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2-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

  《被遗弃的人》是一本由[美]汤姆•富兰克林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一):多少孤独

  由于一个误解,造成了一个人一生的孤独。然而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在自己世界里、在自己的回忆生活,这是一个被外界世界隔离的人,一个饱含误解、嘲讽、屈辱、生性懦弱但又坚强的人,他生活规律,喜爱读书,举止礼貌,对身边一切充满善意与爱心,在孤独的岁月中,他不放弃一个与别人搭讪的机会,还总是为别人着想。他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无奈而隐忍的一个人,一个怀有赤子之心不曾改变的人。

  只是因为当年发生的一件事,那个女孩失踪了,如果那时的朋友勇敢地站出来,澄清这个事实,他的一生也不会如此清苦、落寞,他最好的朋友的懦弱和胆怯无意间毁了他的人生。一件没有证据的案子却因为别人的盲目的怀疑成了他一生最大的伤害。而他还因为当年的一件小事对自己的朋友心怀内疚。

  被遗弃的人

  在这个充满误解与偏见的社会,我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善良,还有一颗辨别是非、独立思考的心。

  因为成见与误解被世界抛弃的人,因为朋友无心的懦弱而失去友谊、失去一切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多少有着这个人的影子,孤独、孤独、孤独,在这个烦扰的世界里,也充斥着孤独与误解,不要因为懦弱和利益而失去友谊,不要因为孤独与伤害而失去自我

  在长长的人生中,不要做那个被遗弃的人。如果遗弃了自己,才是最大的悲哀。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强大,温和地坚持下去。

  书中话语:孤独是一种斋戒,长久寂寞后,即便是最没有营养的陪伴,身体依然渴望至极。这是一种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绝望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二):一条没有归途的路

  两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独自旅行,即使曾经相伴,终究各奔东西

  主人公拉里像是这个世界的孤儿。因为是白人,被黑人同学欺负,因为喜欢读书不愿参与恶作剧,为白人同学排斥,被欺负是家常便饭。因为身子骨弱喜静,为父亲不喜甚至故意疏离。因为被辛迪利用,百口莫辩的卷入一起少女失踪案(后证实为谋杀案),成为令人生厌的“恐怖拉里”,多年之后,无辜的他再次陷入一起少女谋杀案,彻底的被社会遗弃。

  这些年来,单纯的他见证了太多误解与中伤,25年的缺失,与世决裂,他的前半生就这样被毁了。而他独自度过了太多时光沉默已成习惯

  拉里的同父异母兄弟塞拉斯,人生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恶浪暗自汹涌。同样的被遗弃命运,未出生之前为亲生父亲遗弃,即使相见,遗憾他不是“白的”,小心翼翼的做警察,虽有雄心壮志,在上司的打压与嘲笑下,郁郁不得志,自己的世界一团糟,充满邋遢空洞,对未来迷惘,以及负罪感,自己早早的被生活遗弃了。只为那不能说出的,必须沉默以对。

  华莱士是一个被遗弃的悲剧人物。因不容于周围世界,自暴自弃的他寻求唯一的寄托竟是传说中的凶手拉里,近乎病态似的崇拜。当他慢慢走近拉里的生活,发现最初的一切只是假的,他被生活捉弄了,信仰开始倾颓解离崩析,绝望的他进行了疯狂的举动,连环杀人,走上一条毁灭之路,不知是可悲还是可恨?

  这让我想起了枪杀约翰列侬的那个狂热年轻人,因为他认为,“列侬变了!”。怕什么就会想到什么,信什么就会听到什么,让我们恐惧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内心。

  其实好好活着,就是对生活最大的报复。

  拉里的日子不像大多人生活了多少天,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无数次,可他总是充满阳光,诚意祈祷,不曾被生活杀死。要记住,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

  塞拉斯,说出当年的真相,洗净了拉里的清白,也赢得了全新的救赎,而这迟到的证言,穿过了憎恨与孤独,却是一种无力感。一切已往的岁月是无法复原的,结局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

  尽管凶案之谜,略显粗糙,这已经不重要。也许说明,这一切只是命运的一个玩笑,而上帝微微一笑,结局就开始改变了。面对多棱的生活,别人会讨厌你,责骂你,动摇你,摧毁你。你能成就一个怎样的自己,取决于你站得有多坚实。

