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书店》是一本由[美]西尔维亚·比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书店》读后感(一):莎翁
西尔维亚•比奇是一个爱书的人,单纯的爱书的人,于是她在法国的巴黎开了家书店,取名"莎士比亚书店",在"那群人"中,有铸就了经典,成为了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尤利西斯"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是英国现代小说中最有实验性、最有争议的作品。还有最近那部火的电影以及原著"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菲茨杰拉德,大师海明威等等等等我认识的不认识的20世纪二三四五十年代的小说家,诗人。
"沙士比亚书店"这本书是这个书屋主人得的自传,因为爱书,所以开了书店,于是认识了被她称作的"那群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讲乔伊斯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乔伊斯跟我一样患有严重的眼疾,写出了这部作品,却一度被作为禁书,然而在西尔维亚的帮助下,"沙士比亚书店"首次出版了这部书。而在销往美国的时候一再被海关扣下,大名鼎鼎的海明威曾几度把书藏于裤腿衣服里,携带入关,那时的海明威有名望有地位,却甘愿为这部作品做出如此的行动,大砖头的作品,每次只能携带一两本,极其的不易。
还有菲茨杰拉德曾经喝多了酒差点从台阶上摔下而导致自杀,这是我最记忆深刻的几个小篇章,还有很多很多的作者在里面,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拿出来瞧瞧。
所以,"沙士比亚书店"这本书,很简单的叙述,没有什么复杂的写作手法,更多像是一本目录册以及"那群人"的作品,趣事,带我们走进那个年代去看一看。
《莎士比亚书店》读后感(二):西尔维娅比奇和莎士比亚书店
西尔维娅比奇的自传性作品《莎士比亚书店》,讲述了一个爱书人与书的一生情缘,也记录了曾闻名与巴黎塞纳河左岸的美国书店——莎士比亚书店的历史。如今它已经是全球爱书人心中的一块圣地,如同英国的查理十字街84号一样。
米色封底和墨绿色的封面插图,加上那张藏书票让我选择了这新星出版社一版的《莎士比亚书店》,饱含活力和灵气却又不显得张扬的装帧,正如书中的文字所散发的美丽一样。塞尔维亚比奇的语言直爽风趣,很多地方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除了语言,本书最吸引人的还在于讲述了来往于书店的作家百态:欧内斯特·海明威第一次踏入书店时的羞涩,詹姆斯·乔伊斯对狗的恐惧,司各特·菲茨杰拉德醉酒差点从六楼跳下……你可以从书中一窥许多文坛大家们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生活细节,跟随西尔维娅比奇的文字,你仿佛身临其境,你站在莎士比亚书店内,正在细细观察他们,相比于《老人与海》、《尤利西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莎士比亚书店中的他们显得更加亲切和可爱。
莎士比亚书店,是书店也是图书馆,还是邮局、银行、二十世纪初巴黎的文化交流中心,它见证了太多的文学历史,也倾注了西尔维娅比奇的所有心血。所以在穿越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莎士比亚书店的名字仍然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在同名的这本书中,也能感受到作者西尔维娅比奇所流露的爱、自豪和感恩。
某天,参加诺奖得主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一书中文版发布会,正好与著名爱读书人止庵老师一路回家,他询问了出版之怪现象:作家开很高的价钱,实际销售惨不忍睹的详情之后,我们说起其他话题,他很感慨的说了几句话:我周围的作家,都太正常了,我觉得一个作家怎么也得有点不正常,哪怕有点抑郁症也好。
