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蔷薇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蔷薇读后感10篇

  《金蔷薇》是一本由[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3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蔷薇》读后感(一):自然•艺术•美 ——重读《金蔷薇》

       当我所敬佩的一位研究古典文学的老师中国文学史课上提起这本书并奉其为启蒙之书的时候,我明白了这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却也暗叹这本书不是“我的”。因为我相信,一本靠自己去发现的书,才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书。而这本书未能给我以“发现”的乐趣。所以我只能拿它作一部经典来看。同时我还相信,当经典还未成为经典或不知它为经典时,为它怦然心动或是拍案而起的那个人是幸福的。
       但这并未妨碍到我的阅读。读这本书,起初在于我倒更像是寻求一种同上一代人“和解”的方式。就像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写到诗人勃洛克的时候说他的“不大理解……他那种宿命式的孤独感、毫无出路的怀疑、灾难性的沉沦以及他对革命的过于复杂化的理解”,而新青年们更无法理解“贫困的俄罗斯的爱”,“因为这样的俄罗斯已不复存在”。我们也很难理解那“不复存在”的上一个时代,很难理解那炽热的理想主义天真的爱国热情。然而在合上《金蔷薇》后,我终于明白,这本带给上一代人弥足珍贵精神慰藉的薄薄的小册子里,流淌的是超越了时代的价值理想,超越了国界的信仰与悲悯。于是它的意义不在于对于某一代人或某一个人来说是“圣经”,而在于它对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学术界一直把帕乌斯托夫斯基称作“俄罗斯大自然的旗手”。 静静的湖水、森林、栗子树,椴树花,稠李花,辽阔的俄罗斯草原,使得这本书从头至尾散发着白桦林的气息。帕氏在《金蔷薇》里这样描写俄罗斯北方的白夜:“在这样的夜晚,我总觉得大自然过于慷慨,竟把那么多苍白的空气和犹如幻影一般的锡箔和银子的光泽用于夜间。”“白夜如同一切注定无法久驻的美色一样,以其稍纵即逝生命勾起人们淡淡的哀愁。”他又是这样留意北方夜空里的金星:“我还从未看到过这样明亮而又清澈的星光。在拂晓前渐渐泛青的夜空中,金星就像一滴熔成液体的金刚钻,熠熠闪光地漫溢开来。”他笔下的北方来自莽莽的森林和湖泊,来自“诺夫奇罗德人像唱歌一般悦耳的口音、船首好似天鹅的颈项一般弯曲的黑色舢板”,来自“被色彩缤纷的花草映衬得分外漂亮的蜻蜓”。
      只有真正热爱大自然的人才会以如此流畅细腻的笔墨传达出那种淡淡的诗意与深深的眷恋。帕乌斯托夫斯基认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人的感情移到对自然的感觉中去,只有当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的爱,我们的欢乐悲哀完全和自然相适应,不能把清晨的凉爽和可爱的目光分开,不能把匀整的森林的声音和对过去生活的冥想分开时,自然才会对我们发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心灵——自然”相统一的自然观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家向来将大自然作为抒发情怀的对象。在他们看来,自然不再是装饰心理、点缀环境、衬托气氛的风景描写,而是主体的自我意志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总和,于是作家得以以歌咏自然的方式实现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俄罗斯作家似乎用不着像法国的卢梭、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青年们那样大声疾呼‘回归自然’,他们压根儿就没有离开过俄罗斯大自然”(汪介之:《选择与失落》)。于是我们不难想象,伏尔加河冰雪的反光与顿河不知疲倦的湍流,清澈的罗斯河以及库利科沃草原的香味是如何孕育出《金蔷薇》里浸透着清新诗意的语言文字。
      俄罗斯的黑土地不仅是帕氏浪漫理想精神的源泉,还赋予了他与其他俄罗斯文学家同样的沉郁稳重的气质。从早期浪漫抒情风格转向对平凡现实关注,是帕氏创作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变。然而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浪漫的抒情的理想之核并未消解,只是又裹上一层根植于现实土壤的朴实色彩。这种更贴近于大地的感悟促使作家从理想的高度审视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生活的质朴,注视平凡的人与事中深藏的高尚与纯真。“俄罗斯的语言只对那无限热爱自己的人民,了解他们‘入骨’的程度,而且感觉得到我们土地的玄秘的美的人,才会全部展示出它的真正的奇幻性和丰富性来。”对土地的热爱,对居住生活在大地上的普通人的热爱,从辽阔深邃的土地中提炼出的沉重的思索,使帕氏的理想主义抒写浸染了现实生活的厚重感——俄罗斯文学普遍存在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驾齐驱并行不悖的精神气质。
      帕乌斯托夫斯基挚爱着自然以及与自然同样淳朴的人性,讴歌被自己理想化着的人物。他努力从普通人中寻找高贵真实,更“热爱着那些与他怀有同样感情的人,热爱那些能够带着同样的情感来描写自然的人”。于是他的笔下有一群高尚的人,一群被他认为是广袤大地和人类心灵的最忠实的守护者的艺术家(这一点在《金蔷薇》的姐妹篇《文学肖像》中更为突出)。从勃洛克到蒲宁,从安徒生到格林——这是一些经过了困顿黑暗的心灵体验的写作者,经过了艰难仍不放弃追求人类普世理想的行路者,对人性的优美与卑劣极度的敏感和深刻地洞悉从而心怀悲悯的书写者。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思想,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无一不闪现着帕氏所寻求与坚守的理想主义与人性之光:艺术、自然、爱、谦逊、悲悯……
       一旦普世的理想被用来关照这个现实世界,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由此而生。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谈到蒲宁的短篇小说《轻盈的气息》时这样写道:“它不是小说,而是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是作家悲哀的、平静的沉思,是为少女的美写的墓志铭。”刘小枫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写道:“只有无限崇敬十字架受难的灵魂,才唱得出这种为受难的爱而颤栗的歌。”《金蔷薇》中的每一片风景:黑海忧郁的涛声,矮林区中的泉水,长满新叶的白桦林,浸在水中的断树,硕大的黄色的睡莲——都饱含着作者深深的爱。这种爱是对美的惊叹、对土地的敬畏,是一种超越苦难的宗教情怀,超越卑微与渺小的情感升华,是涌动在俄罗斯土地上的血液。从普希金到布尔加科夫,从陀斯妥耶夫斯基到帕斯捷尔纳克,从托尔斯泰到阿赫玛托娃,两百年间辈出的文学大师们心怀对人世的悲悯与爱,为广阔的俄罗斯土地融注了宗教般的救赎力量,使得这个寒冷的国度绽放出美丽的森林。
      一个对泥土深切眷恋的民族,一个热衷于歌咏大地的民族,一个在广袤的黑色土地上行咏的民族,让人没有理由不相信,一切能听到脉搏跳动的生命力皆源于我们谦恭地低下头才能感受的大地。当这种本当与生俱来的血脉之链被水泥与机器割断,现代性焦虑随之而来
       在当下“生活摹仿艺术远胜于艺术摹仿生活”(王尔德)的时代,美被最大限度的世俗化和大众化,已经不能再让人们保持一颗古老的敬畏之心。上帝缺席的时代,理念从信仰中被剥离而出,四轮马车般被人们任意驱使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为他们对欲望的追求煽风点火或是为既已得到的利益添砖加瓦
      从前工业社会生活的“人与自然的博弈”到工业社会里“人与人化自然的博弈”,再到后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前现代的社会环境和自我意识的单一性或整体性已经湮灭,取而代之的是愈来愈快的流动感与愈来愈分裂的碎片式存在,以自然为本源的以圆满和浑然一体为特征的精神力量消解了。而在自然中人才会获得终极的圆满感与归属感,一旦离开了它,就成为了碎片。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心灵意识,人们都在离自然越来越远。真正散发着自然气息的诗几不可寻。自然在强大的现代化面前退缩和异化至被用来怀旧的位置,因为人们逐渐失去了生存其中的方式,连试图回归其中也变得逐渐艰难与不可能。
       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回上帝,修复碎片化的生活,在自然中找回古典的整体感(或完美感)以及依靠整体重塑肃穆的敬畏的力量。《金蔷薇》不是一本可以诞生在这个时代中的书,亦不是为当下的时代所写,却能指点我们一条回归之径,告诉人们,从何处来,往何方去。
      有一点将这本书与其他的诸如写作教程之类的书区别开来,那就是:以技巧从世界上赢得的与用精神感知世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这不只是一本“论述作家劳动的札记”,因为与其说作者是在教人写作,不如说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诗意地生活,如何“按照心灵的意志生活”,如何在大地上旅行,如何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主体而“诗意地栖居”。它唤醒和赋予人们一种细腻地感受事物的方式。“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正如有评论家说,“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艺术世界是一种现实中存在的生活,一种可能的生活,更是一种应当成为那样的生活。”连接《金蔷薇》所展示的理想世界与现实情感的纽带是人们现实生活中那稍纵即逝的美,那蕴含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被人们发掘与触动的诗意。那是——每个人都隐隐约约或多或少地知道的,每个人都或深或浅地经历过的,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美。然而生活和美都不需要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平凡的细节中皆是人性,细碎点滴却最真实流长。
      很难再找到一本如此真诚的书。赤诚到让人想叹气。正是这种朴素动人的力量使它没有被轻易打上时代的烙印,历久弥新,化作对生活、对爱、对美、对整个人类心灵的深深凝望。
      理解了生活,理解了自然,理解了艺术与美,理解了人性,才能理解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的开篇引用的那句话——
                          文学不受衰亡这种规律的制约。
                          唯独文学是不朽的。
     透过阳光的年轮,我看见深沉黝黑的泥土上迎风歌咏的蔷薇花上的流金。
     于是我相信,这就是永恒

