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经典读后感10篇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是一本由好吃编辑部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9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读后感(一):妈妈的味道

  2016年还有5天就要结束了,我在这一个夜晚,写下关于这本书的文字。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妈妈做的饭,一碗炒饭都是香香的,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候就是饭点到了,去厨房里和妈妈在一起,盛起一碗菜用手去抓,每次的第一口,尝到饭菜的都是甜的感觉,过瘾。后来,长大了,那样的不雅行为想要动手也总是徘徊很久,作罢,坐到桌前等待人齐。长大了,我们有礼貌了,会心疼辛苦的妈妈,可是饭菜的香和温暖再也没有小时候心满意足的强烈。我不愿意说是长大的我变了,或许,是我变了或者年月变了,所以我们再也没有曾经温暖香溢的感觉了。

  好吃编辑部,是我对于此书的第一印象,想来肯定是一本好玩的书,接着就想到了妈妈做的菜,想家的温暖忽然上了眉头,回味曾经的香味,想起我的妈妈做的菜的香味。从最原始的方法种植,到最原始的餐桌做法,这本书中会有妈妈的味道吗,我很期待

  文字简单易懂,一个个田园生活小故事,从农作物的种子开始慢慢的移动到养料最后成为诱人的餐食,这些台湾的农家生活充满欢乐,一路看下来,就像看一部欢喜剧,还学到了朴素的种植技巧,迫不及待的想要开火试试所有的菜单。书中的图片是最原始的记录,笑容爬满每个人的眼角,热情洋溢,农田早已不是身份卑微的人的乐园,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我是在农村长大的过来人,但是没有下过田也没有中过地,父母给我了最好的生活,希望我远离农村人的过往,成为另一种他们期望的人上人,大陆中这种思想的父辈会很多,这也是台湾不同于我们的地方,农夫在田里,日日农活,也是过得很好的一生。我不能说这种思考对我来说是多么不屑,只是嘴上应着,实际行动和思想里对农田活计并不排斥。艺术部分年龄,职业部分贵贱,你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这个农夫很会玩,有得玩乐有得获得,我在田中央。

  台湾的生活方式我不了解,对于台湾的了解也仅仅是历史课中一些事件的大概了解,萧志欣先生从科技带到农田里,并开始了接下来的农夫生活,文中介绍的一系列农夫家常菜精致而吃货欲望浓重,故事讲完的背后有详细的分解和菜单,让读者也来分享美味。其实,我很喜欢开展组织的农田亲密活动,生活不会一场不变,农夫的日子也不仅仅是和农田的春耕秋收,现代化的农夫生活就像画一样一幕幕的展现,有阳光有雨季,好温暖。原来台湾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遥远,科技也不是心中认可的陌生,农耕也不是排斥的不耐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方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乐子。

  有一些关于做饭的技巧和种植的正确方式,农活也可以是一种高姿态的学识,一些农夫常识生动有趣,有机会很想尝试。好吃编辑部带来的不是一本书,是一份遇见的礼物,带给你工作之余的惊喜,还好遇见了这本书,让我不会惶惶然的怕忘记有这么一本得力的书,曾经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安排我的生活里出现的妈妈的味道。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读后感(二):惬意小生活

  这是一本讲述台湾吃文化的指南,从农生活中了解本土的风俗,用真实的图片记录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从食材出发,深入到关于当地的饮食故事,挖掘农夫的坚毅精神,学习即将失传的传统料理做法。本书适合吃货、旅游爱好者和对当地文化感兴趣的人阅读,你会在书中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精彩与乐趣。

  在台湾的农村,他们自己设计房子,后院就是农地,和我的老家十分相似。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帮助父母下地摘菜,都是绿色食品,自己吃了放心,而且十分划算。新鲜的蔬菜与水果,给人的口感和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记得家里的苹果成熟时,当场摘下,在身上蹭蹭就直接吃了。在农村的时光自由的,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一大片地都是家里的,邻里乡亲都很和睦。在家中还可以养各种宠物,这些宠物的粪便刚好作为肥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在台湾,他们的农业十分发达,也更加讲究。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农活早已不是一种脏活累活了,并且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普及。菜园本来就需要浇水,刚好用水来养鱼,同时滋养大地。这是一种“鱼菜共生”的技术,将“水耕栽培”和“水产养殖”这两项系统结合。