看《莎士比亚书店》里写乔伊斯,他恐高、畏海、怕传染病,还挺迷信。他家每个人都迷信。呵呵,难怪他是伟大的作家。乔伊斯本人爱猫,有一次他女儿的小猫从厨房窗子掉了出去,乔伊斯跟女儿一样伤心。但是,他觉得狗是一种很可怕的动物,如果他要来莎士比亚书店,比奇就要把店里那只无辜的小白狗赶出去,否则它会把乔伊斯吓的尿裤子。
比奇尽了最大的努力在用字时客观,不,也许她天生就是一个善良有宽厚之心的女人,可能还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位神学博士,而他父亲所在的伍德布里奇家族有十二三代子承父业担任神职人员的历史。
开一个书店始于碰到莫尼耶,比奇用女人的直觉预感到如果去找巴黎第四区奥德翁路7号,生命中将会有重要的事情发生。果然,她成为唯一发现奥德翁路,并参加那里精彩文学活动的美国人。也因此,她结识了很多法国作家,比奇说:她之所以在书店事业上取得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在莫尼耶书店认识得法国朋友们。
书店事业,比奇对自己做“莎士比亚书店”是这样定位的。因此她用了远在普林斯顿生活的母亲的全部储蓄,在巴黎开店。书中她没写要办什么手续,看起来轻而易举,那个书店就办起来了。写到这,我想起一件事,某天,一位女友来找我,我正在厨房洗碗,她伸手让我看她的钻戒,说花了6万块钱。我看了一眼,继续洗碗,她讪讪的说,其实戴着也很麻烦,如果坐公共汽车,还要翻转到手心藏起来。我还是没说话,想自己的心事,觉得实在不是故意不羡慕的,实在是,现在想想,假如她说她开了一个书店,我一定会嫉妒的跳起来,爱书的女人,谁不是有一个开一家书店的梦想呢,可都没有比奇那么好的运气。
比奇用的是会员借书的方式,因为买书在当时,真是太贵了,想看书的人一般都买不起。但纪德是她的支持者,也是她书店的第二位会员。我从自己的书架上翻出纪德文集,查看纪德的背景,若不是理智的提醒自己要把这个文章写完,恐怕这个时间就直接游弋到开始看纪德日记,不过,比奇这本书是有作家索引的作用,她写的那个人很好玩,又好像名气很大,不由要翻出他的书来看。比如:庞德先生不是那种喜欢讨论自己和别人作品的作家,他谈话中有时也会志得意满,不过都是关于他的木匠活。再比如,D.H.劳伦斯刷锅洗碗时,擦拭餐具的毛巾总是干干净净。而他在墨西哥时,给马桶水箱涂上了明亮的颜色,还在上面画了一只凤凰。
《尤利西斯》在欧美一些国家被禁,乔伊斯坐在莎士比亚书店深深叹息:这下我的书再也没法出版了。比奇问他:你愿意让莎士比亚书店出版《尤利西斯》吗?乔伊斯立刻高兴的答应了。缺乏资金、经验、不具备出版者应有的条件都没有让比奇却步,她马上投入到了《尤利西斯》的出版工作中。
乔伊斯给比奇很多出版建议,比奇都接纳了,唯有一条,乔伊斯建议印几十本,还觉得不一定能卖完,但比奇坚持印了1000本,结果一本没剩。不过,另一件让印刷商崩溃的事情是,乔伊斯在马上要复印的校样稿上永无止境的修改,几乎又写出了三分之一的内容这点,让我这个同行看得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比奇在书中语重心长的写道:我不会要求一位真正的出版者以我为楷模,也不鼓励作家门遵循乔伊斯的先例,因为这种做法会导致出版业的死亡。我的案例非常特殊,我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与所出版作品的伟大程度成正比的,对我来说,这一切自然而然。
有讽刺意味的是,比奇在一封给乔伊斯的信件中说:我为你花了多少钱,你做梦都想不到,我为你付出的一切都是不计回报的。有时候我想你对此完全没有意识到吧。我为你付出了无休止的辛劳,得来的只是看着你把自己套进绳索,或者听你抱怨。我努力完成被指派的任务时,你却在试探我到底还能做多少,这样做人道吗?
为编辑的读者只能在旁边哀叹:文人啊!文人!
1941年,巴黎被德军占领,因不愿把最后一本《尤利西斯》卖给德国人,且迅速转移书店,比奇被捕入狱。莎士比亚书店从此走入历史。出狱后,1956年写完《莎士比亚书店》。1962年逝于巴黎,葬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公墓。
在我看来,比奇在自己那座书本砌成的城堡里,与那些喜欢的人和书厮混在一起,过完了一个爱书女人的理想一生。
《莎士比亚书店》读后感(四):能不忆巴黎?
