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從0到1》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13 12:44: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從0到1》读后感精选10篇

  《從0到1》是一本由Peter Thiel / Blake Masters著作,天下雜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TWD 360.00,页数:2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從0到1》读后感(一):实战下的教授

从0到1,在不是创业者的角度上,看到的是另一种渴望。
这本书作者Peter Thiel,PayPal创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本书源于他在斯坦福大学教授的一门关于创业的课程。
实战下的教授,这与我们曾在大学里的课程是多么难以想象。
与一个读研究生毕业的同学聊天,问,还会继续读吗?
她说:会,但等3年甚至5年后,不想只当在纸上研究的博士生,也不想将来只能把调研经验和国外课本翻译给学生的老师。
嗯,我们的确需要不一样的教授。
在实战下的教授,我想,才是真难能可贵的教授,可惜,现在的我们真的很少很少。只有一些带有招聘性质的零星讲座,只有一些挂名的企业家课座教授,我们的老师,拼命地评上职称,争取研究的资金,好让自己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与企业合作,去做更多的调研,然而,还是离实际好远好远。
课程上的研究,我们会疑惑,为什么现在还有企业这么做,为什么某项制度会这么执行,而在外部看来,我们的想法、思考,又只是听听作罢的幼稚之词罢了,许许多多的论文,只是刊登在某个地方的几页纸罢了。
大学之道,何以致之?

  《從0到1》读后感(二):对打工者和个人发展有什么帮助?

2016年这本书正热时买来初略的看了一遍并且在豆瓣上写了一段简单的书评。2017年已经忘了这本书讲了什么,又买了一本看了一遍,好书要看两遍以上,多写感悟,经常复习。

这次的思考是这本书已经过了火热期,大部分人可能和我一样暂时不会创业,那么这本书对于打工者和个人发展有什么帮助呢?这本书的思路和《黑天鹅》、《反脆弱》的思路一脉相承。

第一,差异化竞争策略。起步阶段选择工作尽量选择门槛高一些的工作。前几年一直有人拉我去听直销的课程,希望发展我为下线加入他们,前前后后观察了7、8年从大学就开始,但是自己一直没做,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此:人人都可以参与,0门槛。必定意味着红海,白热化竞争。

这几年自媒体之风也刮得火热,自己刚开始也很亢奋之后想明白了,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时,不要轻易全职做,这也是一片红海、人人都可以参与,最终能持续穿越平台的个人也就连岳和和菜头了。个人强势品牌影响力到公司化运作,是自媒体做成的必经之路,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到哪里了是比较合理的。