  《金蔷薇》读后感(二):《金蔷薇》手札

珍贵的尘土:动人的寓言故事。作家摘取金粉(素材),打造金蔷薇(作品)。清洁工夏米打造金蔷薇的目的=作家写作的目的。
摩崖石刻:俄语“使命”=“召唤” 作家的使命—“心灵的召唤” “人民的召唤” 典型苏联式语境
几朵木花:回忆童年写诗经历;成人后诗意地理解生活—作家
第一篇短篇小说:创作是一种发现历程,作者“到人间去”丰富知识。对文学的热爱
闪电:灵感既是艰苦严谨的产物,又有天才成份和诗一般的色彩(两方面)
作品人物的反叛:关于构思与提纲,高妙的人物“反叛”了构思和提纲
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
“火星”:幼时沙尘暴之回忆,好奇—愤怒
利夫内的雷雨:(1)蒲宁色彩的爱情故事(2)怪人带来构思
研读地图:心灵与世界的联系;小说的取材
心灵的印痕:观察力;素材的亲在性
钻石般的语言: 不懂俄语,无法体会此章的妙处啊。译者也在注中说:中译文只译出了字面的意义而已,未能把作者的巧思表达于万一。
矮林区中的泉水:俄语与大自然 与人民
语言和大自然:俄语描写雨、雷、闪电、霞光等
花和草:方志学家对词汇的启发;医生的孙女精通植物词汇
辞书:自然辞典;森林词汇;四季节令词汇;河流词汇,船员的语言;方言俚语使用(两面性);海员的语言
发生在阿勒斯万格公司的一件事:略带黑色幽默笔调写标点符号之重要性
似乎无足轻重:作家写作的状态、习惯和心境
车站餐厅里的老人:细节描写之作用;直觉的前提
白夜:才思枯竭后得到墓碑启示重获灵感;素材的搜集和组织
生命力的发端:想象与艺术之联系;想象的力量和作用
夜行的驿车:这种爱的反向力学情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屠格涅夫在《罗亭》等里面都能找到一丝丝痕迹,也许来源于正教精神意识?
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作家之素描。钱穆《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评论何人,文章即有此人之风,此处帕氏亦然!
契诃夫:烟盒上的契诃夫情节
亚历山大•勃洛克:超越时间空间,具有永恒价值的诗人
居伊德•莫泊桑:对逝去美好的回忆以及痛苦
伊凡•蒲宁:蒲宁的作品、感情、风格和技巧
马克西姆•高尔基:有感情有兴致的作者
维克多•雨果:个人风格与文学史
插在钮孔中的一朵小玫瑰花:俄国版汪曾祺<跑警报〉
米哈伊尔•普里什文:心灵自由;洞察力;人民性与科学性
亚历山大•格林:莫扎特似的人物
爱德华•巴格里茨基:诗歌朗诵支走乞丐的怪诗人
洞察世界的艺术:作家的知识面,眼界的开阔 文学与绘画 诗歌 音乐 建筑之联系
在卡车的车厢里:战时忆风景,“天人合一”;爱自然;景物描写之作用
与自己话别:文学札记二之展望

