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姨多鹤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姨多鹤的读后感10篇

  《小姨多鹤》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姨多鹤》读后感(一):中国人多鹤的转变史

竹内多鹤小姨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中国人:
1、乱世之中足见两个民族的处世哲学:我天朝汲取太极八卦混混沌沌之精神,好死不如赖活着,事事“凑合”,相当能忍辱偷生。鬼子则要分明得多,要么生,要么死,决不允许一件事得过且过
而同时我天朝的包容能力和同化能力是多么强,一个日本少女,一个被家族民族遗弃或者说主动背叛自己的家族民族的日本少女,可以在我混混沌沌的天朝找到藏污纳垢的夹缝,一活就是几十年。任何生物都可以在我天朝扎根,天朝像一个河蚌一样,也许会在那庞大躯体蠕动的瞬间感受到异物感,但是仍会用懒散的漠视,好坏忍着,将自己的汁液与异物揉到一起。到最后,那异物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生存哲学,也是一种神奇而强大的化学反应。竹内多鹤也许一直对自己的日本身份保持着高度自觉,但是那种日本式的“非你即我”二元极端思维也在中国式“太极”中逐渐消解,终究也不知不觉被这个“敌国”揉成了它的一部分。
2、竹内多鹤的改变是一个丰富而饱满的过程。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集体无意识在她的基因里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集体无意识是由一个民族的历史形成的,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历史就是男人史。所以女性的个体无意识场景总是走在历史场景前面,她们是反历史的。
女性试图用历史之外的逻辑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帝国,感情身体是这条逻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鹤的改变,正是由于她在这块土地上主体性不断丰满,情感和身体从蒙昧走向觉醒。
多鹤在代浪村时是作为一个献祭者的形象。民族对战争的献祭,家族对尊严的献祭。在这里,她没有身体,没有情感,只是集体符号中的一元。
被卖后,多鹤主要是作为一个母亲(生殖)的形象建立并维系着自我价值。没有情感,只有身体。
南下后,多鹤与张俭一度热恋并“偷情”,此时的多鹤身上才被赋予了欲望,欲望的副产品是情感,却不完整。
小彭带给多鹤的是一份完整的情感,没有身体。在这里多鹤感受到自己了形而上的价值所在。也正是在这里,多鹤完成了一个女人成长史。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多鹤从身体到情感上完全被中国所占有、置换,日本只变成了她语言、技能、记忆的背景。
3、也许还有其他,但是我现在要吃饭去

  《小姨多鹤》读后感(二):这两个女人把我的心揉得稀碎。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果然是好看的。这两天一口气读完《小姨多鹤》,就像猛灌了一口烈酒,眩晕、激烈而又悲怆的情绪铺满心头,还有悲怆中的那一点温柔,不知道对谁去诉说。
 
两个女人,一个是天真、质朴,性感又蛮钝的日本孤女;一个是精明、泼辣,漂亮而深明大义的中国村妇。她们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地做着同一个男人的妻,共处于斗室之中,把日子“凑合”着过下去,却也在“凑合”里有过片刻的幸福,升起过刹那的温柔。
 
1945年日本战败,位于东北某个村子的日本人,在村长的带领下集体自杀,以昭示对天皇的耿耿忠心。16岁的少女竹内多鹤跟着大部队逃亡,一路上目睹各种惨烈的、血腥的杀戮和自杀,终于在一颗炸弹落在母亲身边之后,父母和弟妹当场被炸得稀烂,多鹤来不及思考自己成为“孤儿”的新身份,揣着母亲给她做的饭团就继续逃命了……
 
能逃到哪里呢?俄国人和中国人的炮弹轮番轰炸,几千人的大部队很快就剩下稀稀拉拉的几百个人。几个和多鹤一样的妙龄少女,被装进一个个布袋,在集市上公然叫卖。多鹤以7块钱大洋卖到了张家,因张家二孩的妻子朱小环无法生育,买她来给张家传宗接代
 
生存是艰难的,活着已是来自命运的最大眷顾。多鹤养好了身体就开始了第一次的逃跑,却因发现自己怀有身孕返回张家。她卑微地苟活,身兼张家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女仆;对于张俭,她起初不过是一个有温度的容器,只有朱小环明白,花7块大洋买一个肚子?事情没那么简单
 
