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10篇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卡普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28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一):幽默烧脑的哲学

  连续两个清晨,我读了一本幽默烧脑的哲学书。

  书名很搞笑,叫做《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是《生活大爆炸》编剧兼执行制片人卡普兰所著,哈哈,刚见到这本书书名时,我怀疑了下自己的智商。

  全篇围绕“圣诞老人到底存不存在”这一矛盾点,用逻辑、宗教神秘主义、幽默等几方面来了一场思维的斗争。在作者的世界观和行文世界里,“圣诞老人”就是“无限”向人类意识显现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文明的符号,保持着一种最初人格的教化。

  分享一段有趣的故事

  喜剧大师罗伯特·诗密尔与癌症奋了15年,最终却死于车祸,他曾讲过两个笑话:

  “你能扛住多少,上帝就会给你多少。但他肯定误会我了,我都要累死了。”

  “牧师曾对我说:‘死亡并不是终结’。我说你能不能把这话告诉我叔叔,他1976年去世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死了,为此还举办了葬礼,现在还在地下埋着呢。”

  诗密尔的笑话展现了我们对待死亡的矛盾态度:我们知道那是终结,我们很害怕,所以不希望那是终结。

  矛盾还体现在社会人的朝三暮四中,越朝三暮四,越让狡猾的人找到榨干天真的人(你)的机会。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二):思考方法

  给四星是觉得作者的认知面是我远远不及的,涉猎广泛。

  即使在解释部分问题的比喻手法略显牵强、阅读困难,我还是相信这部分内容在埃里克的心理确实成体系的存在,是我的阅读量缺少还无法良好的跟进阅读。

  开篇从圣诞老人存在么?蒙人和发疯,引入各类理论派,如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神经生物、模因论等,引出存在与意义

  第一部分逻辑主义,介绍了各种逻辑悖论,让我们觉得逻辑也是存在矛盾。用书里的话说,也就是‘逻辑的本身就是矛盾律’。生活完全可以既是且非,现世是一种超越逻辑的存在。

  第二部分神秘主义,多以佛家诸论辅助加以解释,要义即如《心经》中‘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使色’,存在即是不存在,不存在即是存在。

  第三部分幽默,幽默是超越前两者的处理问题的办法。幽默是理解了所有以后才能认知的一种态度。他使我们自我谅解,自我更好进步。

  第四部分人生,左脑是逻辑的,右脑是抽象的,理论与诗意的大战,是我们的现实

  第五部分,我和你,生命是无限的,宇宙是无限的。无限的生命需要自己去感受,去种一株花椰菜,照顾一个孩子,给山羊挤奶,出去散散步,感受一下体内的生命循环,感受生命的循环。

  用你认识的东西去过你的人生,好好的过。

  关于意义和存在,就是在一条你认为正确的信仰的道路上走下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更希望读者有能力分析繁华世界中的诸多可能与不可能。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三):好奇“害死”人

  初见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和包装所吸引,是不是真如书名所说,无法描述?好奇心大的我还是决定一试究竟,看完之后,觉得此书就书名写得是最棒得。 不知道原著是什么味道,但看完译本,我感觉看了一本和没看一样得书,似看非看、似懂非懂。可以看出,作者知识储备量和哲学素养都在一定段位;对于象我等普通大众,虽然每个字都认识,每一句话也能认识,虽然比较拗口,但放在一整页,我便不认识“他们”,将此书定位为“大众哲学”还是有点高。 本着哲学这行总得有人去干,为了支持他们,他们的书总得有人去看,于是乎,我是努力集中精力(看此书真的容易走神),咬着牙关、硬着头皮,终于死磕完毕(我都不知道,我有没有再看一边的勇气,半管血没了)。。。。。。 回到正题,本书虽没有题目,但整体构架比较清晰,通过“有无圣诞老人”,引出哲学话题,有逻辑主义、神秘主义、幽默主义等,期间穿插了各种类“有无圣诞老人”的例子,阐述还算清楚,三大分支基本能看懂,到了后面的人生等章节,当读到“无垠”、生命之树板块时,我顿时感觉自己四周烟雾缭绕、迷失了方向(读得我都开始怀疑人生,或许,我的知识结构还不足以撑起读懂此书的内涵) 此前也多多少少接触过哲学类书籍,从来没有感觉到哲学这么艰涩难懂,就连很多例子都是第一次听说。我就象整理线团的工人,乱乱乱,好不容易整理出点头绪,下一秒又陷入混乱,如此反复。 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我,感觉哲学问题有些真的很无聊,很没有意义,有些被人为的玩坏了(很多都故作深奥、故作高大上),其实,真正的大哲学、大道理、大智慧却是简单易懂,这才能让光大群众边吃瓜边参悟,然后传承百世。如果没有相关兴趣,还是建议不浪费时间为妙。 我不敢多言,只想稍微预测一下,以后传统哲学估计只能存活在图书和专业人士当中,新哲学必须结合当前事物,把想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化,才能让更多大众喜欢上哲学并发扬光大,那些伪装起来的高大上、深涩难只能是被“束之高阁”。。。。。。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四):本读后感无法描述本书内容