  逃避的塞拉斯,用窝心的行动感动了拉里,上帝最终应验了祈祷,带来了这个“特殊的朋友”,最温暖的心终于感动了,反击着冷漠以对的社会。他们一起再次走在同一条路上,经过分离直到以相同的步调,一起往前走去。

  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我们不应该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你必须试着让自己强大起来,以守卫自己的心。火力全开的自己,继续与世界死磕。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三):有这么一些人,一直生活在世界边缘

  裳裳五月 2011-9-29

  前几日返回大学,参加毕业十年的同学会。途中经过男生宿舍时,几个男生指指点点的说:“当年他们210宿舍还住着一个师弟,看起来就很马加爵的样子。他们几个整天担心半夜给那个师弟砍了……”

  现在听来自然觉得好笑。只是后来便模模糊糊的想起那位寡言的师弟,当年因为他的沉默,而不知不觉的被人划分出一道界限,而后毫无根据的认定他具有犯罪倾向。在他读大学的四年里,没有什么朋友,每天就孤独的生活在校园中。

  社会上就是有这么一些人,一直生活在世界的边缘。他们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反而很努力的希望被别人接纳,但却始终无法如愿以偿。也许是因为他们长相怪异、相貌丑陋;或者是因为他们个性内敛,不善于说话;又或者是笨拙的表达方式……而成为被嘲笑被冷落的对象,甚至如手中这本小说的男主角拉里一般的,莫名其妙的卷入少女失踪事件,而长达二十五载的忍受周遭恐惧加鄙夷的目光,还差点因此而死于非命

  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人。

  ——《被遗弃的人》,是美国作者汤姆.富兰克林的作品。

  花了一个下午,在图书馆的自修室内安静的读完这本书,而后,内心充满了难以表达的伤感

  翻开书,扑面而来的是美式犯罪悬疑小说的味道,失踪的少女、枪支、瘾君子、谋杀案……对于喜爱阅读CSI犯罪小说的我而言,是倍感熟悉和亲切。而随着一步步走入书中的世界,才发现那一切,并不仅仅是“犯罪悬疑小说”那么简单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密西西比州,往前追溯回忆,则需要再跳到二十五年前,那还是一个对黑人种族歧视严重的时代。白皮肤的拉里和黑皮肤的塞拉斯,这对少年时代的朋友,便是在那个时代刚刚认识的。最开始,是家境优越的拉里和家境贫寒,由单亲妈妈带大的塞拉斯在一起玩耍嬉戏,那时拉里的内心,还隐隐潜藏着优越感。后来,两人因为一件小事不欢而散,从此不再回复此前的友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那个崇尚强壮体质的国度,体育优秀的塞拉斯,渐渐成为学校里受人瞩目的对象;喜爱读书、沉默寡言、羞怯胆小的拉里,则成为众人愚弄的目标。一场意外后,塞拉斯远走他乡,成为一名警察;而拉里,则无端的成为杀害美少女的犯罪嫌疑人,无辜的背负了二十五年的罪名,甚至再度成为一名失踪少女的谋杀嫌疑犯。

  二十五年后,塞拉斯终于回到故地,在前思后想中,他勇敢走出来,坦诚面对和弥补自己曾经犯下的过失,还拉里一个清白。当看到这里时,忍不住数次眼角湿,拉里,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啊?这个爱读书的男子,这个腼腆害羞的男子,这个从小到大从未伤害过任何人的男子,这个用活动的鸡笼,每天精心照料自己的鸡群的男子,这个有着一双灵巧的手,可以修理汽车的男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勇敢的生活着的?在面对所有猜疑甚至歧视,在被背叛甚至欺骗,在被伤害甚至杀害,他都一如既往的努力活着,用那颗最温暖纯真的心,去偎贴这个冰冷的世界。

  那么,到底这一切是谁的错?也许谁都没有错,也许谁都是错的。

  想起的是大学时代的自己,风头过盛,于是在某些不怀好意的人的描抹下,也有着许许多多耸人听闻的流言,甚至有过当面被从其他学校闻名而来的人指指点点的经历。有些时候,不明真相的人便是如此的,能将流言放大到百倍千倍。没有人在乎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也没有人试着去理解你是个怎样的人,只是他们需要一个发泄口,而那些骇人听闻的传说,便可以满足他们的胃口。