  《金蔷薇》读后感(三):如痴如醉如美的,蔷薇

看过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不多,但是看《金蔷薇》时,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心里已有的印象被印证——俄罗斯的作家总是有一股直接又富有感染力的热情,可能是由于内心都充满深沉的对于祖国的爱,对山河大地,人民生灵的爱,激发出的涌动的,澎湃的感情,一种仿佛在苦难面前,还能大笑喝酒的情怀。
青年时看这样的作品,觉得静不下来,也难以被感动,因为叛逆和粗糙单一的生活轨迹,太多丰富多彩的环境和对未来的期盼在躁动。而近段时间来,看这本书倒成了我唯一可以静下来的方式,曾经觉得景色和环境描写看起来好辛苦,可是这本书的描写可谓是极致的准确、细致和美妙,脑海中常常跟着作者的笔,一笔笔勾勒出山川河流,人物对话的场景,再与我所经历的生活对比,这样的景与感情,我又何尝没有过,只是,愧于自己没有洞察力和文笔驾驭的能力将它呈现在书本上,把此情此景分享给更多的人,欣喜之处会不禁面带微笑,或是内心震惊。像驰骋于文字所呈现的一花一木,一静一动中,文字一个个像通过我的眼睛抚慰着躁动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享受像流水一样潺潺的文字,沉浸于美和爱中,沉浸在充满热情的生活里。
以致于常常忘了注意其中提到的写作技巧,需要具备的能力。
现实而生动的例子,加之理性的阐述,是有情有理的文学写作建议书。以前一直觉得思想,对人性的解析,或者某种世界观价值观的表达是最厉害的,也最深刻并值得推崇的文学创作。但是,通过这本书,静静的感受到文学本身更丰富的魅力,不用太过于充满哲学探索性,也可以通过本身不朽的能力传递爱和美。就像书里面所说的散文是非常需要诗歌,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的知识和能力的,至于小说,就更需要丰富的知识和观察力、想象力了,所以,真的文学不仅是人学,也是哲学,社会学,通过文学的手段呈现这个世界,表达自己。非常赞同大自然中,或者各个专业领域中,都有极富诗意的文字,所以,景色和环境的描写,甚至更多的复杂的心理,变化的细节的描写,我们的语言是完全能够承载的,只需要有超凡魔法的作家,将充满文化和灵气的文字组合重建,牵引读者走向文学中那个世界。
大多理论性的教导写作的书都是偏学术而难以理解的,而一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金蔷薇》好像在一种美的享受中思考,文字好像有两股力量,一股走向心里,一股走向大脑,走向心里的,感动欣喜,走向大脑的,醍醐灌顶。
似林间清泉,流过这夏季。

  《金蔷薇》读后感(四):再读《金蔷薇》

  大学一年级,学校有一位诗人教授给我们上基础写作课,诗人就是诗人,难免有些即兴发挥让我们不知所云,但他做了一件和许多教写作的老师都会做的事:列书单。去年整理书的时候曾经翻到过那本笔记本,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什么的,印象最深的是帕乌托夫斯基的《金蔷薇》。
  几乎所有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写作者都会提到这本小书,可以说《金蔷薇》是写作课绕不过的一座高山,于是我后来把它买来读了一遍。说是读了一遍,实际上真是囫囵吞枣,除了第一篇《珍贵的尘土》几乎再没什么印象,当然,《珍贵的尘土》写得真的很好,以至于我把自己一本很喜欢的笔记本做摘抄,第一篇就把它完整地抄了一遍,至于后面的文章,我只能不太好意思地说我读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同学有一次在姜诗人的课上意外地回答问题,连用了好几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来争取时间,诗人还追问,是哪种意义?∩_∩),一本书哪怕有一句话能让人觉得受益匪浅,也是成功的。经过几年以后,我再次翻出这本《金蔷薇》,几乎在偶尔翻了几页之后就做出了决定,要重新读一遍,而且要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做摘抄、写笔记,就用那本抄录《珍贵的尘土》的笔记本。为记录、为思考、还为练字,以及,为了慢下来。
  大学时,有一段时间为了强迫自己读书,对着书单推荐买了很多书(因为花了自己的钱才会珍惜,去图书馆借书的结局基本就是到期还书还是一页没看),规定自己一定要在一段时间里读完,这样有计划性的读书在原始积累时是很有必要的,但有些书真的不是靠速度就能读懂的,读完并不一定代表读明白了。《金蔷薇》就是这样不能急功近利的书,老师说,《金蔷薇》是一本非常独特、非常优秀的写作教材,当时独特是看出来了,不像教科书,是把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融入在写作的故事和案例里,但如果要想通过读一本书就学会怎样写作,真的太天真太幼稚了。
  这一次的重读,让我重新认识了帕乌托夫斯基,重新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珍贵的尘土”:
  在《珍贵的尘土》中,作者通过一个平静却感人肺腑的故事对什么样的故事能感动人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
  “我们,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取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者长诗。”
  “一如老清扫工旨在祝愿苏珊娜幸福而铸就了金蔷薇那样,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的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
  在《摩崖石刻》中,借用谢德林的创作观:
  一个作家只有当他确信自己的良心同他人的良心一致的时候,才会充分感到快乐。
  摩崖石刻表现的是人不服输的精神,勇于挑战的进取心:悼念所有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这个大海的人。
  也是对作家使命的思考:作家的写作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手艺,也不是一种行当。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
  是什么促使作家去从事他那种虽然有时令他痛苦,但却是美好的劳动的呢?
  首先是他自觉心灵的召唤。良心的声音和对未来的信念不允许一个真正的作家像一朵不结实的花那样在世上度过一生,而不把充满他内心的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们。
  一个作家若不能使人们的视力增添哪怕些许的敏锐,就不能算是一个作家。
  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作家,并不仅仅由于心灵的召唤。我们大都是在青年时代能听到心灵的声音。那时我们的感情世界生气蓬勃,还没有什么摧残过这个感情世界,没有将它肢解成碎片。而到了成年时代,除了自己心灵的召唤声外,我们还能清晰地听到另一种强有力的呼唤,那就是自己时代的呼唤,自己人嘛的呼唤,人类的呼唤。
  普里什文说:作家最大的幸福是:不把自己视作特殊的、独来独往的人,而是做一个和一切一样的人。
  《几朵木花》中,他引用狄德罗的话:艺术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和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
  他所探讨的是一个人诗意情怀的重要性: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
  我第一次证实了对作家来说最主要的是,在任何作品中,甚至是在这样一篇短短的小说中,都要毫无保留、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们。任何情况——无论是不必要地担心在读者面前出丑,无论是生怕重复(当然是另一种方式)其他作家已经说过的话,无论是对批评家和编辑的顾虑,都不应该组织一个作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写作的时候应该忘掉一切,好像这是在写给自己看,或者世上最亲近的人看的。
  必须让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由驰骋,必须为它打开所有的闸门,于是你就会突然惊异地发现你意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诗的力量远比你想象的多。
  创作过程本身在其进程中自然会获得新的素质,自然会更加复杂和丰富。
  当然,还有体验生活的重要性,这就是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无论如何,你要生活:迟早我是要开始写作的,但是我之开始写作,绝不是因为我以此为任务,而是因为我的整个身心要求我去做这件事。还因为对我来说,文学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现象。
  《闪电》是以闪电为比喻来谈灵感的,就是赵树理说的“触发”:
  灵感就是突然显现出你所能做到的事。灵感的光芒越是强烈,就越是要细心地工作,去实现这一灵感。——列夫·托尔斯泰
  帕乌托夫斯基对灵感来临的一瞬间的描写非常传神:灵感来到我们身上时,就像夏日明媚的青春,静夜的雾霭刚刚被它驱散,到处披着晶莹的露珠,丛浓的绿叶由于润湿而益发苍润华滋。它,这清晨,小心翼翼地把有益于健康的凉气拂到我们的脸上。
  灵感犹如初恋,这时心由于预感到即将有奇妙的约会,即将见到美丽得难以形容的明眸和微笑,即将作欲言又止的交谈而怦怦跳动。
  《作品人物的反叛》是在谈写作提纲的问题,天才的作家总是能在把握提纲计划和纵情发挥、信笔由缰之间做好取舍和平衡的,就像托尔斯泰把安娜·卡列宁娜从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写成了一个如此可怜动人的女人,而且写着写着就把她给写自杀了:作家的作用远非仅仅表现为依样画葫芦地记录下生活所提示的一切。因为作品中形象的生命是受作者的意识、记忆、想象、经验制约的,是受他整改内心系统制约的。
  《心灵的印痕》是在说素材取舍的问题,就像我在写这篇笔记,即使是在从笔记本摘抄到电脑打字这个过程中,我也依然要坐一番取舍:千万不要把观察到的素材,哪怕是最成功的素材,不分青红皂白地硬塞到作品中去。一旦有必要,它们自己会进入作品。
  《钻石般的语言》是赞颂俄罗斯祖国语言的,就像果戈里说的:我对我国字字珠玑的语言感到惊异,每一个声音都不啻一件礼品;全都饱满而又硕大,就像珍珠,真的,有些东西的名称比东西本身还要可贵。而“一个生涩费解的字眼就足以在读者眼里把一篇结构非常好的散文破坏殆尽。”我们应该庆幸,博大精深的中华语言一样丰富多彩,虽然我们的应用能力越来越让人寒心。
  我们常说,细节描写很重要,帕乌托夫斯基举出的例子就很典型,就在《车站餐厅里的老人》这个故事里:一个恰到好处的细节可以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物,对他的处境、对事件,最后对时代产生一种直觉的、正确的概念。
  《生命力的发端》是谈想象力的:有时你会产生一种要写作的愿望——具体要写些什么虽然还不知道,但已有了写作的兴致。正是这种情绪,诗人们称之为“神的君临”。那种写作欲望喷涌而出的时候总会有人有所体验。即使是在这个炎热的中午,当我再一次合上《金蔷薇》时,我非常确定地明白,我应该为它写点什么。
  作家与作家之间总是惺惺相惜的,《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就是帕乌托夫斯基向他心目中的优秀作家致敬的书,契诃夫、普里什文、高尔基、蒲宁……特别是蒲宁,因为我很喜欢那篇《轻轻的呼吸》,我在浙大图书馆看到一排《蒲宁全集》时真有一种买一套回家的冲动。他说得对:蒲宁的作品只能研读,切不可自不量力,试图用寻常的而不是蒲宁的语言来专属他以经典作家的笔力和精确性所描绘的一切。蒲宁说:不管在这个不可理解的世界上是多么愁闷,这个世界仍然是美好的。好吧,蒲宁,我听你的。
  最后《洞察世界的艺术》在讲一种发现的观念,我喜欢用这句话来做结尾:
  我们有不少书仿佛是由瞎子写的。可这些书却偏偏是写给明眼人看的。这就是出版这些书荒唐之所在。