多鹤夹在名正言顺的一对恩爱夫妻中生存,她起初也只是为了生存,然后生了女儿,又生了双胞胎儿子……她失去了亲人,就为自己生出一堆亲人,因为这相连的血脉与骨骼,就好像她童年的那个代浪村又回来了,就好像她没有被故乡和亲人遗弃……孩子是她凄凉人生里的温暖安慰
 
传宗接代的使命完成,朱小环和张俭不是没有想过抛弃她。她在狼群出没、漆黑森冷的上坡上生下双胞胎儿子,朱小环本想把孩子抱着一走了之……若不是因为日本人追杀,小环也不会从马上摔下来摔掉了孩子,落得无法再生育。日本人欠她一条命的。如果没有了多鹤,她和张俭,还有三个孩子会是多么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日子会正常得多,也会安稳清净许多。
 
小环到底是善良的,比起张俭更善良一些。多鹤没有被男人的正妻谋杀,却在某个星期天带孩子坐火车郊游的时候,不幸与他们走散,在她焦急寻找的目光中,张俭避开了那目光……
一个异族女子,在语言不通的中国,在给男人生了三个孩子之后,被他狠心地遗弃在熙熙攘攘的旅游景点……她绝望愤怒,却因为惦记孩子,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又回到那个家。
 
那个家是不正常的家,三个成年人,三个孩子,多鹤的亲生骨肉喊她“小姨”,邻居人人都怀疑这小姨的可疑身份,只有血脉无法欺骗这天然的关系,她和孩子之间时而相视一笑,这一笑是专属他们的秘密快乐
 
然而三个人的平衡还是被打破。张俭因得知多鹤的悲惨身世,爱上了这个已经为他生了三个孩子,一起生活了八九年的女人。这爱情之火燃烧得猛烈又绝望,几乎毁掉了这个本已风雨飘摇家庭。他们在电影院幽会被抓的时候,是正妻朱小环挺身而出,化解了危机,也浇灭了这不明就里的热情
 
“凑合”是小环的人生哲学,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智慧,日子灰不拉几的过下去,到底还是完完整整的一家人。
 
多鹤的“不凑合”也是她日本民族的秉性,激烈、决绝,就像她邻村集体自杀的几百同胞,像逃难路上宁愿亲手结束孩子的生命苦难的那些日本母亲。
 
可是,到底是小环的“凑合”拉扯了多鹤的“不凑合”,也成全了她多舛的、悲凉的灰暗人生里面,温暖的那一抹亮色。在“凑合”的艰难、悲屈里面,也体验过“凑合”的幸福、“凑合”的伟大
 
悲哀的是小环。她看似花团锦簇,热热闹闹,毒舌又泼辣,乐观坚强,遇到大事的时候,都是她一个人hold住了场面,她骨子里是母性的,善良的,深明大义的。她爱张俭,后来也爱上了多鹤,最后呢,却落得与老狗为伴……这个家里,她是女主人,却又是唯一的一个外人——孩子本来就不是她的,丈夫后来也不爱她了。他们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严歌苓把故事讲得太妙了。我时而觉得她是坚硬的,一团血肉模糊的故事,她可以讲得那么举重若轻横冲直撞,那些暴烈的、血腥的场面,却被书写得格外直接、冷静、老练。
 
她当然也是暖的。那些人世沧桑里面,每个人内心的幽暗曲折,都写得精致圆熟;每一个情绪的起伏,都表达得天衣无缝。那些个勾着人的心事和眼神,那些个藏在心事和眼神后的风景,在硬桥硬马的片断里,楞是没能藏住水一样的柔情
 
