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弥留之际》是一本由福克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一):如果你放弃,下一代也会放弃
艾迪:在我看来,她是大部分
女性的缩影。
简言之,凤凰、孔雀的
价值,世人一望而知。而白色香花、白鸟、白蝶的价值,就要验证了。世人只会追逐凤凰孔雀,给它们标上
高不可攀的价格,但对常见之物
视而不见。大部分女性被视而不见。
被视而不见的人一定会
焦虑,无以肯定自身存在的理由。
她们要么通过作恶来突显
自己,要么用“圣洁
善良”标榜自己,或用
痴情、花痴来标记自己。
标记之后,她们也为标记所束缚。
她的
人生在被求婚的那一刻起,觉得这就是“我的归宿”。因为没有其它更好的人向她求婚。所以她觉得
爱情与她无缘,变得
优秀亦无可能。
但她不知道人生漫长,在她此刻放弃的机会,一定会让她
后悔(与更好的人结缘的机会或更
珍惜自己的机会)
这是第一个转折。
生完第
一个孩子,体会到了当主妇的
艰辛。她说不想再生了,
丈夫轻易就否决了:你还没下完崽子呢。
于是从那时起,丈夫就变成一个盛着冰凉液体的瓶子,对她来说,不再有
情感和尊重的
意义了。她连假装爱他也不可能了。她厌恶他。
这是第二个转折。
后来她爱上了一个牧师。这是一种英勇
浪漫的爱。她不怕被世人遗弃,只是为了保全他名誉,才隐瞒真相。而且她坚信他们共同的结晶:会从火里水里救出她。她
相信作为人的
尊严,爱的尊严,可以在朱厄尔身上实现。
她人生的救赎最终指向了自己的
孩子,母子连心,其利断金。
杜威·德尔比自己的
母亲还要“蠢得离谱”,更加听任
命运摆布,更不负
责任(麻木迟钝不
思考)。
一开始她与“同村青年”欢好(实际是诱奸或强奸:她并不是出于喜爱自愿与之SEX),她也自视甚低,以为这“就是爱”。她是被选中的,但是作为受害者被选中,不是被当作新娘或是挚爱。
后来她去城里买堕胎药,被渣男以
身体交易哄骗。药很贵,她不得不陪卖药者睡(其实药不贵,只是她缺少信息来判断。而且她在
男人面前是无力、不敢置疑的。也可见母亲没教她如何应付这世道,任她
自生自灭)。
她回家后,肚子仍变大,原来药是假的。她无力去返回找骗子讨回
公道。她在家里
孤立无援。不象那个俄国姑娘,跟
哥哥哭诉被
父亲强奸,哥哥就为了她主持了正义。
然后当朱厄尔看出她怀孕,她就说:你想让父亲知道吗?你想用这个事实杀死他吗?
而实际上她知道父亲是决不会
为此自杀的。真正
无地自容的只有她一个。她原本就没有人疼,更不想沦落到被所有人
羞辱。但实际上,她迟早会暴露,她一路隐瞒,最后只落得被全村人笑话,甚至可能难产送命(没人站在她那边)。
她把所有的
愤怒:那个让她怀上的人、骗她的药房人,全都转移到了达尔身上,也就是:我不想再让你盯着我看。
她用凶残对付达尔,可能毁了他,但她已不在乎。
既然她也会被毁掉,她何必怜惜别人?