  当我远离了那个学校后,流言便自然而然的消逝;而拉里的人生却因此失去半个世纪的光芒。到最后一切终于水落石出时,一丝温暖悄悄的从内心升起。故事是如此的令人伤感,但幸运的是,拉里终于重新被接纳和融入这个世界。

  他终于不再是被遗弃的人。

  只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像拉里这样,被世界遗弃的人呢?他们,是不是最终都能得到幸福微笑呢?

  不。

  总有那么一些人,活得很孤独

  那么,作为能被社会融入的我们,是不是, 也该对这样一些人,抱持多一分的关爱呢?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四):《被遗弃的人》遗弃角落的重新回归

  人是一个社会的群体;人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人是一群奇怪的生物。众所周知,在人的世界里有着温暖却也有着冷漠;在人的世界里有着有着光环也有着黑暗。我们如何来领略这其中的含义呢?我们如何来感受这其中的内涵呢?这实在其实是一个太深奥的话题。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奈何我们都是纷纷扰扰世间的俗人,我们又如何能最透彻地去感悟这人的话题呢?

  读完了汤姆•富兰克林所撰写的《被遗弃的人》小说,我其实对于人的某些隐藏面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震撼和感触。那就是对于我们身为人而产生的人性的反思。因为人类是群体,我们需要的是融合而不是遗弃于社会;因为人类有着各种的私欲与想法,我们其实也在不经意中被社会所遗弃。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无奈的结局。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应该由此而彻底放弃意志和生存的勇气呢?假如我们遭到了遗弃,我们是顾影自怜亦或是愤世嫉俗?假如我们遭到了遗弃,我们是不敢面对亦或是直面正视?这尽管都是些假设。但是在读着《被遗弃的人》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却会陷入深思。

  这部作品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很复杂。讲述的是两个少年时期的好友却身在不同的背景的家庭之中。身份,地位,财富,家庭的悬殊拉开着彼此的差距总是让其中的塞拉斯有种身不由己不自在。而他的好友拉里总是无时无刻地照顾着塞拉斯。因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因为他们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他们之间的友谊终因某个突来的意外而发生了改变。时过境迁,二十五年的那刻,他们二人的角色却发生了互换。此刻的拉里是那么的憔悴,此刻的拉里是那么的孤立无援。塞拉斯有心想帮却时刻弥足深陷于当年的心结。如何挽回那个曾经被遗弃的人?如何扭转那个万分凄苦而又无奈的人生?这是书中人物面临的难题;这是书中作者设下的迷局;这更是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读者需要深入探究的话题。因为我们何尝又不是其中某些人物的缩影;因为我们何尝又不是无法自拔于人生的万千无奈。当然,故事的结局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人物终究的自我反省与认识。两个昔日的好友又终于走到了一起,坦然面对当时的秘密

  我们的作者就是通过如此抛砖引玉般的故事情节步步深入着这个隐藏于小说背后的话题。有关于人性的,也有关于人生的。尽管书中的拉里已经无法再回到当年纯真时期美好的年少;尽管书中的塞拉斯已经无法真正意义上地弥补当年因为他的原因而给好友拉里带来的伤痛。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在书中的结尾中体会到某些丝丝的温暖。那就是拉里虽然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但是拉里最终还是在他被遗弃的人生道路上找回了最终的关爱与温暖。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那颗善良的心感化了原本世俗的社会和混沌的友谊。读着这样的小说,其实对我们读者而言更是一种灵魂的涤荡。

  虚构的小说时刻引发着我们人类的自我反省。事实上这个世界还是有着希望;事实上这个世界还是有着温暖;事实上我们还是可以在不经意中找寻到遗弃角落中的那个曾今被遗忘的自我;事实上我们还是可以在坦荡的关爱氛围中从被遗弃的角落得到重新的回归。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五):命运弄人

