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一本由[日] 福冈伸一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读后感(一):神奇的生物学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是碎的,快递邮到的时候书已经烂了,实在是影响阅读心情。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任何东西都充满了高科技气息,医疗器械五花八门,确实对于疾病的治疗更加高效的,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背后的原因。我们之所以去看病,是因为我们生病了,在以前没有医疗设备的年代,人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我们现代人之所以患病率这么高,就是因为受这些现代科学的影响,使人们对有些药品过度信任,最后产生了依赖,导致我们的抵抗力越来越低。
我们总是被自己扰乱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滥用抗生素以及剖腹产。而这一切对于受用者的影响还不是特别大,而是对于下一代,在孩子身上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恩格斯的一句话很明确地调侃了这一点: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
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会演变成如今的状况,又从个人及社会的层面探讨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的人体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身体中的微生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协同进化。大自然中存在的生物与非生物其实和这个生态系统没什么差别。书中谈及细菌,病毒此类微小的单位,还解释了DNA的秘密,让我们对于生物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在发达国家,孩子的身高、体重成长得越来越快,中国也已经出现了很多实例,我们是时候开始重视了。母亲的爱是最伟大的,然而有一些疾病恰好是通过生育传给下一代的,对于身体的保养,“从我做起”很重要。但是不必完全担心,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有些病菌会被中和掉,这也是剖腹产不被人建议的原因。
生命科学各个层次的研究以及各分支学科体系的建立无不以生物进化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又同时吸收与综合生物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现代的进化论已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即研究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进化的原因、进化机制、进化速率、进化趋向、物种的形成和绝灭,系统发生及适应的起源等内容的进化生物学。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读后感(二):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这本书绝不是我这等非专业人员可以妄加评论的,怀着一颗对此类型读物感到无比好奇的心翻开这本书,仅是希望从中找到阅读的乐趣就已足够,毕竟这个题材平时不常翻阅。
说到这本书,首先要提一下它的作者福冈伸一,59年生人,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历任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系博士研究员等,现任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其专攻分子生物学。这些经历都将在他的书中有所提及,除去本书,福冈伸一还曾出版过另一本同类作品《可以放心吃牛肉了吗?》。
了解作者的生平之后,开始阅读正文,本书除序言及尾声之外分成十五章,我在扫目录中的小标题时看到“原子”、“蛋白质”、“细胞膜”此类名词,转念一想,用肢解式阅读方法是否可行,估且一试吧。
“纽约,约克大道,六十六街”
作者开篇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开始讲述,其在八十年代末首次造访这里,在对环境描写的过程中,一度让我有种身在游记中的错觉。这明明是本科普读物,我甚至做好了克服并迎接大量专业名词来攻的准备,却突然发现作者的文风如此优美。
“初夏的微风从曼哈顿的高楼间穿过,行道树在风中微微摇摆。”瞬间穿回序言中作者探讨生命为何物时提及的那些儿时场景,冲破我的理性思维开始一路往感性方向狂奔,让我的阅读感受顿时轻松不少。
通过对野口英世之生平的评述也渐渐领悟到,科学研究是一个既严肃也严谨的过程。可就在如此严肃的前提下,作者描述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时的场景却又那么轻松、诙谐、有趣。
“无名英雄”
翻开第二章看到“如何确定嫌疑人X就是真凶?”时内心闪过罪案的气息, 作者的反问自答中寻找病原体与疾病之间联系的蛛丝马迹。作者将我们一步步引向“案发现场”,对读者的疑惑解答清晰,叙述条理有序、深入浅出的语言及生动的比喻和经典的事例让人感觉内容不枯燥又不难理解。
对于本书的目的所在,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分界线?”,福冈伸一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我无法评判唯有虚心受教。
关于这本书的阅读还未结束,希望可以慢点领略同时想要完整理解,只有这样我才能以更有趣的方式把它讲给L听,至少让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疯猴勿杀20170502
��Ju��L� �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读后感(三):生命观的前世今生
这是一本寻求生命本质的真诚之作,书名就很有启发性。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何区别?是什么把他们划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答案自然是生命。那么问题就来了,生命有何特性?这种特性如何发挥作用?