  《金蔷薇》读后感(五):我与《金蔷薇》

    有一些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隐秘、细微、持续而深入,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毫无察觉,直到与之再次相遇。这就是我和《金蔷薇》的故事。
第一次读到《金蔷薇》是我刚念大学那会儿。那时刚从封闭的教科书里解脱出来,像匹脱缰之马想要看很多书,可是随即就迷茫了,因为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分辨书的好坏,看得再多又有什么意思呢?恰好学校开了一门“文学理论”的课,而其中的“文学批评”大体上就是教人如何辨别作品优劣的。于是,我很自然的就喜欢上了文学批评。我开始在图书馆里找些相关的书,看看前言或序言就胡乱的判定是否借回去看,《金蔷薇》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界。
    我一直怀疑自己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读完它。虽然我很少不把一本书看完,但如果有,大概是出于两种可能,预计着今后会更仔细地读或者是写得太好,读不下去。(这一点可能有些令人费解,因为太好的书带给你的不是震撼,而是一种勾引)我不知道《金蔷薇》对于当时的自己而言是哪种情况。
    其实,就现在而言,我不太喜欢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语言风格,他的描述似乎总是多过叙述,像古典油画——满屏而细致,需要读者首先在自己脑海里形成一幅整体的图像,然后才能根据它细微的暗示去找到最闪耀的地方。这个过程是美的,但也是缓慢的,对于浸淫当代“信息”文化已久的人而言,这是很难适应的,我们已经习惯“得到”而无所谓“感受”,因此我们习惯的是信息而不是美。
    但,那个时候,我可能有点唯美主张或者多少还有点装逼劲儿,写出的东西很受帕氏的影响,不过又只是学点皮毛而已,常常刻意在开篇描绘一番景物或者别的什么不相干的东西,然后非常缓慢的进入真正要说的主题,中间又不时来些莫名其妙的话,最后还得和开始呼应……晦涩难懂是必然,总之现在我是完全看不下去!
    甚至,有一次的现代文学论文作业,我写成了七天的日记形式,每一天我在干些什么,对某个作品又想了些什么……全然是《金蔷薇》形式的模仿,但也是非常皮毛的。所幸的是王攸欣先生是个很宽厚的人,单独找到我说,这种随笔的形式可能不太适合具有较强分析性的论文……
    在我的写作与《金蔷薇》扯上了关系的同时,我的阅读也由它得以树立起某种方向。缘由是这样,有次文学理论课要交一篇自己的阅读赏析,我随便在杂志上找了一首韩东的诗,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而这个解读的过程中又引用了《金蔷薇》中的一些观点,这门课的老师赖力行先生批阅了作业后,对我说《金蔷薇》主要是作家个人的创作体会谈,如果要成体系一点,可以看看别林斯基的书。不过,我并没有认真读过别林斯基的书,但却因为《金蔷薇》和别林斯基的俄国血统读了不少俄国的小说。迄今为止,我仍然非常喜欢俄国人写的作品,尤其喜欢陀氏和契诃夫。
 