“假如你有幸能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不固定的盛节。”海明威如是说。1921年年轻的海明威移居巴黎,在塞纳河左岸结识了一众文学同好,后来许多人和海明威一样,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学大师,其间,斯泰因的沙龙和莎士比亚书店成为了他们文学生涯的最重要见证之地。
莎士比亚书店的名声来自于乔伊斯《尤利西斯》一书的出版。1919年长着“一张生动而轮廓分明的脸,棕色双眼如小动物般灵动”(海明威语)的美国小姑娘比奇,凭着对文学的极度热爱决定在美国开一间自己的书店,结果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最终却把书店开到了巴黎左岸,反而成就了文坛一件大事——乔伊斯巨著《尤利西斯》的出版。
提到莎士比亚书店的命名其实起的极为随意,只因为莎士比亚太过有名气,比奇又经常在朋友嘴里听到,于是顺理成章被确定下来。比较起来,小姑娘倒是更钟爱身边的另一位作家乔伊斯,在其晚年写就的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一书中,关于乔伊斯的笔墨极多。
《尤利西斯》出版之前,由于《一个青年艺术家画像》等作品的面世,乔伊斯已经小有名气,其反叛青年的文学形象使得《尤利西斯》的出版四处碰壁,但同时,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比奇就是其中的一员。读她写乔伊斯的文字,有点小女生的无限崇拜之感,也会想,当年读者对作家的追捧,与今日粉丝对明星的喜好多少有些异曲同工,于是即使困难重重,莎士比亚书店却还是伸出了援手。
当然,莎士比亚书店不仅仅拥有乔伊斯,在它的顾客名单上可以渐次地拉出一长串名字,海明威、纪德、杰茨菲拉德、庞德、艾略特、萧伯纳、舍伍德•安德森、格特鲁德•斯泰因、托马尔•沃尔夫……看到如此多的文豪聚集于此,让人不得不慨叹那时的巴黎真是文学的圣地,那时的莎士比亚书店真是魅力无穷,当然,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许多趣闻逸事,它们后来都被比奇写在了这本《莎士比亚书店》的小书中。
虽然书中的这些记载都只是浮光掠影,但是细细品味,每件小事都能激起一片涟漪。谁能想到《尤利西斯》的出版居然招致了许多情色作家的慕名,这其中就有劳伦斯和他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及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只是他们不是被比奇回绝了,就是被转给其他出版商了。谁又会猜到对《尤利西斯》颇有微词的竟然会是乔伊斯的老乡萧伯纳呢。自然,你也不会知道生活中的纪德是多么孩子气;而庞德不仅写作,还能做一手好的木匠活儿;倒是斯泰因一如既往的直爽霸气,对海明威、安德森一干作家深有影响。说到比奇与海明威深厚的友谊,除了建立在图书的共好上,还多少得益于他们对杰茨菲拉德受他老婆所累的共识上,当然,后一点不过是我的私自揣测。
事实上,莎士比亚书店绝不只是书店,它更像一处文学自留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滋养着这群“迷惘的一代”。直到三十年代,他们中多数已经功成名就,而莎士比亚书店却由于战争原因陷入了经营危机,虽然纪德曾大声疾呼“我们不能放弃莎士比亚书店!”并且组织大家联名解救,可是最终也没能抵住政治的迫害。1941年,比奇被捕入狱,随着莎士比亚书店的结束,一个文学的盛节也随之划上了句号。
现在,在巴黎圣母院左侧, 塞纳河对岸有一家莎士比亚书店,成为了许多文学青年的朝圣之地,它是由另一位美国人乔治•惠特曼于五十年代经营的,某种程度上算是对比奇的莎士比亚书店的致敬。虽然,此时多数故人已离散,但是新一代的莎士比亚书店也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谁又能知道在1957年的巴黎街头,与已经成为大师的海明威打过招呼的刚开始创作生涯的马尔克斯有没有走进过这座书店呢?