  9月30日,下午。“十.一”长假前最后一天,单位提前放了假。回家的路上静悄悄,没有了往日的喧嚣。

  路过街头拐角处,修理破鞋的蓬车外头,一只木架子上摆放的十几本书吸引我停下脚步。蓬车里,鞋摊的主人在为两个美女修理破鞋,蓬车外,我逐一翻捡着那几本八成新的书,周梅森的《国家利益》、王跃文的《国画》……,依旧没有入我眼帘的。待我走出三步到五步之间,身后却传来修理破鞋的主人低沉而愤怒的声音:“喂,哥们儿,你太不讲究了,不交钱怎么就把书拿走了!”回过头,那人已冲到跟前,从我腋下抽去《被遗弃的人》。这位仁兄被两位美女所吸引专志于修理破鞋,竟然没有看见我当时腋下还夹着一本新书,一场误会难免发生。只因当时我的心情稍好,没有过多争执,这位老兄自知理亏,却也没作道歉,将书归还于我,放我走人,留下坐在蓬车里两位美女满脸的惊愕。

  有这样一段插曲,使我在阅读《被遗弃的人》时,更多用了几分心思。

  在东方人传统的观念里,美国这个黑人白人共生的国家,黑人是颇不受待见的。尽管当年的种族革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黑白两个皮肤的人们已经平起平坐,并且年轻的黑人奥巴马如今已当上了美国总统,但是黑人依旧低人一等。

  然而,在汤姆.富兰克林的这部小说里,纯种的白人子弟、有着数百英亩土地继承权的拉里.奥特却因为几项扣在他头上的“莫须有”罪名而被人遗弃,几十年里忍受巨大的屈辱孤独地生活着。而与他有着共同父亲的黑人兄弟塞拉斯却在度过苦难的童年后,有了一个成功的命运。这样的一个引人发深思的故事,看似偶然,其实时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性格决定命运,其实,社会同样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拉里与世无争,过着单纯的以书为伴的生活,却躲不掉世俗的追逐,躲不掉各种因自己性格所引起的误会。于是,孤独、误解、伤害逐一找上门来。真到被华莱士枪击倒地,差一点要了自己的性命,人们都还认为他是畏罪自杀。“这是无可预知亦无法掌控的命运,这是万分凄苦又万分无奈的人生,每位读者都会从中看自己的影子,因为,我们都是这孤寂社会里‘被遗弃的人’”。投身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我们有时真的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命运弄人啊!

  拉里最终总算被洗刷了罪名。但是,富兰克林还是没能很令读者信服地交待了这一切。华莱士畏罪自杀,有并不算充足的证据可以证明是他杀害了蒂娜。那么始终不得结果的辛迪呢,还有那个叫莫顿.莫里赛特的黑人呢?他们到底活着,还是死了,被谁杀害了呢?如果作者能彻底交待一下这几起悬案的最终结果,对洗刷拉里的“罪名”就更有说服力,我们读者心里头也不就再堵得慌。

  有一处失误,第293页,“拉里要提醒法兰西,凶手(华莱士)喜欢喝蓝带啤酒”。而第301页塞拉斯找到华莱士的家时,他看见华莱士家门口边“扶手边有几百个百威啤酒罐”。

  或许“蓝带”就是“百威”?

  我不喝酒。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六):始终向善,勇敢而生

  翻过《被遗弃的人》的最后一页,泪水打湿了我的双眼。汤姆富兰克林的这部作品深深地打动了我。陪伴着主人公一同走过落寞而孤寂的成长岁月,一起在无边的冷漠与歧视中承受着心灵的重压。品着隐忍的痛,忍着心的创伤,面对这份让人窒息的孤寂之苦我的心纠结着被刺痛,问自己是否也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念在含冤受辱的深渊中始终向善,如拉里一样平静的一路走来。看到善良纯净的拉里最终能回归温暖,心中方释然,朦胧着双眼思绪无边。

  作者把故事安排在密西西比河畔这片神奇的充满乡村气息的土地上,整本书都充满着田原色彩。作者从一对“黑白”兄弟拉里和塞拉斯展开情节,时空在二十几年之间交错,回忆与现实的更迭。一连串的离奇案件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当你伴着拉里和塞拉斯走过年少时光,迷局也便被重重打开。精妙的构思,逼真的场景,细腻的心理,饱满的人物,构成了这部动人的不同寻常的悬疑小说。它的不同寻常在于在精心设计迷局的同时,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情感,牵动着读者的心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情,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生的思索。