    这些都是今年我重读《金蔷薇》所想起的往事和对自己的一些总结。现在,我可能比当年会写得好一点,也不再是那样的风格了;但我知道,如果说《金蔷薇》当年还只是在表面上对我发生了影响,而现在它会渗入我的观念深处,彻底地影响我。
    这本书谈到了素材的收集、灵感的出现、构思的取舍、语言的来源……许多创作中的问题,但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对美的敏感度和谦逊的态度。也许,一切艺术活动都要有一个诗意地基础,不是诗意的,而是诗意地——它会让我们“从平凡中看到不平凡,从不平凡中看到平凡”,也会让我们逐渐“抹去偶然性的特征,看到生活的美好”;至于谦逊,我想它是认识美的途径。
   《金蔷薇》在某种程度上与《瓦尔登湖》比较像,正如帕氏所说“应当爱自然界,而这种爱就像其他一切爱一样,会找到正确的方法充分地把自己表达出来的》”,两本书对自然都有着款款深情,描绘得细致而温暖。不过《瓦尔登湖》是沉静的,而《金蔷薇》是活泼的。
   《金蔷薇》中有一篇叫做《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的长文,这里面写了十个作家的故事,契诃夫、勃洛克、莫泊桑……让我想起了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不过,茨威格是像亲临现场一样,而帕氏是真的亲临,茨威格抓住了历史的“一刻”,而帕氏则抓住了人物的“一面”。
    当然,在写这十个名人之前帕氏还写了一个内河船长和一个地方志博物馆馆长的故事,他说“他们都是籍籍无名的人,从未引起过注意,但是实际上,并不比那些受人爱戴的名人差到哪儿去”,这让我想起了野夫的《乡关何处》里写道的那些人物。人虽然不可避免的要被忽略,但文字至少可以使那些灿烂的生命存活得更久一点,这或许也算是无意义中的意义吧。