  感觉用一句话就可以结束这篇读后感了,“本读后感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这绝对不是偷懒,因为作者非但没有偷懒反而洋洋洒洒的写了厚厚一本《本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书名没起错,的确无法描述,感觉扯半天什么也没说。因此,读后感也可以一本正经的撤这段闲话。

  其实这些都是噱头,加上书皮设计成两个书脊第一眼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打开,还有封面和封底设计成一样真的会让你经常拿倒书。所有这一切设计其实都是为了好玩,为了书的内容,尽可能是把一些复杂的哲学问题以一种调侃的方式展现出来。

  其实书本名是“Does Santa exist?”,反反复复在讨论圣诞老人到底存在不存在。从四个纬度出发,逻辑,神秘主义,幽默,乃至犹太文化,按照人们能够理解的程度,循序渐进的介绍不同纬度如何分析解释这个问题。按照书内分析的角度出发,逻辑的较真和神秘主义的非常逻辑都有些偏颇,然而作为中庸的幽默却能够打太极般将两个极端进行化解,而幽默也是作者起这个书名的初衷。但作者最后还是抛出了犹太的卡巴拉生命树。貌似这是作者认为最强大的工具。于是整本书变成了一篇软文。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这种铺垫及分析路径也是学别人的,只是请来圣诞老人帮忙压场子。其实最后圣诞老人到底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人生哲学是什么,你的信仰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说的清楚。

  2016-7-11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五):教你三招,化解世间一切难题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的作者Eric Kaplan,是《生活大爆炸》的编剧兼执行制片人。毕业于哈佛大学,目前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把《Does Santa Exist?》译成《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应该纯粹处于哗众取宠的商业考量,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失败的营销方案。如果直译成《圣诞老人存在吗?》,反而有可能被中国中产阶级年轻家长热捧,因为他们正在发愁怎么向孩子解释圣诞老人的事情。当然,这本书对于解释这个问题毫无帮助。

  在古龙的江湖里,有七种武器。而处理人世间的烦恼,作者Eric Kaplan总结了一下,只要三种武器就够了。一是逻辑,二是神秘主义,三是comedy(译者翻成幽默,个人感觉这是一处自作聪明的翻译,还不如直接翻成喜剧、喜剧化)。

  逻辑。其实就是理性的、科学的分析模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是它最大的风险是受限于人类的认知水平,往往会阶段性地呈现出自我矛盾的尴尬场景。昨天还坚信天圆地方,今天就能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其实是一个不规则的蓝色球体。昨天还觉得时空永恒,今天一个引力波就把时空弯曲了。今天我们课本里讲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明天可能就会变成两点之间重合最短。

  极端理性的人是很滑稽的,《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就是一个例子,理性到极点,不仅是无趣的,而且往往令人尴尬。科学发展再怎么日新月异,也总能触碰到人类无法解释的事情,那么怎么办?卜学亮在《子曰》里唱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答人,没有人懂还可以问神”。对,问神。

  神秘主义。所有人都搞不懂了的情况下怎么办呢,那就得问神了。古人不懂的事情比较多,几乎事事都要问神,所以神也会比较多一些。电闪雷鸣太可怕了,搞不清楚是什么情况,于是中国有了雷公电母,后来富兰克林放了风筝就不信了。天花夺人性命太可怕了,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于是印度有了天花女神,后来詹纳种了牛痘就不信了。看《夏目友人帐》或者玩《阴阳师》的胖友们可能会接触一些日本的神怪,那就更是不计其数了。总之,解释不通了,就搞一个神出来,妥了。

  现在很多中国寺庙里还能看到这个奇景,什么儒释道也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彼此挨着,能敛财就全排上。之前去山东庆云,那里有一个香火繁盛金碧辉煌的海上金山寺,同行的一位同事可能心中疑惑比较多吧,就恭恭敬敬仔仔细细地把里面所有粗制滥造的神像都拜了一遍,扯着空空如也的口袋向我们感叹道,“零钱带少了,我看了看都有用啊!”多么蠢萌的多神时代啊。

