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2-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精选10篇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由[日]冈田尊司著作,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一):有没有听说过自恋其实是一种病?

  太过重视自己、容易受伤、无法信赖他人、不会爱……这些人格障碍的特征,其实都源自“自爱的障碍”。

  何为“自爱”?说白了就是“爱自己能力”。这是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碰到不顺心的事时,正常人不会随随便便绝望,或是去寻短见,这正是因为我们有这种能力。

  不幸的是,要是“自爱”能力没有培养好,一个人就无法好好保护自己。特别不“自爱”的人碰到一点小事都会伤害自己,甚至了结自己的生命。有健全的自爱能力的人完全无法理解这类莫名其妙的行为。有很多人误以为他们是在作秀。然而,对有“自爱障碍”的人而言,“活下去”才是莫大的磨炼,才是痛苦的修行。

  我们都需要“自爱”,但又不能过度地“自爱”。这就是一个“平衡”的问题。看完本书,你或许能找到这样的“平衡”,即便找不到,也不要着急,至少你跟自己的内心做了一次深层次的交流。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二):磨掉性格的棱角

  人格,是一个人的品性与气质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强行改变我们的人格。但“人格障碍”是过了度的人格,会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所以人格障碍必须纠正,也是可以纠正的。

  成功克服了人格障碍的人会散发出无穷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更“淳厚”的个体。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会不断提升,而他们也会生活在信赖与关爱中。反之,要是一个人在没能克服人格障碍的情况下长大变老,就会被周围的人嫌弃,就算与他人构筑起了人际关系,那种关系也只会流于表面。真正可靠的人会离他们而去。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孤家寡人。

  所以,“不正常人类”们,不要放弃你自己哟,人生路上跌倒了不要紧,多爬起来一次就行了。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三):带你认识各种奇葩人类

  无论是自恋还是偏执,是回避还是强迫,这些人格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其实许多人格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自己或许也存在着这样的人格。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带你认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格,通过具体的知名人物或者具体事例来为我们讲解各种人格的特点。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你身边的“不正常人类”主要包括这样几类:自恋型、表演型、分裂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等十种人类。这些“不正常人类”的行为特征背后,都隐藏着很多不同的心理根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己以前认为非常熟知的人物,例如可可·香奈儿、卓别林,这些知名人物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她们并不是完美的,他们也存在着普通人身上存在的缺点。

  而书中介绍的强迫型正是我一直困扰的问题。有一句话印象深刻:“你不是救世主,不需要对所有人负责 。”当被强迫困扰时,总是认为自己应该为一些事情负责任,总是给自己过大的责任和压力。而这样一来,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迫。

  由于深受强迫之苦,深知这些不正常的人格给人们造成的痛苦,应该如何面对这些人格,作者告诉我们许多对应的解决方法和态度。这些人格不可怕,也不是怪物,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我经常觉得,上帝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他给与了你别人没有的人格,可能让你的人格上存在缺陷,可却能激发你其他方面的才干。就像书中说的,“不正常人类”虽然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痛苦与困难,但也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人格而轻视自己,每个人都是特殊的存在,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四):温暖实用,而又有趣

  亮黄色书脊,《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这么“不正常”书名,这本32开的小书在一米以外就抓住了我的视线。不正常的尺度有多大?是猎奇还是实用的呢?这本作者、译者和出版社并不算知名的书,据说长期占据日本亚马逊心理学图书榜单第1名?好奇心促我翻开了这本书,接下来4个小时便一口气翻完了全书236页。这本书值得翻阅。

  首先,这本书实用又思辨。

  书中的“不正常人类”并不是杀人狂、性变态这样重口味的猎奇对象,而是我们每个人身边绝大多数貌似正常,却潜伏者怪异、病态的“不正常”的一面的人。这个人可能是你做事一板一眼的上司,唯唯诺诺的同事,迷恋自拍的室友,缺乏安全感的恋人,或者提不起精神的自己。

