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是一本由[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一):阅读孤独的行为

    这本书很久以前就在我的阅读计划里,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上星期去图书馆找书,想要的没找到,而是找到了这一本,也算是意外的惊喜。
   同样,书的内容也让我意外,是不是惊喜说实话我现在还没法判断。之前看过卡尔维诺的另外一本书,《看不见的城市》,看那本书的感觉和这本书差不多,都是一头雾水。所不同的是,看不见的城市从始至终都是一头雾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则开始慢慢变得清晰。这本书是我看的最与众不同的一本小说(?),比意识流小说还要与众不同,全书由10个只有开头的小说构成,由一位男读者来连接,虽然真是看不太懂,但其中作者智慧的语言和邀请读者参与创作的方式我很喜欢
   刚开始看第一章的时候,我简直要爱死这本书了,句句都说到我的心坎上,是的,阅读的时候脚的位置太重要了,是否要小便也很重要,喝的东西放在哪里同样重要,当时觉得,作者实在是太了解读者了,应该是自己经常阅读或者下过很多功夫才能把读者的心思剖析得如此彻底。不过对于我来说,作者还漏掉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南方的冬天特别冷,冬天躺床上看书,只愿意拿出一只手,其他地方都捂严实了,这漏出的一只手拿着书,还要戴着手套,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一会就冻得冰凉,只能再换一只,如果书不太厚,那还好,如果书厚的话,那真是挺难受的。
    阅读是孤独的行为。其实放弃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困难的是开始,一旦开始,就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放弃。这些智慧的语言,是需要生活的阅历和智慧才可以讲出来的吧,一看就让人觉得字字都讲到了心坎上,特别温暖,温暖得想要掉眼泪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二):“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了”