或者说,母亲对她的漠视(导致她麻木地被所有揩油的男人
伤害),最终由母亲的儿子承受了离奇的嫁祸。
卡什的视角几乎就是作者的视角。但他眼看着达尔被抓走却没有阻止。杜威·德尔吓到了他(阴暗
仇恨),父亲安斯让他恶心(也就是生儿子当劳动力自己借机偷懒),但他觉得:这才是达尔“该去的地方”。
世事本就荒谬,惟有静等一切过去。好人所作的无偿牺牲大概也是没用的,虽然卡什仍然在做。你爱,未必有回报。作恶,未必被更大的恶吞噬。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二):所谓爱她与不爱她的人
开始是不喜欢朱埃尔的。
觉得他一个人享有母亲全部的爱却没有回报她爱意,对家人有一种高傲的疏离。甚至是在母亲将死之时也要去拉货挣三块钱。然而却是这样"背叛了母亲对他赤裸的宠爱和无私的奉献"的朱埃尔,在水里在火里拼了性命的去救母亲的棺材、以身涉险地一遍遍潜入水底寻回开什的工具、为了买两头骡子向父亲妥协卖了自己视若性命的马甚至在离开后步行追上了他们。
他对家人的厌恶与无情下,却潜藏着对他们的爱。
然而与他不同的是埃斯本德伦这个人。他为了完成多年前对妻子的承诺,带着儿女们几度冒险。固执己见地不肯接收他人的建议,让开什再次摔断了腿、仅有的骡子溺水身亡、卖掉了朱埃尔辛苦工作换来的珍视的马、抢走了德威特尔的堕胎钱。他一路上都说着这都是为了完成亡妻的心愿,想要表达自己对她的爱意与尊敬。却又对其漠然如旁人,让自己的儿女们干一切事情哪怕是遍地鳞伤自己却毫发无损。
我看不到他对他家人们的爱意。
他不肯给安迪看病,因为要钱。也因此随便买了袋水泥糊弄开什的断腿让他承受更多的痛苦,迟迟不愿带他去找医生,甚至以埋葬优先为借口。 他摸走了昏迷的开什的衣服里他辛苦攒下的钱。他要走德威特尔的钱的时候的嘴脸就像是发现了金子的小人。他一路上想的是他终于可以装上假牙了,而不是什么丧失了爱妻的悲痛。甚至到了杰夫里埋葬完亡妻之后,他迅速地娶了新的夫人装好了假牙。
埃斯本德伦就是这样一个自私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是最爱安迪的那个人,可实际上,他却是书里唯一不爱安迪的那个人。他唯一爱的只有自己。
而那些仿佛不爱安迪的儿女们。开什细心雕琢着她的棺材,一路上所想是让它安稳一点。特尔的爱被描写的甚是直白。我觉得之所以他会放火,是因为他是本德伦家最"正常"的那个人,知道这一切的不正常,让安迪早日安眠不需要在死后被人拖着跋涉千里,慢慢腐烂遭路人嫌弃遭秃鹰垂涎。他是超脱于他们的。也因此是"疯"的。
而德威特尔这个人。就是农村的傻姑娘。母亲弥留之际她在她床边扇扇子。但她心里最想的是如果母亲死了,她就可以进城去买堕胎药。占据她内心的其实是她对怀孕这件事情的恐惧和对堕胎这件事的渴望。她是真的傻。才会轻易被药店伙计诱奸成功。很难说她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就会像安迪那般空虚。
瓦塔曼是最幼小的孩子。在他的视角中他对母亲的爱一览无遗。而母亲的过世无遗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刺激。
全书就在这些人的视角切换里不停的将故事推进、交代清楚。作为邻人的可拉对本德伦一家看得清楚。不,不止。大家对埃斯本德伦这个人都看的十分明白,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我觉得这种第一视角的POV比冰与火之歌的还要厉害。这些人都集中在一个地区,看见、经历的是同一件事情。从他们不同的内心、不同的角度,可以把这个故事看的更加完整,叙述的更加的立体饱满。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三):谁的弥留之际?
有些书让你看一遍就明白了,比如《平凡的世界》。有些书有些乱,需要列一个表才能理顺,比如《百年孤独》。有些书,让你忍不住要写一下感想才能平静,比如这本《我弥留之际》。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就说一下书名吧。弥留之际是人要死的时候,到没有死透中间这段时间。那么这本书,就是母亲艾迪·本德伦死了以后,还没下葬这个期间发生的事情。所谓的入土为安,就是要下葬了以后才能安,才算真正的死亡。“我”弥留之际,那么就是艾迪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从艾迪的角度吗?好像没有。全文59章,艾迪只占了一章的内容。(由于我看的是kindle,所以看不到章节,我自己就把59章,写了一下)
1,达尔(老二,在外人看来像个傻子,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觉得他是上帝。本德伦家,唯一智商在线的人。)
2,科拉(弗农·塔尔的老婆,艾迪生前的好朋友,对本德伦家的那个人都很了解。)
3,达尔
4,朱厄尔(老三,艾迪和牧师惠特·菲尔德生的儿子。他跟安斯最像,虽然他不是安斯亲生的。是不是很讽刺?)