平媒用稿,转载需告知
《莎士比亚书店》读后感(五):必须要提到我喜欢的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
托马斯•沃尔夫出现在巴黎和莎士比亚书店时,正值他的《时间与河流》出版不久。他说是马克斯•珀金斯塞给他一张支票,把他送上了一艘开往欧洲的船只。他也谈到乔伊斯对他的影响,并说自己在努力摆脱这种影响。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1900-1938),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900年生于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剧本写作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创作于大萧条时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国文化的变化和多样。1938年沃尔夫去世后,威廉•福克纳将他列为他们那一代最好的作家,而将自己列在了沃尔夫的后面。“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也将沃尔夫视为自己的文学偶像。
其代表作有四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1929)、《时间和河流》(Of Time and the River,1935)、《蛛网和岩石》(The Web and the Rock,1939)和《你再也不能回家》(You can’t Go Home Again,1940)。
他很有勇气,他写起来好像自己活不了好久似的。
—— [美]威廉•福克纳
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充满活力,可以毫无愧色地和我们的最佳之作比美。
—— [美]辛克莱•刘易斯
沃尔夫的创作力极强。与他同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具有他那样的热情、能量和对语言的控制力。
——《纽约客》
《莎士比亚书店》读后感(六):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开了一家英文书店
初拿到书时,很喜欢它的装帧设计,包括书皮的材质和手感,腰封与书皮颜色的搭配,硬壳封面的浅绿和简洁设计,还有里面的黑白照片,足以看出做书人的用心,也是在用心感受Sylvia Beach。
作为一本回忆录,内容确实有点理还乱,大概像比奇这样有丰盛见识和交际的人,到了晚年回忆起匆匆一生,确实会是这本书给人的感觉。
从开始的描述,出生在美国上层社会的比奇结交到这么多名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但是难能的是能够让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在文学创作这个圈子里形成网络。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塞纳河边开了一家只卖英文书的书店,这件事情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莎士比亚书店看起来应该像是一个作家博览会,有许多作家照片,精心分类的英文著作(这在法国应该是很新奇的),一些作家的亲笔签名,手稿等。对于爱看书爱写作的人,这些真的足够吸引人。
作者在书中写到很多看起来是当时知名的作家,名流。可惜有些我都不太知道。这些人喜欢她的书店,喜欢在她的书店里消磨时间,信任她,愿意跟她在一起。我想这些比起签名书和手稿更加的令人兴奋吧。
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自然是乔伊斯,他们两个人的友谊不仅仅是关于《尤利西斯》这么简单。比奇对乔伊斯才华的仰慕,对天才的怜惜;乔伊斯对比奇的信任和依赖。即使最后他们由于财务困难而不欢而散。
还有莫尼耶自始至终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书店的筹建,《尤利西斯》的出版,比奇在巴黎的生活度假。
整本书给人展现了上个世纪在巴黎一个活跃的圈子,人们爱好文学,一起聚会,朗读,关注新书出版等等。这些人有的拥有名望,有的富裕,有的有才华,有的贫困。但是他们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爱好,之间没有歧视,而有不求回报的帮助,共同为了一些东西的繁荣。
在比奇的回忆中,可能还是很多其他的东西,但是围绕莎士比亚书店,她写了这些东西。她是真的爱好文学,爱戴这些人的。
《莎士比亚书店》读后感(七):左岸文学的滥觞
那实质上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驻足地,巴黎左岸的滥觞至今仍旧影响着现代文学,开书店本身就是一件很清雅的事儿,看完这本书,对于开书店的向往更加明晰起来。