2009年8月13日,当时还是卓越,我下单买了这本以及《看不见的城市》。时隔三年,几番阅览,却总在不到百页的地方停住,看不下去了。老实说,我从前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当初读完前四章,我自认为聪明地猜测小说是个环形结构——从一个故事跳到另一个故事,最后跳回第一个故事——如同一个墨比乌斯环。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一直在脑中徘徊,直到今年重拾本书,读了大概三分之二时才恍然大悟第14页的结构图。
现如今,卓越易名亚马逊,09年的订单也只能看到时间而查不出明细了。我的文学素养似乎还停留的在3年前。毛姆说,读书应该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如果一本书给了你压力,那么就该放下它(或暂时放下它)。我不能完全同意他的观点,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声音在提醒我:要尝试去读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书,换句话说,总去读那些不会引发身心不适的书,其实就是在读同样的书。
对我而言,《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鄙人更喜欢《寒冬夜行者》这个译名)就是这么一本令人不舒服的书,我很难适应里面随着故事转换而大量涌现的人名地名,我试图记住每个人,每一处转折点……可惜没做到,这让我倍受打击。后来,也就是这一次,我不再去分辨各个角色的名字,也不去重新翻阅前面的情节,这让我轻松了很多。似乎已经知道的它们都是些没有结局的故事,也就无所谓开头与转折了。当然,也因为这样,合上书后,我头脑空空。
现在我可以对自己说:“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了。”
——————————————————
一直觉得豆瓣的评分应该设一条酱油通道,像这一类我真的没读懂的书,打分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情,我不想误导别人(当然了,我个人力量渺小,但我相信真正读懂的人不多),限于自我的文学素养不够,无论给几星,我的心里都没有底。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三):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题记:“我真想写一部小说,它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它在故事展开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头时的那种魅力。”
卡尔维诺
一: 生活是什么?就是串味儿。”
从之说:水瓶座是从外表看不出年龄的,刚开始我还不相信,因为我知道我们同星座的个性,自恋不是一般的,而是超级.
直到上周六晚上我见了一位72年的水瓶,我无不感慨从之说话的言之有理.
因为同是水瓶的缘故,大家嘻笑谈天似的吃吃喝喝,话毕,彼此还忍不住感慨:水瓶座一定要找居家会过日子的巨蟹座,不然日子不好过.
我直说其言之有理.通常依照水瓶座他们那古灵精怪的个性想让他们安分守己,一成不变做事情的确有点难为他们了.
这时我突然想起那个神龙不见蛇尾的水瓶天空来,我只知道N年以前这厮告诉我要农村包围城市去,其后我就纳闷着这家伙咋没在我QQ出现?难道他的QQ又被盗了,或是被我无意间撤掉了?
无独有偶,昨晚我又在MSN遇到一只自称鱼夫的水瓶,一爬上来就闹着要开采互联网,说了一大堆,我就不知这家伙到底想干嘛……
没创意的东西跟我说了不起作用啊,就算阿扁兄再怎么崇洋媚外,也可以把整个台湾人民搞得精神分裂,这足可见起水瓶座的功力.
所以千万别水瓶VS水瓶,相似的星座在一起做朋友还行,做情侣那可就麻烦了.本着这种原则我坚决要找爬行动物.
虽然我曾经遇到一只很恐怖的爬行蟹,某天被他烦透了,我直接对他发火,事后,他跟我发个短信这样说到:从认识到现在为止你一共跟我说了111句话,我跟你发了200条短信,然后你骂了我80次…….我都存着的,你不信?
天啊,怎么会有这种人存在,我当时在想是不是打清单告诉前任女友欠他多钱的星座,已经找到归属地了……
呵呵,生活就像一串串的味儿,这里不存在星座的关系,存在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你会遇见很多人,也会遇到很多奇怪的事,虽然都是些小事,但在这些小事的背后又夹杂着你记忆的笔记与你未参透的阅读页码.
二一个黑暗与动荡的夜晚……
一个黑暗与动荡的夜晚……”每当我坐到写字桌前看到这句话时,它那无人称语气仿佛打开了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从此时此地的时间与空间走向作品的时间与空间的通道。
我喜欢夜里看书,某天夜里我去书店买了本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当我看的很投入的时候,突然间,我发现书中内容与作者不相关联,不知怎的我依然有种想读完此书的欲望
于是我重新回到书店,告诉书店的老板他卖的书有问题,正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一个和我持同样态度的人,她很美也很特别.我心里有些摇晃,我想认识她却不知道如何开口……
当我把换的书拿回去,再次发现错误,我慌忙跟书店老板打电话,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对不起这是最知名出版社犯的高级错误,我那本卡尔维诺的小说内容是位波兰作家写的,我换的那本书是一个不知名的作者写的,我说我就要这位作者的书,书店老板说没有,我说我要那位和我一样心态读者的电话,我想跟她交流.
于是我拨通了那位女孩的电话我们怀着同样的好奇去研究那本书的作者与出处,这时的我仿佛进了迷宫,我看到了很多的东西,甚至我发现原来作家也并非我们读者想的那样神秘与高深
他们同样世俗,有的人灵魂甚至丑陋不堪有的人只称的上徒有虚名,于是我开始跟卡尔维诺对话,开始跟我心中的女读者对话,,开始在书里书外找平衡点,那是属于我这位读者的权力,属于我心中的寄托.
其后,我开始了我冬夜的旅行,渐渐的我的世界一下变得童话起来,我的思维变得开拓,我的世界开始飞荡起来……
似乎,我经历的一切往事都证明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统一的、一致的生命,就像一张毛毡,毛都压在一起了,不能分离。
这时突然有个声音在我耳畔响起: 男读者,女读者,现在你们成了夫妻,宽大的双人床允许你们同时进行阅读。德米拉合上自己的书,关上自己的灯,头往枕头上一靠说道:“关灯吧!你还没读够?”
你则说:“再等一会。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了。”
作者:海菱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四):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昨天看完王小波的《红拂夜奔》还没缓过神来(意识流&荒诞(´・_・`)),今天又硬是把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别名《寒冬夜行人》)啃完了,一想到明天还要去书店继续啃博尔赫斯全集,卧槽!难怪今天会头晕ಥ_ಥ好吧,我真的不是在装逼,从《看不见的城市》之后,我开始对卡尔维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作品中贯穿的「无限追求,追求无限」的创作精神真的是……怎么说呢……令我等亵渎文字的人汗颜啊!o(︶︿︶)o