5,达尔
6,科拉(这一章讲诉了本德伦一家的关系,字字经典!)
7,杜威·德尔(老四,唯一的女儿,跟莱夫发生关系,怀孕。)
8,塔尔(邻居,老秃鹰)
9,安斯(父亲,吝啬鬼,懒惰鬼,整天喋喋不休。)
10,达尔
11,皮保迪(医生,对本德伦一家看的透测)
12,达尔
13,瓦达曼(老五,可爱天真的小男孩。)
14,杜威·德尔
15,瓦达曼
16,塔尔
17,达尔
18,卡什
19,瓦达曼
20,塔尔
21,达尔
22,卡什
23,达尔
24,瓦达曼
25,达尔
26,安斯
27,达尔
28,安斯
29,萨姆森(邻村村民)
30,杜威·德尔
31,塔尔
32,达尔
33,塔尔
34,达尔
35,瓦达曼
36,塔尔
37,达尔
38,卡什
39,科拉
40,艾迪(母亲)
41,惠特·菲尔德(牧师,朱厄尔的亲爹。一个披着道德外衣做着肮脏事情,不愿意承担后果的人渣。最后连看都不敢去看艾迪一眼。)
42,达尔
43,阿姆斯蒂(同村人)
44,瓦达曼
45,莫斯利(药店老板,本来可以帮助杜威·德尔,但是为了面子,不卖给她药。)
46,达尔
47,瓦达曼
48,达尔
49,瓦达曼
50,达尔(灵魂出窍,看到自己,然后灵魂回到体内)
51,瓦达曼
52,达尔(朱厄尔想打架,但是达尔阻止了他,这可能是后来朱厄尔想把他丢进疯人院的原因吧。)
53,卡什
54,皮保迪
55,麦高思(药店伙计,诱j了杜威·德尔)
56,瓦达曼
57,达尔(开启上帝视角)
58,杜威·德尔
59,卡什
可以看到,达尔有19章之多,当之无愧的男主角。瓦达曼,10章,男配角。塔尔,6章。卡什,5章。杜威·德尔,4章。安斯,3章。科拉,3章。皮保迪,2章。朱厄尔,1章!
看过的都知道,艾迪最爱的孩子是朱厄尔,为什么他只有一章?就像科拉说的,朱厄尔才是地地道道的本德仑呢,不爱任何人,不关心任何事,除了挖空心思盘算怎样花最小的力气得到一件东西。那么谁最爱艾迪呢?达尔!“达尔跟他们不一样。他来到门口站在那儿,看着他奄奄一息的母亲。他只不过是看着她,可是我却重新体会到了主的无穷无尽的爱和他的怜悯。我明白了艾迪对朱厄尔的感情是装出来的,只有跟达尔之间才存在着理解和真正的爱。他仅仅是站在那里看着只剩一口气的母亲,他心里的话太多了。”有可能是艾迪在天上看到的事情,通过达尔的眼睛来讲述给我们。这也是为什么达尔可以开启上帝视角的原因吧!(个人猜测)
两次危机。一次过河,一次放火。所谓天灾人祸,也就是这样吧!这两次都是朱厄儿把艾迪的遗体救出来的。那么朱厄儿为什么要救呢?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如果不是,那是为了什么?
那可以来看看每个人去城里的目的:
安斯:明线:1,去完成艾迪的遗愿。2,安假牙。暗战:娶本德仑太太。(这个暗线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只有葬了艾迪,他才可能去把本德伦太太娶了。所以他应该是艾迪一断气,他就有这个念头了!)
卡什:完成母亲的遗愿,我做的棺材,我为妈妈做的棺材。
达尔:完成母亲的遗愿,多陪她走一程。
朱厄儿:完成母亲的遗愿,我是这一家人里的。
杜威·德尔:完成母亲遗愿,拿着莱夫给的十块钱,去城里堕胎。
瓦达曼:反正在家没事,跟着去城里转转。
那么他们实现了目的没?