我并不知道在如同一湾死水的中国文学圈和如同文化荒漠的家乡如果随着心意制造这样的一个乌托邦有什么意义,于是莎士比亚书店盛开在自由地令人憧憬的法国,政治和文艺一向并不互相友好,然而两方总在互相吸引,于是文学总爱扯上政治,最后成为禁书,而政治总想给自己包裹上文化的外衣,笼络文人,真是一个奇妙的现象。似乎互相看不上,却又互相依存着。
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听着也许太宏观可笑,但是确实心里会有这种感受,尤其当自己终日在忙碌于一些无谓的事情的时候,也特别明白为什么大多数的人愿意投身在这种看似没有什么收益,却很有意义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愿意用大环境说事儿,似乎这种为了文学而文学的事儿就应该在市场面前靠边儿站,看多了古代文学,总会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觉,似乎一夕之间,中国人都变得市侩起来,向钱看没有什么不对,不过所有人都向钱看,都去追逐数字,这生活还有什么可好玩儿的。
至少,也应该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给奔跑着的人送上一杯水。
《莎士比亚书店》读后感(八):《莎士比亚书店》评论-8分
非虚构类作品,西尔维亚·比奇,美国人,这本书算是她的回忆录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她在巴黎开了一家书店(1919年),莎士比亚书店就是一块文学的吸铁石,聚集了众多文学界的高手,见证了这些人的成长,这家书店为美国文学和欧洲文学搭建了桥梁,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书店被迫关闭(1941年),西尔维亚·比奇被关进集中营六个月。
“迷失的一代”指的是美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流派,而书中正是描写了这一代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相对单薄,如果要说文学地位,那远远不及英国,法国,俄国等欧洲国家,“迷失的一代”为美国的文学添砖加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一代美国作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这本书的阅读感受还是非常过瘾的,记叙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知名文学家的成长过程,对于喜爱文学的人来说,是本不能错过的书。笔墨最多的要数詹姆斯·乔伊斯和他的《尤利西斯》,比奇的书店虽然不大,但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力挺乔伊斯,并将《尤利西斯》出版,在那个时代,书店是可以出书的,好神奇啊。书中也大量的记叙了欧内斯特·海明威,他不仅是作家,还是个战士!还有弗朗西斯·菲兹杰拉德,格特鲁德·斯坦因,艾兹拉·庞德,安德烈·纪德,还有戴维·劳伦斯,奥尔德斯·赫胥黎,阿莱斯特·克劳利,亨利·米勒等等,看看这阵容,全都是比奇的小伙伴儿,简直把当时的欧美文学界的重量级选手都凑齐了。
当然,这些是现如今名声显赫的作家,还有很多很多小伙伴儿,如果不是二战,莎士比亚书店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以前不是没读过非虚构类的书,但是这一本让我印象深刻,非虚构类就代表着一切都是真实的,真实的就是会让热度和冰冷都更加的剧烈。西尔维亚·比奇是幸运的,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还能拥有着自己的理想去生活,也确实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尊敬。
《莎士比亚书店》读后感(九):当莎士比亚遇到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 西尔维娅•比奇 [美]
1
小时候我曾有过的梦想之一,就是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不过这个愿望如今也只能永远藏在我的梦里了。
多年前,谁又能想到在数字化的今天,实体书店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呢。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化的阅读,逐渐打压着纸质书的生存空间,甚至有人预言纸质书早晚会消失。以前我会否定这一说法,纸质书毕竟有电子产品无可取代的一面,可是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很难预料以后将会出现什么样的阅读媒介,就好像古人无法想象、也无法预见我们现代人的电脑、手机一样,在未来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我很庆幸生活在纸质书还未消失的时代,手握一本纸书的感觉总是让人开心和满足的。纸质书一时不会消失,可实体书店却没这么乐观了。现实的情况是,离我家最近的一个书店前些日子关张了,离我家稍远的另一家书店,充满了中小学各类教材、学习资料、电子产品和学习用具,如果不是教材和其它副业的支撑,也许这家店也要难以为继了吧。可以说,网上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比纸质书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说起来,我也好久没去逛过书店了。