这些都是三分钟热度,起初参与热情很高,最终幸存者很少的两个行当。

  《從0到1》读后感(三):保持头脑清醒,是创业的第一步,并且要贯穿全程。

《从0到1》读后感
《从0到1》讲述了如何成功地创立一个企业。从0到1是一个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每一个企业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过程是给一个企业打基础的过程,一个基础飘摇动荡的企业,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它。如果你期望在一个基础不稳的企业上发展出一家巨大的跨国公司,那你就是在期待奇迹的发生。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必须要回答以下7个问题,或者说要从以下7个方面思考自己的公司能否创立,能否在未来活下去:
工程问题:你的技术是突破性的进步还是稍微的改进;
时机问题:现在开创公司合适么;
垄断问题:现在创立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么;
人员问题:你有合适的团队么;
销售问题: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途径销售产品;
持久问题:未来的10年20年,你能够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么;
秘密问题: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如果没有回答好上述问题就去创业,意味着期待奇迹出现;几乎每一个公司创业之初都会犯一些错误,每一个错误都足以毁掉这个公司;在创立一个企业之前,你需要了解一些事情,创业是一个需要时刻都保持头脑清醒的事情,在做出一个决定之前,需要慎重考虑,你的决定会让公司落在8-2曲线的哪一点?很多公司的破产不过是因为领导者的一个错误的决定。
工程问题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意味着你的产品究竟有没有竞争力。清洁能源之所以成为泡沫,那么多太阳能企业之所以破产,就是因为它的技术还没有更新到人们一定会选择用它的地步。一个优秀的技术公司,他拥有的新技术,要比其他公司高出一个数量级。但清洁技术公司的产品鲜有两倍的改变,更别说10倍了,甚至有时候他们的产品还不如旧产品。太阳能电池转化率低,造价高。相比之下竞争力还是很低的,因为你并不能让人们因为环保而去投资赔本的东西。公司必须力争做到10倍的改进,稍微有一点改进对于终端客户来讲就是没有改进。假设你设计了一个风力涡轮机,实验室数据显示效率改善了20%,你还要考虑应用过程中的代价问题,电力的效率要比蒸汽机高出几个级别,但是仍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普及,基础设施的支持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算到最后你的产品真的能够提供20%的进步,由于人们习惯性的对广告的质疑,你的产品竞争力也不是很明显。至少10倍的改进才会为竞争提供显著的优势。
时机问题:历史会决定一个东西或者一项技术究竟能不能生存。如果你向21世纪的人吹捧蒸汽机多么好,那么人们多半认为你是个疯子,因为显然,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电力普及带来的飞速发展,就算是标准石油公司也没有办法阻止这一过程。这是产品滞后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时机太超前,如果你在明朝的时候去搞大数据研究,这很显然也是不会成功的。因为没有基础设施支持你,而建造这一套基础设施的价格不是一两家公司可以负担的起的。在你试图以自己发现的某个秘密创业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垄断问题:我们都痛恨垄断,经济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垄断企业是不应该存在的,因为他靠攫取大众的利益来满足自己。但是,从一个公司的角度看,完全竞争倾吞了经济利益,那么这个企业该如何活下去?或者说,既然有没有企业对于自己而言没有任何的区别,那么为什么要费劲心力的去经营企业,而不是悠闲的去度假?从历史沿革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每一个细分市场,活下来的企业都是垄断者,他们拥有别人无可替代的东西。完全竞争只是水平的发展,只是相似产品的复制。本质上来讲,未来的发展必须要有资本的累计,完全竞争没有办法长远立足,垄断只是由一个企业转移到了另一个企业。