安斯:埋葬了艾迪,换了假牙,娶到了本德伦太太(这个太太跟他一个姓,估计是他的远房表亲的遗孀,或者就是远方表亲?之前他肯定认识她,而且不只一次来过她家。)
卡什:摔断的腿,又断了一次。本德伦太太的留声机,一起跟着回家了。每次过节可以在家听音乐了。
达尔:被关到疯人院。预见自己悲惨的后半生。
朱厄儿:幸幸苦苦买回来的马,被换了两只骡子。
杜威·德尔:胎没打成,还被诱j,打胎的十块钱还被父亲安斯抢去了。
瓦达曼:想要的小火车,不可能买到,失去了哥哥达尔,幻想破灭。
这样一看,只有安斯是最大赢家。他什么都没有做,却得到了他想要的所有东西。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遗体在河里被冲有了,他们不去城里,安斯不能换假牙,不能娶本德仑太太,达尔不会去疯人院,朱厄儿就不会卖掉自己的马,卡什还是会断腿,没有留声机,杜威·德尔不会被诱j,十块钱还在她这里,瓦达曼不会看到小火车。
如果遗体在火里被烧了,他们不去城里,安斯换不了假牙,不能娶本德仑太太,达尔不会去疯人院,朱厄儿还是会被卖掉马,卡什会断腿,没有留声机,杜威·德尔不会被诱j,十块钱还在她手里,瓦达曼不会看到小火车。
他们到不了城里,就真的不会发生这些吗?
安斯,安斯换假牙,肯定了,他就是从杜威·德尔手里抢去的十块钱!那么杜威·德尔怀孕他知道吗?他肯定知道!安斯知道,卡什知道,达尔知道,朱厄尔知道,艾迪也知道,最后连瓦达曼都知道了!只是只有达尔关心了一下杜威·德尔,她就怀恨在心。会娶本德仑太太吗?也是有可能的,估计不会这么顺路,可能晚一点吧。
第九章,安斯就说了,他们总在跟他说,要把达尔送走。所以在启程之前,安斯心里已经想找借口把达尔送走了。所以达尔被送走只是迟早的事,因为艾迪走了,没有人保护达尔了。
朱厄尔的马不会被卖掉。因为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卖马的。
杜威·德尔,不会打胎成功,因为前面一个医生明明有药也没有卖给她,估计不会有人真心想帮这位小姑娘的。这就是社会的黑暗吧!
这个故事,不仅是视角在不停的转换,而且时间也在不停的来回。故事很精彩,结构也让人眼花缭乱,可以反复咀嚼!
最后一段,皮保迪的搞笑结尾。看到这段我真的笑出了声。
皮保迪:“天哪,安斯干脆把你带到靠得最近的木材厂,把你的腿往锯子底下一塞,岂不是更加省事?这样倒真能把脚治好呢,接着你再把他的脑袋往锯子底下一塞,这样你们一家人就全得救了,安斯这家伙上哪儿去啦?他又在鼓捣什么了?”“他把借来的铁锹送回去”他说“那是不假”我说“他当然得借把铁锹,好把老婆埋了。他还巴不得能借到一个现成挖好的坑呢。你们哥几个没把他一块儿扔到坑里去,真是太可惜了。”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四):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看了两遍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里面的人物的思想还有埋葬的旅程慢慢的一点点的浮出。
安斯和艾迪一家有5个孩子,卡什、达尔、朱厄尔、杜威.德尔、瓦达曼。其中朱厄尔是艾迪和惠特菲尔德发生关系所生。艾迪死前就要求一家人把她尸体送回艾弗森老家埋葬,而这个要求仿佛是她对别人恶意的惩罚。仿佛是她早就想好了的如何长眠的通道。
艾迪是一个敏感的、有生命冲击力的女人,她渴望存在感,她的这种存在感在鞭打学生的过程中得到了轻微的满足。如果不这样,她仿佛只体会到永远的孤寂。她试着嫁给了安斯,她生了卡什,生了达尔,她从中感觉到的不是很多作品很多真实的人给我们讲的温暖的母性、母爱,家庭的欢欣,家庭的强大心理支持力量。她感受到的东西深入骨髓的绝望,这种绝望让她决定在生完瓦达曼之后长眠。这种东西是什么?是沉重的爬行的生活、是人互相不理解的孤寂、是对宗教的罪恶说的蔑视但又找不到自己归属的无着无落。她试着跟非丈夫的男人发生关系,但这个也救不了她。于是她死了,于是她死前要报复,要让一家人去走那个艰难的旅程。