作为一本科普书,《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介绍了人类生命观的变迁,读完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人们的认识处于不断地发展中,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并不一致。所以,对生命观做一个梳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生命的特性就是自我复制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表论文,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他们在论文的最后暗示道,双螺旋结构暗示了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机制。
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因为他们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界苦苦追寻的生命谜题。
自此,20世纪的生命科学对于生命的特性给出的答案终于揭晓,生命就是一套自我复制系统,这一观念被广泛认可。
这个结论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常识,在生物教科书上也只是几句话带过,但是在半个多世纪里,它却耗费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
沃森和克里克凭借双螺旋结构一举成名,并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年纪轻轻的他们摇身一变成为科学明星,登上了科学的最高峰,被世人尊崇,荣光无限。但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是他们独创,他们只是站在了无数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成功来的特别容易。他们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更值得敬佩。
1、埃弗里的发现
19世纪末的时候,人们了解到的结构最为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是蛋白质,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遗传因子就是某种特殊的蛋白质。当奥斯瓦尔德.埃弗里提出遗传因子并不是蛋白质,而是DNA的时候,所引起的轰动是空前的。
埃弗里的发现揭开了二十世纪生命科学的序幕,在他退休后不久,科学界便掀起了一股DNA研究的狂潮,科学家们开始疯狂的分析DNA的结果,解读DNA的密码。
2、查戈夫的谜题
查戈夫就是为DNA疯狂的科学家之一。他发现了DNA的结构之谜,也就是A的数量等于T的数量,C的数量等于G的数量。他百思不得其解,虽然离答案近了很多,他却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3、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推算出的DNA结构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研究更进一步,她拍摄了DNA晶体的X衍射图片,发现了DNA的结构是C2空间群,这个发现距离揭开DNA结构之谜只有一步之遥,而罗莎琳德却并没有意识到。
最后,这个谜题被沃森和克里克揭开了。
4、沃森和克里克的结论
他们提出的双螺旋结构,也就是DNA的双链相互交缠,是互补的,能够相互复制,这使得DNA的整体复制成为可能,性状的传递也就轻而易举。生命的神秘就存在这个双螺旋结构之中。
这个结论当然无可置疑,因为它建立在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之上,所以一经提出,就没有被怀疑。至今,这个理论已经成为常识,在每个学习生物的人看来都平常的不能再平常。
二、动态平衡的生命系统是生命的另一根支柱。
既然生命的特性是自我复制,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熵增加原理会毫不留情的影响组成生命体的每一种成分,高分子化合物会氧化,发生断裂,蛋白质也会受损,生命体中时刻都会有零部件老化受损面临崩溃,那么自我复制系统能保证生命体的正常运转吗?
答案是否定的。
自我复制系统只能保证遗传信息的传递,并不能保证生命体的耐用与稳定,这时候动态平衡系统粉墨登场了。
生命体就像沙滩上的沙煲,许许多多的沙子组成了这个沙煲这个整体,但是海风海浪时刻都在侵蚀着它的稳固,不时会有沙子被吹走或者飘走,但同时也有源源不断的沙子被送进来。于是新的代替旧的,整个沙煲依然稳固。
这时候不得不提到舍恩海默了。
舍恩海默是第一个将做过标记的示踪同位素用于生物实验的科学家,他的创举在生命科学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最大的科研成果是提出了崭新的生命观,他提出了生命就是流动的现象,但不幸的是他的丰功伟绩随着他的自尽很快被人遗忘。