言归正传,回到这本书,它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说两部分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读者“你”作主角(第二人称叙述),“你”是整本书的“隐设读者”,也是实际在进行阅读的读者。话说,你兴致勃勃地买来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看到入迷之处,没想却因书页装订错误而被迫中断阅读。你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下文,不料拿回来却是另一部小说,读到高潮迭起之际,书又戛然而止……如此这般的阴错阳差一再发生,你锲而不舍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来读,前后总共阅读了十部互异其趣的小说之开头,这些“嵌入的小说”的标题正好串成一个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2)在马尔泊克镇外,(3)从陡坡斜倚下来,(4)不怕风吹或晕眩,(5)在逐渐累聚的阴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7)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8)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9)环绕一空墓,(1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

卡尔维诺说:“我很想写一部实质上只不过是‘引言’的小说,它自始自终保持着作品开始部分所具有的那种潜力,以及始终未能落到实处的那种期待。”他在这本小说中采用的是情节的“复制”和“增殖”的创作手法。小说一共12章,前10章的每章都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男读者”寻找小说和爱情为主题;第二部分则是充满了想象空间没有下文的故事片段。作者通过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构成了一种连锁式的框架结构,或者说是「套盒结构」。整本书实际上是两套可以独立的故事,既可以跳过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去读每章中各具风格、未完待续的故事,又可以对十篇故事忽略不计,连贯地将男女主人公寻找阅读和爱情的故事一口气读完。整部小说形成了「AB—AC—AD……—A」的结构模式(我想到了福克纳呀ಥ_ಥ),卡尔维诺以这种不同于传统的、看似统一、实则独立的双线索「套盒结构」彻底消解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

正如作家所言:“但愿有部作品能在作者之外产生,让作者能够超出自我的局限,不是为了进入其他的自我,而是为了让不会讲话的东西讲话。”相对于传统小说主题的明晰性、表层化、单向性,本书的主题呈现鲜明的变化:模糊性、内在深化性、抽象性与多主题。第一层叙事中出现的人物大部分是读者。小说的视角是一个读者的视角,强调读者身份,作者无意于用情节跌宕去“俘虏”读者,而是让其误以为自己是故事中某角色而“不能自拨”。小说中多个不同类型的读者:有常规的普通读者,如男读者“你”;有热爱阅读且喜欢多种类型文本的读者如柳德米拉;有阅读时为了某种功利目的的如罗塔里娅等等。特别的读者——以伊尔内里奥为例,他的行为其实象征一种对文本再加工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行为。

所以这样看来,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读者能从文本中得到什么,在创造一些什么。淡化“你”这一形象的具体性,从而让文本外的读者透过“你”这一媒介与作家对话。小说中的故事模式的基本要素是:追寻与再追寻。第一重故事以“找下文与得开头”为中心,主要围绕读者“你”的行动而循环展开;第二重故事以“提供线索与找到另一故事开端”为中心,包括以下情节单元:书店老板、卡利干尼先生等人得知“你”要找故事的下文一事,向“你”提供线索。但循着线索去找,“你”得到的却是另一本小说的开头。从表层来看,这两重故事依次解释了寻与寻得、给予与获得之间的矛盾。从深层结构看,每一次走进建构时有被新的未知(新故事的开头)解构了,积极推进的建构行为一直在进行,却一直得不到突破,一定程度上这一怪圈的循环其实是对追寻行为的解构。(一脸懵逼qwq)

总体来说,卡尔维诺借这本小说声明了自己的文学观,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他把小说情节及其变化减弱到了最低限度,刻意营造了看似片段的部分,留给我们的却是最精彩的刹那间的定格,即「时间零」,事实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十篇小故事的确使我们记住了小说最精彩的瞬间。最后,引用一位豆瓣网友的评论聊表敬意:「卡尔维诺是天才,卡尔维诺绝对是天才,卡尔维诺绝对是和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一个级别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能跳出所有的文学理论和写作规则进行写作的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去读《看不见的城市》和《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了。这压根就不是什么小说,但是它真的太精彩了。这是关于阅读、文字、书、小说的一本披着小说外衣的杂文!所以中间看晕了也没什么关系!结尾和开头简直太完美了!」

