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10篇

  《浪潮之巅》是一本由吴军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5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浪潮之巅》读后感(一):一般。可以只看风险投资的部分。

  算是还行吧。

  1 语言平淡像白开水,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会赞扬他的文笔。

  2 作者也带着明显的偏见。同样是保守,成了AT&T失败的原因,成了IBM成功的原因;同样是家庭媒体中心战略,苹果赔了钱是失败,微软赔了钱是深谋远虑;同样一个东西,别人做不行,盖茨做肯定行,即使说不出个所以然来;Google的一定是对的;等等,诸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未免太简单肤浅了。

  3 文中有一些明显的错误,没有校对好,或作者根本就不清楚就拿出来说。例如iPad的尺寸这么明显的错误。还有介绍冯诺依曼时,说《美丽人生》是演他的,OMG,我专门找到电影的演职员表,根本没有他。我想作者是说纳什和《美丽心灵》,虽然两个人都叫John,但此John非彼John,美丽人生也不是美丽心灵。而且学计算机的人把这两个大师级人物搞混不可理解。

  之所以给3星,唯一的原因是关于商业模式和风险投资的介绍,对不知道的人有些价值。其他部分,浓缩成1/3就好了,或者找个文笔好的人来写。

  《浪潮之巅》读后感(二):IT行业大局观启蒙

  好久没有读过这么好的书了。

  作者吴军的文笔朴实,逻辑清晰。没有过多的废话也没有漏掉一句关键的话。可能因为他现在已经是IT领域的一个高层管理者和计算机科学家,他站的角度比较高,看待现象和事情的本质会从它们背后一些比较深层次出发,包括财务上的债务现金流等,历史事件发展规律以及领导者的管理风格等。而且发现自己以前的一些思考和周围朋友的看法都在书中有不谋而合的地方,但是他在书中以一种更为简洁清楚的方式表达出来。

  可以书中不足的地方是,这本书是2011年整理后出版的,书中的数据都只更新到2011年,现在读似乎有些过时,但是由于文章中介绍的是位于大洋彼岸的浪潮宠儿如谷歌微软英特尔等这些公司的起源和发展中比较重大的转折点,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既然是读历史就不存在过不过时这种说法了。总之这本书对于我树立互联网行业和IT领域的大局观认知有很大的帮助,感谢

  《浪潮之巅》读后感(三):IT领域最好的中文史书

  《浪潮之巅》,我是当一本帝王书来读的,因为它讲的,是打天下和守天下的故事

  作为一个java程序员,我在用spring和maven的时候,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正是因为它们为任何可能性提供支持,而不去做任何“下级”的具体事务,才永远保证了自身的存在的合理性。这是陈平懂得而周勃不懂得的道理。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出自《道德经》的这两句话,可以看做spring和maven的超然地位的合理性的理论根据。

  “为人民服务”是最高的智慧,这是保持长久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唯一正确的思路,对IT技术来说,如果能对最广大的群体最普遍的刚性需求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那想不获得“天下乐推而不厌”的待遇都是不可能的了,对互联网公司,也是如此,这就是谷歌、推特、脸书们成功的缘由。

  “天下乐推而不厌”,细细品来,在这样强大的力量的推动之下,飞升到浪潮的巅峰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韩信想做齐王,那就做齐王,而且不做假齐王,而做真齐王,只支持,不遏制,这就是刘邦获得天下的缘由。无论知识分子,政府要员,各类明星还是学生群众,当他们的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需求被无差别地满足之后,满足他们需求的公司就理所当然成为了互联网巨头。

  当在一个点上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就是通过满足需求而获取回报的机会。问题在,发现潜在需求需要一双毒眼,《棋经》讲“择地而侵,无碍而进”,在熙熙攘攘为利奔忙的时代,找到一个拥有巨大空间的尚未被发掘的领域,是太难的一件事,而如果找到了这个领域,并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获得的回报也将是巨大的。在“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的年代,读书人可能比现在的创业者只多不少,当才俊通过重重考试脱颖而出的时候,也是无数落魄士子黯然神伤的时候,任何大时代的胜出者都是踩着无数失败者的尸骨登基的。