  性格懦弱的拉里自幼便过着规矩本分的生活,唯一的嗜好便是安静的看书,最大的渴望便是能拥有一个特别的好朋友,让自己不再孤单。他会善良的期待能和路遇的黑人孩子塞拉斯分享一切,他会单纯的宁肯自己受冤也要为自己深爱的女孩儿辛迪保守秘密,他会从容地隐忍上门寻衅的年轻人,他会设身处地的为朋友华莱士规划人生。但正是这样一个温和而善良的人却成为所有人眼中的“恐怖拉里”,在世人眼中他的邪恶超乎寻常,拉里在误解中成为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孤独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守候着一成不变的日子,每一天都期待着充满阳光新开始。他有条不紊的生活着,即使父亲留下的修车铺无人光顾也会日复一日的经营着,对母亲心爱的母鸡们照顾有佳,不断地把被人砸坏的信箱换掉,不断地把被人砸碎的车灯装好……拉里的生活里没有未来只有回忆,没有爱只有痛和伤。但拉里却始终是从容的,清者自清,他的内心的力量是何等的强大,他始终坚定着自己的执著和信仰。

  拉里的心中最最怀念的是与塞拉斯的友情,那段少年时光成为拉里一生中最快乐的回忆。相对于拉里的生活,塞拉斯的生活便是天堂,尽管少年时的物质并不丰裕但他的周围总是充满关注的眼光,他有朋友也有爱人,他的生活似乎蒸蒸日上。少年时与拉里的情谊似乎已经淡忘,相对于拉里的重情重义,塞拉斯看起来又是怎样的淡薄。一场案件让拉里和塞拉斯再次面对面重逢,而迷雾洞开之时,拉里情何以堪,塞拉斯又将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拉里独自承受的二十五年的苦楚?这对“黑白兄弟”,这对特别的朋友是否会亲密的走在一起……《被遗弃的人》触动了心灵,时而心乱如麻,时而纠结不安,时而潸然落泪,而作者希望的是我们能够最终从纠结的烦乱中蜕变,拥有拉里一样强大的内心,坚强的生活,即使全世界都放逐你了,我们依然能勇敢的活着。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七):把伤害留给自己——评《被遗弃的人》

  人类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传承着某些情感,比如爱、比如恨,比如善良、比如邪恶,好的坏的都有,只不过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习以为常,尤其是在童年,即便是被伤害、伤害的很深,只能在撕心裂肺之后默默的接受,但这种心里伤痕会跟随我们一辈子、甚至是毁了我们一辈子。心理学早已证明,这些心理伤痕一般都埋藏的比较深,平时谁都看不见,就连我们自己也没什么察觉,然而随着我们逐渐成长,内心这间储藏室的墙也会变脆、变薄、突然坍塌,所有的伤痛都争先恐后的奔涌出来,影响着我们的性格、折磨着我们的灵魂、扭曲着我们的心灵,甚至有时候让我们失去控制去伤害别人,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然而这世上却有这样的人,被伤害且含冤莫白二十多年,情同手足的朋友背叛他、相处和睦的邻居歧视他、不明真相的人们骚扰他,整个世界都遗弃了他,他却没有放弃这个世界,把伤害都留给了自己,隐忍凄凉孤苦,独自坚守向善,这就是《被遗弃的人》。

  时光回溯到二十多年前,性格内向的少年拉里偶然遇见了同龄的黑人塞拉斯。那个寒冷的冬日一如他们的生活,仿佛被遗弃的边缘,中产阶级白人家庭出身的拉里没有朋友,被认为性格怪异;单亲家庭的黑人少年塞拉斯生活窘迫,背井离乡,同是天涯落人的感受使他们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拉里更是十分珍惜他生命中第一个朋友,对塞拉斯照顾有加,这两个肤色不同的少年情同手足。然而,种族问题的重压、塞拉斯身世的阴影、邻家女孩辛迪的失踪……随后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让他们的友谊破裂,彼此伤害。拉里被怀疑奸杀了辛迪,在众人的指责和非难之中凄凉度日,而塞拉斯带着属于他的秘密远走他乡。塞拉斯曾经以为这个秘密只属于他,但当二十五年悄然过去,他震惊的发现,正是这个秘密给了拉里致命的伤害了,毁了他的一生。尽管拉里一如既往的把伤害留给自己,默默期待与塞拉斯重归于好,但命运却还是无情的遗弃了他,让他成为另一桩失踪案的嫌疑人,并被枪击生命垂危。面对命悬一线的拉里,已有悔意的塞拉斯能否道出心结,还是成为最后一个遗弃拉里的人呢?