而这些企业又通过更大的创新来维持自己的垄断,或者被另一家创意十足的公司取代。竞争是残酷的,并不是西装革履优雅的喝咖啡,而是血腥的斗争,因为商场上的竞争意味着生存。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市场中经常出现过度竞争。每个人都会为重要的事情竞争,真正的英雄把他们的荣誉看的更重要,即使事情不重要,也要一争到底。这个扭曲的观念是人的天性,在商业上却很致命,如果你已经看出来竞争带来的只是破坏 而不是价值,那说明你还是一个清醒的人。垄断企业通常会有如下的优势:专利、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不要忘了收购和合并也是打造垄断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或许你可以让另一家公司为你所用,而不是要它死。
人员问题:你能否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很重要,这意味着你的团队能否合作,能否长久的合作。一起创业的基础是你们拥有深厚的情谊,如果只是一面之交就倾心相托,那么很有可能是给自己埋下了炸弹。风险投资投的是人,是团队。如果一个团队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充满创造力,那么这家公司多半是潜力股。如果创业者之间有很大的嫌隙,并且经常因为很小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那么多半是中途夭折。为了同一目标的人若是心怀鬼胎,那么这一目标是不会达成的。一个错误董事的存在,很可能会毁了一家公司。
销售问题:技术人员很歧视销售人员,认为他们只是雕虫小技,小打小闹。这也是为什么和物理学博士会很难相处,因为通常来讲,这些人都会认为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自己知道这个世间的一切真理,笑看别人表演杂技。但是,市场告诉我们,很显然不是这样的。顾客不会主动来找你。如果苹果不告诉消费者它的产品如何,如果他们没有宣传和营销,那么我们至今都不知道苹果是什么,如何购买?就算是巨大的创意和质的飞跃,关键是我们不知道啊。如果环顾四周,没有销售人员,那么你就是。真正的销售大师是影响人于无形之间,而不是西装革履,上来就说自己是销售,直接推销产品。这样的企业多半不可投。谁先占领病毒式营销的细分市场,谁就能主导整个市场
持久问题:很多创业者是因为对于某一行业的热情,投身此行业。但是在你决定投身某件事情之前,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在未来能否创造价值?而不是对于自己而言有没有意义。对于本拉登而言,911恐怖袭击是漂亮的一战,但是这让世界为之惊恐,让很多人家破人亡,这有价值么?没有,可能这对于本拉登来讲是有意义的。那么当你进入一个市场之前,你也要考虑你所做的东西,能否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市场提供价值。互联网企业看重的是未来的现金流,很多公司在一开始是亏本的,但是在未来的时间里,可以以指数级别创造价值。这是因为它所做的东西,普及之后真正的为人们创造了价值,让人们对它产生了依赖,周而复始的修葺,让产品更加完美。
秘密问题: 好企业是改变世界的密谋者,选择告诉每一个人秘密和选择谁都不告诉中间有一个平衡点,就是公司存在的价值。要创建一家公司时,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自然没有告诉你的秘密是什么?人类没有告诉你的秘密是什么?自己要探索的是什么?对秘密的好奇就是创新的根本来源。而我们之所以对未来的秘密有如此之大的好奇心,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些秘密是有价值的,如果说创新没有创造价值,那么这个新奇的想法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你发现了一个秘密,并且你认为这个秘密有巨大的潜力,你肯定不会把它告诉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你,而是告诉你相信的合伙人,你们一起靠这个秘密去创造价值。秘密是一个公司存在的核心,也是维持盈利的核心。
创业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若是最终会有一个成型的企业,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惊喜。但是很多人的心血会因为种种问题毁于一旦,比如说找了一个错误的合伙人,比如说选择了一个错误的目标人群,比如说投资了一个错误的方向。8-2曲线看起来就像一个诅咒一样,尤其对于公司来讲。所以,保持头脑清醒,是创业的第一步,并且要贯穿全程。