#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五):此我非彼我的一个旅人

于我而言,这种经典之作,我实在是不能理解作者隐涵。
当我拿到这本书,从翻开第一页开始读,我不知道读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或许我开始打算读这本书的这个念头也是毫无意义,只是我随手拈来,恰好他就躺在我的身边。文章没有让人奋进激扬高亢的语句,甚至我在怀疑是否译文的本身就有错误,因为像我这种有些肤浅的人根本就体会就不能体会有些语句的含义。
我就像一个傻子,追随着作者,也穿梭在他所谓的是个有头无尾的小说。没有过对高深度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本书对我来说,仿佛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大闹剧,而我阅读这本书也就成为了大闹剧的N次方。
不知道这会不会也是作者的用意所在,跟随着一个不是作者的我穿越在一所迷宫游戏里,摸不着头,找不着北的,从我已不知自己迷失在迷宫的欢悦感,以为文章会随着陌生气氛的车站酒吧,神秘的箱子,电话里的秘密以及类似关键词一路进行到底,发现原来书本装订错误迫切找寻余下部门阅读,从而转换到我以为我走错了方向,但却尝试找寻我接下来要穿越的以为不是迷宫的路一直走下去。却没想到我没有找到第一本的续集,却开始另外一场旅程。然而我徘徊在迷宫里,发现我虽然找不到原来的路,却发现原来在找寻原路时,路边的岔口风景浓浓的吸引着我,带我穿越到另一寸土壤。于是接二连三的频频事故让我越来越觉得不可思议。
我总是在中途期间猛地间断掉自己的记忆,切断一切自己如梦幻的美景欣赏,追溯到我开始的方向。最后,我记不清自己的回程路线,我迷失在寻找的世界里,我越是寻找,越是出现更多新的岔路,之前极似的路线,但是当我真正踏向时,我发现这条路并不是原来的路。于是我一直不断的辗转于这个迷宫之间,最后我恍然大悟,这不是我,这不是真正的我,这是作者里面的我,于是我将自己的念力,集中起来抛却并让所有的杂念消失在这个不是原本不是我的世界里。
于是最后我回到了真正的自我,回到了现实:
 柳德米拉合上自己的书,关上自己的灯,头往枕头上一靠说道:“关灯吧!你还没读够?”
 你则说:“再等一会。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了。”
以伊塔洛•卡尔维诺的迷宫思维写作手法,鉴于一个浅学者,我实在无法去接受这样的一个文学作品构造。
不过这根本就没有关系,我只是作为一个阅读此书时的我不能接受这本作品,但那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已经阅读完了这本书,并知道了这一则道理。
或许就正如生活里,我们处在不同立场时,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和抉择。其实确切言之,也不是真正我的决定,我只是处于这个立场所时所决定,但这不代表就是真正的我的决定。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六):自我的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作者,不仅在其自我步调,更在于其对自我概念的重视与维护。卡氏主张作家的形象及价值只存在于作品中,依我看比起强调对自己作品的珍视,更像是对自我的保护,对独立于“写作者”身份之外的“自我”形象的维护。本篇所描写的女主柳德米拉,实则是卡氏心目中理想读者的代表。柳德米拉也将卡氏化身的弗兰奈里看做写作的机器,通过将自己写作的功能性独立出来,卡尔维诺成功保护了作为人的其自身。
本书是绝对的双主轴,哪一条是主线仍很难说,从先后顺序来看,卡尔维诺希望读者将自己代入男女读者的求索,思考阅读这一事件本身,而十个短篇的开头,更像是小说中的电影一般——就如《挪威的森林》中的盖茨比,《海边的卡夫卡》中的雨月物语。然而十个“小说中的小说”开头显然更精彩更引人入胜——欧洲不同地方的文风自是不好比较,但对于日本小说和拉美小说的把握,卡氏干得漂亮,尤其对于后者。相比起来,卡氏对日本小说或许还有只看到怪诞表现与性开放的偏见。
卡氏理想的读者,即柳德米拉,以我来看,其阅读态度近似于“将写作者呈现出来的东西作为事实接受下来”。实则在阅读村上与卡氏的诸多洋溢冷幽默风格的作品期间,我大体上也有此倾向。当然卡氏在文章接近最后部分通过书店的几个读者之口表达了几种不同而多少极端的阅读态度,其是非对错自难评价。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七):不可获得的真实