安斯被无形的轮子推动着,这个轮子要求他找一个老婆传宗接代,要求他生很多后人,要求日子这样过下去,尽管生活拮据,他渴望已久的装一副假牙可以体面吃上帝赐予的食物的钱都抠不出来,他心安理得的继续这样的日子,有时太苦了就发发牢骚。这也是他跟艾迪的不能沟通交融的一部分。他在乡亲的眼中是懒惰、爱贪别人便宜、胆小的人。到了最后,这段旅程结束后,通过跟家人遭遇的对比,似乎只有他得到了好处,装上了假牙又娶回了新的厉害媳妇。
卡什在我眼中是一个理性的人,理性到似乎已经没有了人的正常的情感,特别是对母亲的死,他一点没有反应,他反应的是应该用什么工程原理把棺材做漂亮,他反应的是怎样把这个目标(把死者运到艾弗森)实现。对于自己他也十分苛刻,腿的剧痛,他可以平静的无视。他是一个极端守规矩的人,极端到没有了人味。
达尔对母亲由爱转恨,我不知道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也许是母亲对他的无视,也许是母亲最后的弃绝。在达尔的眼中,三弟朱厄尔是一个爱马的家伙,是一个固执倔强有毅力脾气暴,走路髋部以下活动的像一个木偶怪的家伙。当朱厄尔骑马跟随大车上路的时候,他疯了似的哈哈大笑。他在笑什么呢?他在笑朱厄尔对规矩的藐视?还是在笑朱厄尔本身?达尔后来烧了棚子,烧了棺材,虽然被众人抢救下来,并把达尔送往精神病院。但是达尔的自我思想分析确清晰明了-----“可是我拿不定谁有权利说什么是疯,什么不是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好像有另一个自我,这另一个自我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他怀着同情的恐惧与惊愕注视着这个人的正常的和不正常的行径。”
朱厄尔对母亲有原始的爱,他不愿意看到母亲临时前受苦,不愿意叫卡什在她面前做棺材,但是朱厄尔自己本身的思想是好像是贫乏的,他几乎没有多少心理活动的描写,他对马儿的喜爱也是一种原始的亲近,他在众人眼中是脾气暴躁的,他跟其他的交流也是直直的,要求似的。他要的马儿,他拼命劳动去获取。他蔑视别人给他提供帮助,他只信自己。这种蔑视是跟父亲的对抗中,在从小的家庭生活养成的。但是他心地却仍然善良,当父亲懦弱的可怜表示自己的牙都没有钱装还要养活一大家人的时候。朱厄尔默默的把马送到了交易地点。
杜威.德尔是个有女性魅力的女孩,对于莱夫,她并不想拒绝。她想做,但是做这件事好像不那么守规矩,于是她跟莱夫说要是到棉花地尽头树荫那,口袋里的棉花还没有满的话就是上帝的旨意。于是莱夫把自己采的棉花全放进了她的口袋里。杜威很淡定,她并没有慌得不知所错。她也没有怨恨,她到药店被伙计诱骗后也只是说这个坏小子,我知道他这个办法是不行的。她想不深。她顺应天性而为。却要顺应社会把孩子打掉,她的身体是受到了伤害的。
瓦达曼还小,瓦达曼几乎就是一个孩子的视角来阐述整个事情。他认为是胖胖的皮医生杀了母亲,他认为母亲是一条鱼,他好奇一路跟踪腐尸的兀鹰晚上在哪歇脚,他也见到了一些秘密。他对橱窗的小火车念念不忘。他交流最多的只有他的姐姐杜威。其他的哥哥母亲父亲对他并没有表现太多的爱。
其他的乡邻,在劳动力不发达的地区,乡邻保持着互助的习惯,如果不这样做,他们也保全不了自己。如果不帮助安斯把腐尸送走,他们也没办法生活。如果男人们不帮助安斯尽早埋掉艾迪,信仰基督教的女人们对丈夫也暴跳如雷。女人们不能看见这种场景,她们害怕这样的场景,害怕自己的埋葬也会变成这样。
全文结束的场景是什么呢?是艾迪的腐尸终于埋葬在艾弗森,卡什的断腿可能不会再复原,达尔被疯了,朱厄尔拼命获得的马
失去了、杜威注定要分娩、瓦达曼不会有小火车,安斯娶了带来音乐播放机的新太太,装上了假牙。然后呢?然后他们一家可能偶尔会一起听听音乐。然后人物各自的日子会是怎样呢?