  《金蔷薇》读后感(六):让我爱到痴狂。

《金蔷薇》,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作者的全名是:康斯坦丁•格奥尔吉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一八九二年出生于莫斯科。他的父亲是铁路统计员,祖父是扎波罗热哥萨克,祖母是土耳其人。作者知识渊博,文笔细腻,作品格调清新,语言优美,他尤其擅长散文写作,被誉为全俄罗斯的“散文抒情大师”。不仅散文如此,他的许多小说、甚至自然科学报告,都拥有他所特有的诗一般优美、动人的语言。这本书,也不例外。
《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家本人的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许多大作家的创作活动,探讨写作上的一系列问题的散文集,娓娓而谈、清新隽永,对作家如何培养观察力、提炼素材、锤炼语言、丰富知识都有独到见解。毋庸质疑,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学评论专著,但同时由于作者本人身厚度的文学底蕴,也是一部绝妙的散文集。全书共十九篇,每篇分别以诗情画意的笔触阐发一个或若干个有关问题。这部书一问世,就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苏联文坛,被译为外文后,更是迅速风靡世界。
作者热爱文学事业,作者把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奉为终身的信仰。只有这更加辉煌的从黑暗中生长出来的对人间不幸默默温柔的象征,才足以供奉在那座哭过、绝望过的耶稣受刑的十字架上。这本书便是作者受尽折磨后的象征,是作者对信仰的供奉;诗人勃洛克说:“这声音是你的。我把生命与痛苦注入它那莫解的音响。”这本书便是作者生命与痛苦的注入,是作者为信仰的演奏的华美乐章。
《珍贵的尘土》是开篇第一篇,曾经入选高中语文读物。这篇文章是“记叙作家劳动的札记”,以这样一个故事开篇,确实要比其他任何文学教科书都要来得生动、鲜明,如同饱含着鲜美汁液的苹果一样,更富有诗意、美感和艺术的魅力,更易于让读者明白作家的任务,作家的要求。不过,我觉得,故事本身所蕴涵的对生活的启示,或许要远远大于对文学创作的妙喻。
这是一则关于法国一个叫让•夏米的清洁工的故事,夏米曾经是一个大兵,但在战争没开始之前,他就得了严重得见虐疾病,不得已要被遣送回国,团长借此机会,托夏米把他的女儿苏珊娜——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带回法国。归国途中,小姑娘每天都闷闷不乐,夏米决定,努力让小姑娘开心起来,他回忆起自己的身世,把回忆淡淡的影子,一股脑全告诉了小姑娘,甚至有一天,一个他本以为都要丢到爪哇国的事情,也被他回忆了起来,那是一个有关金玫瑰的事情,一个年老寡居而又贫穷的渔妇,拥有一朵很久以前未婚夫送与的金玫瑰,最后有福气的金玫瑰,使渔妇的儿子成了一位富足的画家,“像这样的金玫瑰世上是少有的,”夏米的母亲说。“谁家有金玫瑰,谁家就有福气。不光这家子人有福气,连用手碰到过这朵玫瑰的人,也都能沾光。”小姑娘问他“让,会有人送给我一朵金玫瑰吗?”“世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夏米回答说。
偶然一天,在夜里工作的夏米,遇到了被恋人抛弃的苏珊娜,“苏珊!”他悲喜交加地说道。“苏珊,女兵!我的小姑娘!我到底见到你啦。你大概已经把我忘了。我是让•欧内斯特•夏米,就是那个把你送到里昂可恶的姑妈家去的第二十七殖民军团的列兵。你长得多美呀!你的头发梳得多好看呀!可我这个笨手笨脚的大兵,当初给你梳的是什么头呀!”“让!”少妇大声叫道,扑到夏米的怀里,搂着他的脖子,失声痛哭起来。“让!你还是跟当初一样心地善良。我什么都记得!”
夏米让苏珊娜住在自己的小窝里,苏珊娜在夏米家住了五天。在这五天里,巴黎的上空升起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奇异的太阳。所有的房子,即使是结满烟炱的旧屋,所有的花园,甚至连夏米的窝棚,都像一颗颗宝石似的,在这轮红日的辉耀下璀璨生光。谁要是从来未曾听到过沉睡着的年轻女人的依稀可闻的鼻息声,并因此而激动过,谁就不懂得何谓温柔。她的双唇比含露的花瓣还要鲜艳,她的睫毛因夜来的泪珠而熠熠闪光。
夏米为这对恋人送信,又一次送走了苏珊娜,他决定为苏珊娜铸一朵金玫瑰,他没有钱,但是他知道首饰作坊里的尘土,混有一些金粉。夏米决定把银匠作坊的尘土里的金子筛出来,铸成一小块金锭,然后用这块金锭打一小朵金玫瑰,送给苏珊娜,祝愿她幸福。说不定这朵金玫瑰还能像母亲当年所说的那样,给许多普通人带来幸福。谁知道!他决定在这朵玫瑰没有打成之前,先不同苏珊娜见面。许多日子过去了,金粉日积月累,终于可以铸成一块金锭了。但夏米却迟迟没有把金锭拿去请银匠打成金玫瑰。
此时的夏米,又老又丑,他想要把心底的温情全部给与小姑娘,又怕自己会遭到耻笑。他窝棚里有一片破镜子。夏米偶尔也拿起这片镜子来照照,但每回都破口大骂地立刻把镜子扔到一边。还是别看到自己的好,别看到这个瘸着两条患风湿病的腿的丑八怪的好。当玫瑰花终于打成的时候,夏米得知苏珊娜已经在一年前离开巴黎去了美国,据说这一去就不再回来了。而且谁也不能告诉夏米她在美国的地址。小姑娘又一次离开了。
最后夏米死去了,为他打造金玫瑰的工匠,拿走了金玫瑰,卖给了一位文学家。文学家在札记中写道,“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期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察觉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映在在水洼中的星光——无疑不都是一粒粒金粉。这位老清扫工的金玫瑰是用于祝愿苏珊娜幸福的,而我们的创作则是用于美化大地,用于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进行斗争,用于开阔人们的心灵,用于使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并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
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有文学方面的,更有生活方面的,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或多或少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你默默付出,他为你筛出金粉,他为你铸造金玫瑰,这些人,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需要珍惜。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一次夜行的经历,无关丑恶,唯有唯美。
当汉斯安徒生住在旅馆里的时候,在一个锡制的墨水瓶里还剩下了一点墨水。他开始用这点墨水写一篇童话。但是这童话眼看着一会儿比一会儿白下去,因为安徒生已经往墨水里掺了几次水。不过仍旧没能写完,于是这篇童话的欢乐结尾就留在墨水瓶底了。安徒生苦笑了一下,他决定下一篇童话就叫做“留在干涸墨水瓶底的故事”。他爱上威尼斯,他叫它“凋零的芙蓉”。这样的句子,我喜欢到疯狂。
安徒生放下了车窗。一条榆树枝伸进车里来。安徒生摘下几片树叶留作纪念。他跟许多想象力活跃的人一样,有着在旅途上搜集各种小东西的僻好。这些小东西有一个特点:能使他回忆起过去,重新唤起他——安徒生——在拾起随便一块镶嵌画的碎片、一片榆树叶或一块小小的驴蹄铁的那一瞬间的心情。或许安徒生能够成为童话作家,正是由于他时刻的好心情。
现在夜的黑暗比阳光更使人感到惬意。黑暗让他安静地思考一切。而当安徒生想得厌倦了的时候,这黑暗常常帮助他编出各种他自己作主人公的故事来。在这些故事中,安徒生总把自己想成是一个漂亮、年轻、生气勃勃的人。他总是毫不吝啬地把那些多情善感的批判家称之为“诗之花”的令人陶醉的字眼把自己点缀起来。事实上,安徒生却长得非常难看,这一点他自己也很清楚。他又瘦又长,而且怕难为情。两手两脚活象用绳子吊着的木偶的手脚一般晃晃荡荡。这种小木偶,在他的故乡,孩子们叫做“罗锅儿”。看起来,自恋是有用的,我的一位好朋友就曾经这么说过:‘每天自恋三分钟,有益于身心健康。”话虽调皮,道理却是真的,没有人夸自己,自己再不夸,多对不起父母啊!
这正好象他的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一样。一个古老的魔箱、盖子砰地一声飞起来了,里面藏着神秘的思想和沉沉欲睡的感情,还藏着所有大地的魅力——大地的一切花朵、颜色和声音、馥郁的威风、海洋的无涯、森林的喧哗、爱情的痛苦、儿童的咿呀声。灵感来临,这是一幅多么诡异的画面。
“我是一个流浪诗人,”安徒生回答说。“我是一个年轻人。生着浓密的、波状的头发,脸色黝黑。我的蓝眼睛几乎无时不在笑,因为我无忧无虑,尚未堕入情网。我唯一的工作,就是给人们制造一些微末的礼物,做一些轻浮的只要能使我那些亲近的人快乐的事情。”安徒生认为,无忧无虑的条件之一,便是尚未堕入情网。这或许是他最大的不幸。尽管爱情会带来忧愁,但正如徐志摩的那句“蜜甜的忧愁”,没有忧愁,又怎么会有甜蜜?
去年夏天我在日德兰半岛,住在一个熟悉的林务员的家里。有一次我在林中散步,走到一块林间草地上,那里有很多菌子。当天我又到这块草地上去了一趟,在每支菌子下面放了一件礼物,有的是银纸包的糖果,有的是枣子,有时是蜡制的小花束,有的是顶针和缎带。第二天早晨,我带着林务员的小女孩子到这个树林里去。那时候她七岁。她在每一支菌子下面找到了这些以外的小玩意儿。只有枣子不见了。大概是给乌鸦偷去了。您要是能看见就好了,她的眼睛里闪烁着该是多大的喜悦啊!我跟她说,这些东西都是地下的精灵藏在这里的。”安徒生就是安徒生,能够让简单的生活过得这么有诗意。
 毫无意外的,安徒生夜行的伙伴,爱上了他,她鼓励安徒生去找她,黄昏时候,安徒生在瑰乔丽的古老的家宅前拉着门铃。这幢房子坐落在一条通向要塞的很窄的小街上。而谁知道,或许由于这种爱情,他无数华丽的童话会黯然失色,一去不返了。到那个时候,他的生命又有什么价值呢?“只有在想象中”,他对自己肯定地说,“爱情才能永世不灭,才能永远环绕着灿烂夺目的诗的光轮。看来,我幻想中的爱情比现实中所体验的要美得多。”童话家安徒生,不愿拥有现实的爱情。
安徒生去找叶丽娜瑰乔丽告别,“我是来告别的,”安徒生声音低沉地说,“我马上就要离开维罗纳了。”“我认出您是谁来了,” 叶琳娜瑰乔丽望着他的眼睛说。“您是汉斯安徒生,著名的童话作者和诗人。不过看来,您在自己的生活中,却惧怕童话。连一段过眼云烟的爱情您都没有力量和勇气来承受。” “这是我沉重的十字架,”安徒生承认。安徒生,离开了,20全维罗纳响起了晚祷的钟声。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终生互相怀念着。晚年的安徒生,曾经谈起这件事,“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估计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并且白白放过了这种时机,那时无论想象是怎样有力和灿烂,也该让位给现实。”这是安徒生的最为后悔的事。