  胜出如此可喜,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往往拘泥于具体事务,缺乏达观超然的宏观视野和洒脱情怀,而这是做大事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做一个好程序员的人,往往不能做一个好企业家,正如一个好将军或者好官吏未必能做一个好丞相甚至好皇帝,所以当《浪潮之巅》讲述一些技术天才具备非凡的商业头脑的时候,我是瞠目掩卷,为之神往的。就像我读到雄才大略的英主曹操被千古一帝李世民评为万乘之才不足的时候,我只能惊叹这位战场上杀人如麻的唐太宗是何等英才天纵,所以张良评价刘邦是天才,我一点也不认为是奉承,世上往往确实有这样让凡夫俗子惊为天人的人,他们的成功,是否有迹可循,《浪潮之巅》试图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是一部史书,故事书,充满了信息和数据,至于怎样建模和计算,就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了。曹刘寂寞千载后,有四川人李宗吾,提出厚黑两个维度建模,让世界豁然开朗,这一定是三国志作者想不到的,但谁能否定陈寿的不朽功勋呢?——当然,《浪潮之巅》作者吴军先生也做了些自己的分析,但个人看法,对事件的整理和叙述是《浪潮之巅》的最大价值,这个价值在吴博士的品评的价值之上,正如《资治通鉴》读者千千万万,其中必有超过司马光的点评的见解,这只会增加司马光的伟大

  所以《浪潮之巅》提供的也是可能性,是读者从中发现成功奥秘的可能性,就像二十四史为后人提供了寻找兴替奥秘的可能性一样,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规律,我发现的规律,是《道德经》的思想,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思想,上善若水,浪潮也正是水,当水体现出海不厌深的包容特征,又体现出了灌溉万物助其生长的辅弼特征,就提供了解读IT公司成功奥秘的思维模型。

  这个思想能帮人做大英雄,当然,首先要有做英雄的硬性资本,在“好风频借力,助我上青云”之后,能鸿雁冲天,横绝四海(而不是摔下来)。机遇和方向很重要,而硬实力也同样重要,这是很多过于重视机巧而忽视了沉淀的创业者忽视了的问题。正如作者在第24章结尾的感叹,人们过于急着赚钱而忽视了科技和实业,以致很难出现一个谷歌那样了不起的公司。因为,想做一个“能有余以奉天下”的“有道者”,不是只靠觉悟和战略思想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强大的硬实力做后盾。所以,对机会,一是别人想不到只你想得到,二是大家都想得到但只有你做得到,这后一点,和前一点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浪潮之巅》读后感(四):行业更替太快,成为历史终将必然

  由于自己就在alcatel-lucent工作,所有翻读了第一章关于at&t部分,at&t,原lucent的总支。。。而原来at&t名下的贝尔实验室也划归公司名下。。。alcatel & lucent,想当年这2家都是曾经那么的辉煌,然后随着huawei的崛起,我们也都在这个通信领域里苦苦的支撑。。。

  曾看到有人说ALU会倒闭,有人回复说“alcatel是法国的国企,lucent是美国的国企,上海贝尔是中国的央企,你觉得它会倒下嘛?”也许吧~不过不再辉煌也是一种现状了。。。

  上个月,我们看到了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Apple成功上了市值第一的位置,而同样在上个月,Steve Jobs离开了Apple CEO的位置,谁又知道,Apple又可以辉煌多久。。。不过不管咋样,这个时代还是属于Apple、Google之类的公司。。。

  Moto移动已成为过去,Nokia也等着被收购。。。也许这些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曾经都站在时代之巅。。。

  《浪潮之巅》读后感(五):技术的轨迹

  断断续续地读完这本大部头,很佩服作者的经历和眼光。不一定每一个经历者都会洞察到经历中的真实内涵,这个过程不仅仅需要深厚的学识。

  作者用文字呈现了一副科技和商业融合的图景,单从技术角度,书中提及的每一个公司和发明都这能算技术领悟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他们的出现都是技术发展必然的产物;但是从商业角度,他们的出现却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这里面运气的成分也不能小觑。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虽然没关注过作者的文章,但是从豆瓣上大家的评论看,算是一本历史类的好书,读起来有点像读过的《伟大的博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细节和宏观面上描述都收放得体,让读者即领略到历史的脉络,有能体会到那些历史上弄潮儿精彩的发展史。

  算算进入专利行业正好一年,在这段时间中,从纯技术角度出发,到技术的评价,再到法理上技术的贡献程度,再回到技术上,见识了一个领域中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感觉以前的技术学习和研究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是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点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有机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作者描述的那些顶尖的科技公司,也许是从车库中开始,但却成为了众多技术的集大成者,成就了商业的成功,推动了技术的传承和发展。这其中,商业的力量就像催化剂一样,虽然商业力量本身并不会带来技术的革新,但是有了商业力量的介入,技术变得更加有目的性和时效性,如作者书中描写的,虽然这其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初现、成长、垄断、没落的循环过程,但是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交替过程中,人类技术的总价值得到了积累。