他做了很经典的小白鼠实验。他用重氮来标记氨基酸,并将它们喂食给小白鼠,回收小白鼠组织中的蛋白质,对其进行分析,他发现小白鼠摄入的氨基酸经过分解和分配,转化成了其他种类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又组成了新的蛋白质。这就意味着经过标记的氨基酸被分解,成为某些零部件,同时还参与了其他零部件的组成,也就是说分解和替换发生在比氨基酸更细的层面。
做实验用的小白鼠,身体内的零部件已经被更换了大半,严格来说,已经不是我们喂食之前的小白鼠了。我们看到的小白鼠,就是流动现象的本身。
经过多次的实验,舍恩海默得出结论,生命就是代谢的持续性变化,这种变化正是生命的本质。他坚信,无论组成生命的分子是什么,都无法跳出流动的原则。
崭新的生命观就此诞生。
自我复制机制的确能定义生命,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我们的生命还有另一根支柱,那就是动态平衡系统。生命体内部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各种零部件一直处于新旧交替之中,这样就保证了生命体的活力。
所以,舍恩海默说,生命就是出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流体。
三、生命与机器不同,它遵循的是不可逆的时间历程。
科学家们,曾经一度把生命当做一部由众多零部件装起来的精密机器,在他们看来敲除一部分基因和拆掉一部分零部件是一回事,所以,他们一直在做敲除基因的实验。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验让他们意识到,把生命比作机器本就是不妥当的。
被完全敲除了ES细胞里的GP2基因,小白鼠仍然能正常成长,而且和正常的小白鼠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如果只是被敲除一部分ES细胞的GP2基因,小白鼠的生长则受到很大的影响,它最终衰弱而死。
如果生命真的和机器一样,应该是完全敲除某些基因才会导致生命体受到威胁,而不是个别零部件坏掉就足以导致整个机器受损。
这说明,把生命比做成可以随时更换零部件的机器是十分不妥当的。
生命是单向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它不像机器,可以随时拆除任意位置的零部件而不影响到机器的运转。生命遵循的是时间法则,在生命中的某个时间段,某个零部件就发挥作用,如果被敲除,生命的动态平衡系统还可以再创造出替代的零部件,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但如果是基因被部分损坏,则它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就受到了抑制,动态平衡系统在弥补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所以会离初衷越来越远,最后对生命体造成的将是不可逆的影响。
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重来,如果某个阶段出现问题,迎接它的下一步将会是死亡。虽然动态平衡系统有着灵活的适应能力和惊人的修复能力,但是在人为的介入下,它也会出现差错,一旦出现差错,后果将是致命的不可挽回的。
所以,作者说,我们进行的种种实验,其实只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人类不可能像操纵机器那样操纵生命。
生命无法倒退,每个瞬间都是完成态。它就像折纸,有一个既定的方向,即使出现了偏离与失衡,也不能拆开,而只能沿着这个路线继续折叠下去。所以,生命不是机器那样可以随意任由我们人类操纵。人为的介入,代价高昂,后果惨重。
读完整本书后,如果问你生命是什么,不妨用无法拆开的折纸来回答。
从生命的自我复制特性到提出动态平衡系统,再到生命是不可逆的时间洪流,人类的生命观一直在进化,从单纯的形而下学的层面日益升级,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人性化的形而上的观点。这是认识上的飞跃,也是生命科学的进步。
从最初追求技术上的进步,把生命当做机器,到现在尊重生命,一路上我们走过了太多的弯路,但好在我们正在回到正轨,对生命重新升腾起敬畏。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读后感(四):科学与学术之间
生命是什么?这既是个科学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二十世纪的生命科学将生命总结为一套自我复制系统,本书大部分内容即以此展开。
作者福冈伸一,毕业于京都大学,历任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系研究员、京都大学副教授,现任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专攻分子生物学。除了在学术领域发表论文以外,还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向大众解释复杂而多样的生物世界。