  《從0到1》读后感(五):Peter Thiel的好问题

上半年要说销量与口碑兼得的书,PayPal创始人之一,硅谷大师级投资人Peter Thiel的《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可以算一本。
此书开篇,Peter Thiel抛出了一个引领全书的发问“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个问题让人有点懵,很少有人会这么来问,没有过思考类似问题的经历。后来,自己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时,感到无比艰难,却又着实兴奋。这实在是个好问题。
说这个问题让人感到很困难,原因有两点:
第一,问题本身太难。Thoma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说:发现不会出现在某物运转正常时,而只会出现于当事情不合常规时,亦即发现来自“反常”。找到事物中的“反常”,绝非易事。
第二,回答该问题的行为会很艰难。新奇性总是与人们的期待背道而驰。Kuhn在他的书里,为了驳斥波普尔,曾很费力地证明,我们总是倾向于看到我们所期望的,甚至于当这种东西并不存在时。即便是有人看到了“反常”,也并非每一项都会被人当回事。但是,解答这个问题,却要我们比较不同的范式,然后拒绝一个很可能是最熟悉且最常规范式。矛盾之处在于我们通常已经习惯了某一种思考问题的范式,本身有意识地转变就很难,惩论要无意识地完成这一转变。
许是以上两点造成了对该问题回答之艰难。
Peter Thiel的这个问题值得思考三遍以上,我觉得太有必要了。而其他内容,可以快速略过。之后的章节,作者无非是列举硅谷商业史中的各式案例,譬如谷歌其实是家广告公司、创建PayPal黑帮、世纪初清洁技术的惨败与特斯拉崛起……而这些其实,都可以看做是作者亲自依照开篇问题的路径进行示范性的剖析。
当然Peter Thiel的附上了他眼中回答该问题的最佳模板:大多数人相信X,但事实却是X的对立面。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使我们看到未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回答框架。因为它关乎到了创新的思维,这也是该问题的有趣之处。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有趣,因为它涉及了人的思维的转变,而这实在是比教人怎么一步两步地创业让人来得兴奋。思维之学,永远比机械教条来的有趣。
写到这里,似乎又可以扯几句教育了。有的时候,必须承认,上了这么多年学,参加了这么多考试,我已经形成了一种世界上有且仅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惯习,很多时候,我必须强迫自己找到一个所谓的“真理”。
应该说,事实上,现存的世界上有无数多种竞争的“真理理论”——至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此——所谓的真理都是人为建构的,视角不同,真理也就不同。而这一点,居然没人能轻易跳脱出来,真是奇怪。
自打孔德开始,社会科学就想建设成自然科学那般精确、完美,可以推演。但事实是,近300年了,我们的真理还是缺乏绝对的解释力。
我想生活大抵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即便是对很多事情的取舍拿捏,也没有更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但要有底线。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在拿别人的标准来限定自己,至于这个别人是谁,我也不晓得。有些事情,比如成绩排名,真的如此重要吗,奖学金跟我找一份实习真的高度相关吗?
刚才老王跟我说北师大夏令营的统计学考得好难,涉及多变量的东西,而他没学过。我也不会,真是惭愧,因为我居然打算涉足“跑数据”。那其实不难,社科涉及的统计学,再复杂也不过就是建模型,怎么用工具罢了,又不是怎么造工具。但我还是没学好,实在说不过去。
所以这么看,奖学金、GPA,跟我“跑数据”不搭噶,而我却把很多时间放在那了,只是别人说它们很要紧。
我没界定、分析清楚问题,拿了一个太主流的标准来定义我的生活和目标,似乎蠢了点。有时候,大概是竞争让我有了幻觉,徒劳地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Thiel在他的书里讲:如果这场战争不值得打,每个人都是输家”,现在想来,我可能打了一场三年这样的仗。
Peter Thiel说得真好,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这么说来,我得在“反主流”的路上走远点,识别那些不切实际的大众观点,看到隐藏在观点之后的反主流事实。当然前提是,搞清楚了角色。
以上大概就是我从这本书里完成的全部意义,其他的,我已经忘了,真的。

  《從0到1》读后感(六):其实翻译并没有其他人说的那么差

百度一搜,到处说这书翻译差的,特别是在亚马逊上面。
我个人已经买了,看到第十一章,很仔细的看(每篇都写了读书笔记http://blog.csdn.net/zhubaitian)。总体来说我觉得翻译的还不错了。我自己也翻译了不少博客之类的,所以我知道翻译得非常完美其实并不是人容易。如果给译者更多的时间当然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你可能不愿意等这么久吧?
我也看了另外一个“高人”的博客“http://maker4ever.com/blog/wordpress/2014/10/zero2one/”, 我觉得它的翻译不是同一个数量级!你可以对比他们各自11章的翻译。

  《從0到1》读后感(七):学术狗选题指导书

我滴妈。。总算读完了

这本《从0到1》是我们导师推荐看的。

开始特别纳闷为什么要给我们生物学术狗推荐创业书,一直在kindle里躺着落灰。

前段时间又在知乎安利下捡起来看了。

然后。。终于明白我们导师大大的意思了。

对学术狗来说,把以下名词做替换可以开启新世界大门。。

“公司”——“课题”

“市场”——“领域”

“投资者”——“导师”

“员工”——“小弟”

