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商》是一本由〔加拿大〕阿瑟·黑利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5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商》读后感(三):财富的陷阱
《钱商》读后感(六):银行家应有的自我修养
本书首先是一部金融商战小说,故事的主线是20世纪70年代,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总裁肺癌晚期,两位竞选人亚历克斯和海沃德的竞选故事。故事尚算精彩,毕竟40多万字的篇幅可以将情节铺垫地足够细腻,人物也相对真实,但是反面“海沃德”略显有些脸谱化。抛开作者的小说文字而言,这本小说对于当代的我们给出了几个启示。
启示一:银行管理中巧妙的细节。
本书一开始是在描述整体银行运营的各种细节,但由于真实,的确足够吸引人。
1. “无人伏击”信号:银行第一个到达的人,在检查银行内部无恙的时候,会在银行门口悬挂一张卡片,表明银行是安全的。如果其他人到达银行发现银行大门敞开,但是没有悬挂卡片的时候,那么他是不会选择进入银行的,而是会选择去报警。
2. “引诱金”:每个出纳身旁的现款箱上面都放着两摞美金,这两摞美金就是“引诱金”,他们在平时是不会被使用的,而且下面是有压感无声报警器的,如果被取用会自动无声报警,此外,这部分钱都是号码可追踪的。
启示二:银行未来的贷款趋向。
本书最大的戏剧张力出现在两位候选人的贷款选择上,反派海沃德通过私人关系搭上了看似不可一世的“超国公司“,在”超过公司“各种利诱的情况下,主推了对其5000万美金的信贷,而对于这一贷款,亚历克斯秉持着怀疑的态度,并通过私人侦探去探明“超国公司”的经营现状。结局不言自明,“超国公司”最终被证明只是一个靠财务做账的纸老虎,在罅隙产生之际,整个集团也怦然倒地。
贷款的选择是向那些看上去大而不能倒的企业,还是向那些小而但是对于社会不可或缺的主体,这是作者所表现出的一种价值观念。前者由于贷款金额大,成本低,容易出业绩,因此备受董事会推崇,但其贷款主体也更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以及易受财务账目的蒙蔽。后者更趋于稳定,而且容易产生出社会的粘性效应。
作者借亚历克斯这一主人公表达了银行家应有的一种“自我修养”。我想这一点是总理所推崇的吧。
启示三:面对危机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这一点是本书中稍显戏剧性的场面,因为太过于像电影中的情结会让你觉得与现实略有脱节。“超过公司”的倒塌让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局部地区出现的挤兑效应让银行高层如坐针毡,这个时候亚历克斯选择在银行挤兑发生的分行最大限度满足所有储户的提款要求,并且做了如下举措:
1)紧急调拨现款支援分行,并且让现金在柜台后面能被大家所看到,通过人们的直观感受去相信银行所具有的承兑能力;
2)恰逢周五避免周一更大范围的挤兑,现场决定延长工作时间,尽可能满足大家的提款要求;
3)告诫大家巨额资金放在家里过周末并不安全,致电周围其他银行,延长工作时间,方便储户将钱转存其他银行;
一些列的举措通过电视媒体的放大,一个英雄般力挽狂澜的局面出现了,美利坚第一商业银行安然度过了这一次挤兑风暴,亚历克斯也最终做到了银行总裁的位置,可以去实现他更大的人生抱负。
《钱商》读后感(九):1974年预测小额贷款的发展
这个版本,开始以为是新出版的,拿到出才发现只是南海出版社在今年拿到翻译版权,新翻译的书,一度被推荐出来,是以为克强总结在参观地方银行的时候,给银行的行长推荐过此书,出版社不花一分钱做了一次宣传。