  提到烹饪,也正是最让人流口水的部分了。书中把有代表性的食物做成了详细的菜谱,食材、做法、成品图,在了解这些文化的同时还能实践到当中去。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融入大自然,你会发现有许多未知等着自己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孕育着无数生命,看着这些农产品从种子到发芽,再到结果,这一过程就像是亲手孕育了一个生命一样。也只有真正接触到这些果实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它本来的姿态。有好多食品通过加工之后,就变成了另一种姿态,导致人们竟然都不知道每天吃的是什么。

  书中介绍了如何分辨食物的好坏与新鲜程度,对日常的选材很有帮助。比如说如何辨认一枚好凤梨,摘凤梨的时候要记住戴手套,折下来的凤梨如果底部的折口只有10元新台币大小,那么才是真正健康的凤梨,而市面上的凤梨,大部分都是吃化肥、打生长激素而成的大心凤梨。

  每天都会有老人在村里聚餐,他们吃的都是互相提供出来的自家产品,无毒健康还能增进交流,不仅长春长寿,而且乐天知命。其实这样的生活是十分充实的,不要把农田生活想象得又累又无聊。养育生命的人是最伟大的人,也只有真正经历了这些,才会懂得去珍惜。将来有时间,我一定会去台湾当地亲自领略一下,体验一段农夫时光。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读后感(三):《住在田中央》--新“归园田居”

  当前的城市生活在让人们获取了便捷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也间接引发了人们对天然种植方式产出的有机作物的追捧。与此同时,一些颇为关注此类问题、热爱乡村生活和种植事业的人,率先做出了尝试。

  在一衣带水的台湾,新兴庄园、新型农民们的事业正要大放异彩--他们许多人原本有着不同的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对农事的了解程度,但是,现在他们都是毅然离开了城市、重新以有机作物种植者的身份再次试图融入进自然的人。而且,由于曾经亲身经历过城市病带来的困扰,他们能够以更接近桃花源的描绘--陶渊明的姿态,在创造着与自然相伴共生的美好新生活的同时,享受城市浮躁空气里稀缺的恬然自得和健康新鲜的食物。

  本书不是鸡汤式的读物,仅仅提供口号,而是由好吃编辑部深入台湾乡野,收集了多个成为“乐农”人的经历,让身为城市生活方式所苦但无所适从的人,找到了另一种可行的“解脱之道”--就算真的不愿全部放弃现有的生活基调,何不加入新农夫育成平台、或加入联盟、或加入志愿组织······在空闲时间,亲手收获健康、收获野趣、收获满足呢?所以,每章故事中还都穿插了一些新农夫们在种植方面的心得和经验之谈,结尾处常以一些简单好吃的菜谱点题,既体现了各自农场的特点作物,又能勾起对那些久远的味道的记忆,甚至是土地和作物生长过程蕴藏的一些道理。如地瓜埋在土地中不容易烂掉,而且越靠近根部的才能成长的越大--所以给台胞的隐喻性礼物,可不可以送地瓜啊。

  书中最打动人的是位于桃园的高原有机村因为村长的深远考虑,在人口外迁、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困扰下,走出了一条依靠种植有机蔬菜让年长者发挥余热、将传统农业小镇变成“年长者的乐活天堂”的新路子。以分享文化团结整个社区、让下一代依然能看到老人们从小相伴生的水生植物、守望相助······这种看似久远、实际投入便能感到一点也不陌生的文化氛围和养老形式,也许正是未来许多地方可以尝试、发展的。让“迫在眉睫”的老龄化包袱,转变成了对年长者充满尊重、关怀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依然能够以沉淀下来的智慧、心胸在物欲化的社会保有自古以来的推重。

  重拾对所处土地的尊重,是让土地重新焕发本有的养育作用、在人们心中重现值得用时间和劳动去体现其价值的有效行动。用一本书来倡导的“新归园田居”,正是这个时代略显“异质”、但内心充满对自然真实热爱的人们本该有的“秉持”。田地中央,海峡两岸,愿多一些人共同将我们血脉里这份对自然的呼唤,坚持下去。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读后感(四):等你宛在田中央!

  翻开目录, 南投, 桃园, ,苗栗,宜兰,花莲,云林,台南和台东, 原来都是有机农场的扎根地.

  通俗地说本书是教你如何去当一位农民, 不, 台湾话好听的是叫农夫啦.

  可是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我们, 确定能卷起裤管, 扛起锄头下田?

  去体验一把从小背诵的那句”汗滴禾下土”的务农滋味?