很少读到日本学者的科普作品,福冈伸一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除了对20世纪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将我们引入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以外,还以一个日本学者的视角,讲述了学术圈内的酸甜苦辣,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本书以日本生物学家野口英世的遭遇为引子,通过线性的叙述,带我们回到20世纪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我们领入20世纪初的生物学术圈。从细菌、病毒的发现开始,继而引向DNA假说的提出,讲述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通过对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的分析,回归全书的主题-何为生命?后半部分则围绕基因表达,介绍了各种实验室操作技术,甚至于基因敲除和胚胎肝细胞移植技术。并在此穿插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不同于多数以知识点或学术史为主轴展开叙述的科普读物,本书作者身为学术圈一份子,实验室内的工作者,以个人化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隐藏在科学常识背后的学术圈,让我等局外人得以洞悉学术圈的玄妙与世俗,获得一种难得的临场感,这是全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历史的记载和人的记忆都是选择性的,科研之路,道阻且长,既远离俗世,却处处现着世俗。对于科研圈之外的人,我们只能看到少数学术明星幸运儿的科研成果,却看不到他们脚下的无数“倒霉蛋”的默默付出,甚至关键贡献。本书的另一亮点就在于向我们介绍了这些“倒霉蛋”的伟大发现,让他们的贡献不至于埋没。
阅必此书,从作者深入浅出的叙述中,我们了解了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世界的复杂和多样。即使细微到基础的基因,仍蕴涵复杂的机制,生物的构造仿佛全息世界,小中现大,人类探索与自然造物,相形之下显得多么的浅薄而渺小。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读后感(五):文科生的救赎
你以为理科生就只用写个数字吗!?你以为理科生就不用背书吗!?你以为理科生就只需套用公式吗!?你以为理科生理解了就会吗!?你以为物理就只有一个小滑块,闲着没事整天滑来滑去吗!?你以为化学就是些瓶瓶罐罐打打弹珠吗!?你以为生物就是野外采风吗!?还记不记得青涩的高中记忆里,文科生总是羡慕理科生背的书少,理科生口吐莲花般的问出一个又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时,文科生顿时哑口无言。今天,我敢保证,任何一个文科生,只要读完了这本书都可以对理科生咄咄逼人的问句,自信满满的大吼一句,“你们理科生学的东西就是这么的简单!”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由日本的知名教授福冈伸一写的,他毕业于京都大学,历任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系博士研究员、京都大学副教授,现任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专攻分子生物学。他除了在专业领域发表论文之外,还以深邃活跃的思维和流畅幽默的文笔,不遗余力的为大众解读晦涩的科学知识。
书的封面设计的十分有创意,一个圆形,圆的上半部分是动物所居住的生机盎然森林,圆的下半部分是人类所居住的没有生命力的钢铁森林,这幅画都隐秘的反衬出,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地球才会安然无恙的运转起来。本文从带有争议的科学家野口英世为引入语,开启了一步步的科学探索之路。从介绍病毒的首位“发现者”伊凡诺夫斯基,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作者在书中一次又一次的爆出科研界的狠料,那些我们在高中课本上难以了解到科研界野史,在作者的笔下清晰的呈现了出来。如全世界第一个意识到DNA是遗传物质的人竟是奥斯瓦尔德·埃弗里,曾经在高中生物课本上,濒临秃头的克里克手指着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沃尔森则端坐在椅子上斜望着克里克的图片,至今都记忆犹新,作者所写的故事打破了尘封的记忆,让我再高中毕业多年后,又忆起了青葱年华。
作者将科学的事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非常的有趣。他将DNA上面的遗传密码比喻成英文单词,一个字母的变化,就会导致整个单词的意思发生变化,如“‘pen’里面‘e’的密码‘GAG’因为某种原因被改写成了‘GCG’呢?那字符串就变成了‘this is a pan(这是一个平底锅)’”可见一点细微的变化,就可以导致遗传出现剧烈的变化,作者这种平易近人的比喻方法,将晦涩难懂的DNA知识清晰易懂的表达了出来。作者还将膜的秩序比喻成拿着气球的孩子,将蛋白质比喻成庞大的拼图…….
