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是一本由奧野宣之著作,大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50,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读后感(一):确实存在过的笔记体验术!!!
【所谓的lifelog就是“
人生怎么活”的完整记录】
lifelog,就是将
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完整地记录下来,变成
可爱的
忧郁的
喜悦的
痛苦的
回忆。
因为《笔记本圆梦计划》而得知的一本书,结果草草翻阅了一遍,反而觉得这倒是很值得细细一读的书。
对于各种文具的爱好,来源于这样一些有趣的“空气”,总有些时候你想要迅速抓住某些时刻,
永恒保存;有些时候你想要涂涂写写,可能只是少女心突然泛滥,看着被涂得花花绿绿的本子,
心花怒放;还有些时候,利用这些或空白或横线或方格的本子,管理
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本书开头的配图,正好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展现了笔记本用处的方方面面,找到了许多跟
自己有共鸣的点,实在是很
欣喜。看过的书,吃过的饭,拍过的照,到过的地方等等,统统装进笔直的纸张里,
亭亭玉立。若往后的每一天都能
坚持下来,每一本里都将充满了当时的“空气”。
【要想留存“空气”,最好采用传统的类比方法】
在这个数位时代,大多数人都选择了
各种各样的APP作为保存、记录、分享信息的工具,笔和纸似乎显得
郁郁寡欢形单影只。
纸笔的
世界,只有
身临其境,才能有所感知。豆瓣上大大小小的文具组里,
随处可见欢愉的笔记本记录方式,加上各种辅助工具的搭配使用,笔记本成为了非常具象又触手可及的载体,不再是机械的键盘敲击声,也不再是
一成不变的视觉大小。
笔记本里散发出的气息,是
独一无二的质感。深深浅浅的字迹,或者
熙熙攘攘的插画照片,随时能
就地取材,拉进本子里,而这些“空气”似乎难以
原汁原味地进入各种数位工具里,也可能遭遇“软件出错”、”不小心格式化“、”咦,那天
莫名其妙不见啦”这样那样的境地,于是就这样无法完成恒久远地保存工程了。
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便是
生活最好的见证,大抵如此。
边读边写,继续补充(...其实应该用 笔记 的功能来写才更合适吧喂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读后感(二):要点小辑
lifelog是什么
lifelog,就是记录
时间,“将不经意消逝的日子变成确实存在的体验”。三原则:一元化(只用一个本子)/依时间排序(不分类)/索引化(建立数字索引)三步骤:书写/剪贴(个性化设计)/重读(回顾反馈)
记录方法
与手账不同,不记录预定事项和计划,只记录行动。用时间阶段、截止、开始的词语记录。减少自省和
抱怨,以记录为主用excel建立数字索引(还真是
倒行逆施的方法,实体笔记vs电子笔记)
本子和工具
便于携带和足够剪贴,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本子。作者居然想到把A4切成两个A5的本子!不同颜色的笔、剪贴,增加记录的乐趣重读时使用荧光笔加强
好处
lifelog可以培养
自信和行动力,纠正不良
习惯,持续的记录和自我管理。随意的记录,不要有压力回顾笔记,也是从旁审视自己的过程。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读后感(三):lifelog你的人生之书
自从去年1月开始写手帐,这本书就在我的想读列表徘徊了一整年。原因么繁体竖版都是其次,关键电子版看着费劲纸质书贵还长时间的缺货。买到之后在工作之余静心
品读,倒是能够适应着读完。综合来说,这样的笔记法其实也不错,不过就我个人使用情况,我并不会把他记在hobo里,可能是
自己对颜要求太高。
学习到的有以下几点:
1.记录,随时记录,有空了就记录。
2.哪怕是流水账一般的记录,留下你
真实过的每一天。
3.重读,与昨天,前天,甚至一年前的你对话,重温
美好的体验,以及吸取过去体验中的经验,还有就是反思不足,也就是每日三省吾身的意思。
我从读完第一张就开始做lifelog,在随身的poc活页上,从起床测体重,晨跑多久有没有进步,早餐,写晨间
日记,列土豆切土豆丝吃青蛙,喝了几杯水,什么时间工作上完成了什么都记录下来一直到上床睡觉。所以当晚上总结记录的时候就不用费劲的去想,而往往根本
记不清楚。
目前得到的好处就是:结合晨间日记列土豆吃青蛙,能够按时完成的事情慢慢多了,有了
很开心的
感觉,以及会在晚上总结猴自我激励一下,说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一点点。虽然只读了一遍,倒是养成了坚持记录下来每一天的习惯。我会继续重读。这本书值得学习,领会精华,学为己用才是最重要的。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读后感(四):太啰嗦了!