  作者虽然是个科学家,但是文笔却非常好,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很引人入胜

  《浪潮之巅》读后感(六):读完了《浪潮之巅》

  花了30多个小时读完了吴军先生写的《浪潮之巅》,这本书有点IT界N国演义的味道。作为一名顶级工程师,吴先生知识的广度,分析问题的深度,让我叹为观止

  曾拥有贝尔实验室的AT&T,由于自己的贪婪和短视终结了这个百年帝国;科技界的常青树IBM由于保守,尽管失去了无数发展机会,但这也让它能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苹果将每款产品做到极致,它的i系列成了颠覆式创新的典范(iPod颠覆了音乐唱片行业,iPhone颠覆了通信行业,iPad颠覆了WinTel体系);英特尔专注于处理器的研发,直接使个人电脑得以普及;微软由操作系统起家,加上盖茨这个“当世拿破仑”的商业眼光和经营,建立了微软帝国;思科采用了内部创业的方法,使得公司持续发展;杨致远和菲洛创立了雅虎,并制定了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和盈利;作为硅谷的见证人,惠普最近几年在马克·赫德的带领下走出了困境;摩托罗拉领导了移动通信的第一波浪潮,但此后由于技术路线错误,执行力不足,失去了利用技术优势夺回市场的机会;以挑战者身份出现的Google由于技术的领先优势,加上不拘泥传统的作风,很快成为了互联网的神话。

  书中对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信息产业的规律性、风险投资、投资银行、斯坦福大学、商业模式、互联网2.0、金融风暴的冲击、云计算都有介绍。还写到了硅谷的另一面以及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正像茨威格所说:“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他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手畏脚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界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将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已经过了被成功学书籍毒害的年龄,我一直很强调脚踏实地。能够认识到时间是自己最大的财富,但由于眼界的局限,往往缺乏宏观意识,导致目标不明确,甚至有点蛮干。得学着看清楚浪潮,把自己的时间投资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

  《浪潮之巅》读后感(七):在读中。。。

  1反垄断法逼着公司追求技术进步。(反例 百度 腾讯等)

  贝尔公司的陨落好像是没法阻止的,即使知道有的决定是错误的,也没有办法改变,因为外界因素 和 贪婪 都在促使着这个决定更快的实行,把贝尔公司推下了悬崖。

  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从我们的角度看,宏观世界的每次一次行动都是必然的,从比我们小的小的微观世界看我们,我们的每一步也许也是可预知的。

  2ibm 二战的时候还造过枪。。。

  凡是和微软合作的公司 都没有好结果,ibm就是第一个。。。

  3刚看完苹果和乔布斯那段,哈哈,最喜欢的两个公司就是sony和apple了。

  《浪潮之巅》读后感(八):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讲述了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技术公司历史中,曾经或现在站在浪潮之尖的公司。每个公司的兴衰都是有其原因的。如果总结其规律,那就是有着革命性技术,成功的商业模式,优秀的管理方式是一个公司兴盛的条件,其中以二、三条最为关键。一个好的公司的经营管理会让人赏心悦目,自然吸引精英人才加入,从而强者更强。一个公司领袖也是决定性因素,富有远见而又英明的决断可以挽救一个正在衰落的公司。

  另外本书还讲述了许多关于股票期权的事情,这关乎一个公司的资金运转和管理方式。虽然作者运用了许多详细的例子,但是作为智障的我还是没有看懂,以后有时间应该自己学习一下经济金融方面的例子。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分析了每次的技术革命,以及预测了一些公司的前景与方向。自己也应该学着去分析一下,对于今后专业学什么方向也算有个参考。

  《浪潮之巅》读后感(九):来到大学做什么 出了大学做什么样的人

  根据作者的描述,硅谷是创业者的天堂,是青年冒险家的乐园。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代码或得天使投资人的资助,然后再一步步走向亿万土豪的成功之境。老师之前说,国外和我们类似的实验室设备远不如我们,貌似我们的设备很牛逼,其实现实是这样的,想我们所这种夕阳产业,早在国外高校给淘汰了,钱都投在IT,生物等高科技领域了,而且,液压相关的研究很多都放到公司里面去做了,别说国外的实验室的设备不好,可能以后就没有类似的实验室了!所以不是说咱们多么有钱,而是说人家好多钱都拿去给青年人创业了。

  中国在先进技术方面始终和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在科技上曾经领先西方上千年的东方人,深深感觉到这不科学啊,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啊。虽然有历史问题,但是我觉的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资本很垄断。虽然IT在中国也很火,但是,我浙好多GPA很高的同学还是选择了电气专业,很多人的目标无非是国家电网的舒适的工作和高额的薪资待遇,追根溯源,为什么国家电网工作很轻松(轻松到整天喝茶看报都可以)但是工资却依旧很高??原因就是丫是垄断啊!国家电网虽然分了好几个小的区域电网,但是,无非是坐地分赃,守好自己的地盘就好。发电厂卖电并未获得很大的好处,反倒是国家电网这个中间商从中渔利。这样做下去,就形成今天他们靠垄断地位获得利益而不是靠技术进步。中国很多国企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造成只要一开放市场,一部分国企就很快倒闭的情况。