而她笔下的两个女人,却又那么让人念念不忘地爱着。像冷漠的刀锋,人的心劈得生疼,却又像温柔的双手,把人的心揉得稀碎。

  《小姨多鹤》读后感(三):这个结局,我不开心了

       一口气看完,读至末尾,不知为何,胸中压着一口气,直到现在都让我难以释怀。
       主人公竹内多鹤,日本战败后流浪在中国的日本孤女,后被张俭一家买来变成一台生孩子的机器,看似悲惨,但她无疑也是幸运的,因为她进了张家。来到张家后的多鹤坚韧冷酷到令人敬佩,张家利用她传宗接代,那她也利用张俭为自己制造亲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经让张家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了,她的不卑不亢简直让人胆寒。唯一的意外就是她最终还是爱上了那个要她生儿育女的男人。女人还是感性动物,无法将性和爱完全分清,她们会因为性不可救药地爱上一个男人,多鹤就是例子。多鹤,以悲苦开始,以幸福结束。至少在最后,她回到了家乡。身边有血脉相连的亲人陪伴,而爱人张俭也死在她的身边,该有的也都有了。
       张俭,被两个女人拉扯的一生注定是鸡犬不宁的。要相信,一夫两妻对于一个男人绝对不是件好事。我对张俭这个人并无感,优柔寡断唯唯诺诺一声不吭吃闷亏只能碌碌无为。唯一值得欣赏的或许就是在那样的年代里,对于保大人还是保小孩他能毅然选择保大人只是因为爱小环。但他没有保护到底还是妥协了,最终导致三个人一败涂地的局面。看到张俭,我觉得我能相信一个男人一辈子不止会爱上一个女人了,也许我潜意识里是希望他从一而终、冷酷到底吧......
       朱小环,绝对是我本书中最爱的人物。张俭接小环回家的那个出场让我觉得这个女人既可爱又识大体。放到现在,没人能忍受自己的丈夫和另一个女人生儿育女还在自己面前啪啪啪,一直觉得多鹤最大的幸运不是张俭而是朱小环这个女人。最让人心疼的是当张俭丢弃多鹤的时候,小环的呵斥和焦急让人觉得丢的不是她丈夫孩子的生母而是她女儿,那一刻我邪恶地希望她为自己想想。有她在,再大的困难,总能让人放宽心,仿佛就能听到她的大嗓门在耳边喊:“能有啥事儿啊!”只能说,她真不是后妈的标配,太温情了。而只有一条老狗陪伴的结局,真的让我很压抑
      小彭,狗血三角恋之一。港真,在张俭和小彭之间,我会更倾向于小彭。事业上,他聪明有潜力,再被多鹤拒绝后,没有一蹶不振,反而越发上进,变得足够成功再站在她面前,这样的男人值得人仰慕。感情上,他不像张俭拖泥带水,不像小石包藏色心又猥琐。若不顾抛弃妻子这种道德问题,单是婚姻自由后再一心一意追求多鹤就是现在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他的下场挺让人遗憾的,像个局外人......

  《小姨多鹤》读后感(四):谁不喜欢那个朱小环呢?