  具体到每种人格的探讨上,作者不仅有各类型人格的定义、描述,以及其背后成因的探讨,更可贵的是,针对每种类型,作者都列举真实案例或我们熟知的著名人物作为对象分析,并有自我解救和解救他人的攻略。

  除了结构上富于逻辑外,作者还以其思辨的视角引导思考。“有童心”是好事吗?“不正常”的好处是什么?不表露个人想法是不是过于重视自我的一种?这种思辨的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以和往常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的不同面。

  其次,这本书温暖又理智

  书里总会有那么一处让你看到入神,看到笑,看到内心温暖。曾经是“不正常人类”,而今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的作者冈田尊司似乎很懂如何交谈。他明白“不正常人类”的痛苦和无奈,他看到盔甲战衣下的柔软内心。于是他一边温和细腻地用真实案例和名人故事告你“你看,这就是不正常的样子”,一边又幽默风趣地将“药方”交到你手中。而译者不仅将这种语言和内涵做了神还原,而且还进行了神本土化。

  在细致入微的关怀以外,作者也不乏清醒冷静。“不正常人类”虽然“无辜”,但若想实现健全的自立,就必须开发出更为“平衡”的生存策略。如果想为“不正常人类”做些什么,那么无谓的同情、被依赖的满足感、没有底线的包容都可能会弄巧成拙两败俱伤

  这本书似是一位对你知根知底,温和幽默,而又冷静睿智的好友,谁会拒绝这样一位朋友呢?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五):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记录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记录

  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实在是有一种愧疚感在里面的。因为今年就要面临四级考试了,语法结构没练熟,四级单词没背完,听力也有很少的时间去练习,虽然这本书跟我的专业课有一点点的联系,但毕竟还要分个轻重缓急。可是当我翻开书,只看到目录的时候,就已经完全忘了“轻重缓急”这回事。当我现在看完这本书了,正在为当初没有分清“轻重缓急”而庆幸,因为我觉得,四级即使一次不过还有下一次,但是那些关于自己心理的、精神的、心态的、人格的,这都是可能会影响人一辈子的!所以我不后悔拿出宝贵的时间来读这本书,也不后悔拿出宝贵的时间来写下这些可能比较主观的话。

  人人都以为处于青春期有烦恼是很正常的,甚至很多人都以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你正在经历一段真实的人生。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但是这本书告诉我:如果你有痛苦,那就意味着你“不正常”。当今社会,人们都开始变的无比孤独,都非常容易受伤,心中十分空虚。有些人很想与他人亲近,可是却苦于没有办法跟他人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有些人渴望去爱,却无法主动对他人推心置腹

  这本书告诉我,这种叫做“人格障碍”。

  关于“人格障碍”,我起初并不能很理解,也一直以为这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却从来没有想过这种现象会这么普遍。好在这本书从“如何辨认人格障碍的人”、“人格障碍的来源”、“人格障碍的类型”、“如何解决人格性障碍”、“如何化人格性障碍为动力”等几个方面描述了“人格障碍症”的详细内容和解决方法。而且这本书在最后还有“人格倾向自我诊断表”和“参考文献”,实在是给读者的一份礼物,给读者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这份不同来源于不同的基因导致的不同容貌与声音、不同的性情、不同的智商和情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父母等等等等,也正是由于许多些微的不同,才导致了不同人的人格障碍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会严重一些,有的人会轻微一些,不得不说,我都要开始怀疑,人格障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但是还好这本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以前面临的很多困惑,都可算得上是人生的一位良师益友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六):12种人流特型剖析

  根据人的性情分类,大抵每个人都存在各种心理疾病隐患。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在身边人中一一对号。

  先拿自己说,分别有书中的自恋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不正常人类”特性。因为偏向于此,并不是重患,并没有书中一些代表人物典型。作者也告诉我们,所有的特性都是统一体,在此基础上,组合成我们本身的人,这样生活载体特性促进我们去完善,有的人会偏向某个特性过于极端,会成为某种代表,但大部分还是各种特性组合。