看完整个小说,我仍然不能从时空的方面来理解分析,那需要我去阅读很多资料后我可能才会有一点点感受,我能理解到的只能在我已有的阅读积累地基上建筑。我甚至不能理解艾迪的思想和报复行为。艾迪是读过一点书的人,所以她不像我熟悉的山妇那样平和的安于生活操劳,她平和的外表下是暴怒灵魂。的我也不知道瓦达曼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这个小孩好像处于一种偏执的精神狂躁状态中。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五):母亲的分身,破碎的家庭,还有贫穷带来的苦难
as i lay dying是william faulkner的又一部力作,背景讲的是美国南方乡村的一贫苦家庭要把他们将死去的母亲的遗体送还她的家乡jefferson的故事。在cuus的时候有人给出了“黑暗版西天取经”的评价,搞得我很好奇。我本人虽然不
喜欢西游记那种神话题材,但是这种在“旅途上”的题材的书我还是很感兴趣的。比如书on the road啊之类的。于是便买了英文原版来读。刚开始读的时候可能会有点无聊,还有可能会搞不清楚谁是谁在叙述的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之类的,到后面随着剧情的深入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渐渐的清晰了起来,读到后面越读越有感觉。
很多人对于书中把母亲遗体送回家乡这个过程进行各种解析,然而我本人对于书中的人物更加感兴趣。他们每个人不一样的性格和在文中起到的作用都让这本书更加发光发亮。首先讲一下他们的父亲Anse这个人。 Anse是一个自私吝啬的冷血父亲。很久之前,Anse告诉周边的人他不能在太阳下劳作暴晒,不然他会死的。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出去在大热天做过农活。从此可见此人的懒惰和狡猾。之后妻子Addie生病他不但没有去请好的大夫倾家荡产来治好addie,却听从妻子开始准备棺材为她的死后做准备。到后面,Anse更是恶劣地不给自己受伤的大儿子看医生,还骗走了女儿拿来堕胎的手术费。如此,他还自称自己非常爱妻子Addie,像别人炫耀自己对Addie的承诺:我会把她的遗体送回她的出生地jefferson。然而,在大家到达了jefferson之后,他却连花钱买把铲子给自己的妻子的坟挖个坑都不肯,还表示可以去周边慈悲的基督徒家里借。可以说,家里没有一个人待见Anse,而这厮在addie下葬之后,马上给自己换了新装,还找来了一个新女人,卑鄙无耻可见一斑。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Addie这个女人。可以说Addie是一个聪慧很有想法的女人,可惜她最后却嫁给了Anse这么个男人。在早期被塑造成一个冷血的女人,居然不愿意葬在本地和自己的亲人孩子在一起,反而要远走jefferson。书里面只有她的一章自白,但是那一章的内容比全书的内容都来的震惊。特别是那一句:我父亲告诉我,生着就是为了以后那无尽的死亡做准备。我被她如此负面的情绪所震撼。然而之后真相来迟,Addie根本不想要孩子,而anse却和她生了4个【不算jewel,jewel是她和别的男人生的】。addie对这段婚姻再是厌恶不过,便想出报复anse的计划,她让anse向她保证要把她的遗体送回去。
整本书的所有便是从addie这位母亲开始的。
不错,addie是个有趣的女人,她的孩子们也都很特别。这里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可能是意淫过度,但是我认为addie的五个孩子其实是addie的分身,每个人都是addie性格的一部分。大儿子cash忠厚老实,和addie本人虽然讨厌anse但没有偷偷离开anse相对应。二儿子darl是神经病,但是在全书中却是最理智最看得清事情的一个。darl在文中的作用我会在后文说明。Addie的病态思考和对事物的知晓程度与darl的神经问题和无所不知相对应。jewel是addie最喜欢的孩子,家里的三子(也是她与外人的私生子)。jewel占有addie最喜欢的自己的一部分性格,也就是那个理想状态下不用考虑现实的addie。jewel高傲不合群但是很懂事,就像是自白里面的那个addie的真实性格。Addie高傲,会思考,本应该是个高层次的气质女性,却不幸嫁给anse。女儿dewey dell和母亲一样的命运。addie不想要孩子,结果怀上了孩子,急着要去打胎;dewey dell与男友交欢不幸怀上孩子,结果因为anse抢走了钱,没法去打胎。 没了钱的dewey dell告发了darl要火烧addie棺材的事情,再大家把darl送去精神病院的时候像猫一样抓着他发泄着她对命运的不满。正如addie不满anse不满命运才计划了这个送遗体回乡的事。小儿子vardaman天真活泼,代表着addie自然纯真的一面,同时也代表着addie和vardaman一样的对事实的洞察力。