  后来自然科学发展起来,很多神就像动画片《小门神》讲的一样失业了,闲置的在野神太多,就会动摇还在继续管用的那些神的执政地位,咋办,精简机构,合并同类项。不要有那么多神了,只许有一个,遇到不懂的事就问他,全办。以前神多的时候好办啊,你信一个,我信一个,咱俩加起来就是两个。进入一神论阶段,这事就麻烦了。你有你的一,我有我的一,一加一说不通,必须一一得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反正只有一。这就是血腥黑暗的一神时代。

  再后来科学知道的事情太多了,那些一们越来越招架不住,左支右绌,破腚百出。人类整体受教育的水平也提高了,识字率、大学毕业率普遍高起来以后,那些一们创立之初没有考虑周全的东西就越来越难糊弄人了。于是,神消失了。然而,神秘主义并没有消失,开始幻化成新的神,只不过不再以偶像的身份寄托。比如,全国人民都在讲的那一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种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偷懒心态,其实就是神秘主义的新外衣。

  为什么科技已经发展到打开手机就可以翻阅古今、沟通全球了,还有那么多人选择信这个信那个呢?因为它省事啊。不管再麻烦的局面,一句“上帝指引我”、“真主指引我”、“佛曰”、“我妈帮我找的算命的说”、“苏珊·米勒的星座运势显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等等等等,就可以把所有问题都拒之门外,多省事啊。而且信众一多,抱团取暖,多热闹啊。我还见过专门招收妙龄美女和中小企业主的佛学研究班,企业注册资本有硬杠杠,可惜不能进去一探究竟,我猜人家修的是藏传佛教密宗,拜的应当是欢喜佛,可惜欢喜佛体位太单一了,不修也罢。

  人们只会对自己搞不清楚的事情产生神秘主义,举个栗子。比如考试成绩这件事情,学生拜春哥,家长拜文曲星,为什么?看了多少书,做了多少题,会多少不会多少,付出多少得到多少,学生们自己心里清楚得很,虽然不知道确切的分数,但是对于大概的情况有一定的预期和把握。所以知道拜什么都没有,索性拜春哥娱乐一下好了。而家长呢,并不知道天天去学校的孩子实际学习时间有多少,也不清楚一回家就钻进屋里的孩子究竟在干什么,孩子的成绩变成了不可知的神秘数字,于是选择拜更为正式一些的文曲星。有人要问了,为什么科举时代选择拜文曲星的考生更多呢?因为一篇作文定胜负啊,哪有那么十拿九稳的,万一评卷评卷考官偏爱颜体书法不喜欢柳体呢,谁知道呢,不如拜一拜好了。

  Comedy。如果逻辑帮不了你,神也很可疑,有没有第三种选择呢?有,就是一笑置之,娱乐至死。比如之前很火的“青年问大师”系列段子,其实就是这种comedy套路。青年问的都是严肃的现实问题,大师呢,既没有理性分析,也没有装神弄鬼,而是用一种神回复的方式将问题混过去,引得你哈哈一笑,也就暂时忘记了问题的烦恼。科学不仅把一们都拉下了神坛,互联网更是把所有偶像和传奇都扒了皮,一切都成了comedy。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不是出于娱乐之目的,谁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谁就要倒霉啦。希拉里和朴槿惠,晚生了十年。泛娱乐化,娱乐至死,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新常态。

  马克思·韦伯在一百年前预言这种状态为:“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就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人类爬到高处后把梯子扔了,于是就卡在了那里。我想说的是,也许人类不会一直卡在那里,只是在等科学帮他们胁下生出翅膀来。

  当然,从全人类的角度看,我们拥有三种武器,对于个体来讲就看悟性和造化了。有人就喜欢用第二种兵器,就喜欢二,那也没办法。有人第一件兵器用得顺手,就去当了科学家;有人第二件兵器耍得666,就去当了艺人或者政治家;有人手上只有第三样兵器,就只好去吃瓜。普通人用好第一和第三件兵器就很好了,如果当了政客,或者贵为英国女王,或者是天后王菲,就必须得用好第二件兵器。幻乐一场演唱会,王菲两个小时一个字没说是为什么?你见过哪个神像会说话了,音准气息什么的都是小节,女神的人设不能崩。