  面对自己的自恋型特性,作者给的建议是尽量选择倾听,多向他人学习,找一位接触的管理当人生伴侣,学会与人合作。面对依赖型,作者说要学会说“不”,大胆表达自己感受。这样避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同时对于强迫型,要学会休息,降低标准,享受生活

  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是万千的载体,人与人之间有各种不同,要有包容之心存在。所以,并不是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特性要去改变,在不影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只要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就坚持即可。而要与身边人如何相处,就要反思自己的特性是否需要改善,多加沟通,才能少有各种特型之间的摩擦。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七):不正常人类研究所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笔者一开始有些困惑,难不成就是精神失常、精神有问题的人吗?带着这些困惑,我通过网上检索,对这本书有了一些粗浅、粗略的认识,我明白了,此书在日本出版10年,加印30次。

  通过购买此书,我对此书有了更多的精细化了解和认识。它精准扫描你身边的每一个“不正常人类”:自恋型、表演型、分裂型、偏执型、依赖型、强迫型等十种人类。每一个“不正常人类”的行为特征背后,都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根源。这几种人分析得很到位,也很扎实,真得如此啊,细想一下我们周围的人群,的确如此啊,分析得很准、

  不正常人这个特色人群,他们也很辛苦、也是命运地默默承受者。我们知道,《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一本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有趣的知识读物。书中大量引用了全球各领域名人(如香奈儿、卓别林、萨瓦尔多等)的亲身经历,将每一种“不正常”的成因、表现、应对方法生动地介绍给大家。的确如此,每个不正常人的成因或许有着千差万别、或许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都有些千差万别的差异。不过,我们要细细分析、冷静思考,而不是一下子就下定义,这就难免有些跑偏之举,且让人有些触目惊心

  不正常人的确可怜,他们在社会上是弱势群体,的确让人十分痛心,更让我们揪心。放弃他们,就会给社会安定来一定的困恼,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丝毫、片刻不得安宁。“不正常人类”虽然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痛苦与困难,但也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本书将为每一个“不正常人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法”。从人格的角度,为大家提供发现自我,重新认识周围人的机遇。

  通过综合阅读这本书,我觉得,我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谢这本书,感谢他的思维导航,感谢他的引导。让笔者对不正常人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我们要通过个性特征去把握好每个不正常人,让我们这些正常人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做一些我们应该做的。

  虽说社会分工有不同,但是我们不应该放弃他们,我们应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八):为人之道在书中

  “人格,是一个人的品性与气质。”作者在书中写道,“曾几何时,学习,学的是为人之道。”

  有人读虚构类书籍,看的是情节;读非虚构类书籍,看的是知识。每本书给每个人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同的。

  我喜欢读书,因为我是懒惰的,还有一点笨,很多生存在世上不读书也可以发现的秘密,我要通过读书才能发现。书籍总是可以让我保持警醒,保持对所有人事的敬畏。读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渺小和宇宙的浩瀚。

  如书中所说,各种人格障碍皆可追溯到童年创伤。心理学总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着童年经历与人生轨迹的关系。

  周围的“不正常人类”并不多,但还是有那么一两个。或是道听途说,“朋友的朋友”又闹自杀了,诸如此类

  与我接近的人中亦有一位,大概是“表演、自恋型“的结合体——浅薄无知、渴求赞扬、谎话连篇。刚接触她时心里是很抗拒的。相处多了慢慢觉得,她作为这样一种存在也很可怜。因为有此表现的人,童年定然存在缺失,内心也必不似表面那样无忧无虑。其父母对她的”表演“常一味纵容。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多少障碍,”朋友“对她来说应该是奢侈品吧?我很庆幸自己采取的态度如书中描述,没有拆穿其谎言并一直保持冷静。然而至于她能否像书中所述,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存在的问题,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心理问题只能靠自己。

  此书再次提醒了我,人性中蕴含善恶两极,至于其以何种方式呈现,则与教育和环境息息相关。少时读过一本书叫《爱的教育》,彼时认为内容很棒,但书名很肉麻。现在才知道,国人在这种恰当的“肉麻”上缺失太多。如果连爱自己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你又能从什么地方分出心思来爱别人呢?