我为什么要写读后感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本书,大概是讲为什么要写作的,我记得是作者是郭沫若,但是我刚去百度搜了下,郭的著作里没有这本书。内容我都忘记了,只记得一句话:写作,是不得不写,非说不可,非写不可的时候,才下笔。写出的东西才不会那么索然无味才不会怎样……
我一读完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就想写下读后感。
但忽然想到上面的话,又放弃了写作,觉得不能写一些废话出来浪费电脑内存。
今天断断续续的想了一天,觉得我写作又不是出版,当然也达不到那个水平。写出来只是给自己看的,只是把当时的想法写出来,过些年拿出来看,是不是还是像现在这么想?或者早就忘记现在是怎么想的,早就忘记这本书是什么内容了。好多年以后,不知道当时所云,看到这个,也许就像看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想法。
何尝不是呢?我每时每刻都在变,现在的我不是将来的我。将来的我看到现在的我的样子就像看别人,因为那时已经死去,现在才是当下,也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吧。我们一直都在活着死去,知道真正死去的那一刻,整个人生结束。
从此人生开始变化
从多鹤进门以后,朱小环、多鹤、张俭三个人的人生注定不再普通。女人不能传宗接代,从古至今,都不能被大多数的家庭所接受。现代社会因施行一夫一妻制,所以,遇到女子不育,要不就是丈夫自己提出离婚,要不就是公婆撺掇丈夫离婚。但允许纳妾的旧社会里,原配除非死亡,一般情况不会因此离婚吧?虽然古代婚姻制度里面有“七出三不去”,其中一出就是无后。但一般情况下,是不是只要允许妻妾存在,都不会休了原配?(我不知道啊,我猜想的)。
张俭家一开始是打算,多鹤生了孩子就把多鹤赶走,他和小环和孩子们过上美好生活。但是生了一个又生了一个,还是没让她走,一开始可能是因为想多子多福,后来可能就是传统的“三不去”的思想困扰了他们。“三不去”其中一不去就是有所取无所归。多鹤历经浩劫苦难终于生存下来,又是在异国他乡的孤儿,战败国的孤儿,若真一个人,语言不通在中国生存,实属不易。
张俭、小环内心是善良的。就像书里说的一样,他们三个人,到后来已经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了。他们这样一个状态,不能是最好的状态,却是最委曲求全的安慰状态。
大家都在两女一男的格局中,开始了各自的人生。
屈就现状的小环活出自己的精彩
战争是一个国家的不幸,更是这个国家子民的不幸。元代张养浩早就说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使小环失去了她和张俭的孩子,夺去了她生育权;战争使多鹤一家乃至整个村子离邦北迁遥远的中国,最后多鹤全家除了她以外,全部分崩离析的死去。
在动荡的年代,社稷不保,政府自然也无心管理子民。
小环不能为张家延续香火,张家若狠心休掉她,她能去哪里呢?虽然她婀娜多姿,虽然她伶牙俐齿,虽然她家境殷实。但放在动荡不安,缺乏人口的年代,不能生育的小环是没有任何好的出路的。
张家留下了小环,但是要找人替小环为张家延续后代。
逃跑被抓到市场上卖的多鹤成了他们家的生育机器。张家说等日本女人为张家生了孩子(男孩子)就把她撵走。
这话是刚买多鹤时候说的。但是张家的人心都未泯灭,随着多鹤的生育,张家似乎就默许了两女一男的家庭结构。
小环虽然会玩笑几句把多鹤赶走的话,但是随着生活着,小环也接受了这样的格局。她无奈,却不无奈着活着。
适者生存。对小环和多鹤来说都是这样。她接受了三人格局,虽然她内心对于这种三人关系非常痛苦,甚至对张俭爱上多鹤心里不能容忍,但是,她很快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内心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多么的善良(善良是对张家五人,对外面为了生存偷也不算事儿了)。
她还是嬉皮笑脸、大大咧咧、骂骂桑桑、嘴不饶人、甚至懒散享受的活着。她不是白莲花式的人物,是典型的女汉子,东北女汉子。她不管正义非正义错或对,她只要生存。为了生存,她偷公家的毛巾,又欺负了不认识字的农妇换回五个鸡蛋,为了生存,她去菜市场狡猾的偷人家的鸡蛋,偷人家的猪耳朵,她做这些全部为了这个家,这个她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喜欢小环的大大咧咧生活态度,遇到高兴的事情,倒光家里的油,先不为没找落的下一顿着想,貌似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生活。
苦难没有使她倒下,她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屈能伸的小环。她自己也说,她在苦日子下,反而能体现自己的才能,能过好这样的生活。反而在好日子下,她尽情挥霍生活,她享受好日子下的物质,也不忘在艰难时跟多鹤一人买包瓜子享受偶尔的消闲。
小环自己没做过母亲,但是她是真心爱孩子的。她把三个孩子视为己出,外表大大咧咧教育孩子,内心深处极其小心翼翼。直到有一天大儿子张铁的一句亲妈不会计较的话彻彻底底戳伤了她,也就那么一刻,旋即,她又恢复了往日的样子,该爱还是爱,日子还是那样过。不然,能怎样呢?
晚年的小环看上去是孤独的。确实是孤独了。但这也是最好的安排了。
该走的都会走,张俭也死了,多鹤回日本了,丫头和大孩也陆续去了日本。只有二孩张钢留在中国,但也没有跟小环居住在一个城市。他们在没有普及电话和手机的年代,用着信件维系着他们的以前。
战争下的牺牲品
多鹤及他们迁往中国的日本村,都是战争的牺牲品。
中日战争日本投降前,中国的日本村是咄咄逼人的。但是,他们也是背井离乡,离开与获得都有原因。不知道他们在中国建的日本村,是自行前往中国还是被迫?这块历史我不清楚。
投降后的日本村的所有人,角色换成战败国敌俘。大和名族的精神也使我震撼,那就是果敢的自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所以才有了多鹤的代浪村的村名大逃亡行动。
日本在中国犯下的千刀刮万刀剁的极其残忍的罪行不能忘记,不能原谅。作为中国人,当时刚被他们残忍欺负过的中国人,更不能原谅,当时的我们不懂国际法不懂战争法不懂人道主义。围剿大逃亡的日本人太正常不过。还有,如果日本懂国际法懂战争法,也不至于到我中国来。他们懂人道主义,也不至于残杀我中国人。他们不可宽恕的罪行,能让我们忘记吗?能让我们不去围剿这些倭寇吗?
日本国的无耻侵略战争,也让其子民付出了代价,战争中的日本人成立那个时候的牺牲品。日本战败,日本人在中国被叫做日本鬼子,被看成或怀疑间谍。回到日本,因与日本社会脱节,被日本本国人歧视,因教育程度不一,没有本国教育,文化水平低,找不到好工作,生活条件不如在本国成长的人。
多鹤就是这样。多鹤的子女更是这样。
多鹤的子女因为日语,只会简单的说。而且多鹤的日语也跟自己国家的日语不一样,也受到语言交流的障碍,再别说她的孩子了。
最后,有点讨厌那个大孩张铁。一心想去日本过好日子,但是看看多鹤和丫头在日本的生活,张铁的生活未必顺利。
二孩张钢在文革中学乐器,问政时间少了,也许是好事。
生活本来就不是二元对立的,所以,张俭、小彭、小石都不能一概说是好人还是坏人。小彭、小石知道多鹤是日本人后的靠近,是不是跟我们读者对多鹤是日本人的故事情节的好奇是一样的?