  如果你现在问我,圣诞老人到底存在不存在?我的答案是,那得看他给我准备什么礼物了。

  临睡前读哲学书有两种下场,一种是读着读着就睡着了,一种是读着读着就睡不着了。如果这书让你觉得晦涩难懂,每一个汉字明明都认识连在一起却不解其意,那么恭喜你,睡前催眠效果达到了。但是如果你恰好get到了作者的表达,它把一个你明明懂得却从来没有梳理出来的道理表达了出来,那感觉就像是一下子提着耳机线拽出来没打结一样舒爽,其欣喜为何如,那么恭喜你,长夜漫漫,可劲儿回味咂摸吧。

  开到荼蘼

  王菲 - 只爱陌生人

  一个一个偶像 都不外如此

  沉迷过的偶像 一个个消失

  谁曾伤天害理 谁又是上帝

  我们在等待什么奇迹

  最后剩下自己 舍不得挑剔

  最后对着自己 也不大看得起

  谁给我全世界 我都会怀疑

  心花怒放 却开到荼蘼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六):一本有趣的书

  其实英文原版叫《Does Santa Exist?》圣诞老人存在吗?中文翻译为了哗众取宠,取了这么个不靠谱的名字,不过这些年出版商为了迎合市场,书名早就越来越糟糕了,出版商们忘记了,好的公司不是去迎合市场,应该是去引导市场。时尚亦如此。

  抛开书名的翻译问题不说,书的内容也是从圣诞老人开始说起,但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讲哲学的书,读完这本书将对你进行一次基本的哲学科普。从圣诞老人谈起,中间引导读者进行哲学思考,思考一下人生,最后给出了应对人生诸多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法——幽默。

  幽默,乐观,的确是应对人生各种境遇的不二法宝,但可惜,幽默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最后讲个笑话

  如何假装自己不是第一次吃意大利面?

  走进店里,喊:“老板,给我来份意面,要二细的”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七):本书用途无法描述

  必须承认这是一本很私人的书。有豆友质问“如果不是生活大爆炸,谁会看这本书?”问得在理。尴尬的是,我还是挺喜欢这本书的。

  中文版把第一节的小标题提取出来做了书名。我觉得处理得挺好。

  这确实是一本难以描述的书。看了第一部分我以为这真是一场所谓的“哲学冒险”,看第二部分我以为本书是对理性的扬弃,看到第三部分我以为这是一个喜剧编剧在说明他为何入了这一行,看到第四部分才明白原来是要宣传某种犹太教,到最后又发现是晒娃秀恩爱。

  关于神经科学的部分很有趣,但由于作者如此任性,我不敢百分百相信这些说法真的都有科学依据。

  卡巴拉学者的想法也非常优美,但是无法说服我呀。我依然是个悲伤的不可知论者。

  总之我不认同作者想说的东西,但我理解作者想说什么,以及他为什么会想说。我很高兴有人思考这些事,并且写成了书,并且这人还是big bang的编剧。

  觉得以后会更加喜欢big bang的。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八):与混沌和解

  这本书原名Does Santa Exist?圣诞老人存在吗?估计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把书名换成了现在的《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而圣诞老人,我的理解是你所处集体文化中你个人最习以为常又最难以描述的那个概念。圣诞老人,恰如封面上那团不知所云的白线团,实在是混沌啊。

  对了,就是混沌啊。

  好像这几年一直很流行“与自己和解”,一股禅意扑面而来,仿佛醍醐灌顶,不过酒醒之后就啥也不记得了。而这本书想说的似乎是,让我们带着心灵以及脑子,和那团混沌和解吧。

  一直喜欢小百科跟我讲的一句话,信仰只是帮助我离那团混沌更接近一些啊。追求信仰,不是追求知识,甚至也不是回归心灵的本质,信仰只是看见那团混沌,想一直看着它。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归那团混沌。会不会呢?

  这本书用实证主义去论证混沌,败给了先验的存在;用神秘主义去和混沌和谐相处,发现只是自欺欺人;用幽默自嘲,嗯,很好,我们看到了棒棒哒喜剧《生活大爆炸》,然而我们不能一直当乐呵呵的傻子啊!所以我们的人生只能沦为一个没有结局的荒诞剧吗?或者,我和你之间的关系,就只能任凭一道无法描述无法解释又不得不接受的混沌之墙横加阻隔吗?