干货很诚意的一本选题指导书。。

里面的思想不止应用于科研,

在其他地方也通用。。。

比如营销手段的适用范围之广。。。。

(略刷三观

  《從0到1》读后感(八):颠覆传统的垄断与竞争

谷歌是不是垄断企业?
谷歌董事长2011年在面对“Is Google a monopoly?”这个问题时,就坦言“We’re in that area.”西方很多小科技公司对谷歌的不满堆积已久,这几天传的欧盟对谷歌反垄断调查开出的高价罚单更是尘嚣沸扬,在这种现状下谷歌对于”垄断”这个标签是撕不掉了。
也越加可以反映出对”垄断“这个词,我们总是怀有敌意的,或许这是正确的。
不用我浅薄的知识储备在这篇文章讨论谷歌是不是垄断企业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是顺着社会热点分享一些《从0到1》这本书的看到一些比较新鲜的观点,比如“垄断”和“竞争”这两个词在这本书中从比较独特的角度被赋予意义,让我印象深刻。
网上对这本书的评分两极化,因为自己对于很多领域没有深入并全面的认识,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些观点非常吸引我,比如作者熟练用马克思精髓来辅助表达他的观点,用莎士比亚作品来润色他的意见时,我觉得非常动人。
这篇文章描绘垄断形成的局面分两种状况:
做了一个小图表达,更直观一些
“进步的历史事实上是垄断企业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蒂尔在书中如是说。那进步的历史也是包括观念不断迭代的过程,因为关于垄断之于创新这个理念,在现有对”垄断“排斥敌对的意识里,是个相对新颖的论点,是一个相对正面的见解。
在静态的世界里,包含的就是我们普遍对垄断的理解,以及解释我们为何如此排斥垄断。而关于动态的概念,更符合趋势的走向,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我总结彼得蒂尔从三方面表达他对“动态垄断“的支持:
1、垄断企业因为能获得可观利润,且这个利润是其有力的创新动机,创新让消费者有更多消费选择,反之如果不创新,在现在的创业环境其垄断地位很快失去;
2、垄断企业不断创新得到更多利润资本,为其规划长期利益和战略蓝图提供更充足的精力和资源,使其有力量耕耘在更有影响力的世界;
3、垄断企业有创新的动机且产生良好的利益,其可以更好照顾员工,一切处于良性循环。
总之,此类型的垄断不但不会影响社会大方向利益,反而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书中总结了形成垄断企业的方法,及垄断企业应符合的一些特征(如下图):
做的有点丑
其中形成垄断企业之一要素“不搞破坏“原文有这样委婉形象表述:
“paypal也能被视为具有破坏性,但是我们不想直接挑战任何嗒的竞争者。确实我们产品带走了visa公司的一些生意----你也许会选择用paypal在网上买东西而不会用visa卡,但是自从我们扩大并覆盖了整个支付市场后,我们给了visa更多的商业机会。“
出现垄断这个词的地方就不会缺席“竞争“二字,相反于大部人鼓吹竞争反对垄断,在此书大致从以下方面反对竞争固有的存在意义:
1、“竞争会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也就是模仿性竞争,不会从产品内在做出实际的竞争力,而是换汤不换药的大部分复制;
2、竞争使人出现幻觉,而不去做一些更实际的理性分析;
3、竞争使人分心。沉迷于竞争的人往往忽视看路,可能掉进陷阱或困境却后知后觉。
竞争让人盲目,让人花过多的精力在假想敌或竞争者身上,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这和我们耳濡目染的”竞争有利于创新“这一理论背道而驰(我觉得此观点即适用于商业也适用于个体)。
且彼得蒂尔提出疑问,为何人们或企业非要一争高低,一分上下?马克思的理论是目标和观念差异越大,冲突越大。而彼得蒂尔给出一句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台词,绝妙形象的描绘他心中的答案:
“两家人,同样尊贵体面。“
很多竞争是因为有一些相似而开始,开始之后,就愈发相似,书中拿开发操作系统和办公室应用软件的微软和开发搜索引擎的谷歌举例。本来这两个同样尊贵体面的巨头家族,他们在不同领域,但随着各自体型扩大都注意到了对方的存在而开始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本来专研领域不同的微软和谷歌在很多产品上面有了交集,微软的windows系统VS谷歌的chromeOS,exployer浏览器VS chrome,还有各自的平板电脑等等。
一般情况下市场的先入者开拓了一份新的市场蛋糕和维度以后,总会有很多追随者前仆后继迎来,比如中国的国产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且阵势局势总是变化,但是这种情况显然是加剧竞争而且不能排除模仿性竞争,即“重视过去的机会“,更加印证了彼得蒂尔的如下观点:
1.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获得的实际收益越来越少。困在竞争中的企业没有精力关心员工,只会着重于短期利益,没有时间资本应对长期规划;
2.竞争处于平衡中,那么一个公司的消失不会影响地球的运作,对金融经济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为会有实力相差无几的企业迅速将其替换掉,这个公司从此活在市场的缅怀中;
3.要想将企业从日复一日没有喘息机会的竞争中解救出来,就是争取获得垄断利润。
还有其他观点表达的也很有艺术性,比如用哈姆雷特中讽刺大部分人为了不重要的荣耀而牺牲更重要东西的场景来衬托表达”如果你不能把对手打败,那就和对手联合“这一见解,也是很符合现代商业格局策略,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但是不能否定,这本书确实有被人否定的原因,有一些观念几句话可以完整表达但却被长篇累牍看的怀疑自己的逻辑,而且出现这样情况的章节还比较多,但是基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及储备领域不同,单位时间成本获得的收益比例也是不一样的,且这本书有些观念独树一帜,结合社会热点,确实能引发一些思考,所以,不管评分几何,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读这本书或多或少都会有帮助。