  本书让人难以释卷,同时我也觉得童年的伤害对人一生的改变是本书的中枢,这种伤害充斥在拉里和塞拉斯的自叙与回忆中,带动框构了整部小说的情节,当然也包括罪大恶极的华莱士和不知所终的辛迪。这些人的不幸故事十分贴近70年代末美国无法回避的种族问题、家庭问题等社会生活,也符合青春期性与暴力纠结的残酷色彩。作者的深刻之处是没有仅仅停留在揭露伤害,而是探索如何避免伤害的延续,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漫长的,更需要有人做出牺牲,拉里便是这个“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人,他选择了被误解、被遗弃、被伤害却无怨无悔,等待时间做出公正的解释,尽管这样的选择我们并不很理解,但却不能不钦佩。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曾说过:“若结果是痛苦的话,我会竭力避开眼前的快乐;若结果是快乐的话,我会万般忍耐暂时的痛苦”。这恐怕是对拉里隐忍伤害许多年最好的解释,他把伤害留给自己,尽可能的不伤害别人,其实就是坚信人性中总有善良。人们往往觉得性格孤僻、怪异的人是邪恶阴险的,但却忽略了有些人也是心地善良却不善表达的,可见人类之间相互伤害的根源是偏见,这也正是贯穿故事情节始终的、最基本的拉里和塞拉斯这对 “黑白”兄弟的“矛盾冲突”的根源。古往今来,人类发展中对于同类有过和睦友好、也有过敌视甚至杀戮,但“被遗弃的人”拉里独自坚守、独自向善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人类相互理解的希望,也让我们坚信伤害将止于善者。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八):因为有爱所以关怀

  落潇/文

  看完汤姆富兰克林的《被遗弃的人》,掩卷沉思,故事情节历历在目,可是我还在苦苦思索,从而寻找故事中的主题。被遗弃,并不是最悲哀的,被遗弃从而放弃才是人生最残酷的事情。塞拉斯被遗弃了,拉里被遗弃了,遗弃中的他们相遇,相互之间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时光飞逝,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历程,塞拉斯成为一名警官,拉里成为一名汽车修理工。然而,一次杀人的案件,却又让两人相遇,相互之间的扶持,使得一个大大的谜团慢慢解开。当安吉给塞拉斯做那好吃的饭菜,当塞拉斯帮助拉里收拾房间,我想到了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爱。因为有爱,所以关怀。

  爱,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东西,只要有钱,就能有爱;也有人认为这是他一生苦苦寻找却总是擦肩而过的宝贝。爱,对于一个被遗弃的人来说,将意味着什么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中国现代的一个特有现象,从小没有父母的关爱,成长的过程变成了人生的修行,当他们开始走向犯罪的歧途,作为父母,该如何去思考。当拉里遇见华莱士,他的人生如同平静的湖水泛起轻轻的涟漪,华莱士的来访使拉里意识到:孤独是一种修行,长久寂寞后,即使最没有营养的陪伴,身体依然渴望至,这是一种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绝望。华莱士的到来,让拉里身陷囹圄:拉里知道华莱士陷害自己,让自己成为杀人嫌疑犯,但对朋友的错误理解,让其依然自信为朋友充当保镖而内心感到自豪。对爱的缺失,使得自己该如何付出都成为一种选择,没有爱,世界真的一片黑暗。