  《金蔷薇》读后感(七):《金薔薇》

2013.1.10 20:51
      最近的感覺有點停滯不前,不怎麼想聽,不怎麼想看,不怎麼想學。覺睡的有點多,看電影看書似乎也並沒有整理出什麼。剛才提起日記本,拿筆記時才發現,太久沒拿筆了,生疏、驚喜、失望,種種情緒奔湧而來。
      最近在讀蘇俄作家的《金薔薇》,慕名許久的一本書,讀著感覺倒真沒什麼所謂,或許是沒看完?或許是感受不到那種散文詩、詩歌式文字的力量?我想,怕不是,應該是蘇俄作家那種以國家、人類命運為己任,總是把問題上升到某種理想、主義、真善概念等的麻木。作為一個作家,他或許應該是民族的良心,或許具有他人所不具有的特點。但以其貢獻或地位而去邀功請神壇,說大家都向你或他看齊,在我看來,這種行為難免犯了中國式的高大全。
       一名作家,是一個寫作者。他可以是技藝者,有著無與倫比的講述技巧,比如毛姆、狄更斯;也可以是記錄者,有著或悲慘或幸福的記錄,比如索爾仁尼琴;可以是創造者,以筆墨向這世界喧鬧自己的才華,比如曹雪芹蒲松齡;可以是整理者,在前人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比如馮夢龍;

  《金蔷薇》读后感(八):《金蔷薇》:浪漫的文学分享课堂

       很早之前我就相当清楚,创作经验这个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虚无缥缈之物,但倔强固执如我依然想通过阅读此类文字来提高个人文学素养。我当然没有抱以多大的期待或者是希望,只是想着能够在印象里埋下些什么就足够了,谁知道若干年后它会在我的记忆深处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于是我接连阅读了《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故事造型师》以及朋友推荐的这本《金蔷薇》,我发现前两本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而《金蔷薇》则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
       在读《金蔷薇》之前,我正刚刚阅读完毛姆的《作家笔记》。在毛姆看来,俄罗斯的作家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有着独特的民族气质。在毛姆列举的四大小说家中,俄罗斯占据了两个席位。因此,我们是无法否定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关键地位,而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正是其中的一位。
       帕乌斯托夫斯基完成《金蔷薇》的时间正处于后斯大林时代,我们不必过分强调那个时期下苏俄的压抑、无奈以及迅速的缓解。我并不喜欢将政治和文学那么紧密的放在一起讨论,感觉它成为了一种被利用的工具,而大师笔下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应该被欣赏并指引更多的人们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向。虽然在《金蔷薇》中不可避免的也会提到大背景下的劳动人民,但只要我们不过分联系,我们就会清楚其实帕乌斯托夫斯基对于其笔下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尊重。
       我很难用简单的语句概括《金蔷薇》这样的散文、札记、甚至是小说集的作品,因此有不少人称之为“美文集”。帕乌斯托夫斯基旨在用磅礴又细腻、大气且典雅的文字呈现出一幅幅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画卷,并借以分享他对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相关的感悟。所以无论从何种层面或是何种角度上来看,它都是一部伟大的杰作。
       《金蔷薇》里的每一个字都是优美的,这与帕乌斯托夫斯基擅长散文以及短篇小说创作密切相关。在他笔下,仿佛任何一种物质都是独特且具有美感的存在,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在惊讶于作者优美笔触的同时也被他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鲜活且具代表性的人物所折服,他们普遍的话语不多,却易于想象。帕乌斯托夫斯基同样也会透过多彩缤纷却又朴实的随处可见的场景吸引我们长时间的逗留其中,并深深呼吸着他那来人寻味、妙趣横生的态度。
       尽管《金蔷薇》离我们时代久远,却依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讨论和借鉴。比如帕乌斯托夫斯基认为创作素材不应当只用眼睛去记录,而需通过想象和人物来赋予其更多的意义,同时比记录更为重要的应当是“心上的刻痕”;再比如,作者认为“作家的听觉”是控制散文节奏的重要天赋,而非取决于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技巧;还有,作者指出诸多文学大师们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创作习惯,我们不需要照搬这些奇怪的经验......
       总之,帕乌斯托夫斯基所提到的精髓也都是“散文化”的,他会用不同的章节阐述其不同的意义,比如他在第四章强调描写的重要性,却又在第十四章中指出过分在意描写对作品的伤害。同样关于创作素材,作者在第九章指出“日常生活的详细细节的一切,是不能研究的”,又在第十五章中继续强调“当即使是最微弱的抒情的气息还没给予这些材料以生气的时候,是什么也写不成的”。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文字意志明显高于所有的形式上的框架,这便是他对于文学的态度。
       我想《金蔷薇》除了文字美妙、创作经验独特且丰富之外更多的也是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自我总结,如今阅读,除了享受文字所带来的畅快与感动之外,还应当用心倾听这位大师在字里行间自言自语般关于自己文字的温柔的呢喃。

  《金蔷薇》读后感(九):敏感灵魂对美的惊惧和热爱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这本书中自陈为探讨文学创造的过程和目的,翻读之下,这本书和其他我见到的讨论写作的方法或者标准的书都不同,作者在书中袒露自己的灵魂,写作之于他,“文学是世界上最壮丽的景象”,是倾注全部身心投入的事业,是他观察到这个世界和他人独具的美丽时,不得不有的倾诉,“当静观美的时候,产生一种惊惧。这种惊惧是灵魂净化的先声。好像雨、风、百花缭乱的大地的气息、午夜的苍穹和爱的泪水的清新,渗入我们高尚的心灵,而永远占有它。”美的感受让他觉得惊惧,但是他又热爱这种美感,渴望在笔下固定美感。如同他在书中讲的那个凄美的故事一样,创作是用微小的金粉细细打制金蔷薇的过程,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偶然偷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者映照在静夜水塘里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尘。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给出定义“所谓经典,就是可以不断重读的作品。这是因为,经典作品永远包含着与人类命运相关的元素,会有信仰,有理想,有爱,有痛苦和牺牲,有和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深切联系。”阅读《金蔷薇》,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他人深沉的热爱,他深味大地繁复和寂寥时的美感,弱者贡献自己谦卑而沉重的情感时的欢欣,人类在命运拨弄下的无力与懊悔,追寻爱情或理想的炽烈的情感。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说“它不是小说,而是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他是展示自己所热爱的生活的全部,对于人生的未知充满了好奇。
       写作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经由他人的作品,我们才看到之前看不到的、被我们漠视的世界。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觉得“只有看到画家的绘画之后,我们也才开始看见,而且惊奇为什么以前没看见。”作家也要珍视生活中的光和色,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世界,作家对于这个世界的感触会非常细致入微。每个人在童年时或多或少都曾经经历过带着神奇和秘密的感觉接触和观察世界的这种时候,童年的世界是诗意的。成为作家,需要一直用诗意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作家笔下的世界当然不全部是真实的,想象是中间极为重要的一环。现实世界的墙壁在想象中崩塌。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并没有说文学创造有什么功用,可能不能产生什么用处,“人们常常惊异于那些在生活中不能起任何作用的东西:譬如惊异于那捕捉不到的倒影、不能播种的峭壁、天空那奇异的颜色。”但是,他敏感的笔触描摹凄苦的乞讨的老人,追逐理想而在爱情前退避、背负内心十字架的诗人。可能,所有这些创作,可以带给他人慰藉?“不过只要一燃起灯火,坐在桌前信笔写来,孤独之感就立刻消失了。我不是一个人,我可以从这一间湫隘小屋里和千万人,和全世界说话。”
      在作者讲述的一个故事的结尾,他借主人公之口忐忑地表达“您只要说一句话,我便会象妮蔻琳娜一样,越过积雪的山岭,走过干燥的沙漠,到万里之外去安慰您。”