  《從0到1》读后感(九):读后感

全球化是从1到n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也就是水平进步横向发展.科技创新是从0到1从没有到有 创造以前不存在的 探索新的道路.
没有科技创新只有全球化 互联网新经济是面对全球化唯一可以前进的道路 丢掉科技创新的全球化不会长久.
创新性垄断才是一个公司应该有的状态 完全竞争只能导致完全没有利润.
想要垄断市场要做到有专利技术:比相近产品好上10倍的改善 网络效应 规模经济以及品牌优势
方法:占领小市场 扩大规模 破坏性创新.
         
当企业陷入竞争 那么这个行业就无法赚钱 只有垄断才能获利.
 
做一个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打败对手 如果只专注于打败对手 只会消耗大量的利润 还不如有时间想想更好的主意去发展.
如果不能把对手打败那就和对手联盟 这一点嘀嘀和快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们两家就是陷入了竞争 都为了胜利 损失大量的利润 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后来他们也是明白了这一点双方合并想出一个更好的方案 专车 这让他们很快拥有了新的市场 两家的合并几乎垄断了一个市场 现实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成功绝非偶然”成功要有计划和能力 而不是好运 不能急于求进 尝试反复实践 做到最好.

  《從0到1》读后感(十):关注差异,创新价值

读了这本书,有些观点让我突然跳出来审视了自己。
1.关注竞争对手。我们总是在关注我们竞争的对手。这种状态,总我们不断地对外投射,关注对方而忽略了我们的客户。关注整个行业发展,向领头羊学习致敬,这本身没有错,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别人生存的技巧才是有意义。因别人成长而恐慌是一件可笑的事。但不如想我们能为我们的客户做点什么。关注于小市场,占据大份额。
2.幂次法则,二八法则,长尾理论。更好的诠释了企业中能人的存在价值。他们使得企业变得优秀卓越。而他们领导的团队,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文化),通过技术专利、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方法)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
3.销售跟产品同样重要。以前总是重视产品,但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销售,技术是基础,销售是在上面建砖建塔。相补相融。大家各司其职,才能做到最好。实现最大的利益化!
以下是摘抄书中的一些观点,觉得值得多多回味。
1.世界必须会变得不同,而这种变化是基于当今的世界。
2.一些旧的观点,需要不断的尝试,质疑,从零开始接受,不断的接受反馈,更正,书写可以让自己可以更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3.非垄断者通过把他们的市场定义成各种更小市场的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性。如果你和别人处于完全竞争中,无法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来维持整个资金的循环。
4.完全竞争中,我们只能局限于短期的利益中。
5.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来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竞争容易让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
6.一个企业今天的价值是它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
7.只有在一个明确的未来中,钱才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8.最重要的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市场可能会胜过其他的有市场。
9.对于一家公司最需要的人才出发的动力:一公司使命,二团队协作。
10.有效推广的界限是,从每个客户那里赚取的平均总净利益必须超过赢得新客户的平均成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從0到1》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