本来我不打算写书评,但是豆瓣读书的附注实在太短了。像我这种啰嗦的人根本不够用啊。
但实际上本书作者比我要啰嗦的多。
本书一共五章,明明大纲很清晰明了,但内容却互相掺杂,
比如说重读,我没仔细回顾,印象之中好像每章都提到了。而且
语句啊措辞啊都
差不多。嘛,算了,反正只是工具书,啰嗦就啰嗦吧。
作者介绍的几种记录方法和工具很有趣,但是我不打算实践。集齐整套工具可以召唤神龙吗?对我来说只要一只笔一本笔记本一本便利贴,半年写个一本,纵笔点墨看水长流便足够。要是真的像作者一样巨细靡遗,当真要累出屎,奥野自己都说了,本来想放过去五年的笔记,结果书桌后的架子上空间不够,最后只得放了最近两年的,请问如此巨量而无用的信息,如何有效率地回顾?
相对来说,我更偏爱这样的记叙:我看着镜中男子面色如菜,胡渣唏嘘,
眼神疲惫得像是三天未曾睡觉。——要是按照奥野的方法,想到这里我就会立刻反射性的说到:稍等一下,我需要查看我的笔记。此时我会发现昨天睡了8小时,前天睡了6小时,大前天睡了7小时:哦,什么嘛,错觉而已,我有睡过。似水年华就这样变成了起居注。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读后感(五):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
这的确是可以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因为按照作者的想法和做法你一定开始,仿佛很难可以停下来,这应该也是作者希望的吧。
第一章【透过lifelog将体验化为“资产”】
人的一生的最大的资产是什么?那些可以称之为答案的东西有很多很多。但究根到底应该还是人生的体验,即
经历。
这种经历与我们的身份无关,只与自己有关。
因此作者阐述的理念应该就是:留住你的人生的过程,把他记录下来。
我们不是名人,也不是罪人。很有可能不会为自己,或者他人为我们立传。
但是,我们应该还是像纪念自己这一辈子的。
这本书应该就是想传达这种想法以及具体做法的一种。
言归正题。本子+笔是作者的首选记录方式。
为何?
因为可以保留记录当时的【空气】。各人
理解为记录当时的
心情,天气,状态以及作者后文提到的各种票据,信息等。
那是否只要记录下来就可以呢?
答案当然不是,作者推出了其本书再三深入讲到的【重读】。
【重读】很重要。作者写道:“
事实上我们总是学不会教训一直在重复同样的错误,或是就是因为没有好好的活用过去的体验”。也许【重读】就是一种我们回顾人生的方式。全文的大致顺序以及记录方法仿佛都是为了重读而设计的。
书写-剪贴-重读 或 书写+剪贴+重读。这是一个三循环,也是
相辅相成的工具。
【浓缩成一本笔记本】是非常关键的,避免了选择障碍,处女座等各类人的情况,因此One For All应该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作者提到的三大原则分别是:一元化,按时间排序,索引化。总结下来就是只用一本书写,直接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的书写,万册之后用电脑做成索引,以便索引重读。(这点对于我很难,因为目前我只有一本。哈哈哈)
另外lifelog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你所记录的是【刚刚结束的行动,刚刚买的东西,刚刚读完的数,刚刚听到的话】过去的事情。【将自己做过的事直接写出来】的一种
简单,有效的即时记录。
Lifelog只是想让你在本子上【看到自己
辛苦有成的活动绩效呈现在笔记本的实物上时,自然会感到安心,并且通过书写是自己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从而可以开始自我管理。从而产生想要长此以往的行动。】
于是你要做的就是写,就可以了。
透过书写肯定“认真行动的自己”,即便只有前进一毫米,管别人说什么,这不就是自己的进步。
第二章【让笔记本成为自己的分身】
【刚开始的时候不太用在意写法,在习惯之前,只要写下日期,时间和做了什么事即可】
这就是作者对我们的最初要求。那接下来呢?