  塞拉斯享受着来自安吉的爱和关怀,这让他也开始对拉里释放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是一种可以传递的,让人能够感觉到的力量,即使微小,但很重要。在我的人生中,我憧憬过军人的生涯,享受过军校的人生历程,当我观看《血色浪漫》中,李奎勇敢于为一身邪性的朋友小混蛋铤而走险时,我们是该赞扬他的义气,还是该嘲笑他的简单。都不是,至少钟跃民不是,钟跃民看到的是李奎勇的正直,从而将他的正直引向正途。这就是爱,安吉付出的是爱,塞拉斯付出的是爱,钟跃民付出的也是爱。

  因为有爱,所以关怀。当时光刚刚跨入2011年的春天,我们都在探讨人生的幸福感,当有爱从我们开始传递时,我在内心感到非常的幸福。进入深秋,感到更多的是收获,获得更多的是关爱。有父母的爱,有妻子的爱,有朋友的爱,有同事的爱,有家庭美满带给我的爱。当爱变成关怀,从而产生爱的力量时,我又看到塞拉斯整理好拉里的房间,远去的背影,那是多么美好的关怀。

  落潇 2011-9-20晚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九):最好的序言

  很多时候,写一篇好序言比写一本好书更难。尤其之于译著,作者与译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即便作者能够熟稔运用两种语言,却大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自己再写一遍,如张爱玲的《雷峰塔》和《易经》,成了张迷们心中永远的遗憾,也正因为此,不少人愿意花费重金去购买英文原版,因为相信再好的译者也复原不出那独有的张腔张调。

  首先对于这本书,我几乎只有正面的评价,它是值得肯定的,他名称吊诡,但无关于恐怖,他是一个白人孩子耐心的等待众人忏悔自己的暴行的漫长过程,自始自终,漫长的25年里,拉里冤屈的蜷缩在父母给自己遗留下得那座小屋中凄苦度日,离群索居,从不多话,日日重复着从家到汽车修理铺的两点一线,在真相大白前唯一相信他是清白的竟是素昧平生的炸鸡店老板娘,为了不能容忍人云亦云的人对拉里施以言语暴力而毫不犹豫的解雇掉那个还算勤快的女孩,她始终相信,拉里还是那个二十多年前羞怯的善良的小男孩,而不是众人口中的恐怖杀人犯,即便拉里昏迷不信被公认为畏罪自杀的时候。即便华莱士埋尸在他已很久不去的小屋中时,拉里还在考虑如何帮助这个孩子,让他不再颓废的诅咒自己的人生,拉里的美德在于他的忍耐与等待。

  暌违小镇二十五年,萨拉斯终于重新回来,以一个只能开着邮政局不要的破烂当警务车的警察身份,可她依旧不敢去面对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第一个和善待他的好友拉里,那个毫不犹豫将猎枪借给他的白人男孩,那么多年过去了,其实他早已不在乎父亲叱使他和拉里打斗是拉里惊慌的冒出的那句黑鬼,但对于拉里接二连三的电话留言以及再次陷入被认作杀人犯的窘境时,他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在众人面前握住好友的手,按照程序他中规中矩的去探望拉里早已患上老年痴呆的母亲,当他面对这个当年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狠狠的却不留痕迹的羞辱他和母亲的瘦小枯干的老妇人时,他可曾想到,那么多年来的隐忍不仅报了当年的羞辱之仇,其实早已变成了他亏欠拉里太多太多,几次探望中,老妇人只记得那几只母鸡,偶尔想起自己的儿子,却已经很难在认出面前这个高大精壮的黑小子是当年的谁,时间淘洗掉了人们的记忆,但却很难改变人们的喜欢,比如,头脑简单,比如,言语暴力。塞拉斯终于鼓起勇气走进拉里的病房,一字一句的坚定的要为好友洗刷蒙受了25年的屈辱,但大好青春的25年,已经回不去,这份清白,来的太晚。