  能, 还真有人能组个局去务农.

  组局装备须知:

  农田橡胶水陆雨靴 .............. .......1双

  时尚农田遮阳帽 ........................1顶

  农田蔬果作业手套 ......................1双

  口罩 ..............................................1个

  1 | 耕作与采摘

  当地农夫说: 耕作的方法很简单。

  首先,耙地:工具为钉式耙,作用是破碎土块和土壤的板结层、平整地面。

  然后,耱地:工具为耢,平地、碎土、轻度镇压。

  最后,压地:工具为石磙,圆柱形,压土、壮苗。

  到了采摘的季节, 农夫还会带着你到园里现采时令蔬菜,同时认识作物长在土里的样貌,教你辨别蔬菜适合采收的成熟度等,关于蔬果的一切都会详细告诉你。

  2 | 跟着农夫自给自足的吃

  有了新鲜的时令蔬菜,加上细细瘦瘦的柴火,再搭配自制生火用的火种, 然后一群人在田边动手洗菜,切菜,架上锅具,一场低食物历程的农家盛宴开始了。

  3 | 有机菜烹饪时间

  [培 根 炖 卷 心 菜]

  难度系数: ★☆☆☆☆

  适合人群:能在朋友圈体现"心灵手巧"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读后感(五):也许当农民,没有那么遥远

  男友老家在农村,总是吵着让我陪他回家,我总是兴致阑珊。上上周末他要赶着回去拿新办的身份证,以钓鱼和萤火虫诱惑我跟他一起,最终我也就妥协了。

  对于山里的地方,我倒不是真的特别排斥,年轻时候第一次去确实不太习惯,后来这几年慢慢的喜欢上了山水,也走过不少原生态的地方,渐渐觉得,大自然才是真美的,那是任何人工雕琢都无法比拟的,你就在大山里坐一天,静静的,甚至都能听到时光的声音,那是千年以来不变的沉淀。

  扯远了啊,跟他回去住了一个周末,周日那天,下着中雨,我们撑伞走在泥泞的小道上,一路上男友指着田里的作物告诉我,这是豇豆,这是玉米,这是辣椒...我其实好惊讶的,要是我一个人走这条路,只怕当做周围都是杂草了,他竟能一眼分辨出来。看他兴奋的样子,真像个孩子

  我也就开始细细的看田里那些初长成的蔬菜瓜果,可绝大部分我是不认识的,我看到的都是他们摆在台面之后的样子,甚至连哪些从地里长的,哪些是树上掉的,哪些夏天吃,哪些秋天熟,我一概不知。我有点羡(pei)慕(fu) 男票了。

  就是在回他老家之前,他给我买了这本书,我带了去。坐在一楼大厅里,吹着风扇,看着门外的野树,还有燕子窝里叽叽咋咋的小燕子们,我看起了这本书。书里背景是在台湾,国内农业发展还没有这么健全,大部分的农民还处于社会底层阶级,也极少有高文化水平的工作者重归种田,可最近这些慢慢的好了起来,我也相信这些会更好。

  真是无巧不成书,上周六老板又带我去江夏见了一个搞农业的企业家,找政府拿了三千亩良田,现在想做一个产业小镇,这倒是没什么好说,主要是我听他们聊天聊地,发现企业家们不管懂商业,对什么农作物怎么种,土壤什么结构,水质什么样,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啊!博学又多才,我真是叹为观止

  中午还吃了原生态饭菜,不知道是饿了还是真的好吃些,米饭吃的一粒不剩。下午又绕着地转了一圈,看到不少大棚种着小西红柿和葡萄,原来都是灌木植物种植。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慢慢在想,总是在说老了要跟男票回他老家种田,远离都市生活,也许,就可以从现在开始,对我们日常食材更多一些了解吧,原始的,才是最根本的。