1 通过剪贴让自己的笔记更加有趣。
2 再次强调【重读】。【可以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点之处,也能获得重整个人思绪,掌控自我想法等好处。】
3 用自己的语言陈述。与过于的自己对话。
4 根据自己的习惯要求培育最合适的本册,棒子自己
持之以恒的【记录功夫】。
想办法把你自己的
一点一滴都用纸和笔来总结,来使自己
开心,从而坚持下去。成为自己的分身,你在以后看本子的时候就仿佛看着自己一样。这应该是我们写这本笔记的初衷吧。
第三章【如何留存在笔记本上】
终于到我最想要看的重点了!!!
目的:【重新翻阅时,可以让自己跳脱平日的常轨,从旁审视人生】
方法:【写法必须在时候重读时感觉得到当时的兴奋和气氛,资料留在的方式也能传达现场的氛围,才会产生下功夫将今天的体验写在本子上。】
把你的经历体验再利用,个人化,从而产生追加体验。
一切为了重读而加入WHY,HOW的信息。
When—日期和时间;Where--@ XX用自己的标志
Who—和谁;What—做了什么
Why—为何而做;How—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时间日期,在那里,和谁,做了什么非常像小时候写的流水账作文。
但是Why和How才是关键,才是你自己的
灵魂。他们被称为是“有意识的”。
作者建议我们每到1~2小时写一次,通过“为止”“现在”“起”座位时间点而写,这是因为只需要记录现在时刻起,非常的
轻松好记。
【交错式】--记录行动与感受的交错。在你完成了一条流水账之后,紧接着跟上一条当时的心情,或者一些评论,增加“自己”这个元素。
【剪贴】作者介绍了立拍得,当地纪念章,杂志封面剪贴,书腰,包装纸,吊牌,说明书,酒的标签,旧有票,明信片,书信等一系列围绕你身边的那些【空气】。这些你可能无法用你的手机或者电脑来更好的保存。因此,剪贴将会解决这个问题。
本章总结:【首先直接记录普通的生活,为了直接留存
人生中的空气,同事也考虑到重读的乐趣,因此剪贴物品】。
第四章:留什么在笔记本上
1 睡眠和饭食(对于个人来讲,目前的
生活状态无法做到。)
2 自己的行动和状况(特别要注意自己才知道的【暗号】的利用。
3 心中所想的事(这是为了重读的自审和乐趣)
4 旅行,娱乐,活动(诸如旅行攻略,旅行笔记,各种纪念章之类的)
5
社会新闻(你所关心或者有趣的新闻)
为自己的生活成立一个自己的记录采访小组,非常
喜欢可以和自己有一个访谈的机会。这也是我目前笔记中为了填满那一页而正在做的。自问自答,还挺有乐趣的。作者是这样写道【因为希望行动记录的都是好事,于是做出好的行动,自然会形成良性的循环】,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成就感从而使自己可以持久的坚持。
请记住你要记入的是:所见,所闻,所食,一切都是反映出“自己”。
也请记住【你所经历的事,是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力量都夺不走的。】
第五章:如何持续,重读,活用?
一切还是为了重读!!
一再重读,因人的感受也会随着时间
改变,特别是多次看后的心情。重读笔记本是一种必须面对【真实的过去】,这样自己会更加容易接受,也会更好的反省。所以个人专属的笔记,再怎么丑也
无所谓。
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在写笔记的过程中淡化【个人的要素】。不要写太过于内省的
文章,只要写下行动记录就足以说明当时自己的状态与内心想法。要多多记录快乐的体验。
那么如何才可以更好的重读呢?