在addie的众多儿女之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darl和vardaman。我认为本书中darl是作为“上帝视角”的一个角色存在,以自身表面上的精神病患者身份来衬托这书里其他角色和现象的荒唐可笑。darl是“真相”和“命运”的化身。darl在文中问过jewel:jewel你的父亲是谁?他也知道dewey dell怀孕的事情。他说出了dewey dell的真实想法,dewey dell其实期盼着母亲addie早日死去,这样她就可以早点去jefferson城里面堕胎了。这些被戳穿事实的人都诅咒darl,他们说damn you, damn you。就像是在诅咒命运一样,诅咒着darl所说的话。最后darl更加是精神失常,精神分裂成两个人格。一个是本身的人格,笑着说着yes yes yes yes,已经呆傻;另一个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着darl自己的人格,冷冷地描述着darl被关在笼子里的惨况。
而vardaman弟弟则是本书最纯真的角色,他是“事实”的化身。他对事物的判断局限于从自己和别人的交谈还有可见的事物里推导出来的简单的话。然而这些简单的话却衬托出了这个送遗体回乡的旅途的可笑。当他们扛着母亲的棺材跨过泛滥的大河,母亲的遗体被水浸泡,很容易腐烂。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对死者的折磨和不尊重,应该就原来所在之处埋葬了她。然而家里除了darl之外的人都坚持要送。vardaman和darl之间的对话简简单单,却透露出了最基础的事实。vardaman说:my mother is a fish。一句话便体现出了自己母亲现在的处境,让读者尴尬。
这本书里面,似乎每一个角色都不舒服。addie遭受苦难,嫁给anse。cash因为这趟去jefferson被烧伤还坏了一条腿。darl被送去精神病院。jewel也在中途被烧伤,还被darl说出了不是anse生的真相。dewey dell被男友抛弃,堕胎不成,还要惨遭色狼医生毒手。vardaman还小才10岁,便失去了母亲。anse似乎也不好过,一辈子在农村,养一大堆孩子,结果还要来这趟苦难之旅。这一切的源头都是一个字:穷。如果不穷苦,如果不在农村,anse和addie的关系还会如此么?anse还会这么抠门狡猾么?addie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么?孩子们会不会关系好一点呢?不过如果富一点,可以肯定的是addie是不会死的,也不会有这个回乡之路。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六):鬼斧神工
只能说,鬼斧神工的文字!
构造59个小节,分别通过13个角色的讲述来描绘这个本来极其简单的送葬故事。
点睛之笔在40小节,艾迪的心理描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丈夫安斯和邻居科拉的虚伪,对于一个女人孤独的思考更是细腻到无法想象这事一位男性作家的文字,可见一斑。40小节就如同整本小说的黄金分割点,同样是故事三分之二篇幅处,如同艾迪所说,我们必须通过言词来互相利用,就像蜘蛛一样,靠嘴巴吐出的一根丝悬垂下来,摇荡,旋转,彼此却不接触。全文前58小节中,艾迪言词中满满是遵守诺言,有情有义,直到最后才露出真面目,既畏缩又得意忘形。
故事有近一半是通过达尔和瓦德曼来讲述的,尤其是达尔。可见作者对于这两个角色的喜爱,我也最喜欢达尔,他的疯癫才是真情的流露,一把火烧出的是愤怒,是对妹妹的怜爱。而卡什受伤后,只有达尔一直心念着先给他找医生,无法想象,当达尔被捕时,面对亲人的背叛该有多么痛苦,这痛或许也只有狂笑才能平衡了吧。
然而不得不说,心理描述的篇幅还是不够的,虽说站在了多个角色的角度来讲故事,但差异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