  《小姨多鹤》读后感(五):畸形的家庭,健全的爱

严歌苓是一个神奇的作家。我时常很好奇严歌苓是如何构思的?这些她笔下的角色是否都有原型和影子?不然她怎么可以写出那么多鲜活的女性角色,又完全不相同。她笔下的女人几乎都不是道德模范,(好像只有《床畔》的女主角是)。她们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缺点,可那些缺点却让我们更加热爱。如果让我总结严歌苓笔下的人物的共同点的话,应该是她们不论经历多少困苦,都努力的活着。《小姨多鹤》这本书里就有两个截然不同又都分外鲜明的女性角色,朱小环和竹内多鹤。
    一场悲惨的抗日战争,我们以为受伤的只有我们中国的百姓,却在这本书当中看到了有些日本普通百姓受的苦难不一定比中国百姓少。竹内多鹤,一个住在中国的“日本鬼子”。在日本战败后被村长决定全体自杀,于是决定逃亡,又被贩卖,像牲口一样被称斤买进中国张家,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生完孩子怎么办?没人知道。没人想过。想也想不明白。“还用那个口袋把她装到山上,一放。”可是世事哪有这么简单,莫说是人,便是条狗也舍不得这样分离啊。于是一个日本人就这样留在了中国家庭。于是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的多鹤靠着自己的肚子给自己创造着亲人。多鹤跑过,想离开这个家。等她真的被男人遗弃的时候她又玩命的跑了回来。多鹤彻底把这里当成了她的家。多鹤一直认为自己是日本人,她偷偷的教自己孩子日语,觉得那样就能建立超出其他人控制的亲子关系。多鹤一直坚持使用日本的习俗,把地板擦得格外干净,把所有人的裤子都熨得格外平整,见人就鞠躬。可是当她回到日本的时候她才发现她已经被排挤,变成了日本人口中的“中国佬”。
    朱小环,她好像是我们身边那种不太招我们待见,但是又混得很开的女人。她懒,她凑合过日子,她张嘴就骂人,跟男人说荤话毫不脸红,她在市场上小偷小摸,她会变身广播电台把她家的好事一一宣扬。所有人都以为她是肚子里藏不住事情的直肠子,她却把最大的秘密好好的藏了很多年。小环爱二孩,爱那个属于她的二孩。她的爱不是贤良淑德,她的爱是胡说,她的爱是胡闹,她的爱是胡说八道后面隐藏的一颗为二孩着想的真心。小环最光辉的时刻可能是在二孩和多鹤在电影院偷情事发之后。她没有一哭二闹,她没有揪住老公给他一巴掌,虽然这都是小环擅长的。小环居然先去救下了自己的丈夫。她满嘴不着调的话,居然堵得人们无话可说。没人相信小环会吃亏,所以只好相信她的话。其实她的心痛到不想活,可是她居然还是先为丈夫着想。她不只爱丈夫,还爱那三个孩子,还爱多鹤。她几次都可以让多鹤自然消失,她和丈夫可以带着孩子做正常的夫妻,再不用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了。可是她不忍心。不忍心把刚生完孩子的多鹤留在可能有狼的山上;在多鹤“走失”之时,她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又在多鹤回来的时候用她的方式去疏导多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概不会评价某个会在市场上顺人几个鸡蛋,会糊弄不识字的农家婆,会结交混混青年的那种女人是善良的。可是小环确实是善良的。她的善良是源于她的真实。她的无奈,她的痛苦,我们看到了,所以我们理解她的爱,她的善。所以街上那些我们看不顺眼的人我们就可以瞧不起么,谁知道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苦衷呢。
    张俭,一个男人是不是可以同时爱着两个女人呢,我想我知道了,是可以的。他对小环和多鹤是完全不同的爱,但都是爱,很爱。他为了小环可以不顾父母的旨意大喊保大人,他为了多鹤可以欠债约会。他一直希望可以平衡两个女人的关系,却不知道小环心里清清楚楚他的心思。他不明白,小环不介意他跟多鹤上床,也不介意他对多鹤好。她只介意,她爱的丈夫瞒了她。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成了外人。张俭不懂,他没法懂,他只能假装不懂。他把自己分成了两个人,小环的二孩,多鹤的二河。
    如果让我在小环和多鹤里选一个更喜欢的女人的话,那一定是敢爱敢骂的小环。刚开始的多鹤十六岁就敢逃跑报信,敢保护一个被母亲遗弃的孩子一起逃亡。而后来的多鹤,多年没有学会像样的中国话,适应不了中国的生活方式。如果她能够适应,也许她早就有了另外的身份和另外的人生。小环被生活锤炼的越来越勇猛,多鹤则被这个家保护的越来越懦弱。她们太了解彼此,却学不会彼此的生活方式。
    若无战争,人间没有这么多的惨剧。愿永无战争。