  一些碎碎念,说给自己听。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读后感(六):住在田中央

  住在田中央 在食品安全堪忧的当下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眷恋农村,山区和土地。有关新农人,以及企业高管辞去高薪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曾经见诸报端引来热议的网易CEO丁磊兴建养猪场,自给自足满足对食品安全和餐桌的需求。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由好吃编辑部编著,从18种从农生活和50种亲近自然的美好实践,带领我们体验不一样的农夫生活。离开都市生活的喧嚣,卷起裤管,扛起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每一天的踏实生活中,寻找生活原本的简单和美好。 正如图书提到的“土地,是我们的老师,更是一切生活的源头”,好事编辑部在本图书中,从对食材的关心,上山下海,寻找台湾最美好的食材和精彩的饮食文化故事。在中国台湾的土地上,盛开着一幕幕用心发现的美味,在土地上挖掘农夫坚毅的精神,在美味中探寻隐藏在寻常百姓的料理智慧。 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的人们,既有工程师与设计夫妇的务农实践,又有国际志工的下田经验,既有环保意识的科技新农人,也有南澳自然田里的音乐人,他们种蔬菜。做料理,与自然共存,自种安心食,跟着季节吃,甘当农夫,体味生活。 图书展示了一种别样的农夫生活方式,下田务农不再只是一种方式和身份,更加是一种理念和信仰。在有机农场和环保农夫的走访中,感悟回归自然的友善农耕故事和当地的生活,呼唤传统的农耕文明,做到环保和有机生存,动植物的和谐和友善共生。 在上百幅镜头底下真切的田间样貌,将原始而美好的农耕文化一览无余,洋溢着笑容的新农人,几十道色泽香艳、清新自然的食材料理中,让纯粹的自然美味洗尽铅华。在田间地头的务农甘苦中,享受大自然最醇厚的馈赠。 图书既有田间自然课这种百科全书式科普,又有乐于工作和分享的农青新势力,在图文并茂和精彩的美食故事中,传承最优秀的农耕精神。住在田中央,与土地为伴,与自然共生,在自己自足的餐桌文化中,寻找做简单纯朴的快乐和美好!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读后感(七):回归自然,寻找健康

  前不久在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短文。一个人在欧洲旅游,发现欧洲居民很流行在自己家弄个小院子,种上蔬菜,邻里之间的空地也用蔬菜墙隔开,就像是中国老式的农家院一样。当地人还告诉他“中国传统的农家院生活方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生活方式,小院子里种点菜,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还能吃到最新鲜的时令蔬菜,中国人真是太棒了……”旅人不禁汗颜,欧洲居民正在追求的使我们已经基本上抛弃的生活方式!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与我们越来越远。社会一直在进步,在这个什么都追求效益的时代,城市越来越庞大,到处都是水泥硬化路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看看我们城市中的绿化,土里长出来的植物已经被绿化箱取代,呼吸着雾霾的我们不得登上数十层的高楼去一睹蓝天,再看看我们吃的是什么,五个月出栏的猪肉,甲醛防腐的白菜,打蜡的陈年大米,添了增白剂的面粉……。 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放下了快节奏的生活,他们卷起裤管,扛起锄头下田,亲力亲为,自己种水果蔬菜,自己烹调,自己设计自己的生活。他们每一天都会有新发现,他们与自然共存共生,领略着大自然的风光,吃着自己中的放心菜,晴天下地干活,阴天家中歇腿,返璞归真,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一切是都很朴素,担又都很美好。 “土地是最好的老师,更是生活的源头”好吃编辑部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带来了时下最健康,也是最安心的生活方式。台东,台南,花莲,云林,书里收录了十八位农夫和他们安心农庄的故事。这些农夫有的来头可不小。他们有的是公司高管,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音乐人。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都放弃了原先忙忙碌碌的生活,选择了回归自然的农耕生活,并且把自己的知识带给了土地,让务农实实在在的成为了一种乐趣!书里有一位胡大哥,五十多岁了才开始学习务农,用他的话说,务农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生姜是用硫磺熏过的,大白菜农药超标,猕猴桃用膨大剂催成的,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的耳朵边就会听到这样那样的负面新闻,让我们担心不已。可是在你担心的时候,有一群人却不担心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他们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自己吃的怎么可能撒农药?”黄玉琴村长简单朴素的话语已经说明了一切! 在台东有个池上乡,当地的阿美族人修筑了一个稻草屋样子的铁马驿站,号召熟识的族人和附近的农家,创办推广原生态的农作物与饮食文化,他们或选用自己种植的食材,或采摘山野中的食材做成最原生态的料理,用纯天然有机的味道向人们展示着他们对土地的感激之情。 有时候我们买蔬菜水果、鱼肉禽蛋时,总会觉得没有什么味道,是的,原本需要时间去温养的果实都是加速催熟的,哪里还有什么原汁原味啊!看这里,无农药,无公害,无污染,农夫们用他们的生活展示着土地赐予人们的幸福! 特别鸣谢拾光书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住在田中央!农夫、土地与他们的自给自足餐桌》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