我现在几乎所有纸质书都是在网上购买,因为折扣更多,选择更丰富,购买也更快捷轻松,但却少了在书店的书海里徜徉的乐趣。
2
当我看到这本《莎士比亚书店》,只匆匆看了简介和评价,就决定买下来了。莎士比亚和书店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足以吸引我买下它。对于我,这是一小的冒险,我曾满怀兴奋的买过一些内容糟糕的书,最后连看一眼都嫌累,只好当成废纸,钱白花,书却不能退。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本小说,翻开才知道这算是莎士比亚书店的一本自传,当然作者就是书店老板——西尔维娅•比奇。这本书的开本比较小,和现在流行的书籍大小比偏小,硬皮精装版,硬皮外的书皮纸张很有质感,比牛皮纸摸上去还要粗粝,甚至在纸上能看到细小的秸秆还是什么,很喜欢的质感。封面设计也是很简洁的绿色线条画。但是、但是,我不喜欢硬皮书,拿起来看很不方便,太硬,握久了会手酸。
3
为什么要写莎士比亚书店呢,因为这个书店开张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这个具有浓郁文化和艺术气息的地方,被人们喻为文化圣地。“左岸”现在已成为一笔文化遗产、一种象征、一个符号、一个时髦的形容词,中国有些爱装逼的文青很喜欢用这个词。
看完书后你会明白,为什么左岸会成为象征,成为一个文化圣地,因为那样的盛况在如今很难再现了。许多曾经籍籍无名,后来成名成家的作家、艺术家、文化人活跃于当时的左岸,并对之后的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光是想一想就很令人激动了。
在当时,这家书店一开张就吸引了很多生活在巴黎的各国作家和艺术家光顾。莎士比亚书店除了卖书还租书、出版书,后来还兼做邮局、银行,并经常举行讲座、文化聚会、展览等,反正功能很多。老板西尔维娅是位美国女性,和很多作家、艺术家、读者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来到这个书店的名人当时很多还不太出名,但现在听来都是如雷贯耳。比如那时还默默无闻的海明威。海明威还为这本书写了开篇。
4
为什么会在那样一段时间里,很多作家、艺术家纷纷涌往巴黎?从书中的描述来看,当时巴黎的文化氛围比较宽松,没有太严的约束和禁忌,使得很多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能得以发表并互相交流。而书店就成了最佳的交流场所。当时的书似乎很贵,买书太贵,所以书店也租书,很多顾客包括作家艺术家们都是借书来看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住在巴黎花街的一位著名人物——格特鲁德•斯坦因,当时她已声名在外,很多人都崇拜她,海明威也深受她的影响。很惭愧我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她的大名,一查资料才知道,她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先驱,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当时毕加索也是她的常客,一直想要为她画像,画了八十多回才完成,我猜对其他人毕加索未必会这么耐心。当时格特鲁德的沙龙很受欢迎,很多作家艺术家都希望成为她的座上宾。她最著名的一句诗句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哦买噶,这真的算是一句诗吗。
据说,有一次,格特鲁德•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就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摘自百度)。
5
说起来,这本书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可以看到当时巴黎文艺圈里的人们的逸闻趣事和八卦。这让他们显得更真实,而不是让人仰慕的偶像。
诗人庞德钟情于做木匠活,而且是他发掘了T•S•艾略特,很多贫困的作家等都受到过他的帮助和扶持。
菲茨杰拉德挥金如土,毫无金钱观念,为了花掉钱慷慨的过度。
法国作家纪德小时候用乌龟捉弄门房的故事实在是太有创意,是全书中最引人发笑的地方……