  究其所有,人和人的关系,还是最重要的啊。于是我们又回到了和自己的关系上。升格之后,又成了个体和混沌的关系。

  看完第一章的时候我就强烈感觉作者是犹太人,或者接受过犹太式思维,看完发现基本差不离。很熟悉这种犹太式看似回环曲折跳跃性大实则内在结构相当稳定的叙述方式。乍一看类似于东方式弥散性思维,仔细一看又发现其内在有一根相当强劲的钢筋穿引。

  不,我不会屈服于实证主义,不会在神秘主义的鸦片中沉迷,也不会在幽默中自我解脱。人生确实很艰难啊。

  幸好有卡普兰这样的人帮我,很久以后才会读到这么感动我的科普了。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九):有点颠三倒四的哲学思辨

  先说说这本书的机缘。

  一直很想看这本书,不得不承认是被腰封和作者,以及这个坑爹的中文译名吸引到的。中亚上看到了实体书,但是苦无一直找不到Kindle资源。元旦前在深圳南山书城闲逛时,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实在是没有忍得住掏了腰包。

  抛却书本身不谈,先吐槽一下纸张吧。老六做读库,有一次就吐槽现在许多畅销书的开本问题。确实如此。比如手上这本“无法描述”,阅读手感真的是“不可描述”。书本上不厚,达不到中间打开就自然摊开的舒展效果,书皮用的是硬纸,一本两百多页的书,读起来捧在手上,始终感觉是张开着一副弹簧夹。。。

  其次吐槽一下这个坑爹的书名。人英文名还算正经:Does Santa Exist?直译:圣诞老人是否存在。实在很想知道“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是什么鬼?!

  最后说说书本身吧。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生活大爆炸”编剧,跳跃的思维和匪夷所思的脑洞那是跑不了的,所以可以预见这本“哲学大冒险”一定是趣味横生。然而看书的过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风趣幽默。

  整本书,无论是讨论圣诞老人存不存在,还是讨论佛陀的拈花一笑,还是讨论犹太密教,其实一直都是在讨论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罢了。理性的人,信仰逻辑,信仰非此即彼,感性的人相信有也相信没有,相信既有又无。作者通篇都在不停地跳跃比对这两种思维,老实说道理都懂,但是被他这么跳跃着跳跃着,再幽默风趣也会审美疲劳吧。

  窃以为,这本书作者有炫技的嫌疑,优秀我是承认你优秀,不服你我仍是不服你。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十):脑洞大开之薛定谔的“圣诞老人”

  阅读前看到简介说作者卡普兰是当红美剧《生活大爆炸》的编剧兼执行制片人,心情是复杂的,一边期待像TBBT里一样的各式幽默,一边忐忑会不会太烧脑了看不懂啊嘤嘤嘤。

  看完之后只能说没有多虑,但也万幸还是看懂一些了嘛。作者卡普兰洞开的很大,单就着“圣诞老人存在吗?”这个问题就将哲学里的逻辑、神秘主义、幽默与逻辑和神秘主义的关系、人生和无限讨论了个遍,掉了满地的书袋,好多学派人物之前从没听说过啊(暴露了自己的无知了么捂脸。)然后卡普兰的“圣诞老人”变得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充满了谜一样的未知。

  逻辑者的圣诞老人是个无解问题。他们觉得最好能骗自己相信圣诞老人存在,然后他们自己就陷入了矛盾:到底自己是信了还是没信呢?K.O。

  神秘主义者的圣诞老人是非真实存在,但是却被相信存在的东西。就是不用担心他是否存在,用心感受他就OK。你试着感受一下:

  圣诞老人并非存在。

  圣诞老人并非不存在。

  圣诞老人并非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

  圣诞老人并非既存在又不存在。

  已晕。K.O。

  这个问题看起来越来越复杂了啊,对于普兰卡来说,好像比复杂还要复杂一点。因为他的脑袋里既装着逻辑学,又装着神秘主义,还有幽默和卡巴拉教义也融合在里头。那么普兰卡的圣诞老人该怎么办?他的圣诞老人是存在的吗?漫长的探索后,普兰卡的答案是:存在。他最后发现了他的圣诞老人是“无限”向人类意识显现的一种方式——友善的面孔。

  对不过圣诞节的你来说,是不是觉得圣诞老人存不存在好像不值得烧这么多脑细胞吧?但是,如果你生命中有件对你来说充满意义但是又搞不清楚的事呢,你可以试试将它当作你自己的“圣诞老人"。然后尝试用用普兰卡的思路,让他陪伴你解决你自己的“圣诞老人”之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