       “在一本小说中,真实性就像雾一样是不可获得的。” (安杰罗•古列尔米)
       何止是小说?
       这本《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又何止是本小说?
       “故事发生在某火车站上。一辆火车头呜呜地鸣叫着,活塞冒出的蒸汽弥漫在文章的开头,一团烟雾遮盖了第一段的一部分。”这样的开头吸引住了我,它不像其它小说一样迫切地把你拽入它的世界,消解你的存在。而是提醒着你,那一层薄薄的界限的存在,保留着一种微妙的距离,小说中的世界与你正捧着小说的那个现实世界似乎交叠起来。这是否也可称之为“透明性”呢?作者、读者以及小说人物,三者的存在都未被消解,又被那团烟雾包裹着,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关系。但毋庸置疑的事,这仍然是个有画面感的文本,一幕幕场景如电影般在你眼前放映。
       卡尔维诺在前言中写:“把情节的中断转变成为我的书的一个结构动机,这一事实有这种确切的和限定的意义,不涉及艺术和文学中的‘没有结束’的问题,那是另外一回事。不如说,这里的问题不是‘没有结束’而是‘中断的结束’,是‘结局隐藏或难以被读出的结束’,不论在文字的意义上还是在隐喻的意义上都是如此。(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
       我们曾经读过的小说只是一个故事,即使它情节再错综复杂,展开的叙述维度再丰富,它也仅仅是一个故事,你可以把它完型到一个完备的系统中。但是卡尔维诺告诉我们,世界不是这样的,你永远不知道紧随而来的情节会是怎样全然不同的另一个故事。而且,它们常常并不等前一个故事的结束,就措不及防地一脚将它踹走了。
       作为一名旅人,所获得的自然都是些“没有结束”的片段,或说是“中断的结束”了的世界。而我们存活于世上,实为一名旅人。但这个“旅人”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我们并未等到故事完结就早早离开了,更根本的是,太多时候故事本身就无法完结。换一种说法,我们能获得的仅仅是片断,其原因更多的是事物自身的分裂与夭折,而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的中场离席。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卡尔维诺让我们“把它当做对‘真正的小说’和对于世界的正确姿态的探求所能够是的样子来读,在这种探求中,每一个开始并中断的“小说”都对应着一条偏向的途径。”
       真实的世界是多维度的(包括时间),而人只能存在于一个维度的时间上,所以能认识到的永远都是所有可能的真实里的其一。正如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所反映的,人没有能力获得绝对的真实,因为人只是种物理存在,即使再高级,也需要通过物理媒介来认识世界。宇宙完美的秩序就在那儿,似乎触手可及,可是无论多么努力去追求、去刻画它,中间始终横亘着一道裂缝,一道无法修复的裂缝。
       绝对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类自己建构的世界里。小说也好,科学也罢,无非都是人类尝试对世界的重新建构。那一刻,神的形象附体于人。
       “在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的那些文学形式当中,有‘被关闭的’和‘被计算好的’作品,在这种作品中,在这种作品中,封闭和计算式荒谬的打赌,这种打赌所做的只是指出与形式本身似乎意味着的那种(具有齐全性和密封性)令人安心的真理相对的真理,也就是传递一个不平稳的、处在破碎状态中的不确定世界的意义。”
       何止是文学呢?科学不是么,建筑不是么?“被关闭的”和“被计算好的”的作品,漫漫历史长河里,人一直在努力制作这样的作品,尽管他们总要强调它们怎样与众不同。但是世界无法被关闭,更无法被计算。
       柳德米拉说她喜欢书,“因为书是明确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冒任何风险就能享受到的,而生活经历呢,却是捉摸不定的,时断时续的,相互矛盾的”。的确,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人们需要一些具有完备性和封闭性的事物以为依靠,带来安全感,就像在混沌的原初中能有一条铁索让你摸索着前进。
       即使卡尔维诺刻薄地告诫,别天真了,世界可不像小说写的那么简单。但他仍试图以另外一种方式来为我们描述这个世界。他以一种离心的方式来作向心的表达,如他在《在线条交叉的网中》所写的,看似是离心运动,但他真正所求是向心运动,即“镜子向我传来我的视力直接看不到的一些形象”,这本书里的十篇故事就如十面镜子。
       被灯光照耀着的城镇里,人们想象着城镇之外的黑暗里究竟有些什么。可是在遥远的他乡,在没有前后联系的夜晚,人们任凭黑暗笼罩着一切,丝毫没有这样的烦恼——初受启示却又不明真相的烦恼。