  《小姨多鹤》读后感(六):纠缠不休相依相偎

严歌苓很有本事,把女子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
从田晓菲到王葡萄到小环,甚至于配角都表现的如此精彩绝伦。也可以说是,会过日子,或者说是被逼的会过日子,不得不想尽办法的过下去,活下去。
小环和多鹤似乎也可以算作是一个人,一内一外,加上张俭,组成牢不可破的奇怪家庭。
小环和王葡萄是像的,不论怎样艰难,总是有希望的,护短。不论如何,总是要把自己的生活一点一点的过下去,活下去,并且活的精彩有滋味。
小环在失去了干部朋友,转而就吸引到了阿飞朋友,这些朋友甘愿为她跑动跑西,家长里短,这才是她最大的魅力。用毛巾换鸡蛋那里,她做到了给对方面子,让对方开心,拿捏到对方的心思,最后还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让对方心存感激。她如此精明!还有看劳改犯的赵头目,去探监的时候,小环想,不欠小人情,要欠就欠一次大的,才不至于浪费。他所经营的是人心。看她以物换物,占便宜,顺东西,只会让人觉得心疼,不是生活所迫,何以至此,她也更愿意嗑瓜子拉家常瞎扯皮一些吧。她对多鹤的维护,对张俭的维护,对孩子们的维护,似乎她变成了一个有盔甲护身的女人,其实她有的也不过是对他们的爱。
张铁说“只有不亲的才记仇”。小环是真的记仇么?也许吧。
对于血浓于水的亲,真的是不记仇的,哪怕昨天吵架打架闹得天翻地覆,第二天一句爸爸妈妈,依然可以让你的心融化,什么仇都没有了,一切如常,还是亲爱的一家人。可是不亲的,一百件好的事也比不上一点点的错,并且会在心里无限的放大,再也看不到那些爱,那些美好。但,如果可以静下心来去思考,去面对,去包容,去理解,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不过就是和解罢了。往前一点点的迈出自己的诚意,还有什么不能说和的呢?很庆幸,我领悟的还不算晚,一点点的在做,在缓和,和爸爸的关系也算是有所缓和。
没有舍弃不掉的面子,只有自己愿不愿意真心的去和解。
本以为多鹤回到日本看过之后会回来和小环一起生活的。也许是家国的原因吧,她最终选择了留在日本。按她自己所述,其实在日本的生活并不见得比在小环这里好,可是为什么不回来呢?丫头和张铁去了日本就能生活的更好吗?张铁要去的理由是忍受不了一天八个小时的上班,难道去日本就不用了么?说实话,我可以理解他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但是我不喜欢这个人。也许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是被逼的这样自私吧。
中间,张俭想让多鹤和小彭好了,那样子多鹤就可以有妻子,有母亲的身份。最终,张俭和多鹤登记结婚去日本检查身体,同样孩子们也都认得了她这个母亲。
所以多鹤的一生其实也算是完满了。
可是小环呢?却成了形单影只,也不需要再继续做那些为五斗米折腰的事了。