A 首先要便于找到,你都找不到之前写的笔记本,何来重读呢?信手拈来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赶紧为你的笔记找一个好的地方来存放吧。
B标记和时间点,记录时考虑到以后方便索找。(这一点比较难,没有5年的笔记经历,几乎可以忽略)
C 通过标记,这里的标记是指在你的笔记术再次标记,1 时间的标记(了解时间的经过)2行动的标记(理解自己,时间管理)3 主客关系(自己行动的原因)。
D 固定时间点的重读(安排自己一个固定的时间看一下,比如睡觉前,起床后)
E 倒读与正读,可以以时间点为单位,比如从某个时间点之后开始读,或者从某个开始的昨天-前天-三天前来阅读。
F 有系统的定期重读(每年的开始,某个纪念日,等等)
G 在制作索引中重读,(索引的教程我实在没兴趣看,有兴趣的可以看书本第183页的范例)
H 重读X年前的今日记录
总之:Lifelog笔记的乐趣在于无关人士重要时刻,而在于记录的持续一贯。
第六章:23中本子工具(我就列出了我需要的)
多色原子笔
骑缝线美工刀
立显或自印照片机
将纸变成贴纸工具
整面背胶的便利贴
打孔机
MT胶带
Mini随身本
全书结语是:陪我们走过无法重新再来一次的旅行。
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时候自开始了第四天的笔记,但是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当你记录时,你会发现你的时间已经变成了一条线,一条无法返回的单行线。我们应该珍惜,但是更加应该记录。这是你自己的生活。
PS.本书由于是日本人写,台湾人翻译,所有很多语法词汇都偏日式。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读后感(六):珍贵的我
奥野宣之的这本书后来作为reference出现在很多手帐书里面。
所以可以说这本书是很多后来的手帐书和手帐术的初心。
整本书其实说到实用的内容并不算很多,很多时候作者都在向我们说道一个概念,就是--珍贵的我。
是的,珍贵如我,所以我经历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刻甚至每个时刻呼吸的空气都连带变得珍贵起来。我之所以为我,是因为我经历的那每一个因为我变得珍贵和独一无二起来的时刻。
之所以这些时光是如此珍贵和不可复制,所以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如是记下来,记下的这些时光,就是记下如此珍贵的我。
然后说道关于手帐术的实用部分,其实这本书写得并不是非常详细,也可能是作者是男性的关系,还是比较简单的。
关于每日的手帐应该记录什么内容的sample:
1.每日睡觉的时间和长度
2.饮食(内容、数量和时间)
3.详细记录做某事(when/where/who/what/why/how)
作者也强调其实也没有什么非要规定的,因为当记录这件事情变成一个“规定”的话,其实就很没乐趣自然就很难坚持下来了。不管我们记录什么,我们想要得到的是记录的快乐感觉和真实的自己。
最后一章奥野宣之强调了“回看”自己笔记做反省对比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
总之,作者要安利的中心就是:写手帐做笔记是爱自己和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很好方式。因为,我是珍贵的我啊。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读后感(七):改变我一辈子的笔记术
2015年的7月,一本书改变了我混乱的生活格局。
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不记得是从哪里找到这个书名,印象深刻在于作者是日本人,想来源自"手帐国家"应该会有用。因为只有台湾繁体译本,目前代购淘宝为主,楼楼淘的二手书还花了30多毛毛~
楼楼一向较真,外貌协会忠诚会员,好看不好看直接决定我能否坚持的住...一如我对小贝多年的追随,每一天都精致的活在狗仔镜头下和我们挑剔的目光中,也着实不易(咳咳,跑题了)。好看的笔记本,好用的笔,字写得不认真都分分钟想手撕掉~
Life blog, 理念是将体验化为资产,留存空气,记录努力实干的自己。
Life blog的辅助工具作者奥野宣之推荐了N多,贴纸、各种便签纸便利贴,胶棒,透明保护胶膜,纸胶带,打孔机,磁石胶布,贴纸机,类似于拍立得的相机等23种工具,我这也就暂时利用手头现有工具,慢慢补充吧~