作者最深得我心的就是对科研机构的吐槽,“博士学位和粘在脚上的饭粒一样。不拿不爽,拿了也没法吃。”“你不得不低三下四地伺候教授,小心翼翼地往上爬,踏空一步都是万劫不复。打扫卫生,拎包端茶……你要包揽所有的杂活,忍受教授的颐指气使。”我也是一位科研人员,当我看到作者的话语的时候,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福冈伸一处于体制内的科研人员,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不知需要多大的勇气,真是一位性情中人呀。
作为一名在科研机构工作了大半年的人来说,此书带给我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增长,更是有一种结交了百年难遇的挚友的感觉。“什么是朋友!?就是能和你一起在别人背后说他坏话的人!”此书不仅适用于所有的文科生,更是适用于所有的理科生!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读后感(六):一部有着诗意的科普作品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一本关于生命科学故事的科普读物,读了这本书就像上了一堂堂非常生动的生物课,福冈伸一为我们非常形象地讲述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带着读者去访寻生命的奥秘。
首先作者在序言里就提出生命思考,什么是生命?这是几千年困惑人们的课题,直到二十世纪的生命科学研究得出了答案,那就是生命是一套自我复制的系统。然而如何能区分出生物与非生物来呢,本质的区别其实就是其有没有生命。生物和非生物都会随时间而消茫,但是生物在消茫前会有生命的传承。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此掌握了生命的钥匙。沃森和克里克这两位年轻人功不可没,成为揭晓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书中详细讲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被发现的经过。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读后感(七):关于对生命的科学解读
仰望星空的时候,经常会有个疑问:满天的星星会不会像沙子一样,而地球只是沙中之沙呢?网上流传过一个非常经典的FLASH动画,名字叫做《宇宙刻度》。通过这个FLASH,我们可以直观地找到答案。在宇宙天体中,相较于银河系,地球就像一粒尘埃;相较于可观测的宇宙,银河系就像一粒尘埃。但是,如果不断地深入,我们会发现,地球内的一粒尘埃,里面也有大千世界,分子之于夸克如同地球与沙子;中微子至于弦,也如同地球与沙子。佛曰:一粒沙中有三千世界。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诚哉斯言,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得到结论,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读后感(八):科普和文学之间
这是一本科普的书,大概也只有200多页,作者(译者)的文笔相当不错,加上作者又在科普内容中穿插了很多科学八卦史,让书读起来相当的有意思
全书围绕着什么是生物这个问题展开了一条历史脉络,从病毒的机制,到基因,到dna的自我复制机制,蛋白质,细胞膜这些内容,一脉相承的解释了生物是如何由最基本的机制支撑,把一些列复杂的技术和原理用尽可能浅显的话讲出来
篇幅最大,也最有意思的无疑是围绕着dna双螺旋理论的提出,其中涉及到的多重人物关系,前因后果,堪比一部精彩曲折的小说,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伟大的科学理论背后一波三折的经历,为后人所铭记的沃森和克里克,以及富兰克林,威尔金森,之前付出努力的埃弗里,冷冰冰的理论背后是一个个科学家为之奋斗的曲折历史,甚至包括其中的一些无名英雄
整本书没有平铺直叙的介绍生物理论,而是穿插的介绍了这些人背后的故事,科学家们为了一个成果殚精竭虑,日以继夜的奋斗,其中的挣扎,甚至是一些阴暗面,让科学理论也显得更加生动了些
回到科普部分,作者对于dna的双螺旋结构,pcr技术,细胞膜机制,这些复杂的机制,却都通过了非常生动的例子加以解释,让人对这些枯燥的过程反而感觉十分有趣,这也许是本书最大的价值之一吧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读后感(九):心存敬畏,探索生命
2003年非典,2006年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3年H7N9流感,中国似乎与流感病毒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这是一种基因武器,专门针对中国,但理性的人都会从专业角度分析流感病毒的传播条件和作用机理。正如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所说“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的确,不管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还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可对普通人来说,认识生命的活动存在一定的难度,又该如何让更多人了解生命的本质,现任日本青山大学教授,著名生物学家福冈伸一写作了浅显易懂的科普读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作者以其富有创见、充满灵感的思想,抛弃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清澈明晰、生动幽默的语言,从分子生物学出发,逐步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进而引发人们对生命和自我认同的再思考。