  《金蔷薇》读后感(十):我终于放下,以你的温柔的方式

  请原谅我,将这篇本应是书评的东西写成了回忆录和致青春。
  我是1991年生人,大概是这本书的读者群里最小的一批,初次接触它,是在二三年级,某一期的《儿童时代》上,读到沙梅和苏珊娜,读到那朵打好了最终却没能送出去的金蔷薇。
  这远非《金蔷薇》这本书的全部,但却实实在在的温暖了我,让我把巴乌斯托夫斯基这个名字,静静的埋进了心底。
  直到十年之后。
  2009年的冬天,我从大学图书馆里借出《金蔷薇》,回宿舍的路上我把书紧紧的抱在怀里,像护一件来之不易的珍宝,那个夜晚我所有的室友都在为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拼搏,而我则窝在床上,看那些熟悉的文字和段落,看的泪流满面,直至恸哭不已。
  没有人知道,我在走到这里之前,经历了什么样的十年。
  
  一
  前两天翻旧相册,看到5、6岁时的自己,在嫩绿的草坪上笑的一脸幸福。后来母亲跟我说,她现在唯一觉得对不起我的事情,就是把我送进了那所学校去开始我的学生生涯。
  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我的回答出乎意料的冷静,至少他们教会了我,让我在有能力积累起属于自己的财富的时候,不至于变得和她们当年一样冷漠,自私,势利和无聊。
  况且,那还是全区升学率最高的学校,不进它,我哪里还会是那一年的中考状元?
  母亲哑然无语,她不会知道自己的某些不经意的选择其实是实在的改变了我的一生。那些伤口和暖意,那些血泪和亮色,都只有我一个人曾确确实实的承担和纠缠过,并在属于自己的回忆中反反复复的循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但文学是个例外,或者,更准确一点,它是我的奇迹,是哈利波特的霍格沃兹。
   

   很多人都曾说过我有着令人称羡的文字天赋。至今我仍然记得当年我的数学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你肯把花在语文上的工夫分一半在数学上,多少满分都拿着了。”
   这是个伪命题。今天的我终于可以回答。因为在高考之前,我在数学上花的力气,绝对占我所有付出的90%以上,至于我文科为什么那么出色么——
   天赋,仅仅只是天赋而已。
   但文学,从我读到那句“像永世不落的太阳一样光芒万丈”开始,就不只是我的爱好。
   我比任何人都知道对于梦想而言,仅有天赋是多么薄弱而不可靠的支撑。但我无法改变,因为父母早就在后悔,当初连内容都不清楚,就给我买了那么多书。他们本意只是想熏陶一下情操,等发现我宁可不吃不睡读书却对数理化没有半点兴趣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是啊,晚了。如今的我平静的对过去微笑。在那些因为家境贫寒而饱受校园凌霸的日子里,是文学陪伴着我度过整个清冷寂寞的童年,这个神奇世界的大门由这本《金蔷薇》推开,年复一年,实践着巴乌斯托夫斯基对我最初的许诺:
  艺术家的事业,是创造欢乐。
  

  然而我的童年实在是被毁的彻底。
  我没能和自己“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过去成功和解,那些岁月和回忆像一条长长的难看的尾巴,影响着我所有的言行和思想。从前的我可以抱着一本散文集骄傲的走过同学间,然而那几年,我却在拼命的紧缩自己的才华,适应理科班压抑而逼仄的空气。
   一切都如我那位极富远见的语文老师所说:在中国,喜欢的愿意从事的恰恰好是理工科,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我喜欢了文学十二年,以躲躲藏藏的方式。
  我为数学拼命了十二年,争一个公平竞争的资格和勉强一致的起跑线。
  大概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我在当年那张号称“考察素质教育”的自主招生考卷面前涌上心来的愤怒和委屈。总而言之,那一年的高考我输的惨烈。
  中文系不要我了。
  天塌了。
  四个小时的嚎哭,终结于回头望见架上的诗词选和不多的小说。
  我知道我得活下去,因为我舍不得它们。
  用一个极其装逼的词组,这叫“不死以殉道”。
 四
   2013年,我在书店结账,耐耐心心数好钞票付给店员,他不知道那一刻我几乎幸福的要哭。
  那是我的第一笔工资,用我的劳动换来的金钱,我用它买了我心爱的书本,不用征求同意,不用据理力争,那些为了买书而没钱吃饭的日子,那些坐在地上用手抄书的日子,终于开始离我而去了。
  《金蔷薇》被我借出后反反复复读了无数遍,书页卷的像炒熟的卷心菜。双线环的笔记本上写的满满当当,每一个字都散发出幸福的芳香。那些温暖而静谧的句子让我闭上眼睛就能看到俄罗斯秋日满目金黄的白桦林,听到森林深处溪水哗哗的流淌。感觉到阳光所及之处,身上暖热的温度。
   曾经在儿时伤害过我的人纷纷在社交网络上回来,见到他们的时候,我并无恨意。
   我把这归结于文学所带给我的平和和容忍,以及梦想重新起航时燃烧起来的自信和勇气。
   所以我终于可以放下,用这一朵金蔷薇,别住所有过去的悲哀和伤痛。
  

   这是一本承载了我太多回忆和感慨的书,请恕我无法客观而公正的对其内容作出评判。
  之所以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属于自己的故事,只是想说明这本书无论是对于有志于从事文学领域的读者还是一般观众,都无愧于“金蔷薇”的名字。它的光芒永世不褪,足以照耀和温暖每一个打开它,并从作者手里接过这朵花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感激上苍赋予我才华,感激岁月对我还算客气,感激文学这么多年温柔相伴,不离不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蔷薇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