在本子上做一个信封储藏贴纸和各色便签纸,非常方便,放入小尺子都可以。
我觉得手帐的理念很好,也会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趋势,也许有一天低头族们用手帐代替手机,我们的内心和表情也不再是空虚和漠然... ...也许以后我也会入手好几百一本的手帐,但是不是现在,现在,够用就好,因为我的毛毛还有更值得去的地方。
都说21天养成习惯,从7.1-8.1一个月,满满的幸福感。你也许难以想象,这一月中我的状态是何等的低迷,找不到突破工作瓶颈的方法,心飘飘着,难以沉下来去做一些实质性的改变。正是每天早起的点滴记录让我觉得每天并没有虚度,每天都在学习进步,工作上没有很大的进展,但是运气还是蛮不错的,不管新客户还有老客户都有新订单,算是一点点慰藉。life is not always a bed of roses生活并不总是优哉游哉的,直面各种“杯具”,才能给心铺个安乐窝~
一个好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对生活的心态,好的心态受用一生。
借用初中就被安利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读后感(八):虽然啰嗦,但是说的道理和方法很受用
对于我这样青春期已过更年期在即的文艺中老年,虽然觉得应该记录人生,但是又不愿记挂着每晚补日记。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手帐真的不要长篇大论,只要某个时间段的时间地点感想,几个短句就能昨日重现。一天被分割成很多小块,每次忙里偷闲地享受一下自留地,也不过几分钟甚至更短,这样其实每个人都能坚持。有喜欢的贴纸、当日的车票、想保留的宣传材料都可以剪贴。还有书中提出笔记一定要重读也很得我心。我已经写了3天了(汗!算是我的人生最高记录),感觉还不错。
不过这本书相当啰嗦,感觉是为了凑字数就老和尚念经一般反复地讲一件事。我买的是台版,竖排版,看得费劲,好在内容不算很多,算是看完了。建议看的时候把有意义的词句观点标出来,再看就只看重点好了。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读后感(九):奥野宣之&我的笔记术
作者奥野宣之每天在本子上记录“人生或生活(life)的记录(log)=生活记录lifelog”,记录自己的行动与思考,做了什么,吃了什么,想了什么,近乎完整得记录下一天生活的脉络。他觉得记录了才有存在感,通过重读,可以回顾当年的自己,幼稚的话,那可以找到进步的空间,看到今天的成熟,享受过去努力的成就感;若是觉得当年的自己就十分出色,那又更是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一点我是相信的。偶尔翻看以前的Blog,若不是记录下来,真得不记得自己曾经经历过文章里的事情,虽然用词永远不够优美深刻,但也觉得每一篇大白话文章看得非常舒服。而且非常感谢过去的自己,记录下来这些。而且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创意的过程,让人生的一份经理,有了二份精彩,还能不断回味。
作者深信“记录持续,行动也能持续。”
这一点我也是相信的,如果记录,让写下的一刻和日后的回顾可以有愉悦感的话,我会为了这份记录,去做到当下的美好。我也在尝试着利用记录,训练自己使用时间的习惯,因为我不是个很有自律性的人,容易偷懒和放松。=)
只不过有两点和作者不一样,我不认为每天的记录需要那么琐碎,我也不认为需要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录在“人生一册”的笔记本上。
关于记录的东西,根据自己希望保留有的记忆来选择,或是记录每天听的歌曲,或是记录每天吃的饭,或是每天穿梭的交通,如果是你不在乎的,就不要记录。
关于记录的工具,我认为本子是最不利于回顾、查找、翻阅的东西,即便作者想了索引、便于提醒的办法,但仍然不如各种网站、App方便,而且Apps还可以自动记录时间、地点、天气等细节,方便回顾。纸笔更多的是承载了记录时的一份感觉,还有就是可以灵活、方便地书写,便于创意的记录和再刺激。所以应该根据场合、内容,选择合适的本子或者工具,所有的东西都尽可能地最终进入Evernote和Day One。
我选择日常记录工具的主要原则是:
1. 随手可得,或者在特定的环境下,随手可得。
2. 好用、易用、美丽、很酷,让人愿意记录。
3. 多屏同步。
分享一下我的日常记录工具,:
1. 行程计划:Apple的日历,通过iCloud在MAC、iPhone上同步。试过其它一些付费应用,增加的功能觉得都是累赘,还是日历最简单直观,而且我喜欢它的视图。
2. 待办清单:
* 如果是要购买的东西、定期提醒的事项、梦想清单,选择Apple的“提醒事项”。
* 月计划、每天最重要要做的事情,写在Moleskine的日历本上,做好打勾。今年买了个Pocket的,轻便、小,什么包都能装下。情人节的活动买一送一,多了一本,因为是2014年的,自己留着也没用,看到这的朋友,谁想要的跟我说一声哈,赠送哦,真的很好的。=)
3. 每天做了什么值得记录的、突然有了什么感想,也就是lifelog所说的“行动”和“内心想法”,写在Day One这个App里,多终端之间可以通过Dropbox或者iCloud同步。我在iPhone的Launch APP里,设置了一个Day One NEW的动作,快速启动,快速记录,写lifelog顺手最重要。有的时候,懒得在手机上打字,就在手机上发照片,再打开电脑补上文字。以前还有一阵把思考的东西写在ohlife里,ohlife的理念很简单,系统每天给你发邮件,回复就好写下当天的想法。
4. 上班时,有时要在纸上写写画画,用的是Moleskine Evernote Smart Notebook,其实也没啥特别智能的,选个普通横间本就行。
5. 在家时阅读时,先把东西记下来,最后再统一查询,用的也是Moleskine的横线本,选了粉色的,比较愉悦心情。以前没有那么多彩色的买,就可以买限量版的,不过也就是封面稍微特别点,里面都没多少区别。
6. 绘画练习,用的Moleskine绘图册,因为画的不好,画的少,所以更要选个好本子留存下来。=P
7. 电子设备上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内容,不论是Feedly、微信、电子杂志、Kindle,都想方设法最终同步到Evernote上。
8. 读过的书,看过的视频,在豆瓣上做记录。
9. 每天吃的东西,能想起来的情况下,记录在Evernote Food上,Food还可以让你在Evernote上指定一个笔记本储存自己的菜谱。
10. 体重,Withings的秤自动同步到App里。
11. 每天自我确认的项目,这个试过Ritual和Daily Goals,还没选中最合适。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读后感(十):从现在开始我的lifelog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最有特色的部分莫过于它推荐了23种作者实际操作过后认定的手工辅助工具。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力荐这本书的原因。很多讲做笔记或其他手工操作的书籍,只是讲方法或好处从不会从读者需要方面去考虑,而奥野宣之却从最实际的地方出发,为读者想到了很多种在书写lifelog时会遇到的困难情况,并一一进行解答。
我不能说这本书好的没话说,我自己也认为它非常的啰嗦,一再强调前一章或前一页说过的话,很多语言又重复,让人很烦躁。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优点。
lifelog是自己的自传,我一直想像伟人一样有人为我写自传,但却没想到自己给自己写,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可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留存在“空气”中,保留在自己的笔记中,时不时翻阅查看,了解时光里的我自己,看看我和那时的我有何不同。这是一个百年之后看了会微笑的神奇笔记,如果不从现在开始记录,那我也许就会忘记今夜的繁星满天,现在的你有多美,这些让人回忆起就会暖心的片刻。
我不知道lifelog可以让我成长多少,让我养成多少好习惯,但看着自己的变化,仿佛抓到了一根绳子,有了前进的方向,走在变得更好的路上。
作者一再强调“重读”的重要性,推荐了不少方法。记录的方法,检索的方法,分类的方法等等。这些的实用性不妨一试,我在看完序列之后开始了lifelog的写作,现在也写了许多天,还好不是特别枯燥,看着自己的人生历程也出现了我怎么过的如此平淡的想法,但我知道人是因为平淡而伟大,在平淡中学习来的成长是最珍贵的回忆,我不是伟人,平淡与精彩也没有界定,生活是自己说了算的。lifelog从现在开始,也许我拥有了自己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