其实书中谈到的内容,我们大多在中学生物课本里有所了解,但作者将其串联起来,带着读者重新跟随科学家的脚步,见证细胞生物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的来龙去脉,并一步步揭开生命的神秘面纱。从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发现活细胞,再到电子显微镜出现后,在超微水平下观察细胞内的组成部分,科学家们对生命的认识愈来愈深刻。分子生物学给生命的定义为:生命是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这就不得不提到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核酸,它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DNA则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不仅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故作者对这一成果的发现做了重点介绍,包括各科学家为此付出的努力。同时,由此引申出生命的自我复制系统,例如病毒就是寄生在宿主身上,将自己的DNA 注入其细胞内部,凭借DNA的自我复制特点,不断制造出构筑病毒的“零件”,当“零件”在细胞内部组合起来时,新的病毒便诞生了,并冲破细胞膜,游走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当然,除了DNA自我复制的重要作用,蛋白质也是不可忽视的成分,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体系,更能体现它的作用之处,于是“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很好的概括了生物膜的基本特征,也让科学家意识到细胞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并以此维持生命的稳态。书中以“基因敲除实验”为例,阐述了这一思想,生命不是被一个个零件简单拼接的静态机器,而是处于零件的动态变化之中,所以作者说“人类不可能像操纵机器一样操纵生命”。这也回到了此书的关键点——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宽泛且难以给出满意的答案,站在分子生物学的立场上,作者认为“生命是一张拆不开的折纸”,随着时间朝同一方向折叠,不曾停歇,如同莫比乌斯环,永远没有尽头。
看完这本朴实的科普书,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我们知道了现代生物学的前世今生,又历经了多少波折。任何科学研究都没那么简单,更何况是对生命的研究,生命的神奇让无数科学家尽折腰,尽管会遭受不少失败,他们依然甘之如饴,对生命的探索也将永不止步。至于生命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悟,但不可否认的是,生命的伟大映衬着人类的渺小,在它面前我们都应心存敬畏。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读后感(十):生命的钥匙藏在哪里?
生命是什么?大多数人似乎都似懂非懂。
生命是一种能进行自我复制的系统,它通过DNA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然而,生物内部还有不可逆的时间洪流。生物就是沿着时间轴叠起的折纸作品,一旦叠起,就再也没法拆开。如果有人问你“生命是什么”,不妨用“无法拆开的折纸”来回答他。
我们进行的种种研究与实验,其实只证明了一件事——人类不可能像操纵机器那样操纵生命。
我们只能拜倒在自然的洪流面前,忠实记录生命的方方面面,别无他法。
我住在多摩川附近,平时常去水边散步。拂过河川的微风迎面而来,舒爽极了。避开水上反射的阳光,注视着河流,便会发现那里其实是各种生命的家园:露出水面的“小三角”是乌龟的鼻尖;随水流摇曳的“丝线”原来是一小群鱼苗;缠着水草的“灰尘”竟是蜻蜓的幼虫……
每每目睹这样的光景,我总会想起刚上大学时听的生物课。老师在课上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能在一瞬间判断出眼前的东西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那么判断标准是什么呢?“生命”到底是什么?各位同学,你们能给生命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吗?