  《小姨多鹤》读后感(七):小人物的大人生

        毕竟是一两年前,甚至是三四年前看过的书,每次要写关于一本书的什么,少不了要查查资料看看读书笔记,然后一路回想。看着想着,总不禁会有种想再看一遍这本书的冲动。《小姨多鹤》这本书也是,感觉第一次看的时候我错过了很多精彩的地方。
        在看了《归来》我才感受到巩俐的魅力原来来得这么实在,然后第一次注意到“严歌苓”这名字,在图书馆闲晃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因为“严歌苓”这三字借了这本书。从《金陵十三钗》、《归来》到《小姨多鹤》,严歌苓很懂女人,也很会写女人。从她手中走出来的女人血肉丰满,或者让人由爱转恨,或者由恨转爱,甚至在爱恨间难以平衡。
        多鹤,日本战败后滞留东北的她经历多次逃难,后被装入一个布袋,论斤论两地卖入张家,沦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她为张家生下三个孩子,身份却是那三个孩子的小姨。语言不通习惯不同,但她至始至终都保留着自己的原有,干净到一丝不苟,执拗到让人无可奈何。
        朱小环,张二孩的正牌老婆,她泼辣,世俗,懒惰,但是她睿智,大气。对二孩娶妾这件事她反对过,但她努力接受了这个事实,她不能生养,从此把多鹤的两子一女视为己有,她实则是这个畸形家庭的家长,保护着一家人,泪水都在心里,笑容堆在脸上。小环最后孑然一人:她不再争了,她以前都是为家人争,现在就剩她一个人,还争什么。她对多鹤,从憎恨到怜悯到疼爱,一生里,像一面镜子,比照着多鹤的得与失,好与坏,酣畅淋漓、悲欣交集地活着。 她就是一个让看书人爱恨间难以平衡的人,最终会觉得书中最喜欢的人物其实是她。
        这本书的人和事体现了“大背景下小日子里的智慧”,良民活得如稻草,心是正的,坏不到哪里去,好起来催人泪下。

  《小姨多鹤》读后感(八):这本小说让我在外第一次犯思乡病

        说来微微惭愧,作为一个东北人,从来没有家乡的自豪感。姥爷是湖南人,跟著解放湖南的部队北上,转业到的东北。从小跟着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受姥爷的影响更大一些,所以不只是我,身边的同学也总说我更像南方人。自己一直觉得东北话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更别提阅读东北文学作品了。在外上大学这四年来,没有想过家。
       上个月,无意间,朋友向我推荐这本书,她说我肯定会喜欢上这个小说。就买了来。
       在回寝室的地铁里就翻开来,没想到一下子被吸引了,原来东北话也可以这么富有文学气息。人物的语言,真是地道的东北话,一切都是那么亲切熟悉。二环是典型的东北妇女,我马上想起我的姥姥了。尤其读到第一章里描写的四八年的冬景,突然就回想起当年的寒假,在家门口玩雪,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真的,离家四年来,第一次急切地想回家看看,虽然过节给家里打电话时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马上就和朋友讲,推荐对了,我突然想家了。
       