       “你在梦中进行搏斗,仿佛在与一种既无形状又无意义的生活搏斗,你力求找出一种模式,一条必然存在于那里的道路,就像人们开始读一本新书时一样,不知道这本书会把你引向何方。你在梦境之中要寻找一种抽象的、绝对的时空,并沿着一条明确的路线前进。但是,当你觉得你快要找到的时候,你却醒了,发现你躺在床上并未动弹,只得一切重新开始。”
       这恐怕就是现在挠破头皮憋论文的我的状态吧。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八):调戏读者没话说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该如何来看待一个玩弄读者的作者呢?你也许会说那是作者的胜利,或者是说作者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复杂大脑跟你完了个小游戏而已。纵观近代的文学,进行文学实验的人不少,法国的新小说运动延绵不绝,尔后又出现了名为“OULIPO”的文学团体,意思是“潜在文学的创作实验工场”。其宗旨跟语言文字的把玩、游戏相关。他们挖掘出存在于作品中的再创造的潜在可能性,并通过制定规则与发掘敲门,使文字获得一种视觉上的魅力,从而为文学寻找新的出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这位本人颇为喜欢的作家,便是其外国通讯员之一。
卡尔维诺是从其幻想与语言作品当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在《我们的祖先》这本小说集中便收录了其三篇为他带来国际知名度的作品:《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从这些作品当中,卡尔维诺便展现出奇特的想象力与大胆的创造。在1979年出版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又译为《寒冬夜行人》)之中,卡尔维诺简直就是在导演一出游戏,揉合了各种变位,视角与叙述的方式,将读者时而抓进小说,时而抛之不顾。
翻开这本书,小说开头便将“你”拉入到文本当中,叙述作为读者的“你”刚刚买到了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并开始阅读,结果却发现装订有误,去书店换书。这时候,叙述的人称又变成了“男读者”,男读者在书店里换书的时候遇到了“女读者”。两人都发现装订有误的部分其实是另一本小说的内容,结果换回来的书却又是跟之前阅读的部分完全不同的一本小说,且同样存在错误……如此循环往复,于是乎,“你”便踏上了“在路上”的旅程。
这是一个探险小说吗?说不上。类似于一本公路小说?风马牛不相及。男读者与女读者的爱情小说?算是有那么一些味道。小说里面有小说,小说里面有作者与读者。如果必须要有一个定义的话,它大抵是一本关于文本的文本。如果用某个名词来说明的话,就是一本后设小说(或者称之为元小说),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你很难说它本身探讨的意义,只能说它探讨的文本具有什么意义。小说中透露出来的解构主义倾向,让人不免将其与后现代主义联系在一起。
当然更重要的是,文本里面所展现的东西。除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之外,同时也包括了作者跟自己的文本,读者跟文本,以及翻译者跟原文,真本与伪作之间的种种命题。
先我们看到小说的章节标题,你会看到全书分成了廿二章,但是在每一个“第X章”之后出现的一个章节名又会变成是文本中的“你”所阅读的小说的名字,例如第一章之后的章节叫做“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然后是第二章,接着又是一个小说的名字。如此往复,在第十章的时候结束,接着是正常的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一共出现了十本小说,但是只有这是本小说的部分。男读者就在一章又一章的叙述当中,追寻着这一本本小说的足迹。有趣的是,这是本小说的标题也构成了一本书的开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顾眩晕,向着黑魆魆的下边观看,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一条条相互交叉的线,在月光照耀的落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结局如何?”(或者根据吴潜诚校译的版本: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泊克镇外,从陡坡上斜倚下来,不怕风吹或晕眩,在逐渐累积的阴影中往下望,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月光照映的银杏叶地毯,环绕一空墓,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九):空间