我一心期待着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可是没等老师把生命的特征(如由细胞构成、有DNA、通过呼吸产生能量等)列举完,暑假就到了。直到课程结束,老师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通过列举属性描述某个对象,是一种比较方便的“下定义”的方式。问题是“明确描述对象的本质”绝非易事—这也是我升上大学之后悟出的第一条真理。自那时起,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什么是生命”这个大问题,可始终没有找到能让我心服口服的明确答案。不过,现在可以用一种具体的方法来探索这个困扰了我二十多年的问题。是什么方法?且听我慢慢道来……
什么是生命?二十世纪的生命科学总结出了一个答案—生命是一套自我复制系统。一九五三年,科学杂志《自然》上刊登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千字论文(只占了一页多的篇幅)。这篇论文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生命的神秘就在一对双螺旋的“丝带”中。大多数人从未怀疑过这篇“神谕”的正确性,因为双螺旋结构有着不可置疑的美。但更重要的是,这一结构还明确体现出了它的功能。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当时还很年轻,他们在论文的最后暗示道:“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推测的双螺旋结构暗示了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机制。”
DNA双链的碱基是互补的,可以相互复制。将双链拆开之后,便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恰似胶片的正片与负片。以正片为模板,复制出新的负片;以负片为模板,复制出新的正片。如此一来,便有了两组新的DNA双螺旋。以正片或负片的形式写入螺旋状“胶片”的暗号,就是基因信息。这便是生命的自我复制系统,也是在新生命诞生或细胞分裂时传递信息的基础构造。
DNA的结构之谜就此揭晓。这件事也拉开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序幕。DNA中的密码,即细胞内部微型“零部件”的规格信息的读取方式,被科学家们接二连三地破解了。进入八十年代后,通过极其精微的手术对DNA信息进行重组,转基因技术宣告问世。分子生物学也迎来了黄金时代。年少时,我酷爱在原野追逐昆虫,痴迷于在水边抓鱼,梦想着成为法布尔、今西锦司那样的自然主义者。可是我没抵挡住时代的热潮,无可奈何之下—不,确切地说,我是主动走进了微观分子的世界。因为我认定,生命的钥匙就在其中。
以分子生物学的生命观看来,生命体不过是由无数微小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的精密模型,充其量不过是一部“分子机器”,这正是笛卡尔提出的机械生命观的终极形态。既然生命体等于分子机器,那我们一定可以通过巧妙的操作,改造那些组成机器的分子,达到“改良”生命体的目的。就算这样的技术无法迅速发展到应用阶段,我们也能让分子机器的某个零件停止工作,仔细观察生命体在这种状态下会产生怎样的异常,进而分析出该零件有何种作用。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能通过这种方法从分子层面分析“生命的机制”。科学家从这一理论出发,创造出了一种转基因动物—基因敲除小鼠。
我一直对胰脏的某个“零件”很感兴趣。胰脏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分泌消化酶、胰岛素,调控血糖等作用。根据这个“零件”的位置与含量,我认定它与某个重要的细胞过程有关。于是我们运用转基因技术,提取这部分的DNA片段,打造出只缺乏这部分DNA片段的基因敲除小鼠。只要把这些小白鼠养大,观察它们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就能搞清“零件”的作用了。我本以为,小白鼠可能无法顺利分泌消化酶,营养失调,甚至因胰岛素分泌异常患上糖尿病。
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研究经费,终于换来了基因敲除小鼠的受精卵。然后将受精卵植入代孕母鼠的子宫,静候小白鼠诞生。母鼠顺利诞下了小鼠。我们个个屏息凝神,生怕错过小鼠身体上的变化。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鼠茁壮成长,成为健康的成年鼠,什么问题都没有,既没有营养失调,也没有得糖尿病。我们验了血,拍了显微镜照片,做了所有能做的精密检查,可还是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与变化。我们困惑极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实不相瞒,世界各地都有和我们一样困惑甚至失望的科学家。大家都怀着某种期许制造出基因敲除小鼠,却一无所获。小鼠没有出现预料之中的异常,自然就无法发表研究成果,也写不了论文,而且相似的例子想必不在少数。失落的科学家肯定也不在少数。
我起初也大失所望,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情绪。但我渐渐意识到,生命的本质也许就隐藏在这种神奇的现象之中。
即便基因敲除技术能完全去除某种“零件”或某个部位,生命体也能用某种方法填补这一空缺,用“后备零件”顶上,让生命体正常运行。换句话说,“生命体=用无数零部件组装而成的模型”,这种推测不足以解释生命体的重要特性。这一特性背后,其实隐藏着另一套神奇的动态机制。我们能迅速分辨出眼前的东西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或许正是因为我们能察觉到生物的动态机制。可问题又来了,何为“动态机制”?
我不禁想起了一位犹太科学家鲁道夫·舍恩海默。在DNA结构尚未被人发现时,他亲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生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科学家。他成功证明了我们吃进肚里的分子很快会扩散到全身,停留片刻,再脱离我们的身体。也就是说,生命体绝非用静态的零件拼成的“分子机器”,而是建立在零件本身的动态变化之上。
文章选摘于新经典出版发行《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一书 作者 福冈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