  书中,关于美国的反垄断法,作者提到不少。及时是微软这样的私有企业,即使他们不是靠政策而是靠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也绝对不能垄断。现阶段,在中国只要能做到不要靠政策准入来保护垄断国企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张维迎说中移动是垄断,而微信不是垄断,即使后者市场占有率比中移动大很多,原因就在于,一般企业在移动通信领域根本没有准入权限,而你如果有比微信更好的聊天软件,你就可以去打败他。说到底还是开放市场的问题,美国人的导弹防御系统都是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也没见人家国家乱啊?咱们就不能多开放点?何况,有多家公司竞争虽然对某一方短时间内来说是会影响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有好处的,中国市场饱和了你只要技术牛逼,你可以去国际市场去赚外国人的钱呀。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竞争,中国想成为强国,有航母还不行,还得看中国企业。

  回到风投的问题上,我在大二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电梯演讲比赛,遇到了这个活动的创始人,Steve Bell,他之前貌似是在投行工作的,赚钱后来中国做天使投资人,他觉得中国的大学生中不乏优秀的创业者,于是他在各个大学举办电梯演讲比赛,期望能找到有前途的投资项目,不知道现在他的投资有木有投出去,但是,最近浏览他的人人主页,他热情依旧的奔走在中国的高校。说实话,IT行业的发展的浪潮之巅在硅谷,中国学IT的学生创业的实在很少,我只听说过大计院有人去拿月薪2w+的大摩的,但是没听说有人去创业的,中国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的教育,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而且中国人也不愿意做没有绝对胜算的事情,所以创业神马的,太冒险了吧,还是去阿里巴巴工作吧,以后有机会再说。

  但是,风投以后绝对会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风投虽然有风险,但它的收益率比股票和存款高很多,技术好的,两年翻个几十倍的也有。温州商人手里有很多钱,他们往往会把钱投在房地产,煤矿,黄花梨木,玉石等五花八门的项目上,为什么不投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比如互联网设备,IT,生物?因为这些土豪对这些不了解,自然不放心的投资啊。小米刚开始是雷军投资的,为啥他会投资?因为他一起一直做互联网,是金山的,他投资了凡客等互联网公司,所以小米是他的一次伟大的尝试,绝非偶然。风投绝对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金融项目,没有专业技术是做不来的。 所以,现阶段中国风投不是很大。资本市场是会把钱都汇集到最有发展前景的最实用的新技术上的,温州老板如果不赶快重新定位投资方向,再加上国家对煤矿土地资源的控制越来越紧,以后日子就不好过了。

  不过说到底,关键还在我们青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主席台旁边有一行打字,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竺老校长百年前这句话真的是振聋发聩,甲午战败后,国运一直不好,而现今社会风气也令人堪忧,我觉的这八个字可以作为我辈毕生之目标。

  《浪潮之巅》读后感(十):IT公司发展的几个定理

  1.70-20-10律:一个行业中老大、老二和其他小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比例关系。为何在传统工业中很难看到?

  (1)不同的成本在这两种工业中占得比例相差太大:传统行业研发成本低,但各种制造成本和销售成本非常高。研发成本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来抵消,而制造成本则不能。传统工业扩大一千倍生意通常意味着同时增加几百倍的成本。

  (2)信息产品的生态链各环节之间的耦合性非常强。一个个人计算机用户一旦使用Windows,在上面安装了各种软件。即使一个竞争对手推出了十倍好用的操作系统,他也很难转而采用新的操作系统。同理,一个大公司或者政府部门,一旦选择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就很难放弃。当一个操作系统开始在市场上领先竞争对手,在整个生态链中它的下家就越来越多,在其操作系统上可用的软件就越来越多,使得其他孤军奋战的竞争者很难赢。这样主导的科技公司就很快占领了全球市场。

  2.诺威格定理:当一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50%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那么如何开拓新的财源?(1)拓展优势到相关市场(2)转型

  3.基因决定定理

  如IBM 的商业模式是将长期的服务捆绑到系统销售中,而不是针对个人用户的微机,所以微机业务亏损,最后果断卖掉;微软是卖软件的,MSN业务发展不好;谷歌是技术型互联网公司;苹果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个人电子消费品公司

  基因决定转型是很困难的,转型成功的例子之一:GE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