻的不知所以的年纪,仿佛还有犯错犯傻犯2的资格。我并不否认我曾爱过的那个恋人,虽然已分手多年,但有些时候依旧不能局外人多说一句他的不是;也不否定在初尝人生滋味的年纪阅读过的略带残酷的青春小说,喜爱过的作家即使有些现在已经渐渐退出文学圈,但对我的影响都是一生的,像胎记一样无法消除,成长算是第二次投胎吧。
书,还未正式读起来。因为带着一分敬意和对青春的缅怀,而更加小心翼翼,须准备好心情再上路。
题外话:作家出版社的这个版本的插画也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