  在各种媒体泛滥的当下,我们都知道女人要“爱自己”,对自己好一点。那么男人们呢?况且,“爱自己”真的就只是给自己买两个名牌包、败几盒化妆品、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吗?

  我所认为的爱,并非指物质上的爱(我们在物质上对自己简直是“宠溺”)。精神世界的匮乏给人造成的影响才是可怖的。如果每个人都能避免“空虚”,在浮躁的世态中找到生而为人的意义,那么精神上的疾病也就可以避免。大多数人格障碍患者终其一生都在与无谓的人和事搏斗,如身患痼疾者常常将注意力集中在痛苦上,要领略市俗之快乐便越发难了。别人都在平整的大道上奔跑,他们却深陷泥沼举步维艰。

  然而世事向来如此。上天赋予众生不平之待遇,成就万千之世界。如果换做你,深陷进去,你但凡有些许意识,恐怕也不甘就此沉沦,依旧要用尽全力挣扎。哪怕爬不出来,至少试过,至少不会在死亡来临的时刻才象征性地扑腾两下,用来昭示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当眼前的岁月不再漫长,我也不会想去挽住时光。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九):有点不正常才是正常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人格障碍,这我并不否认,并且极其赞同。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阐述的便是这个观点。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相当典型的人格障碍,而且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对每个人都是极其有帮助的。

  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每个人格障碍都能对应我身边的人,我身边的人都能与这些人格障碍对号入座,当然, 也包括我自己。所以,当我发现那些人格障碍与自己和身边的人如此契合的时候,我十分惊讶。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正常人,深受周边人的欢迎和喜爱,但其实也潜伏着“不正常”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人格障碍。或许,有“不正常”的一面,才算是正常吧。毕竟,我们不是圣母,也不是天使,我们是有血有肉, 有思想,要吃喝拉撒才能生存下来的人类。因此,我们要正视这些障碍,不要因为有了书上所描述的人格障碍的特征而惊恐不已,并因此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奇葩。要知道,有点“不正常”才是正常,也正因为潜伏在人格中的“不正常”才成了我们所说的个性,正因为有了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才组成了这万千世界。

  这本书,个人认为,还是挺值得阅读的。读了后,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便知道如何作出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是日本作家写的书,让人欣慰的是,书中翻译得还是很地道的,幽默,风趣,符合中文特有的语言特征,用词也挺新颖。

  不要害怕自己“不正常”的一面,要接受并悦纳这样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释放出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十):我们都是孤独的

  “人们都无比孤独,都很容易受伤,心中都无比空虚。有些人只能埋头于某件事中,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可他们也十分畏惧自己抽身而出之后,空虚会卷土重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如过去那般稳定了。不少人为孤独与空虚发愁,却也时常因人际关系受伤。有些人明明很想与他人亲近,却无法与他人建立起联系。有些人渴望去爱,却无法对他人推心置腹。人际关系的种种问题,更加深了现代人的痛苦,及日常生活中的不安与不快。”

  其实,痛苦与蔓延在整个社会的问题背后,都有一个共通的背景——那就是在现代人中极为常见的“人格障碍”问题。换言之,只要我们能充分理解人格障碍,“现代人为何容易受伤”、“现代人为何如此空虚”、“现代人为何如此痛苦”等问题的本质都会浮出水面。

  看完本书,也从某种层面上理解了周围一些“奇葩”的行为习惯,他们有的只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有的只是占有欲强一点,有的只是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我们还是能够找到拯救自己,拯救周围人的方式,至少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毕竟现代社会压力如此之大,有点“病”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还是能够正确面对,找到方式。

  好书一枚,严谨,还有意思,同时带给我不少思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正常人类研究所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