  译者在译后序中归结的极为精当,读者要看的根本不在于有如何石破天惊的案情,甚至于我们可以说25年前的那桩疑案,其实还是疑云密布,我们已经无法再去求证辛迪是否被自己那不怀好意的继父杀死,而拉里只是一个顺道被栽赃的倒霉鬼,后面的富家女孩失踪的案件反而读起来有些意趣。译者咬牙叹恨,事情终于过去了,拉里终于一洗冤屈,所有的喧嚣、躁动、恩怨情仇都消散在乡村的暗夜与郊野的凉风中,可是拉里一生中本应最美好的25年呢,也可以这样简单的消逝么,多少兴废尽付渔樵笑谈中,我们是蛮可认同的,那些政治投机者的进退与我们无关,但背负着冤屈的25年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却是灭顶之灾啊,绵延不绝的冷眼嘲讽,不知何处是尽头的以正义的嘴脸出现的骚扰与栽赃。这不是可以一句话,一些钱就可以补偿的。所以美国的大陆会议的开国之父们为了决不可轻视的人性恶为自己的国民们留下了至今为人惊叹的自我约束防止权力被滥用的法案,但人性中那些无法为法律勘论定罪的暴行,就这样毁了千千万万个拉里的一生。我想起大学时看《肖申克的救赎》,当所有同学都认定这是一部歌颂人性至善与坚忍的影片时,我看到杜佛伦终于逃出肖申克,在之前对好友说:我赎清了自己的罪恶;在银行里,他明明可以卷走所有的钱却只按照“法律”取出了相当于自己19年补偿费的那些钱;在海边,当好友迎面走来时他蹲在一艘不大的旧游艇上磨洗零件时头上的白发时,我的心在嚎啕,谁能补偿他那白白被夺走的19年啊,本该做出无数有益于社会之事的银行家,却被迫在黑暗的小屋子里为黑心狱长洗了19年的黑钱,他在狱中让狱友们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期盼与希望,他为他们新建起图书馆,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他做的一切,都无愧与授予他一个圣徒的称号,即便在逃走后,他的品行都依旧不变,只取出自己“该得”的数目,别无他求,他在暗无天日的地方完成了自我的忏悔救赎,可是,谁能把那19年还给他,把一个余生只能徜徉在异国他乡的越狱犯带回那段青年才俊的时光!!!谁,能够良知未泯的看着社会对他的亏欠和他19年不变的赤子之心而不让自己的灵魂跪下!!!

  谁能!!!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十):被遗弃的人,不能忘的赤子心

  汤姆•富兰克林虽然作品不多,但在美国却享有“全美最优秀作家” 的美誉,是美国当代文学领域最受推崇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兼有福克纳的激情、气魄和深度,却并不故弄玄虚。他暌违七年推出的新作《被遗弃的人》(Crooked Letter, Crooked Letter)更加令人回味,富兰克林先生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吸引人的魔力,将主人公的命运跌宕和凄凉孤苦演绎得动人心弦、引人落泪。

  拉里•奥特在我脑海中的形象始终都是那个安静内敛的少年,在同学面前会自卑,在父亲面前会胆怯,可他却有一颗最最纯善的心。看到塞拉斯好奇的眼神,他会假装无意地把书挪过去,让他可以一起看;他会偷偷把父亲的手枪送给他,供他玩耍;他会悄悄把自己的手套摘下来,挂在他门口的树杈上,好让他不再受冻;成年后的他顶着“恐怖拉里”的绰号,孤独地居住在密西西比的乡间小镇,却一直为那个失踪的女孩儿祈祷,希望她能够平安回来;他的朋友远离了他,他还一直心怀内疚,希望能够再次见到他,为自己曾经的口不择言向他道歉。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独自承受着命运的悲哀,这样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却遭到了背叛和遗弃。

  为什么,如此善良的人,如此温暖的心,承受的却都是周遭的冷漠?

  身为寻常百姓,都曾体验过这个社会的冷漠与凄凉,都深知命运的无奈与沧桑,所以,也都会理解一个二十多年含冤莫白的人,心中有着怎样的苦楚与隐忍。可是,谁能做到像拉里那样呢?二十多年凄凉孤苦,二十多年含冤莫白,二十多年隐忍无奈,他,却始终不曾改变。一如当初那个善良怯懦的少年,怀揣一颗最温暖纯净的赤子之心,独自向善。

  人们都在说,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好了,这个社会越来越冷漠了,人心越来越疏离了,可这是谁的责任呢?

  任世事沧桑,岁月变幻,其实最应该保持的就是纯真的内心和坚定的信仰,因为,只有我们的不放弃,才能成就这世间的美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被遗弃的人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