当然,书中讲述的最多的,则是詹姆斯•乔伊斯。作者对他的崇拜和喜爱溢于言表,同时也对他稍有抱怨。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第一版就是由莎士比亚书店出版,而且是限量1000本,精装本价格高达300多美元,平装本也有100多美元,在当时来看简直是太太太贵(现在看也不便宜),尽管如此也都被订购一空。这本书当时只能在巴黎出版,因为书中少部分令人恶心作呕的描述,使得它在英语世界被列为禁书,很多年后才解禁,反到在非英语世界才获得出版机会。
乔伊斯一直都很穷,但他却出手大方,所以常常入不敷出。他因为严重的青光眼几乎失明,有一只眼睛最后彻底瞎掉了。乔伊斯极度怕狗,迷信、还恐高,但他是个语言天才,他会六种外语,还略懂些其他语言,他不懂中文和日文,不知道他若学汉语,会觉得汉语很难还是有趣。
他对语言是如此敏感,还懂音乐,并且记忆力很好。了解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他为什么会把诸多语言用在一部小说里,还自造新词,这是他的乐趣,只有懂多种语言的人才能体会的乐趣。他还要故意给小说制造难题,设置障碍,我觉得他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非要搞点恶作剧,否则就会觉得无趣。因为老老实实的写作,对他来说太乏味了。所以他才会写《尤利西斯》、写《芬尼根守灵夜》。他的这种写作是有意为之,他曾亲口这样说过。
可是,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是语言天才、喜欢玩文字游戏,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他的书太艰涩难懂,而他又写的是人飘忽不定的意识状态,所以读懂他的作品很不易,而这恰恰是他最得意之处。
不过也有人不喜欢乔伊斯,格特鲁德•斯泰因就对他不感冒,甚至在她的沙龙里,如果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两次就会永远的被清除出去。很霸道的女人呢。
乔伊斯有个矛盾之处,他故意写出艰涩的作品,又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它们;他明明在制造阅读的障碍,可又希望人们能欣赏它们,很拧巴的一种状态。
就我来说,我更喜欢看海明威的文字,直接、简洁、有力。所以乔伊斯肯定不会对我的胃口,但不可否认,乔伊斯自有他的伟大之处。
6
后来呢?后来因为二战的蔓延,莎士比亚书店不得不彻底关闭。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后来很多作家、艺术家也都功成名就。
现在,再也不会有像莎士比亚书店这样的书店了。它随着那段历史的结束而结束。新的时代开始了,在未来,我们的书店又会是什么样子?纸质书会成为古董吗?不得而知,但我敢肯定,阅读并不会消失,人们也不会放弃创造人类的精神食粮,因为那才是人类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源泉。
《莎士比亚书店》读后感(十):了不起的比奇
读之前以为是《午夜巴黎》般的时尚注脚,无非沾点文化气,罗列一堆名字,做一个怀念的姿态,让人附庸风雅地羡慕。然而读罢全书感触最深的就是文化史考据瘾的人真可以来看看,看从这俭省平白的个人回忆中能捡拾出些什么样的、被正史框架排除在外的丰富材料。
私人回忆录性质讲述巴黎黄金时代的“创业史”。虽然不能保证百分百的确切。但比奇从容道来确有春秋史官的笔法,可能与她长期协作商业信函有关?(还被赞美为真正的写作?这个其实很吓人很严厉)大体雍容祥和,把那时代的巨擘之名念如寻常伙伴,叙述他们特质字出自冷静旁观,“可怜的司各特”“高傲的格特鲁德”“害怕狗的乔伊斯”“好读者庞德”。就是这种冷面直观语调更为引人遐想。在众多与她和她的书店有关的作者间,她是在维系一种和平,在拥护才华与支撑生活方面也在探索一种平衡?比如她虽然拒绝D.H.劳伦斯,虽对萧伯纳的拒不支持感到不忿,也还是忠诚地把他们看做同时代的共存者。虽然赞美乔伊斯的才华,也还是对他颐指气使的态度颇有微词?
还让人猜想叙述后的凝重与无奈,可能与当时的重大事件牵连有些事一笔带过,比如她和艾德莉亚娜的情感关系,两人从一起经营书店到纳粹战火纷飞生死相隔,再比如她和格特鲁德失和的前因后果,以及她和乔伊斯合作的终结,她都轻盈略过,一点都没有八卦感,甚至是艾德莉亚娜死于狱中,而她看到巴黎解放的那天,她也都只用海明威的亢奋代替她自己的心情。这篇末的小小高潮,海明威亲吻她,环抱她转圈,说我们解放了,好似全文渐入压抑沉闷底色里的一点亮光。
比较有趣的一点还在于,一般来说,这些作者都是以无情的刽子手检视他人,制造荒谬或戏剧,而在比奇笔下,全都变成了她书店的客人,她给他们发读书证,给他们编号,庞德是第一号,按时还书,其他人都靠边站。这是很有趣的身份倒错啊。巴黎同时期的作家名品虽有《流动的飨宴》,但还是海明威的视角。切换一下角度,海明威就是一个没有钱买书的小年轻。还不是全书的重点。
所以这书的看点可能不在于奢华的阵容而是看似谦和的笔调背后极为高端的与往事斡旋的姿态以及整合梳理的能力,要了解八卦可能会有点失望,诗人受挫成名的故事可能千篇一律,因为感情可能会比较强烈都被撇去了。除了那个阿拉贡的《桌子》诗,从头到尾念桌子,来像比奇的妹妹示爱。实在太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