标题补完,应为『留给读者自我创作的空间』
我没看过啥后现代主义的书,所以只能厚颜地说自己联想到了西尾维新那货写的《你我的破坏世界》。
与其说是在叙事中因过人的灵光怎么也掩不住所以时不时展现一把,不如说是卡尔维诺自我的一种毫无保留的破坏性释放。可气的是我脑袋的构造已经变成了一个迅速发现值得一引的句子的机器,不过我想有的人作为这种机器比我运作得更好,请看豆瓣上的摘记和笔记。
作为一个长期藐视各种比喻性意义和过度解读的人,我分外羞愧地感觉到了自己控制不住地去为本书思考一个意义并赋予其上,就好象这本书本来有某种意义似的。
感觉本书讨论的最多的是创作和阅读两者的过程和意义,然后此刻我才意识到我无意识写下的标题就是我对这本书思索的总结——(作者提供开头)“读者提供作品的完成形态”。
鬼知道这句子是什么意思。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十):一段奇妙的旅程

       在知乎逛久了就越来越相信一个说法,“读完一本书,不笔记,不总结,就等于没读”,一直以来我读书更多是为了单纯一种体验,一种现实中无法提供的乐趣。从小到大读的书不算少,但仔细想来又很难说到底读到了些什么,读书本就是一件效率低下的事,再不留下点什么,对多年以后的自己难以有个交代,恰好读到的这本《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涉及到阅读本身,也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所以处女评写给这本书,是为纪念。
       卡尔维诺的几部知名作品早早存在于我的书单之上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无缘阅读,此次洛阳九天之行,所居之处偏僻闭塞,犹如一座荒岛,恰好给了机会做一次孤独的阅读之旅,这又与本书的内容隐约契合,也算是天大的缘分。
       早就对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有一定心理准备,但当面对第二人称的设定和那十部分完全不相关且类型迥异的小说的时候还是有些无从招架。追溯卡尔维诺的履历:将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派综合于一身,这也就不难解释十部各异的小说片段所共同表现出的高水准,卡尔维诺完美驾驭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十个部分,近乎于炫技般的表达,叹为观止。十部小说的名字也设计的极其巧妙:
      1.寒冬夜行人
      2.在马尔堡市郊外
      3.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
      4.不怕寒风不顾眩晕
      5.望着黑沉沉的下面
      6.在线条交织的网中
      7.在线条交叉的网中
      8.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
      9.在空墓穴的周围
      10.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十个题目正好构成了一个故事,这种设定并不陌生,金庸作品《天龙八部》就是将一首词作为每一回的章节名,增加无穷美感。十部小说分布在全书的十二章,之间以第二人称的“你”的爱情故事相连贯,这种结构又像是《一千零一夜》,一旦开始就无从停止,让人欲罢不能。还有一点更为精妙,这十部小说都是在“你”读到兴起的时候出现缺页、漏印或者干脆直接毁掉,让“你”怅然若失继而开始苦苦追寻接下来的剧情,作为整本书来讲,同样是在我渐入佳境的时候突然结尾,我显然没有书中的“你”幸运,书中的“你”每次都能得到下一部小说继续阅读,并且在追寻读本的过程中还收获了心爱的女人,而我只能在合上书后静静的消化。这种将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完美融为一体的布局和写法只能用完美来形容。
       
      再说内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既像是一部记录了“你”阅读全过程的包含所有细节、心理活动的纪录片,又像是一部手把手傻瓜式教你如何阅读和写作的详尽教程。“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书中关于阅读的种种观点总是能准确切中要害,引起我的强烈共鸣,如果我能勉强算作读书人的话,这本书简直就是替我把我多年来对于阅读本身的感受说了出来,带给我的不是那种狂风大作而后暴雨倾盆的酣畅淋漓,而是柔和的阳光淡淡的微风下沿河散步的美妙感觉。至于写作,“一切小说的最终涵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当卡尔维诺像这样直白犀利的点出一些写作技法和实质的时候,会心一笑,天哪,这家伙活到现在的话该是个怎么样的老头呢?
       最后是爱情,“你”和柳德米拉之间似乎并没有所谓爱情,他们更像是由作者安排而后在结尾处径直走到了一起。倒是他们在书店相遇相识的过程让我心生向往。阅读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但能有个人来与你携手同行,这也许是最美好的事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