  《小姨多鹤》读后感(九):小姨多鹤之小环

这是一本有关大爱的书,结局却那么苍凉。
即便在一夫一妻制的中国,由于受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张俭仍服从了父母的安排,买了一个日本姑娘做生孩子工具。而不久前他还凶医生,在保孩子还是保大人的选择题上选择了她的原配妻子,小环。从此,小环不能生育,也从此,小环和张二孩儿(张俭)好成了一个人。书里的这句话重复了至少三遍,总是让我感动。他们趴在阳台上的背影,坐在审讯室里的沉默,承担着同样的痛苦也享受着同样的幸福。
十几年来,张俭和多鹤完成任务般的性生活终于在某一天多彩起来。因为爱情。多鹤不再是为了给孤单的自己多制造几个亲人,张俭的生命里也住进了多鹤。我心里一直不知如何评判这段爱情,如果只要是真爱就应当被认可,那么小环对两人的大度由纵容直到保护,心里会有多苦?两个人的爱情理应让他们应称为恩人的人受苦吗?可一家人的感情债是理不清的。张俭救了小环,多鹤默默支撑着家,小环成全了张俭和多鹤的爱情。
十几年来,小环大度得把多鹤当亲妹子,她起初只爱自己的男人,可后来多鹤却是她大部分时间的陪伴,可再后来,连她们两个也分开了。
严歌苓把日子写得是那么长,痛苦漫长,幸福绵长,哪一样都过不完。
而现在呢,怎么总有人生苦短的感觉。幸福一闪一闪亮晶晶而苦海又无涯一般。
小环的口头禅是凑活,这两男一女就凑活成一家人了。背地里蒙羞,遭受男人入狱,最终独自一人的日子她都凑活过来了。她收获了一个经常扮演情敌角色的妹妹,一个女儿,一双儿子,一个为多鹤为家消耗的男人,一段闹哄哄的日子。

  《小姨多鹤》读后感(十):竹内多鹤。每一个善良的女孩都应该被世界温柔以待。

十九岁以前的多鹤是幸福的,在土匪到来之前的粉红岁月能从姑娘零碎的记忆回顾里面窥见,倒下的妈妈是那个世界最后的温柔。那样美丽善良的她至此被那个世界遗弃,也就十来遍的回放在多鹤那边,仅仅是在我看来是屈辱隐忍绝望的开始。

莎日娜奶奶的微笑重新唤回了多鹤生的希望,在那笑里,多鹤再一次看到妈妈,就这样不经意间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由开始的躲藏试探,十九岁的她获得再生。从那个时候,哦不,也许从来都是这样,多鹤是就是一个即使那只是一抹光,她能回馈以整片蓝天的人。顶飞大喜婆如是,犹疑却坚定答应为“妈妈”生孙子。张老爷子俩口yikaishi的合计真的成为了现实,那一切都源自莎日娜奶奶给多鹤的微笑,尽管带着私心,尽管有所求,但绝无一丝虚伪的真情,她真的是把多鹤当闺女了呀,好不容易救起的小姑娘,那么乖,那么心疼自己,谁不爱呢,谁不因为白捡一个比亲闺女还贴心的女孩而欣然接受呢,老婆子说的没错,善有善报。

可我还是想哭,还是没办法按部就班写到最后,因为我看到温柔的多鹤,善良的多鹤,隐忍的多鹤,美丽的多鹤,体贴的多鹤,坚强的多鹤,可我最后却看到多鹤的歇斯底里,她的疯狂,她的心碎和绝望。当眼泪流淌的时候,我懂得这种心疼和可怜,但我无处诉说,多鹤也没有办法,她装了半辈子的哑巴终于找到一位可以倾诉一切的属于她自己的爱人,我甚至在构想他们婚后让人艳羡的生活,想象着那个死了三个老婆后娶到多鹤的男人是如何值得错过三次爱情再遇到多鹤,他们在铺满枯叶的林荫道上许下结婚誓愿的时候我就开始想了。可什么都没有,错过了十年,接着,又是一辈子。我不恨张俭,因为多鹤不曾给他以恨,我从来都为这个男人惋惜,也为他的好命感叹,莎日娜奶奶的善给了自己的孩子取之不尽的阳光,那么多的不一样,那么简单的幸福,那样静静看着就可以像蜜般甜的回眸,他全部都尽情享受着。

哭完了,多鹤平静下来,我也就止住了眼泪。今晚不再看下去了,严歌苓就是这样一位让我情绪meifazikong的作家,上次是《一个女人的史诗》,这次还是“竹内多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姨多鹤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